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预防医学教学

预防医学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3 10:00: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预防医学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预防医学教学

篇(1)

1 预防医学的特点

1.1 研究内容广泛:按大的方面分,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卫生统计学、环境与健康及流行病学三部分。卫生统计学又包括卫生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居民健康统计和卫生资源分布与卫生业务统计。卫生统计学本身就是把统计理论、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学科,被广泛用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业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环境与健康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泛,它包括了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生产环境中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有害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群。流行病学则侧重研究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预防疾病以及保健对策,是一种以人群为对象的方法学研究。

1.2研究方法独特:由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群,考虑的因素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各种有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预防医学研究总是从人群着眼而具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关系,在研究时往往不可能对整个人群进行研究,而只能选择抽样人群或某个特殊人群,也需要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微观技术的配合,即研究方法需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

1.3 与其他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卫生统计中所用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来自数理统计的理论:流行病学的方法则除与统计知识有关外,还涉及许多传染病、非传染病的知识;而预防医学中环境与健康这一部分则涉及大量的基础学科,如生理、生化、病理、物理、化学、遗传、诊断,涉及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神经科、放射科等知识。因此预防医学是以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为基础,又与其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

2 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授课时机:由以上对预防医学特点的讨论中不难看出,预防医学的授课时机,最好是安排在学生将要完成临床课学习的阶段。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上的差异,有些学校把预防医学视作基础课,有些学校则把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在所有临床课之后,作者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如把预防医学安放在与基础课一起上,则学生因没有系统掌握临床知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必然感到费劲,许多问题不易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如把预防医学安排在临床课之后讲授,则会受到学生临床实习的冲击,在这个阶段学生难集中注意力投入预防医学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预防医学授课适宜的时机应是插在临床课程中间。

2.2 教学方法:预防医学本身内容十分丰富,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不是一门单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用于预防医学的教学显然有较多的弊端。其主要缺点是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而难得到发展。学习预防医学需从多方面综合理解,不是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学好的,必要时需参考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应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并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外参考书。课堂上的讲授也应变“直灌式”为“启发式”或“简答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某些具体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扩展到整个人体的综合变化及某个人群的变化;从考虑某个具体的病因扩展到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从考虑对某个病人的对策扩展到对环境的治理,对整个人群的保护和防治。总之,预防医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从微观着手能跳到宏观分析,要使学生掌握研究健康的方法。预防医学的课堂实验不应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实验方法的学习,或某个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可考虑插入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综合讨论题,并让学生结合课堂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一些活的知识,学生得到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再仅限于处理一个病人,而是为整个人群的健康考虑问题,而这一点恰是当前临床医生需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根据预防医学的特点,还应大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让学生观看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录像,一些典型的生产环境污染状况的录像等,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有关现场资料背景放到课堂上来,让同学如临其境。这样既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可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尝试。

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1]。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国内很多一线教师致力于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研究,也尝试将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收效不大[2]。笔者认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故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在课程结束后了解临床医学专科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与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并加以分析,以期从学生角度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专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3个自然班1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预防医学的认知与学习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等。由教师集中讲解填写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当场回收。为保证调查质量,控制问卷填写时间(不超过15分钟)。

1.2.2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并对数据仔细校对。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发放问卷164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100.0%。男生62人,占37.8%,女生102人,占62.2%,平均年龄(19.58±0.36)岁。

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及学习态度

2.2.1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6.7%的学生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有用,43.3%的学生则认为很少用或无用。对于预防医学课程主要内容,75.0%的学生认为环境卫生内容有用,90.2%的学生认为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2.2.2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62.2%的学生学习兴趣强,14.0%的学生无兴趣,2.2.3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调查结果表明,55.5%的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有必要,79.9%的学生认为PPT教学有必要,95.1%的学生认为增加实验课程有必要,93.9%的学生认为增加平时作业有必要2.3影响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预防医学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为:学习动机不足(52.4%)、课程难度系数较大(50.5%)、教学过程趣味性不够(47.2%)、与专业联系不紧密(45.0%)、案例使用较少(33.8%)。另外,学生认为影响本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还包括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课时安排偏少、课堂人数偏多等.

3讨论

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满足教学需要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内容较多,而现有学时安排较少,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压力较大,学生学习负荷较重,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增加学时数十分必要。此外,本课程内容较枯燥,学习难度较大,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需要和特点,筛选重要知识点,突出实际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另外,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内容有用,职业与劳动卫生、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内容无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可考虑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将学生认为有用的、愿意学习的内容和其他内容穿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3.2注重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动机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或维持已有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3]。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习活动,影响学习进程及学业表现[4]。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趣味性较强时,学生学习动机较强,听课效率更高。根据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特点,可以从下几方面增加教学趣味性:(1)设计趣味性、生活化案例。比如学习职业与劳动卫生内容时,可搜集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播放视频。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可选择环境保护的宣传片、环境污染导致的灾难视频等,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习动机。(3)进行动画设计。如学习卫生统计内容时,可尝试设计动画游戏以及动态图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3.3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调查发现,支持板书教学和PPT教学的学生占比较高,表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有一定适用性,但PPT较板书更生动,故学生更倾向于此种方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环境卫生内容时,为加深学生感官认识,可利用PPT播放图片或影像资料;学习统计学部分内容时,由于假设检验的步骤性较强,内容重要,如用PPT讲解,播放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掌握,可用板书讲解,降低讲授速度,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综上所述,结合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以符合学生特点为宗旨,以展现课程魅力为目的,合理进行课程设置,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娟,黄月娥,陈柏锋,等.临床医学本科生《预防医学》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99-103.

篇(3)

1.重视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并在教学中突出其专业特点

近年来,国内有关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呼声甚高,对此国家主管医学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学术团体都十分重视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问题,曾多次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研究对策。我们认为,加强预防战略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教育上,又充实于现场实践中,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应体现其专业特点。对学校医学专业,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医药专科基本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该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据《规范》要求,我们认为该专业预防医学的理论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①加强方法学教学,主要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使其熟练掌握群体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和技能,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②加强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关键,学校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直接担负学校这一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通过教育使其加深对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熟练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实施步骤与要求,并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练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如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如何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及心理卫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与其它专业课(如学校卫生学、教育学)结合起来培养。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学校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内容,为下一步实践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坚持“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正如基础医学的教育需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临床医学教育应有相应水平的教学医院一样,预防医学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实践场所。因此在城市或农村建立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对学校医学专业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讨的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了“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效果。①在“教学一科研一服务”相结合的问题上,坚持教学和科研应眼务于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会和人群健康的需要来源于社会调査,为此我们深入到市区多所中学,了解学校卫生工作现状及需求情况,初步拟定出有待研究的课题。其中有些问题出乎我们预料,如调査发现,不仅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常见病防治(如龋齿、视力低下、脊柱弯曲等)是学校卫生工作需要常规研究的课题,而且校方还提出了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如吸烟、饮酒)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初步调査使我们在教学内容和科研选题方面开阔了视野,并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对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专题包括:青少年血压及影响因素分析;初中学生视力低下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龋齿及口腔卫生习惯调査;中学生吸烟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査;初中学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状况调査等。对调査中发现的患者(如龋齿、视力低下)及时给予矫治或建议治疗,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议反馈给学校,用于指导青少年常见病防治及不良行为干预。如在调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就如何预防青少年高血压、龋齿、近视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烟等问题向校方提出过建议,这些建议深受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有的学校主动提出与我们建立固定联系,协助他们做好学校卫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实践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根据现行教学计划,学校医学专业的实践仅2周半,这期间除完成一项专题调査外,还需讲授一堂卫生保健课。要使短暂的实践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带教老师必须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协调好专题调査的每一环节,使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机会。经过周密安排,多数学生在专题调査结束后都能独立地撰写出具有相当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调査报告或研究论文,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小结

篇(4)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1专业实践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统计学和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要求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1,2]。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即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实际参与预防医学问题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之后,将到疾病控制单位及临床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案例、演练、现场调查、现场处置、现场项目的实施等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实战方法,使公共卫生实战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加要求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优良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具备较强的预防医学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对预防医学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2.1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高,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学课程模式仍然以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为主,重临床、轻预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3],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整体观念、大健康观念不能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根本原因。另外,在五年制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中,尽管安排了第五年为专业实践时间,但是由于对实习方案缺乏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如实习内容的安排、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先后顺序、理论与实践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角色的转变等等,导致学生在由学校(理论学习)进入实践基地(实践阶段)的过程中,懵懵懂懂,对自己到实践基地要干什么、要学什么定位不清,对学生预防医学整体观念的培养非常不利。

2.2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现状

预防医学学生专业实践基地通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预防保健部门等,一般以在疾控机构实习时间最长。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生的实践能力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与提升。(1)实习内容缺乏严谨设计。学生的专业实践是基于疾病控制中心的日常工作进行,无法养成全面的健康意识,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培养。(2)从培养建立预防医学整体观念看,由于学生实习是短时间内在某一科室内做一些具体工作,无法了解整个工作过程,无法全面了解预防医学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并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3)从实践基地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上看,由于对带教老师专业水平缺乏统一的标准,实践基地随意指定的工作人员均可作为带教老师,因此带教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因而学生培养的质量有待提高。基于上述现状,改善预防医学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独立岗位胜任能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势在必行。

3改革专业实践的教学方法

3.1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对专业实践教学方案进行整体规划

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进入专业实践之前,由高校与实践基地联合制定实习方案,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进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包括专业实践内容、方式、过程、预期目标、考核指标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专业实践学习的全貌、清楚来龙去脉,明确自己的工作处于总体工作的哪个部分[4],而不是盲目地按部就班,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从事一些临时性、无系统的工作。整体的实践规划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与科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3.2加强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之间的交流互通,深度融合

加强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交流互通,打通科学研究与转化应用渠道,构建新型医教、研、防成果转化平台,从而促使医学教育更具实践导向,医学研究更具问题导向,形成公共卫生领域产学研的快速发展。总所周知,高校具有信息资源丰富、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优势,疾控部门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现场资源和实践经验、拥有高精尖仪器设备等,应充分凝聚高校和疾控中心优势力量,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利用科研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孕育符合实践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科研人才和专业团队,从而提高医教研协同能力,为国家培养预防医学人才做好疾病防控长期规划。此外,两者的深度合作还可以通过采取加强高校和实践基地师资人才的相互聘用等措施来实现,高效教师到实践基地开展理论知识的辅导教学,实践基地带教老师则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二者交叉融合,相辅相成,着重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人群健康发展。

3.3紧跟时展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材

在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健康管理以及卫生监督等过程中,公共卫生医师和临床医务工作者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理、慢性病防治等过程中,更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潜力和良好合作精神的新型医疗卫生专门人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材的优化应该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根据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及预防医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打破以往学科间壁垒,避免内容的低水平重复,编制系统性较强的实践教材,选定有代表性的实验/实践内容,将经典实验方法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紧密结合,将传统实践方法与现代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重点掌握预防医学常见实验技术要求和基本方法,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及应急演练等实践内容,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经过专业实践阶段之后得到切实的提升。

3.4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

实践教学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而当前的实践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缺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手段,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制定各环节具体明确的质量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例如:实践教学计划是否符合专业特色,实践课题能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教师能否做到教学有目的、有要求,每次实践学习学生能否掌握一种实践操作技能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查计划,查课题,查实践教学中的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实践教学进行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使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反映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要求[5,6]。

篇(5)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篇(6)

1.1对象

学生为皖南医学院近5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法医学、麻醉医学、影像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等。教师:2006年以来教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系授课教师。

1.2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①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教学研究课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情况;②教师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情况与成果;③指导大学生论文情况;④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情况。1.3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由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由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学生参加教师课题情况

非预防医学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包括: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数据录入以及数据整理等。如表1所示,自2006年以来,我系开展的27个项目中,参与项目各个环节的大学生达到1230余人次,学生数占该年授课学生数的9.4%。另外,学生参与科研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安徽省全球基金第三轮和第六轮艾滋病项目办为皖南医学院师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取得的成绩,特颁发了感谢状。

2.2支持和引导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创新情况

自2008年我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以来,我系教师指导的学生共获校大学生基金资助项目超过20项,参与的学生人数达400人。学生参与了项目的选题、撰写综述和标书、课题设计、课题实施和结果分析整理。2009年,由我系老师指导的本科生获得皖南医学院历史上第1个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三等奖和安徽省一等奖的荣誉;近3年学生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科研论文10余篇。

2.3参与专业教材建设和加强教师授课艺术情况

医学院学报(JofWannanMedica1Colleze)2011:30f6近年来我系老师主编和参编各种级别教材达30余部,包括《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预防保健学》等。同时根据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并结合我校实际,在日常教学中将“预防为主”的思维贯彻到每一节理论课中,在集体备课中,认真讨论,将具有典型的、能充分体现“预防”思想的最新的案例结合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预防医学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本学科的《预防医学》课程2009年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另外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授课一等奖2人;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教坛新秀”称号各1人。

3讨论

3.1非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了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人才模式——“五星级医生”的要求,即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而这种人才需求与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有差距。为此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改革,目的是让医学各个专业的学生树立“大卫生”的观念,强化“预防为主”的思维,提高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3.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当前国内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形式多样,如:①修订教学大纲或课程设置强化预防医学观念,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增减和调整学时数,以满足教学改革需要_4J。②社区实践模式的探索,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在接触预防医学课程之前,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社区实践,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初步的了解;高年级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课程之后,分期、分批去社区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习指导的内容,加深对公共卫生的理解,提高他们开展预防服务的能力。我国北京、天津、广州的部分医学院校通过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或无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预防医学课程不受重视,学时少、教师编制少和实践教学基地缺少等’。如何适应当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模式,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转变思想观念,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3.3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加教师承担的相关课题

近年来,我系承担的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逐年增多。我们尽可能地把本科生纳入到项目组中,让本科生承担力能所及的工作,如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数据录入以及数据整理等。在我系近年开展的各种项目中,参与项目各个环节的大学生达到1000余人次,学生数占该年授课学生数的9.4%。通过学生参与课题,不仅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把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具体生动事例,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参与课题,从而进社区、进工厂,让学生了解到当前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树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3.4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创新

目前我们支持和引导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或课外科技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支持大学生课外兴趣小组通过自选题的形式开展科研活动,另外一种形式是支持学生申请皖南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开展科研活动。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选题:一方面学生由于知识积累和阅历不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往往想象力过于丰富,选择的课题严重脱离现实。鉴于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把近年国内外发生的有关公共卫生问题与理论紧密进行联系,如讲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时,联系到近期日本因地震引发的核电站事故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在讲到营养和食品卫生的时候联系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以及“染色馒头”事件等。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安全、关注民生,使科研选题不仅具有科学性也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白2008年我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以来,我系多位具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参与指导本科生申请课题。由于和公共卫生有关的课题主要以社会调查为主,项目实施难度不大,对仪器设备要求不高,且可参与的学生多,因此广受学生欢迎,其影响面也大。经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了项目的选题、撰写综述和标书、课题设计、课题实施和结果分析整•509•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扎实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使学生更深层次的领会到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5参与专业教材建设,提高教师授课艺术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以此提升教师素质。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可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把加强实践能力的思想贯彻到教材编写中,同时通过参与教材编写起到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扩大视野,了解当前专业发展的动向,近年来我系老师主编和参编各种级别教材达30余部,并获得了各种教学有关的荣誉,为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篇(7)

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很多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改革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做了大量工作,如:整合公共卫生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教材内容,争取实验仪器的更新以跟上科技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验室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等。“能力”、“素质”、“创新”频频成为这些教育改革工作的目标和立足点。对于一门学科或技术的评价和学习,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谈到中国高铁技术时所说的“任何技术创新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现有的技术,其二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创新部分”,铁道部运输局综合部主任李军也表示“当代技术创新都是学习型开放型的创新,国际上一般认同的创新标准是技术内涵突破达到15%以上。”因此,我们在思考预防医学本科阶段实验教学教育改革时认为,应当以对课本知识的融汇贯通为基础,以“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创新”教育为引导,并尝试将这些原则融进我们的实验教学实践中去。

1注重细节,培养“唯实”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经过以前的实验操作培养,大多已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但容易受教材和主观的影响而忽视实际细节,表现在书写实验报告时不认真的按照自己实际实验过程书写,而是照搬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对于实验结果的记录和计算,也存在有效数字随意取舍的现象等。我们一方面课堂多次强调实验的“唯实”性,要求同学们树立“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学生操作时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比如在记录有效数字时帮学生一起分析最后一位不确定位数,并讲解通过别人代入公式计算的数据就能观察出对方本次实验的仪器精度等。在教学中,我们也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际”与“理论”的差别,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唯实”。比如在“标准曲线”的绘制环节,我们就向学生提问:既然本次实验理论上讲是直线关系,那么为什么不称作“标准直线”,而称作“标准曲线”?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唯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2用数据说话,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在预防医学各主干课程的操作实验课中,一般来说教师上实验课时都采用相似的授课方式,即都提前将实验试剂和仪器准备好,然后将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或示范,学生无需动脑,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即使是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学生大多也只是按照实验课本上的内容按步骤进行试剂配制和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自信心不足,特别是在需要分析操作的实验中,他们对实验结果的表达容易受其他人或教材的影响,表现出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增加了对分析操作实验过程和结果理解的讲解,并对分析实验的质控过程作了详细说明,内容包括各种空白实验、回收率实验、内标物质以及检测限等等。通过讲解,使同学们理解了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分析实验方法的过程和其对结果表达的影响,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了一个用“数据说话”的清晰意识,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3理解仪器构造原理,消除“仪器崇拜”

同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一样,我们也面临着仪器设备落后老化,大型仪器匮乏的困境。有很多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自动化的大型仪器而对它们因“远”而“敬之”。为了消除这种“仪器崇拜”现象,我们一方面详细讲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另一方面从多种渠道入手让学生“接触”这些自动化的大型仪器。以气相色谱为例,我们用于实验教学的气相色谱是一台国产的手动不锈钢填充柱的色谱仪,结果记录是通过购买专用软件而与电脑相连的。我们在课堂上演示了开关机过程并结合仪器构造和材料,详细讲解它的使用原理,如进样口的分类、适用温度和常更换的部件等;色谱柱的方向、类型及其应用、适用温度和老化的方法等;柱温箱的结构和程序升温的使用;检测器的类型和各自维护的注意事项等等。同时通过网上搜索先进的自动化色谱仪器的资料,向同学们展示它们结构的一致性和操作过程的类似性。通过这些讲解,使同学们对大型仪器的使用原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增强了他们敢于操作大型仪器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