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1 09:37: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管理制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管理制度

篇(1)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的涵义是学校为了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制定的被全体师生承认并践行的规章制度,它能体现一个学校独有的教学管理文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如何完美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教学制度;管理文化;构建方法

文化是一种内涵。当文化渗透进教学管理的条例中,有了文化情怀就能让管理者在使用感到得心应手。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要充满人文色彩,尊重每个人,把人性化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管理制度中,通过规章制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然后转化为对制度的拥护。

一、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在执行教学管理时最好将运用文化的内涵、道德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传递给被管理者,让他们自己约束自己。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有五个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一定要注意:老师在学校中有追求物质利益关于生存的需求还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中有希望得到友情的社交需求和老师的尊重需求,可能还会有希望突破自己学到更多知识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学校在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怎么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人在需要的情况下是愿意努力争取满足自己的。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取决于被满足和被需要的,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更是取决于工作环境的优劣,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管理制度是冷冰冰的,但是在实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情味。师生关系看起来是服从的,但是在实际中一定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有被尊重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制造那种互相交流和互相信任的同事情感、师生情感和同学情感,让每个人在规章制度下服从并得到满足。制度就是让所有关系都保持平衡,保证相对公平,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平等对话,互相尊敬。当教学管理制度被赋予文化的内涵的时候,也能触碰到管理者的内心,成为学校中的一种信念存在[1]。

二、领导营造互相信任的环境,实现人性化管理

领导在团队中十分重要,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各司其职,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工作完成得更有效率。每个人在配合工作的时候有共同目标,为了目标一起努力,分工协作。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感受,因为教学过程中参与度最高的不是领导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该注意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教师和学生。我国正处于言论自由的过渡期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注重“民主”,听取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再做出决定。前苏联的学者阿法纳西耶夫曾说:“对人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的主体应当始终从这一点出发:人本身。”表明了人的价值其实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但是要让人完成自我实现,会更有热情投身到工作和学习中。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文化。这个就是硬性管理,每个人必须遵从学校精神。比如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军规,非常刚硬,但是很多人都是奉为个人信条去执行,并且传递到全世界成了一个学校的代名词。其实学校的主要管理制度就是“关注人”和“帮助发展”。在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学校制定那些硬性的约束条款是为了约束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人发展。但是为了表示学校的尊重和鼓励的因素,有时候要把硬性规定变得软化一点,让其化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一种自律,成为本身的规范和修养[2]。在管理上面,应该让教师参与其中,因为最了解学生的当属朝夕相处的老师。还有经常和老师和学生交流,解决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制度存在“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让管理制度下的老师和学生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他们会更爱护和相信学校,也会从心底信服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百炼钢为绕指柔”。有时候面对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体现制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但是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面对突发事件也要有应变能力,让制度及时更新,让制度更加健全,这样被处理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变得柔和,制度不断创新和时代保持敏感度,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有好处的。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发展

学校的核心人物是老师。学校的选拔聘任和岗位设置都应该以人为核心理念。比如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不再是以学历和分数一锤定音,组织一场专家选拔会,让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把关和选拔,或者让他们发现优秀人才予以举荐,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在老师评教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设置,加入对老师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测评,而不能知识注重老师带班的成绩,同时要给教师设立丰厚的精神文明奖和物质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老师工作尽心了,学生的成绩会相应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双赢[3]。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会把教师和学生当做参与者,而不是夹在条条框框不得发挥自主性的傀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会让教师在工作中凸显“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学生会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养分,人性化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让老师和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最终实现个人发展。

作者:孙建立 单位:慈溪市附海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程君妮.大学物理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5,06:55-57.

篇(2)

重修是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现阶段高校重修教学管理在教学组织形式、监管考核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求完善重修教学管理制度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重修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改进措施

0引言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对欧美教育管理体系的学习与借鉴,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采用学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在选课制背景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修读课程,通过课程则取得相应课程学分,以学分为单位统计学生的学习量,以GPA(GradePointAverage,平均成绩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模式下,学生在弹性学制内修满所有规定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才可以申请毕业。①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体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思想。在学分制背景下,为保证高等教学质量,重修成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学分制的建立和完善,各高校的重修教学管理制度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问题,②③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相关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重修教学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修又称重新学习,一般是指某门课程学习结束后,未达到该课程最低考核标准的学生可通过重修的方式再次学习该门课程以取得相应的学分。④各高校关于重修的教学管理规定基本相似,即学生如果所学课程期末考核不及格,可在下学期开学初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补考,补考仍不及格,必须要重修该课程,成绩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学分修满后方可毕业。重修一般是为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途径,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出国深造或读研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这部分学生也选择重修来提高课程成绩绩点,在重修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人数显著增加,相应地,重修人数和重修课程门次也显著增加,重修主体由单一的学业困难学生变成由学业困难学生和出国深造学生两方面的主体构成,这就导致了现行重修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监管考核体系,教务管理实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重修教学组织形式及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重修教学组织形式大同小异,主要采取跟班重修、组班重修和辅导重修三种教学形式。⑤⑥

(1)跟班重修:当学期教学计划内正常开设的课程安排学生跟班重修,即随低年级参加平时课堂学习与期末考试。跟班重修能较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考试难度,但容易出现重修课程与本年级正常的上课时间冲突的情况,重修上课时间难以保证。由于学生的重修课程考试也跟班进行,考试时间也会与本年级正常的考试安排产生冲突。

(2)组班重修:当学期教学计划未开设的课程且重修人数超过10人则单独组班授课,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和批改重修考试试卷;组班重修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集中上课,虽不会与正常上课冲突,但因在周末或晚上上课,缺乏教学监督。

(3)辅导重修:当学期教学计划未开设的课程且重修人数少于10人则安排辅导重修,学生和教师联系,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对课程进行辅导答疑,由指导教师单独命题和批改重修考试试卷;参加辅导重修的学生主要以自学为主,一般来说学习体系和计划不完善,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对于重修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各高校大都是依据重修人数和课程开设情况来确定重修形式,没有考虑重修主体对象的差异。现阶段下,重修主体对象主要有两类:学业困难学生和出国深造学生。这两类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自主性和先修课程基础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形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对待。

1.2重修教学监管体系松散,成绩评定标准单一化

对于正常的教学来说,教学管理部门及学工部门会定期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如不定期听课,抽查教案、试卷等。而针对重修课程的教学管理则较为松散,周末或晚上开课的重修班管理容易成为教学管理的盲区。重修成绩的评定标准也存在以下弊端:一些高校的重修成绩构成包括三部分:平时、作业和考试,这样的成绩构成体系对增加重修课堂出勤率和提高重修课程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但对于因出国深造而选择重修课程的学生而言,缺乏灵活性,出国深造的学生一般先修课程基础较好,对课程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内容理解和掌握不好,他们在重修的同时经常还要准备出国外语类考试。另一些高校的重修成绩只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例如我校,容易造成大量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经常旷课迟到早退或上课玩游戏打瞌睡等。学生较低的出勤率和不良的上课表现容易影响教师的上课情绪,进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为“985”和“211”高校,学生生源质量较好,但在我校也曾多次出现,组班重修某门课程的人数六十多人,实际每次上课人数只有几个人的现象,担任组班重修课程的任课教师颇有怨言,很多教师不愿意为重修班授课。

1.3加重教务管理负担

重修的报名、排课、排考和成绩录入工作一般都由教务管理人员执行。教务人员通知重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报名重修,报名结束后统计重修课程门次及人数,根据重修报名情况设置课程的教学形式,安排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在排课的过程中,教务人员要注意避免学生重修课程与正常教学课程时间冲突的问题。同一门课程的重修班可能遇到有两三个年级的学生重修,各个年级学生又有多门正常教学课程,要做到无冲突地安排重修课程的上课时间就变得特别困难。重修课程的排考也涉及到考试时间与其正常教学课程考试时间冲突的情况,特别是在重修门次无限制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一个学期重修课程甚至高达十多门次,协调重修课程和正常教学课程的考试时间变得尤为艰难。仅靠人为地对重修排课和排考进行冲突检测,而不辅以智能化的信息化的重修教学管理系统,不仅大大加重教务管理负担,而且易增加出错概率。

1.4重修次数和课程门次没有限制

重修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达到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重修机会,每学期可选择的重修课程门数较多。目前很多高校都不限制学生重修的总次数和每学期重修课程的门次。由于参加重修的学生群体多为课程不及格人群,这些学生学习底子一般较差,学习正课的同时重修多门课程会导致时间精力不够,影响重新学习效果甚至正课的学习质量。对重修总次数的无限制,易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形成,学生在学习课程时会抱着“学不好还可以重修”的心理,使重修成为了提高正常教学质量的一个掣肘,违背了重修的目的。

2对高校重修教学管理制度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2.1灵活选择重修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在重修教学组织形式的选取上应考虑重修主体对象的差异性,“因人而异”选择教学形式。对课程不及格的重修学生,为保证教学质量,只允许选择跟班重修或组班重修的教学形式。若某重修课程当学期教学计划内不开设或重修该课程的人数不足10人,无法达到跟班重修和组班重修的开设条件,则重修学生须顺延到下一学期重修该课程;对因出国深造而选择重修来提高成绩绩点的学生,这类学生相对而言,学习基础较好,若其正考课程成绩已及格,允许学生选择辅导重修的教学形式,便于出国学生灵活支配学习时间。重修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选取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2重视重修教学管理,合理设置成绩评定标准

借鉴正常教学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重修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对重修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提高重修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整体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加大课程重修监管力度,提高重修教学地位。成立重修教学督导组,组织教学督导人员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召开重修学生座谈会,反馈交流重修教学中的问题。成绩的评定标准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一面旗帜,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依据。学校在重修成绩的评定标准上,应坚持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教师认真教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跟班重修和组班重修的成绩评定,考虑计入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内容,可以较好地保证出勤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对于辅导重修的成绩评定,因平时和作业不好度量,只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定标准,即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重修的总成绩。任课教师命题重修试卷时候,不应有“重修考试就是让学生通过”的思想,命题时不应刻意降低难度,在试卷难度上应保持和正常教学考试难度一致。在试卷批改时,教师不应放松阅卷标准,应实事求是,避免人人及格,有失公平,助长学生对重修学习敷衍了事之风。

2.3采用信息网络重修管理系统,限制重修门次和次数

依赖教务人员的人工管理操作模式来执行重修报名、排课、排考等工作,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容易出错,难以准确地对重修课程和正常教学课程进行冲突检测。建议采用信息网络手段的重修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从个人的门户系统网上报名重修,教务管理人员在网上提交重修课程的开课安排,学生可通过个人门户系统查看重修课程及考试的安排。借助教务管理系统,有助于减轻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有利于学生快速方便准确地获取重修的相关信息,避免遗漏。借助重修教务管理系统,还可以智能地限制学生的重修次数和当学期重修课程的门次。对重修次数进行限制,例如规定同一门课程重修次数不得超过3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对待正常教学和重修学习,避免滋生懒惰和拖延心理;对当学期重修课程的门次进行限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真制定自己的重修课程计划,合理分配学习精力,同时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过度浪费。我校从2012年采用重修教务管理系统,学生重修报名、选课和重修听课证打印均在网上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人员排课也在网上进行操作,从实施过程和结果来看,较大地减轻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保证了重修教学信息渠道的畅通,简化了重修报名等手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4选派优秀教师从事重修课教学

重修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或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知识面掌握不够全面。对同一个重修教学班的学生或者是同一门课程辅导重修的学生而言,理解能力和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才能在教学中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情况,提高重修教学效果,保证重修课的教学质量。高校中,优秀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如何调动这部分教师来承担重修课的教学任务,是重修工作中面临的难题。我校在实施过程中,从薪酬和工作量考核两方面来调动优秀教师承担重修课的积极性。在薪酬上提高重修教学环节的酬金分配比例,在工作量考核时提高重修课时相对正常教学课时的权重。

2.5规范重修教学文档

教学文档的规范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规范重修教学文档,加强教案讲稿和试题两方面教学文档的管理和检查。在重修开课初期,学院组织相关教学督导人员检修课的教案和讲稿。对教案讲稿存在问题的重修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整改,整改后再次对其审核。对教案和讲稿的规范化要求可以促使重修任课教师重视教学,认真备课。对重修试卷,可采取命题试做审题机制并设置对应的命题说明文档。任课教师命题后先由课程组其他教师试做题,以判断题量、难度和考点等设置是否合适,命题教师和试做教师在命题说明上共同签字确认后,再交由系主任或教学副院长审核,审核通过方可制卷。同时,命题教师还应提交重修试题的答案及评分标准。重修考试结束后,命题教师批阅完试题后,将试题和学生成绩单交院系教务部门备案待查。学校在每学期初,对上学期的重修考试的试卷进行抽查。对重修试卷的规范化要求,可以保证重修试卷的难度和成绩评定的公正透明度。

3结束语

重修制度是学分制背景下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重修教学,加强和完善重修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面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重修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张金龙.学分制下提高课程重修质量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41-44.

②王金兰,刘培生,李宇辉.高校重修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7):116-118.

③李秀美.加强高等学校课程重修教学管理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42-44.

④赵国臻.谈现阶段高校学生重修的教学管理改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5):285-286.

⑤田宝柱,陈婷婷.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制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水运,2007.7(7):231-232.

篇(3)

部分职业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的评估与检查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期末测评,而忽视了学生平时上课期间的表现。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估也仅仅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进行考量,没有进行综合性的测评。甚至有些职业学校只设置了一名或几名教学评估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师、学生进行深刻的了解,使得学校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真正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完善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措施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的领导、教师都必须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要正确看待职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社会中的作用,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的过程中,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加强对职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思维,即使面对没有操作过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其思维分析能力顺利解决问题。第二,对于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及时的考核与更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防止其内容滞后于社会,使得在这种制度下培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甚至在毕业后被社会所淘汰。

2.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抹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文化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课题展示等方式进行,摒弃传统的教师单一陈述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职业学生不同于初、高中生,其社会经验相对丰富,且毕业后直接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应结合实际工作,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资讯。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与检查制度

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教师会议,教师之间就其各自的课程安排进行讨论,通过交流提出更好的教学安排;此外,还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和考察,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其次,对学生来说,需要建立新型的考核制度。改变传统的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综合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进行更客观与全面的评价。

三结束语

篇(4)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从大学教学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分析入手,厘清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脉络;以深入的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现场访谈为基础,深刻反思了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低重心、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想,是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路径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

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

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全民阅读权与教师的教学自。学校应跨越自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

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约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不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其一,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院系对各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院系的教学管理为本,学校要合理放权,促进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宽院系管理的权限。教学管理的整体重心要下放到院系,当然,重心下移不是单纯地强调放权,也不是主张削弱学校教务处(部)等部门的应有作用,而是让校级职能部门注意角色调整。高校应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潜力,激发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低重心的权力下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

其二,坚持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本理念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要服务于管理客体。作者针对以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化的问题,提出大学管理要尽可能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平衡。作者在书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构建大学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落实人本教学理念,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同时,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尽可能弹性化,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能充分发挥“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优势,并避免二者的劣势。教学制度的弹性化还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则要从教学的自、教学的弹性、负面制度的减少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学自由的更好实现。

其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体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务”的命题在当前更凸显其时代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从教育沟通、资源使用、学习顾问、信息服务等服务制度的构建入手,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简介汇集成册,编成教学指导书或教学一览,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了解和修习相关课程。

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大学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构成,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将院系、师生、服务作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时,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弹性化、平等化、服务化建设促使制度规则的实现。此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要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保证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实,拓展师生发展的自主空间,构建服务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根厚.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2]张波.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优化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这一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自身的功能与地位也在日益提升,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担负着社会经济、知识传播的历史重任。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就起着重要的基础奠定作用,高校想要发展壮大,提升人才输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但是目前阶段,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矛盾。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矛盾及对策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矛盾

第一,“权力化”成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掣肘。目前,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权利倾向”,使得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错误地将管理机构权利的重要性过分地强调出来,进而在管理工作执行期间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去达到管理目的。该种“权力化”管理模式,会在极大程度上造成教师、学生群体对于制度产生排斥心理,降低教学效果。但是高校管理者并未充分意识到其管理矛盾,当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时,反倒继续制定更严格、苛刻的硬性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学管理过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第二,教学管理制度未紧跟时展进行更新。当前,多数高校依旧应用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并未将国家推行的改革精神真正融入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大多是纸上谈兵,该种管理局面与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即使教师有想法、有意识进行教学创新改革,也缺少发挥机会,并且学生个人的主体性也被忽略。该种问题的出现,严重抑制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果的提升。换而言之,作为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却并未培养出符合时展性质的人才,说明高校在制度的创新上还存在着“认知充分、执行不足”的矛盾。第三,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近几年,虽然高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地开展相关建设工作,但是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化方面。多数已经进行的管理工作,只是单纯地依靠既往管理经验推进。并且相关岗位的管理者不思进取,纯粹为了完成管理目标而去展开管理内容,使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化,没有目的性。造成该种矛盾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管理部门对于制度的本身并未生成准确的认知,进而导致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残缺,系统程度不足。例如,当学生面对学校学籍等相关处罚时,因不服处罚结果而申诉,由于高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的不完善,针对该类问题仅依靠事件管理者的个人意识进行裁决,或者所谓的申述也只是流于表面,使得学生多数情况下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处罚,这些都是与高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系统化有关。

二解决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矛盾的对策

第一,高校管理者积极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有效转换自身管理意识,是进行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的关键点,只有管理者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够有效转换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在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的工作中,应该将做到“刚柔结合”,“刚”即硬性、权威的制度执行,“柔”即情感、精神层面的感化管理,该种管理方式的应用,比较贴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同时其也在最大层面上实现了高校内部民主管理的目的,利于师生发展,即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养成以及创造性的发挥,对教师教学效率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针对现有教学制度的管理环境进行优化。教学管理环境的建设,是完善高校教学制度的基础,只有制度的执行、应用环境的优良,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制度的作用,而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学制度执行环境,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该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正面的教学管理意识,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高校开展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保障。然后高校应改善原有的生态教学环境,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管理制度的执行提供保证,同时加强对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管理,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适用于时展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为高校教学制度提供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让高校制度的健全完善工作有法可依,进而发挥出更好的管理作用。第三,管理者强化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自身服务意识。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开展时,管理的目的通常集中于教师、学生行为、学习方面的控制上,为了达到某一具体教学目标去硬性执行某种制度,该种模式的应用效率十分低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所执行的制度想要紧跟时代特征,就必须将“控制管理”转化为“服务管理”,在整体的管理过程中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融入其中,为学生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使其得以健康成长。该种服务性管理意识绝不能仅存在于口头上,而更应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去,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第四,健全高校内部的制度监督评价体系。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内容中,有效的评价体系、健全的监管机制是十分关键的部分,该部分内容的制定,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出造成制度矛盾出现的因素,进而促进管理工作顺利完成。健全高校内部的制度监督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制度保障的同时,也是呈现高校教学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当管理者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时,应该遵照“公开、透明”的制定原则,使得该项体系能够真实、科学地反映出校内教学制度的执行和管理效果。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应该从高校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借鉴其他高校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但是绝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做到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存储量的基础上,保证高校教育目标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军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相关问题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2)

[2]赵丹.论我国高校学分制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J].亚太教育,2016(21)

[3]李希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篇(6)

目前,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和资源重组式新建综合性高校的应运而生,造成教学资源相对匮乏[4]。面对新的挑战,地方高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陈旧。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必然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必须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必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样才能真正的为社会服务。如果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将直接扼制了创造教育。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支配下的教学管理观念便是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本位,学生被看成是管理的对象。所以,在此教育观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在制度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没有自主选课、选教师、选专业、选学习方式的权利[5],即便是有些地方院校实行了选课制度,选课制度也形同虚设,由于教师及开课数量较少,使得“选修”变为“必修”。

2.教学管理队伍落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相对落后,不能最优化教育资源,没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部署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受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所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等因素制约,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往往更为缓慢,一些教学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办事效率低、效果差,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因此,要实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加强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6]。

3.教学质量观偏差。近年来,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接轨和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迈进,更加凸现了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然而,究竟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人们对教学质量过分看重,就会制约教学制度的深入改革。传统教育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灌输、轻智能开发,重理性训练、轻和谐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善于或不能针对不同类别、层次、个性特征的学生实施更符合他们发展的教学质量标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制约了新形势下教学质量提高。并且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一谈到保证教学质量,就联想到“严格要求学生”“、不得降低考试标准”等。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形成了认识上的偏误,束缚了教学改革的思想[7]。

4.管理机制僵化。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仍处在探索阶段,教育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教学管理机制受到传统经验的制约,机制僵化,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较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要求,尤其是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与当前教育的发展不同步,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严重相悖,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各部门责、权、利关系不明确,严重制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8]。

5.创新不足。许多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还停留在常规方式,没有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创新。当然,常规的教学管理对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环境非常重要。但是,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能一成不变。当前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较慢,不能体现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计划缺乏创新、按部就班。二是教学管理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缺乏教学管理的活力。三是教学管理者完全按照管理制度执行,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9]。

二、加强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10]。地方高校具有的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并且严重阻碍着新的教学手段,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与高校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匹配程度弱。因此深化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已经是当务之急[11]。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个性化教学。教学个性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造型的人才。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发挥特长,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我国地方高校教学中,应正视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化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应该是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应该是鼓励其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以适应社会对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的需求[12]。个性化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某个教师的特色课堂,应该在学校范围内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研究、探讨,建成多样化评估体系,为探索个性化教学创建宽松的氛围,提高教师积极性、形成个性化教学团队。

2.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基础,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决定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影响着优质教育教学的质量[13]。加强教学管理水平建设,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新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和监督者,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创新的策划者。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掌握教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提高业务技能,逐步提高管理素质,成为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的多面手,以高水平、专业化的能力服务学生、教师和学校,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学管理的发展和要求。教师是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重要一员,许多教育组织、学校和教育学者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14,15]。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来源于课堂,是教学质量反馈直接感受者,教师应该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最为真实的数据和资料。教师既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又是被服务者,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深刻的认识,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教学管理方案。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管理创新成果,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确保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正确进行[16]。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肩负着振兴教育的希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有赖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支优秀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具备无私的奉献精神。对教师管理的目的不在于限制和约束,而要通过规章制度建设、职业价值引领等来对教师进行激励,使教师增加工作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学校要提高认识,增加投入,使每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熟练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所有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秉承辛勤耕耘、凝神聚力的奉献,是创造一个学校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前提。

4.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17]。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教学行政管理[18]。教学管理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明确教学理念。实践中围绕教学思想来制定教学计划、完善反馈机制、深入比较教学效果、不断探索研究提炼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引领实践、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行政管理是贯彻教学理念的通道,是联结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的网络。加强教学行政管理应拓展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实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实践公平政策、将教学理念传达到教师、融汇到课堂。学校只有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加强日常教学工作管理,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19]。

篇(7)

论文关键词: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护生未来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我院几十年来一直承担着护理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为了加强和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工作,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近来年我院在原有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变革求新,对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进行不断规范完善,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l加强组织管理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我院接受的护理专业学生的层次多且数量较大,要完成临床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加强组织管理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架构是取得高水平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我院护理部成立了由护理部主任、护理部教学干事、各科主管教学科护士长、教学片长组成的临床教学组负责全院的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工作。每月召开1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研讨各层次学生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在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不断完善,将管理制度装订成册为《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制度》发放至每个教学病区。包括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及带教老师的职责、带教老师资格、学生及教师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评价制度及评分标准、请假制度等,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2规范教学档案的管理

我们根据教学特点及各层次学生特点,制定了统一的教学档案资料的内容和格式,并装订成册。如我们制定各教学病区统一使用的《临床护理教学记录手册》、各层次护生使用的《实习生手册》和教学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记录手册》。同时我们规范教学档案资料的整理与分类,采用管理,建立教学档案数据库。如每月每个科室将护生的考勤、出科考核成绩、实习表现等以教学月报表版形式汇总后交教研室存档。并设专人负责,专人管理,登记造册,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加强临床师资队伍的建设

3.1加强总带教老师和各阶段带教老师的选拔

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才、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做好总带教和各阶段带教老师的选拔相当重要。我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教学要求,在相应层次的护士中选择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责任心强、乐于施教的护士担任各阶段带教老师。而总带教老师则选择综合素质好、教学及管理能力较强的责任护士担任。

3.2抓好带教老师的自身建设,改革传统培训方法,实施分层次教学培训

随着护理教育发展和进步,对临床带教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带教老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因此我院切实狠抓护理带教老师的自身建没,除加强业务培训外,临床教学培训是提高临床护理老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老师特点进行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学培训,使各层次老师较快提高本层次带教中常用的的带教技能,适应临床带教的需要。

4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4.1岗前培训

可使护生了解医院护理工作概况,明确目标,减少护生无所适从感,在课堂和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我院护理部在每批护生来院后下科室之前,均要举办岗前培训。培训主要内容有:护士的素质要求、医院概况、护理有关制度、护士礼仪与行为、护理文书管理制度等。请医院优秀护士长及带教老师利用亲身经历和临例进行爱岗敬业。

4.2全院教学公开课及全院护生理论学习

由护理部教学组组织,两者均是每季讲课1次。全院教学公开课为各专科辅导小课的现场示范,全院带教老师进行观摩学习,并对授课者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学技巧的应用进行现场点评等。全院护生理论学习则针对护生在实习中的共性问题如护理程序及其应用、护患沟通技巧、护理差错事故及其防范等,组织全院护生共同学习。

4.3科区内教学活动 5完善临床教学质量评价

5.1建立临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层层质控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是临床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步骤。为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落实,提高各阶段的教学质量,我们建立了由各阶段带教老师——病区总带教老师—一区护士长—一科总带教—一科护士长—一教学片长—一护理部教学干事一—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组成的管理体系,并进行层层质控,将各层人员设本记录。

5.2采用多维评价,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每科室实习结束发表调查学生对带教老师和护士长的满意度、带教老师对护生实习情况的评价、上一级教学人员对下一级教学人员的评价。护理部教学组人员定期抽考学生的基础护理过关项目及病区带教老师的教学活动来评价病区教学质量。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会,如病区每2周1次、科每4周1次、护理部每8周1次进行总结评价。通过以上多维评价,全面评价教学质量,同时,将科室教学管理评价纳入护士长和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内容,将每阶段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纳入护士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内容。

6效果与体会

通过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系列改革措施,使我院在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中逐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6.1建立了一支优秀的临床护理教学队伍

经过这几年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院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教学管理组织,建立了一支热爱护理教学事业、具有丰富临床护理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临床护理教学队伍。教学总带教均为40岁以下的护理骨干,均为本科以上学历。教学师资队伍年龄更趋年轻化,学历层次逐步提高。同时对各层次老师进行分层次教学培训,使护士的整体带教意识及带教能力增强。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从90%提高至97.6%。

6.2提高了护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

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培养和提高了临床老师的教学及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能力,拓宽了护生的知识面,使护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护生对教学活动满意度从92%提高至97.%。

6.3建立了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

实行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我们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教学老师增强了现代化教学档案管理意识,教学档案得到及时整理、分类归档;老师教学和学生实习的每个环节均能及时规范记录,促进了临床带教管理工作规范化,护生及带教老师对教学档案管理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