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4 14:37: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狮子和鹿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各种资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有无从下手之感。挖掘教材资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挖掘“主题图”资源,让“主题图”充分发挥作用
“主题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基本理念,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发挥“主题图”的情境作用
以实验教材第一册为例。第二单元“比一比”设置了“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上课伊始,学生边看“主题图”,教师边讲:“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像这样的“主题图”还有“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图”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感知全面、理解透彻。仍以“比一比”为例,教材中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资源,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兔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桌上的水果之间的比较,水果与猪和兔的比较,桌子与凳子的比较,等等。
再如教材第一册“小猴吃水果”的主题图。初看主题图,我认为主题图的目的无非就是:(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2)会用“>”“
(出示主题图后)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
生:图上画的是……猴子有3Z……
教师板书“猴子3、梨4、桃3、香蕉2”。
师:猴子有几只?桃有几个?猴子和桃比,怎么样?
生:猴子有3Z,桃有3个,猴子和桃同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和“
再细心地观察主题图,我发现了图中的如下资源:(1)小猴子与水果对应排列,渗透了统计的初步知识;(2)猴子、梨、桃和香蕉可以互相比较,因此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背后,蕴涵着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开旃}生。根据初观察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再观察发现的上述资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出示主题图,同桌互相说说图的意思。
师:图中有几只小猴在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出来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学具摆出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出如17页的象形图。)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多少,好吗?谁来试一试?
生1:猴子比香蕉多。
生2:香蕉比梨少。
生3:猴子和桃同样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抽象出:3>2,2
我认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这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结果。
3 重新选择主题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当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或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都是成功的。
教材第一册18页“第几”的主题图是一幅排队购票图。如果只看图,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几”和“第几”的。制成电脑课件,我们又不具备制作条件。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重新选择主题情境。以下是我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实录:
(1)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兔子的图片)。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学生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
教师边说边呈现小动物图片:小松鼠、大象、长颈鹿、小狮子,并把它们零乱地摆在黑板上。
(2)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师:今天,智多星邀请这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旱它们就来到了智多星家里。可是出发前,它们为怎样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
学生交流后,反馈。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再后面是长颈鹿,再后面是小狮子,最后是大象。
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在黑板上排序:
智多星 松鼠 长颈鹿 小狮子 大象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排?
生1:因为大象最笨重。
师:你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个。
师:那么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个。
师: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个,大象排在第3个,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排在最后面。
师:你这样排有什么理由?
生2:智多星是请他们来的,所以排在第1个;小松鼠第1个到智多星的家,把它排在第2个;大象比较晚一些,所以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最晚,所以排在最后一个。
教师小结: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书:第1),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是第2(板书:第2)……
智多星 松鼠 大象 小狮子 长颈鹿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排法吗?请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3)主动参与,体验意义。
师:假如今天也让你去参加音乐会的话,你准备排在哪里?
生1:我想排第1个。
师:你排第1个了,那么后面的小动物会怎样呢?
学生演示:
师:那么现在长颈鹿排在了第几个?
生(齐):第6个。
师:当这位小朋友排在第1个时,其他小动物分别在第几呢?
生(齐):智多星排在了第2,小松鼠排在了第3……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排?
生2:我准备排在第3个。
师:那么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会怎么样呢?
生2:智多星、小松鼠不变,大象排第4,小狮子排第5,长颈鹿又排到第6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注重开放性和创造性是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开放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习、探索的主动权,学生就有可能会学得更主动、生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中与生活贴近的教学事例,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用好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进行“生活中的数(学)”说话训练。开始,学生只能模仿课本说“我今年8岁了”“我家有3口人”等简单的内容。后来,学生能说出课本以外的生活中的数。例如,“黑板上边有8个大字”“我家这个月用了6吨水”“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毛衣花了31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说话内容越来越丰富。由“生活中的数”说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已能说“奶奶家养了8只大羊,2只小羊,一共是10只羊”等较复杂的数学内容了。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主要指课本以外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又与新知识直接相关的资源。例如,我班有58人,一、二组每组9人,三至七组每组8人。在教学“8和9”时,我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理解8、9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说“我们组有8个人,我坐在第2排”“我们组有8个人,再加1个就是9个”“我们组有4个男生,5个女生,一共有9个人,可以列成算式4+5=9”“我们组有8个人,今天有1个人没来,现在是7个人,可以列成算式8-1=7”……
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合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也会越来越多,生活中的购物、分配、建筑等,报刊中的数据、信息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数学资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布置模拟超市购物,使他们学会花钱买东西;“学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物体,开办“小小创意展示会”;学习“量长度”时,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身高,测量教室里物品的长度,每个人立定跳远的长度,并带到室外,让他们相互合作测量物体,回家和自己的亲人比比谁跳的远,将记录的结果给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这种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是轻松、快乐、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活”化课程资源。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注意积累,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更好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源,为新教材的使用锦上添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55页例2、练习十二的第1、2题
学习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20根,三角形20个,4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在课间的时候听到两位学生的一段对话,我把这段话记下来了。
(1)课件出示:
小红说;“我有3本故事书。”
小兰说:“我的故事书的本书是你的4倍。”
你们知道小兰有多少本故事书吗?(12本)你是怎样想的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3本的4倍就是3乘4等于12本。
生2:小兰的故事书本数是小红的4倍,也就是说小兰有4个3本那么多,也就是4个3,是12本。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们想不想做一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教师出示:第一行
弟二行
师问:有几个?(4个) 有几个?(12个) 是的几倍?让学生看图思考。教师作适当引导。
(2)学生4人一组自由讨论。然后进行交流汇报。
生1:因为有3个的数量那么多。(是3倍)
生2:12里面有3个4。(是3倍)
生3:因为里面有3个的数量。(是3倍)
(3)老师归纳总结:要求三角是圆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板书;12÷4=3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2.用小木棒摆飞机
⑴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木棒摆的飞机。数一数,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5根)
⑵学生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飞机。
⑶你摆了几架飞机?(有2架、3架、4架)
3.进一步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⑴请一位摆了两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①摆两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这个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③小组交流。
④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生1:看出来的。
生2:这个同学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是老师的2倍。
⑵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⑴请摆了3架飞机的同学到实物展示台上去摆。
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这个同学摆3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②3架飞机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
⑶口答第一个问题。
⑷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独立思考,尝试解决。②小组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 为什么这样解决?③反馈评价: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怎么想的?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求15是3的几倍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所以用除法计算。④15÷5=3
师:这里15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3呢?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3后面不要写倍字。
5.还有小朋友摆了4架飞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列算式解答
①独立解答。
②汇报交流。我提的问题是…… 列式是……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我们来做练习吧。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54页的“做一做”
⑴先让学生第一行摆4个。⑵再让学生用在第二行摆的三角形是第一行的倍数。⑶你摆的的个数是的几倍?⑷汇报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是谁和4比。
7.小结
今天我们所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2.选择正确答案,用手势表示出来。
A. 操场上有6个学生打乒乓球,48个学生做游戏。做游戏的学生是打乒乓球的几倍?⑴6+48 ⑵48×6 ⑶48÷6
B. 晓燕剪了6颗黄五星,剪的红五星是黄五星的3倍,她剪了多少颗红五星?⑴6×3 ⑵6÷3 ⑶3×6
3.数学游戏。(图略)动物王国开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参加了,其中有12只大象、10只小能、3只小松鼠、两只老虎、42只小猴、6只梅花鹿,在比赛之前,狮子大王给他们出了几道题,请小朋友帮他们算一算,好不好?
A. 小熊的只数是老虎的( )倍。
B. 大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 )倍?算式是( )。
C. 42÷6=7表示( )是( )的( )倍。
D. 梅花鹿的只数是( )的3倍。
E.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吗?
四、总结评价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评一评,这节课你表现得怎么样?
五、完成《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12 ÷4=3 例2: 10÷5=2
15÷5=3
20÷5=4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动画教学;设计思维;原创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74-02
创意是动画的生命,原创能力是动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1]。中国动画曾经历过短暂的勃兴,但在当代这个格外强调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中却迟迟不能发力,深陷对美、日动画东施效颦的尴尬境地,不免引人深思如何从动画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原创能力。具体到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要格外注重动画造型设计类课程的设计,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调整,加强学生的原创意识和原创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一般来说,场景设计、角色设计、道具设计等动画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比较明确地肩负着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原创性设计思维的重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动画造型的基础知识、理解动画片的造型风格和造型特点的同时,通过不断训练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为日后能够创作出更具张力的场景和变化丰富的角色形象打下基础。
一、打破思维惯性,利用思维的连贯性
在传统的动画造型课程中比如角色设计和场景设计的课堂上,流行一种简单的教学模式,无外乎两个方面,首先是比较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次是绘画技巧与绘制能力的训练。这种方式有其道理,也并无过错。但是如果仅仅以其为重点培养,从而忽视了创意思维的培养,这就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虽然学生在学习中绘制了大量的造型训练,但是在面临实际案例时,却仍然无法设计出更加富有新意的造型,其作品特点大同小异,没有创新性,形象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不具备独特的辨识性。这并非否定基础知识与绘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而是其中忽视了学生在造型训练中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绘画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而非通过机械式的大量训练就能够获得的,关键在于如何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何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突破出来,发挥潜能,有创造性结合其扎实的美术基础来完成创作。基于此,动画造型相关课程,要在教学活动中思考如何转变学生设计思路并开拓其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增加对事物的好奇感和疑问感,激荡他们的大脑,迸发灵感,使他们打开思路,尤其是打破思维的惯性,在素材中做到更好的提炼和创新,从而在设计作品中达到美感与新颖、观赏性与独特性的结合。
虽然思维惯性容易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模仿阻碍创新,但是在我们研究设计的时候,发现设计思维的转变也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征。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刺激大脑,反复体验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思考生活周边的各种信息,才能始终感觉自己是在一种“设计思维”的状态,而在长时间的“状态”中,灵感才会不经意闪现出来。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的教育大多数是培养造型基础的美术教育,要求掌握写实的绘画技术,这与大学期间要求培养的设计思维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学生很难短时间从写实的绘画状态快速地进入到“设计思维”的状态。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这种转变做一下预热。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给学生讲述不同类型的造型风格,而设计思维的转变,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被动式传授的方法,并不适于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来形成认识上的体验。因此让学生主动搜集整理大量的造型素材就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按着自己的理解把造型素材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写实类的、拟人类的造型、水墨的造型,装饰类的造型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整理的素材加以对比和讲述,这样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哪些环节更好,哪些环节还不足,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他们成果的优劣性。
二、在日常训练中激荡出设计思维的突发性
用动画造型的视角来观察现实生活中形形的建筑风格、自然风貌、文化差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情感状态,分析研究如何通过造型设计来表现不同的建筑特点、场景风格、文化差异、角色性格、成长环境、生活背景等等。把这些观察到的、搜集整理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在锻炼学生去体验生活是如何转变成设计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素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学会记“日记”――用笔画出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他们平时灵感闪现时的造型等,然后加以一些简单的文字描述和版式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这种方式非常喜欢,因为它给大家的感觉不是在枯燥的“学”,而是在“玩”。使学生在玩的感觉中,得到进步,获得灵感和创意的积累。这种让学生主动去“玩”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养成一个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将来的设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动画造型与写实绘画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把现实世界中的造型加以夸张、提炼、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表现;而后者只是把现实世界加以纸面上的再现。通过将观察搜集到的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提炼出基本形体特征,并以相对简单的几何元素来表示,再将这些几何类元素图形加以处理,经过艺术化的归纳重新组合起来,在外形结构、轮廓线条、颜色明暗等处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特征明确的新的造型形象。如《冰河世纪》中的剑齿虎的造型,就是把老虎的造型几何化,尤其是脸部特征有着明显的直线和曲线的变化,使得角色造型更具流畅性与装饰性特征。
动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其特殊性又必须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几何元素的组合,体验其形成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在不同组合的尝试中,分析其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的差异,从而归纳出不同元素的组合规律。例如,用弧形构成的树木与用锥形构成的树木的区别,弧形的树木感觉更加顺畅舒服,心理上感觉更加柔和亲切,而锥形构成的树木则更加硬朗,感觉更结实,心理感觉更加倔强顽强等。
一般来说,设计思路的连续性主要针对培养设计“感觉”,激荡学生的大脑,从而进入设计“状态”。在设计的“状态”中,灵感会闪现出来,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灵感的闪现,就是设计思维的突发性。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当反复思考设计各种方案时,发现总是不够满意,苦苦思索也没有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答案。但是当我们放下这些思路,放松心情,可能不经意在其他地方发现新奇,灵感瞬间出现,而且是转瞬即逝的。这当然有前面苦苦思索的功劳,它证明设计思路连续性的必要,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灵感出现的一刻,是一种顿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顿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是难以捕捉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来实现接近顿悟的状态。生活中每当有好的点子时,都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而且需要时效性,因为今天的灵感明天再记录时,会发现怎么感觉都不像前一天的那么好,甚至根本记不得之前的好点子是什么。也许只是潦草的几笔涂鸦,几句文字的标注,就可以很好地记录每一次不经意闪现的点子。当学生需要做设计项目时,就可以翻开他们的记录本,从中寻找灵感,然后加以归纳和提炼,从而把“顿悟”这种灵感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资源,并训练学生将这些造型中的元素通过归纳总结、合并删减等方法进行设计创作。这种获取“灵感”方式的前提,需要学生平时做大量的“创意存储”,养成平时将想法和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因为顿悟的偶然一定是平时积累的必然。
三、充分利用联想与逆向思维
当人们通过一件事物想起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这种思想活动称之为联想。它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反应。在艺术创作中,联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因此,动画造型设计中,联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它可以极大地拓宽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向。通过联想的方法,创作者可以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限制,从而引申至其内涵,与其象征意义等,延伸创作思路。
联想具备多元化特征。我们既可以通过造型特征联想到与其外形相似的形象,例如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骷髅、竹竿。也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联想到其比喻性或隐喻性特征,比如由这个骨瘦如柴的人联想到生病或吸毒的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或一个行为联想到其引申的内涵特征,例如红旗倒了,联想到战士的牺牲。同时,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借鉴,并获得联想的价值。“民族化对我们中国动画电影人来说更为重要”[3],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中进行联想,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得到启示,从而联想到水墨动画的可能性;《九色鹿》就是参考于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同样是出自于戏曲艺术的造型特征;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联想,能让我们拥有大量的创作资源。《埃及王子》在设计风格上,借鉴了大量的古埃及壁画中的艺术特征;从非洲大草原中吸取养料的动画如《狮子王》等。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用联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设计。
此外,在设计实践中有时还需要我们进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目的就是追求差异性。对于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或定论敢于提出异议,从而用截然相反的思路进行思考。在进行造型设计时,为了追求设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点,不是与别人的设计相似,往往会运用逆向性思维,这样能够否定自己,能够敢于人们的习惯思维,从而获得一些新的尝试。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在造型设计相关课程中,应该着重强化学生们的设计思维与创作能力,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着讲授概念性知识和训练绘画技术就能获得,必须通过有意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转变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先要引导学生克服先在的思维惯性,培养一种随时迎接灵感的思维状态,再通过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利用顿悟、联想、逆向思维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同时既增加了创作能力又培养了原创意识。
参考文献:
[1]蒋莉莉.发达国家动画产业的原创力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文化艺术研究,2009,(1).
[2]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4.
[3]李昭栋.动画电影导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8.
收稿日期: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