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03:41: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放射医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代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是建立在临床放射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及放射生物学基础上的。最近十多年,随着计算机和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放射治疗设备的更新,放射治疗已经从二维照射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
即使不是医疗行业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业的同仁,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提到他,总会有很多人颔首。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这些奖励和头衔,代表了他曾经付出的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着他需要时时肩负的责任。
而在这些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为中国的放射肿瘤学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不论是筚路蓝缕的时代,还是危机重重的时刻,任何时候,他都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他所魂牵梦萦的,始终是作为一名医生和学者的职责和追求。
文化与情感的趋同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放疗科)建立于1958年,是肿瘤医院的标志性临床科室之一,多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在临床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我国放射治疗事业的普及、成长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受国内外同道、社会各界及广大患者的赞誉。
在老前辈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的领导和倡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放射治疗科学科齐全、学术分工明确,人才梯队完善,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学术地位崇高。
自建科起,放射治疗科就形成了一种含蓄不张扬的文化理念,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李晔雄提出的科训“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已经成了科室的“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家脚踏实地,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这与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
科技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因此人才才是一个单位的根本。放射治疗科属于国家放射肿瘤学重点学科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高端医学人才,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资深专家。现任学科带头人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是放射治疗专业全国主任委员单位,各专业组的负责人在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科室注重中青年医师培养,中青年医师成长较快,并最早在放射治疗专科中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
科室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81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年和综述30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8.97。现有正式员工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8人,在职博士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科室人员共同努力下,编辑出版《肿瘤放射治疗学》第1到4版,是全国放射治疗届最重要的参考书。
“我们将会争取每年发表SCI论文5~10篇,论文40~50篇。加强放射生物室的建设力度,引进学术带头人,为转化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加强与国际一流的肿瘤治疗中心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如M.D. Anderson 癌症中心、MSKCC、美国NIH、RTOG/ EORTC、ESTRO、IAEA、UICC等单位的合作,成为RTOG/EORTC成员。陆续开展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继续教育以及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等项目。”李晔雄说。
建立精确放射治疗体系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好多人对此不解。李晔雄很坦然地说:“在国外,条件虽然好,但是总感觉不是自己家里的事。”就这样,李晔雄回家了,这个家是中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这块沃土,李晔雄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在了肿瘤医院和中国的放射治疗医学事业上。
近十余年来,李晔雄教授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了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某些技术的应用居于国内领先地位:1995年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96年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01开展调强放射治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射治疗,2007引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2008年开展术中放射治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目前科室约80%患者接受调强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等先进技术治疗。同时还联合开发和建立基于MOSAIQ网络终端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放射治疗科的工作效率。目前拥有8台加速器、2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以及16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即将拥有1台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并新增加2台直线加速器。每年收治新病人超过5000例。规模居全国首位,达亚洲领先地位。工作基础扎实,高级人才实力雄厚,人员结构合理,形成了先进技术研究,临床验证和全国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多种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李晔雄教授领衔团队,积极推动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合理的选择和优化放射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既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也极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通过创建精确的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体系系列研究和工作,他制定了系列国家放射治疗规范;组织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促进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放射治疗新方法全国推广;联合国际顶级肿瘤放射治疗机构,构建高端放射治疗关键技术推广平台。
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
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学组的负责人,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实施规范化治疗。系统地研究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欧美极少见。既往对其病理和临床特征认识不足。李晔雄项目组对之进行了系列研究,应用MRI及CT图像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侵犯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韦氏环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独创性提出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亚分期原则,将Ann Arbor分期中IE期进一步划分为局限IE期和广泛IE期,研究结果发表在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杂志上。
既往国际上早期NK/T细胞淋巴瘤采用单纯化疗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临床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在国际上最早应用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5年总生存率达到70%,生存率提高了20~30%,首次确立了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改变了国际上对该病的治疗原则。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核心肿瘤学杂志上, JCO论著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部分研究中心对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原则是以基于原发肿瘤(GTV)的“小低剂量照射”,局部控制率仅为50%~7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通过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侵犯特征,明确了肿瘤容易受侵的高危区域,确定了扩大受累野和足量照射”放射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从而把生存率提高至70%。
通过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系列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分期和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系列文章结论被纳入NCCN指南制定:2013年NCCN指南首次推荐放射治疗、综合治疗和同步放化疗作为标准治疗手段。李晔雄教授参加国内外数部专著如Radiation Oncology-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和Management of Rare Adult Tumours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
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定了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的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发表在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杂志。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李晔雄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专注”和“执著”,在科研创新的世界中收获累累硕果。
培养放射治疗后续力量
李晔雄不仅是一名医生,而且也担负着教学的任务。在完成项目工作的同时,他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和年轻医师的培养。多年来,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制定了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并鼓励和帮助年轻医师到国际著名的医学中心进修学习,目前科室80%以上的中高年资医师已经完成国外进修项目,并发表多篇英文论文。
他每年都会组织多项国内和国际大型的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鼓励年轻医师担任会议组织工作和翻译工作,资助国内多家单位的低年资医师完成国际的继续教育。同时,每年招收国内医院进修医师50名以上,连续进行一年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临床实践指导和课程讲座,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继续教育项目,报名人数每年达150名以上。
推动国内放射治疗发展
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会主任委员,李晔雄始终认为国内放射治疗事业的整体进步才是放射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普及推广放射治疗先进技术,李晔雄还参与编写了国内放射治疗界最权威的参考书籍《肿瘤放射治疗学》,完成了多种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规范和指南。通过举办全国放射治疗年会、放射治疗新技术培训班、学术研讨、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全国推广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治疗新策略。推广到全国50家以省级医院为主的应用单位,培训放射治疗医师、放射治疗技术人员3000余名,受益患者50余万名。
梦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点。为医者,他妙手仁心;为师者,他谆谆慈心;做学问,他谦虚谨慎。这十年的时间,李晔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换来的是在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可,患者对于放射治疗的安全感。卸下昨天的荣耀,李晔雄脚踏实地,把目光投向肿瘤放射治疗更远的未来。
专家简介:
李晔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论文摘要 现代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使诸多疑难杂症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患生存率大大提高。临床诊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临床检查手段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放射线诊断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临床诊断以及放射线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关系作出论述,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更翔实的依据。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放射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却不能研究活体器官;而放射线检查却能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从而通过观察到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放射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后者是对所送标本进行客观检查,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放射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EBM)正在迅速兴起。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同时患者的积极参与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内涵,他们对诊疗决策的期望、要求、合作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时关注的课题。在医学影像学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和文献评估。
循证医学(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EBM旨在将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目前,EBM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决策、医疗保险、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和医疗服务购买等诸多领域。EBM的概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
在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在今天,除传统的X线片仍是成像中最常用的方法外,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及正在兴起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几个重大因素将会对成像产生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法国。在一间借来的、四壁透风的陋室里,居里夫妇在用最简陋的仪器进行着无数次的试验。为了提取被他们发现的一种辐射强度为铀的200万倍的白色粉末――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妇拿出所有积蓄,购买了8吨铀沥青矿石残渣,经过近4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02年3月28日从这些残渣中提取出0.12克纯镭,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为225。
8吨对0.12克,这是多么悬殊的数量之比!但为了科学的严谨和准确性,他们在不懈地努力着,甚至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灰尘、室内的空气和我们的衣服,都成为具有放射性的……在我们工作的实验室里,魔鬼的入侵已经发展到极为严重的程度。”居里夫人在向人们描述她实验室内的镭放射效应时这样讲。
在刚开始从事放射性研究时,由于不了解射线对人体的破坏作用,居里夫妇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又长期工作在条件很差的环境里,致使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了他们的身体,使他们受到射线的灼烧和辐射,病情在逐渐加重。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曾中断对放射源的研究。在1899-1904年间,居里夫妇就发表了32篇论述放射现象及其生理效应的论文。他们还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
当镭的发现及其在医学方面的作用被肯定之后,许多人提出付高价购买专利。对此,居里夫人拒绝说:“我发现了镭,但不是创造了它,因此它不属于我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为了使镭尽快地服务于人民,他们拒绝申请专利权,并立即公开了提取镭的方法,即使那时他们自己的生活还很艰难。
1903年11月,由于在放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居里夫妇与贝克勒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居里先生因车祸不幸逝世后,居里夫人仍然以坚强的意志生活着,工作着,继续研究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相隔8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1935年,居里夫妇的长女伊伦娜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科室成立之初就是高起点起步,设备配置先进,配有ET-SPACE全身热疗系统;6-MVX线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全自动多叶准直器、多参数监护仪、**等先进设备,从而具备综合治疗肿瘤的较高的手段。科室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除了先进设备外,还要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队伍,科室目前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任医师3名,主管护师5名,所有医师分别先后在山东省肿瘤医院、三0一医院、西京医院进修学习,并与上述医院专家建立良好的学术关系,为业务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科室要得快速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不断学习进步的团队,只有人才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利用先进设备为广大病患解除痛苦。因此学习型团队的建立非常重要。内三科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完成繁重的日常诊疗工作外,利用业务时间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的进展情况。
科室内定期举行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科内每位主要技术人员均先准备不同的讲课题目,详细准备好讲课内容,然后在科内讲课,使科内医务人员共同提高,对疑难危重病人,鼓励大家查资料,然后科内讨论,这样使科内人员的技术基础比较牢固,解决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对年轻医务人员的业务培养,高年资、业务强的医师一对一帮教年轻医师,使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科室内每一位医生包括年轻医生一对一带教实习医生和进修医生,一方面促进他(她)们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家的教学能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大家不断总结经验,撰写医学论文,两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篇,从而推动大家的科研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科室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治疗水平处于市级先进行列,收治病人不断增多,年收治各类肿瘤患者1000余人次,使病人足不出县就得到高水平的诊治和服务,特别是肿瘤全身热疗在我市是率先也是唯一开展的肿瘤治疗方法,截至目前共治疗62例肿瘤病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为广大肿瘤患者提高了另一种治疗希望,得到了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三、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迅猛发展
科室主要技术人员先后在省、国家级著名医院进修,因此与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术联系,不定期邀请山东省肿瘤医院、齐鲁医院肿瘤中心及**三0一医院的专家来该科教学、查房,使他们能够紧跟肿瘤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进一步了解上级医院的治疗水平,使我们的诊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6月8日—9日,由中华放射学会热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等承办的第十届全国肿瘤热疗学术会议在**肿瘤医院召开,我院内三科作为全国县级医院的唯一代表受邀出席,会上,科室刘新华护士长的学术论文《晚期肿瘤热疗患者全身热疗中临床护理的重要性—附53例报告》一文,作为本次会议的重点材料进行交流、研讨,受到与会人员和专家的高度称赞。
【关键词】131Ⅰ;甲亢;辐射;防护
【中图分类号】R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25―02
1 131I 甲状腺疾病治疗
1.1 甲状腺简介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内分泌腺,位于颈前下方的软组织内。棕红色,质柔软,甲状腺的形状呈“H”形,由左右两个侧叶和连接两个侧叶的较为狭窄的甲状腺峡组成。甲状腺重量平均为26.71g(男)、25.34g(女)。甲状腺侧叶位于喉下部与气管上部的侧面,上达甲状软骨中部,下至第6气管软骨环,后方平对第5――7颈椎高度。甲状腺侧叶呈椎体形,长约5cm,宽约2.4cm。
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的基础代谢,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并增加产热;维持机体正常发育,尤其对长骨、脑神经系统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十分重要。新生儿缺乏甲状腺素,可出现呆小症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可发生甲亢疾病;摄食中碘的缺乏,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1.2 甲状腺疾病的常见类型
经全民食盐加碘后发病率很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已基本消除,但甲状腺疾病仍然是内分泌领域常见的疾病。甲亢、甲减、甲瘤等甲状腺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
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炎症、非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五种类型。
1.3 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方法及比较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内分泌疾病中的常见多发病,国外统计其患病率女性为1.0%――2.7%,男性为0.1%――0.2%。国内来说,甲亢在女性人群中患病率约为2%,年发病率高达0.2%――0.3%,其中Graves病(格雷氏病)约占所有甲亢患者的85%。由于Graves病是占甲亢比例最高的甲亢类型,很具有代表性和研究的可行性,因此本论文以Graves病患者为对象进行了剂量、风险和防护方面的研究 。
目前公认的甲亢治疗主要依赖三大手段: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性131I治疗。随着医学的进展,对三种治疗方法各自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选择上述治疗甲亢方法的倾向方面有了新的变化。
2 131I 给药剂量的确定
60 年来各国学者发表了大量论文,探讨确定最佳 131I 治疗剂量的方法,其目的是兼顾高疗效低复发并减少早期甲减的发生。放射性 131I 治疗甲亢的关键是131I 的使用剂量。剂量主要是根据估计的甲状腺重量、131I 有效半衰期和最高摄碘率推算而得。
2.1 131I 治疗固定剂量法
所谓固定剂量法即对所有患者给予一个相对固定的剂量(常用 185――555MBq),不需要做复杂的吸收剂量计算,也无需设定每克甲状腺组织的投 131I 量,其主要优点是临床应用上简单方便,缺点是造成较高的甲亢持续率和甲减率。
固定剂量法的疗效主要取决于所给予的剂量,灵活性相对较差,虽然不是最准确,但却是符合临床实践的广泛使用的方法。
2.2 131I 个体化剂量计算法
个体化剂量计算法主要有按甲状腺吸收剂量给药和按甲状腺摄取剂量给药两种计算方法。
2.2.1 按甲状腺吸收剂量给药
计划甲状腺的目标吸收剂量一般为60――150Gy,平均为70Gy,用T(cGy)来
表示。
2.2.2 按甲状腺摄取剂量给药
计划每克甲状腺实际摄取131I活度,用TL(MBq或μCi)来表示,根据甲状腺的大小和病情来考虑,一般在80――120μCi(2.96――4.44MBq)之间。
个体化剂量计算法治愈率高,且节省了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活度相对较低,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2.3 131I 治疗小剂量治疗法
小剂量治疗法是一次或者多次重复服用小剂量 131I,每次服用的 131I 的放射性活度为 0.5――2.5mCi,隔一定时间投给一次,直到临床缓解为止,其特点是不用进行复杂的剂量运算,减少总剂量和甲低发生率,但接受多次在治疗,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控制甲亢。
3 131I 治疗辐射风险与防护
放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确保放射性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我们研究了 131I 衰变时释放的 B 射线和 C 射线的类型,探讨患者治疗时对医护人员造成辐射风险与防护。
3.1 131I 的物理化学性质
碘的原子序数是 53,属元素周期表中 VII 族卤族元素,共有 27 种同位素,即115I――141I,127I 是其中唯一的稳定性同位素。碘是人体内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微量元素,也是甲状腺的主要成分。
3.2 131I 的外照射
放射性 131I衰变发出的γ射线能量较高。当甲状腺患者服用 131I 治疗药物后,C 射线能够穿出患者体外的体外,患者就会成为一个移动的辐射源,对亲密接触的家属、医护人员造成外照射,因此对于辐射防护措施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根据 ICRP 规定,在患者服用>30mCi 或其辐射剂量率在 1m 处>50μSv/h 的情况下,应在特殊病房隔离 2――3d,以使其他患者得到充分的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文献表明,单纯用于治疗甲状腺亢进给药,一个病人服用量在 185MBq(5mCi)左右给药防护屏有 10mm 铅当量、铅玻璃有 30mm 厚即可基本满足防护要求。
3.3 131I 的内照射
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131I 治疗和诊断甲状腺疾病,患者口服放射性 131I 后,约有20%――30%的 131I 滞留于甲状腺内,其余部分经过患者的呼吸、汗、唾液、粪、尿代谢从体内排出。其代谢物中放射性 131I 会蒸发到空气中,呼出气体中含有放射性131I 也会造成病房、住宅和周围环境污染,构成对家属的内照射辐射。
由于放射性 131I 会经过汗液和呼吸排除体外,文献研究表明,用 131I 治疗甲亢患者床单、被褥、枕巾中 B 污染结果表明,最高 B 污染处可达 4.1@104Bq,污染较严重,应当引起重视。由于水洗能够有效的去除 B 污染,所以对于患者使用的床单和被褥应当及时清洗,降低放射性 131I 所造成的 B 污染。
参考文献:
[1] 施秉银.重视甲状腺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2):99-100.
摘要肌筋膜疼痛综合症虽在上世纪50年代物理医学已经使用于临床诊断,而理解上看来还是不足的。目前很多医生对腰痛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的误区,主要观点仍停留在机械压迫的理论上。本文作者结合临床实际指出引发腰痛的常见肌筋膜综合征,着重强调了梨状肌和臀肌肌筋膜综合征在腰痛发病过程中的地位。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腰痛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疼痛性病症,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并有激发点(trig-ger point)形成。虽然MPS患者非常多,但临床探讨者很少,MPS在推拿科的就诊者中亦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绝大多数推拿科医生对MPS知之甚少,这严重地阻碍了MPS的诊断和治疗。以下是关于MPS与腰痛关系的阐述,希望对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MPS,治疗MPS有所帮助。 关于腰痛,高年资的老医生也许还记得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常作为独立诊断术语,时至今日,以“腰痛”作为独立疾病看的已经很少了,但“坐骨神经痛”仍然是部分医生经常作出的诊断。目前,对腰痛的正确理解上差距仍相当大。为了鼓励下腰痛的研究,瑞典的Volvo公司在1993年专门设立了每个9000美元的三个有关腰痛的临床观察,生物工程和其他基础科学研究的论文奖。看起来腰痛这一问题即便是在工业发达国家也是一至今未解决的难题。 腰扭伤或搬抬重物超出正常负荷或弯腰固定一个姿势为时过久,其实即起始事件的微小外伤或过度使用,引起骶棘肌群的如腰髂肋肌,背最长肌或棘肌的某一个或全部发病形成腰痛,检查可有压痛和硬度改变。腰髂肋肌的“变硬”,病人自身可觉察肌发生“肿胀”,多裂肌多只有压痛,摸不出硬度改变,可压出不定位但相差不远的扳机点;背棘肌可摸出条索样变硬,背最长肌摸出像绷紧的宽厚带。临床上骶棘肌群不一定一同罹病,为利于治疗,应弄清某一肌的症象。观察见即使骶棘肌一肌的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多同时见梨状肌和臀肌的受侵,至于梨状肌和臀肌或骶棘肌谁发病在前,由于梨状肌和臀肌只有“变硬”和压痛多无自发痛,不易肯定。笔者推析可能是梨状肌和臀肌在前,在腹下动脉的分支髂腰动脉血供影响下以及臀肌和骶棘肌及多裂肌起端附着交错于骶椎后面和髂嵴易使骶棘肌和多裂肌发病,发现仅只坐久或某姿势睡眠也可引起发病.此外治疗时解决梨状肌和臀肌的“变硬”和压痛(有时摸不出来“变硬”只有压痛)解决腰痛快得多。
腰痛在临床上另一重要问题是由于受传统上“骨及神经起源”的影响过深,将腰椎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作为腰痛的原因,多不加分析的似乎成为定论。于是不管腰痛性质如何,x线检查几乎成为必需的常规;特别是cT设施普及后。有时临床不进行查体而是等待放射科报告作结论,以至治疗形成如下不应该的情形:如放射科报告有退变,腰痛就推之系“骨质增生压迫”,治疗目标指向“骨质增生”,甚而给病人造成“骨质增生”是治不好的精神负担。当cT报告有椎间盘突出不论有无必要即决定手术治疗。尤其是cT可看出而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椎间盘膨出,不分析腰痛性质,不查体,也可能不了解膨出和突出的不同涵义,也许误解膨出即突出,或许将腰痛责之于“骨质增生”样,膨出成为腰痛原因的另一挡箭牌。椎间盘膨出是可引起腰痛,而似乎仅见于腰骶联合,呈久坐或站久时出现,变更姿势好转,推测坐站久时膨出的椎间盘抵于有窦椎神经分布的后纵韧带所致。腰椎结构上除后纵韧带外,椎体、椎间盘和黄韧带是没有神经分布的,因此椎体和椎间盘的退变是不会疼痛的。但有的学者曾提到人的骨关节退变有些带有基因性质,如手指发生赫伯登结节者.其椎关节因是软骨关节即也好发退变。由于椎关节包松动,椎体之间稳定性差,可形成椎移的伪性脊椎滑脱,也称退行性脊椎滑脱。多见于第2及第3腰椎,后移一般不超过5mm。这样病人因椎间韧带在来回移动下附于椎体边缘下处常发生骨化,和发生椎体边缘的唇样形状的骨赘完全不同,乃为牵张性骨刺,常误认为“骨质增生”。50岁以上的这样病人极易在突然直腰时发生腰痛.腰活动严重受限,不敢翻身,站起,弯腰。推拿科称之为椎小关节紊乱。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处于微屈姿势过久极易发生骶棘肌群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且大多同时见梨状肌和臀肌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同时治疗有利于解除腰痛;如不治疗有可能继之使阔筋膜张肌、髂胫束、腓骨长肌、腓肠肌和小腿筋膜及胭筋膜发病。伪性脊椎滑脱的椎管狭窄出现马尾性间歇性跛行的并不多见,也许是腰4及腰5较少累及的原因,但笔者遇到过腰2的伪性脊椎滑脱因素猛牵拽治疗不当发生脊髓圆锥损伤的中枢瘫和后柱的楔及薄束伤害的感觉性共济失调的病例。腰肌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不难治疗,主要是查清受侵的肌肉给予治疗,一般在几天内即可解决腰痛。不过常见在用肘重压的按摩治疗使腰痛加重的病例,乃由于不了解疾病下治疗不当的结果。
目前的糖尿病主要分两种――1型和2型。二者都有高血糖特征,但病因和治疗方法都不同。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类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健康组织,使身体停止制造胰岛素。当病人自己的抗体攻击胰腺的胰岛素生产细胞时,这种病就开始了。自抗体只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而在2型中没有,新方法就是通过这一点来区别它们。
研究人员开发的微芯片利用纳米技术来检测1型糖尿病,能把1型和2型快速区别开来。原有老方法用放射性材料来检测自身抗体,需要几天时间,每次花几百美元。相比之下,微芯片不用放射性材料,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每个芯片预计成本约20美元,可测试15次以上。而且微芯片用血量更少,不用抽血,只需指尖采血即可。
他们用该芯片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测试,诊断出了哪些人患有糖尿病,而哪些人没有。此外,这种方法对1型糖尿病高风险者,如病人的亲属也有利,因为医生能在他们显出症状之前,跟踪监测他们的自抗体水平。
“自抗体就是个‘水晶球’。”论文高级作者、斯坦福大学露西尔・帕卡德儿童医院儿科内分泌学副教授布莱思・费尔德曼说,“即使你现在还没有糖尿病,如果你血液里有和糖尿病有关的自抗体,患病的风险就高,有了多种自抗体后,风险就超过90%了。”
十年前患1型糖尿病的似乎只有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似乎只有肥胖中年人。由于差异明显,人们常省掉实验室检测,因为老方法昂贵而困难。但现在,约1/4的糖尿病儿童是2型,越来越多的成人糖尿病是1型,其原因尚不清楚。人们需要更好的检测技术,因为现在病情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