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生感人事迹

医生感人事迹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9 02:2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生感人事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生感人事迹

篇(1)

浏览长江网《暴走妈妈 割肝救子》专题报道后,笔者认为其有以下特色:

最早报道“暴走妈妈”

长江网最早发现这一宝贵线索。2009年10月下旬该网记者就采访了陈玉蓉母子、家人、邻居和主治医生,拍摄了陈玉蓉走破的鞋子,找到很多有意义的老照片。在取得大量素材后,编辑抓紧制作,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及时报道“暴走妈妈”,在网上形成轰动效应。

此后,长江网对这一主题一直实行全程跟踪播报。在持续6天的实时滚动报道中,播发了大量的稿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感人故事在网上迅速发酵,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率先与长江网取得了联系,11月3日作了直播。各路媒体纷纷跟进,掀起波波热潮。长江网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迅速、即时、海量的信息优势,多角度全方位滚动播报陈玉蓉感人事迹,不仅打了头阵,更是成了其他媒体的“资料库”。

独家原创新闻多

在“暴走妈妈”专题报道中,长江网独家、原创新闻多。该专题报道阶段。本埠各媒体发稿160多条,其中长江网独家报道104条――视频9条、文字新闻42条、摄影照片53幅。

陈玉蓉暴走前后对比的照片、谌家矶村办捐款的报道和照片、陈玉蓉母子在ICU并排躺着的照片、陈玉蓉苏醒后给儿子写下鼓励的话相关报道和照片、陈玉蓉出院等这些给人印象颇深、有关节点意义的图片和消息,都是长江网最早贡献的。11月3日,长江网记者整天坚守在医院。以图文形式滚动传送了手术的全部流程,满足了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手术讯息的需求,充分彰显了网络媒体及时灵活快捷的优势和互动性强、形式丰富的特色。长江网及时、丰富、有特色的报道被百度、新华网、搜狐、新浪等近百家媒体转载。

网上温情互动

长江网对这一事件的专题推出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许多网友点击专题,为“暴走妈妈”献上爱的鲜花,留下感动、鼓励和祝福话语。这种温情互动,反映了“暴走妈妈”感人事迹对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正确认识生活、感受亲情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

篇(2)

XX主持会议:诚实守信"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卫生文化建设,更离不开"诚信"这个核心。

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诚信立德、诚实做人、诚心为民,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带动诚信风尚的形成。我中心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及医疗行风建设,加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力度,切实满足患者需求,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积极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医疗工作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最美人物。 加强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宣传,深入阐释诚信文化内涵,让诚信价值准则深入人心。

几年来,我中心的文化建设已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中心服务精神,服务理念,核心价值观,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已得到全体干部职工的一致认同,并在以诚信为本,实事求是,务实创新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篇(3)

媒体歌颂苦难的表现

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忍、坚韧精神,是媒体歌颂苦难的文化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收视率被各台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因为收视率意味着经济效益。电视节目在追求新颖性、贴近性、真实性的同时,有的节目中也含有夸张性、新奇性、煽情性。如在宣传好人好事的题材中,倾向于用“歌颂苦难”的方式提升收视率,大时间段地描述人物背后辛酸的故事,大肆上演煽情感人的桥段。选秀节目中,也能看到很多“歌颂苦难”的成分,每个选手在盲选开始之前的一分钟左右的视频里,节目会对选手进行介绍,怀揣音乐梦想是最多的描述。在歌手演唱的时候,在屏幕的右边会有歌手的名字,同时给这名歌手一个身份,“来自农村”“坚持梦想十几年如一日”“父母身患重病”等等。这里的身份描述常常打着一张张“苦难”牌,把每个学员都塑造成历经磨难的孩子。

媒体关于先进事迹的报道,对苦难生活、苦难精神似乎有一种偏爱,大量的先进人物都是来自恶劣环境,如对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的刻画描写。这些数据和事迹都有以下特点:第一,人物所处的环境恶劣。第二,人物在恶劣环境中经历时间漫长。第三,人物虽然个人力量薄弱,但能够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

媒体歌颂苦难的舆论导向误区

1.容易给观众传递错误信号。让观众认为在贫困艰苦中奉献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事,才是社会最光明的一面。也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困惑,是不是做人就该忘我?是不是有我就是自私?是不是弱势群体都是好人?是不是有钱人都为富不仁?

这个社会本该是先富帮助后富,富裕者带动贫困者。但在媒体的报道中,偏重的却是弱势群体的形象,富人帮助穷人却不曾提及。弱势群体力量本就微小,帮助他人以后更是难上加难。媒体却似乎鼓励越苦的人越要有受苦精神,极力渲染这种弱势人群帮助他人的伟大,反以苦难为幸福,这是感人事迹,更是令人心痛的现实。

很多牺牲家人、牺牲自己为大家的事迹虽令我们震撼,但爱自己救自己就是自私吗?爱是一种能力,爱己才能爱人。人人生而平等,家人的生命同样是宝贵的。如果倡导牺牲自己与家人去成全大我,那么这个“大我”似乎是不人道的,这样的大公无私也只是狭义的爱。

2.影响媒体自身发展。媒体在报道此类人物事迹的时候容易形成一种“就是要让观众哭”的倾向,越是贫困越有卖点,越是苦难越引人注目,做这样的节目就是要极力打造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着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我们反思,那些在优越环境下创造出价值的人不是同样光辉吗?为什么非要受尽磨难才显得高尚?

媒体利用先进人物的事迹,突出其环境恶劣,突出其家庭贫困,甚至制造轰动效应,用煽情、夸张的做法来提高节目收视率。许多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几乎每一位选手都有一个感人故事,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怀揣梦想,经历各种变故仍然自强不息。其中不乏有真实感人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媒体为提高收视率放大的故事。经过媒体的加工,故事中的主人公成为苦难中成长的英雄,不免让人觉得有夸张做作之嫌。

如何树立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

1.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观众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在弘扬社会正义、宣传好人好事的时候,人物塑造要真实可亲可近,减少过多赞扬苦难精神的一面,多一些理性分析,要揭示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症结与原因。

2.煽情应适可而止。很多节目为了展现人物故事的情感深度,往往过分煽情。一成不变的对话与问法、一成不变的环节模式、“艺术人生”式的煽情法让观众由喜欢到疲倦再到厌恶,麻木了观众的神经,限制了节目的理性发展,影响了节目质量。在许多节目都模仿这样的煽情法的时候,观众也开始质疑,这里的眼泪到底有几分真实。凡事物极必反,眼泪流的多了就会变得廉价,煽情过度就会使真情贬值。所以媒体宣扬的手段要在适度的范围内,讲述真实的故事,还原人物原来的面貌,既要让人物显得感人,更要真实。

3.创新媒体发展思路。媒体节目制作单一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只有创新才能真正抓住观众的眼球,在坚持贴近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应进行内容的创新。例如,在讲述好人好事的时候,在人物的选择上不一定非要在贫困人物身上做文章,不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更不是刻意地表现环境的恶劣或是苦难的经历。媒体在解读这些人物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仅仅歌颂人物,作为有态度有思想的媒体,应该揭示更深层次的原因,歌颂这些感人的事迹不是让观众欣赏一个故事,而是发现社会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让这些备受苦难的人变得越来越少,要让观众感动的同时也不忘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对于苦难的人们,我们要有同情与关爱,但更多的是要去改变,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应注意报道方向和报道手法,切勿传达错误的观点,同时也要改变片面追求收视率的状况。

篇(4)

2008,这个振奋人心的一年;2008,这个令中华儿女沉痛哀悼的一年;2008,这个令全世界难以忘怀的一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球妈妈的一声咳嗽袭卷了大半个中国,使全国人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在汶川,处处是残垣断壁;到处是母亲痛失儿女的哭泣声;随处可见身首异处的尸体……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华儿女的心瞬间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霎时爆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在此展开,在汶川乃至整个中国发生的种种感人事迹,让全世界为之动容!

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面临坍塌的情况下并没有顾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危,而是一边维持学生秩序,一边关切地说:“迅速离开教室,不能带走任何的东西。”啊!不好,房顶要塌下来了!这时,还有四个学生没有逃出去,怎么办?谭千秋老师踌躇不前,突然,他像童话里的天使一般,“飞”到他们身上,为他们挡住了压下来的巨石。当救援人员发现潭老师时,他的后脑勺已经完全下陷了,脸色苍白却带着一丝微笑,似乎在为自己做出的正确抉择而感到满意!

师生之情固然令人震撼,可母子之情更是感人至深!

在重重水泥板之间,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身体已经凉透了,她的上身向前倾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上的水泥板。救援人员已经确认她离开人间准备离开人间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这位母亲身下有东西在蠕动,一经仔细观察,原来是一位两三个月的婴儿,在包裹婴儿的红被子有一块受机,手机上清晰地写着:“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此时,已是对生死离别的事司空见惯的医生眼中也噙着热泪,并用颤抖的手传递着手机!

篇(5)

延安实验初级中学七三班姚丽婷

蓦然回首间,从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天安门广场上直到今天,中华人民和祖国矫健的步伐已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一起奋斗了六十年的岁月所创造的光辉,如同雄浑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一直展现在世人面前。祖国,不仅取得辉煌成就,而且挖掘了最美之人,还建立了长远的发展。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我想起了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只为60多年前对战友的一句承诺,86岁的欧兴田放弃天伦之乐,拖着病弱之躯,自带干粮,两年内四上北京、走访六省,为重建淮北西大门抗日烈士陵园四处奔走,并坚持为2400多位牺牲的战友们守墓30年,被选为诚实守信的“中国好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因在车祸瞬间为救学生,导致双腿被轧断高位截瘫,生命状况堪忧。张丽莉的感人事迹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被称赞为“最美女教师”;“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某乡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得到了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如今,每每当我看到我国运动健儿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金夺银时,看到中国的神五,神六,嫦娥一号飞上天空时,看中华人民到被外国认可时,心中就充满着骄傲自豪与高兴。

篇(6)

胡秋香,女,副主任医师,现任舞阳县人民医院一分院副院长。她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余年,尤其是针灸技术堪称一流。多年来,她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在舞阳及周边地区都有良好的口碑,使舞钢、周口、叶县、襄县、远到新疆、四川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技术创新,追求一流技术

县医院一分院拥有职工60余人,开放床位100张,开设有心脑血管科、颈肩腰腿科科、针灸理疗科、康复科、检验科等科室,住院环境优美、医疗设备先进。胡秋香医生与广大医护人员坚持医者仁心,以精湛技术服务患者健康。胡秋香医生尤其是擅长采用太极神针、浮针、火针等针炙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中风、偏瘫等。对于急性咽炎扁桃腺炎及小儿肺卫热盛所致的喉痹,乳蛾,白喉病等顽疾均有一整套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独特疗效。

医德高尚,真情为民

作为一名医生,工作中胡秋香始终秉承“竭尽全力,解除人类之病痛,救死扶伤,维系医道之圣洁”的信念,也深深懂得只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由于多年工作劳累成疾,胡秋香医生患了严重的颈椎病,头晕手麻,依旧坚持为病人针灸,实在重的不行经多人劝说才决定休息接受手术。在胡秋香医生住院期间,很多外地的、附近的病人都在不停的询问“胡大夫什么时间好?胡大夫什么时间能回来?我要等胡大夫她回来再给我看病、扎针。”

声声的关怀、声声的期待让刚手术没多久的胡秋香医生再也在病床上待不住了。“不行,我要出院,我得上班!” 亲戚朋友都劝她:“秋香为了病人你命都不要了?” “不行,病人不能没有我,我也不能没有病人!你们看我不是好了?出院!”胡医生带病重返工作岗位,家属放心不下她的身体,只有让她带着颈托去给病人治疗扎针,虽然她自己知道患病注意休息,一定不能劳累。但是胡医生回到病房的岗位上,病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带着颈托的胡院长围了个严,秋香医生顾不上休息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检查、解释、治疗,医生的嘱咐她早已忘了,现在她的眼里只有病人。

心系患者暖人心

篇(7)

乐山市中区苏稽镇某学校的10名聋哑学生不久前一夜之间突然失踪,专案组民警历时7天,辗转千里,成功破获了这起特大跨省拐卖在校残疾学生案件,原来他们被人贩以找工作、出去闯世界等理由骗出学校后,准备贩卖到各地,从事偷窃等犯罪活动。

(《乐山晚报》2006.11.19)

南京视障阅览室正式启用

平常看不清的报纸通过特殊投影被辅助放大后看清楚了、手指在点显器上掠过一遍就能把网页上所选的信息读出来……南京的20多位盲人在前不久开放的南京图书馆视障人借阅室里“看书”。借阅室内设网上冲浪、弱视阅览、有声读物、盲文资料阅读、视障人交流等五大功能区,所有电脑都安装了语音系统,并对盲人免费开放。阅览室仅各类盲文图书就收集了1700余册,其他有声读物达2.3万盘。

(《南京晨报》2006.11.18)

留洋盲博士将归国投身医学盲人教育

从池州走出去的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也是中国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10年间,他辗转日本、美国求学,他的名字被镶进2005年版美国大学生世界名人录。日前,他正在办理回国手续,将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祖国。

(《中安在线》2006.11.18)

凤凰卫视采访深圳残疾人网站

11月上旬,在第七届深圳读书月开幕时,前来报道这一盛事的凤凰卫视把目光聚焦在残疾人身上。凤凰卫视主持人江欣荣携《纵横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到深圳残疾人网站,采访了网站的残疾员工克服身体不便,通过勤奋刻苦的读书来提高自我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感人事迹。

西安:18岁“袖珍”女街头举牌征婚

不久前,在西安钟楼邮局门前一个身高108厘米的少女手举一个牌子当街进行“征婚”。当被人问及对这次“征婚”的结果会不会很在意的时候,她笑了笑说:“我这次征婚只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我自己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热情。第二就是以我为首的残疾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三秦都市报》2006.11.12)

美“阻止生长”治疗引发伦理争议

一名6岁的美国女童身患严重残疾,其父母担心女儿长大后不容易照料,便向美国医学专家求助,美国医学专家经过小心翼翼的咨询,并得到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默许后给这名女童注射了阻止生长的药物――让她永远保持在“袖珍”状态,好方便照料。美国医生的这一特殊治疗手段在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谴责。

(《深圳特区报》2006.11.3)

轮椅穿越欧洲大陆:韩残疾人全凭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