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3 10:17: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

篇(1)

也许这点成绩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位来自偏远农村初中的只有中师毕业起点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激励!

看看王传扬17年的从教追梦之路,你可能就不会惊讶于他的惊艳一时:阜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阜阳市优秀班主任,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颍上县教坛新星、颍上县首届名师、颍上县优秀教研组长……

王传扬老师,就来自安徽省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并且是现任组长。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

安徽省颍上县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处于国家级贫困县――颍上县的最西北,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学校,现有教职工50余人,在校生600多人,18个教学班。这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初中学校,成立于2004年,由原来的五十铺中学和九湾中学合并而来,至今已历十年风雨。

学校语文组刚成立时仅有7名教师,其中4人为民办教师转正,仅有2人为专科学历;2009年9月一下子充实了5名本科毕业的特岗教师。现在的11名成员均为本科学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5人;35岁以下8人。他们教风严谨、团结协作、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充满了蓬勃生机。

正是语文教研组这个年轻优秀集体,一连三届获得县级优秀教研组称号,连续四年在全县教研工作会议上做先进发言。语文教研组的11名成员,人人都在追梦,个个风采不凡:他们中有省课改先进个人1名,省优秀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3名,市县教坛新星3名,市优质课大赛一二等奖6人,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8人,9人在市县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中担任主讲教师或者评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二十篇。

刘元立,前任教研组长,现为学校业务副校长。睿智执着,敦厚好学,独树一帜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理念花开持久。是第十届全国四项全能语文教师,安徽省优秀乡村教师、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阜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阜阳市第四届教坛新星、阜阳市中语会第六七届理事,主持一项国家级阅读实验、两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项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刊物多篇。

王新瑜,灵秀亲和,婉约善感,倡导语文是读出来的,一直高举激情满怀的朗读教学旗帜。是阜阳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颍上县优秀教师,市县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担任县以上公开课主讲教师,参与一项国家级阅读实验、四项省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表文章多篇。

刘凤桂、李晓风、白娟、王坤、李影、张凤等青年教师,也都各具特长:有的课件制作精美,有的古典文化研究颇深,有的擅长书法,有的文采风流。他们获得过市县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多媒体教学大赛、青年教师经典诵读比赛等一二等奖,参与了多项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论文评选和作文竞赛辅导等方面获奖颇丰。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个地处偏远农村普通初中的语文教研组,要想有所建树实属不易。针对身处偏远农村和组员年轻化经验少的特点,他们克服条件艰苦、学习少路、信息不畅、机会匮乏等种种困难,以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目标,认真做好学习提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观课议课、以赛促教、读书交流、青蓝工程等语文常规校本教研工作,重点抓好特色活动,形成集体合力,加速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惠及每一个农家学子的全面发展。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上,语文教研组已形成统一的大语文观,即语文教学应该是课文、读书和作文三分天下。课文教学重点应抓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为此,语文教研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相约美丽周二”观评议课活动,每学期每个成员都要上好五课――组内公开课(研讨)、1237高效课堂模式课(达标)、优质展示课(过关)和走堂交流课(换教),把自己研究课标、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评价等结果指向课堂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技艺精湛当做最高奋斗目标来追求。

读书课重点抓好经典阅读的质与量。要求每班每周在时间上至少保证两节课读书――一节名著阅读课(把图书室搬进课堂),一节报刊阅读课(把课堂搬进图书室);在操作上用好两种课型――导读课(用于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书籍)和展示课(用于引导学生展示阅读名著成果)。作文教学重点抓好训练的有序性研究,要求每个组员积极参与整个初中学段和本年级作文序列研究,并把集体智慧的结晶再运用到自己的作文教学中去实践。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研上,语文教研组践行了和谐的新教研观――物我两用创机会。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语文教师很明白自己的差距,都能自觉执行组规,主动阅读、借鉴、实践、反思、写作,虔诚虚心,一丝不苟,且行且思,拔节成长。

语文教研组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最大努力提供学习交流提升的机会。为了让他们多接触教研员、接近名师,语文教研组积极向学校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有计划的分批参加各级各类语文教研活动。比如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中心“为中国未来而读・2013阅读论坛”(宣城)、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合肥)以及安徽省中语会第五届年会暨专家报告会(2012安庆)等高级别教研活动;像阜阳市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评选、“赵文汉名师工作室”活动等教研活动则尽量观摩。语文组多次邀请市县语文名师名家沈松怀、郝家峰、王家良等到校指导,更多的是要求组员网上学习语文教学名师尤其是本地名师王磊、武宏均等的博客。但多数时候由于农村学校经费紧张不能与会,也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教研室、网络、其他学校等)搞到名师上课或者报告的录像,也都及时传阅。学习观摩之后就是“复盘”借鉴、化为己有,再积极参加市县优质课大赛、公开课展示等来锤炼提升,再上台阶。语文教研组更是挤出有限的经费订报订刊,让组员能够接触到《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当今最优秀的学科专业杂志。

近几年来,语文教研组连续申报了课题研究工作。2010年,语文教研组立项了颍上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例分析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通过课例反思促进成长;2011年,立项了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效检测研究”,通过锤炼课堂加快成长;2012年和2013年,立项了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著走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和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班班通的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关注课程增速成长;2013年9月,我校有幸成为全国中语会“阅读推广实验学校”,希望文化建设助力成长。

在农村初中语文实践活动上,语文教研组追求提升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内外兼济收效好。抓好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操练听说读写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其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研组特别重视实践活动,并因时因地因人的适宜的开展。比如:

写观察日记,感受自然,走进社会。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农村初中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就是在春游夏感,秋赏冬览;学生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经历。长期以来,语文组语文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在自然、社会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感悟生活,体味社会,用日记记录人生,这比课堂上再多的道理都有说服力,都更能训练听说读写。

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语文教研组都会发起并主办校园读书节活动。2013年的校园读书节活动历时一个月,围绕“走进名著 阅读悦美”的主题,开展了包括黑板报评比、读书角建设评比、相约周一名著阅读课、名著阅读征文评比、读书笔记评选、书签印章制作大赛、快乐读名著手抄报展评、书海絮语现场书法比赛、文采飞扬现场作文比赛、经典留香周末看名著电影活动、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比、文艺汇演在内的12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热情投入,涌现出许多创意新、水平高的佳作,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快乐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诵读活动。长期以来,语文教研组都在坚持让我校的农村娃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早上七点二十走进五十铺乡中心学校,各班诗文美读琅琅,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午大课间的集体诵读阵容强大,撼动人心;中午的“乡村少年宫”里,语文教师的经典诵读讲座或者指导雷打不动。近几年,县中学生“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的一等奖阵容里,总离不开我校学生的身影;县中青年教师“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的获奖者,总少不了我校语文教师的芳名;县“中华诵・经典诵读暨管子诗会”展演活动中,总留下我校师生的优美声音!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就是语文教师主导课堂,教师独立教,学生独立学,严重缺乏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正常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学科作为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运用合作学习法,可以促使中学生增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学习的意义,最终达成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当前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初中语文学科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足,教师不能注重引导学生,学生也意识不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成了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形式化严重

大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组的方式往往都是让座位临近的学生作为一个小组,只是单纯地进行形式化的合作学习,实质性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另外还有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内容,多次应用合作学习,导致合作学习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被有效执行,知识作为了一种形式上的应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平淡无味

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安排合作学习,不研究同质和异质,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平淡无味,毫无生动性可言,课堂教学严重缺乏了活跃氛围,最终的结局只能逐步走向“死亡”,导致课堂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混乱,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合作学习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中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可以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来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繁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学习差距大等问题。而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困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进而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教育目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努力来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提升。学生在课堂相互合作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增进彼此间的情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初中语文学科构建高效课堂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进行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处于课堂的核心位置,一直是以教育者姿态满堂灌,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合作学习氛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可以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氛围中充分地开发自己的头脑,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有效激发自己的课堂学习兴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和畅所欲言的空间,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快速地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开展“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石拱桥进行收集,尤其是生活中或者身边石拱桥的影像、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并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里展示小组成果。同时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所收集到的内容进行演讲、发言,并将讨论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给教师,进而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前合作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语文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互动的主要阵地,它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获得情感和树立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语文教师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园地。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头脑和身心一起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激情澎湃、青春年少,但往往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比如说情感困惑,这是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一个情感话题,语文教师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中学生的这一情感困惑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疏通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例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致女儿的信”一课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同时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讲授了基础知识后语文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写关于爱情的短句或者小品等,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制订编写任务,其中需要包含一些戏剧性冲突情节,比如来自于父母或者教师的反对态度等。在学生完成剧本编写以后,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课堂表演,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性。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教师等,在这场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让语文教师从内心感慨他们的积极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好地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表演来深刻领悟父母以及教师们的情感观点,从而使学生的内心得到触动。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参与性

初中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合理地安排合作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合作学习中。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合作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规划,使学生可以在足够的时间内快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促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帮助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真正地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语文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时,需要注意一定要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课堂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值得学生通过合作思考探讨的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导入一个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的问题: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来?接下来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此问题来引入一个有关“代沟”的话题,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代沟”这一现象的看法,还有所谓的“代沟”的实际表现又有哪些?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来有效引发学生的合作思考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化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科学制订合作教学大纲,重视学生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合作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制订,其中所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的研究和制订课堂教学大纲,深入的完善合作学习内容,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分组,促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在组内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可以科学地制订本节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来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在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来对紫藤萝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来进行分享,并依据自己的想法来对紫藤萝的生长习性进行确认,有效引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一些合作探究性的课堂问题,促进学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进而帮助学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合作学习意识和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还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5],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和团队协作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学习能力发挥出来,真正落实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初中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杨尚信.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0):11.

[2]辜建强.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8):48.

[3]王来,安丽丽.刍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科学咨询,2018(12):96.

[4]瞿选彦.开展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C]//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2019.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研活动 方法

一、选准主题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起点

有效教研活动能解决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非常关键,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教研活动能否正确、顺利地开展。

在课改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语文课堂过度关注阅读的“质”――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条分缕晰琐碎解读课文,严重忽视阅读量尤其是课内阅读“量”的积累――师生阅读书目少数量微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很少读1本课外读物),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把“加大学生课内阅读量,落实课外练笔的文字量”做为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突破口进行调研,广大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我们把研讨的主题确定为“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开展系列学习和培训。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学习和培训满足了他们专业成长需要、有助于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惑、问题,所以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他们感受和体验到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乐趣。

教研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共性问题,在认真研究、敏锐发现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为开展有效教研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确立了起点。

二、教师参与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要想开展好一个教研活动,教师的状态到底如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主持者,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而教师才是主体,必须处于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教师的积极参与才是有效教研活动的关键。

教师参与主题的确定。读写量的不足是教师多年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适问题,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解决,语文教学的瓶颈就难以冲破。为此召开讨论会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提出了各种可行性方案,经过总结提炼形成了最后的主题“多读多写,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从发现和提出问题环节开始,到教研主题共同确定,教师的积极参与,他们清楚地知道了为什么要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去主动参与,从而也就使教师从“要我参加教研活动”转变为“我要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研活动的来龙去脉都有所了解,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积极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教师选择活动方式。在教研活动中,不是管理者或主持者去规定教师说什么、怎么说.而是由教师自己去确定应该展示什么、用什么方式展示,表达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正是因为选择权掌握在教师自己手中,教师就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精神。

同做讨论前的准备工作。既然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体,开好教研会自己责无旁贷,因此就不会去打无准备之仗,不会去打无把握之仗。这种主体的意识,就必然要落实到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上来。有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来参加教研活动时,就不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而是有条有理有据有深度。这就使得教研活动开展得十分有效。

三、方式灵活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础

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好的内容必须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毫无功效。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我在组织形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1、读书报告。结合教师的实际,向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推介《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钱梦龙《导学的艺术》、李希贵“语文实验室计划”课题资料等大量语文大师的著作,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现实,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成功经验,重点查找不足,每人写一份读书报告,以校为单位召开读书报告会。每校选出一位代表参加全县读书报告经验交流会。通过这种教研活动,引领语文教师学习理论,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能在对比中及时找到教学中的缺欠,自觉把理论融入实践之中,帮助教师理解新理念,帮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逐渐接近、理解“多读多写”的教研主题, 为进行下一步课改做好了前期铺垫。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动是借助必要的媒体手段(例如录像),运用一定观察与诊断技术,对于某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我们录制了普通一线教师和市、县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同一堂课,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微之处进行比对,探索“多读多写”的途径和方法,摸索可行的教学模式。

3、课例研讨。经过反复实践,我们推出了实施 “多读多写”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七步循环教学模式。在教研活动中以校为单位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个性化研课、教学示范等环节,诊断教学细节,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可行性策略。

这项活动突出了教师的“体验”,在体验中教师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由此可见教研的活动形式要为教研的目的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教研形式,应该首先考虑是否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研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教研需要权衡不同形式存在的利弊,选择更加有利于达成教研目标的形式;同时,这一决策应该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作用。

四、环节紧凑是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保证

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呢?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二、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三、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四、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洪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

篇(5)

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比重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到全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时至今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年,农村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究竟如何?这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直接影响语文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从校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展开,利用校长、教师、学生问卷及访谈提纲,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及个案访谈等对河南省15个地级市2个地区的28所农村初中(涉及河南省东、西、南、北、中部)进行调查。其中涵盖了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教师、学生,相应的教学及学习方式、考评制度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农村初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保障系统

(1)硬件保障系统

①基础设施。调查问卷以及访谈都反映出农村初中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问卷调查得知,45.27%的农村初中没有图书馆与阅览室。对于“学校在教育技术现代化方面的变化”这一问题,17.68%的教师认为变化很大,20.37%的教师认为没有变化,61.95%的教师认为有一些变化。可见,农村初中的现代教育设备相比课改前有了明显的改观。但访谈中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设备仍无法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它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方面意义重大。有14.63%的教师对教材不作任何改动,完全按教材编排实施教学,努力实现编者意图;78.05%的教师以教材为凭据,将课文作为例子,同时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7.32%的教师完全按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可见,多数教师有意愿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但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78.54%的农村初中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的短缺是语文新课改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造成了农村学校在财物资源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现象。二是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偏狭,造成了大量潜在资源的流失,课程资源的流失无法为语文课改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2)软件保障系统

①外部支持。课程改革属于系统工程,要有社会各界,尤其是上级行政部门和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调查中发现,52.29%的农村初中教师表示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语文课程改革,22.22%的教师表示十分重视,19.61%的表示有时重视有时不重视,5.88%的表示从不重视。可见绝大多数上级领导与学校领导对于农村初中的语文课程改革是比较重视的。

对于家长支持方面,54.7%的教师选择了“基本不能”或“完全不能”对他(她)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持,45.3%的教师选择“基本能”或“完全能”。两个数据基本持平,可以看出受调查教师对该问题认识上的不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就该问题的访谈显示: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家长的支持意识薄弱,基本素养不高,影响了课改的实施。

②内在保障。教师是课改的执行者,他们对课改的认同及对理念的把握直接影响着课改的顺利推行。调查显示,71.33%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表示愿意选择语文新课程教学,12.67%的表示不愿意,16%的表示无所谓。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愿意选择新课程改革,这为农村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内在保障。语文课程标准集中容纳了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对课标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映射出他对课改理念的掌握程度。调查显示:18.29%的教师表示多次认真地看过课标并完全能够深刻理解;有28.05%的教师仔细看过一两遍,基本深刻领会;大致看过且基本理解但不能深刻领会的占51.03%;稍有了解的占2.44%。但对于课改后教师的主要工作问题,78.6%的教师认为是讲授教材内容、备课、改作业等,对于班主任还需处理班级事务。21.4%的教师表示能够认真整理工作素材、阅读相关书籍、收集教学资源等。可见,仍有部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把握比较肤浅、不够深刻。

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也会影响到课改的顺利推进,因此也是课改实施的重要内在保障。调查发现,47.52%的农村初中学生听说过语文新课改,但是很模糊;28.08%的很了解;24.40%的没听说过。可见,只有极少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很了解,绝大部分学生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③教师培训。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普遍持积极态度,因此,课改之初就组织了一期期的教师培训班。访谈中,教师也提到:“新课程实施之初,老师们都是要参加培训,学习新课程理论的,有时暑假要去县里学习,还要参加达标考试。”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是遵循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于培训效果,27.43%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2.54%的认为比较好,37.33%的认为不好,12.26%的认为非常差。通过访谈了解到培训不理想的原因有:培训者缺乏对中小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经费短缺、培训形式单一等。

表1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平均每年参加课改培训情况

2.教师的教学方式

(1)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来源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与经历,是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的主体认识。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92.71%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只有5.96%的教师与原来基本一样,1.32%不清楚有没有变化。在与教师的访谈与座谈中,多数教师表示新课程的实施使他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使他们能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2)教学行为

观念只有转换为行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调查中发现,37.25%的教师尝试过课堂教学改革,但学生不适应,所以还是以前的教法占主流;43.14%的教师根据课改理念,主动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效果良好;19.61%的教师感觉课改理念多半不合实际,有上级听课时才组织一节“课改课”;没有教师认为不了解课改精神,从来没有尝试过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30.66%的教师课堂以讲为主,偶尔有提问和练习;38.49%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练习;21.15%的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考讨论,最后老师就不懂的进行讲解;9.6%的教师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也是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可见,多数教师能够根据课改精神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讲授式或简单问答式的教学。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有:班级人数过多、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考核标准没变等。

3.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不再感觉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率。调查中发现,40.37%的农村初中生表示非常喜欢语文课,44.40%的表示比较喜欢,12.97%表示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2.26%的表示不喜欢。对于所使用的语文教材,37.12%的农村初中生表示非常喜欢,43.73%的表示比较喜欢,16.42%的表示谈不上喜欢不喜欢,2.26%的表示不喜欢。可见,绝大多数农村初中生喜欢语文课与所使用的语文教材。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调查结果显示:78.51%的农村初中生能够在课外主动阅读书籍报刊,19.53%的很少阅读,1.95%的从不读书。学生喜欢的语文学习方式,25.00%的农村初中生选择了“自主探索学习”,34.67%选择了“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40.33%选择了“听老师讲授”。可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农村初中生所接受,但由于传统思维惯性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为数不少的农村初中生依然偏爱于“听老师讲授”这种教学方式。

(3)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与用语文的能力,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初中能够定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只有极少数学校,绝大多数学校一学期只是点缀性地偶然开展几次,甚至还有不少学校一学期一次都不开展。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班级人数过多、课程资源短缺、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考核制度滞后等。

图1:农村初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情况

4.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质量监控与导向的作用。新一轮课改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我们通过学校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两方面对目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考评情况进行了了解。

(1)学校对语文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

访谈中发现,学校考核教师的标准有考试成绩、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师教科研活动等,但考试成绩仍是各校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其他方面所占比重非常小。而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希望的考核标准与上述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如图2所示。(横轴中的数字代表各选项,其对应关系为:①考试成绩;②学生发展状况;③教师教研活动;④同行间的评价;⑤教科研成果;⑥其他。)

图2: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与教师希望的

考核标准对比图

(2)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从图3和图4(横轴中的字母代表各选项,对应关系为:A:考试成绩;B:考试为主,参考平时表现;C: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D:平时表现)可见,在评价学生时,其综合素质与平时表现虽已被学校及教师所考虑,但成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这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当前升学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3:学校评价学生的依据

图4: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1.存在问题

(1)认识问题

调查发现,10.88%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目标的实现非常有信心,62.13%的较有信心,24.48%的有些怀疑,2.51%的完全没有信心。可见,语文课改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造成了约26.99%的教师对其产生了顾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师是课程改革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直接关系到课改实施的成败。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即使是最微小的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态度即使是极少数教师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应努力避免这极少数消极态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语文新课改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态度,强化其对新课改的正确认识,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对课改的积极支持,使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够进一步地深入推进。

(2)资源问题

一方面,硬件基础设施短缺或简陋的状况使农村初中无法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落到实处。如:可供观摩共享的网络教学软件的欠缺使得教师无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而课堂中也无法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另外,农村校外资源虽然丰富,但碍于时间、精力的束缚,不少教师仍主要以教科书为主,很少去开发校外资源。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资料短缺对我们影响很大”、“设备短缺使得学生无法实现自己动手操作而只能以听课和做练习为主”。另一方面,师资队伍薄弱使得农村语文课改方案难以真正落实。虽然现在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国家开展的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等)来提高自己的学历,但不可否认,不少教师的学历虽然提高了,但其整体素质与具体的操作能力等仍无法达到目前课改中对教师的要求。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不少农村初中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兴趣、热情并不高,他们选择教师职业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新课改对他们来说更是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他们头脑中那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这也无法激发起他们改革的热情。

(3)教师培训问题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由于经费投入太少,不少教师只经过三五天培训就上岗了。出现了培训中“走走过场,应付了事”的形式化倾向。对于“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这一问题,63.41%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选择了“缺乏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多数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形式等比较单调,理论性过强,缺乏与教学实际的联系,教师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很多教师认为“培训过于重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感觉挺好,但真正操作起来时又是一头雾水了”。访谈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农村教师太需要培训了。可见,以往所组织的让大家集体来听报告、听讲座的培训形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进一步访谈中也了解到互动式交流研讨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是教师们比较欢迎的培训形式。

(4)评价问题

目前,评价已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成了我们课程改革难以突破的“瓶颈”。访谈中也了解到,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标中倡导的多元评价制度比较认可,主观上也愿意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再唯成绩论英雄。但他们也表示,目前国家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还不健全,成绩和升学率仍被作为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主要标准,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也不得不去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其他表现。“一方面,想通过课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又怕课改不成功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家长怨老师,同时我们还怕自己的年终考核会受到学生成绩的影响。”一位李姓教师道出了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心声。

2.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政策倾斜

农村新课程改革除需先进的教育思想等软件外,还需较好的硬件支撑,否则,将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为了保证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持续性,政府要将课程改革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的范畴,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斯坦豪斯称:“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2]。新课改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理念。可以说,虽然教师不再是主体,但其教学行为的优劣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然而,农村基层学校由于条件差、待遇低等因素往往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所以,国家或地方政府要加强相应的政策引导,使更多优秀教师能够投身于农村基层学校,也为农村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2)创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效果

众所周知,农村基层学校不仅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师参与各种学习的机会也比城市教师要少。但是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不能仅仅抱着“等、靠、要”的思想,而是自己应该积极去争取。比如,学校可以请县教研室牵线,通过与一些先进学校、先进教师联系,积极开展“城乡共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农村教师了解城市教学与科研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请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来进行示范课教学,也可以让农村教师去城市学校讲课等。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在组织培训时,要注意对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改变以往单调的讲授模式,要注重教师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示范课、说课、评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

(3)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考试研究

一方面,国家应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制定真正能够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并结合具体措施将其落到实处,彻底唯升学率的评价方法,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另外,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中考命题与阅卷的研究。评价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可以预见在此之后的很长时期内,考试还将会是我们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评卷的标准、倾向等也将会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方向标。因此,加强考试命题与评卷的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可以逐步地使考试内容与新课程理念更加对应,并使之向联系实际、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倾斜,使考试中的不合理之处逐步得到改进,让考试在课程改革中真正发挥出指挥棒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展开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大功效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综合性学习

一、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具体的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一)综合性学习体现在听、说、读、写中

语言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听说读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要有明确的话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语言情境,学生通过指定的阅读内容,明确阅读目的,在读的同时,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延伸,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相应的提高。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开学的第一个月,他们刚刚步入中学,对初中生活充满了憧憬,但又有些迷茫,于是我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第一章定义为“这就是我”的自我介绍的学习。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并且让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为未来三年的初中生活铺平了道路,而且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各项活动中学生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应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得以提高。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一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下,通过合作交流,展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人创造融入到集体的智慧中。例如,在教学有关莲的诗句时,我会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有关莲的知识,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莲的初步认识,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莲的文化进行讨论,达到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最后通过莲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揭示它的高洁的品质,对人生活态度的影响,让学生在探究事物本质的同时,加深对自身素养的提高。

(三)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教育部规定中学生要上一定的社会实践课。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他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爱在身边,发现生活真善美”这一综合性语文学习主题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周围,发现爱,寻找生活中的真美善,并在课上讲述出来,学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些学生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观察与描述,内心受到震撼,有些学生关注媒体报道人物,提出了“世界需要爱”的口号。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文化知识,而且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21世纪信息技术深入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作为知识传导者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媒介,获取最先进的教学资料,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建立自己丰富的知识学习的信息库,学会各种研究报告形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使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在思想与能力上紧跟时代步伐,并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最后一课》是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文章教学贯穿将近一个世纪,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法国名著,它融入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把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式,实现了课堂的拓展,把生活和学习有机衔接。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当时法国社会情况、作者都德的生平情况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根据调查的内容,在课上文章阅读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有疑问,当堂讨论解决,学生们通过学习认识到本文的学习宗旨: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当国家沦落时,好好地保存自己的语言,就等于保存了民族的灵魂。小佛朗士是一个讨厌学习却天真幼稚的孩子,但在民族危难时突然觉醒,变得懂事成熟,热爱祖国。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分析学习,学生们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坚定了热爱祖国的意志。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

初中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知识可以从历史教学中获得,例如新华社评论文章《人民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背景资料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所了解;《看云识天气》的天气变化依据又是初中地理的重要知识点;语文知识中的词汇的音译情况又把语文与英语学科联系在一起。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阶段性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一定的阶段性,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时期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体现不同的侧重点。七年级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所以主题的选择要简单容易,不易太空泛,偏难偏长,应以体验为主。八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整体性学习应以单元教学为主。九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所以他们的综合性学习在与课堂结合的同时,应以专题探究活动为主。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丰富多样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都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得以促进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适时适地的展开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活动,不管是传统的写作演讲,诗歌朗诵,还是与时俱进的广告设计,产品宣传活动,“地球是我们的家,保护家园,争做环保先锋”等社会实践活动,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结 语】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语文综合性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教师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从总体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

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环境。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协的氛围,让学生养成收集语文资源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紧扣住新一轮基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深入展开,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如何既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后引用屈原的话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范兆雄厚《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3.教育部基础司、师范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