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1:01: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整合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提高参训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要履行签到手续。
2、保证学习时间,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3、积极参与研讨活动,讲座时要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
5、实行阶段性考核制度,每学完一部分内容都要进行阶段验收,对该阶段验收成绩不合格者,需继续学习,重新考核,直至合格为止。
6、端正学风和考风,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7、校本培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许迟到或者早退,迟到或早退按上班迟到早退处理。
2、要按要求签到,不许让他人代替签到。
3、有正当理由而请假者,要把本次学习内容自己找时间补上。
四、教研质量考评制度
(一)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
1、选取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编辑成册。
2、学校范围内评析。
3、全员参与,共同评析。
4、评出等级,予以奖励。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物资奖励
发表文章:市级奖励20元、省级30元、国家级50元。
2、量化考核奖励
发表文章:校级2分、县级3分、市级5分、省级7分、国家级8分。
(三)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
1、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改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数据库技术,高职,教学改革,项目导入
1 引言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 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数据库以及数据库在各领域的应用,掌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开发方法,具备利用数据库工具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技能,为今后应用数据库管理信息,利用信息,打下基础。以往的教学通常采用“理论十实验+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该课程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起来入门难、目标不明确、不知如何应用到实际中。
而受课时的限制, 教学讲授基本理论占去太多课时, 应用和操作不足。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灌输填鸭式教学,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自学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实践基本上属于被动模仿式实验, 学生根据已经设计好的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完成实验, 查看实验结果, 只满足于验证相关理论。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传授方法使学生很难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教学效果不高。
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和实际教学,利用“项目导入”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讨了《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按项目开发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教育教学论文,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法,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融合起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实际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项目导入有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整合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 课程改革思路
树立以“实践、综合和应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关于关系运算符号表示形式、规范化处理的算法等知识点的讲解是通过实例来引导的论文开题报告。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尽量营造探究性学习、协同学习等学习环境;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和组织形式。采取现代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法、现代启发式法等;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行为引导式法、小组协作法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多搞些实践活动,有条件时模拟实际项目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融入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是指教师根据阶段教学要求设计一个项目,根据当前项目设计并提出一系列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想边学边练,最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的项目要求具有技术典型、内容全面、思路科学、结合实际,这样的项目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性,然后再通过任务将项目完成各个环节串联起来。该方法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精神。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将实验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分解, 设计成具体的任务, 明确每项任务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1 导入项目、分解任务
要求学生能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它强调从需求分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参与。这是一个大的项目,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完成。 如设计“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成绩管理需要管理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管理学生的成绩,包括学生成绩的录入、查询等功能;需要打印报表教育教学论文,如:成绩单,选课表,所以还得设置打印功能;如果该系统规定专人负责,需要设置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体现保密性等。经过系统的分析,可以设计出一个基本功能框架。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整个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教学内容拆分为一个个的“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
任务可以是教师设计的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教师提出任务目标,由学生设计的任务。例如: 关于T-SQL 查询的实验就可以提出这样的任务: 通过实验掌握T-SQL 语言实现数据查询的功能, 要求用T-SQL 语句实现对论坛数据库中的信息查询。查询的要求由学生们自己提出, 教师进行筛选, 得出具体任务。对于这样的任务形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教师通过对各种查询要求进行分析和归纳,使学生学会分析各种查询要求所表达的语意的方法,进而转化为正确的语句格式,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2分组设计、教师指导及评价
根据以上任务问题,分组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教师虽然之前已做过实例示范,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是要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分阶段进行讨论、交流、归纳相应的有关知识和操作技巧,使掌握慢的同学能跟上进度,营造协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共同提高。分组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广开言路、积极思考、创新思维、协同学习等,最终形成各自结果。
比如讲解概念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E-R模型设计,先选取一些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题目,将具体设计任务分配给各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后,由各组代表讲解设计的模型,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设计成效,接着一定要指出各组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此过程一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监督、解答疑点、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不应过多地评价设计的对错和优劣,但是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实现任务的方法。同时记录学生上机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引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解决问题使用到的技术和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和互评, 使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教育教学论文,巩固所学知识。
3.3课程考核
目前数据库课程考核基本上都是以学校期末考试为主,同时有的数据库课程教学后,让学生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学生过分重视考试环节,在实践方面重视不够。有必要探索校内考核与用人单位考核要求相一致的机制,加大学生学习的过程监控,把平时课外作业,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模拟面试中的表现及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都作为过程考核内容,着重考核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和信息分辩能力。
提高课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比例,课程设计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课程摘要求,包括评分标准;在老师指导下对学生分组,确定小组长和选定小组题目;设计结束后推选一名同学讲解自己的课程设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由老师评出课程设计的成绩,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30%。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笔试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语言细节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平时的上机实践和综合实验的情况反映出来,所以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方结合才能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是一门基于SQL Server2005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的细心引导和严格要求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博览群书,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项目开发、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美,于翔.“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
[2]喻勇,王群,刘向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水运,2008,8(12).
[3]陈芳.对《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29(6).
[4]周丽娟.数据库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J].高教论坛,2009,1(1).
[5]王淑霞,沈慧娟.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
[6]宫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SQL Server 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08).
尊敬的老领导、老前辈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谨让我代表学校向今天莅校的前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福!也想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属及未能到校的老教师表示诚挚的问候!前辈们,昨天你们在这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今天我们收获了累累的硕果。你们以无私的奉献和缤纷的桃李赢得了社会的尊敬。感谢你们对教育的倾注和执着!感谢你们对学校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厚爱!
洋埠镇中心小学现拥有12个教学班级,597名学生;中心幼儿园一所,110多名幼儿。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尝试学习实验基地、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iii类标准化学校、浙江省平安自护营训练基地、金华市文明单位、金华市国家体育运动标准先进单位、金华市书画报刊研究先进集体、婺城区绿色学校、婺城区农村反警示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下面我向各位老领导、老前辈就学校一年来的工作作一汇报。
一、 一个目标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 两项硕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在社会各界的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硕果累累,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1、 学生方面,共有30多人次在市、区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如在第五届“中国小作家杯”现场作文中13人次获得金华赛区二、三等奖;在“魅力婺城.我的家”书画比赛中7人次获奖;在第七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钱玉林同学由于表现先突出,被市少体校破格录取到游泳队;学校20余名小记者在《金华晚报》和《婺城教育网》上20多篇新闻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2、 教师方面,也有50余人次在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1)论文
如在金华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1人次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在区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6人次获一等奖,23人次获得二、三等奖;在区优质课评比中3人次二等奖;有3人次在国家级教育专业刊物上。
(2)课题
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已树立了课题育人的观念。学校现有区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2个。在已结题的4个课题中,有 2个分别获得区级二、三等奖,其它的正在实施阶段。
三、三个品牌
学校同企业一样,要发展,要提升,就必须走品牌建设之路,品牌是学校的特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学校的品牌建设。
1、平安教育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学生的生命是开展教育基础!为此学校立足实际,大力开展平安教育,如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等,在开展平安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平安广播”、“平安路队”、“平安乘车”、“平安日记”“平安游戏节”、“平安游戏棋”等特色版块。其中“平安游戏棋”还申请了国家专利。截止目前,“平安广播”已经播出近60余期;教师人均送路队300余次。以此项特色为生活原形创编的歌舞快板《快乐造就和谐》在婺城区中小学生元旦文艺汇演中获得三等奖。我校的《农村小学平安教育生活化的探讨》课题也在区里成功立项。此外,每年的6月确定为我校的“安全教育宣传月”,开展了“防溺水、防雷”教育主题班会、交通安全图片展、用电知识进校园等活动。平安教育长抓不懈,平安教育品牌也然形成。
2、感恩教育
我们知道教育德为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为此,我们在继承和发扬学校原有“平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了“感恩”特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以“孝”为主的家庭感恩教育,以“礼”为主的学校感恩教育,以“仁”为主的社区感恩教育三大模式。通过开展感恩现场
征文、感恩卡展示、感恩演讲比赛、感恩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学校的精神风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我校教师以此项特色教育为题材撰写的论文《“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婺城区获得了二等奖,目前正致力于开展《以文化教育为载体 开展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3、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做为中国人,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根本,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应把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己任。为此,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这方面的教育,目前我们已在每天中午12点20开始。通过定时间,定场地,定形式等开展了书法的教育。其它方面我们也将陆续开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必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四、 四个规划
1、“西扩工程”
学校目前缺少的是学生的活动场地,为此,我们将按市教育局的整体规划,在洋埠粮站改制之后,积极筹划将学校西侧的 洋埠粮站所在的土地划入学校,改建200米标准运动场。这项工程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区教文体局、区发改委的认可与支持。
2、操场硬化改造
随着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的深入开展,学校原有的办学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专用教室欠缺、场地条件落后等,特别是学校操场现有的硬件设施已经严重制约各项体艺活动的开展。为此、学校已经建造了一个水泥乒乓球场,下一步学校将拟建一个集篮球、排球、羽毛球、气垫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地(28米*15米)及下水道、操场四周墙体的美化,工程预算需12万余元人民币。
3、筹建“独门独园”的洋埠镇中心幼儿园
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三大体系,其中学前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幼儿园教育。按省级中心幼儿园标准 ,它必须单门独园,有良好的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场,而所做为省级教育强镇的洋埠目前学前教育——也就是中心幼儿园的建设还未完全达标,根据现状,我们将积极筹措,筹建一所“独门[文秘站:]独园”的省级标准的洋埠镇中心幼儿园,预计所需金额为70余万元。
4、构建学习平台,打造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努力培养一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安教、乐教,为人师表、严于律于、敬业爱岗、师德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只有教师不断发展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才能稳步提高。为此,我们在教师队伍的打造中,在细作“带、学、练、研、赛”五字文章的基础上,将为每一个教师规划好成长计划,搭建好学习平台,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力争硬件、软件一起上,从而提高教师素质和育人能力。比如,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装备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将开展各类教学软件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化教育装备的使用能力等。
五、 五项服务
1、实行阳光校务
这一年,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加大校务活动的透明度,实行阳光校务。学校根据要求,开设了固定的校务公开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校务公开工作,对教师评优、职务晋升、干部任免、教育收费等实行公示并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学校的重大决策、大笔资金的使用、设施的添置维修等热点、敏感点问题,由民主决议委员会集体决策,定期向广大教职工通报。前期召开的一届四次教代会,对所有教职工的提案作了详尽回答,在充分尊重广大教师的基础上,制定了《洋埠镇中心小学“评优评先”考评细则》、《洋埠镇中心小学职称考评细则》及《洋埠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机制。
2、加大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进程
城市学校在不断完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让我们洋埠的学生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先后投资5万余元,建成同时可容纳60多人上课多媒体教室;筹资3万多元建立校园广播系统,配备了专业的录音设备及制作软件;投入20余万元建成了电脑房,实验室;在迎接省教育强区复查工作中,在婺城区教育局、洋埠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购了1000余册图书,添购了2万多元的音、体、美等教学器材;实现 “班班多媒体”,投入7万余元给多媒体教室增添1台52寸背投彩色电视机,给班班配备了34寸彩色电视机和实物展示台;学校投入2万余元预添置200套课桌凳,目前在区教育局后勤办的组织下,顺利完成了其招标工作,将很好地改善我校课桌凳紧张及破旧不堪的局面。
3、改造食堂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在众多家长强烈要求下,在确保孩子的营养健康、人身安全的基础上,参照周边学校的做法,学校于20__年实行统一供应午餐。彻底解决了学生上学一手拿书包,一手拎饭菜,冬天吃冷菜、夏天吃馊菜;家长天天要送饭的状况;为了给师生提供优质的就餐服务,学校对食堂进行改造,新添了柴油灶、消毒柜,改良了蒸饭灶,给每一个孩子配一套不锈钢餐具等。一个学期下来,学校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认真把好质量、卫生、安全三道关口,以服务为宗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为师生提供了满意的就餐服务。
4、整体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学校在顺利完成下潘、五联完小撤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湖前完小生源不断减少,师资老龄化,办学条件落后等现状,经过合理的安排,细致到位的工作,于20__年9月顺利完成了湖前小学的撤并工作。
撤并后,学校的规模办学、集约办学得以实现,将有利于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有效提高办学效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再提高,良好的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撤并后,在新的学校里,湖前完小所在7个行政村的学生家长都还比较满意。
5、操场硬化改造
随着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的深入开展,学校原有的办学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专用教室欠缺、场地条件落后等,特别是学校操场现有的硬件设施已经严重制约各项体艺活动的开展。为此,学校在美化操场四周墙体及建造乒乓球场地后,目前正在进行操场硬化改造工程,.将建一个集篮球、排球、羽毛球、气垫球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地,为今后的体艺活动提供了保障。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活用教材,优化资源,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充足而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我们要结合科学教材的内容,活化教材,优化教育资源,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外部资源。我们首先要挖掘校内课程资源,特别要加强科学专用教室的环境建设,包括实验仪器、学校图书馆、校园网及其他教学设施。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积极开发的教学素材,如教学材料、实验方案、教学论文、课件、图片、学生优秀作业和小论文等,使之形成资源库,在一定条件下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同时,要敢于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河流、农场、田地、各种动植物,社区活动中心、街道、开发区、工厂等。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独特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真正的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发和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和便捷,信息化资源进入课堂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我们还要通过网络收集信息、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都是开发并整合教学资源的活动。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构建和探究体验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探究、合作、创新等科学素养,提高科学课课堂的教学效率。
这样,以教材为依托,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给学生培植科学学习的沃土,给学生的科学学习开拓更为宽广的时空,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关注实践,亲历探究,提升科学素养
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没有停止过探究。学生是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现实世界中的,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气象万千的世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不过是促使儿童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促使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而已。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亲自探究的机会和平台。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了活力。因为探究既然是一种探索性活动,走的就一定不是别人走过的路,它往往有一定的风险。对此,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肯定其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探究出现障碍或然后失败的时候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并鼓励学生尝试进行新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课外延伸,拓宽途径,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科学探究不是随课堂铃声为起止的,科学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去点燃学生课前、课后持续探究活动的激情,体验探究的乐趣。因此,在学生已理解了一定的科学概念、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后,教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去进行一些新的或较深层次的探索,这是学生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知识的一个深化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有益于拓宽学生的实践和创新途径,有益于深化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1)拓展知识,学以致用。在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大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一项(或一段)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接着讨论后续探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知识等,为后续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学生的科学学习就会实现自主互助,学以致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循环往复,效果显著。我就把这几个问题作为这节课的拓展活动:利用同种器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实验,相信你能解决以上问题,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学生的自主互助探究会继续进行下去,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会持续发展下去。
(2)学会观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及各种生活现象,开展各种趣味十足的研究性学习,学会观察、发现、探究、积累。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研究神秘的星空,关心天气变化,调查沙尘暴,发现温度计的秘密等等。
[关键词]校园网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运用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教师手中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合适的工具型软件;第二,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第三,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开展课程整合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三大问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校园网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做好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充足的数据库资源
1.素材收集。由于诸多媒体呈现教育信息形式不同,其资源应是大量的、丰富的,方可满足教学需求。对各种素材的收集,可采取将现有的课件或其它软件中的素材重新分离、整理、还原;或者自己开发教学中急需的、针对教学难点的微教学单元;或购买计算机软件公司和出版社发行的课件光盘以及从Internet网下载可用于教学的信息源片断等方式。
2.素材的分类以及积件库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后,接下来应是对所获得的素材作分类建库了。信息资源库的技术管理人员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首先要基于科学系统分类的原则,将从各种渠道收集和制作的不同类型的媒体素材,或以磁盘阵列或以光盘库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存入到教学积件库中。
3.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教学目标性原则。资源建设都要由教学目标来决定,必须保证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2)适用性原则。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3)整体性原则。根据本校的经济条件与教师、学生的应用水平,统一规划,制定出目标高、布局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4)资源更新原则。多媒体信息库的资源内容要不断地充实、更新,满足教师及广大学生大量的信息需求。(5)师生共同参与原则。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开发,动员全体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学校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建成后,还应该加强管理。可采用集中管理的方法。
二、利用校园网资源共享功能为整合提供技术支持
具体可采用下述两种共享模式来充分发挥网络中资源的效用。
1.类别型共享数据库模式。这是我国现行网络体系中最常见的组织信息方式。教育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多媒体信息数量繁多,类型多样。由于信息具有文件类型、创作方式、目标形式及运行平台等多种不同特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各种信息资源按其所具特性分门别类地进行处理,再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到不同类别的子目录中。当用户需要某一类信息时,可按其特性进行索引并应用。
2.类别应用双库并存的共享数据库模式。使用类别法构建信息库虽然在信息归类上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存储,但由于同类多媒体信息数量十分庞大,因此在信息的索引和应用上非常复杂,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实际应用中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因此,采用类别应用双库并存的共享数据库组织方式更为理想。双库并存的组织方式总体上与类别式组织方式的设计情形相似,所不同的是在构建多媒体信息库时,可同时建立类别、应用等多个数据库。要将教育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按照每一年级课程的应用内容进行分类存储,顶层目录按信息学科进行分排,下级目录再根据受教年级进行划分,将相关的具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内容分别精选归分到相应的每一节教学目录下。这样当教师取某一节教材内容进行应用时,与该课时相关的教学论文、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经典题库等信息会方便、及时地提供给使用者。
三、利用校园网进行积件开发,运用组合平台实现整合
所谓积件,简单来说就是将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标准知识点(积件)贮存在教学资源库中,一个标准知识点(积件),可以看作是阐述某一方面、某一教学单位,同时包含相关练习及呈现方式、相关知识链的一个完整教学单元。积件是针对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软件模式,体现出一种新的教材建设思想,我们可以根据它的特点进行网上开发。
1.积件具有开发的开放性,自繁殖性。积件的素材资源和教学策略资源都是以基元方式入库供教师重组使用,只要确立了积件的信息标准,入库规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教师都可以利用网络将最新的信息和自己的作品添加入库。
2.积件与课件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件包涵了课件的特殊性。课件是积件的特例。它们的不同点是课件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积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境,积件更适宜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情景。所以我们可以校园网把课件经过适当加工(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就可纳入积件的微教学单元库,为其他教师重组使用。
3.现在的中学大多使用国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厅指定的材,这为开发积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利用积件资源的共享性,通过校园网的联网,共享其它学校的积件库。别外,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无论教材课程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这样,校园网中的积件可以逐年累积,同时也可实现积件的二次开发,并把它纳入到二次开发构件库。
但是在具体制作使用过程中,光有分散的积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用积件组合平台将分散的积件凝聚成一体。积件组合平台是直接面向普通教师、提供集成二次开发构件库、微教学单元库、素材呈现方式构件库和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来制作教学软件的一个工具,是供教师使用来组合积件库并最终用于教学使用的软件环境。
关键词:院级管理;创新型教育硕士
【中国分类法】:G520.1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创新型的教师[1]。教育硕士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的引领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是专业硕士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
一、教育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这个课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我们能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2-5]。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其实就是组织教育硕士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与分配,使之达到适合教育硕士成长的最佳比例,其实这就是管理的本质[6]。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教育硕士就要发挥管理的作用。学院是对教育硕士进行管理的实体,目前针对教育硕士的院级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仍在不断地探索中,在改进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几乎没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认为探讨院级管理对创新型教育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的院级管理模式在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中存在的不足
学院对教育硕士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导师队伍、日常管理等方面。其中,培养方案是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重要资源,一般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论文要求、实践教学等内容。目前学院对这些资源的协调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缺乏创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或教育管理者,基础教育对各科教师或教育管理者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学科的教育硕士应具备体“个性化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学院来制定,而目前学院恰恰忽略了培养目标的创新性。
(二)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存在差距。目前教育硕士的很多课程以传统课程为主,理论性课程偏多,专业实践性课程偏少。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实际相差较大,缺少体现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课程[7],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当前学院在协调课程资源上存在的重要问题。
(三)授课方式过于单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硕士应具有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方式是提高教育硕士这方面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际上很多授课教师还是以老师讲为主,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提升[3]。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会影响教育硕士专业技能的提升。
(四)忽视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学院做为培养教育硕士的前沿阵地,对其论文的监管最为直接有效,但实际上有些学院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只注重对论文结果进行评价,忽略了对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5]。其次,由于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教育硕士也不主动学习探究,写出的论文质量自然不高。
(五)对教育硕士校外实践的实施力度不够。教育硕士校外实习期间,实习内容比较单一,有些仅限于听课,很少有机会讲课。他们与导师交流较少,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六)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教育硕士导师中,学术型导师要比实践型导师多,学术型导师比较重理论学习,对基础教育的实际了解不多[8]。实践型教师大多为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优秀老师,他们拥有深厚的教育知识与专业的教育技能,对基础教育的现状最为了解,但这些教师很少有时间来给教育硕士授课指导。这就使得教育硕士对基础教育实际的认识不够,在真正去中学的工作后会措手不及。
三、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建议
针对当前教育硕士院级管理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对教育硕士管理的成功之处,提出完善教育硕士院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学校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专业的个性化目标。在个性化目标中要求教育硕士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本学科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二)根据基础教育特点,开设特色课程。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应认真调整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型课程来提高其专业技能。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微型课,如教具的设计与制作、信息检索与教学论文写作等课程。
(三)授课方式要体现教育硕士的主体性。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实践教学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四)注重学术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学院要重视对教育硕士的学术诚信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定期邀请一些知名的研究教育方面的专家做学术报告,或者安排教育硕士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开阔,激发他们对某一教育问题的研究动力。同时导师要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对教育硕士的论文写作做好检查和指导工作。
(五)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负责人、教育硕士导师、研究生教学秘书等组成,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工作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组织、计划制定、检查、考核、总结、材料上报等。在教育硕士实习期间,学院要进行跟踪管理,负责人员要不定期的前往实践单位调研,检查并督促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
(六)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导师队伍。教育硕士的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并且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熟悉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院要给导师创造条件,定期举办一些关于基础教育的研讨会,不断更新导师队伍的现代教育观念。校外导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或管理者,学院要监督校外导师的上课情况,成立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鼓励校内导师与中小学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共同指导教育硕士。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院不断改革创新对教育硕士的管理模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教育硕士,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有学员被评为省级优秀物理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的百名基础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这些骄人的成绩说明了院级管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并且院级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的教育硕士。
致谢: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支持(项目名称:培养创新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院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金号:SDYY11155)。
参考文献
[1]刘亚娟.结合高校教学解读《教育规划纲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2]肖琳.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3]段丽华,陈旭远,周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探索性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
[4]梁其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具备的整体结构――兼论教育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培养标准的异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5]魏灿欣.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某高校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崔慧永,施春梅.论管理与创新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1团队结构优化,建设思路明确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包括专业结构、学历层次、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发展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团队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团队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一支职称、年龄、知识结构搭配较为合理,学历(学位)层次较高、阵容稳定强大的师资梯队。
内科学教学团队的成员来自3个临床学院的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病内科、内分泌内科、血液内科、风湿内科、神经内科、传染内科、急诊内科10个专科。其管理与日常运作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团队的效率。为了提高效率,每个临床学院摒弃了旧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临床学院内科学专业特色或优势学科的不同进行资源整合。充分考虑各专业教师的特长,在全校范围组织内科学教学工作,保证学生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学校教务处和每个临床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调、整合教师力量、教学资源和督导教学质量职能。
在教学团队中,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钟南山院士多年坚持走上讲台,深入本科教学一线。在2010年3月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后即回校参加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授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课程负责人的带动之下,内科学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都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和学校定期举办的“广医学堂”活动,拉近了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团队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形成了骨干教师梯队。团队注意通过教学团队中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搞好教师梯队建设,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促进内科学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和团队完善了听课制度、助教制度、教学经验定期交流制度等。在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合理安排理论课讲授内容的同时,在每个讲授单元安排后备年轻教师,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逐渐提高教学团队中高学历年轻教师的比例,目前内科学团队40岁以下年轻教师授课学时比例提高到40%。
2009年,钟南山院士荣获国家级名师光荣称号,团队中有2位教师正攻读博士学位。4位教师参加学院举行的“英语口语及听力培训班”,他们将为临床医学本科双语班的学生讲授相关专业的双语课程。新增硕士导师1位,补充年轻骨干教师2人。团队现有骨干教师5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6人。团队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钟南山院士),市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州市优秀教师6人。
在内科学教学团队的建设期内,内科学教学团队一如既往地把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现有师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进一步完善团队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形成一支结构更趋合理,以课程负责人钟南山院士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各相关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教学团队。针对团队成员岗位特点和教学专长进行角色界定、分工协作,搭建教学、科研交叉组合平台。团队教师通过承担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成为教学科研融合型教师。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本来已经紧张的临床实践教学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新主题。广州医学院内科学教学团队用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策略,在内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探索,改革了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行了以案例为中心的循证医学思维培训,加强了内科实践教学,在体格检查、教学查房、技能操作方面再造了流程,完善了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网络资源,拓展了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应用方面特色明显。
依托学校数字资源平台,内科学专业已建有专题学习网站8个,多媒体网络课件5个,网络课程1个,试听教材6个,以及200多个PPT课件。2009年内科学团队教师制作的“体格检查多媒体网络课件”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一等奖和广东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一等奖“,体格检查网络课程”获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大赛三等奖“,急性中毒网络课程”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教组三等奖。
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方面,重点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改革[2]。
2009年,第一、第二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07级《内科学》见习课的病例讨论中,第三临床学院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2006级《内科学》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了基于网络平台的PBL教学改革试验,目前进展良好。
教材的编写不仅能够反映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而且能促进教学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团队非常重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9年,团队在主编案例式《内科学》教材的基础上,案例式《内科学》学习辅导教材也于2010年7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团队成员还主编了《临床风湿病学教程》、《风湿病症状鉴别诊断学》、《心血管病研究前沿———基础与临床》等教材。案例式《内科学》教材被评为2010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一批优秀教材。在纸质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团队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材,如录制团队教师的大课讲授录像,并全程上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团队郑劲平老师的“肺功能检查教学改革与创新”先后获得学校和广州市教育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年团队成员发表教学论文18篇,获得校级教学改革立项2项。2010年,团队建设将更加注重教学改革项目申请的质量,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与成果。
3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内科学团队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神经病学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优势为学术支撑,探索新知识、开发新成果、产生新思想,为团队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在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通过团队的优势将教师的科研资源有效整合,并利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在学术方向上形成团队学术特色,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水平。
2009年本团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钟南山院士获得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2位教师担任了二级课题负责人。2009年内科学教学团队成员还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立项、广州市教育系统首批建设的创新学术团队立项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其他省级科研立项6项和市级科研立项4项。2009年,团队成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6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有9篇。科研立项和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