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8 02:24: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武术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武术文化

篇(1)

中华武术是从生活实践和军事活动中提炼而来,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逐渐与哲学、兵法、养生、伦理和医学等各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可以充分感受到东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念,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武术文化中饱含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使得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凸显,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2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

2.1传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的武术文化追求“阴阳相容,天人合一”,注重自身的修养,例如:在练习太极拳时,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中动静相生和刚柔并济的武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过武术练习,习武者不但可以熟练武术的动作套路,强健自身体魄,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体会到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2传承中国道德礼仪

武术文化注重礼仪,要求习武者要有武德,即在习武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例如:精湛的武艺、谦逊的品质、严明的纪律和端正的态度等。武术文化中提倡的武德可以帮助习武者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念,增加习武者的修为,激发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3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武术套路追求动静结合,一招一式顺势而为,节奏感和韵律感比较强,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在传承武术文化时,美学传承也不容忽视,例如:习武者可以借助武术著作,仔细揣摩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招式,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感受武术动作中体现的美。

3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作用

3.1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习武者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力量及身体素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套路的学习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将双手、眼睛、身法、步法、功力和精神的相互协调,做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并且武术套路的招式动作比较复杂,需要习武者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提高其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武术学习中注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习武者刻苦练习,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

3.2丰富知识,提高修养

武术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哲学、伦理、军事和医学等思想,其丰富内涵不但可以完善习武者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提高习武者的文化修养。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习武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大大提高,如武术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先发制人”和“动静相生”,这些理念均是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五行八卦”的体现。同时,武术文化注重武德修为,并将其作为习武者最重要的品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崇,武术练习过程中的调息打坐,可以调和习武者的气血,改善其身体的内循环,这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体现。

3.3发展个性,保持健康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影响习武者心理倾向、唤醒自我意识和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在体力、智力和技能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认识到习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而是敢于面对挑战,坚持自强不息。

4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4.1过分注重竞技武术

很多学校在武术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竞技武术,文化氛围淡薄,虽然学生的武术技能较高,但是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也千人一面,让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武术文化的真谛,只是将武术与竞技相等同。

4.2武术内涵认识偏差

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套路的演练,传技不传“道”的情况较为普遍,忽视了武术技击性的本质,使得学生无法领会中华武术的内涵,失去了对中华武术的兴趣,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4.3习武人数逐渐减少

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武术的魅力,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跆拳道”“瑜伽术”和“空手道”等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分散了学习中华武术的人数,使中华武术陷入无人继承的困境。

5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5.1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功效与作用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已经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向文化教育方向转变,而现代武术的体育性质更为突出,功能也以强身健体为主。同时,武术内涵也在变化中,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不能将武术单纯作为体育项目,而是需要强调其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既要传承武术技能技巧,更要传承武术文化底蕴的精粹,从而为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2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

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明确武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常规体育项目开展与继承,以确保武术文化的顺利传承。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教育是武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武术教育不能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是需要担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国家需要通过传统媒介,宣传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突出武术教育的作用,激发更多人投入到武术学习中。

5.3明确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方面,教师和武术家需要秉承武术文化教育的理念,合理编制武术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武术文化的教育出现断层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在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其活泼好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等有待提高,所以武术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浅显武术为主,教授学生基本的武术仪态和武德等,注重讲解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小热爱武术,对学习武术充满浓厚兴趣。

5.4培养专业的武术教师

武术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了解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精粹,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完成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培养武术教师时,需要将武术修为和武术教育相结合,切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对武术学校和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对武术理解和武术造诣有限,需要注重培养其武术教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武术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强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和完善武术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教学前线的武术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武术理念的发展和武术教育的要求认识有限,教学手段和教学较为单一,需要对其进行武术新理念的再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

5.5扩大习武的人数

武术来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群体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和武术发展的未来,所以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后继无人的困境。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武术的作用,展示武术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学习武术。例如:在学校进行武术的教学表演,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美;组建武术团体,吸引更多武术爱好者加入其中,为武术发展献策献力;举办武术比赛,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等。

6结语

篇(2)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国宝。它不仅是一种力与美的高尚运动,而且是一门内含哲理与文化精神的艺术。其修炼的科学性、适应性,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将其纳入中国文化的大道。所以,研究探讨传统武术,我们首先必须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去诠释,循理以求道。我们练拳,追求的是一种乐道精神,是去体会一种快乐的意境,一种愉悦的享受,一种文化与人生的价值。武术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一门文化、一种艺术。

传统武术,由于具有可传播性,因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之所以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是因为它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它之所以对人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个性特征。人活百年之后会死,而具有文化思想基础的传统武术,却可以永存,无限地延续。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形成新的文化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也形成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武术文化。影响之大,延续之久,独树一帜,至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哲理与深邃的传统文化精神。

传统武术,从体育的角度来讲,它是以功法为基础,以套路为载体,以技击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肢体运动的角度来说,它是一门由力至劲,由肢体到精神的运动学问。用文化的眼光看,它是道、德、技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古哲学理论,与武术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与结合。习武人练拳悟道,把道视为拳艺的最高层次,把富有哲理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观念以及气本体论等道学理论融入武术之中,体现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觉,表现出传统武术高尚的文化品位。德,对于习武人来说,“武德为上”、“习武育德”、“以德服人”是各拳种各门派,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极倡导的一种理念与行为规范。因为国人理解“武”,是止戈为武,最终是和。因此,不用武、求中和、不战而胜的境界,被视为武的境界。古人云:“德者、得也。”德是根本,功法技艺的提高,离不开高尚的人格和达观向上的精神,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技,作为包含武道和武德的一门自卫武艺,自然而然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外兼修、练养合一、道技一体、以心为始、修炼自我、完善自我的运动风格。它不同于国外以征服别人为主要特点的搏击运动项目。虽然两者比较,也有其共同性,但各自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所以,传统武术中的许多东西,用西方的一套文化理论,还远远解释不清楚。因此,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文化去诠释传统武术。但是,作为习武人,也大可不必把武术文化看得过于玄妙深奥。我以为,构成武术文化的主要思想精神,它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养生实践,一种防身技巧,一种表演艺术等等,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并把它贯穿于众多习武人的生活之中。实际上武术就是一种修炼人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人练拳,而是拳练人”。从而,也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武术文化与人文价值。

二、习武修身,是一种行为的道德规范,它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精神,都把德艺双修视为一种高品位的修养。而其行为和修炼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则是以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为基础。仁学和道学的伦理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千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塑造高尚人格,建设文明社会,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起着人类进步的滋润之力。而关系人体生理和精神的传统武术,自然也深深地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和浓厚的道德色彩。我们从各拳种各流派的拳谱内容、授徒规矩、技击思想、侠义行为等等方面来看,都不难看出,儒家所倡导的社会伦理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也渗透于武术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习武人走向崇尚道德之路,并构成了习武人的道德内涵――武德。历代武术大师倡导的尊师重遭,义气之风,爱国精神,自强意识,仁爱互助,贵和乐群等仁学思想,都在习武人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不仅积淀了一种宝贵的民族感情,而且,包含着一种沉深的理性观念。甚至,把传统武术视为“仁拳”,更加凸现出它的道德文化精神。

同时,习武人在修身实践中,也深受道家自然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的道德,是一种以“道法自然”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强调尊道贵德的大宇宙伦理思想,这种真朴自然,少私寡欲,把道德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伦理观念,对习武人也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影响,使真正追求高层次的习武人,对于武德的修养,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做起,而永无止境。其精神境界则更为高尚。这种境界是善的境界、是美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自律平和,至诚无欺的道德,注重修炼心灵的高层次,注重人品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这种高品位的修养,是伦理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对习武人,而且对当今的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习武人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习武修身,涵养品德,讲正义,讲义气,讲修养,讲道德,继承和光大儒、道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武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将为人类道德文明,做出富有实际意义和特殊价值的贡献。

三、习武强身。是一种养生文化的实践,它蕴含着中华传统养寿思想的精华。

传统武术的核心虽然是技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武术强身健体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技击实战的淡化,在关系人类生存质量的健康事业上,传统武术更凸现出它的“养生、强身、益寿”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传统武术延绵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武术养生文化。其养生思想之渊薮,则明显地表现出与儒、道、医等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

儒家主张“流水不腐”,提倡运动,重视心性修养,讲“仁者寿”。同时,也讲究“中庸之道”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食不厌精,尤其讲中和、适度、节制。静养主张“养吾浩然之气”,以保养人之精气神,动养主张“依于仁、游于艺”,高高兴兴,乐山乐水,调养心情,多做好事。这些珍贵的传统养生思想,均散见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拳谱之中,并为历代拳家所效法。在习武养生,练气调神的自我实践中,去体悟心性修养对拳艺的提高,对健身的作用。在习武养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自强自立,刚柔相济,行仁行义的立身精神。

传统武术的养生思想,特别是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种,都把重意识、重养气,顺自然,求虚静以及天人合一的平衡和谐特色,贯穿于拳理练法之

中,形成了传统武术重内、重合,重轻松的养生风格。道家讲“道法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把精气神作为主要修炼对象,这就抓住了人体运动健康的实质性问题,其修为方法,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入静调息,吐纳导引,培精养元,内外兼修,强内壮外,从而使道家一系列道功道术的养生理论,融合渗透于武术养生之中,例如形意拳丹田之说,桩功之论,就特别讲究“气沉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气化理论。不难看出,道家的这些功法内丹理论,都被巧妙地移植到了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之中,并借用道家“气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把气作为提高拳技,习武养生的原力与本根。这种传统的“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修炼思想,把“养气、爱气”视为健身之大要,即使技击、散打,也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因此,这种传统武术的修为方法,都贯穿着习武人追求“天人合一”、延年益寿、享受健康的生命理念和一种至高的生活艺术。

为了更好地吸收、借鉴传统的养生思想,提高养生质量,习武人还十分重视学习中医医学理论,使传统武术和中医整体观念结合起来,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科学地指导练功实践。因此,一般来说,习武人对人体骨骼、经络、气血、关节、穴位等人体的生理作用都有所了解,并运用于培养内气,疏通经络,穴位按摩等养生功法之中,医学理论在武术中的运用,使习武养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术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以及运动医学等武医结合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形成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祛病养生功法,如“吐纳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洗髓经”等,均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武术养生法,在武术保健,医疗及技击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传统武术不论动养,还是静养,其基本的精神,都体现出儒家的“中庸之道”、“贵和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虚静特色”,医家的“气血理论”、“经络学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武术健身之道,就是养生文化的一种实践之道,它蕴含着中国文化和谐意识的特点,重合、重内的哲理,给人以愉悦身心的享受,延年益寿的良效。从养生的角度讲,传统武术将成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大众化的休闲运动。

四、习武防身,是一种先天本能基础上的后天训练,它体现着传统武术可贵的仁爱,侠义精神和兵法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说到底是一门博击的学问。武术的功法、套路、技击术三大运动内容,都以技击为主体意识。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首先就在于它具有可贵的攻防技击价值。不论它延伸出多少其它功用,攻防技击性的特点,将永远存在。否则,就不称其为武术。因此,我们练拳习武,除了追求健身、演艺,陶冶性情之外,也应大力提倡学习防身自卫的技击知识,学习防身实战的技能技巧。当然,学习技击,不一定非打不可,也不一定非上擂台不可。除特殊情况之外,输赢胜负,生死搏斗并非目的。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旨在增强攻防意识,提高自卫防御能力。因此,魂魄并练修本能,顺其自然圆中求,应是我们学习传统武术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其实,人无需锻炼,就有防御的本能,只是各人素质不同,自卫能力也不同罢了。事实证明,在特定环境下,人人都有这种无条件反射的先天本能,人在遇到危险紧急关头,都会自动做出保护自己的灵敏反应,都可能表现出非常态的力量和运动。这种人体迅速爆发,自动应急的潜在功能,我们称之为本能反应。学习武术的攻防技能,就是建立在这种先天防御本能基础之上的一种后天强化训练,经过练拳练打的训练,绝对和未经训练的人不一样。这种训练具有增强攻防意识,提高条件反射能力,灵巧肢体,提高技击自卫能力的作用。它的技击理论与实践,贯穿着我们民族的仁义道德思想,阴阳变化观念以及兵法思想与科学原理。

传统武术的技击特色,由于受“仁德”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运用于技击思想中,也体现出一种仁爱精神。相传少林拳“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内家拳“不主动搏人”,太极拳“舍己从人,先化后打”,形意拳“先顾后打,顾打结合,防御为能”,八卦掌“随机而变,迂回侧击”等等技击思想,都是传统武术注重仁德思想的技击特色,这就不难看出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并不以主动出击为能,而是以自卫防身为主要目的。先父布学宽先生常给晚辈武学讲:“意拳(指形意拳)之拳法,主张先守后攻,既能安全自己,又能克制对方。在技击中以武德为重,在自卫的原则下胜敌,故往往不是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战斗即要伤人,非在万不得已时,不要轻用。一般情况下,杀伤力强的毒手不可轻用,致命部位不要轻易出手”。充分体现出我们传统武术作为仁拳的一种善良宽厚精神。特别是在本门,同行之间切磋较技,更是强调武德为先,先礼后兵,把“技击争胜”的个性特征,纳入“以礼而行”的范畴。太谷形意拳门的拳艺切磋,就十分注意宽广的胸怀,谦恭的态度和互相尊重的友爱精神。在互不伤害的原则下,研究技艺。点到为止,讲究技法的奥妙,手法的变化,注重以巧取胜,先父布学宽生前极力倡导形意拳的“柔化打法”,就是要求以仁爱友谊精神去切磋拳技,既不伤身,又不伤感情。从而达到较技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武术技击赋予一种“人性向善”、“贵己存身”、“以武会友”的仁学内涵与阴性思想。然而,武术技击思想的宽厚精神,并不是无人性立场,是非不分,对于横行霸道,欺老凌弱,为非作歹的不道德行为,历代武术大师都倡导并发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侠义精神,表现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并强调武勇以民族观念,民族气节,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准则。反映出习武人的技击思想以仁德为主要精神的价值取向。

传统武术的技击原则与规律,始终以阴阳哲学思想为指导。技击中,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总的纲领,形成了极具哲学内涵的技击理论特色。由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皆由阴阳运动使然,阴阳变化观念也运用于拳理拳法之中,成为武术技击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演绎出一系列武术阴阳概念。诸如内外、刚柔、松紧、开合、动静、起落、进退、束展、快慢、虚实、吞吐、智勇等等,使武术技击之法,具有明显的阴阳特征。而实战中多变的手、眼、身、法、步和劲力的变化以及战略战术,也无一不是阴阳的展开与体现。传统武术从理论到实践,始终贯穿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易学观念。因此,先师常日:“拳之大要、重在阴阳。”而“五行学说”在武术中的运用,又尤以形意拳颇具代表性。不仅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创编出五行拳,而且,技击特色也明显地

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形成基本的技击攻防原理,充满着阴阳互易,五行生克之理,闪烁着前辈的哲学智慧之光。

同时,传统武术还明显地吸取了《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作为技击理论的重要基础。并在技击实战中,广泛运用兵法战略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我们常见的“知己知彼”、“引进落空”,“奇正之变”、“虚实互易”,“兵贵神速”、“速战速决”,“常山蛇阵”、“连环出击”,“避实击虚”、“以柔克刚”,“诱而取之、乱而取之”、“后发制人”、“不战而胜”等等,都是兵法思想在武术技击原则和方法中的广泛运用。在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中,还特别倡导以巧取胜,讲究技法的奥妙。而要产生良好的技击效果,就必须讲科学。由于一系列科学原理,诸如转圆原理、杠杆原理、反弹原理、松紧原理、极限原理等等原理在武术技击中的运用,使攻防技法更加细腻、精巧、多变、奥妙无穷,而产生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一种奇特而迷人的魅力。因此,任何一个习武者,要想获得“心手相忘”的圆熟境界,就应从微妙而细腻的技巧训练开始,讲究科学性,反复练习,熟中生巧,形成动力定型,条件反射,使深厚的功力与多变的招法,灵活地贯通到实战中去,使技击之法,成为防身自卫的“工具”,成为技法变化的一种艺术,体现出传统武术技击的独特风格和内涵意义。

五、习武演艺。是一种力与美的艺术展示,它反映出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和品味意境的文化特征。

传统武术的运动之美,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享受。武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也如同戏剧、舞蹈、书法等艺术一样,除了独特的风格,创新精神以及技法的奥妙之外,它的美感特征:武德之精神美、形式之演练美、情趣之意境美,构成了传统武术善与美、力与美、意与美的艺术风貌,充分体现出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理念。

武德,集中地表现出习武人的思想精神之美。传统武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以孔孟仁学为准则,以美与善相统一的美学思想规范道德行为,倡导尊师重道,乐善助人,扶弱惩恶,行侠仗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练拳习武,培养和提高习武人的伦理道德感情。形成了武德的传统精神之美,使武术的演练之美富于一种思想艺术的境界。同时,道家的“简朴自然”、“主静贵柔”、“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美学思想,也直接融化于武术之中,形成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自然和谐的审美特色,反映出一种“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人体表现形式,不仅讲究内意,而且讲究外形,套路的演练性,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动态美感和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例如:太极拳的舒缓轻柔、连绵不断;形意拳的包裹严密、劲力精巧;八卦拳的身灵步活、协调连贯;长拳的舒展大方、穿崩跳跃;南拳的厚重沉实、刚劲勇猛;戳脚的腿击连环、拳脚互用;少林拳的古拙紧凑、刚健敏捷等等,从外形上都体现着习武人的不同精神气度,内里更包涵着一种文化哲理和技击技法。无论是简单的质朴美,还是繁杂的气势美,都体现着一种生存自卫的实用性和拳法演练的艺术性。从各拳种演练的套路上,我们不难看出对立和谐、对称平衡、天人合一、丰富多样的美学特征,无论路线布局上的曲直、圆弧、斜线、对角等变化格式,还是整体上的起势、承接、、收势等约律化,都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劲节、舒展优美的功架,浑厚博大的气势,动静相间的节奏、圆融活泼的神韵,从而构成了传统武术特有的巧妙变化的艺术之美,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充分体现出武术的表演性、观赏性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社会价值。

传统武术,由于吸收了古典文化中重抒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和“不求形似、力求传神”的观念。因此,在练法上强调动感、美感、节奏感的同时,也十分强调纯朴自然的平淡之美。并且,特别重视练出磅礴的气势、无穷的韵味、悠远的意境,使拳术中深层的“虚空说”内涵与丰富巧妙的拳法变化融合起来,形成了形神一致,内外合一的运动风格。有的拳种甚至形成了“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的拳法特点,体现出一种阴性的抽象美学理性。不仅构成了传统武术的一种独特的神韵趣味,探幽发微的审美意境,而且,也寄托了习武人的一种内在而含蓄的感彩。这种传统的练法,追求的是一种神情意趣和修炼自我的意境之美。它使习武人在练拳习武中,感受到一种随心随意,妙趣横生的乐趣。既要练出自我,显示个性特点,又要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心理上的满足。对于修心养性,怡情悟道,涵养品德自然也起着良好的陶冶作用。这种武术的文化价值,不仅使习武人重视武术动作的外在形式,而且,更注重内在的“神、情、志”,体现出既重形又重神的美学思想。因此,许多习武人把练拳习武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修炼,自娱自乐,并把它视为一种“德艺双馨”的修养,,竭毕生之精力,去下工夫,静心磨练,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得一种兴趣上的自我满足以及技艺上的高境界。

六、结束语。

武术文化是传统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古文化思想。实践证明,武术的概念,只有用文化的眼光去看,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去理解,去诠释,才能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出武术的民族特色;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武术的思想性、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才能显示出传统武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否则,它只能是一种人体肢体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单纯的拳脚运动。如果我们看出了武术的文化性。武术就有了品位,就有了魅力。我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强势文化、先进文化。我们应当重视它、珍爱它、传播它。

篇(3)

关键词:梅山武术;武术文化;现代传播

1传统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

精神是一个人存在的重要支撑,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的重要灵魂。正是由于我们缺乏精神支柱,后我们才受尽耻辱。随后,我们又在民族精神的凝聚下,团结奋进,取得了的胜利,逐步走向民族复兴,获得我们今天的伟大成就。可见,精神对国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人类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两条脉路,一是从传统向现代迈进、一条是从民族性向世界性拓展。梅山武术源于梅山人们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在梅山蛮抵抗历代统治者残酷的斗争中糅合了外来技击特征,发展为自成体系的地方拳种。武术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项目,它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更深层次来说,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习练武术本身就是一个传播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过程。传统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对其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淋漓尽致,更是民族精神和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2梅山武术文化的新闻学传播三要素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对文化传播的三要素主要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

2.1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主体

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主体分为:个人、社会团体、政府三种主要的传播者。梅山武术文化最初的有效传播主要取决于个人行为。师承传播是梅山武术文化最基本的传播特性。徒之间言传身教,具有相当明晰的师承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成为社会整体与武术界的共同需求。与社会组织的交流与传播是梅山武术在现代社会必须要进行的对外传播。进入新时代,政府管理部门对梅山武术的正确指导和扶持是梅山武术发展和人们对梅山武术文化传承的需求。

2.2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内容

梅山武术文化是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主体讯息,具备可传播性,传播学意义上的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梅山武术传播的讯息内容应包括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武术技艺的传播。2.3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受众梅山武术的传播受众是一个具有某种特性的群体。他们需要或者是接受梅山武术的宗教文化、养生价值、文化研究等某种价值。针对梅山武术的传播受众来说,他们特点是分布广、人数多,涉及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他们在梅山武术的传播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目的地选取。

3梅山武术的现代传播

3.1梅山武术节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为弘扬梅山武术,打造文化强县,2015年11月26日,在梅山腹地新化县举行了首届梅山武术节,以武会友,以武论道。此次梅山武术节,主要活动有梅山武术交流研讨会、武术“六进”、武术段位制推广成果巡展等。在梅山武术交流探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围绕蚩尤始祖与梅山武术、梅山武术如何进校园、梅山武术与养生、如何将梅山武术打造成国家武术段位制拳种、梅山武术怎样与旅游相结合进行了专题研讨。梅山武术节吸引了省内外200余名专家进行研讨。期间举办的“拳霸武林”国际拳王争霸赛更是吸引了中日法泰及国内多名拳坛高手聚集梅山,让更多人士了解了梅山武术,将梅山武术推向省外、国外。3.2武术赛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传播首先是基于人际和赛事本身有型文化的传播。以每两年一次的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可谓是“武术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规模之大,参赛人数之多,其影响不仅在主办方当地,更是让广大武术爱好者对武术文化活动十分关注。辐射范围之广,让武术文化的传播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它对梅山武术的赛事传播起到了很好引领作用。梅山武术节上“拳霸武林”国际拳王争霸赛是此次武术节的重头戏,更有省级文化传播公司和省经视的鼎立支持。打造“拳霸武林”,是武术文化推广理念的一次大拓展,通过引入国际顶尖搏击手与中国武术高手争锋,形成国际搏击文化与湖南武术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通过全新的形式,让湖南传统武术重放异彩。此等赛事应该定期召开,必将为梅山武术走出国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3梅山武术进校园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梅山武术技艺是梅山武术文化的载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抓好广大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武术文化着手。在梅山当地,首选梅山武术。2016年7月,在新化县东方南北文武学校进行了题为“文以明礼悟道,武以励志健身”的中小学武术进校园骨干教师培训,参训教师数十名。大家都高度重视此次培训的意义,争当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教练。回到学校后扎实推进武术教学传播工作力争将梅山武术插上高飞的翅膀让梅山人将梅山武术带出梅山,带向世界各地。

3.4梅山武术与多产业相结合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播

梅山武术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新化县一直倡导以梅山武术为载体,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是为更好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强县”战略。武术和旅游既是社会文化活动,也是社会消费活动。旅游业的个性化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打造梅山武术文化特色旅游活动是一举两得之举。其结合既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更多怀抱武术梦想的游客体会梅山武术文化的无穷魅力。影视、新闻界的参与同样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当年《少林寺》影片的播放,也许没有今天少林武术的轰动效果。所以,怎样利用这些大众接受或者是身边的传播媒介是梅山武术文化传播中需要深思的重要环节。著名导演张民就曾深入梅山地区带着摄影组挖掘探寻梅山武术文化。首届王爷山龙狮武术节、首届梅山武术节,湖南省拳霸武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拳霸武林争霸赛的打造、某媒体的独家报道、各大新闻网站的大势报道对梅山武术文化进入公众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传播中应当重视影视、媒体、数字资源广、快、深的特点,将梅山武术文化大肆传扬。

3.5梅山武术成为段位制武术内容对武术文化的传播

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会议在河南开封召开,此次大会标志着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计划”正式拉开大幕。此次“十年计划”在时间点上分成2年试点,5年普及和3年巩固,推广的方向主要是学校推广、社会推广和国际推广。梅山武术发展中心主任钟玉辉即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推广委员,长期致力于梅山武术的发展和推广工作。在2015年首届梅山武术节上,即进行了武术段位制推广成果巡展。此次大会同样对梅山武术成为全国武术段位制推广内容进行了研讨。武术段位制大推广带来了武术发展的春天,力争将梅山武术打造成段位制武术内容势必推动梅山武术推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王岗,吴松.“大武术观”视域下的中国武术发展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2]郭志禹,谢建平.试论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

篇(4)

关键词:武术文化; 民俗; 俗文化

1.前言

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武术文化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整合了中国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曾经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经历过辉煌。它起始于民间生活,有和中国其它传统文化一样的民俗特性,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与社会风俗习惯、民俗事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2.武术文化的阐述

2.1文化的概述

“文化”一词的内涵相当丰富,它是中国语言体系中古已有之的词汇。经过长期的发展,人类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它的内涵和外延性差异甚大,所以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

2.2武术文化的概述

从文化概念的广义与狭义角度的区别来看,武术文化是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但是武术文化的概念究竟应该如何表述,武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要对武术文化进行系统的探讨时,就必须弄清楚武术文化的概念,否则就无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与论证,更无法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就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难免会在论述的意思上出现错误的表达。

要明确武术文化的概念,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武术与武术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在探讨武术文化时都会把这两者搞混。《武术与武术文化》中把武术文化概述为: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他们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概论》中把武术的概念表述为:武术是以具有攻防特点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为运动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以上两个概念中可以看出,武术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要比武术的内容多,武术文化不仅包括武术中技击运动的表现形式还包括身体运动以外的一些思想精神和民俗事象,以及与武术相关的文化现象和遗存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武术与武术文化不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而是不同层面的两个不同概念,二者之间是种属的关系,不能相互替代。

3.武术文化的民俗属性

民俗,扩展开来即是我们常说的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人民大众经长期的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文化。民俗属性就是这种生活文化属性,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民俗的根本属性是模式化、类型化,并由此派生出许多其它属性,如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广泛性、稳定性、历史性、阶层性、实用性和变异性等等。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失会显现出其中的一些民俗特性。

3.1武术文化的历史性

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的,它是根植于我们生活的土壤当中,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武术文化。据史料记载,最早的武术文化应该可以归宿到原始社会到殷周时期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那时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早期萌芽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空前发展并且战争连绵,促进了社会尚武之风,形成了色彩绚丽、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到了汉朝武术著作大量出现,在文献方面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唐代创立了“武举制”,当时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使整个唐代都形成了一种重武之风。两宋时期随着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使得武术文化在城市中交流广泛。明清两代的武术文化出现了一个大发展的形势,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废止武举制,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主要是以民间各类秘密结社的形式开展的,使武术才得以广泛的传播,从而使武术文化体系进一步健全。民国时期,在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下,武术开始趋向科学化、规范化,由原来的民间传统体育变为一项具有自己特色的近代体育项目。

由此可知,我国武术文化自人类文明出现的同时也随之出现,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经由衍生不息的华夏民族百姓的实践活动所传承着。在这期间的不同历史时期即出现过兴盛的现象,也曾被禁止而导致其传播受限,呈现出衰败现象,但都或多或少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习练。由此可知,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这样波澜起伏的命运而至今未衰,呈现出了其较强的历史性。

3.2武术文化的地域性

伟大的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在这片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受地理、气候、文化等诸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在长期农耕文明的背景下,中华民族重土轻迁,不同地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所以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也就有所不同。武术文化形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武术文化和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我国不同地区形成的不同武术流派。

受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的影响,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国东西南北的武术流派有着各自的特点。我国东部山东一带在宋时就有优秀的枪法流传,如杨妙贞的“八母梨花枪法”号称二十年天下无敌手,杨家枪也就在这一带流传,福建还流传张、朱二家枪法;西北人民则擅长棍术,如单头母子棍、双头条子棍、天奇棍、阴把棍等优秀棍法;南方的拳法多,动作紧凑且劲力充沛,如“南拳、洪拳、蔡李佛拳”等都传自南方;北方的腿法丰富,架势开展,快速有力,如“临清潭腿、少林潭腿、十路弹腿”等著名,所以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说法。

根据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出武术流派的分类都和地域有关,所以武术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地域性。这一特性使我国武术文化有较为丰富的内容,不至于其文化色彩显得过于单调,同时也使武术文化生命的延续不易被阻断,为它的传承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3.3武术文化的传承性

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财富,它的传承有与其它文化的共性,也有着自己特点。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它的延续,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正是有赖于传承才得以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灿烂的文化色彩。

从历史来看,武术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物质性传承,另一种是非物质性传承。[2] 物质性传承集中在对武术习练时用到的实实在在的、无法随意改变的现实物品,如以文字形式的拳谱、器械和服饰等;非物质性传承不仅包括对传统武术技艺的传承,还包括在习练时形成的思想观点和文化风俗,如习练武术的感受、想法和经验等。

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尽相同,有行为示范、言传身教和思想灌输等。它的传承途径也不止一种,有集体传承、个体传承、媒体传承和学校传承。集体传承是靠众多的武术爱好者们共同练习来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注意和参与,这种途径主要是靠行为示范的方式来传承的;个体传承则多是以师徒或家庭传承为主,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学,但这种传承途径具有封闭性和选择性,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容易失传;媒体传承和学校传承常通过大众媒介,如图书、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视频等,以思想灌输和行为示范的方式把传统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传授给学生,目前学校教育的发展很快,以此传承武术文化是非常好的方法。

现如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其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是其重要的一部分。我国的武术文化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变革,我们必须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协调方式,来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化之间的关系,既不拒绝现代化又要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继续把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传承下去。

3.4武术文化的实用性

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非常大的实用性。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在对外和对内的战争中武术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秦统一后武术在军事上的发展比较普遍,为当时的秦王朝提供了强大的防备力量。汉匈奴战争时期,帝王认识到国家政权时刻面临着威胁,所以他们对武术相当喜爱和重视,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并提倡军事和民间的尚武之风,所以武术文化的传播对当时社会稳定的维持有一定用作。到了唐朝、两宋和明清时期武术逐渐以不同的方式慢慢退出军事舞台,而在民间普遍的传播开来,形成了许多不同的门派,并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寻求精神的愉快。在民间出现的结社组织的具体活动中,武术的传播是他们联结友谊、武装贫苦民众的普遍方式。所以武术文化的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作用,且都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3.5武术文化的变异性

我国武术文化所呈现的变异特点是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的。二十世纪以来,武术的发展开始了转型,即从“传统武术”转向了“竞技武术”。所谓“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等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3]人们则习惯于将建国后的以娱乐、表演、健身为特色,以更高、更难、更美、更新为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套路和八十年代兴起的搏斗运动称为“竞技武术”。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磨练具有相当成熟和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它就大体转变为近代型文化了。其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的确给我国传统文化一定的影响,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下,但它并不是顽固不化的,它也有自己内在的活力因素,当面对西方文化的涌来时,它也表现出了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一面,既没有完全拒绝,也没有全然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们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和动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也必然会引起武术文化的变异,但武术文化的变异只是说武术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武术的根本性质并没有变。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都还属于中国武术,竞技武术依然保留了传统武术中的动作外形,只是对其内容进一步规范化,更适合表演,更易于评测。可见我国武术文化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但不是完全的变异,而是在保留原有性质基础上的变异。

4 结论与建议

武术文化体系庞大复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它也在或多或少的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武术文化有一定历史,也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在其文化的传承和变异过程中仍然保持了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其民俗特性。我们在学习武术文化时不仅要记住它的一般特征,也不能忽视其自身的民俗特点。武术文化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走自身的民族特色道路,当然可以借用目前竞技武术建立的基础,继续扩大传承和国际化交流,然后走多元化道路,让世界更深的认识我国的武术文化。同时民间武术文化遗产极为丰厚,武术本身就起源于民间,所以保护民间武术文化遗产对武术文化的民俗特性的保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新时期的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武术文化能在更新的变革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民俗特征,并发扬光大。(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力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2008,34(7):54-57.

[3]孟庆袖.搏击武术科学[J].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比较研究,2009,6(11):6-8.

[4]温 力主编.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篇(5)

一、产生背景

学校地处渭塘镇东,珍珠湖畔。渭塘因珍珠而闻名,优质的淡水资源和深厚的吴文化,使渭塘百姓依托着珍珠走上了勤劳致富的生活,珍珠文化孕育了地方经济,为渭塘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良好而独特的地方资源,成为我校研究和实践的独特优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岗教授的建议如一缕清风,驱散了大家心中的迷惑,就做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文化一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具有丰富内涵、深刻教益,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武术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可以促使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主要做法及推广普及

1.深刻感悟文化内涵与理论结合点。珍珠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珍珠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热爱劳动、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高贵、安康、完美、纯洁的珍珠文化品质。为此,我们将其提升为珍珠文化内涵为:勇于尝试、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提升自我。“勇于尝试”和“勤于实践”是解读珍珠文化的基础和动力源泉;“追求创新”和“提升自我”是解读珍珠文化的终极目标。

武术文化,重在武德的崇尚,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传承,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教益,它的博大精深,讲究精气神的融会贯通,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珍珠文化与阳光武术的共同点就是它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阳光武术在其凸现强身健体的同时,人文性更应得到发展和弘扬。珍珠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主旨内容,在阳光武术的教学中的崇尚武德、习武健身教学和持之以恒学习中渗透珍珠文化。在珍珠文化濡染校园的浓厚基础之上,阳光武术教学又成为我校办学一大亮点。

2.勇于尝试、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提升自我。珍珠文化内化为实践行为,通过各学科教学,有目的、有组织地激发和引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一方面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使珍珠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各学科教学中得以发扬光大,进而内化为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素质,使学生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武术的“活动教学”理论是根据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武术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是基于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体验为向导,以学生内化提升为目标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感悟体验、内化提升,都是一种有目的的自主行为,借助学生对珍珠的品味、实践、感悟、交流等,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和实现。

以“勇于尝试、勤于实践、追求创新、提升自我”的深刻内涵也渗透到阳光武术的武德教育中,通过在武术教学中的太极八式、八式小架、南拳术等,加强武德的渗透,提高学生领悟习武意义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综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

3.精心组织活泼生动的实践活动。

(1)通过多样、灵活的组织形式,以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坚持开展“阳光武术进校园和珍珠濡染校园”活动,赋予武术和珍珠新的活力和内涵,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阳光武术”系列活动,在校园中掀起了全校练武术的热潮。

(2)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珍珠历史、珍珠形成、珍珠价值、珍珠与经济发展等资料;结合各学科内容和特点,开展《渭塘珍珠文化》读本阅读教学;展开关丈诵读竞赛;举办专题讲座,进行诗文赏析。加强学生实践活动。

(3)“六一”期间组织的“在阳光下成长”武术演出、手工制作珍珠饰品展览、珍珠义卖、以武会友的交友系列活动;“八一”举办的“习武健身”和慰问演出活动;“九一八”组织的“勿忘国耻,爱我中华”练武强身活动。丰富了少年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武术培训中。培养未成年人的艺术素养,组织他们实践,我们坚持“德武双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武术培训之中,做到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融思想品德教育于技能训练中,组织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情趣,练习武术、品味珍珠,真正的寓教于乐,通过武术表演大赛、珍珠品味人生等形式,使少年儿童在文化熏陶的同时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4.促校园和谐、共科学发展。营造氛围,建立珍珠文化知识学习栏,布置班级珍珠文化资料(班级园地与黑板报),构建珍珠文化网络交流平台,开展诗文朗诵与主题小品等比赛,真正使珍珠文化弥漫于整个学校校园,浸润着每个学生心灵。在实验研究中要不断补充、更新、发展与完善。

三、基本成效

珍珠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特色,在开展有关珍珠文化实践活动中,又推动各学科教学的发展,真正使学校的教学不拘泥于课堂和校园生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近珍珠,走进珍珠文化,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观的最好体现。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展览、网上搜索与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各学科教学资源进一步得以丰厚,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从而更好地解读珍珠文化,促进各学科教学与珍珠文化教育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6)

从文化视角对武术复杂多样化形式的认识

从文化视角对武术多样化形式发展的分析与其说“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外兼修并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是因为它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1],不如说是武术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而使其发展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外兼修并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中华武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拼搏、成长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人的传统意识和思维在搏斗技术的运用、演变、创造过程中有着独特之处”[2],其中传统意识和思维就是传统文化在人脑中的体现,我国地缘辽阔、民族众多、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我国丰富而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这种多样化的文化进而决定了武术形式的多样性。各武术门派和拳种的产生其实都是各时期武术技击运用理念在武术人脑中形成的,而理念又受其当时文化思想背景的重要影响,其技击特点就体现在不同拳种各异的外在运动形式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不同武术门派和拳种的“形”,而其包含的不同内在原理特性与文化思想就体现为不同武术门派和拳种的“神”,所以不同门派和拳种,在产生时都有其各异的外在运动风格和内在文化哲理,有些拳种是在前有拳种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也就具有多种文化内涵,如太极拳就具有阴阳、养生等哲学理论;而有些拳种在各传承时期又受各武术继承人本身武技运用特点和其内在观念思想的影响,又会派生出不同风格和特点的传统流派,如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等传统流派。所以纵观各武术门派和拳种都是不同的技击理念与不同文化思想观念结合的产物,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它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表现为它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与积累,丰富的文化思想在种类门派繁多的武术上得以体现,也因此武术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了丰富的武术文化。所以在理解武术时,不管它是什么门派和拳种,都是技法与特定文化思想的结合,体现出不同的外在运动方式和内在的文化特性,也就是外在的“形”与内在“神”的结合,也因此可以透过纷繁复杂多样的武术形式清楚地了解武术的一般规律。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各种门派和拳种的武术学练时,只有理解其武术的“神”,也就是了解各不同种类武术文化内涵,遇“神”于“形”之中,才能顺利地学成各种类的武术,练出各拳种的武术味道来。从文化视角对武术多样化认识的意义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研究者们和武术学练者们都认同的观点,但从武术所含的文化角度去认识武术,还是从文化的大角度去认识武术,结果则是不同的,武术文化只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形式,从武术所含文化的角度去认识武术,视角较窄,往往产生“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从文化的大角度去认识武术,视角则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武术内涵深刻,种类繁多,就连许多武术家都觉得武术复杂难以了解,学武术入门难,许多国外人爱好中华武术却很难理解和学好武术,有些千里迢迢来中国学习武术,学了几年却还是不懂中国武术到底是什么,练了长时间的武术还是没有那种武术味道,武术认识和学习的许多难点源于没有了解武术的“神”,许多学者对武术的“神”有过许多独特见解和阐述,但笔者认为“神”与武术所含有的文化特性密切相关,在武术学练中外在“形”或者说是“技”没有表现出的那种武术气质和味道,主要源于没有了解武术“神”,没有把“行与神”或“技法与文化”结合,正如国外人难以练成的那种味道,主要是文化的差异性和其外化成的行为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现象,也就是没有了解中国文化及至武术文化和由其指向的运动行为方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士不能理解和认识武术文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偏见,阻碍着武术走向国际,但武术向世界范围的发展,又必须大量培养西方的武术人才,因此在培养武术技法时,同样使其接受对应的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武带文,文武并举,方能奏效,这也是武术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从文化视角对当前武术发展困境的分析

武术发展的困境回眸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体育从19世纪末实质性地传入我国,并逐渐在我国体育中取得了的主导地位,对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挤压之势“,我们不仅接受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同时还在效仿奥林匹克模式改变着我们本民族的传统体育”[3]。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多少国人期待武术进入奥运,但事与愿违的是,中国武术被国际奥委会封杀于门外。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世界武术锦标赛,遭遇冷落,在竞技体育领域,武术也一直处在边路“小卒”的位置上,甚至有人把当前中国武术认为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大众与学校体育中,西方体育项目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体育活动的主流,当前许多外来武术又纷纷抢滩中国,吸引了无数的国人,许多原本学习武术的人改学跆拳道、柔道、合气道等外来武术,且势头越演越烈,更使中华武术陷入了窘迫局面。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武术发展时,对武术的竞技化现状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武术应该回归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果对武术回归自己的发展道路理解为是与世无争,走自己原本的道路,那将是武术的发展之路越来越窄,最后是条绝路。从武术发展困境的文化视角分析“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文化的强势等于经济的强势,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4],因此从20世纪以来,武术受到西方体育的强势挤压,是由西方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的强势决定的,这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规律,我们应遵从社会发展规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实施,以科学发展的视野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武术,对许多外来武术纷纷抢滩中国其实我们不要泄气,我们中华武术也同样在国外寻求发展,我国许多的武术家在国外开设了中华武术馆,传播中华武术,吸引着无数的外国人,这就是文化全球传播和各民族文化相互竞争的表现,虽然中国武术在国外发展缓慢,与跆拳道、柔道等外国武技相比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武术的发展问题其实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把握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才能把握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能更好的去解决中国武术发展的问题。我国有着丰富、深奥的传统文化,同样武术有着广博深厚的文化内涵,复杂多样化的运动形式等特点,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其这些特点同时也带来发展上的问题,国外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就连我们自己的国人也感觉迷惑,不像跆拳道、柔道等武技那样单一,内涵浅显容易被人接受。当然武术发展还存在包装、宣传等不足之处,但文化发展的问题才是关键,“文化是人们行为方式的自动导向系统,指挥人的一举一动,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根本性的,持续起作用的因素”[5],单靠武术家在国外传授武术,没有健康的文化传播,那只能永远停留在形式上,就像伊索寓言中“狐狸请客”的故事一样会败兴而归,武术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无法体现,武术就不能健康的走向世界,不能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武术发展的道路也就越走越窄。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武术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发挥其固有的作用和价值,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只有随着时代、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才能顺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术的发展当然要尊重我们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示本民族的辉煌与壮美,但也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不同民族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我们的武术才能不断的创新与发展。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造、更新和升华,才能使武术在超越自我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7)

溯武术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究武术之内容,堪称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环境里,武术能滋生繁衍,常青不衰,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不仅是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经过千锤百炼,凝聚而成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高层次的科学,高层次的体育。由于武术固有的特点和优势,他在我国当今开展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世人的青睐。南华大学现代武术搏击协会成立于2004年6月,是一个武术爱好者的集体组织。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开展活动工作。武协的宗旨是“探寻武道,弘扬武德。”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树立自信与完善的性格,培养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员。协会口号是“以武会友,团结奋斗,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协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壮大,现在在校新旧会员已超过2000人。协会训练部有散打,男子套路,女子武术,双截棍,刀,枪,剑,棍,跆拳道,龙队,狮队,太极等项目(另,今年训练部新开设有柔道队、大刀队以及咏春拳培训队等),在艰苦训练的同时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类公益活动和晚会演出。并得到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我们每周定期组织会员训练,不定期组织观看视频教学,开展武术、武德教育讲座,从亲身施教,到教材研读,从潜心体会,到勇于实践,为了使会员有所取,有所得,在服务会员的同时,也为会员、协会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武协还与衡阳市体育局、衡阳市体校、跃龙武校、振东武馆、瑛杰武道堂等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和其他兄弟学院交流学习方法和管理经验。武协在学校一直受到在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各级领导和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协会于2005学年被评为南华大学“十佳明星社团”,2006学年被评为第二届湖南省优秀学生社团,2009年被评为“南华大学优秀学生社团”,2012年被评为“南华大学最具影响力社团二、武协前景

2011年中秋前后,南华武协全体队员到每一块军训场地,以“庆中秋,全校巡回义务演出”的主题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目前就其影响力来看,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影响力尤为强烈。从这段时间来看,武协招的理事是有史以来最多的,由此推测,本来就是全校最大的协会的武协即将更加壮大。毋庸置疑,南华武协是一个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校级协会。

金秋的季节,收获的时刻,南华大学武术协会又迎来了一大批的新会员。在校团委、校学生联合会的组织领导下,武术协会于南华广场国旗杆下开展了第八届招新活动。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协会的老干部老会员向新生展示了各种武术魅力,包括龙、狮、刀、枪、剑、拳、棍、散打、太极、双节棍、跆拳道,活动现场热火朝天,吸引了不少大一的新生,一个个热爱武术甚至精通武术的新会员加入了协会,给武协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次招新圆满成功,武协第8届的新会员数量已接近4百人,其规模居于众协会前列!

11月中旬,南华大学武术协会举行了第八届会员会超表演圆满成功。协会上下七个部门、十五个队伍同心协力共同成功举办了又一次颇具影响力的会超表演。邀请嘉宾名单:南华大学团委老师邹声凡、李胜老师;振东武馆馆主陈教练,南华大学武术协会老会长刘果、周仙桥、叶智才等;南华大学爱心协会会长邓海飞;衡阳新老师院、新老工院武协会长。南华大学武术协会在校内和校外受到强烈关注。

三、活动背景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