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实训课总结

大学生实训课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2 06:51: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实训课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实训课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与渴求,心理健康素质与能力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创业与人生中的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丰盛餐桌上一道营养美味的大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发展得到了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但也给我们的心理课程建设尤其是心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不得不激起新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 心理课堂特性与现代教学观念描述

1.整体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指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

2.动态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3.体验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

4.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

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 好的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与学生课堂心理需要反馈调查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或者叫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心理课堂必需包涵如下内容与环节,也是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一. 心理教学目标明确,心理特色明显专业;

二. 心理知识讲解适度,心理技能训练到位;

三. 心理活动设计合理,心理体验恰到好处;

四. 心理参与全员受益,心理感悟心灵放飞;

五. 精彩开头满意收尾,旋律优美节奏分明;

六. 亮点突出前后呼应,气氛和谐效果良好。

在调查问卷归纳的第7主题项目的选择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团体实训的教学方法最受欢迎有5种,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心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比较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

* 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与提炼

一.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

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针对要学习和训练的心理知识技能,设计和选择相关的简短的游戏,为突出主题并为主题服务的教学方法,游戏的内容应该是心理专业性强,心理特色浓,目的是让学生在主题心理得到体验与感悟,形式上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分为群体游戏,小组游戏;表演示范游戏,对照PK游戏。游戏要有设计准备阶段、实施体验阶段、感悟交流阶段和总结提炼阶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二.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

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为心理主题设计一个或几个生活与交往情景,让学生去扮演特定的情景人物角色,通过表演者对情景人物的矛盾激化与化解的内心表白、情景对话与行为表现,来引起学生的共同情感共鸣,从中体验、感悟心理成长历程,学会心理调节与自我提升,这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要求了解学生,正确选拔角色扮演对象,并让扮演者对主题和表现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老师要渲染人物表现与作品意义,以达到为课堂心理训练目标的和谐完成。

三.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

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常用团体心理拓展训练,要求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团体参与,团体拓展,全员体验,全员受益。团体心理拓展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同一性参与活动,也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多向性参与活动。同一性是所有成员都做同一样的活动,比速度,比正确,比标准,比效果;多向性是分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步骤,比反应,比技巧,比协调,比创新。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要严格控制纪律和时间,要注意团体活动后的讨论、总结与提升。

四.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

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是穿插在心理课堂中用于学生自行测试与评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心理团体训练方法来说,此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比较静态,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回忆自己以往经验、表现和实际情况来完成对表格题写与选项,在老师的指示语与暗示下顺利完成,因为是群体全员同时参与完成,它也是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一种相对安静的教学方法,很多心理课堂不可或缺,而且效果很好,学生测试完先自行评价或与小组分享,然后老师引导性解读一些典型个案或者挑选个别例按分析讲解,达到教学心理训练目的。

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与有效学习、和谐交往、快乐生活、成功创业与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们力图通过不断实践试验,探讨、总结与提炼出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科学实用、学生喜欢、课堂活跃、教学轻松、寓教于乐的灵活多样与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期待;让气氛更活跃,让学生更可爱;让课堂更轻松,让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篇(2)

1、文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的需要

许多大学生在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之时,还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与学习的模式,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没有实验室和挂职锻炼的督促下,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流失了大学初级阶段时期的规划和锻炼,非常可惜。但是,当文科大学生辛苦奋斗了四年之后,面临一份较好的工作,却没有能力去竞争,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流失,这岂不是更为可惜?因此,如何引导文科专业大学生尽快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较早地融入大学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社会实践锻炼中来,把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一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2、文科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需要

文科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限制,理论知识、课堂学习的时间较多,因而造成了很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仅仅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占优势,而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锻炼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组织操作的能力、领导与应变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而很多大学生明显能力锻炼不足,出现适应力差、沟通能力低、心理承受程度不足、操作与应用不够等方面的现象,以至于走上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这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的现象,是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上述各种不平衡的原因在于:高校在较大规模招生后,在本科层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运作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4]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让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作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下,提高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

1、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前提,配置实验实训指导教师

我们在进行文科专业教学和实践中,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科学结合,避免文科专业大学生理论课或实践课失重的现象。文科专业不像理工专业那样都会配置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师,指导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往往就是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教师擅长于课堂教学,如果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文科专业教师进行安排,这样就有可能造成理论和实践的不协调或者是社会实践安排的不够合理现象,导致最终还是回到“课堂”的现象。为此,高校要健全文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协调学生和实验实训教师的比例构成,做到专业教师能够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实验实训教师能够为学生的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以较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以提高文科实践时效性为目标,细化文科社会实践环节

很多文科大学生缺乏锻炼的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并不是主动要求,而是“被安排”。这样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文科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能重视,在实践效果上不能保证,导致实践的效果不一,很多文科大学生的实践变成了“走过场”。为加强文科专业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积极性,学校要放弃“包办”的做法,实行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放宽社会实践的形式,不论是到单位实习,还是进行勤工俭学,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可以给与专业老师的指导和肯定。此外,在社会实践之后,我们要重视“总结”环节,让同学们反思经验和不足,以有利于以后的改进和提高。在此要注意的是,很多学生在初次进行社会实践受挫之后,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调试和辅导,以免造成社会实践恐惧或其他不良的心理状态。

3、以小学期制为重要载体,丰富文科教学实践内容

小学期制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实习、实训、技能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学和辅修专业学习必须的实验实践环节等项目为内容,不断丰富体验教学形式,确保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效益与竞争力,培养满足安徽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内部各高校实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即每年7-8月暑期学期)。联盟内高校相互开放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等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相互交流和协作。文科专业可以以小学期制为载体,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利用假期弥补教学实践环节的疏漏和空缺,并有效提高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认知。但是,在小学期制过程中,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指导,避免流于形式,没有收获。

4、以实践基地建设为依托,进行文科就业远景规划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职业能力拓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3-01

目前,各个高校都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学校办学的大事来抓,从而无论在就业渠道拓展,还是在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但随着这些工作的持续推进,似乎并没有把大学英语教学纳入到拓展学生职业能力的范畴中。大学英语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开设的,但它在教学实践中却逐渐步入了较为尴尬的境地。因此使大学英语教学在拓展职业能力上有所作为,并借助这一功能改变人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知,便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上述功能之前,需要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解读。

一、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解读

若要建立大学英语的这一功能,首先就需要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解读。实践表明,职业能力可以从硬件和软件等两个方面来界定。

(一)学生职业能力的硬件方面:与英语相联系的硬件方面一直被高校所重视,这一职业能力的硬件包括涉外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例如,听说、书面表达、查阅英文资料等能力都成为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件。从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来看,许多高校都十分注重针对前两项的教学创新,但对于查阅英文资料方面似乎力度不够。这里需要指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涉外职业能力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理工科学生尤其需要拓展自己的第三项能力。

(二)学生职业能力的软件方面:相对于硬件而言,学生职业能力的软件方面则聚焦于他们的思想意识领域。与岗位意识不同,这里与英语结合下的职业能力的软件方面是指对外企文化的适应。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企业大量进入我国,也一并把西方企业文化带到了中国。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部分学生因思维习惯与外方不同,使得自身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环境而降低了工作绩效。可见,软件方面的职业能力拓展同样重要。

二、解读基础上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定位

不难看出,大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软件方面时常被高校所忽视,然而这一领域又成为支撑职业能力硬件方面施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定位就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

(一)硬件方面的教学模式定位:针对硬件所包含的能力范畴,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突出对这几个能力要件的培养。另外,大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背景密切相关,从而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建立起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形态。具体而言,教学模式可定位于:(1)针对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应突出他们的英文资料阅读能力的拓展;(2)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则需要突出他们英语交际能力的拓展。

(二)软件方面的教学模式定位:众所周知,东方人习惯于辩证思维,而西方人则习惯于直线思维。因此,欧美企业的员工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且与同事之间也能保持一种适度距离下的人际往来。而我国大学生若进入到外资企业工作,可能在行为方式上无法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教会学生用欧美人的思维来考虑问题,或者说,使学生能知道未来的欧美同事和上司是怎样想的。可见,这便是软件方面的教学模式定位。

三、定位驱动下的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措施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校本视角下的现状分析:“校本要求”可理解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从中可以知晓,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仍需要一切从所在高校的实际出发。那么高校的实际又是什么呢。如,高校现有的英语师资队伍状况,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专业群状况,高校毕业生的涉外工作类型等。因此,首先需要在校本视角下来对上述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职业能力拓展提供指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现状分析时应建立起高校管理层、英语教学部、专业院系、教务处在内的协商机制。

(二)职业能力硬件方面拓展:1.课堂教学方面。无论怎样的学科背景都应结合专业知识突出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是不同专业背景学生所要求的拓展存有侧重罢了。为此,应构建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措施,在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进行职业能力培养。2.实训教学方面。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多元素的支撑,从而其专业实训环节也是拓展职业能力硬件方面的重要载体。此时,仍可以引入情景教学训练版块;另外,针对理工科学生还可以增设英语文献查阅的实训任务。

(三)职业能力软件方面拓展:上文已经界定了职业能力软件方面的内容,在实施这一领域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是掌握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并不是让学生模仿西方人思维习惯。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能了解并掌握与欧美同事和上司打交道的技能,并能较快地接受企业文化,融入其中。为此,可以通过播放欧美影片并结合教师的总结来进行体会,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请外教就这一方面开设专题讲座。

四、实证分析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承担着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任务,它将支撑起大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以及本专业外文文献阅读的能力平台。因此,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已成为目前教改的核心。教师应恰当运用“语言比较学习”的手段,来提升大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惟有使得英语的阅读内容形象、具体地被大学生所接受,大学生才能在反复模仿中有效强化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

五、小结

笔者认为,使大学英语教学在拓展职业能力上有所作为,并借助这一功能改变人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识,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具体而言,需要在校本视角下来对上述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硬件和软件方面职业能力拓展提供指向;在课堂教学中应构建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措施,以及在实训教学中针对理工科学生增设英语文献查阅的实训任务;通过播放欧美影片并结合教师的总结来体会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晓妍.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篇(4)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的客房实训课是教学重点,也是高职大学生学习的难点。文章在客房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将目标管理教学法应用在酒店客房实训中对提高客房实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从中总结出客房技能训练三部曲。

一、目标管理在高职酒店客房实训教学中的必要性

酒店客房实训课在学生眼里枯燥、乏味且辛苦,不如餐饮课和茶艺课有趣、有吸引力。为了提高酒店客房实训课的实效性,教师可采用目标管理法进行教学。可通过给学生制定各练习主题实训表,要求学生按规定完成练习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进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实现目标的一种管理办法。所以,“课堂教?W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课堂没有目标,这节课必然没有多大成效。因此,课堂组织者应该通过目标对学生进行管理。当教师确定了项目教学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一个个主题及每节课的任务目标,最后根据各主题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为了让课堂练习更有效,教师不仅需设定每节课的操作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还要设置时间目标,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置操作时间最佳目标和最低目标。另外,教师还可根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选“小组NO.1”和“班级明日之星”,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二、高职酒店客房实训教学技能训练三部曲

(1)模仿练习。教师事先针对每个练习任务的特点设计实训表,让学生明确练习的项目、内容、步骤及考核标准。比如,练习前,教师需向学生展示中式铺床开单实训表和考核标准评价表(表略)。表格上直观的流程和要领,不仅便于学生快速模仿练习进而掌握技能,而且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减少了主观性。

(2)大量重复训练。学生重复训练的目的是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问题,要想达到专家级别的水平,必须投入足够长的时间,做足够多的训练,才能熟能生巧。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需注意,初始练习时要“知其然”,以模仿为主,保证能熟练使用该技能;提升水平时要“知其所以然”,应用最少的动作取得最好的效果。

(3)及时高效反馈。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最大的用处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说老师激发了自己对某科的学习兴趣,老师教会了自己很多知识,等等。但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及时的反馈。不管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刚做完练习,对于学生而言,都应该及时得到关于学习和练习效果的反馈。比如,对于学习,学生需要知道所学内容有哪些知识点,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会用到这些知识点,以及如何使用等。对于技能练习,学生要知道自己的操作方式和结果是对是错,错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纠正错误等。这些反馈的关键点在于及时。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酒店客房实训课都是大班教学,一个教师面对很多学生,教师很难做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很难立刻给学生提出反馈意见。怎么办?这时,学生应该学会自己给自己当教练,自己监控自己的练习过程,并及时对自己的练习给予反馈。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做完练习后,学生应马上根据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查,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分析错误是时间因素造成的,还是方法、技术没掌握好。学生如果能培养出自查能力,就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自己的错误类型,然后针对错误类型展开下一步相对应的训练。另外,学生学会分析错误类型还不够,还要统计自己的错误次数。每犯一次错,就记下自己犯错的知识点和错误类型。若下一次再犯同样类型错误,就在错误次数后加1。经过一段时间后,看一看自己出错率最高的问题是什么,而这些问题就是自己继续努力攻克的难题,也是自己的学习区。

篇(5)

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就是破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个人兴趣,兼顾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关心社会需求的同时,体会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及时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历程,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建立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主要包括建立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课程辅导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个性化服务体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导向及就业政策导向,并通过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此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职业期望。

一、建立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老师都是由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较低,成效甚微。急需引入激励考核机制,吸引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另外,聘请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职业顾问、人力资源专家、企业负责人组建和扩充学校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再就是不断加大对这支相对稳定、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的业务培训工作力度,保证每位教师的工作质量。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辅导体系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结构上看,它包含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指导等模块;从学科结构上,它涵盖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就业指导课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同时,就业指导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就业现实。

各高校应该把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起来,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还需编好一本教材,在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模式落后、方法僵化、内容陈旧,要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就业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切实提高课程的时效性。加强案例教学,注重收集有说服力的数据和权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整合运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媒体元素,适时穿插实地参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网上职前学堂,给予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实践平台。

三、建设社会实践体系

实习像大学生的“成人礼”一点儿也不夸张。大学生实习不应是学生一个人的问题,实习更不应是学生一个人的战斗。欧美国家历来重视实习。如英国政府的“国家实习计划”, 美国广泛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积极鼓励大二学生参加学校自己的实习项目。日本除了让学生接受校内的实习教育外,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去校外的企业、科研院所或者事业单位实习。校外实习不一定是全班的统一行动,但实效性必须放在第一位。实习报告中必须要有学生根据现场实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描述。

实习不但可以让大学生真正了解社会,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从实践来看,用一个实习生的确比重新招人的成本低得多。如果职位有空缺,用人单位优先考虑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的实习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国外的很多企业都有专门的实习生带教机制,而我国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赚取超额利润外,没有多少用人单位给实习生开眼界、换思维的机会。实习犹如家庭作业,教师应设计好题目,可以开放性作答,但考核的目标应当具体、细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大学校园里学到的理论多实践少,实习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大学生实习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本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外,教育部门也须积极参与、统一分配。

四、完善个性化服务体系

学校应增加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和指导,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个性化分析诊断”或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和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方式上,可以通过学生的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之间构成的点-线-面沟通网络,从不同层面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由此有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着力宣传在当前社会涌现的励志事迹和创业成功典范,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帮助学生建立健康、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在具体操作上,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形成完善的专业成才指导体系。这个工作具有全程性和系统性,不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临时辅导,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程应是各有侧重。大一才进校,开展入学教育,设立职业生涯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本专业行业的职位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建立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二进行专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拓展交际圈,初步明确就业、留学、考研或者创业的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总结、评估与修正自身的生涯规划。

大三大四阶段,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设立就业指导课,提供培训机会,指导学生考取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考研、出国需要的相关准备,通过做兼职或者实习积累对应聘有用的实践经验。再次对大学生涯规划作一次全面有针对性的评估和反馈,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列出弥补不足的对策。带领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学习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完成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设计目标,做好从学校到社会后的角色转换。在就业准备的培训方面,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总结求职面试的基本套路,寻找求职途径,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淑萍.隋文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8).

篇(6)

关键词:师范生;技能竞赛;专业实践;综合素质;提升

专业技能竞赛是当今许多大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之一,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如何将它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得更有成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师范生基本功的不足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

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来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教师职业,从目前在校的一些师范生来看,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他们作为一个准教师,许多人做教师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范专业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1)口头表达能力差,普通话很不标准;(2)书法水平差,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离一个教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板书没有章法;(3)尽管会制作一些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但课件与教学切合得不够紧,有的课件内容与教学无多大关系;(4)说课和模拟讲课容易紧张怯场,其心理素质和对课堂教学的掌控有待提高。

当前的师范院校学生之所以在教师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这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这方面的实习实训与实践锻炼。目前,许多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给学生提供锻炼各种师范生技能的机会很有限。各种技能竞赛本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经费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技能竞赛活动开展得太少。有的学校甚至对学生实习也不重视,放任学生“自主”实习,有的不到教育岗位实习。

全国许多省份开展了师范生技能竞赛。一些设有师范专业的职业院校,也纷纷参加这类比赛。如在2010年举办的浙江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3个优胜奖[1]。有的省份(如湖北)在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时,高职高专单独设组,不分学科类别[2]。为了参加省里比赛,各个学校自己经常性地举行师范生技能比赛,而且将此作为一个传统项目保留下来,定期举行师范生技能竞赛。

江西省教育厅师范处2008年举办了江西省首届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基本功比赛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写字、二是演讲、三是课件制作。纵观其他省份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书写、普通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上。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少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对师范生来说,在正式上讲台之前锻炼一下从教的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书写比赛对提高板书水平的作用

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书法水平不断下降。据调查,书法水平在师范生中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状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书法和板书普遍要好一些。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内部,书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从小练字书法较好,有的缺少练习书法较差。从整体来看,硬笔字明显又要比软笔字好,学生的毛笔字普遍较差。

板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现在对板书的重视程度很不够,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的板书非常差。一些学生到中小学教育实习,他们在板书时不但字很差,黑板上所写内容安排得也杂乱无章,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板书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举行板书比赛也是提高师范生从教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可惜现在这方面的比赛开展得不够广泛,作为师范生技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提高师范生书法水平的办法之一,是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比赛可分为硬笔书法、软笔书法,具体一点说主要是“三字”即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书法比赛、板书比赛,可使广大的学生在书法上取得较大的进步。

(二)演讲、辩论比赛对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促进

普通话过关是对一个教师的起码要求,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此有明确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普通话测试水平要达到二甲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作为一个教师,除了普通话要标准,口头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因此不少师范院校在平时便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的,大多是演讲比赛或辩论赛。

演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江西省的师范生技能赛,其中就有演讲这一项,第一届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怎样当一个好老师”。在练习和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什么不足,可以通过有经验的老师加以

指导,以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演讲时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演讲时的语速、语调以及节奏的把握等等,都可以在指导老师的点拨之下得到校正。同时,演讲比赛还可以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演讲比赛通常要写演讲稿,为了演讲得更精彩往往还要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

除了演讲比赛,还可以举行辩论赛。围绕一个辩论主题,将参赛者分为正反两大阵营,然后进行辩论,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辩论赛。自从著名的“狮城舌战”后,这种方式大受人们欢迎。参与辩论的辩手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通过这种形式的比赛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课件制作对教材把握能力的检验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教师从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智能水平与学习现状,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其网络教学系统,以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的方式来调配课程资源,按教学环节与流程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以形成全方位、多渠道、交互式的教学系统。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一位老师基本的教学技能。作为将来要走向教学岗位的学生,自然也应重视这项技能,在实训过程中熟练掌握它。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和flash等等。这些制作工具,都可以在每门学科中运用的。每个软件都有优点与不足,其关键处在于体现学科教学特性与适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媒体的运用恰当与否,是对课件制作者把握教材能力的一种检验。通过课件制作比赛,可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要通过课件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体,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第一要切合课文的题旨情境。例如,有人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欧化”(现代气息太浓)的金边相框中播放衣衫褴褛的战士在草地跋涉的场面,这是不妥当的;第二要准确地表现出课文或语句的意思来。例如,有一个《沁园春·长沙》的课件给“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制作了一幻灯片,画了几只帆船在航行,水中有几尾鱼不时跃出水面。这没有准确地表现出“鱼翔浅底”的意境来。“翔”是形容鱼在清澈的水里自由游动,绝不是跃出水面。这样的画面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对诗句的形象理解,反而会导致学生误解。

(四)说课、讲课对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许多省份办理教师资格证时,都有“说课”这一环节。而一些中小学招聘教师所进行的考试,也都要过“说课”这一关。2010年笔者曾担任过本校附中招聘语文教师的评委,当时就有“说课”这一关。从应聘者说课的情况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比起没有经验的硕士生来,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显然要强得多。由此可见,多“说(课)”、多“讲(课)”对师范生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即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其实就是要谈谈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要这样教?通过说课,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况。例如,说课人是否把握重点难点、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等等。

作为师范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说课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客串讲课在当今的教学中经常会被采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借以提高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但是,作为实训教学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不可能在课堂中占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通过讲课比赛来促进学生课后自练,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如西南大学的师范生技能竞赛,其中就有讲课比赛。

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建立了微格教室,创建微格教室是十分必要的。在微格教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按自己的构想去进行讲课,然后再反笔观看自己讲课的录像,找到自己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许多学生到外面的学校实习,开始总是会胆怯,紧张时说话的节奏太快。在微格教室多训练几次,多参加有关说课、讲课的比赛,有利于提高他们教学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对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思考

首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问题。过去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课,只开设《教材教法》方面的课程。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过去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现在有的更名为《语文教育学》,实际上讲得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抽象。为了弥补学生在从教实践方面的不足,我系曾开设了《普通话教程》、《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后来修改教学计划,又将上述两门课取消,新开设了《教师职业技能》课。《教师职业技能》课包括普通话、书法和课件制作等方面内容

,每周三节共54课时。毫无疑问,《教师职业技能》课的开设是十分必要的,但课时是否太少,普通话、书法、课件制作各占18课时是否合理,还有应当放在第几个学期开更科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生反映这门课的课时偏少,有必要将《普通话教程》和《演讲与口才》作为选修课加以恢复。

其次,竞赛内容的再拓展问题。就竞赛内容来说,还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只进行书法、课件方面的训练是不够的,中文系毕业生将来当语文老师,要教学生作文,有的还要指导学校文学社,写作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写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每年都组织大学生参加江西省写作学会举办的“大学生写作比赛”。除了比赛内容的拓展,赛后的拓展也很重要。如课件比赛,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交互性,要重视把课件建立在网络上。赛后可模仿网络聊天室进行设计,如利用网络聊天室的“大厅”和“独立窗口”进行研讨,发表意见。“大厅”供学生对共性问题进行讨论,“独立窗口”供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学生在讨论时可以同时打开浏览窗口,调用网上资源供自己研究讨论用。或在课件中设置供网络笔谈的特殊交流版块,如供表达的写作板,供别人发表意见的意见板等。

再次,竞赛形式的多样化问题。现在的师范生技能比赛,大多围绕“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和说课、讲课来进行,其基本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在竞赛形式上长期不加变化,会使学生感到缺乏新鲜感,兴趣会渐渐消失。特别是已经参加过这类比赛又拿过名次奖项的学生,兴趣会更差。因此,如何将竞赛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成为摆在举办者面前的一大课题。如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从举办单纯的演讲比赛进到辩论赛、擂台赛,形式就更吸引人。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兴趣,还可以在奖励机制上作点文章,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加大奖励。如西南大学举行的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四名学生可公派出国学习一学期。[3]这种奖励形式的比赛,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可以考虑与重点中学或相关企业合办比赛。

最后,赛后的总结与反思问题。竞赛的目的在于提高水平,不是为竞赛而竞赛,因此必须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反思存在的不足。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比赛后他们总结了活动开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板书检测、普通话检测和从教综合检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得非常具体,并就这三方面提出了“今后在开展教育教学的相关建议”[4]。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不足,专业技能竞赛必将在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师范学子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传佳绩[eb/ol].jhc.cn/index.asp,2010-12-7.

[2]关于举办第一届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的通知[z].湖北省教育厅鄂教高[2010]20号文件.

[3]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四名学生可公派出国学习一学期[eb/ol].news.swu.edu.cn/,2009-11-3.

篇(7)

关键词:充分就业 课程模式 教学方式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3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仍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课程模式、教学方式与就业岗位要求相差甚远。本文从分析地方高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在课程模式、教学方式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构建面向充分就业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地方高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大学生生活实际。随着时代的变化,高科技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渗透,使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变。这样的变化反映到高校课程体系上,就要求课程设置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的新需要。但事实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与时代相脱节的现象。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要学到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对人类、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和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这就需要高校设立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但很多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未能作出及时的反应。

2.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利于大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重视理论课程,忽视实践课程。实践是创新的根本,理论如果远离实践,创新教育就失去了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校课程设置适用性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然而,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转换能力培养,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实践课程在数量少,形式单一,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忽视独立性实践环节。地方高校课程的设置,长期以来就有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倾向,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较为系统而实践课程却多被分散在各门理论课程内,即使有独立的实践环节,也不太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地方高校大幅度扩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生产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在落实中困难重重,将实践环节的学时压缩,在数量少的同时,质量还难以保证。有些实习采用分散组织管理,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使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其二,忽视实验课课程。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地方高校实验课却仍停留在“开阔眼界”的阶段,实验课的设置,往往依附于某一理论课。就学生的成绩而言,极少与实验技能的高低相联系。大学生的实验能力一般分为基本实验能力和创造实验能力两种,前者属基础实验,后者属专业实验。地方高校实验中基本实验多,创造性实验少。

3.课程实施方法落后。课程建设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设置再好,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方式支撑,也是不行的。当前地方高校教学方式普遍存在重视教师讲授,忽略学生自学,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学中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理论传授,忽略能力和技能训练,即使是一些实践性的课、专门训练能力和技能的课,也以课堂讲授的形式施教,缺少甚至没有实践环节,纸上谈兵;重视接受学习,忽略发现学习,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现成的有唯一标准答案的知识,学生只需将其装在脑子里即可,很少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自已总结结论;重视学生存储与积累信息的能力、模仿和继承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面向充分就业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改革地方高校课程模式,使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1)确立技术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理念。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地方高校应重视对学生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培养,培养的学生不仅懂得专业知识,掌握相应技能,而且,还要懂得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理想信念、价值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应在基础课程方面注意灌输这方面的知识。(2)确立专业理论与技能相互渗透的课程目标。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情感态度方面,除了应该具有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等一般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应用型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开拓能力以及具备自律性的人格特征等。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在“应知”方面,应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应会”方面,应掌握专业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完成较为复杂、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专业的关键技能或技巧;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工艺或管理问题。(3)确立模块与系列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横向有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操作等;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各专业基础课和各专业主干课;实训课程模块,包括在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上课的实践课程。根据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地方高校在课程总量分配中,三个模块应各占1/3。

2.改革地方高校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1)以教学模块与项目代替课程。职业素质中所需要的知识往往更注重针对性而非系统化。课程结构模块化可避免重复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一项或多项针对性技能的练习,提升职业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具体实施时按照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打破原来的按学科、课程设计的做法,而代之以模块的形式,以工作岗位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确立若干等级模块,进行教学与实践。(2)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室。所谓“大课堂”,即将教室、实训室、实习基地有机结合。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创业中各项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为主线进行教学与实践,突出创业核心能力训练,采取以工学交替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分段式教学或完全以实训替论教学。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基本技能之外,还要去实训基地和工商企业分别进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认知实习和以强化创业能力为目的的顶岗实习。(3)以案例化、实战化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分期、分批开展了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将教学内容和过程尽可能向实践过程转移,采用团队案例化、实战化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外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时间走向社会。接触实际工作,通过参与社会、企业、商家的具体实际活动或学生自主创业的方式,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践活动。(4)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摒弃以往唯卷面定分数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在基础课程的考核上采用闭卷、开卷、开闭混合卷、小论文、小实验、小设计、上机操作、报告和答辩等多样化方式。在大多数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过程评价及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独特见解。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推广校内外一体化的“双导师制”。(1)加强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教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队伍;二是可以由两支教师队伍组成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即由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型队伍,另一支是有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丰富而又具有教学潜质的教师组成的实践型队伍。从人才引进和培养来看,一方面大力引进校外相关行业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潜质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加强对校内教学型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抓好对新任教师的全方位培训,也要加强在岗教师的各项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使之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推广“双导师制”。学生在第一学年即配备校内导师,实施校内导师制,第二、第三学年要求实习单位再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拔那些具有良好师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校外导师则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校内导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问题,校外导师侧重于解决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充分就业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10YB035)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旭.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2.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王根顺,杨峻.论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矛盾与问题[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7(4)

4.刘光成,徐锋.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课程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

5.耿冰.以满足学生求职需求为核心构建印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6.陈益飞.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