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科技论文

大学生科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4 05:46: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科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科技论文

篇(1)

(一)科技类社团活动质量不高

当前,大学生科技类社团活动主要以定期开展科技类讲座为主。一些社团也会组织会员制作简单的科技类作品,但社团活动还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阶段,缺乏社团特色活动,对学生没有真正的吸引力。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社团具体管理者的角度看。现实中,主要负责社团事务的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学生的理论功底浅、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管理经验不足等因素,导致社团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活动效果不明显,不能对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行有效引导,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从而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参与科技类社团的积极性。

2.从社团成员的角度看。大多加入社团的都是大一新生。新生都是凭一时的新鲜感加入,对于科技类社团活动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学习主动性差,当真正进行科学研究遇到困难时,并不是想着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离开社团。由于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社团一些活动或工作任务很难持续进行,严重制约了科技社团的发展。

(二)大学生科技类社团主管部门对大学生科技社团重视不够

当前,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主管部门主要是高校团委。高校中隶属于团委的学生社团非常多,科技类社团只是其中的一类。科技类社团要想做出成绩,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需要资金投入。而其他社团在同样时间和资金投入下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成绩,因此在工作实际中,高校团委可能对于时间短、资金需求少、做出成绩多的社团更加重视,而对于科技类社团的重视程度、管理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经常要为团委或者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活动让路。各项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也经常因为活动方案不过关、活动规模过小或过大而夭折,造成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质量不高,活动影响力不大,与大学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长此以往,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一种大学生科技社团活动没什么好参加的认识。

2.科技类社团经费短缺问题严重。大学生科技社团经费来源稳定性差,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大学生科技社团面临的共同问题。科技类社团的资金花费主要是各种原材料和配件的采购上,大部分学校都是让学生先垫资购买,等到参赛作品获奖后再给予报销,对于不能获奖的项目不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搞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资金问题成为制约高校大学生科技社团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类社团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积极探索依托科技竞赛项目

组建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新模式新模式主要是依托不同竞赛项目组建不同科技类社团,各社团成员的选拔、内部机构设置、社团的管理、参赛组织等所有环节均由社团的学生负责,指导教师专注于业务指导。这种基于课外科技竞赛项目建设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打造本社团的特色品牌活动。由于这种新模式着眼于各个竞赛项目,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起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有利于本社团品牌活动的形成。另一方面,社团的日常事务由社团学生自主管理,业务指导由专职教师负责,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减轻了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如高年级社团成员有参赛经验和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和参赛过程对低年级社团成员开展内部指导;社团成员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年级不同,自我导向进行分类、分层次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路径明确。新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对于一年级的新生,主要是科技启蒙和竞赛引导,着重培养新成员的兴趣,让新生了解社团主要活动安排,提前对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学习;对于二年级社团成员主要是基础科研训练,技能提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三、四年级的社团成员主要是积极参与各种竞赛

(二)创新科技类社团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创立社团的品牌特色活动,扩大社团影响力和知名度

1.要结合专业优势和特色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形成本社团的品牌活动。高校要注重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建立。比如,通过学院科技活动节或实验室开放日营造学生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学科专业竞赛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召开社团与学生见面会来提高“传、帮、带”的效果。

2.鼓励社团成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参与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研究,从选题、申报、研究到最后结题中全面锻炼社团成员的科研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三)各高校领导层面要重视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建设

1.各高校领导层面要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建设工作,要为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篇(2)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院 系 苏州科技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胡玉凤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应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方可进行论文正文写作;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年9月25日”或“20**-09-25”。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5.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注:表格的大小可视内容的多少可自行调整。

篇(3)

作者简介:顾泽慧、梁锡祥、王倩、田飞,东南大学2011级法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187-03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但随着高科技引发的食品安全、能源、环境、交通、网络等问题的出现,科技道德问题的日益凸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和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对大学生科技伦理状况的研究愈发受到重视。然而现实是当今大学生在学术伦理道德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许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科研项目上存在严重的抄袭、作弊、造假等现象。同时,大学生对科技伦理效应的关注相对欠缺,其认知亟待提高。

一、科技伦理道德内涵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技是人类探索世界客观规律过程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由何人来掌控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需要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新时期下,大学生的科技伦理道德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术规范的了解以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二是对科技社会效应的认知即目前高技术引发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能源、交通、网络等科技伦理问题的关注状况。

二、调查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科技伦理的现状,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个案采访为辅的方式,在导师指导下自行设计问卷。通过实地发放问卷,再利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个案采访则更深入了解被调查者对科技伦理的态度与认知。

问卷设计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被调查者自然情况,据以分析不同的因素对大学生科技伦理道德的影响程度。二是学术伦理,了解被调查者本人对其自身及周围学术道德失范的态度与认知。三是被调查者对科技社会效应的认知,了解大学生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的关心程度和对待科技伦理的态度。

(二)研究样本说明

本项目以江苏省普通公立全日制大学和独立设置学院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方便和随机的方式选取8所学校,每所学校发放100份问卷。在发放问卷时尽可把握性别和年级的比例。其中研究生比例设置为30%,但由于部分学校无研究生,所以在最终数据有所差异。另外每所学校专业调查对象至少包含3个学科。问卷发放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进行,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9份,有效回收率97.4%。

调查对象中,女生占50.6%。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占数据总数的12.5%、67.9%、19.6%。其中专科一至三年级的比例分别是1.0%、7.2%、4.3%;本科一至五年级的比例分别是19.1%、21.4%、16.4%、10.2%、0.8%;研究生一至三年级的比例分别是9.1%、5.8%、4.7%。调查对象涉及10个主干及部分其他学科:哲学(1.5%)、经济学(8.6%)、法学(4.7%)、教育学(2.4%)、文学(6.8%)、理学(9.4%)、工学(42.7%)、医学(10.5%)、管理学(9.6%)、艺术学(2.6%)、其他(1.0%)。

三、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学术伦理道德状况

对大学生学术伦理道德状况的探究,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以及对学术不端的认知这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1.大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

问卷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情况来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于学术规范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7%的大学生用规范格式写过学术论文。在论文格式上,有47.8%的大学生使用过中英文摘要,关键字的使用比例为67.1%,参考文献86.5%,脚注3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只有15.5%。从结果可以看出,过半数的大学生没有用规范的格式写过学术论文。在论文必备的格式要件中,参考文献和关键字的使用程度较高,而中英文摘要、脚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较少被使用。这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对于学术规范认识不足。

问卷还对老师和学校对大学生学术规范的教授和培养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12.8%的学生曾听老师详细讲解过学术论文规范写作的相关知识,大致讲解过的有37.6%,只是提到过的有29.8%,从没讲过的占19.8%(下图1);在学校是否开设学术论文规范写作的课程、讲座等相关活动上,经常举办的占9.9%,偶尔举办的有41.1%,从未有过的是10%,而学生自己不知道有没有的占到39%(下图2)。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提供给大学生学习学术规范的资源较少,对学生学术规范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同时学生了解学术规范的途径少,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强。

2.大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

首先,我们通过调查大学生身边学术不端现象的存在情况来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整体把握。调查的结果显示,有25%的学生认为身边学术不端现象较为普遍,62.8%的学生认为存在一些,11.2%的学生觉得很少存在, 1%的认为身边不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再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学术研究中的挂名现象,25.9%的学生认为存在并且很多,67.1%的认为存在但是少数,6.9%的认为不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这提醒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学术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尽量预防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其次,在大学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危害的认识方面。有52.2%的大学生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会浪费公共资源,损害公共利益,有81.4%的大学生认为会造成不正当竞争,有70.2%大学生认为会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79.5%的大学生认为会造成学术虚假繁荣。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学术不端现象的危害有着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再次,面对身边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大学生如何对待?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16.4%的学生平时较为关注,46.6%的很少关注,35.6%的只是听说过,而1.4%的没有听说过。在对考试抄袭和作弊的态度上,40.8%的大学生是坚决抵制, 48.5%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容忍但自己不作弊,10.7%的大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结果让人担忧,大学生普遍不关注身边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于身边考试抄袭和作弊也是一个平和的态度。这样的结果和对于学术不端的危害的认识上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深刻的意识到了学术不端的危害,另一方面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既不关注也不抵制。这表明我们需要推动大学将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来抵制学术不端,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最后,问卷从大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以及减少学术不端的措施的认知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因选项中,63.3%的大学生选择了“评价制度等有不合理的地方”,68.9%选择了“人们为获得利益而置道德、规范于不顾”,74.8%的选择了“人们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不强”,45.1%选择了“相应的法律的惩罚措施不够”。措施选项中,75.4%的学生选择了“完善的人才评价制度”,66.1%的选择了“用教育来提高学术道德和强化学术规范意识”,55.6%选择了“加强社会舆论监督”,64.4%的选择了“完善相应的法律惩治措施”。这样的结果也说明了大学生普遍赞同学术不端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评价制度等有不合理的地方、人们为获得利益而置道德、规范于不顾、人们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不强、相应的法律的惩罚措施不够。要解决这种情况,需要完善的人才评价制度、用教育来提高学术道德和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以及完善相应的法律惩治措施。

(二)大学生科技社会效应认知

下面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对科技社会效应认知的现状。

1.大学生科技社会效应认知的整体状况

关于大学生科技社会效应认知的整体状况,问卷中采取了相对简明的问题设计,从大学生对科技伦理的了解程度以及重视程度入手。调查结果显示,52.1%的被调查大学生不了解科技伦理,46.7%的大学生表示只是听说过,只有1.2%的大学生对科技伦理很了解。另外,96.7%的大学生认为科技伦理对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活动以及社会的作用很重要。由此可知,虽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了解科技伦理,但是他们心里还是有相对明确的价值判断,认为科技伦理对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活动以及社会的作用很重要。

2.大学生对科技伦理具体问题的认知状况

我们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态伦理和信息伦理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对身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关注程度和引起这些生态问题原因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对高科技引发的网络安全、道德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认知。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59.2%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36.2%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听说,只有4.6%的被调查者不太关注。对于环境污染的诱发因素,19.8%的被调查者认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差, 14.6%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只重视自身发展忽略环保,31.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对环境问题重视不够,54.4%的被调查者认为人口膨胀,54.4%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还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如法制不健全,惩罚力度不够等。

对于高科技引发的网络安全、道德问题,39.9%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54.2%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听说,5.9%的被调查者不太关注。关于沉溺网络社交以及身份虚拟化对人道德、情感的影响,50.2%的被调查者赞成网络让人肆无忌惮,逃避现实,49.8%的被调查者则认为网络社交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如图4)

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可知,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较高。在导致生态问题的诸多因素中,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人口膨胀和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是主要原因。与生态伦理相比,人们对信息伦理的关注程度要低一些,当问及网络社交与道德情感的关系时,被调查者则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赞同与否定的观点各占一半左右。

四、总结与对策

篇(4)

【关键词】创新能力 竞争能力 科技论文创作 开放实验 学生社团 创新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39-02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工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上也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

一、以开展科技论文创作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大学生科技论文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通过有组织的开展科技论文活动,可以使工科大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1]科技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开展科技论文创作的作用[2]

(1)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论文,鼓励更多的同学进入实验室,加入老师的科研工作中,开放实验室和学生学术项目立项研究活动,旨在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提高科研、实践能力,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并提前参与科研工作在学生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效果显著。

(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科技论文的开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科技论文的题目组成科技小组,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总结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3]

(3)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工科大学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成为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在参与科技论文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毕业时面临的就业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开放实验教学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1.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重点。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其目的是把学生真正推到实验主体的位置,具有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放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开放实验室是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开放的实验室。[4]由于高校性质和层次不同,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学生对实验室的利用情况,开放实验室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全天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学生24小时开放,学生可自选实验题目,自己安排时间,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②定时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每天在一定时间内开放,学生在实验课时不太明白或没做完的实验等都可在开放实验室中继续完成。③综合开放实验室。在不妨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开设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巩固了课本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掌握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通过以上方式的开放实验教学,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时间内完成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实验,甚至可以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解决一些横向科研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但由于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实验内容多、做实验的学生来源广、层次不齐等原因,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①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所开放的实验内容不能偏离近期所学内容,仪器设备操作要严格规范,选题难度要适合学生兴趣等。②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明确教师职责范围,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如果开放实验中教师不能及时广泛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就完全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得不到科学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应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对实验教师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实验教师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调动实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在本岗位工作,乐于奉献。③开放实验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积极性,有效管理与约束学生。开放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室就成了“无米之炊”,学校、教师再努力工作也无济于事。在开放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由散漫,就失去了开放实验的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其次,设置学分,引导学生来做实验。对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进行科研活动的学生,考核合格后给相应的学分,在保送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审和申请学生科研基金等方面优先考虑,这些措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④开放实验教学中不能忽视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3.开放实验教学对大学生的作用

开放式实验教学给学生选择、创造、表现和提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有机会参加科研活动,锻炼了判断力,而且责任心、团结互助及管理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三、以开展学生社团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和竞争能力

近年来,随着服务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社团联合会,有的还拥有独立网站,创业与就业类社团更是异军突起。大学社团方向的转变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大学生创业、就业性质的社团走俏,反映了大学生希望走入社会,希望能缓解就业方面的压力。

1.学生社团的形式

高校学生社团一般分为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文娱体育、技能培养类及就业创业等6大类。

2.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作用

(1)学生社团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5]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现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社团为发挥某些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钻研兴趣提供了机会,更为学生选修第二、第三专业提供了课堂,他们可以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在其感兴趣的方面谋求发展。在这一教育阵地,把能力素质养成意识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所需要的不只是那些专业成绩过硬的学生,而更加注重各方面能力素质较强的学生,使他们真正明白“高分低能”和“低分低能”的学生在社会上不会有所作为,甚至会被社会所淘汰,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紧迫感,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

(2)学生社团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有效场所。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要实现创造力,还取决于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教育。[6]这些因素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双重性,既可成为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可以成为抑制甚至阻碍创造性发展的不利条件。在这三个因素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人人为社团的发展献计献策,社团活动在会员的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场所中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尽自己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游刃有余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自己以后的个性发展、社会竞争储存力量。

四、以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1.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大学生创新社会实践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涌现。就现在来看,在高等学校社会实践中通常采用的、比较稳定认可的形式主要有:[7]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专业实习、较长时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服务等。[5]根据活动组织的规模、计划性、稳定性及组织者的不同,我们可以给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划分不同的种类。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与课外科研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定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创新社会实践;集中性和分散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化和非基地化的创新实践等。

2.创新社会实践的作用

大学生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心理品质,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实现教育社会化功能。现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个性十足。个性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创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主观自我与社会自我走向统一转化的关键,更是大学生社会化、个性化实现的主要媒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吸收或灌输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为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社会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上几种实践教育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现代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和竞争的锻炼机会,通过这些不同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希望现代在校的莘莘学子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类实践中去,以书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以实践拓展自己的第二课堂知识,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竞争意识投入现实社会中,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 伟、鞠永干、彭亚辉.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71~173

2 杨万华、李彦斌.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89~90

3 印海辰.浅谈工科院校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6):84~85

4 由继红.对开放实验室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

5 赵丽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篇(5)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新型实验 保障机制

1.引言

创新人才培养是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基础上,通过更新实验手段、改善实验条件,增设科学技能训练、开展综合性实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为了长期实施和开展新型实验,对建立其保障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工作思路,使得大学生新型实验成为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行实验教学体系的补充、延伸与发展,并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要使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久实施、开展下去,高校就必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并且明确各机构的职能和工作内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运行及管理办法。2010年,全校上下就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立了由校团委、学生部、科研处和教务处组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机构。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决定在原有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新的由主管校长、主管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由教务处牵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新的领导小组扩大了成员的组成范围,增加了资产处、人事处、财务处、各院系、国家级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和单位之间职责分明、分工明确、通力合作。

3.建立新型实验保障机制

3.1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在主管校长的协调下,我校财务每年在预算教学经费时预留专款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设立专门的账号,以保证专款专用。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分配原则是: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项经费每年20万元左右,资助标准为300―2000元/项。其中文科类项目资助标准为300―1000元/项,理工类项目资助标准为500―1200元/项,重点项目不超过2000元/项,院(系)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配套经费。凡立项的横向课题不给予经费资助,结题验收合格,核算教师工作量,赋予学生学分。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顺利开展,解决了学生有新的点子、有好的想法、有创新的欲望但因为缺乏资金而实现不了的后顾之忧。

3.2建立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制。

对于立项项目,各院(系)应主动给予研究条件(如图书资料、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上的支持。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范围、深度、参与人数、成果水平等将作为学校对各院(系)进行检查和评估时的重要依据,建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机制。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将子题目交与学生完成,学生完成的子题目中有阶段性成果和创新突破成果经院(系)和指导老师同意,按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完善后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向相关答辩委员会提交答辩,按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计入成绩档案。成绩优秀的优先考虑推荐为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4.构建新型实验交流平台

4.1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立项项目由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团委)和各院(系)共同负责追踪项目进展情况。每年年底,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团委)对学生在研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要求各项目组提交中期审查申请和其它相关材料,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部分项目组进行抽查,由学生将本组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等进行讲解并回答相关提问。中期检查合格后科研活动方可继续进行。

4.2分级搭建科技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创新。

为了扩大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受益面和影响度,竞赛平台分院系级和校级,院系级竞赛平台主要集中于本单位本科专业所涉及的科技创新,突出学科主题。校级竞赛平台按照学科分为发明制作类、社科调研类及创业类等三类,为最高水平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及作品提供同台竞技的舞台。目前,我校开展了“大学生电子技能创新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十几种院系级竞赛,还将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大赛”、“失败是成功的起点”等多种校级比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建立新型实验评价与发展机制

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课内部分主要新增创新性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并且将其与其他层次的实验整合成一个内在完整的有机体系,是现行实验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展,是对现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在课内必须落实在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上,对学生的要求体现在学分上,学生修足规定的创新课程学分才能毕业。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开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授课方式,以及采取一课多人、专题研讨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教授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尽早掌握课题研究的步骤、程序和技巧。

6.结语

为了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就大学生新型实验保障而言,目前我校已完成了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及交流平台中的竞赛平台的构建工作,其他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我校大学生新型实验计划的实施已步入正轨,并且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该计划实施以来,我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我校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以团体总分150分,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并列全国第21位;参加全国第六届“周培源”力学竞赛获一等奖1项;参加第二届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全国第三届机械创新大赛获二等奖2项……仅2009年,全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就达3886人次,教师参与指导200余人次,有500余名学生130个项目(团队)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86名学生50个项目(团队)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近100名教师获省级、国家级表彰。

参考文献:

[1]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27-29.

[2]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篇(7)

原来,2005年12月15日,正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女子铁人三项集训队”在昆明进行高原训练时,遭遇了严重车祸,造成一死八伤。

车祸发生时,普小云驾车第一个途经现场,立即帮助集训队急救伤员、疏通道路,并带领搭载受伤运动员的车队赶到玉溪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减轻了集训队的人员伤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尽到了自己的救助责任,其高尚的师德,正是普小云教师生涯追求的目标。

30年的高校工作,普小云将其概括为一句话“教书学习做学问”。

教书,他崇尚两句话,第一句是中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二句是西语“给人以再多的金子不如给他一块点金的石头”。知识是用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人生有涯,学海无涯”,普小云从小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习跨度长达37年。就算华发尽染,他仍旧坚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活到老,学到老”。

至于做学问,他认为兴趣也是做学问最好的兴奋剂,理论的千头万绪,实验的重复单调,其实都很辛苦,但研究中的发现带给人的愉悦就是最大的快乐。

普小云在云南大学物理系讲授“原子物理学”、“光学”和“非线性光学”等课程,内容丰富清楚,注重思维启发,师生互动较好,学生对其任课的网上评教平均分是95,8分,位居物理学院教师得分前列。先后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第六届教学名师、云南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和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称号,先后5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普小云2002年以来共指导博士生6名,硕士生36名,其中张远宪、祝昆和周丽的毕业论文,先后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硕博连读生李强获得201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2009级博士生张远宪的学术论文获得2011年云南省科协第十届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级博士生孙丽存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普小云每年都氖2-4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6年以来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次获得云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并发表于相关专业刊物上,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云南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对易红明毕业论文的抽查评价是“‘利用石英毛细管精确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一文,可以作为对本科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范文”。

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更是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