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民考察报告

农民考察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3 05:3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民考察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民考察报告

篇(1)

通过了解,总体来讲,农民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是比较满意,对当前的惠农、支农政策是支持和拥护。特别是农税减免后,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负担,加上粮食、良种直接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统计显示,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年度为3682元/人;20*年度为4602元/人;20*年1—9月农民现金收入为4798元/人。但深入了解农村的隐形负担却仍然较得.

一是农村承担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的部分款项较重.目前,镇、村、社都没有向农民统一收取任何费用,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通过“一事一议”承担修公路、修人行便道、人饮工程、沼气池等惠农工程较多,但这部分工程,虽然大量资金由市县乡解决,但不足部分仍需要农民集资,有的集资数目比较大,达到数百元,远远超过“一事一议”不超过每年15元的标准,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负担。

二是农民生产负担进一步加重,增加了农民负担。主要是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农用生产物资价格猛涨。据了解,20*年(农税免除前一年),与目前的农资价格比较来看,化肥、农膜、农药的涨幅均在30%以上,化肥中的碳铵涨幅还超过了40%。种子类,除两杂种子(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基本无涨幅外,其余蔬菜种子等涨幅均较大,农机具的涨幅也有5-6%。另一方面,农村生产人力支出费用增加。目前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原有的交换劳力的办法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用请人的办法劳作,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经涨了50%左右,目前收割一亩稻谷需支付人工费达200元以上,大量的劳动力成本费用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农民生活负担进一步增加,极大的消减了农民的真实收入。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日常生活的负担有增无减,特别是当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让农村农民读书负担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最重的负担,一般一个子女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基本是一个农民家庭两个劳动力5年以上的收入。同时目前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有一费制,但变相的收费是有增无减,如教辅资料费、住宿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补习费等,一般小学在300元左右/学期;初中在500元左右/学期,高中、大学的负担则更重,这部分支出是农民除日常生活、生产支出外最大的支出。农民就医方面,从加入新农合来看,的确为看大病提供了保障,但看病依然贵,农民不愿进医院,即使得了大病非得进医院,也存在费用项目太多、药价太高、报销太少、支出不明等问题。

四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特别是当前物价的上涨,特别是工业品的上涨而农产品却在稳中下降,由于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小;同时农村应对过去不科学发展而付出的成本增加.如在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农民打井饮水、病虫害等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开支;另一方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近40%的农民工面临阶段性失业,目前作为农村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务工收入大量减少。

另外,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今年年初,农民到当地邮局领取直补款时,邮政局的工作人员存在强行农民购买3元有奖明信片的情况,直接在农民的直补款中扣除,农民非常反感。

二、农民负担减少,乡镇负担增加。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的农业税、“三提五统”和各种乱收费及集资、摊派完全取消,农民负担只剩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等生产性费用。减少了农民承担村镇两级机构的运行费用和村社级组织的日常费用,使乡镇工作性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从向农村“取”到“予”转变。但目前乡镇部分职能上收,推行村民自治,使乡镇职能弱化,权小责大是当前乡镇主要的责权关系。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既要承担本级政府日常运转的各种开支,又要承担辖区内发展所付出的必要成本,辖区内各种社会事业费用,承载村社两级机构正常活动开展的大部分必要的开支,进而导致部分财力较弱的乡镇因为经济困难,处处欠款,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法”的境地。

目前乡镇负担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的党报党刊任务重,压力非常大,比如七塘镇,就今年而言,党报党刊任务超过75000元,全部由镇属单位和镇财政负担,因为村级没有集体资金,村里就没有分担征订任务,由镇政府财政统一征订后,免费赠送给村里,因些镇财政负担非常重。二是解决各种项目的配套资金缺口较大,负担很重,如公路改造、蔬菜基地建设、文体中心建设等,县里出资了一部分,要求镇里配套一部分资金,一般都是以市县70%,乡镇负担30%,作为吃饭财政的乡镇,根本元法负担。比如,七塘镇今年的建设项目多,有杨家桥、喜观桥两座“7.17”水毁桥梁的修建、三段公路改造、镇宣传文化站建设、蔬菜基地建设镇配套出台的优惠政策等,仅今年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就达到100余万元。三是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负担,每次领导出去考察一般都是1-2万元,对财政收入少的镇乡来说,压力很大。四是应付县级部门的各种检查和工作安排花销较大.由于乡镇经费紧张,但作为一级政府与70多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接触,正常的接待费用较多,同时县里组织要求乡镇参加的各种大型活动和比赛,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节目编排、人员组织,增加了乡镇负担。

三、村社级职能转变,负担基本没有。

由于村社不能在农民中收取任何费用,其公益事业靠一事一议筹资,同时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目前村社两级干部的误工补助,村级办公经费,党员活动经费等都来源于上级财政,因此其工作开展主要项目启动一方面看上级给不给钱,另一方面看群众有积极性愿意筹资,如无资金,作为一个空壳的村,它根本不会产生负担。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村级负担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党报党刊的征订任务重,往往超出了800元的限额,二是按规定村级不能有招待费,但有项目的村,接待上级验收、检查等,难免要产生一些接待费用,对没有收入来源的村来说,也是增加了负担。关于镇乡、村、农民负担情况的调查县纪委为全面掌握农税取消后农村农民负担情况,在全县13个街道镇乡中抽选6个街道镇乡(*),采取随机走访、个别交谈的方式,对当前农村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负担减少,乡镇负担增加。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的农业税、“三提五统”和各种乱收费及集资、摊派完全取消,农民负担只剩下“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水利工程水费等生产性费用。减少了农民承担村镇两级机构的运行费用和村社级组织的日常费用,使乡镇工作性质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从向农村“取”到“予”转变。但目前乡镇部分职能上收,推行村民自治,使乡镇职能弱化,权小责大是当前乡镇主要的责权关系。乡镇作为一级政府,既要承担本级政府日常运转的各种开支,又要承担辖区内发展所付出的必要成本,辖区内各种社会事业费用,承载村社两级机构正常活动开展的大部分必要的开支,进而导致部分财力较弱的乡镇因为经济困难,处处欠款,陷入“干部无能,政府无法”的境地。

目前乡镇负担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每年的党报党刊任务重,压力非常大,比如七塘镇,就今年而言,党报党刊任务超过75000元,全部由镇属单位和镇财政负担,因为村级没有集体资金,村里就没有分担征订任务,由镇政府财政统一征订后,免费赠送给村里,因些镇财政负担非常重。二是解决各种项目的配套资金缺口较大,负担很重,如公路改造、蔬菜基地建设、文体中心建设等,县里出资了一部分,要求镇里配套一部分资金,一般都是以市县70%,乡镇负担30%,作为吃饭财政的乡镇,根本元法负担。比如,七塘镇今年的建设项目多,有杨家桥、喜观桥两座“7.17”水毁桥梁的修建、三段公路改造、镇宣传文化站建设、蔬菜基地建设镇配套出台的优惠政策等,仅今年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就达到100余万元。三是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负担,每次领导出去考察一般都是1-2万元,对财政收入少的镇乡来说,压力很大。四是应付县级部门的各种检查和工作安排花销较大.由于乡镇经费紧张,但作为一级政府与70多个县级部门的工作接触,正常的接待费用较多,同时县里组织要求乡镇参加的各种大型活动和比赛,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节目编排、人员组织,增加了乡镇负担。

二、农民显形负担减小,隐形负担仍然较重.

通过了解,总体来讲,农民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是比较满意,对当前的惠农、支农政策是支持和拥护。特别是农税减免后,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负担,加上粮食、良种直接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统计显示,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年度为3682元/人;20*年度为4602元/人;20*年1—9月农民现金收入为4798元/人。但深入了解农村的隐形负担却仍然较得.

一是农村承担农村基层设施建设的部分款项较重.目前,镇、村、社都没有向农民统一收取任何费用,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较差,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通过“一事一议”承担修公路、修人行便道、人饮工程、沼气池等惠农工程较多,但这部分工程,虽然大量资金由市县乡解决,但不足部分仍需要农民集资,有的集资数目比较大,达到数百元,远远超过“一事一议”不超过每年15元的标准,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负担。

二是农民生产负担进一步加重,增加了农民负担。主要是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农用生产物资价格猛涨。据了解,20*年(农税免除前一年),与目前的农资价格比较来看,化肥、农膜、农药的涨幅均在30%以上,化肥中的碳铵涨幅还超过了40%。种子类,除两杂种子(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基本无涨幅外,其余蔬菜种子等涨幅均较大,农机具的涨幅也有5-6%。另一方面,农村生产人力支出费用增加。目前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原有的交换劳力的办法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用请人的办法劳作,目前劳动力成本已经涨了50%左右,目前收割一亩稻谷需支付人工费达200元以上,大量的劳动力成本费用的出现,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农民生活负担进一步增加,极大的消减了农民的真实收入。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日常生活的负担有增无减,特别是当前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让农村农民读书负担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最重的负担,一般一个子女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基本是一个农民家庭两个劳动力5年以上的收入。同时目前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虽然有一费制,但变相的收费是有增无减,如教辅资料费、住宿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补习费等,一般小学在300元左右/学期;初中在500元左右/学期,高中、大学的负担则更重,这部分支出是农民除日常生活、生产支出外最大的支出。农民就医方面,从加入新农合来看,的确为看大病提供了保障,但看病依然贵,农民不愿进医院,即使得了大病非得进医院,也存在费用项目太多、药价太高、报销太少、支出不明等问题。

四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特别是当前物价的上涨,特别是工业品的上涨而农产品却在稳中下降,由于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小;同时农村应对过去不科学发展而付出的成本增加.如在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农民打井饮水、病虫害等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开支;另一方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近40%的农民工面临阶段性失业,目前作为农村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民务工收入大量减少。

另外,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今年年初,农民到当地邮局领取直补款时,邮政局的工作人员存在强行农民购买3元有奖明信片的情况,直接在农民的直补款中扣除,农民非常反感。

篇(2)

一、基本概况

(一)海城市进行乡镇卫生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

海城市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是全国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市现辖4个管理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7个镇、576个行政村,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111万。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使经济和社会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行综合体制改革前,由于整个医疗卫生都是由政府包办,机制僵化,经营管理不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有的卫生院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证。为此,从1996年开始,该市本着"提高市一级、搞活镇一级、强化村一级"的原则,对20家乡镇卫生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70%。该市的做法是:

1、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因院施策。改制前,该市首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公布于众。在改制过程中,由市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卫生院进行清产核资与资产评估,对购买者进行资质和能力审查,确保改制的顺利进行。在改制形式上,该市坚持因地制宜、因院施策,改制的20家医疗单位,竞价出售12家,定向出售7家,兼并1家。

2、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人员。该市对改制前已退休的职工主要采取三种安置方法:一是镇政府用原卫生院事业费继续支付其退休费用;二是卫生院及退休职工共同投保,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在退休职工自愿申请的情况下,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对在职职工的安置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一是继续在医院工作;二是自己开诊所;三是自谋职业。医院改制后,有关善后工作及债权债务由所在镇政府统一处理。出售卫生院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为职工交纳养老保险、支付退休费和偿还卫生院所欠债务。

3、组建管理机构,实行医防分设。在乡镇卫生院改制前,该市就实行了医防分离,镇政府成立了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原来由医疗单位代管的各镇预防保健,理顺了农村预防保健的管理体制。

4、切实采取措施,强化管理服务。在领导关系上,该市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服从市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医院的院长、副院长必须同当地政府和市卫生局协商后任命,报卫生局备案。在服务功能上,要求改制后的卫生院承担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意外情况时必须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在人员使用上,要求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外聘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在医院基本医疗保证上,要求按等级医院基本标准设置科室和人员。同时,该市卫生局还成立了卫生执法大队,对全市的医疗市场进行集中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查处,问题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真正做到了从"办医"向"管医"的转变。

经过改制,该市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卫生事业的社会化投入明显增加。据统计,改制前三年,20所卫生院的专项投资不足100万元,改制后仅一年,经营者就投入923.5万元,是改制前三年的9倍多。截止到2000年末,20所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为2739万元,比改制前的622万元增加了2117万元,增幅达340%。

二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明显增强。2000年底,20所卫生院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达87人,比改制前增加了60人。新引进的高中级人才主要来自鞍山和沈阳市的大医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增强卫生院发展后劲,投资者还注重培养人才,有的送到医学院深造,有的送到上级医院进修。

三是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改制前20所卫生院基本上是大内科,外科只搞处置、缝合,不开展手术。其中,15所卫生院没有抢救室,也没有必要的抢救器材。改制后,各卫生院在加强内科的同时,还健全了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正骨医科等,开设临床科室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11个。改制卫生院普遍设置了抢救室,配备了必要的设备和药品,装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有的还装备了动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设备。

四是医疗收费水平明显降低。各改制医院为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纷纷降低医疗收费水平,许多卫生院明码标价或在患者入院时就承诺费用总额,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大降低。据调查,改制前,阑尾炎手术住院费用为1500元左右,改制后,绝大多数卫生院的收费水平在700-900元之间。

五是卫生院运营质量明显提高。20所卫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6%提高到40.7%,日门诊量由改制前的441人次增加到644人次;2000年总收入达到1880万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二)关于蛟河市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有关情况

蛟河市地处吉林省东部,属半山区。全市辖2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2001年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该市针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关系松散,乡村医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岚清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党委、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条件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可行之路"。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调整农村卫生机构布局。打破"一村一室"的传统格局,对原有乡、村卫生资源重新进行合理配置,将265个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调整为218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均衡设置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地区,每站覆盖人口1000-3000人。服务站受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卫生院)领导,承担对农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常见疾病和损伤的治疗、康复等工作。

篇(3)

设置情境,切身感知

人教版选修1讲述的是“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讲完“商鞅变法”单元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类历史作业,择一完成。一类是功过是非,后人评说,即用小传的形式写出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采用传记体裁;另一类是穿越时空,创设情境,即“假设你曾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你的生活会因为变法发生怎样的改变?请尝试将你的所见、所闻编写成小剧本或小故事。你的身份可以是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士兵、农民、商人等。”

之所以设计“功过是非,后人评说”的作业,是因为笔者希望学生尝试重新整合知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同时,注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采用传记体裁,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贴近遥远的历史人物。设计“穿越时空,创设情境”作业,目的是采用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场景、剧本等形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又可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联系现实,贴近生活

作业,总是与教育观、课程与教学形态密切联系。在讲述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下列作业:调查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物质生活的变化,如衣、食、住房、家具、家用电器、出行工具等,可以写成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票证”是体现计划经济时代的重要物证,一位学生带来家人搜集的各种票证,让更多学生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有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家人,采取口述历史的形式,让其他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北京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寒假完成下列作业:选择一处北京古建筑或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参观考察,写出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包括以下内容:时间、地点、路线(参观门票);三张照片;图文并茂的介绍、参观感受,以及如何保护这些文物的合理建议。

探究延伸,升华理解

新课标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中学生已有一定自主性,不满足于课上讲解或书上的现成结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历史,阐释历史的能力。撰写历史小论文,是对学生独立思考的一种锻炼。

篇(4)

论文摘要 为促进安徽省玉米生产机械化,安徽省农机系统组织考察团赴山东考察。介绍了考察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做法,并提出发展安徽省农机的建议。

安徽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67万公顷,总产250~300万吨,是仅次于小麦、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确保我省粮食安全的关键性作物。但是全省玉米生产机械化起步晚、档次低,现有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已滞后于当前玉米生产形势,特别是收获环节已成为我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较难突破的瓶颈。省农机局为尽快改变被动的工作局面,服务于“玉米振兴计划”,促进玉米增产增收,2008年8月11~15日,由省农机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岳粹刚为团长、省农机局机关、省农机推广总站、省农机鉴定站、省农垦集团、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社、农村工作通讯有关人员和6个玉米重点市农机局领导、10个玉米重点县农机局长及农机推广站长组成的46人考察团赴山东省有关农机生产企业进行了为期5d的“玉米收获机械化”专题考察。这是我省农机系统近年来针对一种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组织的最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充分说明了我省农机系统提升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决心。

1考察企业的基本情况

考察团主要参观了山东省进入国家和我省购机补贴目录并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重点考察玉米收获机械,先后参观了山东金亿、福田雷沃、山东巨明、山东国丰、山东大丰等5家农机装备企业。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金英是全国农机企业中不多的女干部,在她的带领下金亿公司经过2次蜕变,成功开发出的春雨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夺取销量和政府补贴数量2项全国第一。福田雷沃重工是最年轻的农机装备民族企业,也是农机行业里最国际化、最具竞争力“中国企业500强”, 2007年销售收入实现95亿元,参观福田雷沃能给人一种活力和震撼感。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跨行业的国家重点农机制造、农业综合开发、木业加工、汽车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股份制企业,公司秉承“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2007年完成年营业额7.8亿元,二行、三行背负式、三行、四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和自走式互换割台玉米收获机销量连年翻番,是安徽保有量最多的机型之一。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是我国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最早的研发单位,是国家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国科字〈2003〉98号)承担单位,其产品适应广、效率高、投诉低。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主产品有大丰王牌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水稻联合收割机、大豆联合收割机等,是我国生产联合收割机的骨干企业之一,在安徽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2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做法

通过5d的考察以及和相关企业负责同志、技术人员的交流,笔者认为山东省农业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有以下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是种植玉米的方法。山东省玉米种植比较精细,沿路放眼看到的是横成排竖成行、高矮一致、整齐划一的玉米田块,说明山东玉米种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这与我省玉米种植品种繁杂、行距随机、管理粗放的靠天收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发展农机制造业的理念。山东省农机制造业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山东省有关政府实施的惠企政策密不可分。以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为例,在企业改制之初,当地政府决策果敢,彻底到位,不患一时得失,在企业扩容增编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包括企业用地等一系列文件的审批及时迅速,这才有了该企业2007年销售额7.8亿元的骄人业绩。三是农机企业家锲而不舍的追求。我们考察的5个农机企业,除福田雷沃外,4家企业都是在农机社(修配厂)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的领导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奋斗史。如全国农机行业十大女杰,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英,2次把濒临倒闭的企业扶起来,成为全国农机行业知名品牌,靠的是诚信的力量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还有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祥谦先生等。四是农机企业对农机市场信息的精准把握。随着稻麦联合收割机技术的普及,稻麦机已趋于饱和,农机制造企业要想继续引领辉煌,必须针对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特点、补贴导向另开市场。这个新的市场就是玉米联合收获机,我们参观的这5家农机制造企业都是精准地掌握住了市场方向,针对不同购买群体和玉米种植制度,开发出了背负式单行、双行、多行和不对行玉米联合收割机,并且研发出20~80马力多种型号。自走式在开发出了单行、双行、多行和不对行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同时,又开发出了割台互换的麦(稻)玉多用途联合收割机,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利用率,丰富了玉米联合收获市场。

3体会与建议

3.1体会

通过考察学习和零距离与农机生产企业座谈,使考察人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大大增加了做好我省农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切身体会到我省和农机发达省份之间存在的差距,明白了农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任重而道远。

3.2建议

3.2.1树立农机强省的理念。一是应以我省现有的农机生产企业为基础,大力扶持农机制造业。2008年,中央和省财政投放我省购机补贴资金2亿多元,由于我省缺少优秀的农机品牌,2亿多元的资金几乎悉数外流,使我省农机行业发展更为缓慢而艰难。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抓住农机维修巨大的潜在市场,扶持建设一批农机维修4S店;同时,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行业的地方标准,逐步淘汰作坊式维修摊点。因此,抓住制造和维修这2个关键环节,有助于促进我省由农机使用大省向农机生产强省的转变。

篇(5)

为贯彻陈耀邦部长访菲的农业合作协议,部农机化管理司组织了农机企业家考察团,于1999年8月28日至9月11日访问菲律宾,并就农机技术合作问题进行了综合考察。考察团由部农机化管理司组织了中国常柴集团及所属东风农机集团公司、常林机械集团、四方集团、湖北佳华机械公司、湖南耒阳插秧机厂、辽宁海城三鱼泵业有限公司、国能集团、山西大同齿轮厂等8家农机制造企业的代表共16人组成。在菲期间,通过与菲农业部、贸工部投资署,菲华商联总会、菲工商总会的会谈和沟通,实地考察了有关试验研究、教学机构,参观了有关重点农业区和农机生产企业,得到较大收获。随团带去并赠送给菲农业部的8台套共14件农机具的现场作业演示,也受到了菲政府及有关部门官员、农机销售商及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此次访问,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及经济商务参赞处的大力支持,为各企业家在菲寻求技术经济合作和开展农机产品的商贸活动提供了与菲各界人士广泛接触、沟通的机会,使这次成功的访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菲律宾农机制造、销售服务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及农业概况。菲律宾共和国由7109个岛屿组成,总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其中吕宋、棉兰老、萨马等11个主要岛屿占总面积的96%,山地占总面积的65%,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0%。菲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6.6℃,5~10月为雨季,11--4月为旱季,每年6~11月多台风。全国有7450万人,其中华人占2%~3%。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2/3以上。工业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基本上没有重工业。六十年代后期实行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很大发展。1998年菲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经济部门产值在GNP中的比重分别为18.5%、33.8%、43.1%。

在菲1261万公顷农用地中,稻 田380多万公顷,旱田(主要是玉米田)314万公顷,经济作物用地(主要是椰地)307万公顷。稻田主要集中在中吕宋和维萨亚地区,可灌溉稻田的稻谷产量每公顷约4000公斤,无灌溉条件的稻田产量更少。旱田主要集中在棉兰老地区,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玉米平均单产每公顷只有1520公斤。菲律宾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椰子、甘蔗、菠萝、芒果等热带水果和可可、咖啡等。菲律宾现有的耕地,一般有政府和私人拥有两种形式。政府的土地可以出租给农民(个人)、农村合作社或公司等,但公司或合作社等最多只能租种120公顷土地。私人土地有自种和出租两种,可出租给佃户。菲农户家庭平均有6~7人,每一个农民最多可拥有7公顷没有灌溉条件的土地或5公顷可灌溉土地。目前菲律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平均每公顷只有农用动力0.36马力。

(二)菲律宾农机制造及使用概况。菲律宾现有农机生产厂400多家,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30多家,生产的农机主要有小型拖拉机、脱粒机、烘干机等;其它300余家是小作坊,产值只占总数的2%,这与菲这个拥有3000万农业劳动力的农业国极不相称。他们的主要农机产品都非常简单,一般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或由政府提供最基本的设计,再由生产厂家根据当地的情况和要求进行改造,使之易于生产、使用和维修。

总的看,他们的农机生产工艺技术比较落后,只能生产简易的稻谷脱粒机、水田用手扶拖拉机,机器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技术含量低。其柴油、汽油发动机主要是日本YAMAHA、YANMAR或韩国大东国际公司的产品,且在整机售价中发动机价值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因不具备齿轮加工能力,因此其生产的各种农机均采用链条或皮带进行变速和动力传递。制造设备仍使用类似我国已基本淘汰的630车床,普通摇臂钻床、手工电焊机和简易冲床、剪板机等,基本没有流水作业,仍为部件总成定员承包装配,因此性能质量较难达到统一标准。但他们对整机出厂前的外观质量比较重视,打磨、涂漆环节完全靠人工进行细致的修饰。位于马尼拉市的KATO国际公司是菲生产规模最大的农机制造厂之一,其零部件加工为简单的流水作业,但没有总装线,因此车间的零部件堆积如山,管理混乱。制造设备及简易检测仪器绝大部分为日本、美国的淘汰产品,加工、测试精度差,质量难以保证。

菲农民需要的农机包括手扶拖拉机、脱粒机、烘干机、灌溉用水泵等,一般马力不大,如手扶拖拉机以8~12马力为宜。目前菲也有少量大型轮式拖拉机的需求,主要用于甘蔗生产。农民使用的谷物烘干机主要从韩国、台湾进口。菲南部的棉兰老岛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所以对于玉米收获机械有所需求。菲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菲总统曾经亲自试验驾驶过的唯一一台单行玉米收获机样机,还未形成产品。但是,菲律宾在农用动力(各种型号柴油机)及较为精密的农机部件(如齿轮、轴承等)几乎没有生产能力。因此,比较复杂、运转精度较高一些的农机产品,基本依赖进口,目前主要是韩国、日本、台湾的产品,但其价格很高。如一台8马力柴油机水泵售价500美元,而我国同类产品的国内售价仅为2750~3000元(约350多美元);又如在ILOILO省,销售当地生产的价值60000比索的手扶拖拉机,其中的10马力左右的发动机(日本产品)价值近40000比索(约1000美元)。因此,如果我们在农机商贸活动中,认真做好零配件供应和售后技术服务,弥补我产品在质量方面的相对不足,是完全可以占领较大市场的。

(三)菲政府对发展农业及推动农渔机械化的政策和措施。菲律宾政府鼓励农民生产和使用农机具,但政府对农机具的生产没有任何优惠,前一时期唯一的优惠是进口部分零部件进行装配和维修时,可减免发动机等的进口关税,由以前的20%减至3%,整机进口的关税为10%。而最近(1999年)又调整了政策,即进口农机产品整机的进口关税减为3%,而进口零部件的关税则调整为10%,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国农机零部件生产企业。生产或进口的农机产品一般是通过经销商直接卖给农民。农民受资金限制无力购买农机的地方,一般由经销商租给农民使用,2~3年后收回租金。租赁农机的业务在菲农村逐渐兴起。

目前,菲律宾政府正在重视实施1997年新颁布的《农业与渔业现代化法》,同时还制定了1998年~2004年6年期的《菲律宾农渔业机械化长期计划》,其目的是:1.通过创造一个积极有利的环境,改善农村机械化辅助和设施,提高能源利用率来促进农渔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提高当地制造商生产和销售农用机械设备的能力和竞争力,使其达到国际质量标准;3.通过提高和优化农业投入的效率及减少生产和产后损失来提高农民和渔民收入。通过该法的实施,使农村机械化水平从当前每公顷0.36马力提高到每公顷1马力(目前我国是每公顷5.44马力)。

二、考察团在菲期间所作的工作及体会

(一)在菲期间的活动

首先,考察团于28日午夜到达马尼拉后第二天即与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使考察团各企业负责人对菲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府在农机技术合作方面的意愿有了进一步系统的了解。

8月30日至9月1日,考察团全体成员在中国驻菲使馆经商处的陪同下,拜会了菲农业部、贸工部投资署的官员,受到了热情接待,主管人员向考察团介绍了菲政府在农机生产销售方面的情况,鼓励外国投资者来菲进行合资或独资加工生产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向中国企业家们解释了农机等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调整的目标和原因。这期间还拜会了菲农机生产销售协会、菲华商联总会、菲律宾商会,就菲农机生产、销售、使用及维修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交流。参观了菲律宾最大规模的农机生产厂商之一KATO国际公司,了解了农机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等基本情况。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农业工程技术大学及农机检验评估中心,代表团还了解了菲农机技术研究和农机产品性能质量试验检测程序和有关标准的应用情况。9月2日,考察团还参观了苏比克出口加工区,并听取了苏比克区管委会官员关于加工区建设发展的情况介绍。

9月3日至5日,除了团内三个技术人员留下做机具演示的准备工作外,考察团其他人员前往水稻主产区ILOILO省。在ILOILO市拜会了农业部地区办公室主要官员,在水稻种植区(DUMANGAS)观看了当地的水稻生产条件及农机使用现状。当地政府专门在菲工程技术学院所属的西萨维亚农业研究中心组织了座谈会,当地农机制造商、经销商以及部分农机用户等与我企业家进行了有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考察团介绍了各企业的情况后,他们还认真询问了我企业的农机生产、售后服务及产品的性能、价格等情况,并希望中国的农机产品性能质量像日本的一样好,价格比日本的低廉。在当地官员的陪同下,考察团还参观了4家农机制造、销售企业,考察了他们的脱粒机、手扶拖拉机的生产、销售以及生产设备和工艺情况。

篇(6)

神木:西巡谒拜的纪念

从兰州出发,我们朝白银、靖远方向行进。在冬季的寒风里,路旁褐色的山脊诉说着北方土地的骄傲与荣光。靖远,有其名始于1730年,为清雍正皇帝所赐。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称靖远为古会州,而这大概就要追溯到唐代了。《资治通鉴・梁纪》中说:“唐分平凉之会宁镇置会州,又置乌兰县属也。”其时会州地界大约包括今靖远、景泰、会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今宁夏中卫的一些地方。

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靖远这个地方重视非常,她曾诏命陇右诸军大使娄师德在这里屯军垦田,开发建设这一丝路重镇。但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最早把目光投向这里的却是西汉武帝。史书上说,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并设祖厉县,这祖厉县就是今会宁县的最早建治了。

在甘肃平川地区有大小神木山,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武帝有关的传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到会宁(祖厉)时,听说村子南边的山里长出了两个“神木”,酷似人形,一大一小,便前来谒拜神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武帝谒拜神木,便在长出神木的山崖下修了一座叫神木宫的庙。直至解放前这庙还在,但后来被拆毁了,神木也不翼而飞。“神木让陕西神木县的人拿去了!”当地人的理论根据是在秦始皇之时,平川一带属北地郡,常有“犯过错误的人流放于此”。而陕西神木县的人“拿走”平川神木也就合乎情理了起来。传说,当然无从考证,但他们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所说的这一切是真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在百姓心中的份量。

无独有偶,在神木头村附近,我们还听到了有关霍去病和苏武的传说:在离神木头村不远的公路旁,有一座被削去了顶的山包,当地人说那是霍去病当年西征时用过的“点将台”。而在距山包附近一道山梁中间,有一座被拆毁了的庙,当地村民称其为“苏武庙”,并说是霍去病西征时为苏武修的。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遍地青砖碎瓦,以及两块倒下的庞大石碑,只是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难辨了。在石碑的附近还有两棵已经死去的小碗口般粗细的柏树。村民们说,这柏树已有千年了,现在每逢年节还有人到这里来用刀劈块柏木,拿到家里避邪。我们在柏树的躯干上也看到了刀劈过的痕迹。

这些不过传说而已,但一路追寻,听闻着这些正史之外的“民间故事”,我们忽然想起了这样一首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串串鲜活的姓名……”其实,在刀光远去,鲜活的何止姓名?

固原:造就唐诗高度

辞别平川区过海原至固原,我们已深入宁夏地界。固原地处西安、兰州与银川的三角地带中心,系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延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这首诗中所说的萧关指的正是固原这个地方。

汉武帝在位时,匈奴骚扰边疆,作为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在军事防御中极为重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固原),这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郡级政权建制,其后,他曾6次来这里巡视。

史料记载:元鼎五年,汉武帝“始巡郡国”,北出萧关,猎于新秦中(包括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县一带),随从“数万骑”。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帝王出巡的浩大阵势。而这个被太皇太后封闭了六年之久的皇帝,正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说的那样,是狩猎中悟得了军事之道。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透过汉武帝的这首诗,人们不难看出他狩猎的“醉翁之意”。

回望萧关,我们甚至看到后来唐朝边塞诗的一个高度,其实这一高度正是军事的高度,从武帝析设安定郡起,它就开始一点点拔高。岑参说:“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杜甫说:“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谁能否认,这唐诗中的固原萧关,在汉代就送走了武帝、霍去病和张骞的身影。事实上,唐诗之所以在后来能达到一个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军事,而汉武帝早就在它迈上这个高度之前,为它铺就了一个台阶。

平凉:回中道上的铙歌

从固原,我们绕道直奔平凉。这一路,我们走的大约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回中道。《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里所说的鸡头山指的正是崆峒山中的一座名峰,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下令修通回中道。

专家认为,“回中”的称谓与秦长城的蜿蜓包罗有关。秦得义渠诸戎之地后,为防御匈奴,巩固边疆,便在北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连接三郡。于长城自西向东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秦长城西自陇西、临洮而北再折向东逶迤而行,其走向曲折迂回。回中之“回”就取其曲折蜿蜓之意。所以从广义上讲,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都可以泛称回中了。从狭义上说,在没有设置安定郡之前,回中介于陇西、北地之间,呈南北走向。汉武帝析置安定郡后,回中地域基本上在安定郡境内。

史书记载说,元封四年10月,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庭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写过一封信给他:“秦为弛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恐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弛道之丽至于此。”由此不难想像秦弛道当年的模样,其道路的宽阔度和“树以青松”、“厚筑其外”已具今日封闭式高速公路的雏形。

“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这首汉代铙歌《上之回》唱的是当年修通回中道的盛况。

回中道虽赶不上秦直道,但当初毕竟与军事有关,更何况汉武帝以后数次巡视安定、回中皆走此道,想必与秦直道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极为重要的是这条道路的开通,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是一条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即便是在今天,人们依然看到其当初开通这条道的重要意义。

回首再望,汉王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之遥了,而汉武帝一生的功绩似乎还在眼前。

河西:“农民军团”的文化担当

我们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车行不足4小时,武威这座历史名城便出现在了眼前。面对今天武威城中扑面而来的现代商业气息,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出它于汉唐之时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模样”了。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渐渐能抓住武威这座城市从远古走来之时,飘动在轻风中的一角衣袖,于是我们听到它两千年前的心跳。

河西归西汉管辖之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置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又分出上面两个郡的部分土地,设置了张掖郡和敦煌郡。武威郡治在现在的民勤县东北,酒泉郡治在现在的酒泉市,张掖郡治在今张掖市西北,敦煌郡治在今敦煌县西,河西四郡共辖35个县。这之后,汉朝便开始移民河西。这些移民实际上都是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军团,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来,这个“农民军团”有10万人之众。

那些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在浑然不知中承担起了改造自身和接纳外来文化的使命。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幅场景:一个锄地的农民却又时时惦记着带在腰间的刀,或者插于地硬之上的矛。这就是典型的一手拿枪(武器)一手握锄了,可谓一心两用,在今人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可笑。但正是这样一个“农民军团”,却牢牢巩固了汉代的边疆,并为当时远在长安的皇帝省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军费开支”。

在武威这个地方让人清晰可见的除了这“农民军团”之外,让人联想得更多的是秦时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汉文帝时,匈奴赶走了生活在这一带的月氏,空前强大了起来,占据了武威和整个河西走廊。从此,便有了汉朝为“和亲”而西行远嫁的女人。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就再也不愿将国家的和平“寄托在女人的胸脯上”了,于是战争开始了。

史料记载,仅在河西地区,汉武帝向匈奴发动的战争就有十余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战是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指挥的“河西战役”,这一战给了匈奴以沉重打击,并使汉朝收复了河西。

当年的“河西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河西走廊,但一个游牧民族离开了一个地方,并不等于后来到这个地方的农耕民族就不知道在这里放牧是怎么回事。《汉书・地理志》中说:“地广民稀,水草宜牧,以故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这就是说汉朝的10万移民并没有在武威这个地方完全种地,否则就不会有“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的记载了。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在武威的一些山区看到一些人过着半稼半牧的生活――那10万“农民军团”不但学会了放牧,还将中原的耕种文明带到了河西。他们既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经营者,又是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他们的存在巩固了西汉王朝对河西的政治管理,也促进了河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创造了方便条件。

丝路:通往西域的神奇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岑参这首诗,依然能想像出唐代凉州的繁华,而早在唐代之前,汉王朝就为其造就了这“七里十万家”繁华盛况。

汉唐两朝所以能够建立起发达的封建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怀偏见地吸收了多个民族的先进文化。而丝绸之路在当时则是一条传播先进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古代希腊、罗马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serice),把中国人称为赛斯人(seres),赛里斯就是丝的意思。直到今天,中外学者仍不约而同地将这条古道称为经济之路、文化之路,甚至中国崛起之路。

汉武帝建元元年,朝廷从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匈奴打败了胝,胝人四处逃去,对匈奴人仇恨满怀,只是没有人帮助它们攻击匈奴。于是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乃至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今天,当我们翻开张骞在西域停留了十多年后归来写给汉武帝的一份类似“调查报告”的参奏,仍然不难看出当时的汉朝官员、包括汉武帝对西域知之甚少,甚至浑然不知。这就像清朝宰相刘墉曾经认为西洋人的膝盖骨发育不健全,禁烟英雄林则徐曾认为西洋人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就会因排泄不畅而死去一样。通过张骞的“考察报告”,人们不难看出当时汉廷众多官员对西域的很多新鲜事“闻所未闻”。据说,张骞在朝上奏他的“考察报告”,听得汉武帝和满朝官员入了迷。

如果说,汉武帝当时派张骞出使西域仅仅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开通后所发挥的经济与文化的效益是他始料不及的。这条路使中原的丝绸和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铁器、掘井灌溉等技术传入了西域甚至国外。也使西域的葡萄、石榴、西瓜、核桃、大蒜、黄瓜、胡萝卜、蚕豆、胡麻,还有骆驼、驴等牲畜传入了中原。这条路使中国扬名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而当初被“移”往河西的10万“农民兵团”在此时已变成了这传承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正是这条路,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而且使汉族迅速崛起,以致后来在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中一直占领主导地位。

西王母赠桃:英雄美女的历史神话

汉族这一称谓始于汉初,而汉武帝时期则是汉族真正兴起的时期,汉族兴起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见证。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时,恐怕一下子就会想像出周穆王八骏飞奔的情形。但是诗中讲述的却是一个有些凄伤的有关周穆王(穆天子)与西王母(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的爱情故事。其时西王母是一个人而非一个神,是我国周代一个叫犬戎的民族部落首领,一个美貌而多情的女人。

西王母没等到穆天子驾乘八骏归来,后来竟演变成了一位美貌出众的女神,并与汉武帝传出了一段爱情佳话。《汉武帝故事》中描述西王母“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一天驾五色斑龙,由五十天仙陪同来到武帝王宫,她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汉武帝,天亮时依依不舍地离开汉宫。故事表现了她的真情与痴心,充满中国传统爱情的深沉和美好。

我国境内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族名,56个民族又有一个共同的族名,即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这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一道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成就。这正如著名学者所说:“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有些合而未化,还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这一名称在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中出现也绝非偶然。

篇(7)

关键词:食用菌 产业 考察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扎实有效地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推广发展食用菌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科技局领导及业务人员和职校教师一行四人组成考察学习组,对浙江龙泉市、庆元县、上海大山合集团等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考察学习。考察组通过参观、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了食用菌发展的相关情况。

1、考察点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浙江龙泉市、庆元县食用菌产业能够形成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从政策、机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两地的党委、政府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纳入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列入农副产业的首位,力度大、发展快,常抓不懈。一是组织成立了强有力的管理、科研及技术服务机构。为协调、支持与服务食用菌产业发展,设立有专门的食用菌管理局及办公室,乡镇专门设立了直属食用菌管理站,配有专职专管人员,将人员与经费挂钩,列入目标考核。二是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先后出台了加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食用菌生产专项经费,制定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三是部门合力支持。

1.2 科技进步和普及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80年代以前,龙泉、庆元发展食用菌是高消耗、低收入,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普及,不仅解决了菇粮争地矛盾、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而且使食用菌产量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成为龙泉、庆元数十万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如龙泉的双益菇业有限公司、庆元的食用菌研究所和菇星机械节能有限公司就是专门从事菌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机械设备发明和应用等研究。食用菌在龙泉和庆元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研究、生产培育、环境卫生、病虫害防治、烘烤加工技术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机械化、标准化、无木化、周年化生产。

1.3 社会化服务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同样需要有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龙泉、庆元两地经过长期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如龙泉建有浙闽赣食用菌交易市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80多家,经销企业200多家,购销队伍1500多人,这些中介组织为菇农提供功能比较齐全的商务项目,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

1.4建立科学的发展模式是推进食用菌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要。龙泉、庆元都建立了“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互相依存的“共同体”,既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最终实现公司和农民的“双赢”。

1.5 实行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是全面提高食用菌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和绿色壁垒越来越复杂和严格,标准化生产已成为解决食用菌产品安全和市场流通的重要环节。上海大三合集团、龙泉市、庆元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产品追溯制度,明确了产品责任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菌种生产标准、菌棒制作与管理标准、出菇管理标准采收与加工标准等生产环节的标准体系。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走出国门。如龙泉市对当年新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则一次性奖励80万元,同时还设立了跨越奖和开拓国外市场奖。

2、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我县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林木结构合理,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县现有林地面积8.9681万hm2,森林覆盖率49.16%,有阔叶林2.7万hm2,其中,杨树1613.14hm2,硬阔类10387.64hm2,针阔混35.65hm2,阔叶混346.79hm2,软阔类9121.99hm2。农作物秸秆丰富。这些都是生产食用菌的主要原料。

第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印江境内最高海拔2493.8m,最低海拔377.7m,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常年降水量1103.2mm,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因此,地理气候条件与龙泉、庆元相似,适宜食用菌生长。

第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梵净山环线公路将于2011年7月前全面建成开通,杭瑞高速已正式动工建设,特色食品工业区就位于杭瑞高速公路匝口旁边,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第四,有技术基础和栽培历史。我县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食用菌栽培》课程,为各乡镇培育了大量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进行试验和推广。在17个乡镇中,现有几十户食用菌种植户,种植的种类主要是平菇,已有少量的香菇、木耳、金针菇、竹荪、鸡腿菇、灵芝等栽培。栽培方式有室内、室外、袋栽、畦床等多种。由于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则以鲜菇出售为主。在八十年代我县的灵芝产品“仙草牌”灵芝酒在马来西亚荣获国际金奖。

第五,市场前景看好。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污染、集营养保健医疗为一体的纯天然食品,被誉为“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将“一晕一素一菌”作为最佳的膳食结构加以提倡,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非常好。

第六,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我县十二五发展思路:以工业强县、农业富民为目标,办好特色工业、抓好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和节约发展。由于食用菌产业具有周期短、投入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集工农商为一体等特点,是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短、平、快”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思路。

3、我县发展食用菌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龙泉、庆元等的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致认为龙泉、庆元等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结合我县的实际,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好有人抓的问题。发展食用菌产业,必须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抓。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思路,符合印江实际,符合市场需求,为做好食用菌发展的相关工作,建议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下设食用菌产业办,由责任心强、工作务实的干部专抓食用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发展的初期,要将目标指标化,任务责任化,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指导食用菌产业发展。

3.2 解决好发展模式问题。为了积极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是出台企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愿意来我县发展食用菌的企业,可考虑建厂房交由企业经营,同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扩大生产、标准化加工和创品牌。二是以实施“千户工程”为载体,推选出1000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文化基础、创业积极性高、能吃苦赖劳的能人作为首批发展对象,从事过食用菌生产的农民优先,采用政府协调贷款贴息一年的政策予以扶持。三是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组建食用菌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流通中的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