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文言文虚词

高中文言文虚词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2 23:29: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文言文虚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文言文虚词

篇(1)

实词:

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篇(2)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71-02

在常规教学模式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呈现了学生从认识到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过程。在课程安排上,设置了每册书中有8篇到12篇文言文阅读,这样算下来,每个学生要学完文言文的基础教程的时长是整个高中时期。这种教学模式确实能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牢靠的知识,但从反方面来讲,课程安排的过于缜密,使得文言文课程在系统教学上显得散乱,学生在接受授课后,无法形成理性上的意识。

而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举一反三。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屡次碰到类似情况,这使我不禁想做这样一种尝试:能否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只做些顺序的调整,再稍微补充一些必要的文言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能够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不断地总结,笔者总结出了几点有效的方法。

一、对文言文的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学习文言文是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丰富、学习、运用现代汉语的需要。

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概括起来说有三点,即:积累、诵读、领悟。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缓慢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使得积累显得格外重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基础知识;只学不思考,不会学得太好。所以边学边琢磨,即不断领悟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一环。积累、诵读、领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于:领悟、积累有助于熟读成诵,而熟读成诵反过来又促进领悟和积累。用这种办法来学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最后,还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翻译应达到的标准有所了解,以使他们有明确的努力目标。那么,文言文翻译应达到什么标准呢?借我国清代著名学者严复的话说就是:“信”、“达”、“雅”。“信”即准确,“达”即通顺,“雅”即言辞优美。这是文言翻译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针对不同的句子或直译,或曲译,或扩充或凝缩。要使诵读准确,不读破句,要使文言文翻译由信而达至雅,还需要做哪些准备呢?这就是笔者总结的第二点文言文教学技巧:要有效的认识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二、要学好文言文,概括起来说,必须具备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1、在学习文言实词方面

第一、应该注意词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异义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词由古展到现代,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有的词语在感彩方面发生了变化,还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

第二、要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的问题。古汉语单音词较多,现代汉语双音词较多。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古代往往用一个单音词来表示。而在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古今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的双音词。其主要特点是:在古代它们是两个词,在现代则是一个词。

第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解现象很常用也很常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逐步的了解掌握。一字一词过多解,是指词或字具有本义解释,引申解释,比喻指代和常用的通假字指代解释。在不断的学习积累中,这些词汇的常用方法和常用注解也会被逐步的掌握运用。文言文当中需要学生学习和注意的这些用法一旦被灵活掌握,那么对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就会更容易。

第四、在现在汉语文言文学习当中,注意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一词多义即是指多义词,一个词有至少两种以上的解释。词类活用是指一些词汇在指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充当一种语法解释。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分析中,还是要根据文言文中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两者的用法。

2、在学习文言虚词方面

首先要注意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划分实词的方法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对代词的处理上:在现代汉语中代词是实词,在古代汉语中代词是虚词。

其次还要注意不同的虚词可能表示相同的用法,同一个虚词也可能有几种用法。

再者,虚词由古至今,变化也很大。主要表现在:有少数沿用下来了,有的则完全消失了,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还有的改用了新的词。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现象。例如文言虚词现象及两个、甚至三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从数量上讲,常用虚词要比常用实词少得多。高中语文课本中重点列举了许多常用虚词的用法。如果能很好的掌握它们,基本上就克服了文言文阅读中文言虚词方面的障碍。

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每一句文言文,由实词和句式组成。因此,要想准确地翻译文言文,在克服了字词障碍之后,就需要学习有关文言文句式方面的知识了。这里所说的文言句式主要指: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而言。

4、学一点古代文化常识

要想断好句,准确地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仅懂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食物等许多方面,在中学文言文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地理、职官、科举、姓名、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是需要向学生详细介绍的内容。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基础知识。在初步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就可以迈向有效教学的最后一步了。

三、有效提升对具体文言文作品的认识

这是一个首先归类,然后再讲解的过程。至于分类法,可以选择以下标准。按语音形式将课文中的文言文分类。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1、韵文:押韵。主要包括各个时代的诗歌,如《诗经》、《楚辞》,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也属韵文。

2.骄文:不押韵。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子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也叫‘四六”文,如《阿旁宫赋》。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复习;现状;教学策略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1.考试评价机制

福建省高考文言文部分分值15分(3道选择题,1道翻译题)其中主要考查学生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特殊句式)、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以及文言翻译。考查的重点落在“字”“词”“句”,而对涉及的人文精神、民族智慧方面的文章内容的分析、作者观点评价方面涉及不多。文言文考查方式的僵化、内容的单一性,导致高中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现象,学生也把学习重点放在词语的记忆和反复练习上,忽视了对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教师教学层面

因为考试评价方式的僵化和单一性,使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上带有很大的功利色彩,以高考为指挥棒,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导致课堂教学刻板灌注,主要采用“读―译―抄―背”的模式,逐字逐句串讲,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上,而忽略了对文章人文精神的感悟。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的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思想深处对文言文有一种厌烦之心,从而失去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3.学生学习层面

教师陈旧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养成了他们的依赖思想,无法养成利用工具书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降,缺少文言文积累现象。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匮乏,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导致学生无法将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文言文阅读能力始终得不到培养。

上述几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它使得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忽视了“文”和“言”的关系,走入了“重文轻言”的误区,也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制约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再创性和兴趣,从而也影响了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

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笔

者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这也是我校“先学后教”的课程理念)。其次要充分了解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只有了解文言文教学内容,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中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第八条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新课标的这一条侧重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而第九条则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及其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哲学),这是重中之重。

文言文教学的难题,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语言障碍,看不懂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文言文的翻译是阅读文言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要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在“看懂”的角度上来扫除文言文的字、词、句障碍,加强文言字词积累。主要有实词(包含词类活用)、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先学”侧重于解决文言文字、词、句障碍,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然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汇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弘扬着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绝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刻板、生硬的词语意义和用法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先学”的基础上重视文言文的文化性解读。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精神意志品质,用优秀的民族精神来陶冶情操,灌注人文关怀,这也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现行高考的意义所在。这样才能扭转那种枯燥无味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走出文言文“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学语文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113.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部分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影响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做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联系当前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的现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析。

1.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1 文言实词的复习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如果仅仅依靠识记的方式,是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的。根据《考试说明》“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要求,应将实词放入上下文中去理解。在进行文言实词复习时,一般不必分类过细,只要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来分即可,通过“词类”达到统领“字词”的目的,然后根据词性进行词义及用法分析。

1.2 文言虚词的复习

它的数量要少得多,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是,其用法却非常复杂。《考试说明》指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在进行文言虚词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虚词放入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二是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进行准确判断。三是注意特别虚词的特殊用法。如兼词现象、单音与复音、习惯用法等。

1.3 “理解文句”的复习

在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把握重点语句进行翻译。“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一“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和掌握:既要读通、读懂,对句子在文中含义进行准确地概括,对分句、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准确地把握;能对语句的深层含义及作用进行理解,能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句”考查点之二:做好直译及意译。直译要求原文的每一个字都要在译文中,译文则要求翻译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且要确保句式、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的要求稍低,只有说出原文的大概意思即可。

1.4 几点策略与建议

一是做好知识点的梳理。要按照《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据以上要求,做好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梳理,以教材上的例子为基点,由此而拓展延伸到模拟题、高考题。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要对复习方向及范围进行准确地把握,既要抓住常用词的复习,又不能够局限于此。

二是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首轮文言文复习应该回归教材,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与教材,却大多都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相关例句。特别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考查方面,都需要学生依靠经典文言文的复习来训练和强化。故此,在按照教材篇目进行复习时,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做好具体课文的复习。在复习每个具体课文时,要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全面把握每一个词及用法。

三是按照高考模拟题进行复习。针对高考考点范围内,在教材中有具体照应及能够反映学生薄弱点的要求,选择好检测点。根据学生的错点,在教材中找到相关依据,再对这类知识点进行巩固强化。将出题点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相对应,回到教材中,针对高频错点进行巩固强化。这种复习方式一般适用于第二、三轮复习。

1.5 注意事项

一是立足基础知识,加强理解训练,做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从教材到课外进行延伸。二是发挥真题模拟作用,进行梯度训练。根据学生实情,合理安排模拟题、高考题的练习。既可以先做高考题,以便发现问题或增强信心,也可以先做模拟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三是抓住重点与拓展,确保复习的广度。既要立足基础知识,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此,充分挖掘各个考点的关联,进行有效地拓展[1]。

2.现代文阅读的复习

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考查,主要是语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2.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根据语境、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结合所在的句子段落和上下文。一方面,弄清表面意思。另一方面,通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指代义等,弄清句子深层的含义。理解比喻义时,要找准喻体和本体。根据象征义找到所象征的对象。如果是反语,就要从褒贬对换的角度反过去理解。对于双关义词语,都要将另一层意思说明清楚。对于指代义则要找出所具体指代的含义。因此,在理解句子含义时,一般是将形象的语句转化直白语言,或是将比较含蓄抽象的转化具体的阐述性句子。

2.2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是归纳段意。对于记叙性段落,一般用“时间+地点+人+事”是格式进行表述。对于说明性段落,一般用“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的格式表述。对于议论性段落,一般可以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格式表述。二是归纳概括要点。首先进行合理地分层,多分或少分都会导致丢分。其次进行科学概括,先将表示层次、时间、地点、话题等变化的关键词提取出来。然后准确掌握题干要求,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3 现代文阅读的其他技巧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题的阅读技巧。首先对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进行判断,然后判断与之对应的内容,最后回答这种语言特色或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好处,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题的阅读技巧。根据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抓住所揭示的内涵,来揣摩人物形象。体悟创作意图,从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分析人物形象[3]。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部分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抓好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直接关系语文高考的成绩,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抓住重点与关键,采用有效复习策略,以最大可能地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高中语文阅读部分复习策略[J].快乐阅读,2012,23:50

篇(5)

一、W生走进文言文难于上青天

文言文的语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正因为文言文和现代社会间隔较远,其相应的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都和中学生存在着很远的距离。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网络知识时代,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特别是乐于接受来自微信、QQ群里面的新潮语言,抵触文言文,认为文言文太古老,学习它没什么实际用途。

根据笔者对本校高中生的问卷调查,70%的学生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体验到愉悦,也没有感受到文言文的真正魅力,只是为考试无奈而艰难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致比较低落。

就老师教的情况来看,重“言”轻“文”的老师有之,轻“言”重“文”的老师有之,“文”“言”剥离的老师有之,教学处于一种“信手拈来”的散漫境地。

学生不能走进文言文,就肯定学不好。这应该引起所有语文教师的反思。

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方式经常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当然也有老师提问,但问题普遍简单化,能有多少思考和探究的价值?相反大部分是一问齐答。

三、老师诵读指导的走过场和虚化

近年来,课堂上朗读的声音很多,但是充满情感和有效的朗读却很鲜见。大多数时候只是教师为诵读而诵读,缺乏有效和必要的诵读指导,诵读处于一种虚化状态,流于形式。可想而知的结果就是,学生累死累活,读得口干舌燥,可是学习依旧如此低效。

我尝试着在文言文的有效教学策略上进行总结和反思,于是有了以下的想法。

一、联系现实,逐步解决文言文的词汇知识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当今,老师也认识到文言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思想的精粹,传承古代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现实却是过于重视文言文中的“文”,把文言文的课变成政治思想教育课,抛弃了文言文的优美韵味。

因此,我们在执教文言文时一定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联系现实,从文言文中读到一种现代感,做到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在联系现实中落实文言词汇知识。

所以在执教《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时就较好地做到了古为今用,联系现实,同时又解决了文言词汇知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即使在当今,我们的很多政策、主张都有着仁政思想的影子。请同学们说说看,假如用现代的理念诠释孟子仁政的思想,文中的哪些句子能够说明这一思想。”用一个问题统揽全文,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古人的作品,学生的积极性被当堂激发了,学生的回答很活跃,且都能利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有学生回答“不违农时……,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时,我就让学生说出“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和“数罟不入闯亍钡摹笆罟”的意思。当学生回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先物质后精神,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时,我不仅予以赞许也强调了“谨”的意思和“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文言特殊句式。当学生说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注重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符合现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思想”时,我又重申了“树之以桑”中“之”和“树”的含义。

联系了现实,拉近了距离,让学生很有兴趣地去思考,学生也明白了现代很多政策其实也折射着孟子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环保意识”“三农政策”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发现。这样,学生不仅读活了文章,体会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光辉,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灵活地解决了文言词汇,学生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高中教材里面的文言文能联系现实,古为今用的课文很多,如《谏太宗十思疏》。在疏通了魏征十思的内容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则送给自己或社会上各色职业的人,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一节课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联系现实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需要在实际教学之中多次斟酌修改体会。

二、重视虚词,诵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我们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诵读指导。朗读,若没有教师的点拨,学习就会枯燥无味。除了一些朗读技巧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点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下读出情感、情味。

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虚词,特别是语气词,是读出韵味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虚词加以学习,就可以很容易走入隐士的内心世界。

文中跟孔子政治观不同的有哪些人?这些人里面谁反对孔子的态度最为强烈?

设计这个问题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语气虚词读出隐士的态度。当学生回答是桀溺的反对态度最强烈并解说理由时,我就顺势提问“桀溺的反对语气尤其体现在哪些词上”,再引导学生比较区别“岂若”和“不若”的不同语气,让学生明白“岂若”是反问语气,比“不若”语气更加强烈,从而着重从“岂若”上读出桀溺强烈的反对态度。当学生回答是荷蒉者反对态度最强烈时,顺势引导学生读出“哉”字的强烈惋惜,引导学生体会“斯已而已矣”中有无“而已”的区别,从而读出“而已矣”中荷蒉者的强烈劝诫和感叹。

篇(6)

一、深思和熟读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深思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深思直接表现为认知和理解。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词和虚词,需要把握有关文言句式及相关修辞的特点,同时注意一些词的通假现象和古今义的区别等。仅就文言实词和虚词而言,不同的实词和虚词有不同的意义或用法,同一个实词或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或用法。这就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深入地认知和理解,准确把握。比如下面材料中的“女”字:

庚戌,外祖母病且,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①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②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③视之,训以纺绩织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材料中的三个“女”字绝不是“女儿”或“女子”这样的含义。结合语境细加分析可以发现,①②处的“女”字相当于“汝”,是通假现象;③处的“女”字相当于“象对待女儿一样”,是名词作状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文言文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和语言运用规律,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这个差别就在客观上拉大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与它的距离。无论是人对语言的体验,还是对语言适用环境的把握,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和陌生,这就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这个“越过”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实现。

2.熟读的作用

熟读(这里指反复朗读)乃至成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笔者认为,“熟读”至少有以下作用: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虽然距离我们比较遥远,让我们无法“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入选教材的文言篇目大都文质兼美,经过历史的涤洗,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散发文言语言的魅力,加上多数篇章奇特严谨的结构美和发人深省的内容美,朗读起来有一种回肠荡气的独特韵味,反复朗读能不断感受到这种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熟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广泛汲取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地含英咀华之后,说一千道一万也难以讲清楚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清楚明晰,并且在化入自我的潜移默化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把握文章的深刻意蕴。三是有利于巩固记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别,无形中就加大了巩固记忆的难度,解决的一种好办法是熟读,因为熟读体现了重复激发脑神经功能这一特点。

二、只有将深思和熟读紧密结合并产生互动,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所谓语感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认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直觉性,“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应,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间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这种高级语言习惯一旦养成,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将驾轻就熟,如鱼得水。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实效

文言文,即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美好、简洁、书面化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高中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言文不但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一大教学重点,因此如何匠心独运,让文言文课堂“动”起来就成为了当下的焦点。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从意境教学、联想教学和对比教W三个方面探讨了一下如何升华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们塑造完美的人格。

一、意境教学,激发共鸣

所谓文言文的意境,指的是文言文创造出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它需要学生们用心去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文言文内容,通过意境教学来激发学生们的共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赤壁赋》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他的人生感悟,同时探讨本文的人生哲理,进而得到些许启发。上课时,我先简单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下苏轼以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即苏轼因讽刺王安石新法被贬后来到这里,为排遣郁闷常来此地游览。之后,我让学生们朗读了课文并疏通文本大意,然后让他们尝试着设身处地地感受苏轼营造这些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苏轼的人生态度。同学们认真体会之后发现苏轼的情感有一个由喜转悲再转喜的过程,先是沉醉于月夜泛舟,后又有悲凉箫声的伤感、人生失意的悲情,但转而又抒发了自己随遇而安的态度以及忘情尘世的洒脱。而苏轼这种面对人生不幸而乐观豁达的态度也激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在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没有直接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们,而是让学生们通过意境的感受来自己感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这样,不但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共鸣,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不再枯燥。

二、联想教学,开阔思维

文字毕竟是文字,传达出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学生们的思维是无限的,文言文妙就妙在它可以发挥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自己去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们大胆联想,拓展自己的思维,通过想象来参透作者的思想。

比如,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蜀道难》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整体感知全文的感情基调并疏通大意,同时感受本文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情感,品味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上课时,我先让他们朗读一下文章,之后我开始逐句讲解,在讲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愁攀援。”这几句话时,我没有直接给他们翻译文章,而是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个场景。之后我提问了几名同学,有的同学说:“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沿着小路……也愁着攀援。”这个过程不只是加深了学生们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李白笔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后面的“青泥何盘盘……绕林间”等的讲解中,我同样鼓励学生们通过想象来理解文章,顿时盘活了整个课堂。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通过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李白笔下壮阔的景象,并自己描绘出来,不但巩固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

三、对比教学,提升素养

高中文言文很多,可比性也很强,一个作者前期后期的文章会有相似与不同,一个时代不同作者的文章也是如此,一种类型的文言文也会有相似与不同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抓住这一特点,将不同文言文进行对比教学,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素养。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这节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并能通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上课时,考虑到这篇文章叙事性较强,我没有生硬地直接讲解文言知识,而是拿出同样为叙事文的《唐雎不辱使命》与之对比,并让学生们小组交流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们讨论后发现:有的实词在两篇文章中都有出现,且用法相同,但很多虚词用法都不同,此外虽然两文中谈判的背景有些不同,但唐雎和蔺相如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强大的秦王面前毫无畏惧,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勇于做出牺牲,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国家的尊严。这两篇文章对比来让学生们理解,不但让他们体会到了文章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且扎实了文言知识,同时相似的故事情节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大家对枯燥的文言文也有了热情。

纵上所述,我通过意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联想教学可以开阔学生们的思维,通过对比教学亦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素养。高中文言文虽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是只要我们匠心独运,坚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必然会让学生们对文言文有一个牢固的掌握,也定会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动”起来!

【参考文献】

[1] 杨志刚. 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

[2]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