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学思想

中学思想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6 13:58: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思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思想

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

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2.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3.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4.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操作—掌握—领悟。

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3)“掌握”是指在表层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表层知识的掌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数学表层知识,是学生能够接受相关深层知识的前提。(4)“领悟”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掌握的有关表层知识的认识深化,即对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悟,有所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篇(2)

2.家庭环境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往往和社会大环境一样,与课堂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传递出不同的信息,而学生受言传身教的影响无疑更大,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家庭的言传身教面前不得不“甘拜下风”。

3.教育者水平有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对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加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意识淡薄,在言谈和行为中都流露出对品德的轻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负面的影响。

4.教育手段的单一,教育内容滞后。我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说教和灌输,即使搞活动的话,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没有任何挑战性,也唤不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另外,教科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不能与社会现实相连接,使得受教育者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5.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道德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左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从而来自社会、家庭的各种负面信息都会给他们的思想品德带来不好的影响。

6.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长久以来,我们都以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的形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心理上的接受,如果学生存在心理腻烦现象或者具有病态扭曲的心理,那么是不能接受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的,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需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在加强品德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说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即有“心理”之意,品德的发展是与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篇(3)

一、创境动人,穿插生活与德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着眼于“发展”,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将生活教学与德育教学渗透到思品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与知识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思想品德学习变得丰富多元,精彩纷呈。由此,笔者以为,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所带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发展需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创设内容与形式都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巧妙地将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融入到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思想品德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承诺的分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承诺的含义,让学生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挖掘出生活中的承诺,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首先,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了2010年感动中国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颁奖词与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对“诚信、承诺”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视频播放后,笔者引导学生就“什么是承诺,什么是言忠信、行笃敬”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并邀请学生上台发言,畅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讨论过后,笔者利用PPT补充了几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从教材和案例过渡到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生活中有哪些承诺?如政府官员对人们的承诺、教师对学生的承诺、医生对病人的承诺、建筑工人对房子的承诺,等等。通过材料补充、小组讨论与班级交流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中,加深学生对承诺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品质。

二、探究塑人,灵动活动与作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指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施教。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阶段,学生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此,在如何有效地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是广大思品教师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中,应该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创设探究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课堂的“指挥大权”适当地交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要创造性设计思想品德课后作业,提高作业的探究性与实践性,适当地布置一些活动合作型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扬长避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力求共同进步,寻求自身的发展,并以此渗透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在教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独特的自我生命”时,笔者考虑到初一学生对于生命这个话题,并不陌生,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明白生命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些道理。但是,由于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对于“人的生命是独特的”这个抽象概念还不甚理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探究性活动,首先笔者“由物及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人和动植物有什么不同展开了探究讨论(如人具有语言系统、创造性、想象力,等等),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就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鼓励与完善,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生命的独特性。随后,教师再次深入,引导学生以“个体的独特性”为主题,引导学生再次展开小组探究活动,深入学生对于人类生命个体性的理解。同时,在课堂活动结束后,笔者还设计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让每个学生设计一张“个性名片”,以文字、图画配以剪裁、折纸等创造性形式,亮出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在下节课中进行展示。总之,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与发展,优化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思品教师的责任与愿望。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思品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端口,做学生与社会生活、前沿知识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思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发展。

作者:邢春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杨港初级中学

篇(4)

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美学

前言:

美学教育越来越受教育专家所重视,他们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重视青少年的烦恼与困惑。所以,在教育中,特别是作为青少年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教育中,在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重要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渗透美学教育,通过发掘政治教学中的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在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美的能力,将美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将美外化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举止,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又非常密切,美育可以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人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将美学渗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才能完成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美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现状

1.教学实践轻视美育

美学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用提高学生美的能力来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美育并美育想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完善。不仅没有开设专门的美育课,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缺乏美学教育的渗透,美育至今都没有能在大部分学校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也没有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且,有些学校甚至将美育降级为工艺训练。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充分渗透美学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既枯燥又单调,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发现这门学问的美。如果教师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入大量的美学渗透,改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让学生学会欣赏思想政治的美、享受思想政治的美、追求思想政治的美,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教学,真正发挥德育和美育的应有的作用。

2.课堂教学与美育割裂

美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当渗透到每一门学科,每一个课堂上。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发挥美育作用的良好基地。思想政治课除了交给学生法律、哲学、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等,还应该充分开展美学教育,让学生发现思想政治学科中深刻的美。

但是,就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渗透美学教育,课堂教学与美育仍旧处于割裂的状态。这样既不能改革思想政治课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感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只有将思想政治教学与美育充分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丰富情感和高尚精神的人才。

3.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

目前,教学实践对美育的轻视和课堂教育与美育的割裂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国教育中美育的欠缺,而这个问题必然会影响教学的对象,那就是学生。由于美育的缺乏,中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或是审美情趣低下的问题。学生缺乏对美的认知,也就更谈不上在行为上体现美,创造美了。

二、思想政治的美对学生培养的影响

1.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思想政治教材中汇集了大量的励志故事、名人名言、好人好事等,这些都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应该理解的哲理。例如,教会学生团结、教会学生努力、教会学生快乐学习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为学生感知世界的美奠定基础。

2.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美育可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奠定基础,因为审美的对象是美的事物,这些美的事物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范本。另外,审美欣赏的再创造性和审美创造的自由性更是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辨别日常生活中美丑的能力,但是,着还不是完整的鉴赏,中学生需要的是更高层次地、更完整的鉴赏能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就是要让学生不仅能够鉴赏美与丑,还要能够鉴别美的种类和程度。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渗透,才能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

三、怎样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

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美的播种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展示美。

政治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因为教师的审美素养关系着是否能够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审美化,关系着是否能够成功创造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2.创设美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是智育课程,同时也是德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正确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应当根据美的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更多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

3.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好的接受美的熏陶,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要求。

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需要的教学氛围必须具有和谐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思维活跃的意境,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喜爱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

教育本身就具备着无处不在的美,教学过程就可以处处体现美,创造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审美化,就必须在创造美的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安排好教学过程,让美学无时无刻不在渗透,让课堂活动在美中开展,让学生在美中感受思想政治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

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追求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永恒课题。只有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不断渗透美学教育,将教学过程转换为审美过程,让美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才能增强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亚东.《中学生读写》助我成长[J],中学生读写(初中),2004(01)

[2] 郎小青.让美渗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J],贵州教育,2006(13)

篇(5)

一、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左右,树立新课程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第二,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第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二、紧密联系时事热点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紧密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准确把握时事热点与教学重点的结合之处。引导启发学生在课外搜集社会时事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对比,取长补短,在修订出教学的目标,计划和侧重点,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要有意识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能力。提示学生多看新闻,多看“社会关注”栏目,注意观察社会上的一些典型现象,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去评析,去判断,不断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时事的能力。

三、实施情境教学,激情、明理、导行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巧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活动之中,通过探索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理解思想品德价值的要求,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中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使他们在活动中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学、思、疑、问,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尽可能的动脑、动口、动手,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应努力克服学生羞于开流的不良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肯定,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在课堂中,尽量创设情境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具体内容等情况,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速度提高。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注意力分散,若教学方式方法呆板,就会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出现。课堂中,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时机,选择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灵活地变换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活动,如,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竞赛抢答等,促使学 生在紧张活波、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不会感到疲倦,使注意力不分散,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提高教学效率。

六、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上,组建学习小组,实行互帮互学,一般三至四人一组,对各组组长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协调、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小组合组学习的形式,并逐步养成了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然,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不需要个人学习,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把个人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合作学习又是个人学习的巩固和深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之一。

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时事报道评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进步老师就及时的表扬及认可,使学生倍感自豪和自信。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想方设法的给予鼓励,渡过难关,便可以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同时,以灵活多样的课堂组成形势,设置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等。

篇(6)

关键词:生活化;思想政治;人文性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生活背景作为出发点,将政治与生活相联系,使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使用政治哲学思维来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政治,感受到政治课堂就在周围,感受到政治的作用和趣味。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在于充实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的必要性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呼唤“生活化”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照本宣科,机械、呆板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而教材的编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造成了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感到学的东西缺乏实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和学科功能的发挥。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有悖于思想政治课设置的初衷,中学思想政治课需要作出改变,要改变以往僵硬的教学方式和过于理

论的教学内容,要逐步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生活化”

目前,中学阶段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强调课程与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要以学生为本,强调人文性、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要求其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要做出改变,要逐步改变以往枯燥的授课内容,逐步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要逐步实现教学生活化。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有效实施的策略

1.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教师观念上的改变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的关键点之一。所谓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是指三个方面:(1)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教学目标。(2)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但又不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提炼和升华。(3)基于生活,融入生活。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要注重采用交往、体验和反思的教学方式。因此,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而言,要注重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生活化以及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摒弃以往照本宣科的观念,只有从理念上接受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才能够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为原则,在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实施教学生活化。

2.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特点在于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目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毫无兴趣最大的原因在于教师往往只注重思想政治的理论性,而忽视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组织教学内容:(1)教师要关注校园中的课

程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切、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校园生活是该课程最好的课程资源。如,校园班级建设以及同学间的关系等等,甚至可以将新课改的实验点,这些校园中发生的大事加入进经济、政治学的课堂,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可使学生感到自豪感,更有兴趣学习。

(2)关注社会中的教学资源。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标强调要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要注重反映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要求教师注重从社会中提炼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如“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书记的八个“荣辱观”等重大时政引入政治课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注重家庭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都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如,在上《债券和商业保险》《商品服务市场》等内容时,可就家庭的投资理财、家庭的消费行为、家庭的收入来源等包含极其丰富经济学道理的生活例子入手教学。

总而言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最关键的是教师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以及注重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贺伟.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8).

[2]邓伽.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生活化[D].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

篇(7)

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面涉及较广,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讲清某些问题,必须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展。但这种深化和拓展必须有个“度”,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在讲授中忽视了这个“度”,任凭教师随心所欲、尽情拓展,这样尽管教师费了功夫,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仍有可能不得要领。所以,深化和拓展教材要有“度”,要以大纲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二、课堂提问要适度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彩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数量有度。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也绝非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第三,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三、举例证明要有力度

1.列举的事例在量上要充足,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具体真实的事例加以剖析、证明,以增强教育效果。而教材中所提供的事例毕竟有限,且有的离学生生活太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补充事例。

2.事例的选择要典型,有代表性,切忌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如果对事物不加筛选,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紧紧围绕讲述的重点慎重选择,以增强说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