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5 22:30: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语文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语文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 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而初中语文教育在所有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大的不足,很多老师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育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教学内容及活动要以学生为主,同时,还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因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1-2]。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现阶段,国家不断推行和提倡素质教育,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国家的政策相一致,不同学者专家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诠释不尽相同,当前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育环境相对开放的背景下,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互动过程,通过深入的优化和深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教学相关的资源,不断调节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不断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从整体而言,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解释:第一,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占据重要的作用,作为双主体,两者相互平等且同等重要。互动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并不是反传统的教学,而是强调将“教”与“学”两者统一起来,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活学活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互动方案,同时,应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存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高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不足

应试教育在我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其理念已经深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校的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升学率,如果一个班级的升学率较高,就认为老师的教学质量高,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知识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

(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为基础性的学科,伴随着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主要起到交流工具及人文载体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升一个学生的文化修养。2.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体现学习的独立性。3.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感知及情感体验。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极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三)综合运用教学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运用到很多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而认识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应该简单的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应该和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对周围环境进行判断、感受、体会,通过自主的学习,来验证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因而综合运用语文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4]。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实现途径

通过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开展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方面,之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下,文章的讲授过程通常是老师在备课中对文章进行分段,并结各段及全文的中心思想,并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批注到教案中,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备课结果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和背诵等方式来完成文章的学习,学生和老师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整个过程都是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完全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对话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双向交流的,学生的阅读等工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互动中自主完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辩论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还应该充分考虑其学科和知识的特点,而辩论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议论文等的学习方面适用性非常高。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们大胆提问,互相辩论,且有较高的自由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和理解问题。这种辩论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及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好的提高[5]。

(三)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作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前提,只有两者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对外界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同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十分必要。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的特点,不愿意也不好意思和教师沟通,他们内心对教师存在抵触和害怕的心理,这就对教师提高了要求,教师在同学生交流过程中,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同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引导解决,提高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并且,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因而本文主要针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深入分析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期望这样能有力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固然,互动是要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一定要摒弃一种通病――形式互动。不是每一课书、每一堂课都值得互动,都有互动的亮点,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学生的互动内容上,就要掂量清楚,不要落入“表演”的俗套,而过于追求形式主义的效果。总之,有效的互动必须是建立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否则,便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昭.浅议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42.

[2]仲福丽.“五环三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刘洪杰.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篇(2)

【关键词】兴趣;缺失;原因;对策

中学生语文兴趣缺失的原因。首先,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认为语文课是学习母语,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了,却不知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必然降底其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学生没有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和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看不到成绩的情况下,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容易提高分数的学科上。同时,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自我中心的意识强,不大会体谅别人,不大在意别人的感受,情感比较匮乏。而语文学科恰恰是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感情充沛的文章,却不能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共鸣。老师认为精美的文章,他们却认为无味、无趣,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其次,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沿袭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不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来看,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得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 同时一些教师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把语文课变成了考试课,使语文失去了应有人文关怀,在成绩、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少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

第三、教师与学生关系不亲。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你,才能让学生喜欢你教的语文。事实上,老师要让学生真正喜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么太过严厉,学生噤若寒蝉,即使课堂鸦雀无声,也不能代表学生喜欢语文,因为你管住了他的行,并不能管住他的心;要么太过随意,学生觉得你万事好商量,也不会把语文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对语文老师没有敬意和爱意,想让他对语文产生兴趣,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四、社会原因,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思想,所谓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思想在不少学生家长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他们的这种思想,在他们的生活言行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他们的孩子,使我们的学生也也渐渐认为语文科是一门对今后的生活无关紧要的一门学科,只要能应付现在的考试就可以,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因素可谓多种多样作为语文教师,我应该如何把学生引入其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对学生讲明“语文是百科之母”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地位。语文是各科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打好了基础,才能使各科学起来不费力,看看各科教材,除英语外,有哪一科不是用汉字来书写的。若语文没学好 ,那么数学应用题一定会被弄得一头雾水。因为应用题都是用语言组织起来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只有牢牢地掌握好它,才有可能学好其他门课程。

第二,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教师,根子却在学生。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才能产生认识语文和参加语文学习的倾向性心理,才有可能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必须在思想观念把教育对象――学生看作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的存在,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学习空间、权利和义务都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第三,提高教学水平,作为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学品位。教师要充分备课――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永葆语文课的新鲜、有趣、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光要教语言,还要教方法、教做人,更要体现出教学的灵活性。因为“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样,教师在备课时就得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第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者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语文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A]. 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C]. 北京 : 开明出版社 ,1995,6.

[2] 柳菊兴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二版)

[3] 张淑芬《明用方致学,亲师乃信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杂志》)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教出的学生,往往考试的分数很高,但都是高分低能,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很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具有独创性的创新。正如有的教育家所说:“我们的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往往就像是一个充满疑问的‘问号’,而到毕业的时候却成了‘句号’。”这就充分说明,原来的旧式样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形式的快速发展,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根本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尝试新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进步,已经逐渐和国际教育形式接轨,很多国外新奇的教育模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每一种教育理念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对于这些教育思想和模式,我们不能不加以区分的全部接受,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学情,因此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再加以改进,把其中好的东西充分发挥,把不合适的东西摒弃,这样就会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模式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往往年轻的教师接受能力更强一些,而年纪稍大的教师因为从事教学的时间比较久,教学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定势,对于新生事物往往难以接受。所以在使用新教法、新教学理念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年轻的教师开始,让他们先接触这一新的事物,并且在工作中进行实际的应用,再找出其中的弊端和不足,利用大家的智慧齐心解决。等到形成一定的效果之后,再进行推广。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用年轻教师带动年纪大的教师,就会逐步取得教学实践的逐步改革。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对于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有理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一个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品质呢?(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对学习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正确的学习观。而学习观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使他们弄清学习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中,可树立学习的标兵,使学生成为同伴学习的榜样。(二)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让他们敢于提出质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有的比较勇敢,胆子较大,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有的胆子较小,比较内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更不敢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主动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即使学生错了,也不能进行讽刺打击,而应该及时进行鼓励。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会越来越积极学习。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创造能力是一个人最珍贵的良好素质,也是决定一个人以后对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意识决定行动,有了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渐拥有创新的欲望,进而开始努力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格外强烈。”这就说明,儿童也是拥有强烈的创新欲望的,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使学生的创新之花越开越美丽。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原来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现代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已经出现,由之而诞生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是非常之多。如小组合作模式,探讨式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这几种模式都注重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也主要围绕学生进行,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教育方针。所以,这些好的教学模式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尝试,并且不断地进行改进。

(二)对学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人都是希望被表扬和鼓励的,这是人的共性。小学生这种心理更为强烈,所以我们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与成功,都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当然,表扬也应该注意一定的方式和场合,还要注意方式和程度,不然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有可能产生洋洋自得的高傲心理,不能受到一点的挫折与批评,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实际教学中,对于一些成绩较差、心理自卑的学生,教师也要采用鼓励与表扬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积极向上,敢于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就使学生具备了创新的意识基础。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而不是那些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所谓知识型庸才。作为跨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求异创新,并创设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7-69.

[2]王策三.教学实验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1-103.

[3]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122-125.

篇(4)

关键词:乐清风景 乡土文学 写作教学

每到周五我就会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又要写周记了,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再看看语文老师们每次改作文:这些作文不是生病了妈妈冒着大雨给我送医院,就是妈妈来给我盖被子的老套题材。要是碰到考试,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没有值得品味,让人欣赏的佳作来调节。一天下来全班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日复一日,学生谈“文”色变,教师改“文”恼火。

一次公开课上,我在自己的八(1)班上《三峡》。导入的时候,我是例行公事的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都去过哪些风景秀丽的地方玩过呢,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起初,我的设想是学生随便说几个地方,我过渡到三峡就结束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这个问题竟然激起了千层浪,我们班级的学生争先恐后的要站起来向我介绍乐清的风景,如雁荡山、白龙山等。我就追问了一句:为什么你觉得那里是最美的,你能给老师描述一下吗?结果学生眉飞色舞、兴致勃勃的描述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为了他们介绍的风景,更因为他们的文采。原来他们心中也藏了那么多的美景,原来他们的脑中也有那么多的美词美句。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平时在作文中描绘不出这么好的风景呢?学生有自己的美景、自己的快乐在心中,却常常在写作文时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敷衍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是学生不会吗?显然不是。是学生不写吗?为什么呢?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出问题了。

因为中考的功利性早已将学生的个性磨平,老师硬塞进去的是所谓的技巧、方法,其实就是为了应付中考的现代“八股文”。这样要求下的文章,只是为了迎合考试,迎合分数;至于学生的真情实感,实在已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就成了中考流水线上的一道固定工序,不但让人生厌,更令人作呕!谈真情实感其实已经是一件太奢侈的事了!但写作恰恰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要求写作者对生活报以极大的热忱和关注,对人生有敏锐而自我的感悟和体会,对各种现象有独立乃至独到的思考与见解。没有关注,没有疑问,没有思考,所谓的技巧和方法,也就空有其表了!没有“铁肩担道义”,怎可能“妙手著文章”?

怎么办?马克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浙江省作协主席黄亚洲说:“我想到我们的文学还是要进一步做到‘三贴近’,要贴近生活,要贴近实际,要贴近群众。”是的,“村村皆话本,处处有诗材”,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当今许多国家的作文教学改革都强调要向生活靠拢。如2011年的中考作文题目“____的童心”,出发点就是贴近每个学生的生活和心灵。

蒲岐依山傍海,学生们对田里乡间的农村生活很熟悉,玩的地方不是海滩就是山头。虽然相较于城里的学生而言,这些孩子的视野没有那么开阔,但这青山秀水也能成为他们写作的无尽源泉。

因此,我认为可以将乡土文学作为写作教学的依托之一。

一、 概念的界定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我以为刘绍棠先生总结得最好:“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乡土文学应当是一种广泛的乡土生活的描绘,应当以朴素、蕴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为基本美学特征。我认为内容涉及本土山川风土、民俗民情,或讴歌地方忠义才俊,或吟咏乡土风物的诗文词赋,有一定艺术水平,有一定可读性,有人文意义或文献价值的都可作为乡土文学。

二、乐清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学资源

乐清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美景难以胜数,在此聊举几例。 一道芙蓉溪串起了古今两个湖:雁湖和笑容湖。“上有湖,方可十里,水常不涸,秋雁归时多宿子此……”那高山顶上的湖使雁荡山得到了一个别具神韵的名字,也给游人心里添了一片浩淼的碧波,由于终成涸泽,它又成为他们心中难回的一个梦。寻梦的人们只找到一片云海,以及壮丽的日出和日落。其实水还在,西大瀑依然矫健,梅雨瀑照样漾洒,西石梁洞前的芭蕉还绿。雁湖景区的锦山绣水,最宜乐山乐水者蓑衣斗笠随意倘佯。雁湖景区主要景点简介 雁湖景区,东起东岭,西至碧落峰,南起本觉寺坑,北至雁湖岗,面积约59平方公里。其中有12峰、6岩、2石、6洞、6瀑、3潭、2湖、1溪、2谷、1门、1天、合计景点42个。此景区,位于雁荡山西部,旧称“西外谷”,以湖、瀑、峰、谷等取胜。雁湖是雁荡山一名的出处,徐霞客称之为“鸿雁之家”,登岗可览云海、日出奇观。烟雨飘散的梅雨瀑,似绸带下垂的罗带瀑,瀑形幽奇的西大瀑和状物象形的含珠峰、石表峰、玉兔峰以及奇险幽迭的梯云谷,皆为胜景。雁湖山水秀美,人文史迹、民俗风情相映成趣。不少诗人名士为雁湖的秀美山水所倾倒,留下了大量精美的诗篇,成为我国山水文学的组成部分。如:清人何士循有《仰天猫》诗一首:“鸾凤栖迟在荆棘,无端鸡犬尽登仙,猫儿也作飞升想,翘首茫茫只望天。”清人梁祉游过梅雨岩后,写诗一首:“岩上飞泉高百尺,岩前碎玉击寒石。青萝湿处少人来,满地莓苔鹿承迹。”朱镜宇所书“罗布瀑”三个人字和题记石刻在罗带瀑。徐霞客在游记中说:雁湖顶上“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芙,青青弥望。”清人方尚惠咏雁湖诗云:“一望连大海,湖寒长似秋。空山归宿雁,乱获映苍洲。”雁湖的气象是苍茫阔大的。清人程浩在《雁湖》诗中已有“人间此景应无二,欲请山灵觅水源”的浩叹。徐霞客曾有“非岩山第二流也”的赞语。传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隐蔽在这,南北两侧嶂壁夹峙,高耸入云。南侧嶂壁下部有巨石相依,中留一个幽谷里讲学,宣传抗清主张、进行抗清活动。这些历代诗人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营造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如此一代一代,奠定了雁湖的文化底蕴。但真正了解雁湖、真情歌颂雁湖,并留下大量名篇的还应归属这片秀山灵水养育的本地诗人。如余协富的《生命弦歌》等。乡土文学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本,拓宽了取材的范围,展示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写作教学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陈桥驿先生所说:“因为一切从乡土出发,以乡土为教材,人人看得见,触得着,所以感染力特别强。”

三、挖掘乡土文学作为写作教学的根据

1.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当前的课程地区适应性不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丰富的山川地理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瑰丽多姿。由于地域极广,风俗迥异,文学呈现出的地域特色也就十分明显。中学语文新教材无论哪一种版本,都有一个共性――通用性,尽管各篇章都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符合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标准,但我认为它依然有不足之处――课程地区适应性不强。作为通用教材,它不可能构建地域风俗文学系列。因此,选乡土文学作品补充教材,可弥补通用教材的不足,扩展语言教学的外延,符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理念。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程资源。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教材就等于资源”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讲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注重本土化教育。这种观点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充分说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实践”中,在“情境”中,才能“体会、感悟”。但是,由于受单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影响,要求语文教材“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学生达到同一标准,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存在“齐步走”、“青一色”的状况,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因此,如何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语文资源的整合,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和意识,在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由此产生的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走向,从总体上看,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一代与生养自己的土地,与深厚的乡土文化,与坚守在土地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大了。钱理群先生在《贵州读本》中谈到这种情况并说:“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正是出于这样的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忧虑,我们想向我们的孩子,向中国的教育界,以至思想文化界,发出一个呼吁:‘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关乎民族精神建设的大问题: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关心生养自己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关心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精神底子”。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一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将来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改变家乡。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之一。

2.乡土文学的特点

2.1景物的地域性。“芙蓉渚有耸石头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白龙山下芙蓉川,川上溶溶碧玉泉。十里拖蓝浓似染,半空飞翠紫生烟。”“惊人鸥鸟过逾白,蘸水桃花红欲燃。怪有湘妃出歌舞,秋风江上听鸣弦。”“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一望连大海,湖寒长似秋。空山归宿雁,乱获映苍洲。”好山好水历来是文学家笔下不朽的话题。秀山丽水以阔大的胸怀接纳慕名而来的四方豪逸之士,而他们以的山水为讴歌对象,将之传唱天下,名扬海外。

2.2风俗的独特性。与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瓯越文化也如瓯江水一样,从远古的荒蛮一直流到今天。这条悠长的文化之河中,沉淀了众多的习俗,令人回味无穷。以倒糖糕、舞龙、做戏、上梁抛馒头等为依托的民俗民情,滋润着乐清的人民。

2.3人物的乡土性。乐清人杰地灵,俊才名士辈出。尽管他们都是闪着光芒的神奇人物,但他们都是一样的乡情系桑梓,身上都有依然抹不去浓浓的乡土气息。

3.乡土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可操作性

3.1乡土文学更易缩短距离感,产生亲和力。人们接受事物有一个过程:认知――熟知――认同――接受。这一过程的底座是认知。新课程有些篇目配有说明资料,实际上就是因为涉及到许多事情让学生太陌生,太难理解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乡土文学将学生熟知的山、川、风物作为抒写对象,作品的背景及内容均是学生熟知的人、事、物。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学生来说,读这样的诗句不是倍觉亲切吗?这样就缩短了人与“文”之间的距离。即使有疑点,还可以近距离观看、实地体验,读了《绿》,再去游览梅雨潭,回来就有了不少的感慨与文章,学生有话说了。

3.2乡土文学更易激发乡土情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阅读中,“情感”的渗透就像春风滋润万物一样悄无声息。作品是孕育高尚情操的“摇篮”,只有融入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理性思索的阅读才是有情感的。“乡亲”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追求。为家乡而骄傲,为家乡而学习,热爱家乡的教育已经无需用语言强加了。

3.3乡土文学的作家更接近读者。与作家的近距离接触打破了诗文在读者心中的距离感和神秘感。国庆节学校给班级发了余协富先先生的作品――《生命弦歌》。读完后,学生们更是这样评价:“看到余协富先生是乐清人时,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海外他乡异地与老乡邂逅的亲切感,于是便抱着无比的诚心和非常的兴趣来研磨他的文章。”“为什么读到他们的作品时我特别地激动?那是因为他们说出了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啊。”“读他们的作品觉得很真实,好像他们就站在我的身边向我微笑。”当同学们读了本土作家的诗文后是那么的激动!这是其他一些文学作品难以达到的效果。

四、挖掘乡土文学,进行写作教学的作用

经过半年的探索和研究,“挖掘乡土文学,进行写作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乡土文学所具有的别的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优势,以丰富写作内容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写作教学能较好地突破作文的瓶颈,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并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发挥“乡土特色”作文独特的育人功能。

2.为作文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土壤”。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搜集材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通过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

参考文献:

余协富《生命弦歌》

《语文课程标准》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