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5 07:36: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孙权劝学中的成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孙权劝学中的成语

篇(1)

一、前后联系,优化文言教学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甚至在现代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活学活用,这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句。如《两小儿辨日》中有“日中”一词,我便提问:我们还在哪篇课文中学过“日中”一词,能否背背相关句子,并解释这一词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过,也明白了“日中”在古代汉语里通常解释为“正午”。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如在《绿色蝈蝈》中有一个成语:“庞然大物”。在教学时,我有意让学生回忆在哪篇课文中学过,并让学生背一背相关语句,学生通过回忆,不但复习了《童趣》一文,而且明白了这一成语的用法。其三,前后联系可以让学生自主突破阅读中的难点。

二、古今打通,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要达到让学生对文言知识融会贯通、接受文化熏陶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应当调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力求透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

1.文言文教学应考虑到白话和文言的关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迅速而扎实地学好文言文,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2.成语、典故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能力,通过文言字词的教学,指导学生探讨字词的延伸,寻找与现代汉语的联系。吕叔湘先生曾经说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其中有一种提法就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通,许多词语的语用、语义是相通的,学生生活中就经常接触许多熟悉的成语、名句,所以,我不仅让学生了解文言字词在课文中的意义,而且让学生活学活用,进行积累成语的训练,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大大消除。如:文言词语“期”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为“约定”的意思,那么,还有没有含“期”为“约定”的成语呢?通过引导,学生就会调动已有的知识库,回忆有关的成语,如“不期而遇”。又如:“太丘舍去”中的“舍”是“放弃”之意,与之相关的成语有:舍本求末、舍己利人、舍近求远等。再如成语与词类活用的:《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与之相关的成语如“莫名其妙”。

利用成语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的目的。

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

三、古为今用,丰富文言内涵

教学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其主旨,从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谈谈学习了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或现代人或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让学生分析完主旨,即作者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有礼貌时,我顺势提问:是啊!中国古人是很重视为人的,那么,“诚信”、“礼貌”对我们今天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可以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或对你有什么启示。有的学生认为和同学相处要讲礼貌、讲诚信。有的学生认为,对待学习同样要讲诚信,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欺骗老师,蒙混过关。有的学生认为在考试时要诚信、诚实……这样,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即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学习收获或启发,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拓展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古为今用的教学目的。

四、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新颖合理,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课题实验中,我深切地感到,选择出最佳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导火线。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的教也就是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教师必然要审视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从而使学生顺畅地学好课文。

例如《孙权劝学》这篇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讲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就学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往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于是,我另辟蹊径,以吕蒙为突破口,这样,学生就容易成为主动权的持有者。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你们了解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吗?学生讲述预习时了解的关于吕蒙的故事。接着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这个故事,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同时出示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对吕蒙的一段评价(学生自读)。

篇(2)

一、抓转点“化整为零”

某些经典的适合编排课本剧的课文都较长,编写、排练、再演出,一般在正常课时里很难完成。这样最好考虑把课文“化整为零”,即根据地点、内容的转换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然后分组编排。

如《皇帝的新装》可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试新装;展新装。

《范进中举》可分为:岳父赐教;集上卖鸡;喜报频传;屠户医疯;乡绅光临。

《愚公移山》可分为:聚室而谋;驳斥智叟;天令移山。

这样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参与的人多了,一组才四五分钟的戏,编排起来省时省力,一般情况下,一节就可以编排成型,不熟的课下练一练,第二节就能上演。演出时还是“连续剧”,学生可以评价小组编排质量,比“整体”演出轻松得多。

二、抓重点“一击突破”

课本剧的编排,不必追求“连续性”、“完整性”,有的课文只需抓住重点情节,编演一场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如《桃花源记》,有“发现桃源”、“做客桃源”、“再访桃源”等情节。在这些情节中,“做客桃源”是重点,就要求几个小组都围绕“表现村人热情、快活”这一中心编排这场剧,这样“火力集中”,有竞争性,编成的剧质量会好于往常。有一个小组编出了这样的对白:

村人甲:来!老弟喝酒,外边的日子还好过吗?

渔人:难啊!以前税就多,现在又要交什么兵役税,兵粮税,兵器税,你说百姓能有好日子吗?

村人乙:这么说外边还打仗?

渔人:不停地打呀!这里抓丁,那里又放火。

村人甲:我知道阿房宫烧了,现在又重盖了吗?

渔人:阿房宫?那啥时的事了!

村人乙:怎么,现在不是秦朝天下了?

渔人:秦朝早亡了,又经过了汉、魏,现在已是晋朝了。

村人甲:(惊)这么多朝代了,百姓肯定吃老了苦头了,我们这里的人可真够幸运了。

由这些对话可以看出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等内容具体展开。演出这一场剧,学生就理解了整课的主旨。

三、抓难点“奇兵偷袭”

有些课文情节不是很具体,编排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又是经典内容,演出来很有价值。为使这样的剧上得“阵”来,就要靠“奇兵”。老师在课前首先明确此处“难”,需“高手”才行。学生见老师肯定了难度,自然“重赏之下有勇夫”。

如《孙权劝学》中“劝学”易演,“刮目相看”一场得全凭“创造”,有个高手课前就创编了这场剧。

吕蒙:(看一会书,站起)这孔子的话有些还真难懂,“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咳!什么意思呀?

侍卫:(敲门上)禀大将军,鲁大人求见。

吕蒙:(高兴)快请!有学问的来了,(迎鲁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

鲁肃:将军什么时候学得文绉绉了?

吕蒙:哪里,哪里,班门弄斧了,还要多多请教鲁大人,好见贤思齐呀!快告诉我“士不可以不弘毅”,里边的“弘毅”是什么意思。

鲁肃:好你个吴下阿蒙,学上《论语》了,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哪!哈哈!

……

这个“奇兵”把学过的《论语》中语句融入剧中,使“刮目相看”这一成语形象化,由于事先有了准备,学这课文时当堂演出,学生很感兴趣。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中,“赞于勒”、“见于勒”都好编排,可开场的“盼于勒”是个难点,这部分没有对话,涉及“菲利普总说一句话”、“克拉丽丝盼望”、“于勒去美洲”等多个内容,编排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个“奇兵”对此有了创意,他让若瑟夫问妈妈:“爸爸为什么总说一句不变的话?”。妈妈在回答中把“于勒去美洲”、“来信说发财”等事交代出来,简便地用对话完成这场剧。

四、抓性格“灵活应战”

课本剧的台词需要表演者记下来,但不是“死记”,“死记”下工夫多,演起来也僵化,要指导学生“灵活应战”,首先就要把握住人物性格,台词演出时可即兴发挥。

如《范进中举》“屠户医疯”一场剧中,把握了胡屠户“嫌贫爱富”、“欺软怕硬”的性格,表演时就可顺着“范进疯话”、“众人出主意”的情节,自由展开“打嘴巴”、扯衣襟”、“讨膏药”等动作、语言。

篇(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教师应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慢慢读,扫清部分语言障碍并辅以学案练习。很多时候,学生的预习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预习尤为重要。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目很多都是名篇,大多语言平实,即使有出现较为生僻的字词,编委也已经给了注解。但毕竟古汉语的语言习惯和现代汉语不同,学生如果学生能做好充分的预习,他们基本可以读懂文章的表层意义。可是很多学生的预习只不过是停留在把文章读一遍的这个层次上,至于想象文中之景,体味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理这些方面根本没有涉及。即使是把文章读一遍,很多学生也没真正做到读准字词。只有学生充分预习,积极参与,才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因此,把握好预习关也是激活文言课堂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为实现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学案,明确预习的目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到“三读”:初读,读准每一个字音,读出停顿,读得流畅;再读,归纳重要字词,找出疑难词句,圈点请教;三读,读出情感,把握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特点等。针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教师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完成题目提高预习的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就可能形成比较好的预习习惯,而且也对文言文预习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

除了读必学的文章外,最好穿插一些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体味。比如学习荀子的《劝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颜真卿的《劝学诗》,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语段等等。

课堂是实现师生对话的语言活动场。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这是老师需要努力去完成的任务。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无非是教师在讲台上逐字逐句地翻译,强调重点字词,归纳文章中心,感悟作者思想等,最后是强制性地要求背诵、翻译。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灌输知识,而非他们去探寻知识。所以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就显得尤为重要。比起古文中的那个世界,学生更为关注当下的生活。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不够实用,文章中的人和事、情与理与当下的生活距离太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把学生当下的生活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围绕当下的生活去选择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当前的热门话题,学生的喜好等,找到学生与文本和教师对话的共震点。

比如,我们可以以学生关心的话题导入文言教学。本人在上课外文言文《嵇康传》时,先是以“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是帅哥”这个话题引入,学生对这个问题兴趣很浓,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归纳出一点:真正的帅哥都是内外兼修型的。那么,嵇康具有怎样的外貌和具有哪些可贵的内在品质呢?很自然地引入对人物外在描摹语句的理解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的事件的分析这个程序上来。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分析,避免过于细化,可以节省时间。

挖掘学生的当下生活,依靠生活,感悟文本。教师要调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古人的思想,用自己的故事去理解古人的心境,以自己的经历去体验古人的情感。这种以己推人的方法能让学生透视自己,理解古人,感悟当下。比如,在上《鸿门宴》这一课时,本人就在分析座位这个细节上引入我们日常生活中酒席上座位的安排这一话题。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大凡比较郑重的场合,中国人都比较讲究酒席上的位次,一般是年长或者是比较尊贵的客人坐上位。学生知道了位置的讲究,也就可以体会出项羽对刘邦的态度,以及项羽本人的某些性格特点,更让学生了解的待人接物时的礼俗。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懂得人情世故也是学习。

课堂当中,我们更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组员之间进行出题竞赛,以便学生之间通过竞争的方式来提高阅读的兴趣。学生出题,学生答题,学生无法解释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教师及时帮助释疑,并适时肯定和鼓励。

朗读,朗读,再朗读,这也是实现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好方法。通过表演朗读,师生对读,男女竞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文言课堂传授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只要能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相信就是好方法。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实现。同样文言阅读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我们阅读一定量的文言作品,积累字词,形成语感。不过就高中生来说,他们的阅读往往是没有针对性的,即使明知文言阅读能力差,他们也很少增加课外的阅读量。

篇(4)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采取以下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言语活动,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为口语交际提供场合、对象、目的等具体条件,从而使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行为,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设计话题,合理拓展,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激发学生跃跃欲试、一吐为快的欲望,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交流、去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口语交际情境的设计应该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综合运用环境营造、语言描述、角色表演、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录像或多媒体呈现、道具或实物陈设等方式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背起行囊走四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笔者设置了“草原夏令营模拟招聘会”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电子白板显示出蓝天绿草、牛羊成群、篝火通红、奶酒飘香的美丽画面,屏幕上滚动着“背起行囊,感受草原”的字幕。这样,通过环境营造、语言描述等手段,让招聘者和应聘者尽快进入角色。

在组织开展这类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羞怯、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愿说;对于胆大、敢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凝练语言,讲求表达效果,使他们会说、善说。同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真实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使之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他们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

二、找准训练重点,实现双向互动

教师在基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且自身要处于一个“相互渐变”的角色。例如“草原夏令营模拟招聘会”,教师可以扮演考官,和学生一起完成交际任务。但教师又不能只是口语交际中的一个角色,还要组织教学,适时把握方向,提升思想,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明确口语交际目标的前提下,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进而合理选择训练的方法,安排训练的步骤。每次训练前,都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做到目标明确。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对难度较大的话题要亲自示范或直接参与角色活动。同时,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教给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气、语调、重音和表情、手势、动作等来增强表达效果。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语言修养,使自己语音清晰标准、语言简明流畅、语调抑扬顿挫、体态语形象生动、感情饱满丰富,这无疑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典范,让学生有所依傍,有所借鉴。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听者与说者双向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对一些双向互动性明显的话题,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讨论、辩论状态,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锻炼。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马的世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单元训练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马背民族与游牧文化”、“那达慕上的赛马活动”、“历史传说中的马”等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课下准备10分钟左右的发言提纲,以备小组讨论时使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与马有关的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实现了“能说”――“想说”――“会说”。而对于那些互动性不太明显的话题,要特别注意隐性一方角色的体现,不能让口语交际训练变成“独角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我爱我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打电话劝阻要离家出走的同学”的训练题目,意在引导学生能围绕中心有条理的说话,即说话要把握住中心,不能只关注“劝阻一方”;而是既要引导劝阻者“能言善劝”,又要引导被劝阻者“能言善辩”。这样双方才能沟通,才不至于让劝阻者一个人唱独角戏,在劝说沟通的过程中,把握说话的方向,掌握交际的艺术,开启对方的心扉。

三、拓展教材内容,优化课堂结构

现行人教版口语训练是分两个系统编排和设计的,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部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近二十次小型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系统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每册安排了三次大型的口语交际活动。

教材为口语交际活动提供了话题。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还设置了一定的情境,有的还给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导。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设计,只是提供了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课堂活动尚有许多不固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漫话探险”,笔者结合单元训练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讲述探险家的故事”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前播放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录像创设情境,课上设计模拟采访活动,以科技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杨利伟;又将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与口语描述能力;最后,设置“辩题”,正方――“推崇探险论”与反方――“反对探险论”,让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达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多种教育功能的整合。

除了精选、利用教材中的话题,我们还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述、讨论和辩论。例如,“课外补课到底好不好”、“上网是利还是弊”、“我看中学生早恋”、“中学生零用钱调查”等。还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介绍新闻、评点时事、针砭时弊,如“怎样看待日本地震后中国的救援行为”、“抢盐风潮背后的故事”、“中国足球能走多远”等。还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接待、拒绝、赞美、批评、慰问、问路等话题进行模拟日常生活训练。当然,无论选取哪种话题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放与拓展,必然会带来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有些口语交际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有些则有效实现了与相邻学科的配合。例如,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为了更好的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教学思想,设计了三个活动,即“公益广告集锦”、“新词汇普查”、“错别字门诊”,让学生选择活动,分组完成。活动前,首先确定本人或本组的活动内容,根据内容制定本人或本组的活动计划。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向图书馆,经历从课外搜集、筛选信息,到课上汇总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将有关资料梳理后,全班交流。再如,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提前设计了一份口语能力评价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使用情况等等。再要求学生课外采访父母、教师或同学,了解他们的烦恼与如何对待、评价烦恼,然后回到课堂讨论“成长的烦恼”。在采访结束时,请被采访人帮忙填写口语能力评价表,了解自己的口语能力,明确日后改进的方向。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去。这样,将生活的活水注入课堂,使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动态、充满活力的教学结构。

四、采取灵活方式,增加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在口语交际课上独立训练,还可以在读写教学中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演练。阅读教学中,可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训练。根据教材进度、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确定由浅入深、梯度式的训练内容。例如,初一可安排讲寓言童话、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初二可安排叙述见闻、解说实物、新闻;初三可安排读书心得、热点追踪、佳作赏析、影视评论,等等。

一些教材内容和训练题目,相对初中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思维空间大、包含矛盾因素多,学生理解和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旧式教育怎样的认识态度?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何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行为是否失礼?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回避,也不应避重就轻,更不应该把答案生硬地塞给学生。比较而言,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更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