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9 04:09: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德育渗透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项目;体育精神
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体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故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并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初中体育老师强化学生日常的体育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验技能,同时还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思想品质和勇于攀登的意志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需要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特色,强调学生的体育技能与德育培养并重,注重在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等方面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培养。
1.1初中体育德育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培养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体育锻炼知识和专业项目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感恩教育。
1.2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德育教育是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和工作学习的道德观和法制观,它的思想锻炼和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初中体育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进步,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养成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
1.3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德育教育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吸收的教学状态,应该切实选择各种信息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世界观和荣辱观,发扬初中体育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2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策略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需要在体育项目和体育比赛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保证对于学生的体育表现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才能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发挥到最大程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在体育项目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初中体育项目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切合体育专业项目的特点,认真了解体育项目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堂常规和教学评价来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重点是:意志品质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体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健康教育。例如:在初中田径专业课堂教学中,在授课前,教师通过对于田径训练服、器材及教学道具进行检查和讲解,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安全教育,保证学生的举止文明、思想到位,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来强调纪律教育、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由于田径教学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而素质锻炼和中长跑等体育锻炼又恨枯燥。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出勤管理强调纪律教育,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展示优秀田径运动员的事迹,提高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品质。
2.2在体育比赛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的体育比赛活动,成为课堂教学展示、专业项目达标测试、体育单元技术考评的重要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制教育。例如:在开展篮球比赛的活动中,首先,教师应该制定严格和规范的比赛规则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指导比赛双方严格遵守比赛相关规定,实现对于学生法制教育的目的。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运用篮球教学中的专业动作和团队配合来参与比赛,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辱观教育。在比赛结束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拥抱告别,提升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对于比赛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正视比赛中积极正面的因素,而对于比赛结果采取平静的心态,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3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开展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保证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激活课堂德育评价的功能,构建德育教学课堂的德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例如:在初中体育技巧项目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特征和技巧项目的教学难度,造成课堂教学不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整体表现和高光表现,及时开展教学指点和表扬,保证技巧教学的活力和道德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及时分析学生在技巧训练中失败的原因,与学生沟通交流,详细讲解技巧的动作要领和防护措施,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拼搏的精神。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德育教育的培养要素,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宝虎.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7,(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并且成了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思想。小学是学生快速成长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其更加全面理解体育精神,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指的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将正确的思想观念传达给学生,以此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德育德行的重要途径,以此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因此,为了德育的有效渗透,小学体育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不断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二、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发挥教师示范性作用,进行德育渗透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习惯。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因此教师在学生心中有绝对权威,同时对于教师也是极其的信赖和崇拜,并且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有意无意的模仿。为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时候,教师就需要以身作则,以此起到表率以及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体育课会要求学生穿运动服、运动鞋,同时女生还要将头发扎起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遵守相关规则,教师就需要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使学生明确规则重要性。此外,与室内教学的教师不同,体育教师不仅需要严格、严谨,同时还应该阳光、活泼,从而向学生展现不一样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充满向往。因此,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特征,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的规范性,同时还需要注重声音的张弛有度,语调要上扬,从而为学生展现一个阳光活泼、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生活态度。
(二)围绕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要求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学生不仅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懂得一些体育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意识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为了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进行篮球、长跑等项目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德育素材,以此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比如在长跑的训练过程中,速度的控制以及呼吸的调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些并不是全部,跑步者的信心、意志以及周围人的支持对于跑步者完成项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激励学生,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奥运冠军刻苦训练、坚持完成比赛的故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此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体育精神,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一个人跑步的时候,其他组员在一旁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帮助学生增进感情。
(三)游戏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的所有科目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喜爱体育课,这是因为在体育课中学生可以自由的伸展身体,同时教学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游戏,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德育,以此强化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不断成长带来积极影响。为此,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勇敢之路”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跑道上摆设一些障碍,比如跳马、跨栏等,然后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越过障碍到达终点。在学生完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刚才的表现进行总结,同时告诉学生人生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拼搏。
三、结论
关键词: 德育 学前教育 作用
德育是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的习惯和性格,由幼儿教师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的要求,指导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由于幼儿家庭氛围层次结构不一,个体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实施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以同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的途径、原则应根据实际安排,这样才能让德育效果渗透到幼儿的内心,影响其一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安市贡川中心幼儿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初期,为了得到更多的理论依据,我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幼儿学前教育德育方面的书籍及刊物,并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总结。关注、研究前人对于幼儿德育方面的研究案例与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为本课题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视频录像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与教材录像,观看一些名师在德育方面的上课录像与视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更细微地观察出幼儿的德育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通过观察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1.2.3榜样教学法。
在日常的研究教学中,通过讲述伟人的典范、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举止及突出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对自身日常行为、品德进行分析鉴别。施教者在教学时应注意防止消极影响。同时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社会氛围和时代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使榜样教学能有效影响幼儿。
1.2.4测试法。
以永安市贡川幼儿园中班的3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幼儿进行一些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小测试,及时记录幼儿在德育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德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1.1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必须从幼儿抓起,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把“祖国母亲”铭刻在心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为此,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逐步扩展开,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时通过收集儿歌、故事、游戏,或是与孩子谈话的形式,教育孩子们爱护、关心同伴,热爱幼儿园和周围环境,初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2.1.2塑造幼儿不说谎、敢承担、有错必改的品质。
教育幼儿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教育幼儿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没经过别人同意,不私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需要归还。这些环节应渗透到德育教学中,使幼儿在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对待困难、对待错误这些方面应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2.1.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礼貌、守纪律。
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终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的习惯是需要同步进行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背景融入恰当的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爱护幼儿、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才能让幼儿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2.1.4提升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人总是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幼儿交往对象有同龄的,不是同龄的,与不同年龄层的幼儿交往能体现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潜在的好处是难以想象的。幼儿最初是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往往表现出排斥、害怕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与幼儿正确的指导,而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融入体育活动、团体协作的活动,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建立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在幼儿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积极鼓励,不要随意干涉,应该鼓励并放开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小朋友交往,让幼儿找到适合的社交方式。
3.结语
作为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施教者,教师应科学、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德育教学,充实自身知识。在德育教学中,教育知识要广博,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教学内容涉及政治、自然、体育、社会、时事等众多方面,因此幼儿教育的德育工作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重点研究如何关注、发现、保护和引导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建立幼儿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放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成员,让正确的教育信念落实在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9):19-21.
[3]邵宗杰,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社区 德育 社区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有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之意。最早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该词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我国最早引进该词的是社会学家由滕尼斯著作翻译而来。一般认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由社会个人、组织和社会群体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不仅有管理、服务、保障安全等功能,还肩负着区内居民的教育责任,特别是德育责任。
社区德育即是教育者(除学校、家庭以外的教育组织、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德育是依靠社会环境,立足社区实际,利用社区各种条件,整合规划区内家庭、学校及周边的德育资源,三者合力,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全社区人人参与互动、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社区德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化。社区人口众多,各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的人都有,分散各个家庭,他们都是社区教育对象。社区成员都要参与社区活动,都是社区德育网络中的一员,担当相应的角色和责任。社区即学校,生活即学习,社区成员即是教育对象。
第二,开放程度高。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都是小范围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而社区德育是在社区内进行教育,利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办学,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格局。社区德育在教育方式上更开放灵活,不局限于传统理论灌输,多用非灌输式德育方法,将育德寓于公共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之中。
第三,渗透性强。社区德育活动把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寓于现实生活之中,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愉悦感,同时也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社员的品德。社区德育可以通过媒介、经验或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来传递德育信息,如图报、广播、电视、街头宣传标语、公益广告,或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示范、模仿和接触来实施思想的影响。它是间接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因而具有渗透性强的特点。
2开展社区德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社区德育的产生会受该社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本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无不烙上本社区独有的印记。正是社区状况的不同,导致社区与社区间的差异。
第二,学校和家庭的不配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足,没有形成合力,影响教育的整体效益。
第三,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可能影响居民道德文明行为。社区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使得传输内容良莠不齐,有些虚伪和欺骗信息,易导致居民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在文化传播领域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极大,社区德育难度增大。
第四,制度不健全。我国社区德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规章制度还不健全,严重影响社区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 社区德育的实施途径
3.1挖掘、整合社区德育资源
一般说来,每个社区都有可以用来开展德育活动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区应充分发掘这些资源的德育功能,开展德育活动。如社区的运动会、音乐节、联欢会、博览会、传统节假日的庆祝纪念活动,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并大力宣传本社区的先进人物,给人们树立榜样。
3.2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对大众传媒加强调控
社区教育环境包括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社区文化氛围和社区内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这些都对居民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的文化传媒,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控,优化社区教育环境。
3.3社区德育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引起重视,加强监督管理,制定严格而有效的措施,为居民品格的健康养成保驾护航,为德育活动的长效、顺利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增加社区教育投入
关注社区教育,扩大公共资源总量、合理配置社区教育资源。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社区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客观上引发了教育权利不均等的出现。因此,我国应加大社区教育投入,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保证居民的教育机会。
3.5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单一的德育形式容易造成德育效果低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不一致,会导致教育效果互相抵消,达不到育德的效果。我们应把三者有机组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三者互相协调、统一行动,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为居民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社区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确非易事。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把握好开展社区德育的几个途径,对德育活动的长效顺利开展还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卢波.社区德育的功能及其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一、溯本求源,定位德育创新支点
我校足球队屡获殊荣、长盛不衰,其中获全国赛冠军10次,获全国校园足球比赛一等奖3次,先后有5支球队迈出国门,到巴西等国与世界各国的足球小将同场竞技,共享足球运动的快乐。足球是学校亮丽名片,为学校优质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开始思考特色活动与特色教育之间的关系,挖掘足球运动精神,将其融入到学科教育和德育活动中。
足球运动追求卓越、重视团队、强调协作、严守规则,促进各民族团队意识,进取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足球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局限于“足球精英”,还扩展到“全体学生”及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将教育的着力点定位以足球内在的精神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总结提升为“以球载德,以德树人”的特色教育。
二、理念引领,构建德育网络系统
顶层理念体系
如上表所示,“以球载德,以德树人”特色教育以“立足今天,成就未来”为办学理念,从这个理念出发,形成了“以行育德,以德立人的”的育人理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校训,“扎实敏捷、合作向上”的校风、“勤巧兼备、动静相宜”的学风。这个洋溢足球精神和个性的理念系统,以“向上”为聚集点,在“以行育德,以德立人”的育人理念基础上,形成了“以球载德,以德树人”的特色教育,倡导“乐中学,学中行,行中悟”,让学生在“行”的自然状态下,不断感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 “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校训来告诫和要求全体师生,只有循序渐进地做好身边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足下生辉、致胜千里”。
三、立足创新,打造“以德树人”乐园
(一)建设“以球载德”的育人环境
1. 营造足球育人环境,催学生积极向上
学校正门“明日之星”的圆雕,寓意学生们怀揣梦想,努力学习,放飞希望,成为社会栋梁。主题浮雕墙把学校校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巧妙的镶嵌其中,背景是“大力神杯”、“火箭”、“书本”以及“船锚”等区域环境特色元素,下方是半个巨大的足球以及在足球上奋勇拼搏的小球员,寓意着乐园师生每天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校训的鼓舞下,勇于探索,乐于体验,不畏困难,追求梦想。
2. 打造班级文化,形成规则意识
足球讲究规则意识,球场上,球员们各司其职,在自己的位置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讲求合作。学校着力以足球的规则意识迁移到日常活动中促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走进校园就必须遵守校规、班规,规范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才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在校学习往往是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球队,班主任就是教练员,各中队自主组建“足球队”、“啦啦队”和“服务队”“宣传队”,让足球精神渗透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和评价中,培养“敢担当、齐向上”的意识,成为文明行为的实践者,乐于服务的志愿者。
每学年开展的“学习之星”“体育之星”“科艺之星”“守纪之星”“阅读之星”是对学生个体表现的肯定,每周的“文明班评比”以及每学期的“优秀班集体”评选是对师生共同努力成果的肯定。文明班、优秀班的获得是全体师生共同责任,是全班团结凝聚的结晶,增强集体荣誉感,也体现学生在集体中的价值。
(二)构建“以球载德”的课程体系
1. 开发足球校本课程,普及足球运动
从八十年代开始,我校把《足球》作为校本课程,设定每周一节足球课。近年来,结合足球与育人的关系,完善《乐园足球》。
新编的《乐园足球》围绕“人文足球”“竞技足球”两大主线进行编写。包含《趣味足球》、《快乐足球》、《多彩足球》分别提供低、中、高年级学生使用。内容主要是介绍足球游戏、足球基本技术、足球小故事、足球操等。同时还从足球起源、装备、规则、明星(学校、中国、世界)、俱乐部(世界、国内)等都做了介绍。教材着重普及足球运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看足球、踢足球、评足球。教材也注重“守规则、重责任、齐向上”意识的渗透。
2. 发掘W科教学与足球融合因素,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语文学科:结合班级足球比赛,要求孩子们用文字再现比赛激烈场面。鼓励足球队员结合自己的训练和比赛,撰写《乐园的足球小将》,并在校园广播站广播。鼓励好的文章在报刊投稿,这样对于学生来说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是让学校孩子们传播足球正能量。
英语学科:学唱励志或者激动人心世界杯足球联赛的主题曲,激发孩子们共同走近世界杯。还结合英语学习,引导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们语言能力和自信心。
数学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足球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解题途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思维魅力。
长江边上的铜陵,是一座有着青铜古韵、山水灵秀的工业新城。新世纪之初,铜陵因倾力打造“均衡教育”而享誉全国。2010年,铜陵提出在安徽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作为主城区的铜官山区,我们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三年多来,我们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装备提升、素质教育内涵提升,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努力办好更均等、更优质的基础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工程”来实施,把德育共鸣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风景”来打造,为德育增添了正能量,为教育增添了新活力。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相长,德育共鸣,是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德育建设中的“孤岛”现象、德育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2011年,我们以区教育系统为主体,在全市率先组建了“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近三年来,我们积极倡导“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每个地方都成为一块德育责任田”的育人理念,打造阳光风景线,深耕爱心责任田,完成了对立德树人工程的顶层设计。总的布局就是区域推进德育合作,重点加强德育互动,持续产生德育共鸣,全面打造德育风景。各学校按照“教学相长,德育共鸣”的新要求,自我加压,担纲承梁,发挥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基层德育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教学相长,德育共鸣”为主导,把立德树人的粒粒珍珠都“拾”进德育大联盟这个宝盒,并“串”成项链、“秀”出风景。区域化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一、德育互动:教学一点通,师生一起来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德育工作是“天字号工程”,每天都要从零做起。在学校,我们强调教书育人,强调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注重德育教育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德育,是育心、育德的文化。有人群,有互动,才有德育。德育互动的精髓,是春风化雨,是润物细无声,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教学常规的循序渐进,离不开德育工作的一点就通。为此,我们牢牢把握德育教学的五个环节,即: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一点通;课外辅导,言传身教一点通;校园活动,同伴互助一点通;校外实践,学思结合一点通;家校合作,和谐共育一点通。这五个环节,我们也称之为德育工作“五堂课”,即课中课、课外课、校园课、校外课、家校课。应该说,德育渗透,言传身教,同伴互助,学思结合,和谐共育,就是启迪我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家校之间,多献一点爱,多行一点善,多尽一点责,多用一点心。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德育工作“五堂课”建设,在全区推广“学情日记”工作法、“德育互动”工作法,认同度越来越高。
相约课内外,师生一起来。在学校,我们始终秉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自由、尊严、快乐、希望”作为师生共同信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所有的课都当德育课来上,把所有的课都当艺术课来上,凸显“课中课”,强化“学中学”,这就是能够形成德育共鸣的相约课堂。教育有爱,学习充满情意。德育共鸣,校园充满生机。我们常年坚持的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文明岗、教师护导、道德讲堂、阳光体育大课间、科技创新、艺术展演、节日小报、学雷锋志愿服务、家校QQ群,等等,都是德育互动的有效载体。有德育互动,才有同心同德,才有校园风景。在我们区,相约校园、师生同台、同伴互助、家校合作,以及经典诵读、感恩教育、阳光体育、才艺展示等,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所产生的德育共鸣效应,已成为立德树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二、德育共建:小手拉大手,城乡手拉手
离不开自我与社会而产生德育共鸣。从“天生我、地载我、群帮我、亲养我、师教我”,到“我学习、我发现、我快乐、我感恩、我能行”,是自我与社会产生德育共鸣的总纲。这几年学校搞文明创建,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城”。开始也有争议。有人说,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我们认为,“小手拉大手,大手的力量大,小手的后劲足”,这样说就有意义了。我们强调“小手拉大手”,而不是“大手拉小手”,更多还是基于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小手拉大手,是家庭内外、长幼之间形成德育共鸣的有益探索。我们提出小手拉大手,是给孩子成长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体验,让孩子学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城乡手拉手,是我们坚持了十多年的德育品牌,目前,各个学校都在做,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随着社会的大发展,这些年来,城乡手拉手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乡结对”的基础上,过去是“送教下乡”,现在已经有了“送课进城”;过去是“以城带乡”,现在是“城乡互助”;过去是对农村学校“教学指导”,现在是城乡学校“教研互动”;过去是城里孩子到农村去帮助穷孩子,结穷亲戚,现在是城乡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共同成长。城乡孩子之间、城乡老师之间的德育共鸣,是我们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所追求的德育效果。
三、德育拓展: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既有学习空间,又有与学习关联的拓展空间。教育,有学习类型的教育,也有拓展类型的教育。孩子的学习动力、媒介素养、审美情趣、团队精神、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等,都可归为拓展教育的范畴。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的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就是我们进行的德育拓展创新。学校少年宫,符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社区大课堂,符合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换句话说,学校少年宫,符合我们提出的“打造阳光风景线”;社区大课堂,符合我们提出的“深耕爱心责任田”。童道善行,福田心耕。从德育共鸣的角度看,“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是一个有机组合,是我们能够开发、建设、实验、推广的儿童成长拓展空间。
学校少年宫,是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教育设施和装备优势,为学校及周边未成年人提供德育、体育和艺术类教育服务。我们区的学校少年宫由试点起步,坚持公益领航,目前已覆盖全区60%以上学校。在活动课程设置上,学校少年宫与学校办学特色挂钩,并将其与阳光体育大课间等互动整合,形成了一校多品。在开放时间上,我们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陆续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双休日课堂”“寒暑假课堂”和“星期五俱乐部”等。与学校少年宫相对应,我们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构建家校社区一体化育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大课堂。经过四年不懈探索,我们的社区大课堂已被打造成德育的拓展空间、孩子的体验园地,成为社区教育的主打品牌。学校少年宫、社区大课堂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社会大课堂,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与衔接,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实现了互动与共鸣。
四、德育创新:阳光风景线,文明我担当
打造阳光风景线,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围绕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学校与社区合作,我们推出了“娃娃楼长”德育实践项目,孩子们在“五老”带领下,在成人指导下,参与社区楼栋管理,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构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随着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家校QQ群”,为家长和老师搭建沟通平台,让每个家长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家校教育合力大大增强。通过开发“文明小博客”网络社区,我们将孩子的成长记录袋由纸质化变成了电子化,平台的创新不仅拓宽了记录的形式,还增加了展示的功能,孩子的兴趣也大幅提升。
校园小记者,是学校与报社共同开发,有着广泛影响的德育共鸣创新案例。目前,本地党报为我们设立校园小记者专版,小记者队伍也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充到四百多人。大到全市的党代会、人代会,小到学校的家长会、班队会;近在社区、企业,远至田间、山野,到处活跃着小记者们的身影。同时,学校自主开发的一些德育创新项目,我们密切关注,并提升为区域推进项目。如我区人民小学开展的“班级我担当”德育课题研究项目,经过提炼和总结,已经成为铜官山区学生自主学习、班级自主管理、学校自主发展的“三自主”工作模式的核心内容。文明我担当,正逐渐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校园内外的亮丽风景。
五、德育成长:相约中国梦,美德少年行
2013年,我区部署开展了“中国梦、父母心、少年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伊始,我们就提出要紧紧依托“文明出发、健康成长”德育大联盟这一平台,以“美丽中国梦、美好父母心、美德少年行”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爱心为主导、以育人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我们对学校的要求是,积极创设“山水铜韵、天地人和”的人文环境,重点开展“美丽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美好父母心”关爱服务活动、“美德少年行”主题实践活动。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各尽其材。人的天性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的教育理念、社会背景、家庭状况等后天环境的影响,便产生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论语.颜渊》记载,樊迟、仲弓、颜渊三人问的同相的是“仁”,孔子却根据三人的不同学业造诣作出了三种不同的回答,这三种深浅有别的答案,可以使三个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将“仁”付诸实践,这比那些不切实际的死板教育更能收到成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决定教育的内容和进度,如果教学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宁愿停止;如果一味的“进而不顾其安”,结果只能造成学生的负担过重,最终导致教学和失败。
二、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一直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去主动思考是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教师的任务只是“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而不是事事替学生亲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但不能牵着他们走,鞭策他们,但不能强行逼迫他们,为他们开个头,但不亲自带他们到终点,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在诱导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诱导的“度”,学生如果很想把某一问题弄明的却没有明白、心里因此而烦闷,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开导他,便他的思路畅通;学生思考某一问题已经心有所得,想要说出来去不知如何表达,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启发他,帮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个时候去教导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把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就如手中没有弓箭,只有思考射箭的模样,自然不能掌握射箭的本领,手中有了弓箭,却不考虑应该怎样去射,同样无法提高射箭的技术。教师、学生都要把学思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偏废。教师要认真借鉴别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帮助自己开阔眼界,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学生既要全面掌握知识点,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把学思结合起来。如果只读不学,必不知其意味,只思不学,纵使晓得,终是不牢靠,只有读和熟思的精,才有心、理合一,永远不忘。
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就是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过程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弱点,通过不断学习促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要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努力思考,不断强化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这样师生双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五、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