时间:2022-09-05 20:15: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实验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机能学实验教学 医学院 科研能力
机能学实验作为独立实验学科已成为很多学校推行实验教学改革的共有模式。这门以实验为主导的独立学科对医学生巩固、运用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全面了解医学院近年来机能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分别作了“实验报告存在问题分析”和“机能学实验教学课程学生问卷调查”,就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随机选取医学院2009级临床和2010级护理专业共144名本科生的实验报告为分析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如表1。同时根据与部分学生代表的座谈交流,教师的教学总结和其他院校经验,设计“机能学实验教学课程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如表2。
二、结果分析
1.从调查中可知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集中在操作和应用上,理论联系实际,对将来从事临床有益,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从兴趣和实用两个角度引导学生。
1)验证性实验中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入设计思路的探讨,为从事科研和临床打好基础。
2)综合性实验中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融汇多学科知识点,感觉学有所用,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设计性实验中重视学生兴趣和创新思维结合,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也是科研素质及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学生对机能学实验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课的辅上,没有认识到机能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重要性、综合性及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本课程特色的介绍,引导学生重视机能学实验的内涵和本质,并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1)适当增加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比例。有利于学生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奠定良好基础。
2)实验报告评价方面。首先在实验报告评阅上,应取两名教师批阅的平均值,虽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同时教师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利于对教学设计的及时调整,同时可以避免教师的主观性;其次在每节课抽出10分钟左右时间分别示例规范的学生实验报告和不规范的实验报告,指出学生自行评价优在哪里又劣在哪里,最后教师总结共性错误并表扬某些学生的优异表现,以期学生在书写上既规范又能融入自己的思考使实验报告简洁明了,并使学生思想亦不总是拘泥于常规。
3)实验报告书写。通过以下途径规范学生的书写:①课程开始时注重讲解规范书写;②在共享中上传实验报告规范及模板,方便学生随时参考;③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公选课及科研普及学术讲座;④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使教学与科研可以互相促进,同时培养学生科研写作的基本技能。
3.优化机能学实验与各理论课教学课程安排,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可促进理论知识的及时复习与巩固,并且可以促进实验的顺利进展及结果的分析,而且分析也会更加透彻,全面。
综上所述,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相关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在教学中也发现仪器设备、教材的及时更新及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机能学实验教学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发现网络的适当运用对机能学实验的教学可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机能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让学生经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基金项目: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应用型发展趋势进行,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逐渐体现出来,即传统基础医学课程逐渐整合为“综合型”大课程[1]。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随着医学自身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己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工作过程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也由“诊断一治疗”型转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综合型。这些都使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培养类型更趋于综合性复合型。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在能力培养上,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复合能力,对医学技术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素质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为了适应现阶段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中也在进行不停的探索改革。但是作为医学教育中重点模块的实验教学却大部分沿用传统的以学科基础为单位的教学方式,制约了综合课程的教学效果[2]。以基础学科为单位实验教学形式上较为枯燥和内容单一重复,这些问题影响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创造性无法发挥,创新思维受到阻滞,影响了基础医学应用型体质改革的发展速度。
为了适应现代应用型本科基础医学教学的要求,实验体系相应的优化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基础医学课程理论综合的基础上,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使学生全面综合掌握与现代医学实验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团队集体精神。
1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必要性探讨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医学生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较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有极大作用。实验教学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及培养积极科学创新精神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现有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等原因,基础医学实验现阶段仍旧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影响了实验培养在教学过中应发挥的作用,影响了医学生对基础医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实验教学人力物力投入多但学习成果不好的被动局面。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学模式中习惯性将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完全按照理论教学要求设置实验环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学习,忽略实验技能的培养; 着重强调实验的结果,忽视实验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过程[3,4]。第二,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教材往往是根据独立课程编写,没有综合性实验指导材料,影响了综合性基础医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三,实验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仔细认真的对基础操作进行训练[5]。第四,实验课成绩评定方式较为单一,以往主要采用实验报告打分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实验水平,无法做到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第五,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师是根据独立对应基础医学学科配套教学的,没有适应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能力。第六,传统医学基础实验的学习过程,以单人或2到3人为单位,没有小组教学和考核的设定,不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过程
2.1 加强基础医学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练习。主要包括基本实验物品的认识及操作使用;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如动物手术器械的使用;动物的基本抓持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切片制作;高压灭菌锅的使用;无菌箱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器的使用;基本溶液的配置;动物实验基本操作等等。通过这些有目的性的项目的筛选引导学习,使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初始阶段就可以实现规范熟练掌握实验用品操作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的效果,为以后顺利完成实验,保证实验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较高的基础和保障。
2.2从医学和护理学专业从业的角度出发,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以组织学和器官系统为中心,融合进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对应内容,培养学生对正常异常形态观察识别能力。机能学实验以整体和器官功能为主线,综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对应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功能机制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病原生物学实验则以寻找和识别病原为着重点,综合微生物寄生虫学基础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识别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上述的课程化模式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核心,以此来制订对应的实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
2.3编写相应的综合性实验教材及辅导材料。实验教材以系统为单位将基础医学独立学科实验分设成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的实验课程体系,并编写了相应的与专业相关的设计行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同时有依据可循,并逐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
2.4实验教师的选择及综合训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对于实验教师的选择和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6],需要实验教学人员的准确把控才能按照要求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教学任务。因此,基础医学教研室对承担基础医学实验整合教学内容的实验老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是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几个体系进行训练,形态学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解答; 机能学实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在综合实验教学授课过程中,对相应的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组,尽可能地安排理论课教学老师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活动。
2.5通过改革传统的实验报告培养学生能力。以往传统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强调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不重视对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分析[7,8,9]。实验课在整个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较好的发挥。针对目前这种情况, 努力发挥实验课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实验预习汇报。在预习汇报中要求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使用仪器及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等, 并按照理论课程中讲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预测和分析,减少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结果观察过程中的盲目性, 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传统的实验报告仍然保留,但是在实验报告的完成过程中, 我们重点除了对实验结果的客观描述之外还要进行结果原因的准确分析, 要求学生加强对实验结果观察, 在传统的对实验结果的文字描述的基础上, 要求有准确的数据测定。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结论后面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 以求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目的。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 一方面要求使学生客观地明确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对理论课程中学到的相应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促进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学习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小论文的初步写作能力, 为将来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汇报的改革,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的目的性成功率明显高于没有实施前,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在随后的学生的调查反馈意见中, 有82.23%的学生认为在实验前书写预习报告的效果很好。93%的学生觉得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 能明显明确分析问题的目的性对实验的完成有很大帮助。
2.6增强实验过程中集体意识及团队配合意识。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模式基本是一单人或者2到3人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独立汇报,不利于团队及集体意识的训练。在新一轮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的过程中,加入了集体团队配合模式。如在基础医学实验开设之初,预先设定分组,每组约6到8人,以此为单位进行进一步预习资料整合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讨论。6到8人小组在实验开始前需要整理关于实验材料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信息,以小组实验预习汇报的形式呈现,由实验指导教师给予小组实验预习汇报成绩,参与大组内每位成员的最终实验成绩评定。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原因分析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将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以实验报告的形式独立呈现。通过这种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大组成员之间互相协作配合的团队意识,在基础医学实验过程中更好的呈现出集体向心力对于学习的促进作用。
2.7改革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模式。基础医学实验的最终成绩评定逐步由重知识理论向重能力培养、重实践操作方向转变[10]。改革后的实验课的成绩主要包括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预习成绩,主要是大组成员查阅整理实验相关资料形成统一实验预习汇报形成; 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通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评定获得,考察的重点主要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团队沟通合作能力等; 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主要是通过完成实验报告获得,打分比例着重于考查实验结果分析讨论部分。
3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实施案例及效果评定
3.1教学对象
选择山东英才学院2014级护理学专业本科生2个班共106人。这些学生均已经学习过大部分基础医学理论课程,具备开设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改革的理论基础。学生共分成13大组,每组8到9人。
3.2先期准备
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理论教师教师团队,对基础医学本科生实验项目从头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整理,删减与专业关系较小的传统实验内容,整合各学科之间相互承接的实验内容,以及部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增加与护理学专业就业相关性较大的人体实验内容,编辑整理相关改革实验大纲,制作实验指导材料及指导书。培训实验教师适应新大纲改革要求,从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和病原生物学实验三个方面进行培训,要求实验教师可以完成解剖学和病理学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观察的教学任务,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物实验操作方法训练,并熟练使用模拟实验系统组织各项生理活动测试工作。将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前预习,通过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等方式整理形成实验预习汇报,熟悉实验使用器械及仪器,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3 具体组织实施
设置综合解剖生理病理学等各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以家兔的实验性肺水肿为例[11],首先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制作肺水肿动物模型,使学生熟练掌握家兔的相关解剖结构并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包括解、静脉插管、药物注射和输液等操作; 通过BL-420生物机能信息采集系统、压力换能器等设备的使用,观察家兔肺水肿时变化的呼吸、心率典型体征,复习相应生理学知识,并对病理生理学中所讲述的人体肺水肿机制有进一步理解。然后,学生采集相关组织并完成肺组织切片制作,观察并按照大组讨论病变标本及光镜下的病理改变情况。最后,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复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最后的实验报告及结果分析。
3.4实验考核
最终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预习报告成绩,主由实验指导老师审阅实验汇报打分; 第二部分是实验操作成绩,实验老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操作细节及团队配合能力评定打分; 第三部分是实验报告成绩,教师审阅上交实验报告打分获得,实验报告分数侧重于实验结果分析项。这三部分的权重比例分别为20%、40%、40%。
4 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总结与反思
本研究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平台,将各基础医学学科实验总和起来,删减多余重复的内容,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完成各个阶段的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室及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减少了实验动物消耗。通过实验大纲及对应教材的综合整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组,着重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更为适用于现阶段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实验课程调整内容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12]。从学生最终综合实验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以学生为本着重抢到应用性教育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也较好。事实证明,以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既可以将原有分散独立的基础医学知识串联起来,实现了锻炼学生灵活掌握综合各学科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性科研素质的目的,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意识,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如大学生学习的惰性使部分学生实验前预习的主动性不高,实验操作过程的小组化使部分同学过于依赖同组队员,出现了只看不动手的情况,另外,学科综合性实验开设对实验教师的要求较高,在初期培训准备阶段需要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因此,应用型技能为中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改革还亟待进一步研究探索,以形成更好更成熟模式。
[参考文献]
[1] 柯海萍,李伟东,章皓,等. 基于专业群构建基础医学平台课程的实践及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 6) : 75 - 76.
[2] 冯洁.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 4) : 102 - 104.
[3] 邵红英. 大胆探索改革生化实验教学[J].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17) : 93 - 94.
[4] 张超. 论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J].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 22) : 3151- 3155.
[5] 白永涛,刘革力,左渝萍,等.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 ( 2):200-202.
[6] 刘利兵,刘芳娥,陈健康,等. 开展综合型医学实验课程的初步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0,2( 2) :101 - 103.
[7] 吴伟建, 马剑茵. 对医学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功能学科实验教学的再思考[J]. 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12): 14.
[8] 谢勇恩. 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素质教育的探讨[J]. 山西医科大学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5, 7(3): 293.
[9] 陆 源, 历旭云, 夏 强, 等. 基础医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2) : 51.
[10] 刘智,苏颖,王志宏,等. 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2) : 51 - 52.
[11]郭颖,张立民,任君旭等.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2015,35(10):1424-1426.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 人体学 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周鹰(1976- ),女,江苏无锡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尘螨变应原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刘洪(1975-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检验医学。(江苏 盐城 224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52-02
护理实用人体学是我院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护理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把原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等课程,从护理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需求出发,整合为护理实用人体学一门课程。其中实验教学部分是护理实用人体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深化理解所学理论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我院的护理大多使用人体学实验教学,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和实验师首先对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进行讲解,之后再要求学生完成实验,书写实验报告。但事实发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开设实验课程的目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我院从2010年起在护理实用人体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了学导式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实验过程与方法
1.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1班和6班(合计103人)作为实验组,5班和13班(合计105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实用人体学实验教学采用学导式教学,对照组护理实用人体学实验教学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组和试验组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实验内容,由相同的教师进行授课。
2.实验过程。对照组按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即首先由授课教师或者实验师对本次实验课程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骤进行详细说明,然后由学生进行分组,完成实验,并且撰写实验报告。最后,教师和实验师批改实验报告。实验组采用学导式实验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布置自学任务,内容包括本次实验课程目的、原理、方法等。其次,在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请学生就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讲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而是通过事先设定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并将讨论结果形成报告。第三,授课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并简明扼要地讲解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完成实验的操作,在实验完成之后撰写实验报告,并在实验报告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授课老师通过批改、总结学生的实验报告,最后再进行讲解、点评以及启发教学。
3.观察指标。(1)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分来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差异。(2)实验考核:通过对两组学生期末护理实用人体学的实验课程考核来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3)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在课程结束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习兴趣4个方面。每个问题分别有3个选项,分别为明显提高、轻微提高和无差别。所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均完成了问卷调查。(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二、实验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报告和实验考核比较。通过表1的数据比较我们看到,实验组的实验报告评分为(83.42±16.87)分,而对照组实验报告评分为(77.68±13.59)分,实验组的实验报告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1,P
2.实验组与对照组问卷调查比较。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见表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学生认为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能明显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学习兴趣分别占86.41%、66.88%、54.37%、75.73%;而对照组分别为50.48%、34.29%、30.48%、32.38%。实验组在上述4个方面认为有明显提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与思考
学生在实验课程的开始阶段,出于新鲜、好奇的心理,对于实验课程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时比较积极主动,但是这样的新鲜感较为短暂,随着课程的继续,学生往往对课程感到枯燥乏味,原有的新鲜感也很快丧失,此时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的时候,往往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讲授,以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课程的目标,以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实验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都非常不利,学生往往也过早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教学,学生实验报告的成绩和实验考核的成绩均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四、结论与建议
学导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它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能够使得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对待实验课程的态度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敷衍了事到对实验课程充满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对于要进行的实验的有关内容有着详细的了解;同时,通过教师在实验课程上促使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且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结和归纳能力等。
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和小结几个步骤。教师首先通过导入新课,提出本次课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方式掌握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并解决难点;同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手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的重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难点由教师以讲解的方式进行解疑;最后教师通过重点讲解,解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在上述的几个环节中,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在课前充分地对要授课的内容进行认真的自主学习、讨论,对授课内容有着足够的掌握、理解,并且能够知晓其中的重点、难点,才能够使得后续的解疑、小结等环节顺利地进行。因此,学生自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最终效果。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充分重视 “学”的因素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护理使用人体学的实验教学,也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值得强调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不仅没有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对教师的作用和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导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有指导的自学,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需要对授课的内容更加详细、认真地进行备课,并且准备好在课程上使用的问题。在课前引导学生就实验的内容开展自习,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开展讨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并且通过事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在课后通过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讲解,有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通过实验研究我们看到,护理实用人体学实验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格非,李成章,尚姝环,等.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口腔黏膜病学实习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11(4).
[2]邓华菲,成春英,李雪飞,等.“学导式”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3]马晓梅.学导式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1(19).
[4]唐成和,杨留才,郝玲.课程综合化教材《护理实用人体学》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6).
[5]王冉.学导式教学法在《五官科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1(7).
医学影像设备学设计性实验的实施过程包括:设计实验模式、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下面,以“X线机综合故障排查”为实验课题进行说明。
1.1设计实验模式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结合自己兴趣自愿组合,以5~8名学生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并推选一名学生作为组长。首先,由组长带领各组成员讨论X线机的常见故障及排查方法,并拟订、设计出排查方法;然后,各组依次交换实验台,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查找故障原因,进行维修;最后,各组成员一起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讨论。
1.2实验前准备首先,组长带领组员在实验前查阅有关教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交流,开展协作学习,并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现有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及步骤、注意事项、参考资料等;最后,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订的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并提出整改意见,各组成员对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3实验操作按照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在领取实验器材后,正式进行实验。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项目,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现场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4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独自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故障排查的方法及过程。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性实验效果评价
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收获很大,92%的学生认为开展设计性实验提高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操作的能力,91%的学生认为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9%的学生认为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
3设计性实验教学体会
3.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是设计性实验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实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实验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医学影像设备学设计性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开拓创新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综合性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既有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也有工程和电子学的线路系统分析及基本框架结构,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还涉及各种性能评价指标和参数。因此,要求从事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的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校已形成了“院校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青年教师到附属医院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与临床一线的医学影像技术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
【关键词】机能实验 考核体系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C004)。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7-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意识的增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努力的方向。医学机能实验学将传统的、独立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实验学科合为一体,形成了一门跨学科、多层次、高水平的综合性学科。本学科是以实验为主导的新兴学科,现医学院校已陆续开设了这门课,其“三理”的综合深受同学的欢迎,使学生能从实验中领悟从基础到临床、从基本操作到科研实践的方法,培养其综合实践的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正确、客观评定教学效果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值得广大机能实验教学者共同摸索。
1.我校机能实验学传统考核概况
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以前,实验课主要依附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理论课内容,实验课内容必须与理论课相配合,以验证理论和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为主,各学科独立授课使系统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分割开,不仅浪费资源,还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成绩仅占各学科总成绩的20-30%。机能实验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后,我们编订了教学大纲,出版了正规的教材《医学机能实验学》,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实验教学规律,培养综合性的创新人才,我们对医学机能实验学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2.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于1999年就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学科的教学实验室合并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但实验教学内容并未真正融合,还是各门学科各自负责,并未真正整合,存在实验教学资源浪费、重复等弊端,也并未真正达到培养综合性和创新性人才的目的。经过不断努力,2006年以来对三理实验进行整合,首次形成了机能基础验证性实验及综合实验教学并行的模式,但是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也并未真正独立,还是挂靠于教研室,教学人员还是由三理的全体教师组成。从2006年以来至今,随着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我中心不断完善、改革、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了现在的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基础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新模式,教学人员也形成了机能实验中心专职教师为主,三理教师兼职为辅的新模式,组成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的新课程――医学机能实验学,编制了教学大纲,以独立课程形式纳入教学计划,独立开课,独立考核,现在是我校主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机能实验中心也相继成为校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教学内容改革和组成
医学机能实验学作为独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以来,我们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重组新的课程体系。该课程融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开发出一系列的综合性实验,从而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开设,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该课程现由机能学基础实验模块(占总学时30%),机能学综合性实验模块(占总学时70%)组成,以基本实验为基础,综合性实验为核心和重要考核内容。本学科第一模块总学时90学时,第二模块36学时。
机能学基础实验是通过少而精的经典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课程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熟悉基本实验原理,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开设有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人体ABO血型的鉴定、人体血压的测量、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呼吸和血压的调节等实验。
机能学综合性实验是通过较复杂的、实验项目较多、难度较大的融合多学科理论的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综合和总结,以研究生物体正常机能和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的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培养创新性思维。开设有高钾血症、失血性休克、呼吸功能不全、量效关系曲线、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比较、有机磷酸酯的中毒与解救等多项实验。
4.新考核体系的建立
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作为一门独立体系的基础必修课,第一模块占6学分,第二模块占4学分。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根据教学大纲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医学机能实验学考核评价的考试体系。
机能实验学考试内容紧扣教学内容,最终总评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随堂考勤和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考核和期末笔试考核,分别占总成绩的30%、30%、40%。具体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如下:
第一模块课程目前分为2个阶段授课,分别在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进行,第三学期为机能学基础实验,占30学时,共6次试验,有3次实验报告。第五学期为机能学综合性实验,占60学时,共9次试验,有8次实验报告。第五学期结束行理论考试和计分,两个阶段共15次试验,11次实验报告。平时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75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55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期末笔试考核于第五学期末进行,卷面成绩为100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40%。
第二模块课程目前于第五学期授课,为机能学综合性实验,占36学时,共5次试验,有4次实验报告。期末结束行笔试考核和计分,平时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25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成绩每次以5分计,共20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30%。笔试考核于学期末进行,卷面成绩为100分,总评时折算为总成绩的40%。
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整理和书写、分析能力。为了统一评分体系,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期末笔试考核是以实验考试笔试的成绩来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传统的考试相比,我们的考题具有全面、多样、灵活的特点,范围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和原理,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与分析,给出某一实验的观察指标或图形请同学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等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
综上所述,我们从实验教学体制改革入手,对实验教学模式和组成进行分析,结合实验教学大纲和我校实际,建立了医学机能实验考核体系,改变以往传统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检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经过几年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剑峰,马絮飞,杨贵忠,等. 改革教学体制,建立医学机能学实验课考核体系[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78-179.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课;医学教育;教学体会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而且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形态学课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理知识与实验内容相结合,高度重视实验课非常必要[1]。理论指导实验,而实验教学又是理论学习的进一步验证,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可以将理论课上的抽象知识如: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转化为直观的形态、结构学知识,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病理学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能使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课所学的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本校本教研室的实验课设置为多媒体示教,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大体标本,实验课课后作业和实验课考试五部分组成,争取逐步强化教学效果。
1 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中
在上实验课时,本节课前10分钟复习和本次实验课相关的理论知识,再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而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解剖组织学基础,有些同学解剖组织学的基础不好,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就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我们常常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先跟学生复习正常的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再讲解病理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和无法观察到的病理变化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比如讲授泌尿系统疾病时,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四部分组成,而肾脏是泌尿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物通过尿液排到体外,从而来维持机体体内水、电解质的含量和酸碱平衡,同时它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和前列腺素等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肾脏复杂的结构是完成这些功能的基础,因此学习肾脏病理学必须掌握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多媒体用立体图片可以让学生观察肾单位的组成,结合一些Flas使得学生掌握肾单位的工作过程,让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正常的组织结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病理情况下肾脏疾病的热情。
2 观察病理切片
在观察切片前,先给同学们讲授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从概念推导出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内容。比如要求学生观察肉芽组织这张切片时,指出肉芽组织的概念是: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因此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向着创面垂直生长,其周围有许多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和炎细胞。另外,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时指出制作切片取材时是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交界处取材,这样让同学们在组织切片的对比观察中去理解病理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变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病理切片的结构。
3 大体标本示教
我们在学生充分理解病理切片的结构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推理出大体标本的形态改变,使病理切片观察和大体标本观察统一起来。比如可以从肝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的细胞质出现了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的蓄积)和显微镜下观(可观察到肝细胞的细胞质里有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空泡是脂肪被制片时的有机溶剂溶解之故),重度脂肪变的肝细胞的细胞核被蓄积融合的脂滴挤压到一侧,形似脂肪细胞)推导出大体标本表现为病变肝组织颜色淡黄、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质软,切面有油腻感。从而把显微镜下观察的切片和肉眼观察的大体标本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肝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并可由肉眼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推导出脂肪肝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4 实验课作业
观察病理切片和大体标本后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一、实验的目的及要求,二、实验内容即本次实验观察到的大体标本的特点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切片的特点,三、实验结果是用红蓝铅笔进行画显微镜观察切片的图,通过做实验报告绘图可以督促学生在实验课时认真细致,加深学生对组织、器官病理变化的记忆。本校制定了一套作业评分标准,对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然后和学生期末的实验课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一起计算学生的本门课程总成绩。
5 实验课的操作考试
本校的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总成绩包括学生平时的每次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操作考试参加还有理论考试成绩各占一定的百分比,病理学实验课操作考试包括两部分:一是,观察大体标本,二是,观察病理切片。把10个标本编好序号分别放置在桌子上和6张切片编好序号放置在显微镜下,然后让学生抽签对号入座考试。实验课操作考试可以直接、客观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实验教学继续改革的探讨
目前本校开设的专业有中医学和护理学这两个专业要学习病理学这门课程,对于不同的专业,教学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我们取舍一些教材内容使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和护理工作的需要[2]。在病理学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中,我们除了常规的书写病理学实验报告这项作业和期末操作考试考核外,还将学生平时每次在实验课中的综合表现也作为一个考核点,以减轻学生最后期末考试总成绩的压力[3]。实验课结束后还布置病例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和结合书本上、网络上的内容,最后得出答案[4]。
总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将患病的机体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的改变与其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有机地结合,对患病的机体有整体的认知。病理学教师应在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病理学这门课程,提高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国胜,苑光军.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袁锦玉.关于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55-57.
【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动物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动检及畜牧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实验技能是临床操作及科学研究中必备的基本技术。掌握良好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可以为以后的临床、实验室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微生物实验课程的讲授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讲授与示教相结合,强调示教作用
实验课程中首先要讲授清楚实验的目的、所用仪器材料、具体实验方法,但单纯的讲授和板书学生不容易接受,难与实际操作结合。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或结束后,教师亲自操作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感观上的直接认识,并且在示教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解释操作原理,学生掌握起来更加轻松容易。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相关教学录像达到这一目的。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更容易模仿操作,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课程中,示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留出短暂时间供学生回顾体会
讲解、示教结束后,根据所讲内容的多少留出3―5min时间,让学生回顾刚刚讲过的实验内容,体会操作的方法和注意,鼓励学生对清楚的知识点提出疑问,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轻声地相互交流。在这短暂的几分钟时间里,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讲授和示教过程进行自我总结和体会,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再通过与教师或同学的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学生代表模拟讲解
为调动实验课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检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接受情况,随机选择2~3名学生到讲台进行模拟操作,讲述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其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进行纠正。通过此项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情况,及时找到学生易出错的环节并及时纠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紧迫感,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四、注重学生操作时的指导
实验课程中,教师的教授只是课程的一小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这部分时间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操作的方式方法。由于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微生物实验操作,难免会在操作中出现错误,教师如能及时予以纠正,必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技能。例如,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能,学生往往是讲得条条有理,但做起来总出错误。教师如能及时的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可以立即改正,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
五、定期批改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定书写实验报告,并定期批改。通过批改实验报告可以掌握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反馈;学生通过实验报告的分数和批语可以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以便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改进。
六、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衡量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这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笔者在实践中采取实验操作考核的形式,首先自制考核项目条,由学生随机抽取,然后按照所抽取的项目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打分,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与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密切相关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实验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能力,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容忽视。笔者仅就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做以简单介绍,希望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旭,张忠泉,许彩红,设计性实验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21.
[2]杨松,史丽华,隋慧,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09,233(11):120.
[3]董开忠,曹永春,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03).
[4]路宏朝,王杨科,陈文强,张涛基于能力培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买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11,(03).
[5]梁海燕,高霞,张合喜提高《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内江科技,2011,(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