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档案馆保管利用处

档案馆保管利用处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2 04:26: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档案馆保管利用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档案馆保管利用处

篇(1)

这里,我仅想从档案馆、图书馆馆藏主体特性的差异上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档案馆是接收机构,它是为了保存其服务主体的文件而设立的,它的藏品主要是其服务主体形成的档案材料。图书馆是搜集机构,它可以从任何地方搜集各种材料,其收藏品有档案,更多的是图书资料。众所周知,档案和图书有着不同特性。

首先,档案与图书的内容有所不同。由于图书有商品性,所以其内容必须对社会大众具有吸引力,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有科技的,也有文学艺术的,社会上任何层次的读者都可以在图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档案则不同,它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它从形成者形成的文件中直接转化而来,不是事后另行编写和随意收集的间接材料,其内容不允许有半点虚构成分,因此档案不具备任何艺术性,可读性不强,它存在的动因不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是记录历史,以备今后查考。两者相比,档案更具研究性,图书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再者,图书是经过对档案等原始记录进行收集、归纳、提炼后形成的二手资料,对于那些只想宏观了解,不想追根溯源的人来说,看图书当然要比看档案来得实惠。馆藏主体在内容上的差异,是当前图书馆读者的人数远远多于档案馆利用者人数的主要原因。

图书和档案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利用者的差异。图书馆的读者中,多数人是为了满足兴趣,丰富知识,而进行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比例不大。任何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都可以找到他感兴趣的图书而成为图书馆的忠实读者。而档案馆的利用者或为调查取证、工作查考,或为学术研究、编史修志,绝大多数都有十分明确的查档目的,有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以这部分利用者的人数去对比兴趣点广泛的图书馆的读者岂不是小巫见大巫吗?

其次,档案与图书的存在形式不同。图书是一种商品,一册图书只要市场需要,可以上百万册的印刷,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图书馆所保管的绝大多数图书都不是孤本,而是可再生的,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作为商品存在。档案具有唯一性,多为孤本,损毁后不可再生。因此,在利用过程中,档案馆会比图书馆更多地考虑到维护保管主体的完整与安全,即便对于开放档案,在利用、复制等环节上也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图书的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在图书被读者直接、反复使用过程中不必像档案馆一样为了怕保管主体在使用时被损毁而制定很多的“条条框框”,对读者进行太多的限制。就此而言,读者当然愿意去图书馆,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

由于档案和图书在内容、存在形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档案馆利用者与图书馆读者人数上的差距。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档案界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方式和设备落后也是造成人数差距的因素,但是如果只把眼光盯着后者,忽视了馆藏主体上的差异,甚至以接待人数多少作为衡量档案部门服务观念正确与否、工作得力与否的标准,那就太片面了。难道档案馆也像有些图书馆一样365天天天开放,就可以真正的、长时期的门庭若市而不是门可罗雀了吗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同志在视察档案工作时曾说过“我们讲档案开发利用,到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不能奢望像开饭店那样有成百上千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因此,现阶段档案利用工作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其在增加利用人数上绞尽脑汁,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利用质量上。这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在提供利用中提高查全率、查准率。

对于来馆查档的利用者,除热情的接待外,更重要的是准确快速地提供他所需要的档案。

二、了解社会需求,主动上门服务

档案工作不是孤立的,它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同步,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档案工作者不但要熟悉馆内业务,还要随时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捕捉社会热点,根据需要主动上门服务。将“你上门,我来查”和“你需要,我提供”结合起来。以北京市档案馆利用处为例,1996年初,他们了解到很多单位正在进行房产核实登记,有的单位因拿不出档案凭证而失去了产权。根据这一情况,他们及时整理有关档案,主动走访了16个单位,上门提供档案信息。虽然利用人数没有因此增加多少,但却发挥了档案的作用,为一些单位挽回了几千万元的经济损失,从而真正提高了档案的利用质量。

三、利用多种方式,提供档案信息

篇(2)

一、建设目标

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网络构建三个服务平台,分别提供相应层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共享服务。一是面向档案馆工作人员和来馆利用档案人员内部局域网(专网)利用服务平台;二是面向本级党政机关各立档单位的政务外网电子文件归档和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三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和进行馆际交流的互联网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平台。

二、建设原则

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网络系统的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指导思想,既满足当前需求,又充分考虑将来整个网络系统的投资保护和新应用的支持。设计及实施充分遵循采用标准、开放的网络技术,网络具有可扩充性、可管理性、高可靠性、前瞻性的原则。

三、功能设计

(一)VLAN规划

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网络借助VLAN技术,结合局馆处室职能及业务需求,进行子网划分,隔绝广播风暴,保证网络安全。其中互联网部分划分为13个VLAN,政务外网部分划分为12个VLAN,内部局域网(专网)划为11个VLAN。

(二)IP地址规划

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保证网络顺利运行和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为了规范IP地址,减少路由表,网络系统的编址方案利用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CIDR)和可变长子网掩码技术,结合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各业务系统使用情况及局馆处室职能对网络IP地址段进行规划分配,提高网络性能,方便管理。

其中互联网划为5个网段,分别为馆址各处室办公网段(192.151.32.1- 254),数据处理/利用处网段(192.151.33.1-254),馆址领导办公/服务器管理网段(192.151.34.1- 254),局址领导办公/保留网段(192.144.216.1- 254),局址各处室办公网段(192.144.217.1-254);政务外网6个网段,分别为馆址各处室办公网段(10.151.32.1-254),数据处理/利用处网段(10.151.33.1-254),馆址领导办公/服务器管理网段(10.151.34.1-254),保留网段(10.151.35.1-254),局址领导办公/保留网段(10.144.216.1-254),局址各处室办公网段(10.144.217.1-254);内部局域网(专网)11个网段,分别为数字化加工处理网段(192.168.30.1-254)、档案查询处理网段(192.168.31.1-254)、调归卷处理网段(192.168.32.1- 254)、整编处办公网段(192.168.33.1-254)、网管处办公网段(192.168.34.1-254)、服务器管理网段(192.168.35.1-254)、预留网段(192.168.36.1-254)、(192.168.11.1-254),安全处理网段(192.168.40.1- 254),备用管理网段(192.168.216.1-254)、服务器管理网段(192.168.1.1-254)。

(三)QoS设计

网络系统设计统一采用IP Precedence优先权技术,划分优先级,根据数据包的优先权值,通过拥塞管理机制和队列机制对各个优先级分别提供不同级别的QoS服务。每种应用根据其自身应用特点,被分配至相应的优先级别。

实施QoS的根本目的是确保网络信息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网络带宽,并在此基础上完成管理信息的传送。针对网络信息流量的内容及特点,制定如下QoS策略:

1.关键业务数据如数据处理域、办公域数据要给予最高优先级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业务数据及时可靠地传送;

2.保证应用服务器的正常使用,如应用服务域各项应用,不但不允许数据丢失,同时对延时的要求也非常高,将其定义为次高优先级;

3.一般性应用属于非业务的数据流量,其数据包最长,对延时并不敏感,但是不允许数据丢失,在保证前述业务流量的前提下,同时保证此类业务的正常通过,因此将其定义为普通优先级;

4.所有未定义的流量则被置为最低优先级;

5.另外,QoS设计将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员的IP优先级置高,保证具有审批权限人员的带宽需求。

四、网络设计

整个网络系统分为互联网、政务外网和内部局域网(专网),其中内部局域网(专网)与政务外网、互联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市馆与区档案馆之间通过VPN技术连接实现互访。政务外W核心层按照万兆、档案业务专网核心层按照千兆设计。

(一)政务外网与互联网

政务外网采用两层结构设计,即核心层和接入层。核心层部署2台万兆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实现设备冗余,并通过配置负载均衡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实现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冗余及流量分担。为保证网络安全,在核心层部署漏洞扫描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审计系统,做到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危险行为及时终止,非法操作详细记录。接入层部署以太网交换机分别连接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不同业务域。按照业务域的不同功能要求配置不同策略。在DMZ域和政务外网公共服务域的网络出口各部署应用负载均衡器实现负载均衡;在数据库处理域前部署数据库审计系统,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同时满足等保3级要求。

使用具有路由功能的交换机接入互联网,为了保证链路的可用性,储备一台具有路由功能的交换机作为冷备设备。部署防病毒网关,上网行为管理、流量控制器和网络入侵防护系统NIPS,满足网络流量管理和安全保障的需求。(政务外网及互联网拓扑图如图1所示)

(二)内部局域网(专网)

内部局域网(专网)也采用两层架构,即核心交换层、接入层。核心层部署2台千兆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实现设备冗余,并通过配置负载均衡协议和动态路由协议实现交换机之间的链路冗余及流量分担,配置2个万兆接口分别下联至接入层的各域,提供核心层的高速交换转发。内部局域网(专网)与外界网络物理隔离,在核心交换机的旁路部署漏洞扫描和网络审计设备,及时发现整个网络系统的问题,满足网络对安全的需求。接入层交换机分别部署在应用服务域、数据处理域、安全服务域、系统测试域和利用大厅域。在应用服务域的网络出口部署应用负载均衡器设备实现对应用负载的冗余及流量分担;在安全服务域、应用服务域、数据处理域、系统测试域配置防火墙实现对内部网络的保护。(内部局域网拓扑图如图2所示)

(三)市馆与区馆网络连接

为实现市区两级档案馆资源共享,跨馆出证等业务,采用VPN技术实现市区档案馆网络连通。在市馆政务外网边界路由器旁路部署一台VPN防火墙,区档案馆通过拨号方式经由市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到市档案馆连接。

五、结语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档案业务对网络性能及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的网络建设还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推进。

(一)内部局域网(专网)接入北京市电子政务内网

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已经在政务外网和因特网上部署,但是出于安全原因,大量内部、敏感档案数据依然保存在内部局域网(专网),形成现实的网络信息孤岛状况。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我们要尽快制定出接入北京市电子政务内网的方案,消除网络信息孤岛,进一步扩大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服务范围和覆盖面。

篇(3)

(一)人事档案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

人才是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无论什么类型的单位或者企业都注重人才的招聘,尤其是对那些技术性的管理人才,需要单位或者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应聘的人员进行考核、试用,才能决定能不能最后录用,这其中就需要人事档案来提供应聘人员的一些信息,以方便我们进行人才的选拔录用。另外不同单位对人事档案的内容需求和结果运用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最终导致人事档案的管理机构在档案内容的制定、传递方式的选择以及载体的确定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在制定档案时不能只是局限于本单位使用,同时也应考虑到更大的受众群体。

(二)人事档案的内容来源广泛且复杂

人事档案的管理对象以及服务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就使得人事档案的来源途径很广泛,其内容也丰富多彩呈现复杂性。例如,一个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所保存的档案内容,如:职业种类,社会身份,户籍种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服务对象就呈现一种复杂性和丰富多样的状况。

(三)人事档案的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事档案的管理政治化程度降低,也减少了其神秘性,另外,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目前,很多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都采取网路化的服务和管理对象,使各个人事档案的管理部门能够和当事人本身进行信息的交流,传统单一的交流方式正朝着多元化开放式的交流方式转变。

二、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档案内容陈旧与规范性缺失

我国的人事档案目前偏重于工资待遇、家庭情况的记载,而忽略了对管理能力、个人特点以及工作绩效的描述,所以档案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由于,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在市场经济状况下,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流动方式和流动速率也变化不一,这些外部环境的改变就导致了档案和人之间的分离。

(二)档案管理不严与技术含量低

我国人事档案在管理的严谨度和技术含量方面都比较薄弱,例如,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手工操作为主,虽然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配备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如电脑等,但是电脑也只是处理基本的自动化办公程序。目前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还属于传统的编目立卷和存库入库等,这与目前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之,人事档案较低的管理效率和落后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严重的制约着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

(三)档案服务单一与利用率滞后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只是对人事信息的搜集管理,而程序化收集的内容实际用处并不大,这是由于人事档案管理机构没有采取措施对人事信息进行开发和利用,管理机构支持程序化的管理而缺乏服务的主动性。与此同时,人事档案的管理项目比较单一,没能够向相关单位推荐专业人才,而且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数据的搜集和统计,不能有效的体现人才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及其年龄结构,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作决策也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利用率比较低。

三、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分析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监控对象分析

明确监控对象才能让监控主体明确其权责范围,更好地履行职责,具体来说人事档案管理对象应当囊括在职工、离职工、退休工以及未步入社会的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对象的多元化不仅局限于这种简单的分类,更多的是应当按照价值进行分类管理。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监控内容分析

人事档案多元化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事档案内容价值的多元化,人事档案在多元化的管理中包括人事档案的形成、保管以及流转。要想保证人事档案价值的多元化,就要在流转中进行监控,以在源头上保证其内容的真实,在保管中实现价值的增值。

(三)人事档案管理的监控手段分析

监控手段是赋予监控主体权力的主要途径,我国人事档案多元化管理的监控主要依靠法律手段,并通过档案法对违反档案法的责任人进行惩处追责。

四、促进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多元化的对策

(一)完善档案内容与规范档案整理

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完善档案内容,规范档案整理,促使档案信息构成多样性,体现信息组织的多元价值。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管理程序的规范化,比如档案的借阅制度、鉴别归档制度、保管保密制度、转递交接制度等等。第二,对于档案信息的收集要经过必要的鉴定,证实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力求文字清晰、手续完整、材料归档分类的条目准确有序,这样既便于信息提取与利用又可避免重复性劳动。第三,档案内容应反映干部的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以及任务完成的效果,各级资格考试的情况也应收集在册,强化信息组织的多元价值,为干部选举与社会性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实际依据。

(二)加强执行力度与创新管理技术

针对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不严与技术含量低的情况,应加强管理执行力度、创新管理技术、实现管理制度的精准化、管理程序的动态化以及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在管理制度的精准化方面,通过制度细化体现精细化作业,比如档案整理制度不能泛泛而谈,而应具体到立卷裁剪制度、装订制度、登记制度等操作细节,以实现档案更新的常态化。在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方面,应配置完备的计算机与打印机、复印机与碎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档案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变死档案为活资源,并利用管理软件减少劳动强度,降低工作量,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重视功能开发与促进信息利用

篇(4)

【关键词】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

一、图书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管理

1.1 图书馆档案的归档和保管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过程,档案库的建立应首先完善其相关文件归档系统与制度。目前,我国诸多图书馆针对于档案管理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关于档案管理的法规及责任制度,尤其是对部分珍贵图书、文献的管理加强完善了全引目录、分类目录、总清单目录以及借阅登记制度等,而且为了更好地完善图书馆的档案管理,还可以加大施行专柜、专室和专人保管等策略性措施。负责档案管理人员也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严谨认真地做好对档案的防火、防光和放潮等防护工作,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图书、档案,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1.2 图书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强化我国图书馆相关档案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在通过积极主动地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以便为图书馆和社会上其他各项工作提供更多地服务,这样才能够为图书馆档案赋予更好地生命力。因此,笔者据自身经验来看,关于我国图书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主要还是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配合领导的决策,并及时准确为各项事业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最快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一些必要且有用的服务。这样一来,领导们的决策、计划以及总结将具有非常直观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不断强化,一方面利于其档案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更进一步完善,另一个方面则是可以为领导的决策、计划及总结满足更多的需求,无疑这将会大大地促进我国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运作;

(2)积极配合馆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提供档案的信息资料,可以做到对检索信息的便捷性、传输快捷性,从而为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完整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将为图书馆单位争创多种荣誉提供非常必要的参考保障。总而言之,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利在千秋且功在当代,每一个不论是提供这种服务还是享受这种服务的公民都应该抓紧、抓好这项工作的开展。

二、图书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2.1 管理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数字化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一个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形式,它是旧运营商分散,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相关存储,网络互连可以被用来实现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的权威文件管理机关和机构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导向的数据为基础,其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要求积极引进新型技术,从而不断提高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得以以档案信息为载体而形成规模,这样也有助于文件数字化管理。

2.2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主要障碍

由于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在我国仍然属于新兴事物,且由于目前我国各项生产力的水平明显不高,科学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也是事实,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1)资源浪费

电子文件和纸质文档的“双系统”保存,引致资源的浪费。保存的“双系统”是具有相同内容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一齐保存。在一些单位,各部门办公自动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在网上传递各种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电子版的信息资源与纸质的档案资料两套文档是相同的内容,而不同类型的并发文件势必将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方面的浪费,且会影响到图书馆档案的广泛应用进而影响到电子文件和档案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广泛发展。

(2)电子文件归档困难

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是不相兼容的,分散性明显就很难以电子文档归档。经验数据分析,许多大公司都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而同一单位的档案室使用的档案管理系统则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使档案现代化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而推广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由于这两套系统设计单位不同,不同软件环境下形成的数据难以转换,无法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因而给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录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数字化档案的利用率不高

办公自动化系统实施了一段时间,但许多单位和电子文件管理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还在于提高更多地认识,人们依然相信传统的理念和管理模式,由人工来完成的整个文件检索过程中有限的文本输入,编辑和打印的应用,只能看到有限的覆盖范围的文件,而忽略网络的形式传递的信息的巨大宝库,使得电子文档没有得到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2.3数字化建设需注重把握的环节

(1)系统的工程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电子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整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档案整理、扫描输入、系统管理、磁盘备份、查询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等,比如一组硬件和软件系统。由于大型企业机关在日常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文本文件需要及时输入和存储,因此因此数字化系统就应使用双服务器双机备份、磁盘阵列存储、集中扫描、高速扫描仪、CD-ROM和磁带等手段加以解决。同时,为了提高利用率,应设置适当的档案查询系统,上传触摸屏查询及文档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2)建立横向通道和相应的衔接办公系统。保存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双套”的系统,它建议建立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即将到来的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之间的一个通道作为文本和图像共存工作的发展和数字文件的特点,制定特别是要改善管理规章制度,以满足的实际需求文档一体化工作系统,归档系统,文件保密制度,数字档案鉴定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等。

2.4 相关建议

(1)伴随着大众对于的档案管理的认识意识不断地增强,全馆工作人员应将更加重视档案工作,认真做好如收集与使用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反之,档案意识薄弱,不了解档案的用处,即使有档案也不知道使用,势必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目前,我馆档案工作已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提高了系统的基础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按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的文件管理系统,安全存储的文件,奠定科学利用图书馆档案工作规范,高效地开展了一个制度保障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一般来将,图书馆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是一个图书馆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具说服力的保障。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将为相互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改进与完善提供一个纵向发展的渠道,它会使得服务人群能够更加具体地、生动地享有图书馆服务功能。笔者撰写本篇论文意在希望在今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得到总结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刘艳.做好图书馆档案工作重在服务[J].浙江档案,1999(12).

[2] 姜惠莉,王福辰,亓伟.入世对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发展的影响[J].档案天地,2002(03).

[3] 梁转琴.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5(07).

篇(5)

关键词:数字化;财务转型;中国联通

伴随着我国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我国的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在企业中,能使管理人员随时清晰的掌握公司的发展动态,不断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致使企业联系逐渐紧密,市场透明化增加,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给传统财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不断颠覆着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以及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数字化时代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传统财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运用数字化手段来进行财务转型。

一、数字化时代下财务转型的概述

(一)数字化时代的特点

1.一切互联(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互联网的进化概括为三个历程:1994年,中国互联网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2009年之前,我国处于传统的PC端的互联网阶段,在该阶段,信息可以跨越地域迅速的进行交换,不断解决当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09年之后,随着社交网站的兴起,手机用户不断攀升,意味着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该阶段,信息交换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通过移动端的信息交流不断实现有效对接。移动互联网兴起的同时,物联网打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所有限制,万物不断互联,数据逐渐实现共享,人与事物能够进行深度融合,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行数据索取,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万物互联不只是将数据进行收集与沉淀,而是充分利用和分析数据,运用数字化手段改变社会的运行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给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数字化分析,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不断完善营运模式与财务管理方式。2.客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致使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人均收入的增多以及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不断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自身的精神生活。综上所述,科技和环境的变化为人们追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条件。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客户需求也需要企业紧跟客户需求,以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为最终目的,在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用户的细分,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3.技术的迅速迭代和创新数字化时代下,科技迅速发展,技术不断被革新,更新换代速度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并且相当一部分技术能够起到颠覆时代的作用,比如原有的专利技术在当前的环境下毫无用处,企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掣肘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当前,留给管理者的时间不断减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生存,必须革新企业的运营模式,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合时代的要求。4.产品销售以及提供服务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工业化时代,公司的运营模式是通过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来获得利润,将其所拥有的“所有权”进行转移从而完成该项交易。而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不是简单的对产品进行销售,而是将企业与客户的利益进行连接和融合,为共同的价值创造做出努力。在工业时代,同类企业之间主要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在数字化时代,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合作与协同关系,共同创造行业发展繁荣景象。从这个角度上讲,数字化时代并不是要求企业利用相关技术提升产品销量,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产品生产与服务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升级。

(二)财务转型的内涵

财务转型的主要目的是使财务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服务,使财务管理模式与企业运营模式相适应,不断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将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型财务会计,使得会计人员不只了解公司财务,还了解公司业务,使财务管理不断满足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整体来看,财务转型就是将财务转向更适合企业管理与发展的方向,使财务服务于企业运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管理效率。传统的记账模式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电子化记账方式,在此基础上,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财务管控,财务人员也需要加深对会计相关要求的理解。

(三)数字化时代下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1.财务转型是数字化时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科技的前进带来了经济的革新,与此同时,财务信息更加纷繁复杂,智能化信息得到广泛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便利,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也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财务人员都应该对企业的财务数字化进程更加关注。2.财务转型是财务工作人员打破陈规的重要途径企业的运行效率被财务管理的有效程度影响。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财务人员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发生业务所产生的现金流进行会计记账,他们大多完成单一性的计算任务,而没有对财务信息进行深度的剖析使之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服务,尤其是一些财务人员对公司的财务需求状况不甚了解,无法将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在价值发挥出来。再加上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不太重视,没有将财务信息与公司实际发展相结合,不利于公司管理者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与战略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财务部门应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积极推进财务转型,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服务。

二、数字化时代财务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转型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效果有待加强

在财务转型过程中,由于转型过程纷繁复杂,为了避免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企业的管理层一般会制定相关准则来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行为进行规定,约束员工的业务行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准则执行的效果较为一般,绝大多数员工认为该准则只是走个过场,不会对其进行过度的重视,再加上公司员工整体的财务纪律较为松散,对账务的处理不够准确和规范,甚至有时会出现做假账的现象,最后使得该准则的实施效果不佳,甚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合理统计并且分析财务数据能够反映企业在该会计区间内的经营状况,并有效预测分析出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现象,特别是以大型企业为主,在下一步发展战略的制定时一般会参考之前的财务数据,但是财务信息的失真与会计账目的混乱会无法辅助企业管理人员作出正确的决策,也会导致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诸多困难。

(二)财务转型过程中会计核算标准不明确

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推行财务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往往都是机械化地开展日常工作,无论在工作的灵活性还是核算标准等方面,其所遵循的相关标准程度都不高,从而使得公司财务核算出现问题。由于公司各个部门相互连接,当财务核算出现问题,其他部门就无法有效的开展工作。另外,财务核算标准不明确将会引发各种财务管理相关问题,使得财务管理形同虚设,无法真正发挥其工作价值,进一步影响公司的运营效果与发展速度。

(三)财务转型过程中信息化进展缓慢

伴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对于现阶段的企业来说,公司全体员工对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重视程度不高,企业的管理与信息化进程没有得到有效的衔接,因此使得公司的信息化进展不够迅速。另外,在数字化背景之下,技术的革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破除知识的壁垒,全面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掌握现代科技技术来对企业进行管理。

三、中国联通的财务转型分析

(一)中国联通基本情况

中国联通全称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其资产规模以及用户规模巨大,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份,中国联通用户规模为3.06亿。根据其财务报表可知,总资产金额为5824.7543亿元,利润总额为159.5951亿元,净利润为125.2492亿元。

(二)中国联通财务转型历程

2009年之前,中国联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相关问题,再加上其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于是,在2009年年初,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之后,其就致力于财务转型。截至目前,其转型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09年~2011年的纵向信息化阶段、2012年~2015年的横向信息化阶段以及2016年至今的运营共享化阶段,逐步搭建起以数字化手段为支撑的大ERP财务管理体系,有效地实现了财务端与业务端的深度融合,加深了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目前,其所构建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突出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一”,即一套系统,一个集团,一个界面。一套系统指的是中国联通的所有分支机构与集团所使用的系统都为同一个ERP系统。由于中国联通分支结构众多,每一个分支机构或者每一个省若使用不同的系统,将会大大降低数据的统计效率。一套系统的建设打破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壁垒与隔阂,实现了不同业务部门的统一管理,所有业务的全部流程都可以在该系统中详细地体现,并且通过SOA系统实现了整个集团的信息共享与各个业务的无缝衔接。另外,一个集团和一个界面指的是所有分支与集团的数据源头和系统界面风格相同,这样可以使得不同的用户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完美共享,大ERP系统将中国联通的所有信息包括在内,为其业务以及财务的转型提供了条件。在数字化时代下,传统的财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传统的会计人员将被淘汰,会计交易的记录也将被革新,所有的交易以及与其相关的会计记录都会在交易环节中体现。中国联通在经过财务转型之后,依靠大ERP系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财务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从税务服务上看,中国联通在经过财务转型之后,其增值税的税务申报、纳税筹划以及发票开具能力不断提高。对于中国联通内部来说,其所建立的税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不断优化业务操作逻辑,操作流程得到简化,使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以及财务人员。对于外部的中国联通的用户来说,中国联通的发票打印更加便捷,有效地建立了“互联网+税务&票&会计”一体化管理平台,税务以及发票实现一体化管理,实现自动纳税申报以及申报信息共享。第二,从会计核算上来看,中国联通所建立的大ERP系统能够建立标准的核算准则,并且自动进行会计核算,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不断精简会计核算要素,使会计核算更加简便。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发票作假,中国联通充分利用了智能识别技术,尤其是对发票进行的数字化处理,极大的保障了发票的准确度,节省了财务核算时间,提高了会计的核算效率。第三,从资金管理上看,中国联通在财务转型过程中运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了资金的集中统一支付,并且有效管理线上与线下的资金,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第四,从档案管理上看。为了方便对相关档案以及重要资料进行存储,中国联通建立了数字档案馆,实现了档案以及资料的无纸电子化,更有利于相关人员对档案进行查询和保管。第五,从数据服务上看。中国联通摒弃了传统的会计报表编制方式,实现了自动编制财务报表,同时提升了财务报表的管理便捷性。

(三)中国联通在财务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借鉴

1.将业务与财务充分融合中国联通通过充分梳理自身的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流程,将财务与业务进行充分的融合,在业务中不断契入财务处理,实现一体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中国联通业财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的财务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绩效,通过对数据进行定义规划,以终为始,从会计处理的数据结果入手,不断对其业务流程以及战略规划进行梳理和优化,不断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同时,中国联通的业财融合使企业的业务与财务的信息高度保持一致,还与外部供应商以及银行等机构进行信息互联,在保证内外部信息协同的前提下自动处理相关业务。除此之外,为了对业务以及财务流程的规范程度进行保障,制定了《中国联通集团大ERP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处理效率与处理准确度。2.使财务管理为企业战略服务中国联通经过财务转型之后所采用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定位为共享,分支机构所使用的ERP系统以及管控规则与集团公司相一致,这就使得其财务核算的标准化程度较高,能够有效的支撑企业的相关战略。另外,在ERP系统的辅助下,管理人员能够专注于公司的战略制定与重点业务,其他相关业务通过财务共享系统自动完成,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同时减轻了财务人员的业务负担,企业全体人员都能为企业的战略服务,有利于企业更加持续的发展。3.充分利用数字化相关手段,推动电子化会计档案的建立中国联通在财务转型期间,进行高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建设了三大类信息管理系统,在三大系统下每个系统又包括一些小的系统。无论是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相关系统都被涵盖在内。在这些系统协同工作时会自动生成会计的相关凭证,由于公司业务量较多,从而使得会计凭证较多。若全部凭证采用原始的纸质方式进行存储,不仅增加了财务人员的打印凭证的工作量,降低了公司的运作效率,还增加了公司的储存成本。鉴于传统的会计凭证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中国联通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电子档案,优化了档案管理方式,提升了档案的管理效率,降低了企业的档案存储成本,进一步提升了档案的访问便捷度。

四、数字化时代下财务转型对策

(一)推进业财融合的财务管理方式

数字化的发展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推行业财融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伴随着管理会计思维的不断深化,财务系统也应该不断进行改进。因此,企业应当借鉴中国联通的做法,在数字化背景下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业财融合。将业务数据及时的转化为财务数据,不断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使得公司的财务建设为企业的业务整合以及规模扩张服务。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模式为职能分工的财务管理模式,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由于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分离,每个部门都注重自己部门的相关利益,对公司的整体利益的注重程度不够,使得企业的运作效率较低。尤其是在企业的财务和业务关系上,这种矛盾关系更加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利于企业的管理。为了缓解业务与财务之间的矛盾关系,财务人员要转变传统职能部门的管理理念,主动将财务流程嵌入业务办理过程,业务人员也应当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主动配合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融合管理,这样才能不断加强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协同效应,使两者为企业共同作出贡献。

(二)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数字化技术将数据深度细化,实现由面到点、由单纯的结果展示向业务过程呈现的转变,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挖掘数据背后的故事。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强化财务管理的总体规划,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可借鉴中国联通将财务管理服务于企业的相关战略,建立专业的管理会计队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财务会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培养全局视角、组织和策划能力、专业判断与综合决策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工作能力。

(三)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要想在数字化时代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必须不断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目前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企业利用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综合企业的财务信息,使其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另外,财务信息化建设也为企业有效集中管理资金提供了条件,使企业更加适应目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生存与发展。企业应当打破传统流程,可借鉴中国联通电子化会计档案的建立,建立财务一体化信息流程。在传统的业务流程中,对于一笔业务而言,不仅需要业务人员从业务端输入信息,其他处理人员在处理该项业务时同样需要输入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就出现了重复劳动的现象。但是,在企业不断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信息处理流程受到了革新与摒弃,此时,当一项业务发生时,信息化管理系统会按照特定规则对该项业务进行处理,各个子系统协同作用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以及进销发票,并自动将处理结果进行存储,并且若相关人员有需要可随时调取并生成报告,使财务管理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吴雪莲.“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转型研究[J].山西农经,2020(06):136-137.

[2]王上.基于财务共享的企业财务转型及模式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08):35-36.

[3]谢婷.浅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财务人员转型的影响[J].商讯,2020(08):191+193.

[4]金萍.浅谈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J].纳税,2020,14(08):43-44.

[5]彭灿.电信企业战略型财务转型路径研究[J].财会学习,2019(30):37-38.

[6]王安超.“云财务”时代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探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