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18:57: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物理公式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物理;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54-02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更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代表,是非物理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5],大学物理以知识为载体,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认识世界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5]。本文针对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差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情况,存在部分学生的物理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当、缺少独立思考以及物理教学课时太少等方面的问题,在非物理专业的各理工科学生中抽取200名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为此,提出要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课程的衔接,通过加强微元法、物理模型教学,重视物理图景的建立、加强物理学史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提升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一、大学物理课程存在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
通过调查,了解到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实施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一是学时不断减少。比如,数学教育专业由原来的开设两学期,共144学时,均为考试课程,减为开设一学期,共54学时。二是生师比提高。由于学校增加专业设置,理工科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大学物理教师们课时数增加。三是地方性院校大多数学生的入学成绩要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知识普遍较过去学生基础差,特别是数理基础较薄弱。四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不少学生认为学学物理是没有实际用途的,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厌学的现象。五是我校选用的教材都是21世纪教材,或者“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照搬985、211高校的教学模式。六是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由于扩招,学校没有配套的实验设施,学生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得不到锻炼。针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使大学物理教学更符合现代形势下教育的特点,以达到我校培养适应性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对策
1.重视大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引导。针对学生基础差,并且还沿袭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学生还希望大学老师像中学老师那样对教学内容反复讲解,对习题还要求重复多次训练。这样,大学老师在很少的课时内是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还没有真正地适应大学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大学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把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相联系的知识进行对比,大学物理老师要把解决大学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化整为零,集零成整”告诉学生,“化整为零”即是把变量化为不变量,把曲线化为直线,也就是微分。“集零成整”是用化整为零的结果相叠加,也就是积分,就得到了变量问题和曲线问题的解的结果了。比如,一点电荷在非均匀静电场力的作用下作曲线运动,从a点到b点,计算该过程中静电场力所作的功。先把曲线分割成无数个微元段,在每一微元段上的静电场力变为恒力F,曲线运动变为直线运动,其位移元为dl,因此,运用中学物理的知识就可以计算其元功为dA=F·dl,整个过程的功等于所以元功之和,即A=■F·dl,把F=q0E代入,再考虑方向即可知道变力作曲线运动的功。让学生自然地适应大学物理教学,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能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大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2.加强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严谨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是学生构建物理图景的源泉,而物理模型是由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抽象出来的能反映物理本质的简单模型,是数和形的统一。许多学生把学习物理当成推导公式、背公式和套公式,不懂得应该怎样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体分析,物理图景相当模糊,做起题来张冠李戴,或者是无从下手。其原因是由于物理图景、物理模型不清晰,不会把一个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能反映物理本质的物理图景、物理模型[3]。比如,求电场强度通量?椎e=■E·dS和利用高斯定理
求解某些带电体的电场强度,学生就张冠李戴,什么做法都有。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物理模型,不能正确理解?椎e=■E·ds和 的物理意义,不能理解为什么高斯面的电场强度通量只与高斯面所包围的电荷有关,与高斯面外的电荷无关,而利用高斯定理求出的电场强度又与高斯面外的电荷有关。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解题步骤为:读题—想公式—求解。而科学的解题模式是:审题—构建物理图景—选取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和状态—运用与之相关的概念和定理(定律)建立方程—求解—检查。形成学生上述解题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中学阶段的“题海战术”,而先前简单题求解的成功经验又强化了这一模式。所以,教好物理,关键的是教思路、教方法,尽量避免讲授艰深和复杂的数学,突出物理本质,建构鲜明的物理图景和物理模型。
3.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多种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讨论、习题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物理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通过介绍物理学史的生动事例,讲物理学史其实就是讲科学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史就是创新,就是教知识、教思路、授方法,注重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创造非功利的驱动,传承崇高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学生会学才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经历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首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提纲,布置学生下去自学,同时要求写出自学部分的读书报告,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部分难度在学生自学能力范围以内的章节则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归纳总结,总结出要点,下一次上课时找学生上讲台来讲,或者分组讨论,学生讲完后老师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评比,以指出优点为主进行表扬,同时对其错误的地方进行更正,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错误,纠正错误,这样可以检查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否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归纳总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只用多媒体教学,大学物理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在黑板上书写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可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
4.变革不同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大学物理是一门基础课,其基本内容相对稳定,一般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高校里不同专业对于大学物理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对原来自成体系的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取舍、整合,形成结构性好、整体协调、专业适用性强的新型教学内容。大学物理内容的重点专业有别。根据不同的专业的要求,开展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将物理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给学生呈现一个系统的实用的知识体系。明确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观念来从事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需要的物理知识。目前在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人文素养高、适应性强的应用型、创新性型人才。地方性院校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文化传承基地、咨询服务基地、输送人才的基地。大学老师们应根据学校的教学现状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专业有别,重在应用,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1]贺健,张庆国,陈庆东.高等院校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法研究,2013,79(2):78-79.
[2]韩新风,等.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13):11-12.
[3]宋存牛.如何通过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83-184.
[4]罗兴垅,罗颖.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研究[J].大学物理,2010,29(1):54-56.
[5]蒋洪良,刘平.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改革与创新,2012,(2):109-111.
关键词 大学物理 学习兴趣 类比法 课程导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为学好其他专业课比如理论力学,电工电子学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于将来适应工作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也很有帮助。由于大学物理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概念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对高等数学要求较高,加上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因此造成部分学生有畏难心理, 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大学物理这门课没学好,也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在三本院校学生高中物理,数学基础较薄弱,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学学物理有一定困难,长时间听不懂课学生就会放弃,最终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三本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形势严峻。但是通过多年观察,他们的学习潜力还是很大的,要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本科人才,关键还是先要想法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初步总结出了激发三本院校学生学学物理兴趣的教学方法。
想法设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当前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且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多,导致教材内容也相应增多,而学时在不断压缩,非物理专业学时已经压缩至126学时,有的专业甚至压缩至48学时。这给学生的学习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设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课前预习,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乐于探索钻研,才会有所收获,进而体会到学有所获的喜悦,从而会进一步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 和谐环境,语言风趣,加强互动
上课时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所讲知识的理解程度,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对有建设性的提问要予以表扬,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提问回答时一定要耐心,要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回答问题时老师要微笑,这样学生感觉和老师间距离被拉近,学生也会有受重视的感觉。教师讲课时语言生动而激情,要有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适当加入肢体语言。教学实践中发现,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回答问题也积极,并能认真完成好作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采取故意犯一些学生经常容易犯的错误,让学生纠错。例如在求解变加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直接运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让学生自己纠错并说出错误的原因,往往比老师自己讲解的效果要好。
2 用类比的方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类比法(Method of analogy) 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当人们对新事物的性质尚未认清,又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方法常常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借助于某种典范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大学物理力学中刚体力学基础中刚体的定轴转动教学就可以与质点运动间的类比。学生普遍在高中就已经对质点运动已经比较了解,而对刚体的定轴转动非常陌生,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学生对刚体力学基础中的很多公式搞不明白,有些学生甚至到了学习理论力学时还是不明白。但是如果把定轴转动和和质点运动进行类比的话,公式就比较好记。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基本物理量并加以理解就可以了。
如表1所示,这几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先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合外力作用在质点上会产生加速度改变质点平动运动状态,合外力距作用在刚体上会产生角加速度,改变刚体转动的运动状态,质量反映了物体平动时的惯性,而转动惯量反映了刚体转动时的惯性,其他物理量都是一一对应关系。把这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搞清楚了,其他公式都是一一对应的。
左边关于质点运动公式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而右边关于刚体定轴转动公式的形式和左边非常类似,只需要把表2的物理量代换,公式依然成立,虽然公式的物理意义不同,但可以极大方便学生记忆。
3 结合实际合理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实际教学中,较为有效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实践导入法,设疑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等等,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设计,例如讲授力矩时,教师就可以讲在打乒乓球过程中如何发旋转球的问题。乒乓球在学生中有广泛的基础,学生比较感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回答,然后教师总结让学生知道乒乓球之所以会旋转,是因为乒乓拍和乒乓球接触过程中摩擦力对乒乓球产生力矩的作用,然后还可以分析怎样在发球过程中发出比较旋的球,以及怎样通过改变力矩的方向,产生不同的旋转。学习这节课后学生对力矩的大小,力矩的方向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很多同学在课后打乒乓球时也学会了打旋转球,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会产生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到角动量守恒时,可以讲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翻筋斗时要将手臂和腿尽量卷缩起来以便减小自己的转动惯量从而增大自己的角速度,而接近入水时又伸直手臂和腿以增大转动惯量,减小角速度,以便垂直地入水,减小入水时的水花,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分析,学生对角动量守恒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
4 加强交流,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大学物理内容非常丰富,方法和技巧灵活多变,对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学习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使他们对学学物理产生畏惧感,造成心理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在课外也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还可以在网上和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正确引导鼓励学生,避免学生因个别题目做不出来而对大学物理课程丧失信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认识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耐心倾情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学习方法的得失,通过提高成绩逐步建立学习信心。
5 结论
三本院校上好大学物理课的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对大学物理产生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学好大学物理。利用本文所述的经验和方法虽然在激发学生兴趣,讲活讲好大学物理知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要真正提高三本院校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要依靠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文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陈丽,胡义华,邓颖宇,等.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12.33(04):102-104.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规律性学科相当抽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有很多同学感觉学起来枯燥乏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可以将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公式定理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大学物理的价值与魅力。
2.打破教学限制,抽象概念具体化
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限制,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深奥复杂,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例如:学生对量子力学中物质波的概念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动画、录像等剖析电子衍射的现象,变抽象思维为具象思维,学生很容易理解;再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物体的三维动画效果,还可以把物体的质心和位移的过程的坐标标注出来,形成物理模型。这样使原来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微观和宇观的东西,有利于突破传统实验条件的各种限制,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3.省时高效
传统大学物理教学无非是用粉笔写板书,但是大学物理课程难点较多,图形不容易勾画,容易出现错误,并且书写板书会浪费课堂时间,照搬书本上的公式内容,会让学生觉得抄写教材,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制作成PPT,节省了大量的书写、画图时间,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分步骤的出场动画,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将重要的物理知识讲深讲透,缓解了大学物理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冲突,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让人过目难忘。
4.教学内容整合,延伸学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要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方便同学温故而知新。利用多媒体把各个阶段知识点进行课前导入、重点渗透、串联和梳理以前的基础知识,唤起同学的记忆,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对学过的知识重新整理、强化所学知识。而且多媒体具有快速高效的,可预设的特点,适合教师即兴发挥,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集合多种元素,整合物理教学内容
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将各种感官资料在一起,并且能够重现物理现象或者模拟物理实验,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物理实验的展示过程全程可以控制,按照设定的出场动画程序变化。利用色彩搭配组合、立体动画等特点,能够生动形象的模拟展示物理实验及现象,使物理规律更加直观易懂,这样能够增加课堂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同时又有助于教师讲解实验理论。
2.利用多媒体展示难点,弥补实验课程的缺陷和不足
借助多媒体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例如:在分光计的使用和三棱镜折射率的测定实验中,分光计是基本物理实验仪器,但操作过程多、难度大,普通实验无法演示分光计的调节现象,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一般很难达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融入到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具有很多妙处,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图片通过动画效果分部展示出来,可以更加清晰直观的介绍分光计的主要部件及调节方法,详细呈现每一步操作步骤中现象,三维立体动画演示效果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快速掌握分光计的工作原理及调试方法。
3.多媒体动画演示效果更加直观,强化细节
大学物理教材中有些内容通过语言难以描述使人理解,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三维立体效果进行展示,如演示平光管出射平行光,且光轴与望远镜的光轴共轴,以及实验的重点怎样测量三棱镜的顶角和最小偏向角;如何调节分光计才能实现望远镜聚焦到无穷远等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的独特优势,方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及操作流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践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需注意的地方
1.多媒体教学容易使教学中角色倒置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过犹不及,造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倒置。长此以往,教师在课堂上原本的授课的主角被多媒体所替代,教学的重点本末倒置,这就有违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教学始终都离不开教师的情景交融,教师始终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所以多媒体教学不能满堂应用。
2.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取代实验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解释说明不变演示和操作的难点,以及不易获取材料的展示、实验流程的细化、直观形象化。但是,多媒体却不能完全取代物理实验的位置,教师的是有感情的,授课时通过肢体语言、表情、板书组成了丰富的教学信息,加上有些实验还是需要同学们的亲自动手实践、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等,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若是单纯的靠多媒体动画演示、视频播放还是无法达到实验的效果,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因此多媒体缺乏灵活性,属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品,教师必须作适当的补充,穿针引线,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需要灵活运用,合理使用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把握好度,不能满堂应用,也不能完全不用,应该灵活运用、合理使用。讲课时可以用粉笔书写板书,用多媒体或幻灯片向学生们展示图片,公式或是实验,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资源弥补传统教学中对立体描绘的不足,巧妙的穿插到了课堂之中,又使多媒体不至于太“抢戏”,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多媒体的运用成为大学物理教学中点睛之笔,出色的完成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
4.多媒体课件要注重质量,突出重点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全班照抄,而是要突出重点,注意质量,换言之,要把幻灯片的图片配上文字,讲求质量和时效,在穿插教学内容是,要有所侧重,内容宁缺毋滥,精益求精,才能起到多媒体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物理;科学通识;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109-02
在诸多的工科院校中,大学物理是工科学生中必修的基础课之一。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大学物理是研究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核心[1],是传播科学思维、加强科学素养的重要承载体。物理学的精神是求真、求实和创新[2]。虽然理工科的课程都能通过潜移默化,而起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但是只有大学物理课程,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专门的议题来对待,教师讲课的宗旨也可以由知识的传授而转变为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我校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
我校的大学物理教学目前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根据所在学科的不同,主要分成96学时和72学时两种。主要承担质点力学、刚体力学、电磁学、振动和波动理论、光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学时数多一些的会简单讲授狭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内容。实验教学一般为40~60学时,主要完成经典物理学中一些代表性实验的内容。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网络课程教学;任课教师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节选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课外内容,放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自己学习或者练习。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检测,由标准化试题库里选题组卷,通过闭卷考试来完成。现行的这套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近三十年,对提升工科学生的物理基础、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起了积极的影响,充当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对我校培养出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物理的这套教学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包景东对现有的教学流程作了精辟的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正确的知识,学生在课后做正确的练习,但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引导。”[3]最终,这样的教学变成了以考试要求的“解题”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讲课的重点变成了基本的物理概念、重要公式及其解题中的应用,使得大学物理变成了一项枯燥无趣的课程。
这样乏味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毁灭性的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是靠功课的“有用性”和“有趣性”来激发的。理工性质的基础课程就是数学类课程和大学物理课程,其他课程都是专业课或者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的学生以就业或考研为导向来进行学习。大学物理课程不像具体的专业课那样直接面向就业,又不像数学类课程那样与考研息息相关,更何况,物理学概念和公式理解和应用起来又具有相当的难度,从而大学物理变成了广大工科学生觉得既“无趣”又“无用”,还很“难”的“鸡肋”课程。对于“985”或者“211”学校,很多学生为了出国深造,会努力把大学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吃透,因为国外高校一般都很看重平均成绩点数(GPA,Grade Point Average)和基础类课程成绩;而对于普通的二本院校,能够出国深造的学生是极少数,因此有热情来学学物理的少之又少。从笔者所在的学校及兄弟工科院校从事大学物理教学的同行们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大学物理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除了极少数是延续了中学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的,基本都是为了高分而获得奖学金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还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各个工科专业建设者们也觉得大学物理课程是“费力且无用”的,从而会大力压缩大学物理的课时。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信息类专业中大学物理的课时数就设置成了48学时,如果不是教育部教学大纲的指导要求,大学物理课程很可能会从工科教学中消失。
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作为自然科学的核心课程,本质上是既“有趣”又“有用”的,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笔者认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不合时宜的,要大力改革,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要从“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而解题”转变为“了解科学常识以提高科学素养”,课程的定位要从“物理学原理教学”转变为“科学通识教学”。
二、工科学生有提高科学素养的需求
根据2010年11月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而同期人口普查数据的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人口为8.9%,这说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1]。而在这份调查数据中,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达到64.94%[4],这表明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极大的提升需求。科学素养包括很多方面,很难得有标准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包括三个方面: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很显然,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社会性工程,绝不可能仅仅由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能够传递的是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以及批判的科学思维方式;即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面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也就是“科学通识”。工科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往往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论和解决方法,有“深度”而无“广度”;侧重于技术手段的改进和提高,忽略了技术所依靠的基本物理原理的局限性和暂时性。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5]出台以来,我校越发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科学通识的教学和传播。因而,工科学生是有提升科学素养,了解科学通识的需求的,科学通识教学应当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认真研究。
三、科学通识教学由大学物理课程完成的合理性
很多学者认识到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加强科学通识教学的重要性(见文献[6]及其引用文献),甚至文科类专业[7]也有这样的呼吁。但是关于科学通识教学具体怎么实现,还没有相关报道。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只靠学生自主学习、电子刊物宣传、学者讲座等形式是不够的,还是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教学。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处于诸多核心自然科学的基础地位[8],是研究自然界物质最基本形态的科学。物理学是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设等研究方法并经实践的检验而建立起来的,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精确科学,是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学科。相比较数学课程和工科专业课程,大学物理是最合适来承担科学通识教学的课程。
情形越来越清楚,大学物理课程不转变为科学通识教学,将会成为一个高校专业建设者和学生眼中越来越边缘化的学科,将会继续“无趣”且“无用”下去,广大的大学物理授课从业者将会处于“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人可与交流”的尴尬境地,唯有主动变革,放弃以公式为基础的教学而转变为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才能为大学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辉,李聪,袁超,曹晴,贾芳,朱保安.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J].电子制作,2013,(5).
[2]秦吉红,梁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科学素养的案例剖析[J].大学物理,2015,34(2).
[3]包景东.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M].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
[4]高宏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J].中国科学基金,2011,(1).
[5]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方案研究[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5).
[6]冯惠敏,胡拓.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J].宏观质量研究,2014,2(3).
1当前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1)不少学生和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物理学就是为专业课服务的,专业课用得上就讲,用不上就不要讲,免得浪费时间[2]。这种观点忽视了物理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孕育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2)物理学知识与农业类专业相结合的问题。作为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只有与农业科学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同。当前大学物理教学还缺乏既能保持物理学精华,又能充分反映物理学对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特色鲜明的物理学教学体系,使得物理学教学游离于农业专业知识体系之外。
(3)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内容比例不当。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课时用来讲解经典物理的内容,而对现代科技中广泛应用的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内容涉及很少(一般只有4~6学时),考试要求也较低。而这部分内容恰好是大学生们感兴趣并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的。
(4)农业类学生数理基础一般,部分地区的学生甚至高中未学物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公式的掌握都有一定的困难。
2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1)利用物理学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比如在讲授惯性定律时,强调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这一点有悖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在此经验上建立的直觉。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滚动的小球,如果不去推它,它终会停下来。伽利略意识到滚动的球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如果在实验中逐步减小摩擦力,球就会滚得越来越远,以至于永远运动下去。这里我们看到物理学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摈弃直觉,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判断哪些可以忽略,从而得到简化的模型,并总结出物理规律。再看类比法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所谓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类比法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比如,我们在讲授电磁学时,强调电与磁的相似性(有相似的公式和定律),法拉第正是从电与磁的相似性出发,由电能生磁大胆猜想磁也能生电,经历十多年的艰苦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且建立了电磁感应定律。除了电与磁可以类比外,电学与力学中类比的例子也不少。如库伦定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相似,静电力的保守性与重力保守性的相似,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似等等。以上讨论的模型法、类比法,以及广泛分布于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方法、补偿法、微元法等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这些科学的方法论渗透到物理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就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结合农业类专业,加强物理学前沿和现代科技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介绍。
例如,对农学专业,我们在流体力学部分介绍了生物大分子的高速离心分离技术、农药的表面张力系数与叶面吸收效率之间的关系,在电学部分介绍了生物电现象等。在热学部分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说,熵的变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命体本身由于运动等发热过程所产生的熵增加,这一项恒为正,另一部分是生命体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这一项可正可负。要使生命体始终保持活力,就必须维持一定程度的有序,从熵的观点看就是要让生命体的总熵变维持在零左右。这就要求生命体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时保持负熵进、正熵出的状态。也就是物理学家薛定谔所说的:“生命赖负熵以存在。”具体来说,人们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属于低熵高能的物质,纯净的水属于低熵低能物质,而人们每天将二氧化碳、水汽、尿、汗及其它排泄物等高熵物质排出体外,也就等价于摄入了负熵流。21世纪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已经势不可挡,如何让大学物理教学跟上这样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应该是大学物理教学的一个公共课题[3]。
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我们在电磁波部分结合遥感技术的讲授也受到学生的欢迎。电磁波有三方面的性质——振幅、相位和偏振。这三种性质都被应用于现代遥感技术,并由此产生了一门交叉学科——遥感物理[4]。从振幅来看,干土壤、绿色植被和水体等对各种波长电磁波的反射率是不同的,反射率曲线可以提供地表各种成分的面积、农作物的收成等等信息。但物体反射率一般与方向有关,这给实际测量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度。为了对各种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反射率建立模型,就需要用到物理知识。从相位来看,目前人类已经能够发射频率和相位均可达到高度稳定的相干电磁波。利用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绘制地表的数字高程图,精度达到几十厘米。还可以用来研究地震。从偏振来看,实验表明,可见光从的土壤表面反射,其偏振特性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偏振度越大。因此,电磁波的偏振特性可以成为传达地表物理特性的载体。但是,大气分子和气溶胶对太阳光的散射会带来附加偏振度,增加测量的不确定度。因此大气效应及其纠正一直是遥感科学的重要课题。这需要相应的物理建模。此外,在近代物理部分,我们讲了广义和狭义相对论在GPS卫星时钟校准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物理学在前沿科技中的应用实例,学生感觉到高科技并非高不可攀,其基本理论就在大学物理课堂中,学生对科技前沿问题很感兴趣,会提出各种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样就将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作者认为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和培养,是物理学教学的灵魂所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伟大的发现都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3)逐步增加近代物理内容的学时数。第一步先从现有的4~6学时增至10~12学时,其中,量子物理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黑体辐射基本规律、康普顿效应、弗兰克——赫兹实验、玻尔氢原子理论、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设、不确定关系、波函数、薛定谔方程、原子结构和能级、核磁共振现象、衰变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和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在相对论部分,主要讲授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洛伦兹变换、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以及广义相对论在现代宇宙学中的应用。将来还可以增加一些现代物理分支(比如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量子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生物物理、天体物理等等)的介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使近代物理部分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40%左右。当然,用普通物理的风格去向低年级本科生阐释现代物理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容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加强教法的研究和交流,是整个教研室同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4)针对农业类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的特点,我们在教法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在物理概念的讲授上,我们多采用比喻的方法,这样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如,在讲授光源的相干长度时,用一列火车来比喻一个光波列。在讲授热容时,用盛水的容器来比喻物体的热容。在讲授黑体时,用埋在废墟下的人很容易听到外面的声音而外面的人不易听到里面人发出的声音来比喻照射到黑体表面的光百分之百被吸收而反射率为零的特点。在物理公式的讲解上,在学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尽量采用板书推导的方式讲授,并要求学生记笔记,这样使学生手脑并用,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牢固。考虑到学时较少的缘故,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另外,作者也采用了一些前人行之有效的做法[5],如每章结束时做小结,将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梳理一遍,讲到后面的章节时,常常联系到前面的章节等等,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总之,作者认为面向农业类学生的少学时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护和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他们今后漫长的工作、生活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类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周芳,张志广.农科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5):534.
[3] 汪自庆,王国栋,刘云鹏,等.生命学科“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想法[J].大学物理,2010(9):42~44.
关键词:大学物理;授课方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引言
大学物理是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主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经典和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1]。由于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以及课程本身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原因,致使该课程成为了一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课程。如何才能将该课程讲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把这门课程学好,是广大大学物理课程教师的共同愿望。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讲授这门课的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先就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确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并且使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如此,他们才能不怕困难,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学习的兴趣,一方面靠学生自己激发培养。另外,老师的正确引导也会起到重大的作用。比如老师在绪论课中要向学生讲清本门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门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选取一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应用实例向学生介绍,再比如在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特别是对获物理学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所做的工作及研究成果方面的介绍,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迎难而上,勇于探索,积极进取[2]。
二、重视课前预习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很少有预习的习惯,这是致使我国大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课前预习应该得到重视,物理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物理学教材也往往以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呈现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有较多的知识内容需要通过推导演绎的方式来教授[3]。这就要求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要对已经学过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掌握,而且对正在讲的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如若不然,很容易出现卡壳,从而就将影响听课效果。另外,大学里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多,知识梯度大的特点也决定了学生必须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显然是及其重要的,但是学生往往没有预习的习惯,而且也不重视预习。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预习。
三、重视微积分思想及方法的掌握
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必备工具,要想学好这门课,学生对数学中的微分积分思想及运算、矢量分析、数理方程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属于基础课程,开课较早。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用到的一些数学工具往往在高等数学课上还没有学到。因此,在这门课程进行之前及进行的过程中,必须花大工夫来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做一定量的练习,务必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思想及方法,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降低学习难度,够理解物理理论的推导过程以及物理理论的相关表述。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多媒体技术有许多优点,目前大学教育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理论通过可视化的、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了一个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晦涩难懂的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由于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具有很多优点。因此,很多教师就一味的使用,整课堂全部用多媒体授课,这样其实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控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比例,不能图简单省事把多媒体一用到底,因为在有些情况下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可能比多媒体更适合,比如在讲解一些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却常常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课时,省去了板书的过程,使讲课速度加快,致使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讲解重要原理、推导重要公式时,宁可多花些时间,在黑板上一步步演算讲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了解所用的条件及数学工具,看清演算的过程,而且可以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声调等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
五、重视作业
中学内容少,课时多,教师会给学生上许多习题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对于大学来说,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紧,教师不可能像中学那样讲课讲习题。因此,教师重视给学生批改作业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通过给学生批改作业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通过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业的批改,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批改情况,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教师要做好学生的作业批改这项工作,首先应该每次上完课后给学生布置难度适宜的作业,并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认真的批改,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要尽量发现学生错误的思路根源,并给予指出,而不能仅仅画上对号或错号。通过作业的批改,应及时分析学生作业中反映的情况,制定恰当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以及时的解决,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大学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课程,这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门课是许多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大教师应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并相互交流学习,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这门难教的课程讲的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管靖.大学物理(第一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任一涛.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思考与改革尝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S2):154-157.
关键词:物理;兴趣;理工科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及其组成、探索物体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学科,它是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基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大学物理课程普遍开设于理工科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当中。但是,由于物理知识重在理解和逻辑推导,其中的理论基础知识更是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再加上多数学生认为大学物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种种原因导致理工科学生普遍丧失学学物理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好。针对目前理工科类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我们分别从教师学识水平、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厚积薄发
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握着整堂课的节奏和总方向。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老师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所以一堂课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于老师本身的学识水平。如果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对知识点分析得透彻清晰,把各相关知识点能串联得游刃有余,甚至能够把一些基本原理联系和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前沿,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也由此激发。相反,如果老师知识浅陋,泛泛而谈,自己甚至对某一知识点都一知半解,对学生的疑问都不能给出准确的解释,那学生对这堂课肯定毫无兴趣。所以,老师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更新,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等,这样才能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做好铺垫。
二、利用课堂仿真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方式是以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理论推导为主,一节课下来整个黑板都是原理和公式,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甚至排斥厌学,更不用说产生浓厚的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基本理论和原理都要有相应的实验数据和现象作为依据。因此我们在讲述物理学原理时,结合演示实验进行讲解就能事半功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尽快地融入物理情景,又能让学生自己来描述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规律,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轻松学习。但是,由于演示实验受到器材、环境和时间等多方面的影响,老师不能随时随地每一堂课都设计演示实验。这些因素使得演示实验在课堂上的优势受到了限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传统演示实验的缺陷可以被很好地被弥补。计算机仿真软件能够摆脱时间、空间以及器材对演示实验的束缚,达到和传统演示实验一样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和计算机仿真软件,老师可以随时在课堂上进行仿真模拟实验,而且整个实验过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控制和重复,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印象深刻,让学生感受仿真实验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
三、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内容要有所偏重,因材施教
目前,大多数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并没有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没有突出其专业特色,大学物理课时安排对所有专业几乎都一样,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大同小异。这把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当成物理专业的学生来培养,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通过对大学物理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物理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专业上去,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上,也只有根据各学科专业特色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如在对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就应多安排电磁学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光电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他们对光学方面的知识需求较多,因此授课计划应多安排光学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就应多讲些近代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浅显地介绍固体物理方面的知识。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要针对不同层次和具有不同兴趣方向的学生,因材施教。如果发现有些同学对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感兴趣,就要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传输、诱导,甚至可以推荐其报考物理方向的研究生,使他们得到物理方面更为专业的训练,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如果有些同学动手能力较强,就可以提供实验器材及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和总结规律。
四、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微课来提升学生兴趣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些新技术和手段也被引入到了课程教学中,这是对现代教学技术的重要补充和提升。计算机辅助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缺陷,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微课是目前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短短几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某一教学环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录制教学视频,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观看和学习。微课的主要特点是视频长度虽然不长,但基本包含了对一个知识点的完整讲解。微课非常适合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进行学习和观看,同时也不会像传统教学一样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通过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前观看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协作,互相讨论,自主探索讨论,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并由老师最后答疑解惑,给出评价。充分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将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采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
各大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很多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而学习的方式也就是在临考前背诵和记忆几个比较重要的物理公式,却没有真正去理解物理原理和融入相应的物理情景中去,这与我们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针对目前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相应地做出调整。目前,学生的期末成绩大部分是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构成的。老师可以采用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办法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对于答对问题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适当增加他们的平时成绩等。相反,对于违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秩序的同学要提出批评,并相应地降低平时成绩。通过在课堂上的有奖有罚,让学生把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学习中来,不断地养成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撰写一些与物理相关的小论文,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应的科学文献,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最后由老师来进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加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鉴于物理学对自然科学研究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产生长远的影响,它的重要性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理工科学生学学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热情还有待提高。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物理课程在当下培养学生探索真理、创新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洪荒之力。
作者:雷振新 单位:邵阳学院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建华,龚云国,成鸣飞.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尝试[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朱慧群,王忆.大学物理教学调查与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