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20:1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数学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四大难关”的成因
立足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四大难关”,教材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该搞清各个“难关”的成因。对此作宏观分析,我们容易概括出下面三个方面的成因:
(1)抽象层次的提高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程度有所不同,各大难关所表现的正是抽象程度的骤变过程,抽象层次骤然提高,这种变化若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就成为学习数学的巨大障碍,就成为“难关”了。
如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其重要标志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特别是字母代替的数既是确定的,又是任意的,这种两重性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比,抽象程度显著提高,可以说表现为一次飞跃;从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其抽象程度的飞跃则表现在由以前的单纯的以计算为主到对数学问题的推理论证、大量抽象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过渡;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概念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标志着抽象层次的又一次大的迈进;而由有限到无限的过渡,是以极限概念的引入为标志的,其推理方式由对有限问题的处理进入对无限问题的处理,抽象程度又一次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抽象层次的提高,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2)研究对象的转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给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本质作出了很科学的概括。围绕“数”和“形”这两个方面讨论而展开的。而在教材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时,其角度、特点以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形成由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初二平面几何入门的一大难关。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这就是函数概念的引进--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而其它几大难关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对象的改变。由此可知,数学内容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3)思维方式的转变
每一次“难关”的出现,都相应地出现思维方式上大的转变,都是对前面习惯思维的扬弃。当教学思维从特殊转入对一般情况的研究时,就是相应的第一大难关的来临,此时可以说思维进入归纳思维的范围;而当平面几何以全新的研究对象出现时,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种改变又导致了第二大难关的产生,而对辩证思维要求的提高,是导致后两大难关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要经受由相对稳定--运动变化--无限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数学中的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在运动中被一一揭示出来,在思想方向上使中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礼。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难关”的重要成因。
二、对策
(1)广泛联系、挖掘量变因素
前面已经指出,“难关”的出现其实质是一个质变过程,它需要量变的积累,如果量变有了充分准备,质变就显得自然,“难关”也就容易克服。因此,就需要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在代数关系的研究中,积极注意挖掘与几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广泛联系,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2)重点深入,合理设置问题
要将“难关”分散到普通教材中来,就需要注意对普通教材由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研究与重点深入。首先,明确局部内容在整体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运用前文所述的教材研究方法,合理设置问题,使问题的步子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步前进,以局部知识的掌握为整体服务,例如,针对某一概念,可围绕下面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概念的构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确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应用以及由概念而设计的一些构造性问题等等。当然有些问题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以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收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 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特点
1.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 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 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 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 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 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
(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
(3)研究过程的进行,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进程的快慢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新疆高师数学教育专业除继续开设传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和数学教学法课程外,还应增设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课程.比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教学策略、说课与评课、教学组织与管理、数学课件制作、中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中学数学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数学考试与评价等,这些课程体现了师范特色,能提高学生适应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调查列举了二十多种加强实习(实训)与实践教学的措施,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有90%以上的师生认为,到中学去观摩教学、请中学教学专家作报告、聘请中学教学名师或教坛新星进行示范教学、大学期间熟悉中学数学教材、加强微格训练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措施。绝大部分学生和院系领导认为目前的教学虽然重视数学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忽视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及与学习者的有机结合,与知识应用的衔接;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手段滞后,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德育功能;课程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
访谈结果与分析
调查采用面谈与网络函询的方式,征求了6位院系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多数领导认为目前新疆高师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建议增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加强对学生师范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根据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新疆各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突出师范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各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的院长、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地方教育局局长和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组成双语教师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完善实习环节,改革实习方式,加强实习管理.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高校与中学数学教师合作进行开发研究等方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对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及形式,他们认为实习支教的形式虽好,但管理不到位;分散实习效果最差,应取消分散实习.十五位民族中学校长及教导主任对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能力总体感到满意,但也尖锐地指出,今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师范性,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让学生及早熟悉中学数学新课改教材的教法,以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胜任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关键词:圆锥曲线,焦点,切线,弦
参考文献:
〔1〕郑观宝.圆锥曲线的一个共通性质[J].中学数学研究,2006,(8):44
〔2〕郑观宝.浅议圆的一条性质[J].数学教学研究,2006,(10):39~42
〔3〕胡芳举.圆锥曲线定点弦的一个奇妙定值[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9):32
关键词:中学数学;自主学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52-01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学习的倡导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在看过一些学校设置的导学案后,笔者发现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写,或者练习册的浓缩,偏重教材内容的梳理,或某些计算技巧和公式的练习。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歩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学案与教材。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歩一歩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歩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徐九延.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5.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教学
通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中学数学教学创新谈几点理解。
一、营造中学数学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每中学学生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质,要把其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应营造良好的适宜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精神。这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成长,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励中学生的创新激情。为此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丰富自己,努力提高其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其教学方法更灵活的、更现实。二是创设适应中学生求知欲的教学环境氛围。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体验情境,从而唤起中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与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无意有意间感受教学氛围之美。每个中学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如能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一些问题,这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中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诉求,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难度适中会吸引学生,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其认知冲突,引发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因兴趣而主动学习并自觉地去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需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中学生都有些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经常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如针对不同的学生集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竞赛、数学沙龙、数学海报设计、数学演说等,让学生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发挥其优势专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感受成功的心理感受,培养他们的创新的思维和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利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熟知,在生活中大量的图形就是几何图形本身,一些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它们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在中学数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色彩美、线条美,让中学生体会、感知几何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感。教学中尽量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中的图形联系起来,把生活空间的设计、美术创作与图形设计结合,使其产生创造美好图形的愿望,以增加学生对中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对教材的钻研,活化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到底是围绕教材、教师还是学生而展开的问题的认识上,传统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不足之处是,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围绕教师与教材而展开,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这把学生局限为一个非能动的个体,把教学局限于单向的灌输,把知识的掌握局限于静态的积累。而实际上,“学生是能动的个体,教学是能动个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知识的掌握是动态的构建”。
因此,如何协调传统教学价值观与现代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分歧,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学生进行更生动的学习。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证的探析,考查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以期为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实证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福州某中学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8名学生和1名数学教师。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相关书籍,为本研究的选题提供理论来源和分析视角;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提问”“回答”为关键词,查阅了相关的论文4篇,以了解该研究思路的研究现状。
在研究数据的测量和收集方面,本研究主要查阅了关于社会网络分析和关系数据测量的相关书籍,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技术支持。
(2)录像观察法
为了进行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本研究O计了《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观察量表》,并根据观察量表,采用录像观察法,对20次数学课堂中的提问与回答情况进行实时的记录。
(3)实验法
①实验设计
由于实验研究者与授课教师为师徒关系,研究者可以指导授课教师的教学,因此,本研究具备进行双盲教学实验的参与者条件。基于此,采用双盲实验方法,即学生和授课教师都不清楚本实验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的实际控制者为实验研究者本人。具体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组:前测O1――实验处理――后测O2。
②实验指标的选择
由于师生互动的形式较为多样,教学中的探讨、提问、回答、质疑、作业布置、表演、对话、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都属于师生互动的范畴,如果全盘考虑如此之多的因素作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将使得本研究难以进行。因此,本研究以“提问”与“回答”作为师生互动的自变量观察指标,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为因变量,开展本研究。
③实验过程
在本实验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数学成绩测试,把该测试成绩作为本实验的前测成绩数据,之后开展本教学实验:对被试班级实施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干预,并于本实验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数学成绩测试,把第二次测试的成绩作为本实验的后测成绩数据。对前测成绩与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检验。
④实验数据的收集方法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数据收集方法:于实验研究之前与结束时,分别进行对应教学内容的数学成绩测试。
教学实验开始前,于教室的隐蔽处设置了摄像头,拍摄录制常态下数学课堂的课堂实录10次课。10次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指导,并于指导后让授课教师采用该教学方式开展为期20次课的教学,拍摄录制该教学方式下的数学课堂的实录20次课。实验前后30次课的拍摄均在学生和授课教师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把30次课的课堂实录作为后期分析和提取课堂中以“提问”与“回答”为特征的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的资料。
(4)数据统计法
使用Ucinet6.0forWindows软件对本研究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数据的预处理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的要求,对被试班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前后测得数据进行计算机编码,导入Ucinet6.0软件,得到相应的被试班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数据矩阵,具体结果见图1。
四、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被试班级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情况的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被试班级在实验前后师生互动的情况是否具有差异性,对师生互动前后测的数据矩阵进行密度检验,具体结果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在实施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后,被试班级的师生互动较实验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实验后的师生互动明显比实验前多。
2.实验前后被试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差异检验
为了检验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对实验前后被试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被试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后的数学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
3.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原因分析
“沟通和合作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基础、手段和媒介。”
基于“提问与回答”的师生互动,是教师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学生发生的沟通与合作,在这样的沟通与合作中,教师把欲传授的数学知识,通过风趣、启发性的对话,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促使学生更自觉地掌握知识;同样,通过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从而能更主动地构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多进行互动,能促进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多地就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思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问与回答是教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互动方式。
2.建议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接受性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等,有意识地引导课堂多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2.
2.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5.
3.陈兴.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抚宁县业余体校运动队人际关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