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程分享总结

课程分享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9 07:2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程分享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分享总结

篇(1)

【摘要】PBL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而深入了解及掌握,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对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具有积极借鉴作用。作为教师,怎么针对不同的课程实施PBL教学,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PBL 课程教学指南 应用与思考

会计专业是以学科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特点是以老师讲授理论课为核心,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教师决定教学的方向及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者只需理解和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怎么样进行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会计课程中,将PBL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专业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一、PBL教学模式在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中的实践

1、会计的纯理论课程

纯理论课程指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比如财务会计等。按异质分科原则,将班级同学按6-8人组合成一个科室,由教师确定精讲模块、自主学习模块及分享交流模块.

精讲模块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点,重点、难点及易错点进行讲解,精讲模块在纯理论的课程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倾听教师精讲,把所学知识对号入座,更加系统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教师应该精心设置案例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案例问题或者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自我思考解决问题,再是自主学习和科室交流与讨论结合。如果科室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室间及班级分享与交流。每周或每单元根据课程需要,安排10-15%的学时,作为班级分享与交流时间,内容可涉及尚未解决的难点及重点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交流等。

自主学习模块在纯理论的课程中,部分时间分配是在课外进行的,让学生以科室为单位自主学习,地点可以选择在教室或者在图书馆,使学生对课程的目的有所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查阅资料。

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本周或本单元的交流与分享作出总结,进行点评,教师重点解决难点、疑点、关键点,反思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检查自己在教学组织中的漏洞和不足,结能调动科员积极性的方法,修改旧的实施方案。由于纯理论课程比较抽象,因财施教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每单元必须自己学会总结,提交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和潜能,重点关注每个科室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习,严禁搭顺风车现象。

2、理论+实践的课程

理论+实践课程,指的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比如会计电算化等。将班级按6-8人组合成一个科室,围绕教师提出的案例问题或者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理论知识点通过说书、说题、说操作,说重难点等的方式进行,多操作,个人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室交流与讨论,如果科室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室间及班级分享与交流。每周根据安排课程15-20%的学时作为班级分享与交流时间。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学生本周的交流与分享作出总结,教师重点解决全班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都容易犯错的问题及普遍性存在和重点的问题。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展示(PPT、角色扮演、会计职场场景模拟、VCR等),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在教室墙上、博客或者QQ空间、微信公众平台等处进行展示。

3、纯实践的课程

纯实践课程,指的是实验实训课程,是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比如财务会计实训等。将班级按6-8人组合成一个科室,围绕教师提出的案例问题或者学生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理论知识点在前面的纯理论课程中已经学过,遇到的操作要点,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复习以前所学理论知识完成,重难点问题通过科室交流与讨论,及班级分享与交流。纯实践课,由于每个科室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操作技能高低不同,会出现各科室进度不同。要求各科室根据实训资料制定实训周计划,每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教师要关注各科室计划执行情况。根据实训学时需要安排10-20%的时间用于科长与科员的分享与交流时间。

最后由教师对重点、难点及疑点,结合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实训交流与分享作出总结,进行点评,与会计岗位零距离实训。实训的一定阶段,对实训的凭证、账本等资料进行展示,从书写、业务处理等方面互相学习优点。

二、PBL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考核的思考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处于消极被动地听讲、记忆、模仿等低层次的智力活动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软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也是忽视过程,只重分数,忽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学生处处皆是。

而在实施PBL教学模式中,每位科员期末的成绩来自于对科员自身的考核和科室的考核,要靠自己挣分。在不违反学校的教学规定的情况下,经过申请批准后,考试课程可以给出50分用于过程考核,考查课程可以实行全过程考核。科室的发言、阶段性测试、作业、PPT知识点展示等方式直接与科员本身及科室的考核相关,每月末会公布科员及科室的成绩,让科员和科室明白期末想获得多少分必须靠自己平时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挣,各种活动包括:说书、说博、说题、说软件、分享交流、科室活动、月末奖项申请等,考核成绩落后的科室可通过上述各种方法来提升科室的整体的考核成绩,增强班级凝聚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篇(2)

【关键词】高校 团队拓展 课程理论模式

拓展训练是一种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境,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含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教育模式。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到了1942年德国一个叫汉斯的教育家创办了海上训练学校,该学校成为了拓展训练的雏形。1962年拓展训练又传入美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美国一些中小学校开始引入拓展训练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短期训练活动,但仍然只是教师个人的科研与实验,作为一种大胆的尝试而已,并没有列入正规的教学大纲。而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拓展训练这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于是有更多的教育者投入其中进行研究与实践工作,并使得拓展训练渐渐走进学校课堂。

一、构建团队拓展实训课程理论模式的意义

在我国,拓展训练是从商业培训开始的,由于在商业领域的良好发展,国内的一些高校也瞄准了拓展训练带来的价值和对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便纷纷开始引入。目前来看,一些高校虽然引入了拓展训练课程,并将其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一门完整规范的课程理论体系,或作为一门单独的实训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希望通过教学过程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但在整个教育内容体系内,涉及个人挑战、团队合作及团队精神的教导太少,而且模式单一,形式简单,基本起不到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对象的主体是独生子女,其对团队合作、团队精神的理解和体验比较缺乏。团队拓展训练以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走入了许多高校专家、学者的视野。其在体验学习、体能锻炼、毅力培训、团体合作等方面与学校一些课程有一些互通的地方。将团队拓展实训引入课程体系,变成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意识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的实践环节引入团队拓展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为高校课程发展提供新动力。

二、团队拓展实训课程理论模式的构建

北京大学素质拓展训练师钱永健先生在国内率先出版了关于拓展训练的相关专著,他在专著中简单提到了拓展训练的课程模式,包括: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并列举了各模式项目下的具体操作内容。本文认为该模式有待于改进和加强,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设计成一个适合我国高校特征、针对学生特点的团队拓展实训课程的理论模式,见图1。

该理论模式分五大部分,分别为前期准备、挑战体验、分享总结、提升心智以及改变行为,核心部分是改变行为。这五部分形成两个环,外环和内环。外环是前四部分的循环,在每一次拓展实训结束后,教师都要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完善下一次实训,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内环是核心部分改变行为,团队拓展实训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种体验式学习,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注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一)前期准备

任何一项活动或课程的开展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前期准备,对于团队拓展训练这种偏向户外体验的活动来说,前期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1.前期动员。高校开展团队拓展实训课程的目标人群是大学生,学生在得知要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之时,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课程,首先的反应会是一连串的好奇和疑问:“这门课到底是要做什么?”所以,拓展训练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此课程在认知上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就是进行前期动员的目的。具体的动员内容包括:团队拓展训练课程的简单介绍,开展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具体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实训课程要求,安全教育以及学生成绩考核办法等。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即是对学生基本情况,如学生人数、所在班级专业、男女生比例、有无特殊病等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以便按照人数和专业进行分组。分组原则如下:一组人数控制在20~25之间;各班级各专业打乱,由教师来随意分组,避免学生跟自己熟悉的同学一组;尽量使各组男女生比例一致。如果有特殊病不能参加某些高难度项目时要提前预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课程设置。如今高校的大学生多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是在新世纪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思想开放,崇尚个性发展,往往致使他们团队合作意识略显薄弱。因此,针对这一特征,实训课程的设置应多以团队合作项目为主,从起始的组队“破冰”,到最后的分享总结,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从而增强学生对团队合作意识的领会和践行。

4.场景布置。每个拓展训练项目都需要使用相应的器材和道具,因此,在进入活动之前,需要准备所需器材和道具,并对活动场景进行布置,以保证项目能够正常进行。当然,最基本的条件是有个拓展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尽量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空闲场地足够大且相对稳定的地方,同时还需要保证学生住宿和饮食的供应以及安全。

(二)挑战体验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下一步就该进入实训基地进行真实的挑战体验了。根据拓展实训课程的项目设置,分阶段让学生进行挑战体验(如图2)。

1.基础项目。基础项目包括组建团队、“破冰”游戏等。意在让学生打破隔膜,互相熟悉,融入团队。分组后各组组建团队,包括起队名,选队长,创队歌,想口号,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会带给队员归属感。队长的责任重大,起到领导、鼓励、调节队员情绪和团队气氛的重要作用。团队组建完毕后,需要各队员进一步互相熟悉和了解。由此设置一些“破冰”游戏,比如缩小包围圈,一个也不能少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下打破隔膜,以良好的状态进入接下来的挑战项目中。

2.提高项目。提高项目包括动力火车、穿越电网、信任背摔等。意在让学生拥有团队合作意识,主动提高团队合作意愿。动力火车和穿越电网着重磨炼学生的作战技巧和抗挫折能力。当一次次接近胜利边缘而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又重新开始的时候,学生如何调整心理状态是此项目的意义所在。信任背摔是考验学生对同伴的信任程度,当毫无顾忌地背对倒下去的时候,在被接住的一瞬间相信学生的心情都是无比地激动。当然,所有项目的前提都是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支持。

3.升华项目。升华项目包括合力跳绳、合力颠球、不倒森林等比赛项目,还有毕业墙这种高难度挑战项目。意在让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能够明确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积极和其他同学合作共同高效地完成任务,并能深刻认识到团队荣誉的重要性。这些项目对团队合作的考验更加明确,每个队员都需要同时发力,齐心协力,有一个人落下就会影响团体成绩。而且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更加强调了每个人对团队荣誉的影响力。毕业墙是全体学生参加,而不进行分组。学生们站在3米高的墙下面,从起初望而生畏,哀叹不可能完成,到最后很快成功地完成,站在高墙上面,这个心理落差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只要有意志坚持下去。

(三)分享总结

每个项目之后都要分享一下彼此的体验和感受,总结各自存在的问题以及团队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使得下一个项目能够更好完成。并且在项目都完成之后也要进行一次整体的大总结,由拓展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1.分享体验。每个团队拓展训练项目完成之后,无论是顺利完成还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才得以完成,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需要彼此分享。学生可以把在项目中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在项目活动当中的心路历程说出来,队员之间可以相互指出对方出现的问题,彼此给出解决方法。

2.总结经验。总结经验是在分享体验之后,是体验的进一步提升。体验只限于表面的感受和体会,而经验是经过思想上的消化吸收之后得出的结论。分享体验和总结经验可以交叉进行,在交流感受的同时对活动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成注意要点,对下一个项目的开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3.教师引导。教师引导顾名思义就是拓展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认知感受进行引导,用符合拓展训练理论基础的理念进行科学的总结,使其理论更加严谨与体系化。这部分主要是在所有拓展项目做完之后进行的,学生在之前的分享总结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偏差,这时候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

(四)提升心智

正如前文所说,团队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学生在做中学,更有效地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心智,学生在经过一轮训练之后能把前所未有的潜能挖掘出来,心理素质有所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也会相应提高。

1.潜能挖掘。每个人体内都蕴藏着为人所不知的无限潜能。在团队拓展实训课程中,当一些稍有难度的项目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大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随着项目的进行,在必须完成的压力下,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挖掘出来,最后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顺利完成,连学生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2.心理素质提升。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面对困难时自信心,尤其是在高空项目或者团队挑战较大难度的困难项目后,学生面对通常是陌生的、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与平常生活方式不同的经历与体验。在面对这些从未经历过的活动时,将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生活中少有的危机感,由此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必将带来特有的经验,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从而促使学生的个人成长。

3.团队合作意识。高校开展团队拓展实训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拓展项目也基本以团队形式开展,意在让学生从实际活动中认识到团队力量的无限可能,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积极寻求团队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方向,将团队拓展实训课程引入高校势在必行。这种从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的转变有立竿见影的功效。本文构建的团队拓展实训课程的理论模式,将五大部分设计成一个环,以改变行为为核心环,外环套内环,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形模式。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不断地理论实践研究,已将该模式应用于本院的团队拓展实训课程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学校的一致好评。当然,这个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未免会出现新的问题和思路,这就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了。

参考文献

[1]王海棠.“共享心智模型”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文化,2010(14).

[2]沈营.户外拓展培训对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的提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4).

篇(3)

1、成长难:很多骨干自己干没问题,让他们总结出经验,总结成套路,能教别人就太难了。面授比演讲还难,要掌握18般武艺,还要不断练习才好,比如PPT设计、课程开发、授课技巧、问题分析解决、授课心理学等。就连最简单的克服紧张,也最少需要10次线下的授课,才能克服,想必有经验的你深有体会。

2、要求高:很多骨干是能干活,但没有能力把海量的经验,总结成抽象的模型。因为这需要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再抽象成模型,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没有模型,就是零散的经验,价值不大。比如很多销售代表,给他一个客户,他知道怎么谈,但让他总结出谈客户的模型,就不会了。

3、激励难:很多骨干不为了钱讲课,毕竟没有几家企业像华为一样,能拿出每天8000元的课酬,给到内训师的,大部分是2个小时的课程,只有100元的报酬,甚至没有报酬。所以很多骨干们,不是为钱讲课,而是为了知名度,或自己爽,好为人师,为了兴趣。这样就难以持续,他高兴了就讲,不高兴或太忙就不愿意讲了,持续激励困难。

4、精品难:好课程是磨出来的,不可能一次成型。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老师,上课那叫一个行云流水,无论是节奏还是内容把控,都非常到位,但你不知道的是他把这个课上了20年,熟能生巧。可对于我们的兼职内训师来说,他分享3次同样的内容,就有要吐的感觉了,怎么可能不断重复讲课?那对他是一种折磨,因此企业里难出精品课。

5、没时间:在企业内部讲课,这是兼职,是义务的,讲课耽误工作呀。很多领导认为,在内部讲课是出风头,是建立个人知名度,对部门的帮助不大,因此不大同意骨干去讲课,甚至有意无意会排挤。

综上所述,内训师培养在企业是个难题,谁都认为知识沉淀很重要,谁都知道兼职内训师是企业知识分享的必须,但就是做不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面授太重了,面授太难了,面授太费时间了。

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技工院校;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法理论概述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或模拟相似情境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又被称为“情境教学法”或“情境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法是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它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和平台,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体验环境。由于体验式教学能较好地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技工院校更是如此。

二、技工院校实施体验式教学法的意义

技工院校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相对较差,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有一定的厌烦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部分技工院校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该课程普遍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去直接感悟知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心智,所以体验式教学法十分适合技工院校的学生。

(一)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寓教于乐

体验式教学通过营造比较宽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较为放松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技工院校开展的户外拓展课程中,通过实施体验式教学,充满趣味、新奇的拓展项目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摆脱繁重的学习认知压力,身心较为放松。同时对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和目标都有较好的理解和认识,并能顺利地实现。

(二)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知识的消解能力

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敢于发问,而且也敢于质疑。同时,体验式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和课程之间建立起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拉近学生和课程之间的距离,由此也增强了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比如,在技工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体验、经验分享为教学形式,将大部分课程放在户外,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新颖、刺激、“困惑”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受到启发,最后通过学员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提升在活动中感悟到的道理。

(三)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体验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知识的学习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技工院校拓展训练课程中实施的体验式教学,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相关能力,在经验分享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三、体验式教学法在拓展训练课程的实践探索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技工院校开设的拓展训练课程大多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课程主要是介绍拓展训练课程的基本知识,它包括:活动内容、活动要求、安全常识、自救常识等,主要目的是为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实践课程学校主要以场地训练项目为主,一般是在学校的拓展训练基地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目的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

(一)教师告知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之前,教师应把拓展训练目的、学生相关装备准备、课程的时间、主要项目、具体实施计划等告知学生,以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二)做好拓展训练理论知识的灌输

开展拓展训练课程除了告知学生须知的准备事项以外,还应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理论知识或常识。比如,向学生详细介绍一下拓展训练的起源,攀岩、高空等项目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要领,拓展训练的安全注意事项等等,以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不至于过于慌乱,增强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信心。

(三)进行模拟训练,排除安全隐患

户外拓展训练一般有较大的强度,部分学生因身体或心理素质等原因可能吃不消,所以在正式开展拓展训练之前应进行模拟训练,尽可能排除一切安全隐患。进行这一步骤的时候,教师先要了解一下究竟有哪些学生是参与拓展训练活动的“困难户”,然后设法让他们进行简单的“体验式”演示,借此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也可以发现他们暴露出的弱点并警醒其他学生。在模拟训练过程中,教师除亲自上阵现场说法以外,更要让学生动起来,多了解学生的一些动态,多发现学生模拟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制定科学的应对举措。

(四)有序开展拓展训练教育,切实保障教育的质量

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教师就可以按照拟定的教学计划和设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1)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设定的场景中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最快的方式参与到课程中去。(2)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努力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的品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机会;当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团队的力量去解决,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克服困难的斗志。(3)让学生充当现场“教师”,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拓展训练课程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分享回顾和引导总结,实现知识迁移

体验式教学的最后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生分享回顾和教师的引导总结。分享回顾是在学生体验后按特定的形式,将各自在完成任务时的感想,完成任务后的感受真诚地说出来,结合拓展教师的记录与大家分享得失,达成默契,共同从中学习。教师引导总结是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认知感受进行引导,用符合拓展训练理论基础的理念进行科学的总结,使其理论更加严谨与体系化。引导总结经常会和分享回顾交叉进行,进行适时的引导,做出精辟的点评,讲述风趣的故事,不仅能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也能使学生牢记在心,从而真正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

技工院校开展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创造力和活力的一剂良方。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心智,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实践智慧,收获得也是满满的自信和坚强。总体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大多技工院校都以培养卓越的实践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开展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教育更加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也会为技工院校和学生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5)

一、大量阅读,仔细咀嚼。现在教师的阅读量大多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阅读什么呢?我认为中小学生教科书就是很好的读物。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编排还不很理想,但对教师来说仍是最好的读物。因为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中小学教科书上的内容我们过去都学过,但今天我们的眼界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经验背景发生了变化,去阅读那些我们熟悉的材料,会有新的感怀和收获。“温故而知新”。对于教师,阅读各科教科书,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便是,你可以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经常地提及别的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学习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理解。除了阅读教科书,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办得好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比较及时地反映了教育界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的思考,会推动你的思考和探索。

另外,要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二、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在实际工作中,你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地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有改变才会有成长,你总是试图要去改变一些做法,一些想法,而不是自我封闭,故步自封。比如,什么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写作能力比较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作能力是不是一定就强?语文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有多大的相关度?

三、及时总结,着力提升。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收集、整理我们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现象和表达。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没有经过理性加工的“经验”(经历和体验)就可能是混沌的、模糊的,所以,“经验的概念化”是智慧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完结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我个人经验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远未完成。

篇(6)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 活动课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延(1963- ),女,河北冀县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北京 10001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35-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面对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高职生的现状,开设心理健康课已成为实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心理健康课都采用以心理健康知识来结构内容的大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也有学校采用以大课堂中的理论讲授为主、体验式互动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固然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然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并不应该是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标,现代教育也早已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活动课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活动课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观众,教学设计与实施都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都应以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切实提高为目标。

2.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互动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充分浸泡于课堂教学,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彼此分享、相互启发,教师总结、提升,学生在情感层面、理性层面都能够有所收获。

3.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团体心理咨询是面向有共同发展性问题的群体开展的心理咨询,一般人数在10~15人,采用活动体验、角色扮演等形式,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促使群体成员相互影响,获得感悟和心理成长。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内容

心理健康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学生跨越职业的素质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心理健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帮助学生深化自我探索,获得自我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健康人格。

高职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二十人左右小班为教学单位,以专用教室为教学环境,以过程化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引导、促动,对教学内容总结、提升,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获得体验、感悟和成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

活动课教学的基本步骤是:(1)教师促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建立关系,布置活动环境, 宣布活动规则,按需要安排热身活动等,目标是营造活动气氛,将学生带入活动情境,指引活动方向。其中布置活动环境是指教师对活动桌椅、教室灯光、舞台、幕布、音乐、活动道具、教学用具、教学设备等的布置。(2)学生活动体验: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心理健康课的活动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自我体验活动、自我探索活动、相互影响活动等。其中自我体验活动有小拓展、角色扮演、快乐芯等,主要帮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感悟;自我探索活动有绘画、纸笔活动等,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相互影响活动有头脑风暴、课堂讨论与分享等,帮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获得成长。(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感受:是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挖掘学生的内心感受,帮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启发与释放。(4)教师总结提升:是指教师对学生分享的感受、感悟进行总结和深化,引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使学生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的体验、感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生活。(5)课外延伸: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将课堂内容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扩展阅读、看心理电影、完成作业、课外思考与实践等,促进心理健康课向日常生活的延伸。

高职心理健康课作为必修课,适合安排在学生刚进入高职的第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共30学时。

三、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本文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的实施为例,谈谈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

针对学生刚刚进入高职新的学习环境,心理健康课安排了“融入新环境”的内容,课堂活动是这样实施的,首先由教师按上课人数将座椅摆成一个大的圆圈,每个座椅放上温馨的靠垫,学生入座,课程开始,由任意4名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人数和男女生比例叫出同学的名字,据此全班分为4组,接着教师宣布活动规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破冰活动“同舟共济”,小组学生共同参加活动,成员要协商策略,并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这就促进了小组内部的熟悉程度和相容性,推动了学生融入新环境的进程,通过给小组命名、在小组活动规范上签字,使学生建立归属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进入大学,你的心情还好吗”,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由各组派1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学生分享了迅速融入新环境的方法,也表达了不少失落与不适应,各种情绪得到释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面对失落与不适应的对策,大家的分享起到了相互启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提出适应的定义与适应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适应的核心“调整自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只有主动积极地调整自己,才能让自己的需求在环境中得到满足。最后,教师留作业,学生课下完成心理适应力测试,进一步评估自己的适应力,并主动结识一个人,或主动认识一个新地点,下次课交流。这样,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即能够找到自己在新环境中的位置,觉察进入高职后在适应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积极适应新环境,并学会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不断适应新环境,更好地发展自己。

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活动,获得体验和感悟,又在此基础上得到知识、理论的提升与指导。与直接灌输知识理论的课程模式比较,活动课能够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对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

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变以知识结构教学为以活动贯穿教学;变标准班教学为二十人左右小班教学;变教师传授知识为教师引导、促动、总结、提升;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课程考核注重过程化、全面性;教学环境实现专业化、整体性,通过实施活动课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需要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绪调控等各方面获得心理的成长;作为青年初期的人,他们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引导与交流;作为高职生群体中的成员,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抹掉的痕迹;由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使高职生比本科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自信力的危机。因此,高职学生会面临更大、更多的心理冲突,他们更需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更需要学会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学生需要、人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年龄特点、群体特点等,心理健康活动课设计了有关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等内容。

2.课程教学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知识来结构内容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往往从概念讲起,讲授理论,列举实例,较少安排课堂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较少。活动课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是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为例,整体设计以“我与环境”为主题与线索,分为初始课、主题活动课、回顾课和结束课四个模块。初始课用于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课程的了解,用于帮助学生融入高职生活,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约定课程活动规范,并提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了解学生、评估课程效果,并由“融入高职生活”引出“我与环境”的主题。主题活动课是心理健康课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环境中的我”,二是“我面对环境”。“环境中的我”部分帮助学生觉察自我、提升自信,分为四个任务,即自我面面观、我是独特的、我可以更好、生命的意义。“我面对环境”部分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应对压力,分为四个任务,即交往有方法、感恩与宽容、积极与乐观、压力我应对。回顾课用于解决学生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促进心理健康课向生活的延伸。结束课主要用于效能评估,学生展示并分享学习成果,提取课程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资料以便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要完成任务、实现每个模块的目标,都是通过进行每次课1~3个活动来实现的。

3.活动课教学全过程师生、生生之间充分互动。不是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就健康,心理健康课需要学习者直接参与活动,获得体验、感悟,直接接受教师的引导、反馈和对教学内容总结、提升,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理论,更能够获得情感体验,真正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4.课程教学以二十人左右的小班为教学单位。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都是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以100~200人为教学单位,看似效率很高,效益很好,但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做自己的事,或者学生只是作为看客,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并无效率与效益可言。

二十人左右的小班教学看似成本较高,但方便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能够较为全面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提高了学生活动参与度,以及活动的覆盖面,实际教学效益远高于大班教学,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活动课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真正的核心,并且随着生源的逐渐萎缩,小班教学是可能实现的。

5.以专用教室为教学实施环境。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对教学环境有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教学环境要能够营造活动气氛;第二,教学环境要能够方便活动实施;第三,教学环境能够提供活动道具;第四,教学环境要能够提供专业支持。这就对专用教室的色彩、灯光、桌椅、舞台、环境布置、教学设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以过程化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心理健康活动课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学生参加课程、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情况,学生的活动记录、学习心得、心理情景剧表演、学结报告等所体现的对相关困惑、问题的思考、心理成长等,都能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都要计入课程考核成绩。过程化考核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参与课程。

五、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在活动课教学中,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学生的课业成果能够反映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较好的理解;学生喜欢活动课,愿意参加课堂活动,对专用教学环境满意,认为参加活动课学习收获更大。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于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活动课教学模式具有独创性与先进性,对于调动学生充分参与课程,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普遍意义,特别适用于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课程。

篇(7)

关键词:教学环节;分享阅读;有效教学;线索

一、设计适宜的导入环节是阅读课程有效的基础

设计适宜的导入活动可以使幼儿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阅读环节。由于读本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内容和教育价值,所以教师首先要对读本细致分析,确定班级幼儿阅读时需要什么基本的经验,是否已经具备这些经验。如果幼儿缺乏的需要经验过多,那么就要在课前做经验的铺垫活动,例如,大班读本《咔嚓》课前就要收集、展示各种各样的绳子,丰富幼儿对绳子的经验、知道绳子有多种用途,根据用途和外形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等等。避免在上阅读活动导入环节时内容过多,时间过长。

同时,导入环节的设计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导入环节宜采用与读本相关的、具备直观形象的具体实物来调动幼儿的兴趣。中大班则可以直接通过谈话或对问题的讨论方式调动幼儿的经验和参与阅读的动力。

二、带着问题去阅读封面环节是对阅读有效开展的激活

每一本读本的封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信息要告诉我们,有效的观察封面信息,带着问题去开展阅读是激活阅读活动兴趣的

方式。

首先,观察画面信息,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读本《咔嚓》,画面信息是“戴着眼镜的咔嚓太太手拿着一把大剪刀,咔嚓咔嚓响,快乐地跑着,旁边的小鸟吓得飞起来”。这里有两处关键点,“戴着眼镜”说明什么?“拿着大剪刀”要干什么?这两个问题就能激活幼儿阅读的兴趣。有些读本的封面有两个以上角色,可以通过猜想角色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

其次,阅读标题,读本的标题也能激起孩子阅读的兴趣。如《咔嚓》读本,鼓励幼儿大声喊出标题“咔嚓”,产生对“咔嚓”跃跃欲试的心情。有些读本应以标题作为线索来展开,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对读本线索观察策略的环节是有效阅读的根本

线索系统理论告诉我们:阅读的基本目的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书的作者把自己的意思转换成图画、文字等符号,将它们体现在纸上;读者又把这些符号转换成自己能理解的意义。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依靠原有的生活经验以及页面呈现的信息,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理解读本内容。

首先,教师要熟悉读本中页与页之间的关联,通过页页之间的关联去寻找线索。如读本《咔嚓》,从第3页开始到第14页,每两页间都是有关联的,第3页和第4页是关于剪秋千绳子的;第5页与第6页是剪小女孩辫子的。第7页和第8页是去剪拴牛的绳子等等。通过让幼儿观察关联的画面线索,让幼儿讲出咔嚓太太的行为和结果。在寻找线索的同时,可以通过有目的地遮挡部分画面让幼儿预测情节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关键是要把握住读本的重点和难点,在读本《咔嚓》中,让幼儿去理解角色、去预测推理画面发生的情节,这才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其次,要熟悉读本中的文字信息,通过文字信息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线索。如读本《咔嚓》页与页的文字信息都是用排比句,单页码的文字都是“这根绳子真不错,咔嚓剪断刚刚好!”双页码的文字模式是“不要,不要!……的……不能剪,咔嚓太太别胡闹!”这样的句子幼儿容易记住,能够帮助幼儿把描述性的口头语言转化成读本中有节奏、有韵律的书面语言。

四、教师科学有效的提问环节是阅读教学有效的方法

提问贯穿于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设计恰当的提问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阅读大书环节中,一般采用猜测式提问、开放式提问、追问式提问。根据不同的猜图目的,使用不同的提问

方式。

猜测式提问是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书中某一图画中的线索来猜测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如读本《咔嚓》讲述的是咔嚓太太有一把大剪刀,她拿着大剪刀去剪各种各样的绳子,都被人喝住“不能剪”。老师可以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画面信息,推测这条绳子是做什么用的?有谁会出现?孩子会根据老师的提示兴致勃勃地主动猜测,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

开放式提问是读本阅读活动中提问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他们运用符合其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

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性。如读本《咔嚓》,“咔嚓太太要去剪缆绳”“不能剪”“为什么?”“咔嚓太太要去剪缰绳”“不能剪”“为什么?”开放式的提问能使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且不局限于故事原文,让幼儿想说、敢说并有机会说。

追问式提问是指在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教师适时追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发幼儿的深层思考,促进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如读本《咔嚓》,咔嚓太太去剪各种类型的绳子,都被告诉不能剪。最后,她来到一片大草地上,这时画面上有一只小狮子被网绳网住吊起来,下面有一只母狮子和两只小狮子,远处有两个人,读本内容结束了。老师提问:“你们猜猜,咔嚓太太会不会去剪网着狮子的网绳?”一幼儿说:“咔嚓太太肯定会去剪网绳的。”老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回答:“小狮子多可怜呀,剪开网绳就能和它妈妈在一起。”另一个幼儿说:“不能剪,剪了小狮子跑出来会很危险的。”老师追问:“为什么让小狮子出来会有危险呢?”追问式提问有利于幼儿个性化阅读,激发幼儿个性化的思维和想象,对阅读起到延伸和创新的作用。

对于分享阅读而言,回答的弹性和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尽量鼓励幼儿进行思考,而不是对幼儿的回答作出迅速判断。

过于果断和权威的判断会破坏幼儿进行思考的动机,或者阻碍幼儿说出那些还处于试探阶段的答案。

五、总结分享环节对阅读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的总结分享是对前面所阅读基本内容的回顾,是帮助幼儿梳理读本结构、培养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小班的大多数读本可以采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或以图片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故事情节,进行总结。中大班则可以采用表格记录的策略来复述内容,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或联系生活实际,做话题的扩展,同时要考虑情感的差异。如读本《咔嚓》的总结分享环节,用表格将咔嚓太太剪不同绳子的顺序记录下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绳子为什么不能剪。从咔嚓太太戴的眼镜上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咔嚓太太的行为。最后,咔嚓太太能不能剪网绳,就要顾及到幼儿情感的差异。

总之,分享阅读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一种全新方式,教师要把握住各环节的教学要点和方法,把阅读课程第一阶段的教学活动看成一种与幼儿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只有与幼儿一起乐在其

中,才能感受到读本其乐无穷、教学乐有所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