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1 21:4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族舞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民族舞蹈论文

篇(1)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篇(2)

关键词:写作思维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作用

写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活动,思维是人脑的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信息的整个活动过程,写作思维无论是在人文学科还是其他领域的学科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就拿艺术类中的戏剧、音乐、影视等都有其与写作思维有关的戏剧文学、音乐文学和影视文学等等。同理,舞蹈作为艺术学中的一个学科门类,写作思维和舞蹈艺术关系十分密切,如舞蹈的文学台本、演出撰稿、串词等等。

近些年来,随着舞蹈教学、编创、表演实践的逐步发展,舞蹈理论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舞蹈虽然是通过肢体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但是若要将舞蹈研究从技术层面上上升到理论层面,最终形成理论体系,就必然需要经历舞蹈论文写作、著书立说的过程。而这些都必须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写作来进行论述。由此可见,写作思维在舞蹈理论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流淌着无数优秀的璀璨文化, 民族舞蹈就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 它表达着那样一种无以言表的深刻情感。在舞蹈的众多组成部分当中, 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性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 活跃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民间舞蹈作为反映民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舞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学科门类,它具有语言文字和非语言文字两种文化特征,但主要是以身体作为中介表现文化的,因此,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是其主要方面。近年,随着符号学的兴起,人们对舞蹈这门人体文化的学科又有了重新认识。符号学作为研究语言、形式语言符号的学科,它对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及其有关问题,可以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述,由于舞蹈是用静态形象传播思想感情的一种符号,参考、运用符号学的一些理论,明显可以诠释舞蹈中所展示的各种文化信息。[1]人们思考问题,进行艺术实践与创造意境时,由于离不开语言和文学构思,加之语言本身是一种物质化的思维,因此,在探索研究舞蹈文化及其文化特殊性的过程中,还要借助语言文字、文献的有关资料来进行论述,因此可以说写作思维在民族舞蹈文化研究乃至整个舞蹈理论研究中具有十分现实意义和作用。

第一、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印记需要文字语言的记载,写作思维可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族舞蹈形式,舞蹈作为一切艺术之母,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没有任何语言文字来记载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概况,导致我们现在进行古代舞蹈史的研究举步维艰。而到了奴隶制时期的商朝,人们在进行祭祀、征伐、疾病、农业收成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都要占卜问神,并把占卜的日期、所问事情、吉凶结果都刻在龟甲或和牛肩胛上,此乃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还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商代舞蹈活动的资料,最早记录舞蹈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证明了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距今已有3600余年[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也不断地变革、发展着,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我国古代诗词、古籍、文献中均有不少记载,我们亦可通过这些文字资料中对舞蹈的描述文字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舞蹈的文化发展。

对于舞蹈文化研究而言,只有在认识上有所突破,才可能有突破性的创见和收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舞蹈文化虽非语言文字,却有和语言文字相同的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交际功能,舞者可以以形象化的神情动态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语言是物质化的思维,而思维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它的物质化。因此,舞蹈文化和声音、颜色一样都是思维的物质化,可以通过文字语言进行总结,升华提升为舞蹈文化。在这种文字语言的总结中,既能加深舞者对舞蹈动态形象的认识、提高研究者的舞蹈文化水平、同时也能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通过写作思维的提高和加强,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使民族舞蹈文化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探索和挖掘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内核。

第二、民族舞蹈文化研究需要活跃性和发散性的思维,写作的思维方式对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朝鲜民族舞;舞蹈教学;情感融入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载体,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功能。近年来,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者逐年增加,而朝鲜舞作为一种民族特色鲜明的舞蹈,蕴含着朝鲜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学习朝鲜舞对于学生了解朝鲜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当下的学生对于朝鲜舞的兴趣不高,这直接影响到该舞蹈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朝鲜民族舞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朝鲜舞蹈的表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从分析朝鲜舞的特征入手,探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朝鲜舞的兴趣。

一、朝鲜民族舞的特征

朝鲜族作为我国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朝鲜舞蹈拥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细腻的舞蹈表演方式。在东亚地区众多民族的舞蹈艺术中,朝鲜民族舞的复杂与难以驾驭众所周知。

1.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蕴含儒道文化的气息

朝鲜族继承了汉族文化中的含蓄与委婉的特征,其舞蹈通过细腻的细节展现舞蹈的韵味与典雅,厚重的民族渊源带给了朝鲜族舞蹈厚重的民族意识。朝鲜族舞蹈的体态独具特色,蕴含儒道文化的气息。朝鲜民族舞蹈的体态自然,脚似八字打开,收腹含胸,双膝靠拢,双臂自然,随韵律而动,整个动态含蓄而典雅,充满东方人柔美的气息。其体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复杂而细腻。[1]

2.舞蹈的动律贯穿于呼吸中,风格含蓄、典雅、飘逸

朝鲜民族舞作为民族民间舞关键的动律则体现在呼吸与节奏中,其呼吸随着节奏改变而改变。朝鲜民族舞的节奏来源于伴奏的音乐,音乐长短的变化带来了舞蹈节奏的改变。呼吸对于舞蹈格外重要,在朝鲜民族舞中,呼吸更是动力之源,呼吸伴随着舞蹈的节奏而变化。朝鲜族舞蹈的动作律动便在细小的呼吸节奏的转换中形成,由呼吸带动体动,将节奏转变为呼吸,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舞蹈特征。通过呼吸与身体间的交互作用,将舞蹈的动律贯穿于呼吸中,从而形成朝鲜民族舞含蓄、典雅、飘逸的风格。

二、朝鲜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朝鲜民族舞风格含蓄、典雅,其舞蹈表演姿势并不豪迈,动作幅度也不大,讲究舞蹈动作的细节掌握与身体整体的律动,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加之目前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因此,对于刚接触民族舞蹈的学生而言是较难掌握的。

首先,入门难。在朝鲜舞蹈教学的初期,其仅教授学生身体小幅度的变化,加之朝鲜舞蹈表演中的轻柔的旋律,学生在朝鲜民族舞蹈入门较为困难。同时,朝鲜民族舞要求学生掌握呼吸与动律的结合也是十分困难的,多数学生难以短时间掌握朝鲜民族舞的表演技巧,短时间的付出没有收到回报,便对该项舞蹈的学习失去兴趣。

其次,理解难。民族民间舞来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离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后,现有的课堂教学对于民族民间舞情境难以再现,学生难以体会到民族民间舞所表述的情感。朝鲜民族舞亦是如此,它起初是为庆祝丰收和展示对图腾“虎”的崇拜,舞蹈外表柔美含蓄,实则刚猛热烈。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体会劳动人民庆祝丰收的场面,对于民族的图腾祭祀更是一无所知,对民族舞表演缺乏兴趣,因此无法掌握朝鲜民族用来表达喜悦的身体语言。

第三,教学观念陈旧。朝鲜民族舞的严谨性使得在朝鲜民族舞教授时过于严肃,课堂气氛太过压抑。多数教师仍然保持过去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严格按照老师教授的学习就能够学好。但是在朝鲜民族舞教学中,可能有时连教 师自已也会感觉繁琐,更何况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学生,正因为如此,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容易滋生厌学情绪。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朝鲜舞的兴趣

朝鲜民族舞的掌握需要学生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才能体会舞蹈动律中轻柔、委婉的节奏,这需要学生具有耐心和耐性,而只有兴趣才能为学生带来前进的动力,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朝鲜民族舞的兴趣。[2]76

1.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

民族民间舞是来源于民间、创作于劳动生活中的舞蹈,其舞台是天然的田野村寨。因此为增强学生对于朝鲜民族舞蹈表演的兴趣,教师需在教学中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为此教师需在朝鲜民族舞教学前,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对朝鲜民族的舞蹈起源和风格来源有所把握,从而尽可能创立真实的情境进行教学。

正所谓实践胜于言教,真实的舞台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对朝鲜民族舞的风格特征的把握。在实践教学中,可通过将课堂舞台化,增强学生对舞蹈风格的感知和兴趣。民族民间舞拥有的某些动作是与表演者的穿着相互匹配的,例如,朝鲜民族舞中男子的短衣、坎肩、灯笼裤使得男子步伐的一提一落充满外柔内刚的风格。在服饰的搭配下,再配以配乐、灯光的变换,在课堂中始终营造一种舞台气息,可以赋予学生以一种紧张感。由于改变后的教学方式不再刻板沉闷,能够在较短时间使学生取得较大进步,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使课堂生活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将课堂模拟成劳动人民庆贺、祭祀的场景,可以采取某些简单的道具加以配乐使得课堂具有民族风情,这在无形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在练习舞蹈时发出民间舞蹈的叫喊声,这能够使他们抒感,从而了解朝鲜民族舞中的民族符号和风格特征。

2. 融入感情,唤起学生的兴趣

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中要融入感情,感情是具有感染力的,特别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最初是一项表现情感的方式,而民族舞蹈更是充满了情感性。在朝鲜民族舞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不应照本宣科地采取传统分部示范的教学方式,而应该结合舞蹈的背景及风格,进行“情感型”教学。[3]164-165

笔者认为情感教学首先要“动之以情”,先讲解朝鲜族的生活习俗、礼仪和文化,使学生贴近其所表演的人物形象,以实体来代替抽象的感觉。可以让学生穿着朝鲜长裙,仅穿袜子,挽上头发,使他们犹如一位真正的朝鲜族人。利用学生初接触朝鲜民族舞的新奇心理,通过文化和情感的培育养成其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舞蹈所表现的内涵与情感,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学习能力。

就笔者的观点而言,在朝鲜民族舞的教学中,过去教师通常喜欢采用简单的、守旧的4个8拍的教授方式,这种方式长时间使用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厌倦,不能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舞蹈的意境。每一个舞蹈姿态都拥有其独有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应泛泛而谈,要通过对舞蹈动作情感的引入,用情感来勾起学生对于舞蹈的兴趣,使他们用舞蹈来表现自身情感。但对于舞蹈情感的掌握是需要教师的严格把握的,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诱导学生沉浸于舞蹈展现的情感中。

3.提高教师的素养

上述的朝鲜民族舞蹈教学的改良方法的实施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舞时,需要对该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宗教习俗等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为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牵线搭桥。

民族民间舞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对于民族民间舞有深刻的认识,要从多视角探求不同民族舞蹈产生的渊源及缘由,为此,教师甚至需要深入田野自然中去感受最原始的民族舞蹈,从而领会不同舞蹈动作所代表的具体意义。除关注其舞蹈意义、韵味外,更要探究舞蹈与民族整体文化的联系,多角度地了解其文化体系,才能让学生充分把握舞蹈的风格及情感。

除课外研究民族舞蹈背景外,教师还需具备较为出色的教学组织能力,在课堂中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理论讲述和实践教学中,要能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风格和方法,在现有规范性的“学院派”教学中独树一帜,使学生认识到与其他教师的差别。而在实践中也表明,独特的教师更受学生的喜爱。[4]在现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形成独具风格的民族舞蹈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 语

朝鲜民族舞表演风格充分体现了朝鲜民族的历史文化,同时,其舞蹈的复杂、细腻给其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朝鲜民族舞的兴趣不可能与生俱来,但其个人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通过融入情感,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对朝鲜民族舞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舞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梦缘.刍议如何有效把握民族舞蹈风格要素[J].大众文艺,2011(9).

[2]吴芳芳.论中国民族民间舞与中国古典舞之间的联系[J].华章,2013(22).

篇(4)

[关键词]文化视野 广场舞蹈 田野调查 教学模式

现在,舞蹈已是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了,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对象。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有着很大的联系和渊源。“得意忘形”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指不重人的外表和身体形态,但是重人的内在修养和品德,因为传统的中国思想讲究从自身做起,由内在修为到外在行为,由内向外发展;退而独善,进而兼济,所谓“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套完整的道德修养程序。而西方人是先注重外在的表象,之后才注重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西方人的道德观,大多来自外在规则而不是自身形成的。传统的中国人对美的认知偏重人为之美,其对更偏重于所穿着的服饰与内在的品德修养;西方人则更喜欢自然美,他们对人体美的欣赏有着高超的见解。笔者认为,广场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

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人与人之间感情愈加淡漠,加之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们心灵空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步显现,对社会大众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民族舞蹈具有比较明显的运动力学价值,其动作能够通过人体肌肉运动形式来产生负荷,同时刺激内脏器官,促进循环与消化。所以说,民族舞蹈能够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民族舞蹈具有艺术性、健身性、运动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的功效,不仅仅对人们身心健康有好处,而且还有助于国民整体艺术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对广场舞蹈田野调查数据调查分析

通过对当地的部分广场进行田野调查,对当地的广场舞蹈爱好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已经研究三个方面,同时将三份调查问卷即广场舞蹈进行调查、广场舞蹈课程的种类进行调查、广场舞蹈功效进行数据调查。数据表分别散发给当地10个广场上的舞蹈自发团体。以下是对收回来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

1、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进行数据调查

笔者把对广场舞蹈的喜爱程度分为喜爱;一般;很喜爱;还好;不喜欢等五个层次,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发放,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约21%的人表示喜爱;24%的人表示一般;22%的人表示很喜爱;20%的人表示还好,另外13%的人表示不喜欢。

从本段数据调查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广场舞蹈艺术的认知和喜爱程度还处于不同的层面。

2、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课程的种类进行数据调查

笔者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课程的种类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将广场舞蹈课程分为秧歌、健身秧歌、形体操、藏族舞蹈、现代舞蹈、街舞等六个种类。调查发现,有128人喜欢秧歌;49人喜欢健身秧歌;61人喜欢形体操;102人喜欢藏族舞蹈;44人喜欢现代舞蹈;另有18人喜欢街舞。

分析一:从本段数据调查中可以看出,广场藏族舞蹈已经被所有的广场舞蹈所容纳,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课程设置的喜爱和新的广场藏族舞蹈所收到的喜欢程度。广场藏族舞蹈是一种由有悠久历史的农牧文化与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宗教文化相融合的形式。刻画完美的舞蹈形象,协奏悦耳动听且具有旋律特征的伴唱曲调与歌词是其具有的风格特点,又因为农区、牧区、半农区牧区等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入又为其增添了不同又有代表性的民族色彩。

分析二: 用广场群众行的舞蹈形式将藏族舞蹈诠释出来,深深地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在广场藏族舞蹈动作的展示中,把松胯、弯腰、曲背等动作作为最常见的动作,这种基本形象和高原人民生活与居住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他们所具有的对自己宗教的虔诚心理与宗教相应的礼仪及习俗有密切关系。这些动作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广场舞蹈中,使广场藏族舞蹈中的动态形象带有明显的宗教心理。宗教文化基点上融入舞蹈,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心理,把藏族人民美好的愿望抒发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把农牧文化与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宗教文化三者融合为一体的藏族民间文化的舞蹈形式。

3、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功效进行数据调查

接下来笔者对现今社会的广场舞蹈功效分为消解疲倦、提高身体素质、养生保健、运动理疗、恢复精力、舒缓压力、促进代谢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认为广场舞蹈能够消解疲倦的有59人;认为能够提高身体素质的有52人;认为能够养生保健的有122人;认为能够运动理疗的有24人;认为能够恢复精力的有77人;认为能够舒缓压力的有87人;认为能够促进代谢的有34人。

分析如下:这些广场舞蹈的舞蹈动作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自身肢体的影响因素。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协调,从舞蹈角度来看,具有另外的一种劳动形式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一种高雅艺术性的创造。如广场中的舞蹈多以锅庄舞者,他们扭动有形的腰部多合着音乐节奏,有动感,有节奏有规律地起伏颤动,给人一种安详和谐、身临其境的美感;松弛而有力的膝部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随着宗教意识的逐渐淡薄,人的精神面貌也在逐渐改变,但唯独这种舞蹈的动律,独有的风格已成为民族的审美特征保存了下来。

二、对广场舞蹈教学模式分析研究

1、广场民族舞蹈文化审美及发展走向

用广场群众行的舞蹈形式将藏族舞蹈诠释出来,深深的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场民族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成功地把舞蹈、动听的音乐、设计风格的服饰、婀娜的体态和风俗习惯等融为一体。被人们称之为“民族的艺术。”它在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艺术性,从运动力学角度讲,其健美力度无与伦比,是一般健身舞蹈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伸缩肌肉纤维的功能,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有效地消耗掉人体多余的脂肪,造就了形体之美。

2、广场舞蹈课程训练方法

用广场群众行的舞蹈形式将藏族舞蹈诠释出来。目前的广场民族舞蹈课程教导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广场民族舞蹈课程几乎都是把专业舞蹈表演照搬到广场来教或表演,只是在动作方面进行一些简单化,表演大众化的改变与处理;在教民族舞蹈课程中,不能生搬硬套舞蹈专业训练模式,应该针对学员为健身塑形的目的,在原有的科学的、系统的、已成形的民族舞蹈的基础上,将教学的方法改进和优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员之间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优化课堂内容,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同时增加综合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员都发挥到长处,把个性的种子播种于心田,开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的花朵。

3、提升学员上课兴趣与气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影射与爆发,它们俩就犹如人的左右手,缺少任何一只都不完整。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基础上,把音乐与舞蹈很好的融合,把陶冶学员美好情操作为必要条件,来使舞蹈本体得到更好地提升。但是广场舞蹈的学员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也会由于种种原因甚至不了解音乐的一些必备的基本知识,更就不要提将舞蹈动作与音乐完美结合,将那种很浓厚的情感用自己的肢体协调去传达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选择音乐的能力,只有选择出正确的音乐才会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会减少很多教学麻烦,这样,学员不仅容易记忆节奏节拍。更便于学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动作,用肢体协调的美表现自己的内心的感情,达到音乐与舞蹈完美的融合。较鲜明的节奏和较清晰的节拍的民族舞曲这种中速度的旋律是比较合适的音乐选择。这样的音乐能够渲染心灵,熏陶形体,使其有一种美的享受,能够把高雅的气质传播给人们。

4、科学授课、循序渐进

广场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授课,给出的每个广场舞蹈动作概念,一定要是准确无误的,不能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同时,还要要求每个学员必须清楚地知道动作的训练目的,训练要求以及它所起的作用。除此之外,学员要明白每个广场舞蹈动作的准确规格与要领,在广场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准确的动作示范,精确地讲解与正确的引导,可以减少训练中的错误动作发生率,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对于学员来讲,想在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的广场舞蹈动作且与复杂的音乐节奏相结合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员这样的特点,在训练中尽量将舞蹈动作的编排简单化、表演大众化,坚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较为科学的授课与训练。例如,在学习广场藏族舞蹈中的屈伸时,开始要学习的是正步位屈伸,音乐节奏从两个八拍内完成屈伸开始训练,随着舞蹈训练次数的增多,要求学员在开始时,在一个八拍内完成屈伸,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教授的内容可以加上不同位置手臂的起伏,或者是上身舞姿的相互交挽,这样就会将复合多变的动作分解成单一的动作,训练的动作得到细软化,更加精确化,同时也提高了学员身体素质的反映能力与强身健体和娱乐的作用。

5、以舞养心、以身养心

为了学员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的要领,舞蹈动作必须经过反复仔细地揣摩练习,但却又不是机械的重复,同时也要靠身体与心灵的真正融合。漂亮的、完美的舞蹈肢体动作,需要在无数次大量的训练基础上得到质的飞跃,来更好地加强学员对舞蹈动作的情感训练,提高学员感受音乐、感受舞蹈意境的能力。

德国艺术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道:“在跳舞的白热中,许多参与者都混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励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群的感觉和动作正像一个单一的有机体。原始跳舞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他们领导和训练一群人,使他们在一种动机,一种感情之下为一种目的而活动。它至少乘机介绍了秩序和团结进入这些狩猎民族的散漫无定的生活中。”中国古籍《毛诗·大序》对舞蹈有这样的描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般而言,人们对民族舞蹈会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但就因为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的不同,还有社会人文方面的差异,如人们方言的不同,饮食差异,服装衣饰的差别,宗教影响的不同,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和民族情趣的特点的民族舞蹈。它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加之以表情,用完美声情并茂的融合来表现人类丰富情感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刘思展.论舞蹈教学学生表现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 蓝文.试论文学与舞蹈的意境美[J]作家.2009(12)

[3] 刘建国.浅谈中国传统养生的演变[J].华商.2008(15):95.

[4] 朱玲.生命的舞动[J].舞蹈.2004(06).

[5] 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90~99

篇(5)

【关键词】高校;藏族舞蹈;传统民族文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21-02

我国56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等都会在其传统舞蹈中得到展现,可以说传统民族舞蹈是每个民族文化历史得以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藏族舞蹈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同时还承载了该民族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舞台上有着其典型性,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瑰宝。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藏族舞蹈也开始被纳入到我国高校的舞蹈教学中。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并让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就要求我国高校在重视对学生舞蹈素养培养的同时,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学生的藏族舞蹈教学体系。

一、高校藏族舞蹈教学开展的背景

藏族经过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技能,既能充分反映藏族文化特色,又能展F该民族独特文化韵味的舞蹈形式,因此,藏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瑰宝。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建设在我国受到极大重视,藏族舞蹈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舞蹈形式,对演员的训练也受到关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之后,最终明确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训练应基于民族历史,构建一套具有国家文化特色的舞蹈教学体系,藏族舞蹈的教学应在民族精神的发扬中充分体现时展的艺术形式需求。在高校开展藏族舞蹈教学,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强化学生自身的民族精神也有着积极影响。

二、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重大转变,全面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学生自身艺术修养的培养,并融入相应的舞蹈教学课程。藏族舞蹈作为藏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其舞蹈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是藏族人民不同时期精神追求的体现。除此之外,为了强化学生对藏族舞蹈的认知,高校教师在藏族舞蹈教学中也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藏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及舞蹈创作历史背景进行充分讲解,这对学生深入了解藏族文化有很大帮助。由于藏族舞蹈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

三、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高校藏族舞蹈教育的观念。在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重视对学生舞蹈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重视传统舞蹈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并切实有效地对以往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变,提高教学效果。这要求我国高校藏族舞蹈教师能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将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内容切实有效地融入到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除此之外,教师在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还应重视舞蹈美学的融入,并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在丰富学生藏族舞蹈学习情感体验的同时,提高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性,提高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性。

(二)对藏族舞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内容是保证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是高校藏族舞蹈教学的关键。一旦教学内容缺失,不仅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无法得到完善构建,而且藏族舞蹈教学课程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在实际的藏族教学体系构建中,教学内容通常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藏族舞蹈相关理论文化知识,需要教师对藏族舞蹈的发展历史、舞蹈理论及美学进行详细讲解;第二部分为藏族舞蹈的实践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舞蹈技巧、创作能力等进行训练培养。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藏族舞蹈能力得到强化。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的构建藏族舞蹈教学体系。为了顺应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也开始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之外,也要重视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通过藏族舞蹈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和能力,并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而为了使藏族舞蹈的教学更加适应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高校还应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对藏族舞蹈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并将藏族的传统文化、人文风俗、等内容充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进而培养全面的藏族舞蹈人才。

(四)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高校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中更应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藏族舞蹈历经多年的发展,其舞蹈形式及舞蹈内涵已不仅仅是藏族人民风俗习惯、的体现,更多的是藏族历史文化的延续,以舞蹈的形式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因此,为了让藏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高校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深入到藏族民间,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并将这些内容充分融入到藏族舞蹈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对民族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在藏族舞蹈教学体系构建中重视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然成为高校学生的必备能力,因此,在藏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应重视创新在教学体系中的融入,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要对学生的藏族舞蹈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藏族舞蹈基础知识、舞蹈技能与舞蹈内容,让其对藏族舞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在实际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应在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让其对舞蹈进行创作,进而在对藏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藏族舞蹈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系统性,要求高校能针对藏族舞蹈的教学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保证团队中的教师既对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又熟知地区典型性的舞蹈形式。除此之外,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教师还应重视对西方优秀教学体系的借鉴,并以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一套与学校藏族舞蹈教学需求最为适应的教学体系,确保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舞蹈 编排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3-01

舞蹈是幼儿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幼儿园表演活动的最受欢迎的节目。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及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那如何着手编排幼儿舞蹈呢?下面本人就从以下四方面谈谈自己在音乐教学工作中编排儿童舞蹈的几点经验:

一、确定题材。

(一)最常见的是直接通过幼儿本身的形象或借助幼儿本身的生活片段,经提炼、加工成反映幼儿爱劳动、助人为乐或尊老爱幼等主题作品。如《洗手绢》、《让座》等。或者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来体现人的思想形象。如:《小鸡屋》,借“小鸡”表现出可爱、机灵。幼儿易理解,爱模仿,也喜欢表演。

(二)从幼儿所喜爱的文艺、文学作品中取材。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幼儿很喜欢的节目,“喜羊羊”的形象、动作人人爱模仿,歌曲几乎人人会唱,我由此编排的《我爱喜羊羊》深受幼儿的喜爱。

(三)可根据时代的发展及当前的形式来确定主题。我们创编舞蹈《紫荆花》,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我们编排《我想当冠军》。

(四)可结合本地的特色及特长选材。我们这里盛产橄榄,舞蹈《挑橄榄》应运而生,既向观众介绍了本地特色,又体现了小女孩的活泼可爱。

二、选择音乐。

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再现了的音乐现象,只有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就当今排练幼儿节目的现状,很难为舞蹈创作专门配曲,这就要求编舞者精心选择适合表现舞蹈内容的音乐,有时没有现成的音乐,就得自己剪接,重组乐曲,制成合适的舞蹈音乐。选择舞蹈音乐要考虑音乐旋律的形象,符合舞蹈的内容。如反映一群小朋友嘻戏玩耍的舞蹈,就应选择一些轻松活泼欢快的乐曲,如果用低沉缓慢的乐曲,很难表现出这一内容。另外民族舞蹈要选用适合舞蹈内容的同一民族的音乐,如果演藏族舞选用蒙族音乐就会闹出大笑话,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创编动作。

舞蹈动作是构成舞蹈艺术的基本元素。儿童舞蹈的动作,应该是从他们的生活中来,是表达儿童情感的语言。而动作不能太难、太杂,要捕捉一个生动有趣的形象动作,使其突出主题。

舞蹈动作既要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又要能够表现主题。如:1.用手绢花表现捕蝴蝶,其风格特色非常适合表现孩子捕蝴蝶时欢快热烈的气氛。2.加快现代舞中的扭胯动作可表现小树成长。

四、排练舞蹈。

(一)舞蹈的排练时间要短。

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不管他们是学知识还是做其它的事情都不能时间太长,否则孩子们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还会打消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把舞蹈的内容讲给孩子们听。

每个舞蹈都有它表现的内容。因此在排练之前要像讲故事一样把舞蹈的内容告诉给孩子们,这不仅会提高孩子们跳的兴趣,还能促进他们对某个舞蹈动作的掌握,如我们在排练《颠倒歌》时,告诉孩子们,鱼儿飞在天上,小鸟儿在水里游,蚂蚁扛大树,大象吓坏了!孩子们听后都哈哈大笑,并且争先恐后要跳这个舞,因为他们了解舞蹈的内容,有了学的兴趣,也就爱跳爱动了。

(三)排练中多以鼓励、表扬为主。

孩子们的感情比较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排练过程中切忌说一些有损孩子身心健康的话,有时学个新动作,孩子们一时学不会,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鼓励安慰他们,这样他们才会爱学,才会喜欢舞蹈。

总之,编排幼儿舞蹈需要我们仔细洞察孩子们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稚朴情感。广泛收集、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幼儿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会被幼儿所喜欢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马婷.少儿舞蹈音乐的结构特点 [期刊论文] -大舞台2010(8)

篇(7)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写作硕士论文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