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12:39: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城市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问题提出
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写着“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然后我把头探进里面,结果却看见各式各样的垃圾有矿泉水瓶、塑料袋、果皮……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说明我们佛山市的垃圾分类情况不太好,然后就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
路人和(小区)清洁工
三、调查情况和整理资料
调查任务
调查答案
网上答案
在中国生活垃圾分成哪几类
90%的人都不知道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清洁工对垃圾有没有进行分类
清洁工1、6:没有,没有把垃圾分类。清洁工2、3、4、5、7、9、10:把一些塑料瓶和易拉罐捡起来,其他垃圾不分类。清洁工8:有把垃圾进行分类。
是否知道哪些垃圾是放哪个垃圾桶是否按垃圾桶的标志投放垃圾
知道;90%的人都是看到垃圾桶就投垃圾。
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
70%的人都不知道
(1)回收可再生资源。(纸张、玻璃、废金属、塑料等资源可回收利用)
(2)有利于处置有毒有害物。(如废电池等)
(3)有利于利用资源。(如有机垃圾可制成肥料)
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
60%都不知道
四、结论
1、一个城市的垃圾处理可能会改变整个城市,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但调查发现,在佛山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算很强,特别是垃圾分类。那些垃圾桶大多数都没有进行分类。有很多人购物或买菜是都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还有就是有些人把烟头扔都垃圾桶里如果里面有纸张的话就很容易酿成火灾。清洁工大多数都只捡一些塑料瓶和易拉罐。有些人虽然知道这回事,但在实际中许多人都嫌麻烦而不愿意做。年纪大一点的人很多都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我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是市政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但令人欣慰的是乱丢垃圾的现象有很大的改善!可垃圾不分类确实不太好,比如说:废旧电池如果腐烂的话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污染环境;一些垃圾袋如果失火的话就会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所以说城市的垃圾分类是很重要的!
2、我觉得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国家如日本、新加坡、荷兰、加拿大……这些城市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比如说:荷兰他们有很多个单独回收单项物品的回收箱。日本一年只能回收四件大的物品。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3、我在此希望佛山的垃圾分类情况能更上一层楼!
五、心得
有趣的作业
“记者”这一词听起来仿佛不适于我这个小学生,可这次我的确感受到了当记者的滋味。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在这个周末,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项颇有新意的任务!
那这个“颇有新意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在开学的第二天,老师将我和几个同学召集到了一起,让我们针对垃圾分类这个问题做一个调查报告;3人一组,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访问周遭的亲人或小区的垃圾工,最后写成文章,交给老师。当一切都一一说明后,我与两个好友马上组成了个小调查组,工作马上开始!
在我的印象当中,垃圾分类是一个简单又平常的问题,大人们应该非常了解。可当我问了几个亲人后,却发现他们对垃圾分类的情况近乎一无所知!并且在他们认识的人里,对垃圾分类状况较为了解的也寥寥无几,这使我大为震惊。这时,负责用网络搜寻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不少的资料,但绝大多数都是有关外国的,中国的资料简直少得可怜。这使我心中逐渐产生了一个问号:难道中国对垃圾分类这个问题还没有重视吗?但这不可能呀。因为具资料统计,如果将垃圾分类,至少有30%——40%可利用;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再生出0。85吨的新纸……这样一年不知能够节省多少能源啊!难道一向注重能源节约的中国会没有发现吗?我苦思冥想,在网上不断搜索,最终在一张文字密麻的网页上得出了答案。
原来,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一。我国人口很多,国土面积又大,宣传的范围相当之大,所以只能先在几个大城市宣传,因此有许多小城市对这个概念非常的模糊;二。现在竞争激烈,很多人每天只想着挣钱,几乎没有关注这些所谓的“小事”。
哪怕他知道这些知识,也置之不理;三。中国近几年才开始提倡,自然不能与外国相提并论……
所以,垃圾分类的普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啊!
为掌握我市环境卫生状况,相识我市对环境卫生的治理所取患上的成效和一些现存问题。 因此,本人在假期时间对我市环境卫生进行了一次深切的调查,详细环境如次:
一、城区商品市场环境卫生现状
据调查,我市目前共有各类商品市场26个,总营业面积130762㎡。其中大中型商品市场4个(xx大市场、xx大市场、xx大市场、xx大市场)、农贸市场11个。城区商品市场共有管理人员200余人,其中,专职清洁员120人。从性质上看,事业性管理的商品市场有8家,占30。8%;民营型商品市场16家,占61。5%;股份制商品市场1家,占3。8%。空壳市场1家,占3。8%。4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站,5个商品市场配有垃圾桶,9个商品市场对厕所每天进行冲洗,9个商品市场有污水管并与市政污水管连接,13个商品市场有公厕,3个商品市场建立了绿化带,15个商品市场聘有保洁员,9个商品市场由环卫部门代运垃圾,11个商品市场每天进行卫生清扫,6个农贸市场有家禽宰杀场地,并每天进行冲洗,1个商品市场对生鲜经营场地每天冲洗,1个商品市场有肉食类保鲜设施,1个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有健康证,5个商品市场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贸西街(区xx局南侧)马路市场(未计入全市26个商品市场内),该马路市场既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无固定的管理人员。但见有人收费,却无人进行管理和清扫,致使市场内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环境卫生令人堪忧。
近年来,城区各商品市场管理机构,围绕经济发展需要,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如xx市场、xx市场、xx市场等,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应的卫生设施配备齐全,每年从收取的门面、摊位和卫生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环境卫生的整治。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并做到每天对场地、厕所、排水沟、家禽屠宰场地等卫生角落进行清理,确保了垃圾及时得到清运。xx区市场服务中心为改变市场环境卫生,先后对xxx市场、xxx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使市场环境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升级。但也有少量商品市场由于没有人员管理,也没有相应的环卫硬件设施,业主自发组织请人打扫卫生。如xxx农贸市场,该市场已整体拍卖,正在改建,原来业主自发组织对市场内环境进行清扫。还有xxx建材市场,该市场原属区农委管辖,由于建筑商离开,致使物业无人管理,业主也是自发组织请人对场地卫生进行打扫。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商品市场对卫生工作重视不够;二是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三是商品市场周边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四是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五是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商品市场没有绿化带;六是个别商品市场环境卫生服务工作走过场、标准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七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八是熟食饮食经营人员办理健康证的不多;九是多个商品市场防尘防蝇设施为零;十是治安问题比较严重,经常有被盗现象。
面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__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无疑是__市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__年以来,__市已经历8年的创建历程,对于__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现状到底如何,__创建文明城市的途径和措施究竟怎样,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今年三月,我们组织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来建言献策”调查征集活动,共发放调查征集函2万份,收回1.7万份,征集建议、意见56732条,为研究文明创建现状、探索文明城市创建的科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现将调查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0__年,__市委、市政府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经过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去年,__市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管理跃上新的台阶,城市承载功能实现新提升。这些年来,__市先后完成了20余条景观道路建设,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绿化广场和公园,完成了河西大堤绿化带建设,新增城区公共绿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由4.2平方米增至7.97平方米,人居环境大为改善。近5年来,新增城市道路60公里,新、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40多条,提质改造小街小巷120余条,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53平方米,中心城区已初步形成“五纵五横”的城市干道网状格局。
__市的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造了条件,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__市不论是创建项目上、创建载体上,还是城市管理、市民教育上都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少数部门、单位对中央、省、市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重视不够,把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隔裂开来,忽视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以 致在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存在厌战、抵触情绪,认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创建办的事,与己无关,表现在工作中被动应付,消极对待。在实际工作上,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重突击、轻持之以恒的情况也很突出。有的职能部门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工作相互推诿扯皮,落实不够。2、资金困难,投入不足。在硬件上,城市功能还不完善,市政、环卫设施破损、陈旧,跑、冒、滴、漏问题多,部分路面、人行道破损,下水道、化粪池污水外溢,影响城市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及人均科普经费支出,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档案馆,贫困率,道路名称与公共图形标志,每5万人配备急救车数,街巷基础设施,公交站点布局,校外活动与相关场所管理等,与中央文明委颁布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都有一定的差距。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问题在社区和农村尤为突出。除少数示范社区、精品村和省级文明村外,不少社区和村部都存在宣传阵地、文化设施落后,图书室、电教室、活动室和宣传栏、阅报栏等“三室两栏”不齐全,不规范。3、监管不力,陋习严重。由于缺乏常态监管的教育和督查机制,导致违反“九不”规范和《市民文明公约》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突出的城市病,如乱占道、机动车乱停乱靠、乱倒垃圾、乱张贴、乱搭乱建等得不到有效根治,严重影响了城市容貌。 4、考评弱化,奖惩有限。未能形成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群众评价三结合的评价体系,评优创先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和可操作性不尽人意;一些地方、部门在提拔和使用干部上侧重于看经济方面的政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挂钩不紧;少数地方、部门和单位对精神文明创建缺乏恒心,做表面文章,在评比突击上下功夫,忽视基础性工作,重评时、轻平时的现象较为突出。等等。
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城市文明水平的第一环境,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率、透明化、便民化是创造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基本要求。__应该把握诚信政府这条主线,规范政务行为,着力打造阳光政务、诚信政务、满意政务。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坚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切实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对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本着减少环节、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强化服务的要求规范审批程序;进一步扩大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杜绝多头执法;进一步完善有形市场,规范招投标、拍卖等程序,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加快各部门之间的联网,逐步实现全市政府系统全面信息化;大力实行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切实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实行权责利一致的长效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县市区的作用,增加基层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建立文明创建、 城管工作年度述职测评制度,并与绩效考核制度有效结合起来,测评对象全部由群众组成,群众满意度达不到60%的主要领导停岗培训,群众满意度超过90 %的重点使用。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坚持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市政府政务大厅,完善投资兴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即一门式服务),快速方便办理业务。教育部门要规范收费,防止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并尽快将高中纳入义务教(来源:文秘站 )育保障范围;医疗卫生服务要改善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倡导文明用语;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应整体规划,避免新房刚建又拆、新路刚修又补、新树刚栽又挖等现象;在政务行为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政务接待应酬不陪酒;在勤政廉政中实行周例会、月点评、季总结制度,加强机关干部作风教育。
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坚持搭建政务交流平台。设立书记、市长接待日制度,建立市民与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网络沟通平台,听取市民意见;市长办公会等重要决策会议邀请市民代表参加,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设立政务服务反馈窗口,让群众方便快捷的了解政务公开的内容;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开、传达信息、宣传解释政务行为,提高政府形象,确保公民知情权;在市、区、乡政务大厅设置群众意见反馈系统,在政府网站设立关于规范政务行为的论坛;定期组织“公务员下乡下基层活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交流民心,避免闭门造车或与市民信息隔断。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对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__来说,良好的法治环境意味着坚实可靠的政府信用,诚信可托的民情社风,稳定有序的经营秩序,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于完善的法制建设与务实有力的法治措施。
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就要从群众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盼望什么入手,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教育。要定期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多发放创建文明城市、法制图解、维权等内容的宣传小画册,做到市民人手一册。新闻宣传媒体要开设文明法制专栏,畅通民意渠道,加大舆论监督,广泛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普法教育。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社会稳定。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基础,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坚持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扫除黄赌毒,除黑打恶,有效遏制和封建迷信活动,确保一方平安。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与服务体系,提高广大市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发动和依靠群众,落实“打防管控”一体化措施;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依法打击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抓住影响和阻碍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项整治,努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妥善处理上访问题,维护群众合理诉求。和谐社会是一个宽容平和的社会,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地企和谐,人与人和谐。群众上访,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牢固树立为民意识,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群众的诉求,认真处理好发生在各部门、各环节的上访案件。要满腔热情地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开展案件和矛盾纠纷的排查处理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严格落实责任和措施,限期办结,防止出现拖延耽搁;对办结的案件,加强回访和跟踪检查,确保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积极拓宽、畅通群众对公正诉求的通道,建立健全以预防控制、信息传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妥善处理,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严格依法执法,确保市容环境文明有序。建立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完善110报警服务、公共消防、小区警务室、小区群防群治安全防范制度,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破坏公共设施、乱贴乱涂、乱摆乱停等现象要加大打击力度。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社区与城管的协同配合。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加强相互支持配合,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加强殡葬管理,坚决制止在城市街道上搭棚和吹打弹唱等现象;制止在市内街道上燃放鞭炮,抛撒冥币纸钱等不文明行为。加大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娱乐场所的管理力度,设立“绿色网吧”,推行网脉工程。
(三)建立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各行各业普遍制定职业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推行公示制、社会承诺制、生产经营信誉制,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的监督网络,促进政府公开、公平、公正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按照法律法规程序办事。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打击假冒伪劣欺诈经营行为的监督、投诉和处理机制,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窗口行业实行规范化服务,行业风气满意度达90%以上。
广泛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全市要围绕诚信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弘扬诚信意识,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尤其要广泛开展“诚信兴业、文明服务”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充分认识讲诚信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不说谎、不作弊、不制假、不售假、不欺诈等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在社会做个诚信的公民、在单位做个诚信的建设者、在家庭做个诚信的使者。
集中整治诚信缺失的突出问题。各级 主管部门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入手,集中开展整治活动,严肃查处各种诚信缺失的典型事件。法院、工商等部门对经济交流中的不诚信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社会各界对不诚信记录要有知晓权。要加强医疗环境的文明建设,打击医闹。严惩不讲诚信、欺行霸市、以假乱真的经营行为。加强市场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及以次充好的行为,规范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严禁搭车收费或变相收费。加大出租车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出租车司机的教育。把农贸市场定位为公共设施,进一步加大农贸市场管理。
建立健全诚信建设的相关制度。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教育、经济、行政、法制等多种手段,从法制上、体制上、机制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使守信用的人和单位得到好处和便利,让不守信用的人和单位受到制约和处罚。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规范,把诚信建设的目标要求融入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把加强行业自律与完善社会监督结合起来,通过开通诚实守信服务热线、聘请专门的监督员、群众评议行风、企业评议管理部门、基层单位评议上级机关、人民群众举报投诉等途径和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诚信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以提高失信成本遏制失信行为。
抓好诚信建设的示范活动。把集中治理和活动带动结合起来,运用载体,抓好重点,发挥示范效应,推进规范守信市场环境的建设。重点抓好创建诚实守信单位、百城万店无假货、运营场所“文明风景线”等活动,通过他们展现__市民文明风采、诚信品格。行业服务质量必须民生优先,大力开展创文明岗、文明号活动。要加强对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管,加强行业职工的诚信教育,让市民吃上放心药、放心菜、放心水。
(四)建立健康向上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道德标准、社会风尚乃至制度、法律建设的总和,是构成一个城市软环境的重要方面。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一个城市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月和文化活动周,提高市民素质。在媒体开辟“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曝光处罚力度,加大对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力度;在人口流动大的广场建立电子屏幕宣传窗;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宣传推介其典型事迹,并对其实行重奖。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在社区、学校和部分单位开设文明大讲堂,深入推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大力开展“绿丝带”、“小黄帽”等形式的公益活动,引起社会认同,让全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
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夯实创建工作基础,推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的全面改善。加大文明市民的评选、表彰和宣传力度,深度挖掘__“伟人故里,文明__”的城市底蕴,大力弘扬和创建市民文明工程,杜绝讲脏话等一切不文明的行为,并对部分市民乱扔垃圾、不适宜场所吸烟等不良行为实行处罚制度,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在主要道路和繁华地段设立流动公厕,承包给下岗失业人员进行管护,既为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又解决__上厕所难的问题。
不断繁荣社会文化事业。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保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抓好伟人文化、民俗文化、湖湘文化等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积极组织一些文艺、娱乐活动,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市民进行正确健康的文娱活动。在节假日,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邀请戏曲名人和团体演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和谐__营造良好氛围。政府部门还可下拨社区专项资金,用于推动社区文化团队,老年服务等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
(五)建立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指标,更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这样一个环境,体现着城市生活细节的全部内容。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须从规划、建设、管理着手,突出__特色,绿化、美化城市人居环境,不断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强化市区规划的整体性,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做好市区老城区改造,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污水处理、管道燃气、供水管网改造等市政重点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要加强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管理权力的真正下移,让城市两区及其街道、社区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可采取委托授权的方式),并把政府、人力、资金相应的下放到基层,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效率和效益相一致。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以街道(镇)为单位,招募“清洁__”志愿者,组建小区“卫生自管员”队伍,督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并及时通过市、区(县)、街道(镇)、居(村)委会四级反馈网络反映发现的问题,抓好城区大街小巷道路的综合整治,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清除公共场所卫生死角。加强城区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管理,创建智能化动态交通管理监控系统,安装交通隔音墙,禁止车辆乱鸣笛,降低车辆噪音,实行公交优先,切实解决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堵塞严重,的士、公交车乱停、乱靠的问题,为市民创造一个便利、和谐的交通环境。要对城区内各类横幅、户外广告栏进行全面检查,清除各类非法设置广告,更新破损、陈旧招牌和标志。要加快河东新区配套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学校、医院、商业网点、农贸市场、银行等公共设施。
2、与父母或其他亲属在同一个户口簿上的已婚或离异家庭,只要符合收入和住房困难条件都可以登记。
3、单身家庭年满十八周岁,符合收入及住房困难条件者可以登记。
4、申请家庭一方为城镇户籍,另一方为农村户籍,确定家庭住房情况时分两种情况。一是申请家庭在城镇范围内的农村有住房的,包括“城中村”有住房的,不予登记。二是在城镇范围内无住房的,由镇政府调查出具证明后可以登记。
5、登记家庭成员中有享受低保的,也有未享受低保的,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低收入家庭人口合并计算。
6、有在校大中专学生的家庭在计算住房面积和人均收入时,该学生在计算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时可不纳入,在计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时应予纳入。
7、户口在人才交流中心的人员在现居住地社区登记。
8、住房公积金和“三金”不算家庭可支配收入。
9、根据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干部居民的收入状况、居住水平等实际,将全县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线标准确定为人均月收入644元以下。
10、这次调查登记工作以镇(社区)为基本单元进行。
11、有就业单位的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由所在单位负责,统一将个人填报的调查登记表及相关证明材料报送单位所在镇(社区),镇(社区)只负责登记汇总,不再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12、外来务工人员只需持有就业地城镇暂住证(居住证)、在就业城镇的用工劳动合同、6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缴纳凭证三项证明材料中的其中一个,即可登记。
13、具有当地城镇户口的无业、自主经营者等个体人群可以到户口所在地镇政府(社区)登记。
14、收入证明材料由本人写出收入状况书面说明,经镇政府(社区)核实盖章后,可做为收入证明材料。
15、在住房状况方面,无房户由户主或本人提供现居住状况说明材料,并附租(借)合同复印件,经居住地所在镇政府(社区)核实盖章后,可作为无房证明材料。住房困难户由户主或本人提供现住房状况证明材料;私有房屋需提供《房屋所有权证》、房屋拆迁返还协议等房屋产权证明;租住直管公房的提供《房屋租赁合同》;居住单位公房的由单位出具住房状况证明;对暂不能提权证明的,由工作单位或居住地所在镇(社区)审核后为其出具住房状况证明,先行登记。
16、这次调查将北马坊煤矿、郭家河煤矿、北王煤矿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和煤矿采矿区搬迁农村居民一并纳入调查登记范围。煤矿矿区由县工信局牵头负责进行调查登记后由矿区所在地镇政府统一汇总后上报,煤矿采空区搬迁农村居民由所在镇政府负责进行调查登记后统一汇总上报。
17、进城居住的农村居民只要具有连续的工作且已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自己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开办各类经济实体的,也要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在本次调查中列入调查登记范围内,参照城镇家庭收入及住房困难标准由县工商局负责进行审核登记。
关系、负担着繁重的家务,他们没有资格享受本地医保和各种老年优惠,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群。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现实,钢筋水泥林立的摩登城市,这个被忽视的人群,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是如何的呢?
所谓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和“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于进城老人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平衡程度来判断。
从具体内容来看,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包括四大方面:(1)基本生活适应,即进城老人在城市的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进城老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进城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我们调查主要有两个目的:1)了解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以婺城区为例;2)进而分析进城老人是否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的程度影响社会适应以及进城老人人际关系。
1、调查方案
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我们调查采取的是以访谈为主,问卷为辅的方法。在调查群体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婺城区的进城老人,以人民广场和师大社区的老人为主,其他婺城区小区和街头偶遇为辅。考虑到老人的特殊性,我们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人和老人进行交流,一人做相关记录。老人们态度基本友善,问卷和访谈都基本顺利。我们在访谈的过程中穿们问卷的内容。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滚雪球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105份问卷,收回问卷91分,其中符合样本的是73份,缺失18份。
我们调查的是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在调查中,我们将适应状况界定为(1)基本生活适应,即进城老人在城市的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进城老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进城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调查中,将老人的适应状况根据我们的理论假设的操作化化为以下三个变量,即1)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2)由于进城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3)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加。依照这三个假设的操作化,我们设计了一份二十一题问卷题目加上一个开放式的提问。
2、调查统计
当下的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的打破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许多老人离开故土,跟随子女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者从农村到城市。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进城老人。
一、基本生活适应
进城老人并非我们所想农村老人进城跟随子女养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这样三类:一、农村老人跟随子女进城;二、城市老人跟随子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三、从不发达的地方到城里进行打工者
们从图一中看出,进城老人的年龄50%左右在60-70岁。根据我们的访谈,我们发现,在50-6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有些是帮助进城打工的子女看店帮忙的。而60-7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在家里做家务、带孙子女等。而70-80这一年龄段的进城老人主要以颐养天年为主,在家看电视、休闲活动为主。
从中,我们发现,经过交互分析后了解到,进城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在60-70这个年龄段,我们发现,老人们对于现在在城里的生活状况态度不一,大多数趋向于满意,但是也有个别少数老人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不甚满意。而80岁以上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里的生活没有想法。
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大多数是和子女。孙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并且这个群体的进城老人对于城市里的生活都比较习惯,认为虽然城市和农村有所不同,但是可以适应。而在单独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进城老人我们从分析中发现,他们认为在城市里的生活比较不习惯,想回到农村中去。在适应方面,我们发现三代同堂的进城老人适应的较好。
二、人际关系适应
我们根据人际关系适应设立了两个理论假设,即1)由于进城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差,无法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3)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增加。
从中,我们发现,小学程度的进城老人对于在城市的生活最为适应,适应状况良好。而文盲,文化程度相对于低的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较为差,他们对于在城市里的生活较为不满意,不习惯在城市里的生活。而高中或者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城老人,则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进城老人在这个城市生活的适应状况很好,对于现在的生活很习惯,没有出现什么适应中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有不同的差异。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进城老人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朋友主要分布在小区和他们一样的进城老人或者就是老家农村的老人。而高中以上的进城老人则人际交往比较广,既和小区中和自己一样的进城老人也和小区的城里老人,人际教我并没有收到限制。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到了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文化程度低的进城老人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差一些,他们没有积极去融入城市老人的生活群体中。
从中,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大多数认为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区别的。他们很多认为,城里的老人看不起他们是进城的老人。而根据,我们对城里老人的随机调查也发现,大多数城里老人觉得进城老人和自己是不一样的。进城老人和城市老人的交际圈子基本是不同的。
自评与城里老年人是否有区别*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交叉制表
计数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尽管进城老人觉得自己和城里的老人是有所不同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大多数进城老人认为自己在城市生活还是比较习惯的。因此,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也是良好的。
因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人际方面受限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使精神抑郁的几率
增加这一假设尚未得到验证。
三、精神文化适应
我们根据精神文化适应设立了一个理论假设,即,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转换。
从图八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子女的每月供给。进城老人对于子女每月供给来自子女,老人们也不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里当家的往往是子女。他们基本没有继续从事工作也没有养老保险,在经济上的压力转化为子女身上。进城老人中养老保险是他们当前经济来源的极为少数。在这一方面,我们没有发现由于家庭地位的转变,家里核心地位的变化,导致他们适应能力的转变。很多进城L老人表示,他们自己现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吃住都靠子女,不在位于家庭的独立地位,依附于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人。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根据图九,我们可以看到进城老人中和邻里关系不熟悉,相处的不好的群体中,他们对于城里的生活不习惯,在适应状况上不及那些和邻里关系熟络的进城老人。但,我们也发现,进城老人和邻里之间关系并不融洽,很多都是点头之交或者认识,但是并不进行联络。这和农村中的,“你家吃完吃我家”“好东西大家分享”等观念有不同。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进城老人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环境这一假设是尚不能验证的。
四、个人发展适应
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与他人的交流语言*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交叉制表
计数
在城里生活的习惯程度
从图十中可以得知,为了和他人顺利交流,进城老人基本都使用普通话或者普通话夹杂着方言。由此,我们发现,进城老人在城市生活中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很多进城老人来自农村,讲了一辈子的方言,从来没有学过听过普通话,但是为了能更好的和他人进行交流,也学会了生硬了普通话。在访谈中,我们和老人的交谈基本都可以顺利进行,进城老人也基本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3.调查分分析(略,详见文献版)
小结
在我们对婺城区进城老人进行抽样分析后,发现婺城区的进城老人在婺城区的社会适应一般,没有出现极度的不适应,因此适应状况也没有我们假设的那样差,或许和我们金华是个宜居的城市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性,我们觉得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
1)自身调节含饴弄孙本是天伦之乐,城市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确实也为“候鸟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了难得的条件。老人要多想想自己与子女在一起时快乐的感受和经历,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2)多交朋友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积极适应新的生活,走出家庭的小圈子,尝试与其他老人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一群新朋友,高兴事、烦恼事一吐为快,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增强生活的信心。
3)自找乐趣他们离开了农村老家,不再操心庄稼;退了休,突然无事可做最容易让人产生失落感,所以要寻找新的生活兴奋点,给自己确定一个新的生活目标,给自己找乐子。走出家庭,学点新东西,对消除老年的无助感会有所帮助。还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对新事物要抱着宽容的态度。
4)儿女陪伴白天年轻人上班,多数时候老人是自己孤独在家,当儿女的在周末或者休息时要多陪父母聊聊天。还要重视“候鸟老人”心理和生理变化情况,多花时间陪陪他们。
普通话推广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大中城市绝大部分由“单语社会格局”演变成“双语社会格局”,即普通话和方言双语并存和兼用。在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的双语环境中,普通话和方言两种生活语言从不接触到接触再到广泛深入的接触,两者的语言功能和语言结构都随之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语言功能方面主要指语言使用比例的扩大或缩小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增强或减弱。本文讨论前者“语言使用比例”消长变化规律。以笔者土生土长的南昌为例,小时候(八十年代)南昌市“大街小巷不绝于耳”的基本上是南昌话,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很少人使用普通话,个别人偶尔说几句普通话往往会被大家讥笑“打官腔”。可见在当时的南昌语言生活中说南昌话是普遍的,而说普通话却是另类的,南昌话从使用人数、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上看都占有绝对优势。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广泛使用,南昌语言生活中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使用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这两种生活语言的使用比例在语言生活中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消长变化?变化的趋势又是如何?本文以“南昌语言生活状况问卷调查”为依据,探究南昌语言生活状况之二:南昌市普通话和南昌话使用比例的消长变化和趋势。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南昌城区开展了“南昌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非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52份。调查的对象是具备语言能力的南昌市民,从幼儿园小朋友到老年人,年龄从3岁至80岁之间,最后有效调查人数共计452人,其中男女大致各占一半。在选择样本时,基本做到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出生地结构和居住地结构等大致均衡、合理,因此样本是可信的,具备对总体的代表性。通过对452位被试者调查材料的统计分析,可以大致宏观地了解南昌语言生活中市民普通话和南昌话使用比例消长变化的
情况。
二、普通话和南昌话使用比例的消长变化和趋势
普通话和南昌话使用比例的消长变化从三个方面考察:(1)普及率(使用人数)的消长变化;(2)覆盖率(使用范围)的消长变化;(3)使用率(使用频率)的消长变化。
(一)普通话和南昌话普及率的消长变化
普通话和南昌话普及率是考察南昌市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使用广度,它是指该地区掌握使用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人数分别占地区总人数的比例。调查问卷中“现在能用哪些话与人交谈” 一题的统计数据(见下表1)反映了被试人群普通话和南昌话普及率情况。
表1显示:被试人群“会说普通话”的幼儿园小朋友比例最高,成年人比例最低。“会说南昌话”的成年人比例最高,幼儿园小朋友比例最低。从数据可以看出成年人普通话和南昌话普及率都在一半的水平;而未成年人中普通话普及率则远远高于南昌话普及率,可见未成年人中会说普通话很平常(比例高),但会说南昌话则不到半数。
综上从普及率看,被试人群中未成年人普通话普及率均在80%以上,南昌话普及率均在一半以下;而成年人的普通话和南昌话普及率都在一半的水平。可见这些年来普通话不仅在未成年人教育中普及广泛,在成年人中也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扩大。相反南昌话的普及率跟八十年代“几乎人人都说南昌话”相比明显降低了。从调查结果可见南昌市普通话和南昌话普及率消长变化的趋势是:普通话的普及率正逐渐扩大,已经渗透到城市的大部分阶层人群中,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全民语言”;相反南昌话的普及率正逐步缩小,其使用人数不断
萎缩。
(二)普通话和南昌话覆盖率的消长变化
普通话和南昌话的覆盖率是考察南昌市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使用宽度,它是指该地区普通话和南昌话在日常生活的覆盖面占总体语言使用面的比例。由于这个面积是抽象的,在这里根据调查问卷中被试者“不同场合语言选用”的调查统计结果,把各种场所使用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人数比例相加除以场所总数量的平均值来表示普通话和南昌话的覆盖率,最后再计算出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普通话和南昌话的平均覆盖率。(见下表2-5。注:为排版方便,普通话简写为“普”,南昌话简写为“南”。另所有数字均为百分比数字。)
(1)幼儿园小朋友的语言覆盖情况
表2显示:总体看被试的幼儿园小朋友人群,普通话和南昌话的覆盖面包括了被调查的所有10个活动场所,但普通话的覆盖率远远高于南昌话。其中“上课发言”普通话覆盖率最高(97.14%),相反南昌话覆盖率最低(2.86%);“在家与爷爷奶奶对话”南昌话覆盖率最高(21.43%),相反普通话覆盖率最低(也达到72.86%)。最后计算出普通话和南昌话在幼儿园小朋友日常活动场所的平均覆盖率分别为88.86%和9.14%。由此可见在被试幼儿园小朋友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平均覆盖率占绝对优势,高出南昌话近八十个百分点。
表2 幼儿园小朋友
(2)小学生的语言覆盖情况
表3显示:总体看被试的小学生人群,普通话的覆盖面包括了被调查的所有11个活动场所,南昌话的覆盖面包括除了“上课发言”和“下课后与老师对话”之外的其他9个活动场所,同样普通话的覆盖率远远高于南昌话。其中“下课后与老师对话”和“上课发言”普通话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8.57%和97.14%),相反这两种场合下南昌话的覆盖率为0%;“在家与家庭成员对话”南昌话覆盖率最高(37.14%),相反普通话覆盖率最低(58.57%)。最后计算出普通话和南昌话在小学生日常活动场所的平均覆盖率分别为82.47%和15.71%。由此可见在被试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平均覆盖率占绝对优势,高出南昌话近六十七个百分点。
表3 小学生
(3)中学生的语言覆盖情况
表4显示:总体看被试的中学生人群,普通话的覆盖面包括了被调查的所有11个活动场所,南昌话的覆盖面包括除了“上课发言”、“下课后与老师对话”和“文化场所参观”之外的其他8个活动场所,同样普通话的覆盖率远远高于南昌话。其中“文化场所参观”、“下课后与老师对话”和“上课发言”三种场合普通话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8.25%、96.49%和96.49%),相反这三种场合南昌话的覆盖率为0%;“在家与家庭成员对话”南昌话覆盖率最高(31.58%),相反普通话覆盖率最低(68.42%)。最后计算出普通话和南昌话在中学生日常活动场所的平均覆盖率分别为88.52%和10.53%。由此可见在被试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平均覆盖率占绝对优势,高出南昌话近七十八个百分点。
表4 中学生
(4)成年人的语言覆盖情况
表5显示:总体看被试的成年人群,普通话和南昌话的覆盖面包括了被调查的所有16个活动场所,普通话的覆盖率略高于南昌话。其中“与非南昌籍朋友对话”普通话覆盖率最高(95%),相反南昌话覆盖率最低(5%);“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菜场买菜”南昌话覆盖率最高(66.67%和65%);“在家与父母对话”普通话覆盖率最低(13.33%)。最后计算出普通话和南昌话在成年人日常活动场所的平均覆盖率分别为55.56%和42.04%。由此可见在被试成年人日常生活中,普通话和南昌话平均覆盖率相当,普通话略高出约十四个百
分点。
综上从平均覆盖率看,在被试人群中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普通话占绝对优势,普遍高出南昌话七八十个百分点;而在成年人日常生活中普通话和南昌话则相当,普通话略高出南昌话十四个百分点。这跟八十年代“几乎处处都说南昌话”相比明显大相径庭了。从调查结果可见南昌市普通话和南昌话覆盖率消长变化的趋势是:普通话的覆盖面正逐渐扩大,已经渗透到城市的大部分场合中,逐步成为一种“全社会语言”;相反南昌话的覆盖面正在逐步缩小,其使用空间日益萎缩。
(三)普通话和南昌话使用率的消长变化
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使用率是考察南昌市普通话和南昌话的使用频度,它是指该地区普通话或南昌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的大小。这个指标比较难科学地测量,在问卷中则直接设计了相关问题考察被试者对使用频率变化情况的评价。
(1)普通话使用率的消长变化
调查问卷中 “日常生活中说普通话的频率比以前(80年代)”一题的统计数据显示各年龄段人群中100%的被试者选择“明显增多”,由此可见“时下南昌日常生活中普通话的使用率比以前(80年代)明显增多”已是被试者的共识。
(2)南昌话使用率的消长变化
调查问卷中 “日常生活中说南昌话的频率比以前(80年代)”一题的统计数据(见下表6)反映了被试者对南昌话使用率的消长变化的评价。
表6显示:所有各年龄段被试人群中选择“明显减少”的人数比例最高,均在30%以上。由此可见“时下南昌日常生活中南昌话使用率比以前明显减少”是被试者中比较突出的第一感受。下面再进一步合并归类后结果会更加明朗些:
由上可见,三类人群虽然选择五个选项的比例前后不同,但分类归纳后三种结果的人数比例很接近。50%以上的被试者都认为日常生活中说南昌话的频率比以前“减少”。由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正处在南昌话不断学习增长的过程,所以有二、三成人认为说南昌话比以前“增多”也是情理之中。而成年人由于语言比较定型,他们中一半的被试者认为说南昌话比以前“减少”,26.67%的被试者认为“不变”,这与他们的实际情况也是基本相符的。
综上从使用率的变化看,全部被试人群普遍认为时下南昌语言生活中市民说普通话比以前(80年代)“明显增多”了;一半以上的被试者认为说南昌话比以前(80年代)“减小”了,其中有30%的被试者认为 “明显减少”了。这跟八十年代“几乎时时都说南昌话”相比也是今非昔比了。从调查结果可见南昌市普通话和南昌话使用率消长变化的趋势是:普通话的使用率正逐渐提高,已经频繁地出现在市民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逐步成为一种“高频语言”;相反南昌话的使用率正逐步降低,其使用频度日益下降。
总结从普及率、覆盖率和使用率三个方面的考察结果看,时下南昌语言生活中市民普通话的使用比例高于南昌话,变化呈现出“南消普长”的趋势。在普通话日渐普及并深入人心、南昌话日趋边缘并失去人心的今天,作为语言工作者对于今后南昌话的生存和发展应积极关注和保护,这样古老灿烂的方言文化才能长久不衰,发扬光大。
三、结论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190-02
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2]。自国务院2006年2月21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和文件,各地也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和文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体系在各地已基本构建成形,截至2006年底,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级以上城市有278个,市辖区789个,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 000个[3],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应关注的是这些法律性文件是否得以落实,防止“口惠而实不至”,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如何,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公益性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在徐州市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预先选取10个社区为调查区域,目标人群为城市社区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675份,经整理有效问卷为600份有效率为88.89%。
调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取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并采取随机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直接选取《指导意见》等法律文件的具体法律规范为设计问卷要点,向城市社区居民调查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的“六位一体”等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具体包括:居民对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社会功能的认知情况、利用情况、满意度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为,男性227人,女性363人;16~40岁的占24.33%,40~60岁的占39.00%,60岁以上的占36.67%;大专以上(含大专)文化程度占12.00%,初中以上(含初中)大专以下占74.67%,初中以下占13.3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8.17%,企业负责人占5.67%,企业员工占12.83%,个体及自由职业者占6.83%,下岗或失业员工占7.00%,农村外出打工者占1.67 %,学生占2.00%,离退休占34.50%,其他占21.33%;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 000元的占63.00%,1 000元~3 000元的占34.00%,高于3 000元的占3.00%。
(二)城市社区居民对CHS的认知、参与现状及相关态度
1.对CHS的认知对CHS“六位一体”功能的调查显示,城市社区居民对CHS功能的认知度不高,认为CHS的功能包括医疗的占83.16%,包括预防的占33.17%,包括保健的占29%,包括健康教育的占20.33%,包括康复的占13.33%,包括计划生育的占20%,对其余五项功能的认知处于13.33%~33.17%之间,表明居民对CHS功能的定位不清楚,以至于即使是对医疗功能的认知也没有达到100%。
2.参与CHS的现状。城市社区居民对CHS服务项目的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仅为207人(34.50%),而未接受过服务的居民为393人(65.50%)。
3.参与CHS的相关态度。在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对CHS的总体服务基本认可,“好”占7.67%,“满意”占30.33%,“一般”占46.33%,“差”占4.83%,“不了解”占10.83%,好、满意、一般的答复率合计占84.33%,而相信CHS机构服务水平的居民仅占23.50%,两项数据的反差表明,如果CHS机构能够达到满足其功能所需的基本服务水平,CHS较易获得城市社区居民的认同。
三、讨论
1.以政府为主体充分提供关于CHS的公益性信息
建议增进城市社区居民对CHS体系的功能的了解,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A.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加强信息提供的主动性,将居民对CHS体系的认知程度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B.以政府为提供相关信息的主体,而不是城市CHS机构,以提高信息的公信力;C.由政府组建专门的CHS体系推广机构;D.充分利用媒体,增加或购买公益广告时间与空间。
2.提供有区别的卫生服务产品
城市社区居民对CHS服务项目的利用率较低,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仅为207人(34.50%),且主要参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护理,二者的利用率分别为30.17%和12.5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率仅为3%左右。目前,CHS机构与大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上功能是重叠的,没有凸现CHS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功能,存在着抢病源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医保报销比率在CHS机构与大医院的差率一般为10%左右,在现有条件下,不足以促使居民进社区,应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上显著拉大二者的差率,提高到50%以上;C.明确减少收费项目、增加免费提供项目。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