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4 22:0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世界地理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效率;策略
一、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以考试大纲为生命线,要让学生“吃透”大纲,复习要跟着大纲走
考试大纲是什么?是命题依据,是考点。部分教师在地理复习中要求学生“教材吃透,怎么考都不怕”,其实,这种复习思想是片面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教材只是复习的工具,但命题并不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比如,地理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时事材料,而这些材料是教材所没有的,如果只按照教材复习,那么显然是不能满足备考需求的,而且很多知识点,大纲没设置,即便教材有,也是暂时不会考的。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吃透考试大纲。
二、高中地理复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地理复习的效果才会显著
高中地理复习不应该只是对地理知识点进行大海捞针似的罗列,不应该把鲜活的地理知识变成枯燥的文字,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复习,才能切实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地理知识进行世界地理版图的构建,能够强化他们对世界地理部分的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自主探究效果,从而有助于巩固复习成果。
三、高中地理复习,教师尽“带路人之责,行监督者之实”,要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掌握地理复习的主动权
很多高中生在地理复习初期都显得手忙脚乱,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带路人的作用,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要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几种常规的、科学的复习方法,给尚未制订出复习计划的学生作参考。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者,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要让学生把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在复习中找规律,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复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复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适合自身学习的复习方法,并做到适时点拨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氛围,切实提高高中地理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仇海庚.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6(4).
[2]牛贵波,孔艳玲.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地理复习效率[J].地理教学,2012(14).
关键词:初中地理;微课程;教学活动;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3-0093-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集合到了一起,具有双重性质。在地理学习中,除了灵活有趣的地理现象,枯燥难懂的人文知识也包含其中,这使得初中地理教学面临一定的困难。近年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始运用“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在微课程模式下,教学内容得到简化,教学重点难点得到突出,课程时间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使得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教学活动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必须针对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一、微课程的相关概念
微课程是基于现代教学技术,针对课程内容的某一知识点设计视频,在视频中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通常时长不会超过10分钟。微课程的教学意义是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得以实现的。因此,微课程的质量与教学设计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采用微课程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在于其主体分为两个部分,即以教师为主体的视频文件和学生。在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对以下设计特点予以足够重视:首先,必须对课程主体予以尊重,以初中地理“地形的学习”一课的学习为例,课程对五大地形的透彻讲解与演示提出了要求,并且必须建立在以五大地形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导入及实际案例解说;其次,微课程的时间限制也必须予以尊重,地理微课程的时长最低为5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这一期间的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注意力的集中十分关键;再次,微课程的完整性也必须予以重视,在结构上微课程主要涉及到的环节有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安排及学生合作探究等。
二、地理教学活动中运用微课程的意义
1. 微课程对传统地理教学课程内容能起到补充说明作用
在传统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的立体性与动态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抽象问题,不利于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活动的链接。以传统教材编排为例,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分别在两个模块中,微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这两个模块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经典实例的运用,使新的知识得以引入其中,加强了知识内容之间的链接。在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学活动趋于科学化与全面化。
2. 微课程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有着推动作用
微课程模式相对精简,面对不理解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选择学习某一知识点。并且在远程学习、校园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来越小。以地球公转引发的作用的学习为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对这一知识点理解不足,那么在课下就可以对这一知识点的微课程内容进行反复观看,如此就可以使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得以掌握。这对于推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主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 微课程模式下地理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更加频繁
不同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视频,在教学表达形式上必然也存在差异。在对微课程视频的观看与设计中,地理教师能够对自身教学活动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并且在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形式上可以学习和借鉴优秀初中地理教学模板,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三、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运用
1. 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中,地形地势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微课的运用过程中,应做好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模块化的设计,使学生分析基础地形地势图形的能力得到培养,并基于地形地势,对气候条件以及人口居住等相关问题展开思考。以初中地理微课程为例,视频对相关地势引发的不同降雨情况进行了展示,学生在传统课文配合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下,夯实了各个模块的地理知识和基础,有利于他们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
2.突破地理重点与难点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微课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微课程能够利用三维立体图形,将地球运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如此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微课程模式下,学生思考问题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能够深入学习,对于重点、难点的突破会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由于时间短、内容精简、突出教学重点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然,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对此展开深入研究,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3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地理知识点图像化表达的形式。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换言之,没有地图就没有今天的地理学科。地图能展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信息,学生通过剖析地图能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地图也是地理思想的重要表达手段。要学好地理学科,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地图教学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直接脱离地图,把地理知识点枯燥无味地硬塞给学生,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读图技巧,让学生在不断的读图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读图、析图和绘图能力,并建立起有空间概念的地理知识架构。那么,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下面将提出三点具体的措施。
一、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
要使学生会看图、析图、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巩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点和地图的相互转换,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读图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地理课时和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加上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不全面的。部分学生对中国地图是陌生的,他们对我国省份的地理位置、外部轮廓和分布区域都不了解。牢固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读图能力的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容易混乱的地理名称,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可以通过课堂抽查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第二,构建有效的知识架构体系。教师在帮助学生巩固地理基础知识时,要引导学生构建明确、完整和简单的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在脑海中建立起高效合理的地理知识网络,才能把基础知识有条不紊地掌握起来。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从学生熟悉且相关的旧知识说起,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压力,还能帮助学生构建高效的知识网络。
二、运用地图进行分类教学
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地图是把地球表面或某区域在平面上简化的、按比例缩小并附有解释的反映。地图作为初中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通过符号语言进行表达的。从地图诞生之际,地理学也就产生了。地图拥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已有多种类型。按照地图反映的内容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普通地区、专题地图和全球地图三大类。初中地理教材常见的地图有等高线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交通地图等。教师运用地图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掌握不同性能地图的教学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地图的性能,进行地图的分类,然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读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贵在坚持。教师可以循环运用“看、比、填、画”四个步骤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督促学生时常看不同类型的地图,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回顾地理知识点,在地图上把相关的知识点填写标注出来,特别是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当学生已经形成空间架构时,可以让他们画出地图。如在世界地理分区部分,教师讲解完代表性国家后,可以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出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写相应的地理信息,甚至可以结合气温带的知识,标出这些国家处在什么气温带。把地理课本的知识点形象具体地在地图上表现出来,不但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教材上五彩缤纷、各色各样的地图,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学生面对不一样的地图会毫无思绪。因此,教师除了要把教材中的地图分类教学外,还要把读图的方法技巧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无论面对怎样变化的地图,都能从中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三步读图法”。第一步,读标题。所有的地理图表中都有会有一个标题,通过读标题,我们可以掌握该图表所指明的地理位置和内容方向。第二步,读图例。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图例则是地图的语言,通过读图例,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地图上的线条、颜色、形状各代表着什么。第三步,结合思考的问题,读图表内容。教材里的地图多数配有“读图思考题”,以提问
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由浅入深地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并把相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中探究出基本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综上所述,读图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学好地理学科的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把教材中不同的地图进行分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技巧,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
[2]吴琦.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学周刊,2011(14).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识图能力 地理素养
地理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离不开地图。一图在手,走遍世界,知识获取的快捷性正是地图的魅力所在,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将终身受益。近年来,地理高考几乎每题都有图,而且综合题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基础,选取一些自然和人文的图表让考生分析,涵盖面很广,包括气候、地形、交通、农业、工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要通过已给出的图像推断出隐性的信息,这就要求考生有很强的读图分析能力,从而比较顺利地做题。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把地图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一、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现状
地理读图能力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通常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对地理的基本知识印象不深刻,加上多年来没能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理解分析、知识迁移等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读图、分析过程中经常出现较大的障碍,在考试时丢分很多,甚至有的学生对图表题存有严重的恐惧心理。只有到了高三学生才开始重视读图识图问题,因此,学生整体的地理识图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较弱。只有少数学生对地理感兴趣,能从地图册和一些教学用图中自主学习,他们基本上都是从早期培养起来的识图兴趣,可见识图能力的培养对地理学习非常重要。
二、利用各种图像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学生有没有学习热情和兴趣,对每个科目来讲都至关重要。有些学生不愿意学习地理,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地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每年我国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泥石流、滑坡、地震等,都是地理所学习的重要内容,它时刻影响我们的生活,在必要的时候,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不但可以保护我们自己,而且可以保护我们身边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图是地理学习重要的工具,是地理知识信息的又一载体。地理教学中,教师能否准确而及时地利用地图这一教学工具,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也是学生能否轻松地学到知识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先从视觉入手,精美的图片在色彩上极大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跳出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读图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有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之后,课堂教学可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比如在教学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时,利用美丽的地貌景观图片,可以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用桂林山水这一景观做一典型的讲解,桂林山水就是石灰岩地貌在老年期的典型代表,在南方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碳酸钙与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不断侵蚀,最终形成喀斯特地貌在老年期的面貌,一个个的孤峰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桂林山水,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学到地理知识。另外,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如果有相应的图片展示,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比较好奇,其实就是对高中地理中气旋学习,从单纯的画图讲解(如图1),气旋中心气压为低气压,四周气流流向中心,加上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转,最终形成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气流。我们生活中的台风就是气旋的最具代表性的实例,通过播放台风的遥感影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台风的形成原理,以及它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单纯讲解可能枯燥,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图片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气旋这一知识点的理解,甚至对气旋图的绘图也会简单一些。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更快,印象更深刻,必要时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有代表性的图片,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兴趣,学习地理也变得轻松,学生也变得愿意学习这门学科。
三、熟悉各种地理图像信息,提高分析与判读技能
(一)光照图、经纬网图的判读
一般情况下看图时,都要先学会确定方向,先看有没有指向标,如果有指向标则按指向标定方向,若没有指向标,则按一般意义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这是最基本的识图常识。但在光照图、经纬网图的地球投影图的判读中(如图2),应该先确定极点;地理坐标;太阳直射点;方向;晨昏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或区时、昼夜长短、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时刻、日期的范围”等的计算。
图2
(二)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图是历年高考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等值线图的数值分析更是重中之重。等值线包括等高线、等温线(水温和气温)、等压线(等压面)、等盐度线、等年太阳辐射量线、等降水量线、等震线、等潜水位线、人口等密度线、等pH值线、等太阳高度角线、等深线、地层年龄等值线或者某种物质浓度等值线等,各种等值线具有共同规律,掌握了等值线的规律,就可以正确地进行各种等值线图的分析。
(三)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图的判读
在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图判读中主要应该抓住经纬度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特征,如特殊经纬线、区域轮廓特征、重要河流、熟悉的城市、代表性旅游景观地,甚至山峰等,都可以作为判读的突破口。同时,这些也是学生易出错的区域地理知识点。区域图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域、国家或城市的图形。读区域图,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图示地区是什么地方,注意看图的整体性,这就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各地区地理事物的轮廓特征、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等加以识别。
(四)其他地理图表的判读
地理图表形式多样,包括各种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三角坐标图、饼状图及其组合形式图等。读图时,要特别注意横纵数值的含义,认真细心,不要漏掉图中的任何信息,每一个数字符号都是地图的语言,从图中读出某地理事物之间的变化特征,从而分析地理现象。
四、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
当学生脑海中对某些图有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如光照图、气压带风带图、洋流图、等值线图等,这些图的绘制对于学好地球运动、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等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学会绘制这些图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脉络更清晰,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使平时脑海里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起来。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示范绘图,进行相互比较注,学生找出绘得不足之处,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图的印象,从而对各种知识更稳固地掌握。比如在教学“中国三大区域”时(如图3),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绘这三大区域的示意图,包括三大区域的分界线、一些比较著名的平原、高原、山脉、盆地、水系、城市等,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三大区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地理框架,准确了解各地的大置,在今后的学习中准确定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良好的用图习惯,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学习地理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地图的本领,地理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及能绘制简单的地图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对地理素养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中考说明规定的只是考点,课程标准不仅规定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规定了对教材知识的评价要求,因此必须分清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运用,要在复习中找准知识的定位。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在复习时,中考说明中未涉及的知识大胆舍弃,增加部分要及时补上,这样复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 立足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分3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教师要纵观整个教材内容,体现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及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的综合表现,都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特别要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突出地域特征,比较地区差异,分析产生特征和差异的原因,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例如,印度和我国有什么相似之处?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既分析特征,又要综合考虑,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在“博”的基础上要求“活”。基础知识要求记住重要的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状况。一些重要的地名、数据应当牢固记忆,并能落实到图上,如东西半球的界线、经度等。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重点和难点。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尤其在基本技能方面,应教会学生注重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地理知识,分析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
3 紧扣中考说明
给学生印发中考说明,依照中考说明进行一轮地毯式复习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在初一、初二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补是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进行分析、讲解,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补课。补是提高复习质量必不可少的步骤。教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在复习时做到心中有数。中考说明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4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从这两年考试卷看: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掌握方面,主要存在不牢、不活、不准、不全等问题。不牢是记不住地理概念;不活是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准、不全是答题不准确、不完整或不会正确使用地理语言。教师必须根据考纲要求,向学生讲清概念。复习要求突出重点,讲清因果,使地理知识系统、完整、准确,从而让学生做到概念明确,答题完整。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工业区时,要突出四大工业区的特点,形成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城市等内容。
4 规范练习,多角度思考
必要的练习可以促进知识形成和转换。训练时必须有的放矢。要选择内容新颖、覆盖面广、设问巧、质量高、具有典型性的试题进行必要的训练。要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反对题海战术,忌重复相似题型,要善于对一个材料、同一个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全面把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练后评析”是非常重要的,可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要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解题方法。特别是主观性试题,要研究不同题型的特点是什么。要知道怎样把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答题角度,要研究怎样运用学科术语恰当组织答案。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练”要循序渐进。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应用能力的练习,都要逐步提高难度,如通过比较南方和北方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差异。练习的题目类型要多样,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还应针对学生易出错误的方面出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5 关注事实热点,与时俱进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都十分重视对地理学史的渗透。本文以最新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进行阐述。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的教学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没有单列一项对地理学史教学作出要求,但是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有所涉及,大致如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理图和其它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2]。尤其是在“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一项中,特别作出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从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地理学史的教学,并且以渗透式的方法进行表述。
二、地理学史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渗透
1.地理学史相关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分布
初中地理教科书一共四本,都含有地理学史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七年级有关地理学史的内容要比八年级多,尤其是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最多,究其原因大致如下: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学生在七年级才正式接触地理学科,比较陌生,在教科书中设置较多的地理学史,如同讲述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地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降低地理学科难度。七年级上册地理内容难度大,尤其是地球地图和天气气候相关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插入地理学史,可以适当减低其难度。七年级地理主要为世界地理,范围广、内容多,有关地理学史内容十分丰富,而八年级地理为中国地理,内容和范围相对要少和窄,地理学史内容相对少些。
2.地理学史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
地理学史在教科书中没有单独阐述,而是以穿插方式进行渗透。在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地理学史主要以阅读材料方式表述,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以作区分。如在阐述地球的形状知识点时,在正文中设置了阅读材料栏目,穿插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地理学史上的壮举之一,用实际行动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地理学史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认识的方法。其中,地理知识是基础,地理思想是核心,地理认识的方法是手段。通过对相关地理学史内容的分析发现,新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学史以地理知识为主,主要是补充正文中某个地理知识点,如地理学家简介、地理事实等,有关地理思想和地理认识方法的地理学史内容很少。因为初中地理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强调对地理现象结果的认识,以感性知识为主,主要让学生识记地理知识。
3.地理学史的教育教学意义
(1)理解加深。部分地理学史是某些地理知识点的更为详细阐述,通过阅读或者讲授地理学史,能够加深印象、降低难度。以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为例,正文中通过一幅路线地图阐述麦哲伦整个环球航行过程,再利用阅读材料这一文本进行补充,图文并茂,加深学生对地球是球体知识点的印象,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2)扩大知识视野。有些地理学史不作为考试的内容,属于补充内容,但通过阅读材料这一栏目,让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可以拓宽知识面。以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为例,这段地理学史选取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探险家探索世界的事迹。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大致了解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史。
(3)渗透科学精神。通过学习与地理学家相关的地理学史,传递给学生地理学家特有的科学精神品质等正能量,让学生内心深受震撼。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被统治者列为异端邪说,其《天体运行论》被列为禁书,也没有向统治者屈服;魏格纳为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不幸遇难。这些地理学家传递着求真求实、不畏艰险等科学精神,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提高学习兴趣。有些地理学史比较有趣,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纪念碑的地理学史,阐述脚跨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就跨越了东经和西经,脚跨基多赤道纪念碑所在纬线,就跨越了南半球和北半球,一人同时在两个半球,会让学生感觉很有趣。
(5)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目标,地理学史中尤其是有关地理学家伟大事迹的介绍以及我国地理学取得的成就,能够鼓舞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在地图家族一览中提及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地图,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彩色地图;在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中提及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通过阅读这些地理学史,增强学生自信心,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三、地理学史在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1.熟悉相关地理学史料
在讲授地理学史之前,地理教师需对该史料充分了解熟悉,在课堂上能够信手捏来,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应整合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地理学史以及去收集教科书上没有涉及的地理学史,尤其是一些在地理学发展上有着标志性意义的史料和我国地理学发展取得的成就及著名地理学家。
2.结合重点适量适度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十分丰富。对于教科书上以及收集的地理学史需要进行加工处理,不能长篇累牍,要做到重点突出。同时,地理学史的使用要注意适量原则,课堂上讲授地理学史内容不能太多,过多会导致地理课堂变成历史课堂。
3.采用形式多种方法
在讲解地理学史内容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如在讲授地球的形状时,涉及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深情朗读,锻炼学生胆量,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也可以自己朗读,学生看着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做到图文并茂。在讲授大陆漂移学说时,涉及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的阅读材料,教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世界地图,沿着南美洲和非洲轮廓裁剪,最后进行拼接,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感受魏格纳的伟大之处。
作者单位:1.江西省赣州第一中学(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41000);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350003)
参考文献:
由于安徽初中地理不属于中考的范围,学生在平时的时候可能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地理知识,以致初中地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积累太多的地理知识。然而,高中学段地理又属于升学考试的内容,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在刚接触高中地理的时候感觉有些困难,如方位感、空间想象能力等,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学习。由于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学习脱节,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初中地理侧重于区域知识,高中地理侧重于理性分析;初中强调“地”,高中强调“理”;初中了解“有什么”,高中解释“为什么”。所以衔接初高中地理,就要从学生已有的区域地理知识出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是这样。
如何才能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固然很多,但不管怎样,初高中地理都离不开地图,所以,笔者主要从地图学习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图文结合,以图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积极感彩的心理活动。兴趣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一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刚接触地理的时候,如果单从文字教学的方式出发,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如利用地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例如,讲世界地理西亚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两段,笔者就充分利用地图册,并有计划地运用课本插图和谈话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首先在西亚地图上,找出西亚的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三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位置,接着再指导学生找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很自然地就使学生把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弄清楚了。然后,再指导学生在西亚地图左上角土耳其海峡小图上,查找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位置,学生很自然就懂得土耳其海峡是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了。
二、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学会从地图中获取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与其布置很多枯燥乏味的作业,不如让学生买本中学地图册,学会看图、读图,养成日常看图的习惯,学会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初中很多知识并不要求学生熟记,只要求学生理解,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应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会读图、学会从图中获取知识信息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在生活中,要要求学生注意积累地理信息。比如,在看电视、书籍、报纸时,遇到感兴趣的地区国家,就要立刻查图、看图,从地图中找到该国家或地区的基本信息。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看图、用图,包括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图册等,积极从图中查找课本所涉及的各种地理事物,并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规律等内容,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地图中,变文字内容为地图符号的理解。精心编制单元、章节、期末的读图专项过关练习,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图文结合学习地理的好习惯。
三、注重地图与教材的结合,加强地图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的作用
初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在地图上的教学是相通的。这是因为初高中地理都离不开地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更要注重地图与教材的结合。
地理学科的大部分知识,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体现出来,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内容,学生极容易理解,又能方便记忆。在地理教材中,由于地理知识信息的浓缩性、概念阐述的逻辑性、结构层次的系统性,使得某些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学起来难于理解,不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