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6 17:23: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籍管理制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鉴于学籍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提倡应随着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适时改革。特别是如何在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搭建起高校“人才成长立交桥”,是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让学生能在“立交桥”里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资源上的沟通交融,或实现不同层次间的转换衔接,改变目前我国三类高等教育三轨“平行”、缺乏共享的不利局面,逐步营造交叉渗透、互惠互利、共赢互进的氛围,提高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度。
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内容尚待完善
以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5年第21号)为纲领性文件的现行我国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就其制度本身的缺陷,最明显是以下两点:1)国家扩大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自,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5年第21号)中涉及的13处相关条款学校拥有自主审批权。当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5年第21号)的合法性就受到了质疑。2)重视管理控制,忽视学生的个人发展。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尽管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担部分内容成了学校对学生单向要求的“规范性”行为,体现了学生在单一模式下被动使用学校资源的群体管理特点。
(二)管理机制不顺畅
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与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业紧密相关的重要工作。但学工线与教学线的不同归属,让各高校在学籍管理的实际操作、处理及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带来很多不便。比如学生违纪,浙江省内各高校处理情况很不一样:有些高校划为两块,与学业相关的考试违纪由教务处负责,其他违纪的由学生处负责;有些高校都由教务处负责;也有部分高校都由学生处负责。从学生违纪文件机构看,有些高校尽管考试违纪是由教务处负责,但文件却是由学生处,教务处只提供违纪材料。这些从执行程序上导致了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管理脉络不畅。
(三)运行过程中法治观念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立法工作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初步构建了以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教育法规与教育规章为主体的法规体系。然而,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还是相当不完善和不健全的,表现为法律法规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冲突、法律法规制订时的疏漏、立法上存在的诸多空白、法律法规的操作性差等问题。
三、落实改革保障措施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学籍管理工作的关键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管理才能上层次,上水平。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学籍管理工作被视为简单低级重复的劳动,配备的学籍管理员学历层次偏低,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使用技能。只有领导真正认识到学籍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好更快的执行。
(二)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籍管理工作的人力保障
学籍管理队伍是学籍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籍管理工作的执行者。随着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位注册等的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籍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工作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日常教学水平的标志。
(三)落实“依法治校”是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学籍管理 制度选课转专业辅修
2013年5月初,教育部公布了《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公示名单中,2013年具有高校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1266所;2013年2月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的通知》,该通知显示2013年经教育部共备案的高职拟招生专业1088个,专业点47591个。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多,专业多,学生就业压力大,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庞大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大多企业不愿意招毕业生。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大多数高职专科类学校依然按照传统学术型本科教学的方式,只是通过减少课程和缩短学制的方式,将三年大专变成浓缩版的“小本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合理的引导机制,也没有着眼于市场和职业院校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和活力。
第一,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我们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多数业内人士已有共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着眼于这一点,我们的选课制度,应该有所改变,不应该在进学校的时候就很明确地细分专业,而是大致划分一个大的方向,比如建筑类、艺术类、机械类等等。在进校的第一学期通过弹性的选课制度,尽可能在有限有时间里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他们在本行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打下基础,而且课程的设置上也并不一定是一门课非要排满一个学期,应根据该门课的内容确定上课的时间长短,或者采取目前很多培训机构“滚动开班”的这种形式,这样有助于多开本行业综合课程,也有助于学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多了解本行业基本知识,思维开阔起来。
笔者曾经到国内某知名CG培训机构考察,该培训机构就是采用滚动开班,教师采取全国调配的形式,分别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各层次的CG教学,半年学制的基本上是导师制度,跟着做两个项目,学生出来基本可以到公司里上手做项目,学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有不少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专门到这个机构培训强化,表示在这机构三个月,比在学校里四年学的技术多,从这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很多的院校,在选课和课程的安排上出了问题,没有利用好学生的积极性来充分调配他们的时间,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和学生时间的荒废。而该CG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在大学里学过基本的美术和相关理论,在他们这里的培训中表现会更优异,因为大学生领悟力强,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把大学的理论和项目结合起来集训罢了。
在学生的选课与修课上面,我们现在有可能是做得操之过急,急于把这一个学科的所有细节都告诉学生,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在于学了多少,而是在于他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学,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去主动学习,大多数是被动的,认为考试要考的,我就去学,考试不考的,就不重要。在我们做职业教育的选课制度的时候,应该是要顾及到这种观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兴趣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素养是职业教育的先行兵。
第二是我们的转专业制度。“以人为本”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体系中,在转专业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很明确地做出制度,不能把对某一专业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困在他不感兴趣或者让他学得痛苦的专业上。比如,可以进行一些校内转专业的选拔性测试和专业综合测试,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是允许他们转专业,尽量扭转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不公平性。因为学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大多是盲目的,当他们真正学会思考自己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专业却成为了他们的羁绊,我们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划无数个圈,把学生固定在某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
一、全面优化并落实学籍管理制度
从我国目前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滞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与成人高校教育的发展不相符。因此,成人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并改进学籍管理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首先,学生注册管理的规范化。由于成人高校学生的身份特殊性,往往不能按期注册或者缴费,那么应该增强时间限制的灵活性;其次,学生考试管理的规范化。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性质、特征等,选择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论文报告等考试形式,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
二、贯彻“以人为本”管理原则
成人高校实施学籍管理,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根本保障。但也要意识到,成人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管理的难度较大。学籍管理具有政策性、原则性特征,学籍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循规则制度,强化管理;但是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在具体工作中也要注重分析实际情况,适当增强工作的灵活性,给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更多机会;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在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妥善处理学籍严格管理与为学生服务的关系,将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将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接受,也更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实施学分制管理策略
在成人高校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应逐步实施“学分制”管理方法。通过“学分制”更利于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在教育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优胜劣汰。采取学分制管理方法之后,应适当对学籍的过程管理放松,而更加重视最终目标的实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时间安排等,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课程内容等;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时间宽松,可以多选择几门课程学习,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先学习哪些课程、再学习哪些课程,无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只要最终修够学分,就可以顺利毕业。如果学生选择的课程最终考试没有通过,可以重新选修其他课程或者重修该门课程并再次参加考试,直到考试通过获得学分。
四、在学籍管理中运用计算机先进技术
对于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来说,其中涉及到大量的统计报表工作,为了便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修改,应运用计算机手段,实现办公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档案信息的查询、学习成绩的管理等,更好地实现学籍管理资源共享。过去,学籍管理的数据整理以手工操作为主,需要填写数据、核对表格等,这一繁琐的过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错误率也非常高。采用计算机管理方法之后,只需要一次性输入学生的基本信息,再将表格导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中即可,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一些学生由于学分不够,需要留级或重考,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涉及到退学、转学、休学等,只要在计算机中对学籍模块进行修改和选择,就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资料共享,学籍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籍变动情况,便于统一管理。
五、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1.学籍是指在某一学校所获得的学生资格,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一种隶属关系。
在我国,高校学生资格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高考达到国家招生规定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按期持录取通知书和学校规定的有关证件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经过注册后复查合格,即取得学籍。
2.学籍管理是指学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
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
3.目前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工作
①对具有高等学校正式学籍的学生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和维护;②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异动情况进行监控;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管理和审核;④对学生毕业进行审核并发放毕业证及学位证;⑤对已毕业生进行学历认证等。
二、学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性相对较差。
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国家并未出台统一的管理制度模式,学籍管理制度一般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并实施,大多高校在管理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许多管理制度不能认真贯彻和执行,从而很容易造成学籍管理混乱。同时,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大多数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管理,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
2.学籍管理工作流程混乱,高校各职能部门责权不清。
学籍管理工作应按工作流程办事,并需要高校各管理部门的配合与协作。但很多高校在学籍管理操作过程中,无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次序混乱,工作流程烦琐;许多学籍管理人员不能明确自身责任,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不合理,甚至各职能部门责权混乱,互相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籍管理工作流程混乱烦琐,不利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也给学籍管理人员带来沉重的工作压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3.学籍管理信息更新滞后,学籍信息化管理模式局限性较大。
现工作中,各高校采用不同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其学籍管理信息功能不完全一致,学籍信息管理模式受多种因素制约,协调性、共融性较差,许多学籍信息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不利于教师及学生对各类学籍管理信息的查询。对有特殊事项的学生,其学籍管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严重阻碍了学校甚至其他职能部门对学生的正常管理。4.学籍管理效率低下,学籍管理人员无服务意识。学籍管理工作琐碎,繁杂,量大,影响因素多,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具体问题,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各高校普遍存在学籍管理人员人数不足、学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等问题。部分学籍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工作态度相对较差,对日常学籍咨询、学历查询等学籍管理工作,无耐心,缺乏服务意识,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也阻碍了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学籍管理工作改革和完善措施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快法制化建设,合理规范学籍管理工作。
①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以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为核心。高校在制定和完善自己的学籍管理规定时,应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贯彻实施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的制度建设中既要充分维护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又应该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合理合法地做好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②高校应增强法制意识,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高校学籍管理法制化理念,设计彰显人性的制度。在推进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和进程中,要增强高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正确理解法律的本质,正确认识法律制度的作用,就能提高和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把全部的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程序,有效提高学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③高校合理规范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包括:对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对学籍管理工作流程的完善,对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学籍档案管理的改进,以及对学籍管理人员队伍和人员培养等内容。因此高校进行规范化的学籍管理是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是进行管理工作的前提。
2.简化学籍管理程序,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
①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建立科学、合理、严格、固定的程序机制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程序,应尽量做到每个环节细化、量化,使学籍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流程清晰,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还要注重简化工作流程,特别是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和特殊请求,应尽量建立起简捷、顺畅、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避免学校与学生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②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宣传。高校应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入学新生的学籍管理教育,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学籍管理文件。通过大力宣传学籍管理工作,可以使高校领导更加重视学籍管理,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掌握学籍管理,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学籍管理;大力宣传学籍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籍管理工作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监督。③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靠单一部门操作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需要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配合与协作。高校应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合理规范学籍管理工作,明确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从而使各职能部门责权明晰,避免各部门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高校各职能部门还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保证高校的安定团结。
3.创新学籍管理信息体系,改进学籍档案管理思路。
①学籍管理工作应在工作中注意总结和不断创新,特别要加强创新学籍管理信息模式,不断改进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特有学籍管理信息体系。该创新体系应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奖惩、成绩、考核等内容相结合,该创新体系还应体现包括学生学籍异动等其他特殊事项。学籍管理信息体系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学习动态,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籍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籍档案的质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必须加强学籍档案规范化,将纸质档案与电子化档案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类管理,改进学籍档案管理思路,把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提高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③高校在创新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应加强信息化管理,配备专业人员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实现信息共享。学籍信息化管理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大力开展学籍管理宣传工作,将学籍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内容及时通过网络、电子客户端等高科技载体共享给高校师生及职能部门,使学籍信息化管理渗透到高校各个方面。
4.增强学籍管理服务意识,培养高素质学籍管理人才。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籍管理 制度管理 管理理念
一、学籍管理新理念的树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生命价值、追求人性的完满以及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心中的教育理念,教育人性化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1]。同时,由于教育与人的天然联系,以及近年来人的自主性空间开拓,“人本主义教育”已经在教育领域流行开来。人本主义教育观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2]。在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管理改革也纷纷以此为改革要义,响应“以人为本”,向人性化管理方向发展[3]。然而,在管理理念转化过程中,其改革及实施问题频出,现状不容乐观。
高等学校学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内容中的重要版块,其管理理念也出现转向,开始由制度化管理向人本化管理倾斜。从学籍管理自身来看,它是“高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规定、学校制定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4]。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学生,也直接规定了学籍管理的人本化特质。兼之人本化管理适应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跃身成为教育思潮的主力之一。学籍管理也受此影响,由制度化管理转向人本化管理。然而,就在向人本化转向过程中,“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存在诸多问题,非但未能育人,反而妨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当前学籍管理现状对人本管理的阻碍
当前学籍管理在管理理念上已经有所更新,但是其管理行为仍旧处于旧有规范之中,显得极为滞后。在学籍管理初期,即实施行政化和形式化管理,在其发展变革过程中,只是强化了已有的规范系统,而从未在根本管理理念上有所革新。这就意味着学籍管理并未适应教育思潮而走,而是一直处于封闭式的自我管理模式中。
1.学籍管理制度化,忽视学生主体性
由于学籍管理零碎而繁杂,酷似一项工程类项目,对其进行优质管理则需要科学化的程序,及规范化的制度。起于这种需要,学籍管理一直便是以制度化引导规范化,实行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方式,是高校使用规章制度对学校常规活动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有其自身特质,即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这些特质也衍生出了制度管理的优越性和缺陷。学生客体化的地位,使其人的身份物化,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
制度管理实施以来,一度成为学籍管理的主体管理方式。即便在制度管理遭遇管理障碍时,也只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划制度管理体制,想以此达成学籍管理的目的,从而稳定教学秩序,形成良好校风和学风。却对于制度管理自身的天然缺陷视而不见,甚至故意忽略不计。这也是制度管理成为高校学籍管理的主要方式和主要原因。不可否认,制度化管理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确实产生了巨大的管理效能,学籍管理也从中受益,同时制度化管理也是保障学生权利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制度化管理的背面,也隐藏着诸多弊病。制度管理的权威性,强调高度集权的统一性管理,以此约束被管理对象的越轨行为,同时也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5]。在学籍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二元化,一端是权威人,命令,另一端是管理客体,是命令执行者,是从属人。这种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严重忽视和弱化了学生作为“人”的自主性。
2.学籍管理现代化,干涉学生自主性
教务管理是高校日常事务的重要部分,其管理内容琐碎而繁杂,管理起来任务较为繁重。而仅仅依赖于教务人员的手动管理,已经显得相当受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务系统也开启了信息化管理进程。信息系统化管理的参与对于教务管理确实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加速了办公效度,也优化了管理程序。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务管理在大力推进着信息化管理,从另一角度来看,教务管理几乎被信息系统绑架。学籍管理更是如此。
信息化管理有其自身优越性,且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确实起到巨大作用。然而,从本质上看,信息化只是将显性化(含纸质化)管理虚拟化,然而利用办公软件处理事务。前提仍旧是按照制度化管理的模板。所谓信息化管理,也只是制度管理的虚拟版,相较于制度管理,只是模式的转换,却并未有所革新。而且信息化还出现新特点,就是在管理制度虚拟过程中,由于程序设计需要,使得管理系统变得更加教条化。这虽然提升了学籍管理工作效率,却也极大地干涉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忽略,所有权益只能遵循系统程序,而无任何权变可言。再者,在信息化管理活动过程中,软件不可能完全实现对学生学籍管理的全部要求,只能做主线条管理,对于学籍管理中带有不确定性的问题,需要加以灵活性处理的问题,都一概回避,这无疑会导致制度管理的极端性,压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籍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3.学籍管理行政化,压制学生权益
人本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管理活动以为服务学生为直接目的,以培育学生为最终目的。而国内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一直带有浓郁的行政化色彩,重视行政领导意志,实施管制型管理,对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自主性选择、个性发展等,都有所忽略。在学籍管理行政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学生权益得不到应然的保护,高校屡屡出现“劝退”事件和法律纠纷。
学籍管理的行政化直接导致管理程序的一端化。即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只听命于上级行政领导,而不顾及被管理者的权益保护,同时管理客体也因此缺乏权益保护。学生对于自身学籍,只有遵从被管理的空间,而缺乏参与管理,缺乏自主的民主。面对行政管理制度,如考试舞弊即被劝退,学生一旦犯错,将无法获取改正的余地,直接被排出校门之外。这种管理严重违犯了人本管理理念,也是对人本管理的极大挑衅。我国现有教育是素质教育,而非批量生产,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并能够娴熟运用知识,重视应用能力和心智培育,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学籍管理的行政化管理则在实质效果上,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是一种压制,对学生正当权益造成干涉,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学籍管理策略
1.树立人本化管理理念
人本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相呼应。人本化教育坚持以学生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终目的,实现开放性、平等性的教育[6]。人本化管理也是如此。在学籍管理的人本化管理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学生应当反“客”为“主”,从管理的客体身份中脱身出来,参与学籍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籍管理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宗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籍管理的人本化不但要在理念上确立以人为本,还需要在管理作风方面有所转变,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修订。在学籍管理活动中,应该避免行政化管理,杜绝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在处理具体事项中尊重学生权益和意愿。同时,针对大学生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在统一管理模式下,管理方式又可以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努力。学籍管理只有遵从学生的根本需求,才能称之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维护好学生正当权益,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实现学籍管理的最终目标。
2.制度管理和权变管理相结合
权变理论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西方组织管理学中以具体情况及具体对策的应变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它认为,在管理活动中并不存在万能的管理方法,能够适于任何情景。成功的管理应该是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权变理论的人性权变和领导权变理论对于学籍管理借鉴作用很显著。
实施人本化学籍管理,需要具备全局的系统意识,即以实现学生的最优培育为目标,一切活动均为此服务。这是高校管理的系统目标。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出现学籍管理制度缺失之处,或是学籍管理制度与学生权益产生冲突之时,不应该死守制度的规制,而是要“通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把握独立的环境因素同从属的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质”[7],进而实施管理行为。而这些都属于权变管理理论的特质。再者,学籍管理活动的动态性,及学籍管理环节的冲突性也都对权变管理提出需求。学籍管理制度的规制发挥着基础性导引作用,而在具体的管理活动环节中,则更需要管理制度基础上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只有结合人本管理理念,根据管理实践特点,多维角度实施学籍管理行为,才能进行有效管理,也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实施学生参与管理,加强学生权益维护
由于学生在高校处于被管理方,所以在管理制度下,其义务被放大,其权利也被压榨至最小化。也直接造成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内,学生从未以主体身份出现,如在国内高校学管理活动中,对于学生参与制度、听证制度、权利救济制度等,都未清晰规定。学籍管理也是如此状况。在学籍管理中,首先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这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再者,高校的自主转校、转专业、课程选择、学习年限等方面,都应该充分参考学生意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参与学籍管理的足够空间,如此才能更好地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而且高校学生属于高素质群体,对于其自身的管理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划,在实施学籍管理时,与其自身实际情况的对接相当重要。学生参与学籍管理制度的修订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之一。只有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规范学籍管理制度,才能切实达到学籍管理的目标。
学籍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活动,学籍管理理念无疑是管理的前提基础,只有确立正确的学籍管理理念,才能保证学籍管理活动的效果。人本化管理作为一种教育思潮,适应了当今教育的发展,它作为一种学籍管理理念,更是直接指导了学籍管理活动。只有树立了新的管理理念,制度的完善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这也是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改革的必然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晓燕.论教育人性化―兼谈以人为本教育观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区别[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燕国材.教育人本诌议[J].云梦学刊,2005,(2).
[3]王学海.以生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杨卫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0)
[5]孔令帅,徐辉.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与高校学籍管理创新[J].四川教育学报,2005,(1).
[6]唐爱民.当代西方教育思潮[M],2009,(12).
一、学籍管理人员需将管理与研究相结合
从历史上来看,学籍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将来的学籍管理工作还是同样会涌现更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解决这些问题。学籍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要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预测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问题发现得早,工作人员就会提前想办法解决,从而避免犯错。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很繁杂的工作,它的工作量很大,一个很小的细节错误可能就会造成整个工作环节的脱节。因为每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环扣着一环的,所以我们的学籍管理人员要和下棋一样,走一步考虑后面的几步,养成连点成线的思维。基于此种情况,我们的中学学籍管理人员就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对以前的学籍管理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在工作中不断反思的好习惯。
二、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方面需做到合法化
中学的学籍管理人员在学籍管理制度执行之前,应该提前让学生了解以及认识到学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有深刻、透明的认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让学生有机会申辩,最终再考虑是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处分。
在制定、执行学籍管理制度方面,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法定权利,加强法制观念,保持学籍管理条例与法律的一致性,使学校和学生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转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对学籍管理制度执行程序进行规范,重点应放在制度执行前,管理人员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校内的一言一行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行事。在发现学生犯错误的起始,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改正,从而避免学生有更严重的过失,以配合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管理人员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生本理念是新课程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承认和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下,才可能做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地采取高压手段进行学籍管理,一定会引起大量的诉讼案件,最终引发教学混乱,也会致使学生的独立思想丧失,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目前,中学的学籍管理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造成学籍管理制度无法张扬学生主体性的现象。笔者认为,解决的唯一办法是确立学生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
学籍管理人员对在学籍管理工作中所犯的错误也要勇于承认,要加强在工作中的自我检讨,认真对待学生的监督,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学籍管理人员不能觉得这样是丢面子,而是要把学生的正当权益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学校。管理人员有责任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有错必纠的良好形象作用。
四、创新是学籍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任何一种陈旧和死板的学籍管理模式都将被取代。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也必须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籍管理工作的需要。学籍管理工作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性并不代表简单的重复,学籍管理人员要挣脱经验管理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在什么年代,真理是唯一不变的。经过不断细化和完善的工作流程,提供的不仅是一套工作指导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传承,使内部各环节的管理人员形成一种合力,积极、努力地思考改进工作的方法,使创新成为责任和动力。如果在每一次接触同样工作的时候,都能从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角度进行思考,那么可以说,每项周期性的工作都会激发出新的思路,管理人员可以将每次不同的想法和思路随时记录下来,去充实工作流程的细节。有这样的工作流程,即便是管理人员出现变动,也能保证工作的顺利交接,使后来人很快进入角色,避免管理的脱节。
【关键词】高校;学籍管理;管理手段;管理体制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提升,建立规范、高水平的高校学籍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学籍信息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加强学籍管理、规范学籍管理工作,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完整实施、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教学秩序的稳定、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伴随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入学资格审查、学籍档案建立、升级、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奖惩管理、毕业资格审查、授予学历证书等多项工作。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分制”的实施,学籍管理又增添了新的内容,管理范围扩大,内容更为广泛,如实行“学分制”后提前毕业的学生和延长生的学籍档案;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和专业方向选择的材料;各类试点班的材料;“专升本”的学生材料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记录,具有法律依据和凭证作用。无论是对于高校作为参考,还是学生出国深造、就业等都是必须提供的重要材料,所以,科学、有效的管理学籍档案,建立完善的学籍管理体系,是高校学籍管理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一、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籍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以某高校为例,教学人员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多以手工操作为主,让繁重且细致的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且工作重复率高,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学籍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不高,教学管理系统中学籍管理部分功能落后,信息不齐全,时常出现系统中信息更新慢,记录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等问题。在学籍档案管理中,多以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不能同步以至于纸质档案遗失后难以找回数据。
2.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人管理
学籍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信息量大且具有持续性,高校里都会有校级管理部门,同时二级学院一般由教学秘书负责管理学籍。然而,这些管理人员看似队伍庞大,实则责职不明,素质参差不齐。拿某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人员来说,学籍管理是学院教学秘书的工作之一,但教学秘书工作范围较大,又缺乏专业培训,在工作分工时并不考虑是否有经验和能力管理好学籍,而是当做一项简单的工作来分工,有教学秘书换工作岗位也很少交接,导致负责学籍管理的秘书只是简单的了解学院学生情况和掌握办理手续流程,同时简单地把学籍档案存档,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更不会去深入的分析学生学籍情况。另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增多,学籍管理任务量不断增大,学籍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更无法保证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
3.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完整科学的学籍管理体系
对于学籍管理制度,许多在校学生并不十分了解从而也缺乏重视,甚至部分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和教学秘书都不是很清楚。例如,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学籍档案的重要性,也不重视自身什么行为违反了学生管理条例,将会受到什么惩处,直到犯了错学校进行了处分,毕业后因处分等影响了就业时才追悔莫及。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学校学籍管理缺乏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对于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籍管理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校对学生学习状况等监测的重要数据,如果学生本人都不了解,在校学习生活中就少了自我约束,也很难理解和接受学校突如其来的处理决定,这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在执行学籍管理规定时就增加了难度,也难以达到执行的效果。同时,如果管理人员本身都不是很清楚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在管理过程中将无法正确及时的引导学生,也无法合理有效地执行制度。
4.服务与决策功能不足
学籍档案本就是反映和记录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不仅学生在学籍变动、出国深造、就业时需要,同时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对相关数据的需要也日渐频繁,既要求学生学籍数据准确、完整,还要求快速、及时。但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导致学籍管理缺乏良好的应对能力,反馈滞后,对于细致繁杂的信息难以及时提供,以至于服务与决策功能不足。
5.学籍档案规范困难
学籍档案是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产生和积累而成的,记录了学生入学到毕业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和学生学籍变动等相关手续的签批材料、学生奖惩文件、学生成绩信息等,科学归档和完整保存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学籍档案管理中存在学籍档案多个部门管理、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的问题,以至于出现调档时效率低下,相互推诿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学籍档案管理多以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时常不能同步,纸质档案遗失后导致数据丢失。
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探讨
1.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促进学籍管理信息化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管理学籍,替代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在教学改革和学籍管理工作范围增大的情境下更符合学籍管理需要。第一,使用和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步,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增强学籍管理的安全性和持续性,同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二,实行电子注册、电子审核,同时组织好在校学生毕业前做好国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的填报,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全称网络化学籍管理。
2.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素质,建立专业管理队伍
面对繁杂的学籍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更需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电子信息技术,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籍管理制度,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学籍的专人管理队伍和部门并明确职责,同时针对岗位变动建立完整的选任、交接制度。此外,学校应当多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学习研讨,全面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素养和业务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学校各职级部门。
3.加强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
学校学籍管理制度政策性强,涉及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切身利益,学校可以利用《学生手册》、校园网站、学校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对学生积极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学校学籍管理制度,增强对自身学习和行为的规划、约束,从而减少学籍管理制度执行的难度。同时,对于教师管理人员比如辅导员、教学秘书也通过开会研讨、学习交流等加大宣传,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引导、规范学生行为,也为自己的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管理制度,实现学籍管理规范化
在教学改革和“学分制”施行的新形势下,要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完整科学的学籍管理体系。这不仅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力求有效,适应新教学体制的发展要求。“学分制”的施行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此实行弹性学制,对学习自主性强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允许提前修完学分提前毕业,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延长学制;开设双学位、主辅修课程、专业方向的选择都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学籍管理不仅是对学生学业过程的记录和反映,也是对整个过程的监测,建立完整科学的学业预警、警示制度,加强过程监控,及时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自我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最后,无论是制度制定,还是执行制度的过程,作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都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积极规范自身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锦,刘瀛K.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