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思维论文

创新思维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05 15:37: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思维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思维论文

篇(1)

一、创新思维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眼界、视角、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来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的思维方式。通常而言,创新思维的“新”主要体现在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的“新”,解决问题方案的“新”或者思维成果的“新”。从哲学思维的视角分析,“创新思维”需要具备突破同质性而达到求异性,突破单一性而达到多样性,突破分离性而达到联结性,突破对立性而达到互补性,突破孤立性而达到整体性等系列特征。

创新思维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一种或几种思维方式的优化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方案,比较常见的创新思维形式包括这样几类:

第一,同质异化型思维。即从与众不同、与以往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这种思维善于挖掘客观事物的差异、不一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选题的标新立异、方法的独辟蹊径、对异常的敏感性和思维的独立性。

第二,转换型思维。所谓转换就是通过改变观察、思考问题的视角、着眼点、途径、方法、目标,或者改变事物的元素、功能等形成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类型。多样性是转换型重要的思维原则,思维多样性就是强调打破“一”统天下,主张向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转换型思维主要有这样几类具体的思维模式,即视觉转换模式、方法转换模式、元素转换模式、目标转换模式、全体与部分转换模式以及不规则与规则转换模式。

第三,反向型思维。与正向思维方法不同,反向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从反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观点,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社会认识方法论,都是著名的例证。反向型思维主要包括反转型逆向模式、转换型反向模式、缺点研究反向模式等。第四,多向型思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指向、不同方位去探求思考事物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措施、结果的思维方式,或称多维型、发散型思维。在各种思维方式中,多向型思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创造性思维能力越强的人,其思维的面越广,相反,如果思维缺乏宽广性,其思维的结果就容易简单化和片面化,不利于获得创新的结果。

二、创新思维主体的个体能力基础

相对于思维对象即思维客体来说,思维的主体指有思维能力、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思维主体是思维活动中积极的因素,具有能动性、实践性、社会性。由于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人具备思维的物质生理基础,但思维的创新除生理条件外,思维主体的思维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论文也就是说,主体的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经验)、日常的思维训练(有意识或无意识)逐步形成的,而且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着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

为此国内外的研究者进行了诸多探讨。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指出,“创造性”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创造性人格”,因为创造性人格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学者俞吾金先生认为,创造性思维决定于主体三方面的素质:天赋———高度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兴趣———对所思维、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强烈的兴趣;意志力———能顽强持久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思维对象上。除天赋、兴趣、意志力这些思维品质之外,创新思维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主体的丰富的知识储备,勤于思考、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

由此可见,在创新思维过程中,要求思维主体能够处理好确定与非确定的、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相似的与相异的、单元的与多元的、抽象的与形象的等等各种思维因素间的关系,将它们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来,构成整体的思考、系统的思考、立体的思考,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这里不仅要求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于客观存在具有敏锐而完整的感受能力,而且要求在逻辑抽象上达到完善的理性高度,同时还要求主体具备突出的直觉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简言之,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思维活动的水平与特征。具体而言,创新思维主体的个体起码应该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

首先,主体的认知能力直接影响创新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创新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而较强的认知能力来源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知识和经验是主体进行思维活动的前知基础。

人类长期思维活动所积累起来的极其丰富的知识是思维得以继续发展的平台,在这平台之上,人类的思维得以继续发展。由于知识为主体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存储,任何形式的思维活动本质上都是对储存于脑海中的知识信息进行组合加工而成的,大脑中如果没有知识信息储存,思维将无法进行,更别说创新了;知识为思维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动力支持,主体只有在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才能有从思维对象中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思维创新的能力。另外,知识还直接制约着思维的广度、深度,影响思维创新的成就。思维主体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同等重要。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记录。由于经验必须是思维主体亲身参与才能获得的,经验因而相比知识对主体思维的影响更具有深刻性、直接有效性。知识和经验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经验的理论总结就是知识,知识的践行会生成经验。因此,思维主体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为创新思维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同时,思维主体在努力学习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积累经验,而不能闭门造车。

其次,创新思维需要思维主体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创新的落实最终依赖于思维主体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思维主体必须具备推动思维创新发展的内在心理动因,心理动因主要有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个方面组成。对于思维创新来说,应培养广泛而持久的兴趣、目标明确的动机、积极饱满的情感、坚定不移的意志。在此基础上,思维主体还要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思维主体要多思、多想,“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多思多想,才能在平淡中见神奇,自然科学研究重大发现的案例,比如牛顿从一只苹果的下落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溢出的洗澡水中发现浮力,达尔文在动物身上发现人类的起源,都是多思多想的缘故;另一方面,思维主体要有创新思维的勇气、敢于思维创新,对于一项思维创新活动,一般都会有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如保守势力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枪打出头鸟”等观念的束缚,创新的风险的威吓等,因此创新思维的主体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顶住各种压力,进行创造性思维。另外,思维主体还要善于思考,就是要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思维材料,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达到思维创新的目的。

三、创新思维主体的影响因素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众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有利于良好创新思维方式生长和发育的社会环境对思维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政治环境对思维创新的影响而言,封建

专制的政治体制显然不利于思维的创新,因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政治伦理的要求极强,它排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创造,它讲求的是服从,服从君主、服从权威、服从伦理道德,这样,封建帝制严重束缚了人类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经济环境对思维创新的影响来看,类似于僵化的经济体制显然是不利于人类创新思维的发展的,只有灵活的社会经济经济体制,才能激励人们参与竞争,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激发。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使人在心情愉悦中自觉自愿地迸发创新的热情。相反的是,保守、尚古的传统文化对思维创新形成了制约。例如,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传统文化也较容易形成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人格,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出现与发展。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强调的是以绝对服从为特征的“三纲五常”、中庸和谐,主张对经典、对权威的崇拜,反对、排斥标新立异,要求人们按照圣人制订的标准思考、行动,思想不得超出既定的框架,把超出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视作“离经叛道”。这种文化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积淀,使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受其规范,容易造成思维的僵化刻板,容易让人墨守成规,从而阻碍思维的创新。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思维的创新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它在形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当然,影响思维创新的因素很多,既有外部社会因素对思维创新的制约,也有来自思维主体的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的阻碍。思维定势是思维主体在思维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当面临需要思考的问题时,思维主体可以不假思索地把问题纳入到特定的思维框架(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8页)并沿着特定的思路和路径对其进行思考和处理。思维定势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固的形式化特征和强大的惯性,这种特征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其中对创新思维影响较大的思维定势主要有这样几种:

首先是权威定势,指思维主体把某一权威人物的某种论断作为评价标准的思维模式。权威定势的形成有儿童在走向教育的过程中所受的“教育权威”,以及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专业权威”。在权威面前,绝大多数人会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盲从权威,从而丧失创新的能力。

篇(2)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作用领导者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一、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二、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1.2从一般思维中创新。创新性思维不是离开一般思维的“天启”思维,而是一般思维形式的共组。首先,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没有丰富的直觉。”“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在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于创新同等重要。只运用发散思维,不重视收敛思维,就会胡思乱想,一事无成。只运用收敛思维不重视发散思维,则会因于成见,难干创新。在领导活动过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靠运用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它要求有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必然要打破现成的框架,冲破传统的约束。当前,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这是一项前人未为、他人未试过的事业,需要我们艰苦探索、勇于创新的事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的事业能否发展,能否加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思维创新,事业常青!

篇(3)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相互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目前,我们在物理教学中缺乏这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多角度的思维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万有引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打开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为同学们讲解2013年6月11日我国发射神州十号太空飞船的经历,这次航天首次开展了太空授课活动,女航天员王亚平为学生们演示讲解了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物理的魅力,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崇尚物理、探索知识的热情与梦想。根据这样的教学演示,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问题。航天员在升空的过程中是失重还是超重状态?当航天员返回到地面是失重还是超重状态?航天员在太空中为什么会漂浮?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去探寻答案,加深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再比如,在讲重力矩的时候,可以用身边的物理想象对同学提出问题:挂在壁墙上的钟表,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指针大多数都停在几点?同学们这时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借机发问引出正确答案,是九点钟的位置,因为在“9点钟”的位置,秒针所受到重力矩阻碍作用最大。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启迪思维,创新思维方式,在寻找正确答案中学会了物理知识。

二、加强实验教学,牢记物理的基本公式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和公式的产生,无一不是物理学家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并且实验知识也是历年来高考必考的内容,多次在理综试卷中出现。因此,在物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忽视实验这个环节,必须要高度的重视,从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数据分析、结论产生入手,让学生系统的了解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分析处理大量数据,找出相似点和共同性,把物理公式推导出来。但在实验课上需要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包办了实验的全部过程,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学生无法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会导致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下降。所以,教师在物理实验中,应该有选择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进来,引导同学主动积极思考,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原理,学会融会贯通,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更好的记住得出的结论和公式,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达到从实验中巩固现有知识的意义和目的。

三、规范解题步骤,提高物理的学习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愿望,仍然是希望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分数,在班级中取得好的名次。所以,在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实践中的同时,仍要把重点放在解题得分上,严格按照步骤答题,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解题的习惯,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审题要仔细,学生在试卷中要对整体的布局有基本的把握,然后再对文字和附图进行阅读,对试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要用横线标明,建立起解题的最初思路,准确理解试题的意思和出题的考点,对干扰陷阱要进行辨析,并逐一排除,以此提高审题的能力。二是解题步骤要详细,高考是按演算步骤确定给分的,不能因为算到了结果而取代了步骤。在解题中必须要写清楚运用的公式、演算的方法,一步一步给出解题思路,最终确定所要得出的答案。三是物理的符号书写要规范。物理的符号一般都取用于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压强pressure为p、速度velocity为v,等等。在同一题当中,字母只能表示同一种物理量,切不可随意乱写,若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时,可以对字母进行下标注释。比如:第一次速度可以用V1,第二次速度可以用V2,第三次速度可以用V3,以此类推。这样在演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很清楚的记住不同类型的符号,避免了演算混淆的情况。由于物理符号有些比较相似,如密度ρ和压强p,射线γ和速度v,如果书写不规范,就很容易看错。所以,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把符号写规整、写清楚,切不可寻求答卷速度潦草书写,造成字迹模糊不清,产生混淆。同时,高中阶段学生的压力较大,复习任务较多,教师在物理试题的讲解上,不应该海量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消化,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应抓住主要类型题,找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融汇贯穿,知其一然后同类问题全部解决,进而提高考试能力。

四、结论

篇(4)

首先,要把握思维方法。现代领导思维创新是丰富多彩的,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必须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矛盾都有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何在对立中求得统一,是思维方法的真缔。现实中,需要把握如下几个对立统一:一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九斤老太”的思维不对,的态度也不对。二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要善于从现象深入本质去看问题。“农夫与蛇”中的农夫、“东郭先生与狼”中的东郭先生,由于没有深入本质看问题,所以犯了极大的错误。三是感情与理智的对立统一。感情与理智是人的情感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从认识上看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情上升到理智是认识发展的必须。因此,过于“理智”或过于“感情”都是错误的。四是模糊与精确的对立统一。模糊与精确是内部对立的两个概念,然而模糊与精确永远只具有相对意义。“难得糊涂”是古训,如论文把握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其次,要重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指思维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思维的重心总在真假、好坏、对错之间转移。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重构思维模式。怎样重构呢?现代思维模式应该是真假、好坏、对错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真假”是回答是否符合规律;“好坏”是回答是否符合目的;“对错”是回答是否符合行为规范。

只有既符合规律,又符合目的,才会符合行为规范。这种思维模式告诉我们,现代领导者面对问题时,总体上可以也应该分为“是什么”———认识的真假性质问题;“有何用”———价值的好坏大小问题;“怎么办”———行为规范的对错问题。分清和区别这三个不同的问题,是领导艺术的基本要求。

篇(5)

(一)紧扣教材,选择创新思维训练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特长,引导学生善于突破常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在人教版小学科学《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创新思维发展策略。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不要人云亦云,既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语言,也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能力以及联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学问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并将自己质疑问难的结果写到学问卡上。如在《铁生锈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学问卡上的问题,当学生独立完成必修作业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选作的教学内容,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写到学问卡上,以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课堂授课中更好得把握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创新思维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多媒体课件中的创新问题。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出示科学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要善于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见解。教师要舍得在课堂上放手,要能够将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相应的创新内容,要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爱护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多媒体课件中的创新问题。

(二)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创设创新问题情境。

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创新问题情境。如教师在科学课中要求学生印一张完整的叶子,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印叶子的过程。当学生观察到印叶子的方法之后,就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设计。教师要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当学生完成创新设计的时候,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教师在科学课上不但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

三、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创新教学方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单纯又原来单纯的“传授知识”改为“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具,让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为学生创造悬念。

(二)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中产生浓厚的科研兴趣,在试验中要先扶后放,让学生能够运用独特的创新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运用科学的概括方法寻找科学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商业环境,管理思维,管理导向,企业管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计算机网络普及、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和商业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地提高,企业管理和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商业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时间和空间对企业的限制,不仅扩大了企业可利用的资源,而且加剧了企业之间竞争的压力。传统的企业管理思维已不能适应新的商业环境的变化。因此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现代商业环境相适应的企业管理新思维。

一、现代商业环境的特征

(一)经济全球化

现代商业环境的一个重要和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有人形象地把当今世界比喻成“地球村”,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全球化的浪潮将会越来越汹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与技术的扩散。导致国内竞争的国际化,要求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

(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互联网自20世纪70年代商业化以来。在全球呈爆炸式增长.目前用户数已达7亿之多。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内联网(.Intranet)、外联l网(Extranet)等局域网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流程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具有消除中介的特征.它的发展使商业交易的时空得到无限拓展。商家甚至可以在零库存的清况下维持正常的商贸业务,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知识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增值的规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科技企业的资本回报率远高于传统企业。贝佐斯、杨志远和大卫•费罗、马云、李彦宏这些没有资本、只有知识的年轻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令人瞩目。这都说明今天知识已成为比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四)顾客需求的多样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加强、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与此相对应的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消费需求多样化。同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消费者能够。货比三家”,对产品及其相关信息的搜索更便捷,交易博弈中消费者的主导性大大提高。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快变性对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之间基于产品创新速度的竞争更为激烈。

(五)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在经济转轨时期,构成社会经济环境的诸多要素存在着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价值观多元化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文化背景多元化、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消费需求多样化,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表现出的政策法律环境的不稳定,资本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税收政策的多变性等等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企业必须调整策略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上述因素导致了现代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维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企业管理的复杂性新思维

复杂、动态、多变的商业环境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抛弃机械的、还原论的传统管理思维,代之以复杂性思维来考察企业的发展、制定企业的战略、指导企业的管理。复杂性思维本质上是以整体性思维、非线性思维、过程性思维、情境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考察事物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

(一)整体性思维

企业组织原本就是一种复杂的有机构成。要准确地描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惟其如此,才使得任何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的分析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用之以整体性思维。在我国,乌杰教授在《整体管理》一书中主张管理忌讳。片面思维”。而应当强调管理思维的整体性,即管理者必须把对象整体地装入“脑子”才有利于决策、控制和管理;席酉民等人所倡导的。和谐管理理论”强调,系统不仅要达到复杂系统(包括大量子系统或组成部分)活动的一种相互合作、协同的作用和效果。更应注重人和子系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以使系统成为一个和谐整体,形成总体稳定、协调、能动发展的动态机制等等,都充分体现出这种整体性思维。

(二)非线性思维

在企业这种复杂系统中。充满了无数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使得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以一种非线性思维来进行分析和考察。现今社会是一种以高度的组织结构复杂性和信息网络连接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全球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具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性质,从而使得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不可预见的未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复杂的因果网络中,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通常是没有功效的。一项好的决策总是需要相当的时间来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但是有关的数据常常是零乱的、非定量的、甚至是缺失的。其结果是.任何决策当它起作用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过时了。为此,在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世界中,决筹者必须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

(三)过程性思维

随着竞争的日益全球化以及变化节奏的加快,如何保持对市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获得全球化运作的好处,便成为当前许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为了适应这种新环境的不稳定性,“寻找正确战略”的概念已经被“战略灵活性”的思想所替代——既能够设定一个明确而宽泛的战略方向,又能够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和新的竞争威胁与机会的出现而不断地适应和学习。而且许多组织已经发展出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综合地看待自己的视角,即不再把自己看作是一系列被清晰界定的职能,而看成面向顾客的流程的集合。就像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PR)告诫我们的,不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部门如何工作,而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部门如何协同给顾客传递价值,集中在信息和产品是如何流经整个组织的。

(四)情境思维

受传统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往的管理理论大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和最合适的原则、最优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在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时.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复杂性科学为我们提供的基本洞察是:那样一种全局性的、完整的优化观念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虚构,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能得到经验的证实。这种思想在管理学中的体现,就是所谓的权变观。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当然,权变观并不能为管理一切组织提供通用的管理原则.但是可以作为在具体情况下的企业诊断和管理行动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管理应视情境而定。这种情景规划并非对事情发展进行预测,而是指让企业的各类管理者多思考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三、新思维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导向

(一)由实物经营向虚拟经营转变

传统企业的经营形式是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的模式进行运作,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是在现实空间中进行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用企业内部行政化管理来取代市场交易费用。网络环境的快速成长赋予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结合以新的内涵,企业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迅速完成信息运动和商流过程,企业间协作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企业间跨越时空障碍的合作变得日益便利,从而促使了企业经营的形式由传统的实物经营向虚拟经营转变。虚拟经营是指两个或多个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依托网络环境,彻底打破地理上的限制,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功能,而将其它功能虚拟化,使外部经营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标得以实现。

(二)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等级控制的金字塔型,决策层与作业层之间存在着庞大的管理中间层。导致组织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现代商业环境下,消费者在交易中的主导权更加突出,消费需求趋向个性化、多样化,大规模生产逐渐被小规模定制取代,要求企业对市场机会的反应更加敏捷,传统的组织结构中的中间组织的监督协调功能和上传下达功能被计算机网络代替,企业的组织结构向着敏捷的扁平型的柔性组织转变。扁平型柔性组织,减少了中间层,极大地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得外部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使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捷,及时有效地为市场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三)重视合作与联盟

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导致市场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全球化。在庞大的市场上,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及日益多变的顾客需求,单个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形式的企业间合作与联盟成为一种潮流。“新型企业没有明确的界线划分,它的作业过程、运行系统、操作及全体职工都相应地与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在一起。其竞争优势表现在通过建立联系实现互利而创造的价值上。”同时,长期以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传统行业的分界线也正在变得模糊起来,并从许多方面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可能会经常意外地发现,所面对的是那些不处于同一个行业、不太可能遇到的竞争对手,基于常规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将让位于共同进化的战略。因此。管理者要把自己的企业看威由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有机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己的企业看做单个的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生产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整个系统常常倾向于围绕其中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合作演进各自的能力和角色。在

这里,竞争主要不再是在产品与产品、公司与公司之问进行,而是在商业生态系统之间进行。

(四)强化学习创新能力

传统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获得竞争的优势主要来自于资金和核心技术等。但在现代商业环境中,知识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的获取和创造依赖于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因而学习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核,0能力的内核。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学习创新能力。由于知识能够在网络环境中以边际成本接近零的情况下被迅速复制和分配,所以这时一个企业的惟一竞争优势取决于其能否从现有知识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习创新能力。这种学习创新能力不仅是为了避免企业脱离既定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超常规的洞察力.通过战略行为的实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获得行业竞争的关键制胜因素。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等.新经济•新企业•新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创新思维改革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中,教师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同样,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打造一支有创新想法与意识,并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以学历为硬性指标,看中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引入,学历是十分重要的指标。但是,过分注重学历也会产生许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其中不乏许多顶着高文凭和高学历光环,但是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当这些只会读死书、无自主创新意识的教师走向课堂,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是很难激发起学生对于创新的热情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唯学历论也会使职业学校错过许多具有过硬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但学历不高的科技类人才。这类人,虽然只接受了有限的高等教育,但是凭借着对于专业的热爱与工作的积累,在某一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果职业学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把条件放宽,吸纳这样一些有工作经验及创新能力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十分有益。

(二)将创新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教师绩效考核关乎教师的切身利益,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可是,常见的教师绩效考核项目中,多见数目、教学课时等内容,缺乏针对教师的有关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项目。本文认为,将创新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可极大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创新热情,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股创新方面的强劲发展势头。例如,从学校层面上,鼓励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或带队人,带领学生参与多样的创新竞赛活动;鼓励教师申请发明专利,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开展创新思维研讨课,探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选送表现优秀的教师外出学习,等等。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说,因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具有知识内容更新换代快、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情况下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新的、符合计算机发展方向的教学技巧与方法。针对教学方式,以下提出几点改进意见:(1)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听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们想听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结合所了解到的这些信息,为学生们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美味的知识盛宴。同时,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也可能不一样。因此,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通常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教学上。这一现象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对固有理论的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型教学方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尤其对于计算机科学这样一门十分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来说,实践自然应占据教学课时更多的时间。广大教师不能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妥善安排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实际上机操作实践的比例关系,让学生多在实践中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创新的基础。当学生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向书本发起挑战,此时他们的创新力也就在悄悄萌芽。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让学生参与到日常教学中去,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听众。这就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更多的探讨、辩论环节引入课堂,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其次,教师打破固有的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融入学生,和学生一同开展探究性学习。最后,即使学生的想法光怪陆离、天马行空,也应好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打破常规的勇气。

二、教学资源供给

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主要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及其他与教学相关的设施。具体到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是最主要的硬件设施。为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性能更加优良的计算机设备(运算速率快,内存大,安装有各类专业软件)。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平。然而,在“软件”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有欠缺。这里的“软件”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中的软件有所不同。这里的“软件”指的是学校所提供的无形的教学资源。例如,网络上有众多的收费知识库,这些知识库中包含各学科的视频、文献、教学PPT等资料。若学校能够购买这些知识库,然后提供给在校学生免费使用,便能打破地域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其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教学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软件资源”。学生们在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中,可以获得更前沿的知识理论,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在着力升级打造教学资源“硬件”的同时,还要积极提升学校的“软件”实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是学校教学内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教师教学水平的十分重要的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十分重要。

(一)改革考试形式

传统考试以卷面测试为主,是教师出题、学生作答的形式。虽然卷面考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一方面,卷面考试为纯理论考试,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几乎为零。学生只需要根据书面给出的标准答案去备考,便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完全不需要他们对知识加以深入研究和二次创新。另一方面,这种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鼓励的,是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累积知识和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非因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给学生定性。所以,传统考试形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可采用的改革措施有很多,例如:改变教师出题、学生作答的方式,将出题权和做题权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出题和作答。教师仅根据卷面内容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给出相应的分数。又比如,将平时的表现,如课堂积极性、上机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以一定的比例纳入最终成绩。达到鼓励学生日常知识积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