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复习计划

高中复习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7 03:28: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复习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复习计划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课;实效性

复习一直都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复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促进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做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本文针对高中复习课教学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复习是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数学中,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很大的联系,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联系,教师必须做好复习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的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明确的复习计划,仅仅是重视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让学生自主复习.然而,很多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并且学习压力较大,导致了复习工作没有跟上,最终严重阻碍了学习效率的提升.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巩固知识.例如,在《解析几何初步》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并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尝试构建这一章节的知识网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建立与圆或直线相关的方程,要求学生利用代数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等.在学生探究完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复习,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查漏补缺是复习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教师在复习课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留意学生常常出现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把相关的题目单独提炼出来,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这样,学生才会对这一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立体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结合这一节课中所讲述的内容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分析几何知识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题,如求圆的弦长,让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后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复习工作中,查漏补缺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想做好这一点,必须要针对学生采取一些引导性的措施,避免学生出现懈怠现象.这样可有效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

三、因材施教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述,而是要结合复习目标和复习内容,尤其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复习.这样的复习有针对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对应的目标.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课外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就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设计一些基础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达到使其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增强复习课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要保证高中数学复习课具有极强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只有增强复习课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教师还可给学生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复习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想提高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复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林海.面向未来的学习与教学设计:从数学教育谈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终身教授高文教授访谈录[J].中学数学杂志,2003(9):85-86.

篇(2)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要求,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工作将以认真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习新理念、探讨新教法为重点,优化语文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 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研究,认真开展读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和教学素养。

1、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精神,继续做好课程改革研究工作。以新理念研究新教学。重视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继续围绕教学改革中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科研。

2、组织教师系统学习一、两种教育教学论著(《共同应对》《校本引领发展》),认真通读一、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养。

(二)抓好教学常规,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加强备课组建设。抓实抓活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重视第二次备课,因材施教。开设阅览课,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佳作,做好读书笔记,开展征文竞赛活动,指导学生发表习作。更好的组织小记者活动,扩大影响。

2、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编写、完善高中校本教材,积极有效地开展“教材教法研究”培训和研究活动,以推广先进经验。

3、组织好校级、区级公开课活动。各备课组平时加强随堂听课、评课活动,扎实开展好公开课评课活动,以研促教,营造浓厚的教研风气。保证区级公开课的优秀率。

4、加强对本组教师的培养。发挥“青蓝工程”的作用,师徒结对互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胜任教学。师徒之间互相听课一周不少于2节,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得失。在校“青年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展示自己风采。

(三)、强化教学科研意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1、继续围绕区级课题“高中作文生活化、创造性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开设实验课,突破我校阅读和写作教学。

2、围绕校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外活动的开设”进行研究,各备课组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促进我校的语文教学。

3、教师自身加强教学科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扩大我校教研成果。

(四)、加强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和指导。

1、组织好初三年级复习教学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学习、落实“中考研讨会”精神。

2、高三年级:做好2006年高考信息的收集工作,组织参加全区的高三备课组长会议,分析高考动态,全面安排好复习备考工作。认真做好三月、四月两次模考的复习迎考工作,并及时做好考后分析工作。参加全市高三语文学科研讨活动,借鉴别校经验,提高复习效率。

三、 主要活动

1、制订好教研组、各备课组工作计划。

2、学校对高三教学进行调研。

3、高三部分教师参加九县市高三复习研讨活动(张家港)

4、校级公开课(华岩、詹志清)

三月份

1、编写、完善校本教材及深入开展课题活动。

2、高一年级教学调研。

3、校级公开课及评课活动,理论学习。(推选出对外公开课名单)

4、区级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会议,并参加苏锡常镇扬五区高三复习备考会议。

5、苏锡常镇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潘少波)

四月份

1、各备课组充分准备区级公开课。

2、各备课组按计划开展学生竞赛活动。

3、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做好期中复习迎考工作。(吴燕芬)

五月份

1、对高二年级教学情况调研。对各备课组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2、九年级教学调研测试。

3、高三二模情况分析和高考信息交流活动。

4、校级公开课活动。(吴燕玉、袁莉娜、施孝丹)

六月份

1、各备课组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制订好期终复习计划。

2、毕业班中考、高考。

3、每位教师写好学期总结和教学反思。

4、语文组工作的台帐资料归档。

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物理

在具体的高中物理复习中,一些学生的复习形式仅仅局限在听课和做题,而物理课是一种发散性思维较强的学科,一旦出现太多的概念和公式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很难消化,而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树形图方式对重要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容易将概念记忆下来。

一、思维导图在物理复习中的应用背景

1、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

在早期的研究中,思维导图是人们所倡导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但是由于其可以很好地提升思考技巧并且可以增进人们的记忆力、组织能力,展现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学生来说其恰好可以帮助其作为辅助的认知工具,在高中的物理复习中由于学生需要罗列大量的知识点和概念,思维导图的应用本身就乐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关联性很强的理论通过图形的方式形象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对相应的理论概念就可以联系起来记忆。

2、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物理思维指的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的物理对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内部规律之间的联系的概括和能动发展的基本反映。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物质基本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因此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具体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高中学生要想认识到自然界物质的基本运用规律就必须在头脑中形成对物理世界最本质和完整的反映,也就是说学生要对其所观察到的一些物理现象、事实、过程等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然后再去进行分析、对照,并且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也就是物理思维的基本过程。一般来说物理思维形式根据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其中直觉思维主要是依靠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对具体的物理现象的分析和推断,但是这三种思维是相互联系,共同进行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在物理的复习中才可以更深层次的、多结构对物理对象进行考察分析,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物理理论体系。

3、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他们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基本解释一些自然界常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比如冬天霜和雾的形成是水汽化和凝华。但是很多学生都会有一些困惑,虽然在此时已经学习到很多物理理论知识从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这些知识在大脑中有些繁乱,这种局面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将所学的知识构成很好的结构体系,也就说要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好地组织起来,这几者之间的逻辑体系可以用思维导图描绘出来,物理概念解释了物理规律,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对物理规律进行发现并提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首先要仔细地观察物理规律然后提出自己的假设猜想,再去建立实验模型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提炼出具体的概念,比如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场理论,同时这个理论也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后续人们又把光归纳到该领域。比较形象的例子是,思维导图就如同一个城市公路交通网,一般城市有城市的主干道和分支次干道和一些小街巷,而各个道路之间其实都是互联互通的。因此如果在物理的复习中可以形成自己的结构体系并且绘画出物理知识结构的图形,这样学生在复习中就会更加轻松。

二、思维导图应用到物理复习中方法

1、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在物理复习中一定得有自己的计划不能没有组织简单地将概念罗列出来,利用思维导图是要求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描绘出来,并得到清晰的网络图形,学生在复习中就可以通过该图形去思考。另外学生在学习前就需要制定对应的学习计划,然后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后续师生之间就可以进行学习上的互动。

2、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去整理对应的复习框架

学生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遇到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知识之间联系进行总结,学生在学习具体的章节时只是去做题而没有对知识网络进行系统完善,学生在复习时,教师要求其利用思维导图将一些知识进行整理,将自己认为的重要内容归纳出来并且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师生之间共同去探讨,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渐成为学习上的主体。思维导图的应用基本上可以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去进行,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预习效果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其课堂学习中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没有用到思维导图时只是简单地去浏览知识,但是运用后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前面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且努力寻找其基本关系。这样进行对比就很容易发现其学习上的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自觉去听课,这样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标记,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课堂中的主要知识很好去把握,最后课后的复习过程就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的过程,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将一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找到知识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后续的复习上就可以很好地提取同时也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体来看,思维导图在高中复习过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整个中学阶段物理知识的归纳总结上,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需要有良好的物理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对物理规律、物理理论和物理现象的认识都要透过现象去分析问题的本质,思维导图的作用也就是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和加快构建自身知识结构上。

作者:陈学红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二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三复习;教学设计;问题组;板块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15-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课程模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造成了同一知识的呈现方式的差异;教学科目的增加,导致了教学时间的相对缩短。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扰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影响着基础年级学生化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和系统性。新课程下高三化学复习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分析研究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以“整体教学设计”宏观把握复习内容,以“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编制复习学案,较好地实现了化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什么是“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

“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是一种新的备课观点,是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研究,着眼于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建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跳出教材看教学”、“用教材教”的目的。

教学内容的板块化是对中学化学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整体架构,是教师系统研究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体验学科思想的过程,是科学设计教学的前提,它能有效避免教师“抓小放大”、“主次不分”等盲目教学行为。通过教学内容的板块化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化学认知能力的科学化。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问题设计成组不仅能够充分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有序思考、连续思考、有深度思考,还能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随意问”、“满堂问”等低效教学行为。

2、高三复习课的“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

2.1 板块划分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全面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前提下,对复习内容进行整合,划分教学板块,统筹制订课时复习计划,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2)系统性原则。强调板块内容的连贯性,同一知识点内容,因学生基础、知识难度、教学进度等,可有计划地分散到相关板块,以降低难度,提高效率。如“物质的量”板块,将物质的量的基本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内容安排1课时的复习,其他常见计算题型和重要的计算方法则分散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穿插复习,可以降低难度,减少枯燥的化学计算的集中复习给学生带来不良情绪。

(3)科学性原则。板块划分要符合化学科学的思想和知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思维能力。如“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可以细分为:常见金属的单质、常见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个小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类别决定性质”的“分类观”;而“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板块,可以某种非金属元素的典型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为主线划分板块,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认识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建立起正确的“变化观”。

(4)适用性原则。根据学情和考试要求制订或调整板块内容、课时计划,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新课程下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更注重对化学核心观念和重要理论等主干内容的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身份”定位为考查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命题的载体。这种情况下,缩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时间、调整复习板块内容和计划就成为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2.2 高质量学案是“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的基本表现形式

2.2.1 学案的编写体例

高三复习教学时间短、任务重,编制高质量学案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青岛市高中化学教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科学、实用的“一案三区”复习学案编写体例:

课前预习区:将板块基础知识进行整合,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尽量涵盖板块主要知识,尽量减少填空式问题,采用问题推理、归类总结、表格比较等多种形式,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广阔度和深刻度的问题。如“根据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和化学通性”,“列表比较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铜的性质和制法”,“浓硫酸和硝酸是两种氧化性酸,总结它们的化学共性,并比较它们的化学特性”。这种预习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再认,更隐含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网络的建构。在预习区设置“我的疑问”栏目,让学生写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全面了解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示和点拨。

课堂讨论区:将板块重点知识加以提炼,每节课确定2-3个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重点突破。以典型例题引路,通过题后设置的问题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拓展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不是在学案上直接给出,而是讨论后让学生总结整理到学案上),升华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巩固区:针对课堂重点知识和课堂不能涵盖的重点知识编选习题,让学生加以训练巩固。在巩固区设置“我的收获”栏目,让学生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强化学习效果;设置“我的新问题”栏目,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复习状况,补充、完善后续板块教学设计。

2.2.2 设计问题组应注意的问题

(1)弄清板块复习与专题复习的区别。板块复习适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三一轮复习,而专题复习则是二轮复习的主打课型。板块复习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建立起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形成基本的学科能力;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重点知识的强化、解题方法的提升以及应试技巧的训练等。板块复习学案中设置问题必须顾及全面、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切忌高考复习“一步到位”的冒进思想。

(2)把握好预习区问题与讨论区问题的特征。预习区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而设置的“问题纲要”,问题的基本特征是基础、全面、设问相对宽泛,给学生留出复习和思考的空间;讨论区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去挖掘隐含其中的知识规律和解题方法,深刻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问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思考、有序思考、深刻思考、批判性思考。准确把握预习区和讨论区的两类问题特征,是提高学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3)处理好必考模块与选考模块内容的关系。课程的选择性决定了考试内容的选择性,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模块中都有呈现,教师习惯于将选考模块的内容纳入到必考模块的复习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此,提醒教师注意:不可将选考内容完全纳入必考内容的复习体系,否则可能会冲淡必考内容的复习或加大学生学习难度。

3、“板块式问题组教学设计”举例

对于常见金属元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如下:“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

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如下: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与课程标准比较,增加了“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根据整体复习计划,我们将“常见金属元素”分为常见金属的单质(1课时)、常见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课时)2个小板块进行复习。“常见金属的单质”学案设计(部分内容)如下。

常见金属单质(Na、Al、Fe、cu)

考纲要求(略)

课前预习区(略)

一、金属活动性比较

[例题1]铝元素和铁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远高于铜、银、金。铜、银、金是人类认识最早的3种金属,因为很早就被人们用作钱币,因而有“货币金属”之称。但人类利用铁稍晚、利用铝更晚。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②铁、铜与氯气反应分别生成FeCl3,和Cucl2;

③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铜不能;

④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⑤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⑥常温下’铁片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而铜片在浓硝酸中不钝化。

以上设计方案合理的有

(2)用化学原理解释人类利用铝比铁更晚的原因。

[问题组1]

(1)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证明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之一是能够发生置换反应,举例总结以下情形。

(3)回顾钠、铝、铁、铜的冶炼方法,总结金属活动性与冶炼难易有怎样的关系?

[规律总结与拓展1]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最常见的方法有哪些?(总结3~4种)

(2)水溶液中的置换反应: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应遵循什么规律?

(3)碳、氢气与氧化物的置换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物的反应,一般需要什么条件?

(4)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的冶炼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篇(5)

一、从学生案例看“詹森效应”的影响

经常有学生来咨询室,不断哭诉和抱怨平时成绩优异,但每遇到重大考试就会发挥失常,有失水准,最终与自己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深感遗憾和痛心。下面是笔者咨询中的案例。

【案例一】张某,女,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初中时在校成绩优秀,但中考失利未如愿考入重点高中,后以借读生身份入学,感到压力很大。正如该生自己所说:“因为我是借读生,总觉得在班上低人一等。学习竞争激烈,父母为我付出很多,抱有很高的期望。现在我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唯恐再现中考的失误,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自己的努力。考试的分数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无法搬走。”

【案例二】宋某,男,某重点高中高三学生。该生学习成绩优秀,又是班长,曾多次获奖。刚入高三的摸底考试,成绩有所退步。感到极度失望和痛苦,之后他又振作起来,更刻苦地学习,但后来的模拟考试成绩仍不理想。现在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并不像原来那样聪明,并发展到考前没有信心,精神紧张,同时伴有呕吐、恶心、小便频繁、睡不好觉等症状。

我们通常把上面案例中学生出现的现象称为考试焦虑。郑日昌认为,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等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笔者发现,学生因考试过度焦虑引起考试发挥失常的现象,其实就是詹森效应。詹森效应来源于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的经历,他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像“詹森”这样的来访学生屡见不鲜,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考试焦虑症状。考试焦虑的表现:考前表现为持续的焦躁不安,总惦记着考试,常会感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缺乏信心,精神紧张,情绪焦躁,学习时精力分散、效率低下;考试过程中表现为怯场、晕场、信心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处于混沌状态,回忆过程受阻;考后表现为忐忑不安,总是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担心他人对自己成绩的评价。

有相关研究发现,高中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其中女生的考试焦虑要显著高于男生;由于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竞争压力,考试焦虑程度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根据学生的考试焦虑表现,可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镇定状态(头脑清醒、态度端正、积极乐观、坦然自如,但有时略有激动,有紧迫感);第二级为轻度焦虑(心情较为激动,有焦虑感,心中有点不安,属于适度焦虑范围,不影响健康,有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第三级为中度焦虑(过于激动,焦虑过高,神经有点紊乱,身心有所损害);第四级为重度焦虑(恐惧心理,焦虑感严重,伴有躯体不适症状,严重影响考试发挥)。

二、从心理学视角解读校园“詹森效应”

心理学著名定律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恰好可以解释“詹森效应”,进而分析考试焦虑和学业水平之间的关系。该定律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压力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即学习压力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压力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学习难度很小时,学习压力大反而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习难度很大时,适当降低学习压力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如下图所示)。而“詹森效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考试压力过度所导致的紧张不安甚至带有恐惧的情绪状况引起。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认为,考试焦虑是学生对考试这一刺激情境的过敏性紧张,是一种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条件情绪反应是以SER为表征式的:S为条件刺激或情境;E为自动出现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和行为反应。校园里“詹森效应”的心理机制是:当学生遇到重大考试S时,焦虑紧张的情绪E就会自动出现,导致学生出现思维混乱、头脑空白、难以注意集中、手抖出汗等一系列思维、行为和躯体反应R,而学生会对自己的消极反应R进行消极评价,进而产生消极的认知评价情绪E’,这种情绪E’又增加了条件性情绪E,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考场发挥失常,出现校园“詹森效应”现象。

从周围众多学生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笔者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校园“詹森效应”的根源(见下表)。

三、告别校园“詹森效应”,轻松应考

在日常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很多学生被“詹森效应”困扰着。如何帮助学生告别“詹森效应”呢?根据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潜意识观,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易消除和易建立的,只要把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干预转变为积极的条件情绪反应,再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积极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考试焦虑,减少校园“詹森效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引导学生调整认知,制定合理的目标

预防和缓解考试焦虑的根本和关键是调整认知。要引导学生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与此同时,以正确的态度认识考试,纠正不合理考试观。正确认识考试和考试焦虑的关系,适度焦虑能激发个人潜能,考出好成绩。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考试认知会平衡自我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反之则会因认知偏差而容易引起考试焦虑,出现校园“詹森效应”。

2.指导学生科学地制定学习和复习计划

学生的考试焦虑很大一部分源于考前准备不充分,知识贮备不足。运用心理学知识,如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注意的特点及规律、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等,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复习计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缓解考试焦虑,降低校园“詹森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3.开展自信训练,培养学生自信心

研究表明,自信心是影响考试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心理辅导教师,在考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自信心训练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采用认知调整为主,加以自信心训练、挫折教育的心理健康课或主题班会课,教会他们用积极思维方式代替消极思维方式,采用积极暗示来缓解紧张心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4.指导学生运用放松训练自我减压

考试焦虑的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总有担忧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掌握放松训练的要素来有效控制和缓解焦虑情绪。心理学家荣格最先使用积极的想象来应对焦虑症状,缓解紧张。放松训练包括全身肌肉渐进放松、腹式呼吸法、想象放松、音乐舒缓放松、自我催眠等。还可以通过户外休闲活动来达到放松,如有氧运动、郊游散步、游戏竞赛等。对学生来说,肢体性非脑力活动不仅可以使身心放松、排解焦虑,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全方面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5.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

由于神经类型或人格特质的不同,有个别学生可能更容易出现“詹森效应”现象。对于此类学生可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宣泄不良心境和压抑的情绪,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策略协助消除忧虑,走出困境。同时,也可以组织具有同类特质或同类境况的学生在一起开展主题为克服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充分利用同辈辅导的优势,协助这一类学生共同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发展成长。

6.教授学生一些元认知小策略

篇(6)

1 现状分析

1.1 课程进度过快

就笔者所在省的高中数学教学进度是将高中数学高考范围内的全部内容在高二结束和高三开始时讲解完毕,而高三整个学期就进行总复习.有些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将所有内容在高一就结束,但又获知有些学校的统一的教学进度比教研室规定的进度还要快,比如我市教研室规定高一上完成必修1和必修3,高一下完成必修4和必修5,但有些学校却在高一上就几乎已经完成了必修1、3、4、5的全部教学,笔者曾有机会到这些学校与学生进行座谈,学生反映老师上课进度太快,跟不上,很多内容都是一知半解.

1.2 解题方法遗忘

很多数学教师都有同感:很多题型的解题方法教师自己觉得已经讲授过很多遍了,但从作业或考试的结果来看,学生却掌握的并不好.有些相似的题型学生每次碰到都好像是第一次碰到一样束手无策.而数学教师每天批改作业时的心情是最差的,很多老师边批改边抱怨“都讲了这么多遍了,怎么还是不会做!”、“这种错误已经指出过多次了,还是继续犯错!”等等.这种状况使得教师不断地自我反省:是不是讲得不够清楚?是不是讲得不够多?是不是练得还不够?等等.

1.3 复习方式单一

据笔者了解接近月考或期中复习的时候,数学备课组都会编制很多份试卷,包括单元练习卷和综合练习卷,然后每天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在批改完后下发学生,课堂上进行讲评,讲评当然是根据学生做的情况,错的多的题目讲评得细致些.这样的试卷讲评复习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有些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做当天的作业,而导致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而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1.4 作业量增加

现在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备课组统一订购一本同步的参考书,根据上课的进度配以参考书目相应的作业,其中穿插备课组自己编制的练习卷.据笔者了解,数学作业量往往是比较多的,有些学校每天除了相应的作业,还要增加一定数量的练习卷.关于作业量的问题,即使学校备课组内部统一了作业量,但是知道其他学校的数学作业量比自己学校的多,那就也相应增加自己的作业量,只怕自己学校的成绩比不上其他学校.

2 解决方法探讨

新课改以后,各方面、各部门都对现行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提出了异议与建议,很多学校与教师个人也都进行各种尝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各种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探讨,在此要说明的是笔者所指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常态课教学,并不是指那些经过反复磨课、研课的比赛课与观摩课.

2.1 课程进度合理分配

现行上课的进度总体是由市教研室规定的,因为涉及到期末全市统考,所以市教研室规定的进度会照顾到所有学校的学生情况,但有些学校会自行加快教学进度,有部分学生感觉很不适应,上课听不懂.关于教学进度的问题曾引起过很多专家的议论,有些人认为原本课程的设置是按照高中三年的时间编制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循序渐进原则的,高三一年的时间用于复习只会让学生疲于炒冷饭,重复地做试卷,结果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沦为解题机器;也有人认为高中数学内容繁多,学生知识遗忘的相当快,高三的总复习还是必要的,学生通过反复的磨练而达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谓百家争鸣.

笔者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中也经历了几轮新课程的改革,通过几轮教学下来感觉市教研室规定的教学进度基本还是比较合理的,比如笔者现在所带的这届学生高一上安排了必修一和必修三,因为考虑到必修一函数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难,从初中到高中跨度大,落差大,因此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教学与学习,而相对而言必修三的内容涉及算法、统计初步,学生有一定基础,容易掌握,将这两册书结合在一个学期还是可行的,高一下安排了必修四和必修五,相对于高一上紧凑了些,考虑到学生应该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节奏,基本是可以跟上的.但对于前面提到的某些学校赶进度的做法笔者觉得不妥,新课的进度不易太快,由于现今初、高中落差大,导致衔接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例如韦达定理、十字相乘等等一些高中常用的知识与方法初中都未必教授.以致现在的情况是中考很简单,学生的分数都很高,但一旦进入高中,学生很不适应,所以在高一起始阶段,进度一定要把握好,新授课讲授的内容不易过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新知的探究与学习,不要急于让学生迅速进入知识的应用(解题阶段),新知的获取过程往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新知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掌握新知,不易遗忘,并能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总之,教学进度的把握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当然新一轮课程深化改革即将开始,浙江省出于减负的需要已将现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减负后的课堂容量与进度如何,是否真正达到改革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2.2 课堂讲练如何分配

笔者所在市有一所重点中学高考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听说学校明文规定教师一堂课一定要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给学生做题目,教师在此段时间内是绝对不允许讲解的,否则将视为教学事故.笔者并没有机会到这所学校进行过参观与学习,这一切都只是听闻.但不管这种方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究竟怎样,我们可以对此种方式进行探讨.

“讲练结合”其实一直是我们教学领域内长期探讨的话题.最近笔者在德清三中跟岗实践跟随特级教师邱林甫老师学习,邱老师的数学教学课堂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话少”,几乎没有废话.以邱老师的一堂“三角恒等变换”复习课为例,邱老师一堂课中只讲了四道题,题量虽不多,但每一道题邱老师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由学生给出各种解答,邱老师根据学生给出的解答再给予分析与点评,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实践结束后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教师讲得多好呢?还是讲得少好呢?”前不久笔者在一次省级教研活动中听到我省一位数学特级教师这样讲到:“你在课堂上多讲一句话就好比丢一个垃圾,废话讲得越多,丢得垃圾就越多.倒不如你不要讲话,使课堂保持清洁.”这句话也无形中切中了很多数学教师的要害:竭尽全力在课堂上多讲,就怕学生不知道,能多讲点就多讲点.

有效课堂教学有“三个不讲”和“三个必讲”.三个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三个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难之处必讲.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该讲的一定要讲,而且要讲透彻、讲清楚;一节课的重点不易过多,关键要把重点与难点突破;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和练习是必要的,一是考虑到学生听课有一个疲倦期,通过让学生自行探究思考克服疲倦期,二是锻炼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有限时间内的急中生智,有利于考试的情景训练;至于究竟要留出多少时间给学生就要视情况而定了,若是新授课,可以先讲后练,若是知识应用课,可以先练后讲.总之要做到“以少胜多”,不片面追求教学容量,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注重思维过程的暴露,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探索过程中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易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通性通法与技巧孰轻孰重

笔者曾记得浙江省一位知名的数学特级教师曾讲过“程序化”教学非常重要,一定要给学生讲授通性通法,让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程序.每次高考一结束,就有很多教师在研究高考试题,主要就是研究高考题的解法,包括对那些压轴题的研究,往往除了标准答案,还能给出很多的解法,有时标准答案的解法不是常规解法,教师们就会孜孜以求通性通法,或者寻求更优美的解法,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研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通性通法与技巧究竟孰轻孰重呢?通性通法属首选,技法巧法也要会,当然不必为技巧而技巧,用不着的技巧就当收起来,无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通法自然流畅,非常朴素,巧法往往犹如行云流水,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美妙.

在高考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但只是改了一点点符号、数字,同学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归根结底就在于平时缺乏对题型结构的反思意识,因为很多所谓的难题都有它们的背景,绝不是空穴来风.所谓难题的解题方法,不是简单奉送,而是水到渠成,尤其要自然而然让学生产生思维共振,不知不觉地突发奇思妙想.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通性通法还是奇思妙想,笔者认为只要暴露学生的思维,学生能想到的思路、能找到的切入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若是“此路通”,则引领学生总结思路与思想方法;若是“此路不通”,则引领学生考虑如何调整方向,变“不通”为“通”;若还是“不通”,就要总结失败的原因,为今后的解题提供一种经验性的教训.总之,“通性通法”与“优解优法”是两个相对概念,在我们教师看来是“通性通法”的在学生看来可能未必是,在我们教师看来是“优解优法”的学生可能会首先想到.反映在课堂上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相对关系,再好的预设都是要根据学生的生成来变化与调整的,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遇到问题讲解时,教师最好不要自己先讲预设好的方法,应该先让学生讲,学生讲得越多越好,暴露学生越多的思维越好,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思维来进行进一步讲解.学生自己能够想到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最深刻的,教师不必纠结于何为 “通性通法”、何为“优解优法”.其实数学学习的乐趣就在其间,因为在探究问题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索、探究、改进、创新,直至成功,喜悦也便随之而来,那么谁还会说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呢?

2.4 复习方式如何改革

复习课该如何上?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高三阶段,更多的是复习课,所以复习课如何上才有效是值得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高三数学的复习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即“由厚到薄”的过程,是形成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灵活运用,全面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一般的复习程序是预先将复习卷下发让学生当作业完成,教师批阅过后下发,课堂上进行讲评.首先笔者要谈的是试卷如何讲评,笔者曾听一位有经验的特级教师这样叙述他是如何进行试卷分析的:提前几分钟让学生将几道中等难度易错题书写在黑板上,教师对错解与正解进行辨析;简单的易错题教师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较难易错题的分析与探讨上.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另外还有一位资深教师提供了一种非常规的复习方案:不按照常规的按章节进行系统的复习,比如集合、算法等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不采用系统复习的方式,按照高考解答题五道问题所可能涉及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比如解析几何内容是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系统复习.据这位教师说他们所在学校采用这样非常规的复习方式效果是不错的.

笔者觉得不论采用怎样的复习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在复习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是教师不花费心思设计复习课,学生可能就会厌倦沉闷的复习课,有些学生可能会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不愿听教师的讲解(这是复习课上经常出现的现象).在复习课上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使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机结合,亲身经历了出错、纠错、归纳、总结的过程,彻底改变“在听中学”一统天下的单一复习模式,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在研究中学”、“在学习中研究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的过程,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

其实很多数学教师都在尝试不同的复习课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复习的近况而随时调整复习计划与模式.比如有些复习课上可以为学生创设题根,让学生围绕题根进行编题,自己编题自己解决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些复习课上可以让学生展开说题,通过说题加深对一类问题深入的理解.

2.5 作业的设置科学与否

针对现今学生负担过重,数学教师也应出谋划策,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有效数学思维为代价,数学作业的科学合理设置也尤为重要.做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精炼性,趣味性,自主性,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如何体现作业的“少而精”?首先从整体来考虑,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作业,市面上虽然参考书目数不胜数,但真正适合自己学生的却很难找到,所以根据自己学校生源实际情况编写合适的校本作业是可行的,当然针对每一届学生校本作业要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其次分层布置作业是解决班级学生分化的一剂良药,对于特长生要满足他们“吃不饱”的需求,对于学困生要满足他们“抓基础”的需求,教师可以设计弹性作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再次探究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或开放性作业是现行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为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借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避免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产生厌烦心理;最后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轮换面批作业的方式,精选典型作业类型,每次作业可以选择几位学生进行面批,当面指出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而且几次作业下来,面批波及的面也会比较广,每个学生都会得到教师面批的机会,自然而然学生对待数学作业的态度也会认真许多.

3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