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02:5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聊天对比中感恩,回忆反思中感受幸福
下午上完课后,急匆匆来到西安宾馆报到,在门口遇见了教联体兄弟学校的两位老师,交谈后得知他们没有报上名,没有参会资格。后来他们二人同行,对会务组负责老师说好话、表态度,最终获得了参加培训的机会,但是食宿需自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两位老师仍然坚持学习培训,他们的境遇与执着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上周五晚上七点多,我从学校出发回家,到小区门口才看到宋主任三四个语音电话,因为骑车没有听到,刚准备回复的时候,宋主任又来电话了,说“王老师,我给你发的文件赶快报名,把回执发给我。”我说到家里就填,这时候宋主任又补充说“如果你暂时不行,就赶快让家里人帮忙报一下”,当时,家里人也在外面,还在想没这么着急吧,回到家里,赶快拿出电脑填好信息发过去。宋主任那边又回复道:“邮件也发了吧,信息都填上……”。今天通过对比才知道,这次机会的难能可贵,更感受到能够遇到这样“雷厉风行”的领导并得到领导的强力支持是一件多么幸运幸福的事情,此刻,对明天的培训充满期待,充满能量!
二、团辅练习中增技,倾听叙述中赋能
上午,郝雁丽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实用性超强的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从理论到应用技术再到实操练习,理论知识科学严密,团辅活动目标明确、效果显著,是一场干货满满的培训!同时,休息时,郝老师耐心地为同行的老师们解决教学疑惑的态度让我感动。如何有效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通过本次团辅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我们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理念: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分享是随意的自愿的,沟通中没有批判、没有对错,有得只是情绪情感的宣泄和能量的流动。其次,在在团体辅导中,难免会有预期之外的事情产生,有时会让我们尴尬不知所措,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不埋怨不评价。作为心理老师,学科赋予我们宽厚温和的性格,我们应该让这份“难能可贵”时刻保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让团辅流于形式,要发挥实质性作用,这要求我们在设计、组织、总结团辅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始终记得活动只是一种载体,分享与疗愈才是目的。
下午,杨泳老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穿插讲解,他的语言“诙谐幽默”课程在一种轻松聊天式的氛围中展开,是一堂非常“接地气”的好课。其中,杨老师对于青春期人际交往的案例分析与辅导,赢得了现场学员的热烈掌声。对于“类似”问题,他另辟奇径,摈弃了传统的“问题主体”咨询和理论咨询,从被影响主体方着手,通过对主体的引导和干预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杨老师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作为专职心理老师,我应该向校领导主动争取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而不是等待或者被动地接受现实。还应该,准确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最后,把握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原则,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上,双管齐下,实现心育一致性。
三、体验学习中巩固,案例督导中提升
上午,刘皎老师带领参训学员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对学生心理咨询技能进行了学习巩固。培训内容从建立咨询关系、制定咨询方案、实施咨询方案、常用的几种咨询小技术四个部分为主线展开,每一部分都穿插了体验活动和案例督导。现场老师互动的积极性很高,我也作为一名志愿者与体验者,突破自我,在200多人面前参与了“距离”互动游戏,切身体会到了“心理距离”和“人际界限”的抽象概念,再通过刘老师的指导,我发现一个行为背后可以挖掘出的东西很多,不单单是我们看到的表层含义。除此之外,刘老师“民主”的教学态度和平和宽厚的特质让我非常感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在培训前和结束前,都是先了解大家的需求再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总结,真正让大家感受到这是一节“落地”的培训。通过本次体验式学习,我对咨询有了新的的领悟,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和规划。首先,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是道法老师,我更是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特别”表现时,我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去应对?我认为还是以认课老师的身份去处理,严慈相济,恩威并施,同时多去思考探究一下明星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其次,尽快让自己去适应且熟悉不同的身份转换,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在开始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的那一刻,就要赋予自己咨询师的责任和原则,同时这种身份认同也要传递给学生。最后,因为咨询经验不丰富,技术不娴熟畏惧到不敢接待学生或拒绝学生,这种想法要尽快放下,要相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真诚,能够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就像温尼克说过的,与来访者咨询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助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成长。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2)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乡村教师作为农村家长最为信赖和敬重的人,能够获得有关留守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在维护其心理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并且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 :乡村教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52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6—02
收稿日期:2014—08—08
作者简介:艾小青(1985— ),女,河南洛阳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
朱建立(1983— ),男,河南商丘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治疗。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日益频繁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并需要其他亲友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是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也对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难以尽到全面的教育职责,因此,只有少数留守儿童成绩优异,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3]例如,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他们难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惧症、逃学、厌学等问题。
(二)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被老人溺爱或者亲友疏于管教,加之其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不讲究卫生、挑吃挑穿、乱花钱、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营养不良等。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三)性格方面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保护,委托监护人的疏于照顾可能导致其经常被同学、邻居的孩子欺负,被欺负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他们或者默默忍耐,形成了自卑、怯懦、恐惧的心理;或者奋起反抗,发生打架、斗殴等行为,这既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又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危害校园安全。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相当多的孩子长时间地回避社交,性格变得愈加孤僻,部分孩子表现出抑郁、自卑情绪,内心封闭,不合群,更有孩子存在情感脆弱、焦虑不安、缺乏自信心等问题。[4]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指导与教育,需要通过教师以及集体的温暖来消融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教育孩子的场所,而教师格外受到家长的敬重,因此,除了家庭,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负有重要职责。乡村教师由于其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会接触到形形的留守儿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维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职责所在。
二、乡村教师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
乡村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医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然而,城市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师资力量尚且短缺,更何况教育资源匮乏的广大农村地区了。这就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只有做好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才能最终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地开展起来。
(一)用心关爱留守儿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乡村教师
除了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还应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应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乡村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努力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使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对教师产生信任,并在教师的关爱和指导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利用集体的力量
环境对个体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乡村教师可以在学校中担任“家长”、“爱心妈妈”等角色,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辅导。看护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学习表现等的关注。辅导的内容包括课后作业、心理诉求等。也可以将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小团体,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三)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互动
外出打工的父母很难做到与孩子及时、有效地沟通,而教师又是他们较为信赖的人,因此,乡村教师要经常与孩子的父母或者委托监护人联系,通过电话、邮件、上门家访等方式告知其孩子的动态,与其交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情况,提醒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三、乡村教师开展维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已经有教师开始留意,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齐心协力,统筹规划。此外,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吻合,因此,不同于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有其特殊模式。
如前所述,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也是乡村教师面临的职业困惑。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制订长期、合理的规划,确保培训工作长期、有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依靠一两次培训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做法,必须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长期规划,比如,建立地方教育心理学协会,将其作为培训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引进、培训计划、经费投入、培训实施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规范化。
另外,课业负担重、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兼顾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障碍之一,因此,学校引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或许是解决之道。
[
参考文献]
[1]陈燕.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N].人民日报,2004,10,20.
[2]殷向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再认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良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个别辅导等途径,唤起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认识,并对心理有偏异或有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自我发展调查表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专、兼职两支教师队伍,而且专职教师较少,难以满足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虽然体育、卫生等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但离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很远,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另外,教师本身因工作、生活等压力,有时对学生缺乏耐心,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视学生的心理,常用威严、权威压制学生幼小的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集体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差,难以满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况。因此,体育、卫生等教师迫切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而且这样的培训需要常态化、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整合为一,真正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它是必需的而不是点缀。据了解,在很多学校,心理咨询师只是个摆设,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这种心理健康课开展的不规范、无考评的现状致使教育者上课无教案,备课应付、懒散现象严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比较好的,但也确有不少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一般来讲,小学生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心理现象:(1)价值观扭曲。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刺激下,家长和社会的影响致使不少小学生看重物质享受、看重金钱,无心学习,攀比心理严重,心理出现扭曲,甚至出现偷、抢的现象。(2)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大人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大人一味地谦让、过分地疼爱致使孩子养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状。他们心中只有自己,常常置别人的想法于不顾,不善于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3)逆反心理严重。受家庭条件,父母情况、自身原因等方面的影响,少数学生心理发展畸形,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更是反抗、逃避、远离等。(4)冷漠无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很多小学生却总把别人当对手,别人好就嫉妒他们,别人差就嘲笑他们,对待别人非常冷漠。(5)恐惧抑郁。很多小学生抗挫能力差,经不起打击,对困难存在畏惧心理。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制定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2.重视体育教师的作用,挖掘其教育教学潜力。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没有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少导致教师工作量大,他们无力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因此,重视体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必然的,它将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3.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须对教育者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其专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4.建立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并对其进行测试。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5.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要以中等强度的运动练习为主,坚持兴趣与运动负荷兼顾的基本原则,预防或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现象。6.建立网络心理健康辅导区域。网络将成为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空间不可估量。在这个大空间里,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过来。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和心理诉求的基础之上[1],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其逐渐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情况,控制自身的情绪,有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另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对人思想上的教育,是对学生政治理念、意识形态、道德品质及法律法规等层面上的培养[2],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针对个体,学生情绪、个性、习惯等个人层面因素的教育。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延展,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前提,应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保障。高校应大量吸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人才,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3]。同时,针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组,组织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将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巧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能力。另外,大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德育重要群体,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更为深刻,因此,辅导员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疏导工作,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会在网络中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再加上每个学生背景条件复杂多样,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水平对思想认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实际教育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其实与其心理特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创新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从而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能够精准的找到学生实际问题出现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和解决,并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训练,使学生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公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十分关注。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特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势在必行。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首要前提,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及疏导方法,预防学生出现心理疾病。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4],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并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帮助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心理疾病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心理保健理念。与此同时,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聘请有大学生心理辅导及干预经验的相关人士。在新生入学后,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情况调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情况跟踪档案,每年为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进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尤其针对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进行疏导及干预,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教育部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5],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理想和现实中的矛盾,进而使学生最终树立高尚的人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心理学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层面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发挥出1+1>2的效果。
(一)识别“心”问题
中小学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初步评估目的不在于诊断,而在于“适宜的时机为适宜的学生进行最适宜的帮助”,避免心理偏差累积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导致精神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预防某些校园事件的发生,对于学生个体和学校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一是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二是初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从而作出是否自行干预或者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的判断。
1.识别正常和异常的能力。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区别主要依据郭念峰教授的“三条原则”。一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的实质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如果不一致,例如出现幻觉和妄想,那他的心理就异常了;二是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心理过程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三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在没有明显生活事件影响,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三个原则可以形象地用三句话来加以理解:是否听到或看到不真实的东西?是否在该哭的时候笑?是否一夜之间像变了个人一样?
2.判断健康和不健康的能力。
在心理正常的个体中又存在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定性层面可以参照新纲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有(1)正确的自我意识;(2)较强的求知欲望;(3)稳定的情绪特征;(4)合理的耐挫能力;(5)和谐完整的人格;(6)良好的人际关系;(7)良好的社会适应。定量层面可以使用一定的测评工具,例如国际通用的《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或者自主研发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相比较而言,SCL-90比较适用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后两者更适合学校情境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心理问题内容是否泛化,能否自我调节,持续时间长短来作出学生心理问题是否严重的判断,为教师是否转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依据。
3.形成心理问题处理流程。
教师在面对有疑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时,需要作出分类判断从而针对性处理。第一步:分析学生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排除生理原因,特别是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生理性症状时,可以根据情况建议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体格检查;第二步: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作出是否接受精神科治疗的初步判断,如果学生出现了异常心理症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建议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治疗;第三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作出是否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判断;第四步:如果学生只是一般的心理困惑或者个体发展上的问题,普通教师可以自行通过谈话、班级心理辅导课或者小团体辅导等方式加以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步判断只是为后续的针对性帮助提供方向,切忌乱下诊断,与家长沟通转介也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二)减少“心”伤害
1.发展同理能力。
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教师往往不容学生解释,仅仅以现象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指责,结果师生对话中断,师生关系闹僵,教学管理反而受到阻碍。学生的欲言又止反映了现象背后有隐情,学生的内疚反映了个体内心的改变动力。如果教师读懂了学生心,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而读懂学生内心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说下去。
2.理解期待效力。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被心理学教授随机指定为“优秀学生”的个体8个月后居然出现了成绩上的巨大进步!这个实验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教师的期待行为又引发了学生对自己的积极期待。从本质上来说,它所体现的就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亲其师而信其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都说明了教师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影响。鉴于此,教师要坚持多奖励少惩罚的原则,通过鼓励,积极暗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培育“心”素质
1.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不悦纳自我是极其有害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不仅学习成绩不好、相貌平平的会对自己不满,甚至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对自己不满意。因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培养学生悦纳自己,从而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克服自卑。悦纳自己主要包括:一是悦纳生理自我:性别、身高、体重、长相、青春期生理变化等;二是悦纳心理自我:心理过程(知情意)、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悦纳社会自我: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教师可以通过填写认识自我的“周哈里窗”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通过举办班级“优点大轰炸”之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赏识自己,获得自信。
2.辅导学生设计自己。
时下的国内教育,学生上中学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上完大学以后干什么就不知道了或不去管了,所以不少同学考上大学以后就没有了学习目标。这种应试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相当多的中学生、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或专业兴趣,很多学生觉得学这个也行,学那个也可以,或者干脆不知道该学什么,直等着老师或家长来帮他选择和安排。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把兴奋点集中到在读的学业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考虑今后发展方向的人少之又少。因而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学段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分享“哈佛目标威力实验”引发学生生涯规划动力,通过举办“价值大拍卖”活动进行价值澄清教育,通过“设计未来名片”等活动引发学生对未来自我的设计。
3.引导学生同理他人。
同理指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又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同理对象主要涉及三个群体:家长、教师、同伴。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情绪脸谱”的活动引导小学生或者幼儿觉察不同的情绪及其表现,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立场的不同;通过“苏格拉底法”引导学生和自己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质辩,扫清快乐情绪的绊脚石,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
二、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建议
(一)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调节、控制情感和意志,增强意识、信念,支配行为。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而言,要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和培训中的比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和职后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学校督导工作和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例如,可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专业化水平纳入到我省学校心理辅导站评估中。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应把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湖南省一所高中的实验表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诸多层面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中小学学科教师应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根据教师必须具备的三项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搭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基础”。浙江省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将教师的上岗资格分为A,B,C三个等级。三个专业等级之间的晋升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要求。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以来,浙江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量的学科教师开始持有资格证书,越来越多的县市区教育局将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作为班主任任职的基础条件。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效率”忽略“积累”,重视“培训”忽略“指导”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一些地方采用短期集中培训一周的方式对参训老师进行理论的“狂轰滥炸”,参训老师对知识无法理解,其次,教师们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专家的讲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读懂学生”,这不是专家的讲课可以教会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鉴于此,在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及时跟进培训后的跟踪指导,落实“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让教师做到知行合一。
(三)落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当代中小学生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中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务必摆正位置,把它列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我市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与督导,领导小组下设指导中心负责日常工作,指导中心挂靠在德育处,各相关业务处室及教研部门予以积极配合。为方便各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八中,初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十八中,中职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商贸职专,小学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教院二附小。请各县(市)区教育局也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或分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切实担负起当地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及时将工作情况报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备案。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市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在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校、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并逐步向农村中小学辐射。具体步骤:
1、今年上半年,我局选择城区32所学校(初选名单详见附件1)作为首批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将根据实验学校的标准(详见附件2)认真整改,开展工作。6月底市教育局将根据整改情况予以确认授牌。
2、今年下半年,首批实验校必须对应挂钩农村1所学校或城市1所薄弱校作为联系校进行帮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由城市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普及。
3、各县(市)区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部分城区和农村学校作为首批县(市)区级实验校开展工作,条件成熟时可申报市级实验校。各县(市)区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特别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化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当前,各地各校都要特别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就业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各地各校要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各校要有计划地吸纳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职人员的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系列,参加教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校要注意保护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要按教师开展工作实际情况计算其工作量。各地各校都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创造条件。要制定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完成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要把班主任、辅导员、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等直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内容。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各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各职校必须把心理健康课纳入正式课程。教育活动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员参与,全程渗透。要努力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德育、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要严格区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外心理治疗中心和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