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档案整理

大学生档案整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1 20:30: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档案整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档案整理

篇(1)

【关键词】档案管理;大学生; 档案工作1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针对高校的学生管理颁发了不少文件,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等。但到现在为止,没能看到专门针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方面的法规。由于没有相关的条文约束,也没有统一的建档标准,致使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不一——有的把学生档案放在校综合档案室实行综合管理; 有的把学生档案放在人事处和干部人事档案一起管理;有的干脆把学生档案放在各个院系,实行分散管理。不管哪种方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都是归口部门的“附属品”,因为它既没有明确的定员编制,也没有具体的办公经费及工作量考核标准,所以,谁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专项管理。于是,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在不规范的环境中运行,其结果必然是杂乱无序。

1.2学生档案管理缺乏标准化、规范化。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政”出多门,在缺少“标准与规范”“公权力”的约束下,产生的档案的“权威性”能不遭遇挑战抑或质疑。说的具体一点:(1)归档材料手续不完备——签章不符合要求。比如大学生、硕博士毕业生登记表,没有本人签名。更甚者,没有学校公章——用系所印章取而代之; 学生成绩单没有教务部门的公章, 用复印件替代的也时常看到。(2)档案材料页面没有日期记载。最常见的有:论文评审意见书、学生成绩表、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奖学金申请表——如果同一类材料(表格)多次出现,便顺序不清、无法排序。(3)页面设置随心所欲。多样的纸张开本和页边距设置,为我们的书法艺术保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但在档案管理中却要不折不扣地接受“标准化”的约束。大学生档案产生过程中人多手杂,随心所欲的取舍与发挥,其结果必然五花八门。用人单位对其人事档案规范整理时,页面参差不齐,纸张裁剪不能(可能裁掉超出边距的文字)、折叠不得;横装不是、竖装不能。严重影响了档案质量和档案的信息化处理。(4)书写用笔不规范。我们在整理大学生(录用者)人事档案时,经常发现他们填写档案材料时采用圆珠笔、纯蓝墨水、复写纸,也有的用铅笔。不规范的书写用笔显然有违《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节》[1]。

1.3档案管理模式老套、技术陈旧落后。大学生在学期间形成的档案是其人事档案的基础,不容分说,这份档案将记录其人生的起点。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君不见,数年之前,高中毕业生的电子档案已经出现。令人不解的是进入大学以后的档案却是沿用了数百年的纸质档案。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种“返祖还原”现象,指出:目前还没有推出一套完整适用、统一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学生档案的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原始的、手工操作的实体管理模式中[2]。大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滞后于信息时代。

2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类档案;档案管理

2008年,教育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7号令),与198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相比,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内增设了“学生类”档案,这一变化强调了“学生”这一主体,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做好学生类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学生类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学生类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1.档案材料不完整、不规范。学生档案材料的形成、收集、归档涉及很多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师生,覆盖面广,材料多。而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管制度,致使材料归档不及时、不完整。那么多学生的档案材料最后都集中交给辅导员整理,时间短、任务重,辅导员怎么办呢?只有请学生帮忙。由于学生档案意识薄弱,又缺乏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致使错放、漏放、丢失、篡改、抽调处分材料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另外,由于档案意识薄弱,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档案的重要性,在填写各种材料时随意性太强,致使档案材料很不规范。

2.信息含量不足,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高校学生档案原有的功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内容包括高校招生录取材料、大学生入学登记表、学籍成绩表、入党入团材料、体检表、毕业登记表等,其中许多内容现在已失去意义,而用人单位需要全面了解的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诚实守信、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材料少之又少。加上学生档案形成者包括学生本人、辅导员、班主任及档案管理人员档案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致使学生档案内容单一、空洞,政治术语多,呈公式化、口号化特征,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用人单位的信息需求。

3.信息可信度不高,失去了档案的参考作用。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为了谋求一份好的职业不惜弄虚作假;有些高校目光短浅,为使自己的毕业生顺利就业,以赢得“生源素质好,就业率高”的口碑,普遍提高学生专业成绩,扩大学生干部的比例及获奖比例,降低考评标准,撤销处分材料;班主任给学生写评语也是报喜不报忧。这样,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严重干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不利于用人单位选拔和甄别人才,也不利于学生自身今后的发展。

4.归档滞后,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利用。学生档案材料生成的管理部门较多,平时各职能部门对学生档案材料实行分散管理,学生毕业前才交由辅导员集中整理,最后交学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密封并转递。而大多数高校都要在每年春季举办人才招聘会,而此时学生档案仍处于分散状态,无法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5.管理手段落后,不能为学生就业服务。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档案仍是纸质档案,没将学生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查阅档案仍是手工操作,查阅速度慢,费时费力,不利于用人单位快速准确查阅毕业生信息。

二、加强学生类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建设,为促进学生就业服务

1.增强学校领导的档案管理意识,严格档案管理制度。教育部第27号令的颁布实施,已经将学生档案管理纳入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都要认识到学生档案是关系到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学生顺利就业的大事,学校应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将学生档案管理纳入学校的综合管理,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工作责任,使之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进行档案的收集和管理,以保证学生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制定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

2.加强档案意识教育,丰富学生档案内容。第一,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档案。新生入学后,学校就要对学生进行档案宣传,让学生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在学生移交高中档案及填写各类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时,要求学生按档案整理保管要求认真规范填写。同时告诉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哪些材料需要装进档案袋及其作用。学生了解了档案的重要性,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努力学习,积极表现,为自己留下闪光的档案。第二,强化辅导员的档案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认真做好学生评语工作。

3.扩大归档范围,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注重知识技能,更关注其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因此,除传统的档案材料外,还应扩大归档范围,增加一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如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诚信和心理健康等,尤其是诚信和心理健康,更受用人单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心理疾病日渐凸显。因此,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引导和干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近年,“富士康职工跳楼”事件对企业界影响很大,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把能反映学生诚信品质和心理健康的材料纳入学生档案归档范围,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甄别人才,从而促进学生就业。

4.及时收集、整理学生档案材料,提升档案的就业服务功能。有些学校在举办人才招聘会时,毕业生档案仍然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没有集中统一整理,无法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因此,学校要从大学生进校起就做好建档工作,并根据其专业、班组群体性,随时按照新的归档范围和要求,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保证学生各个阶段的各种档案材料及时归档,以避免学生毕业时突击整理造成的错装、漏装、档案转递不准确等人为错误,提升学生档案的就业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就业。

5.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为促进学生就业服务。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纸质档案已经不能适应高效管理和为学生就业服务的需要。电子档案管理以其检索速度快、存储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等优势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新趋势。学生档案电子化管理一是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二是有利于用人单位快速、准确地查找毕业生信息,为选拔任用人才提供依据,进而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机会;三是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总之,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档案是学校或用人单位培养人、使用人的可靠凭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使学生档案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进一步改革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使学生档案更有利于学生就业,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服务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鹏等.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学生档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9,(10).

[2]贺红香.高校学生档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档案,2007,(2).

[3]于基伯等.高校学生档案的就业服务功能研究[J].兰台世界,2010,(11).

[4]梁晓玲等.高校“学生类”档案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0,(11).

篇(3)

一、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针对高校学生管理颁发了不少文件,但到目前为止,却没有颁布专门针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方面的法规。对学生档案管理的归属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另外,在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档标准,故导致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体制不一:一些高校为了便于利用,实行分散管理即把学生档案存放在各个院系;一些高校把学生档案放在校综合档案室实行综合管理;还有一部分高校把学生档案存放在校人事处与干部人事档案一起管理。但上述这些管理方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都是归属于某个部门,它既没有明确的定员编制,也没有具体的办公经费及工作量考核标准,所以相关部门都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专项管理。在这种不规范的环境中进行学生档案的管理,势必导致其运行杂乱无序。

2.档案的收集不够全面、整理不够规范。目前高校学生的档案所涉及的材料和内容较为繁多,加之缺少建档标准,导致高校学生档案的收集不够全面、整理不够规范。经常会出现像材料书写不规范、纸张规格不一、材料缺失等诸多问题。许多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得不到及时的归档,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复印件、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复印件、大学生能力、技能竞赛证书复印件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材料,等等。现有大多数归档材料只是大学生高考录取时的材料、学习成绩总表、入党入团材料、校毕业生登记表、体检表等,这不利于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在强化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今天,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归档范围,那是远远不够的。

3.档案管理模式老套、技术陈旧落后。大学生在学期间形成的档案是其人事档案的基础,不容分说,这份档案将记录其人生的起点。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电子化、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君不见,数年之前,高中毕业生的电子档案已经出现。令人不解的是进入大学以后的档案却是沿用了数百年的纸质档案。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种“返祖还原”现象,指出目前还没有推出一套完整适用、统一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学生档案的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原始的、手工操作的实体管理模式中。大学生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滞后于信息时代。

二、解决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问题的对策

1.引起重视,统一观念。现在的高校普遍对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这使得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的设备和技术的运用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就需要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重新的全面的认识,只有认识到其对于整个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学生的学习就业、学校的人才战略等发展的重要性,进行统一认识,加强思想高度,才能抓好相关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实,不能存在丝毫懈怠。

2.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由于高校有着自己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其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的经验,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可以使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挂靠在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这样不但能够发挥其专业人才的作用,还能更快地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由于学生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流转性相对较高,需要给予其足够的专业人才和设备保证,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篇(4)

高校学生档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的全面记录,能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历史地反映出每名学生的成长历程,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学生档案,对于学生管理、学生就业、选拔人才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保障教学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

1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现状

(1)管理机构不统一。2008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将“学生类”档案与其他十类档案一同纳入高校档案实体管理体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生档案的产生部门多,内容复杂,高校专职档案人员数量较少,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尚不能由档案部门独立完成。目前,学生档案管理在实际运作中分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学校各院系、或是教务部门、档案部门,各高校由于实际情况不同,在学生档案的管理中,各部门所承担的任务,角色轻重各有不同。

(2)管理方式不规范。学生档案的流动性强,它不归高校档案部门长期或永久保存,因此不少高校并不重视学生档案工作。此外,上级档案行政部门的评估工作通常也不涉及学生档案,这就使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缺少规范化、标准化指导。

①材料收集不齐全。学生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接收到的新生档案材料内容参差不齐,究其原因,新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各省市对学生档案的标准要求不同,导致新生档案内容多寡的地区差异。学生在校期间,学生档案虽然由学生部门或档案部门保存,但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由于一些高校尚未制定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规范,造成学生材料的收集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反映学生能力的材料没有归入档案。

②“弃档”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毕业生回母校查询个人档案、补办学籍档案等情况非常多。究其原因,一些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往往会将档案留在毕业院校,按有关规定,学校可代为保管档案1年~2年,过期后会根据学生原户口所在地将其档案寄往当地人才市场,也有一些学校没有将档案寄出,将其存放在学校的某个部门。很多毕业生不知道自己的档案究竟在哪儿,因为没有及时转递档案或是找不到档案,造成工龄断档或是无法晋级等,给个人带来很大麻烦。

(3)管理手段落后。目前,各高校学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已全面展开,而学生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则相对滞后,各高校还没有统一的大学生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学籍档案虽然是学生档案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发明专利等体现学生能力和个性的纸质档案却无法进行数字化检索和利用,只能通过人工查找,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造成档案的损坏和丢失。

2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制度规范不完善。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多数高校尚未制定学生档案的管理规范及制度、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等,制度规范的不完善造成学生档案材料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常常会出现档案材料漏、乱、错、假的情况,为学生将来就业、职称晋升、考评等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2)学生档案意识薄弱。大学生档案知识匮乏、档案关注度低、档案意识淡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对档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大学生档案基本材料内容和大学生档案功能的认知相当有限,没有把档案同个人未来的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这也是造成“弃档、丢档”现象的原因之一。

(3)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随着学生毕业,学生档案将转至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实际保留在学校的只是学籍部分的内容,因此很多档案人员不太重视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有些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将学生档案送至档案部门集中保存,待临近毕业时突击整理,很多档案材料没有及时归档,这势必影响学生档案的质量,对学生将来就业产生不利。

3 改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1)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学生类档案涉及的学生档案材料内容广泛、复杂,为保证学生档案的质量,各高校档案部门应在《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以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学生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转递、利用等环节作出规范性的规定,增强档案管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化、标准化,确保学生档案归档材料规范、齐全、完整。

(2)提高师生的档案意识。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应采用各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学生档案的重要性,一方面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档案意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档案机构可以通过讲座、培训、选修课等形式对学生宣讲档案的重要性,同时也可利用档案网站、校园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介宣传学生档案的内容、价值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档案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档案是人事档案的前身,它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凭证作用,无论是考研、出国、工作调动、转正定级、工龄计算、职称申报等都离不开档案,档案是自己权益的最好保障。

(3)加快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主要是依托学校的网络共享平台,通过采集基础数据,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奖励、社会实践、特长、获得资格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同时对有关纸质档案数字化,以实现学生档案的网上查阅、毕业生电子档案的快捷转接等,学生本人可通过设定的名称和密码在校园局域网内查阅浏览自己的档案信息,学校也可利用电子档案与用人单位沟通、推荐,凭借一站式的档案查询、利用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毕业生档案资源的作用。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方法

高校学生档案记载了高校学生的详尽个人信息,它包括学生入学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党籍、团籍、表彰每学年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体检表等。它是真实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求知与探索知识的直接产物,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依据。在招聘就业过程中, 是用人单位考核人才的第一原始材料,并且将来参加工作后如有工作调动或学历提升或定级转正等情况时所必需的重要凭证。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剧增,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做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学生利益可起到重要影响。

一、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档案管理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

高校学生学籍档案是学校档案的一个分支,但是各高校往往对教学档案工作比较重视,但对学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只要不出错就算管好了”或者“只要学生档案送走了就算管好了”这样落后的管理的理念,很少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提到学校议事日程,更不用说将学生档案管理开展得很好坏与档案管理部门的业绩挂钩,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指导,没有进行有关的制度建设,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领导重视,管理制度明显不完善。

(二)学生档案的收集归档内容陈旧,无法满足用人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档案承载的信息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归档材料涉及的一般只是高校招生报名表,入学登记表、学籍、成绩、党(团)材料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材料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却是“分量”不足,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用人单位的信息需求。而当前的档案中往往缺少这些记载,少量的档案虽有涉及,但更多是形式、公式化、口号式、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特征,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三)学生档案管理手段单一

目前,一些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学生工作档案材料收集的过程中,不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仍然延续传统的管理手段,特别是没能真正把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指标和学生成长轨迹、关注的侧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在学生毕业前才整理归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奖惩情况、思想政治表现、身心素质等学习和活动情况。另外,部分高校没有使用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学生档案数量庞大,工作难度加大,需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时,不能够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学生工作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学生档案意识差,对档案不闻不问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现象日趋严重,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等外部环境的逐步宽松,特别是组织人事政审工作相对减少,加之像私企、民企、外企等一些没有人事主管权的用人单位,导致毕业生忘记了自己的档案,长期不过问,待将来政审、调资、出具证明、职称晋升等需要以档案材料为依据时,才想起来找,但是由于时间长,单位变动多等因素,常常是不知档案去向,只好回原所在高校补办,也只能补办其中个别的材料,大部分材料无法补办,给自己的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加强学生工作档案管理的对策

当前,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管理,确保档案信息资料的准确、真实和完整,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个人认为,实践中我们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档案管理。

(一)提高认识,创新管理理念

档案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是搞好高校学生工作档案管理的先决条件。首先,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培养档案管理意识,熟悉档案归档范围,杜绝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其次,针对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对学生工作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的现状,高校必须创新管理理念,通过网络媒体、专题讲座、宣传橱窗等途径,不仅普及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宣传做好档案工作的重大意义,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个人档案的归档内容,进而形成协调统一、上下一致的学生工作档案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档案工作

首先,建立学生工作档案的收集补充、定期移交归档制度。学生工作档案的管理人员要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班级的特点,对学生工作档案分门别类、规范存放,明确归档材料的内容、标准、渠道和时间,以确保学生工作档案材料的全面系统、真实准确。其次,学生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工作要求对档案进行分类、著录、编目和标引,实现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打好基础。另外,为了保证学生工作档案管理保存的规范和利用的有序,档案保存空间要科学合理,以使各种质地的档案有科学合理的保存空间,减少因温度、灰尘等原因造成档案的失效。第三,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管理部门设置少、学生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兼职多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如建立院系立卷归档制度,即辅导员只负责各类文件材料的整理工作,主要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而将其他档案整理工作交给学生管理部门的档案人员去完成,以保证学生工作档案材料的及时归档。

(三)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进度也在不断加深,实施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各高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档案管理工作数据库,力求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建立档案信息查询功能、排序功能和汇总功能等,与此同时,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档案信息的公开查阅。新的形势要求档案工作要与时俱进,档案工作人员应不断创新,把档案信息开发成动态的、开放的、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以便更好地为高校的建设和人才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乐兰珍,学籍档案管理问题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7,(5)

篇(6)

【关键词】高校 学生档案 管理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缺少合理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机制。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缺少明确的法律和制度依据。制度的缺位制约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除《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及《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外,教育部当前还没有一部针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系统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制度,更没有明确规范的管理标准。因此,造成大多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

2.档案来源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造成学生档案内涵不能实现标准化。目前,教育部尚没明确考生档案标准化内涵要求。不同省市考生档案内容各异、五花八门,有的省市考生档案内容丰富:有考生报名登记表、考生志愿表、考生体检表、高中毕业生登记表、高中生学籍卡片等,而有的省市考生档案中只有高中学籍卡片或学生成长记录册、高中学生发展报告等名目。但对于考生档案中到底应具备哪些材料,教育部没有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则以较全面、丰富的学生档案来要求,致使部分毕业生返校要求学校补充档案内容,而实事上对于高考档案材料,学校只能以各省招生办所寄档案材料填充,对于考生档案中缺少的材料,高校也无能为力。因此,教育部应从高中阶段的档案内容开始规范要求。由于高考档案材料各异,造成高校建立学生档案时无法标准化要求。

3.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员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而大部分高校没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且人员变换频繁,队伍薄弱。高校领导及职能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各档案收集部门配合不力,加之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档案知识欠缺,管理意识淡泊,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等等原因造成学生档案丢失、管理混乱、检索困难等情况发生。档案管理水平的好坏,取决于档案人员的主观意识和业务水平。目前的管理水平仅仅是简单的收集、整理、登记、装订、归档的初级阶段,相距现代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现较远。

4.学生档案收集、整理的动态化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奖惩材料、借贷和还贷情况、学籍异动材料、思想品德评定等材料是逐步形成,逐渐归档。而大多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从入校时初步建立(即高考档案内容)后,中间过程静止,只至毕业前方从各部门收集整理。几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辅导员的变动或部门老师管理意识淡泊,致使学生档案材料不全或丢失。因此,最终的毕业生档案中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思想品德、创造性思维的材料太少,使用人单位无法从档案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

二、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建立合理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机制。高校应明确学生档案管理主体部门,隶属于学生学籍管理部门,实行档案分级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有利于学生档案收集,有利于学校规范管理,有利于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有利于学校的科学发展”出发,建立“学校党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二级学院和辅导员具体落实,全校师生参与监督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学校校长是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负全面领导的责任;分管学生档案工作副校长是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直接主管责任人,承担领导、协调和监管责任。学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为学生处,负责人承担组织实施责任;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二级学院负责人是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直接责任人,二级学院的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本院学生档案编目、整理、归档工作,辅导员是学生档案收集、造册、整理、移交的具体责任人。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高校目前学生档案管理中各自为政的问题,才能做到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形散神不散”。

2.规范高中档案,建立高校档案内涵规范化要求。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今后各级组织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更是每个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人生履历。因此,高校学生档案内涵一定要规范、标准。首先,要从档案来源开始规范。其次,虽然目前教育部没有具体的学生档案管理规定,高校可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整体形势,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学生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任务目标和归档范围,细化档案的生成、组档、转递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要求,提高学生档案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3.加强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众所周知,管理水平决定管理质量,而管理质量的好坏又决定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要真正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首先要给档案员制订考核目标,促使档案员做到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其次,高校要根据档案信息化发展需要,对档案员进行业务培训,不仅对档案专业知识理论进行培训,还需要对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进行培训,同时对档案员的实操水平进行考核。最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热情服务,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加强档案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思想政治高度,不为名利敢于抵制诱惑,守口如瓶、严守秘密的政治素质。

4.建立学生档案动态化管理制度,多部门齐抓共管。高校学生档案主管部门,要掌握各部门、各阶段档案形成时间、内容,制定全年归档计划,明确要求及目标。其他部门配合共同收集建档,并将鉴定为有价值的档案整理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及时归档,推进学生档案动态化管理,提高档案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使其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以提高学生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把“死”档变成“活”档,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作用和价值。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档案工作是当前高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档案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和策略,使高校学生档案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改变当前普通存在的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相对落后的现状,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步伐。

参考文献:

[1]马洁,佟丞,刘卫智: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理性思考与路径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篇(7)

1.档案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学生档案也随之增多。即便如此,许多高校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还不是很重视,有的领导和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甚至认为这项工作无关紧要,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受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许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机构,缺少足够的管理工作人员,导致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不牢。由于高校工作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够多,学生档案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还不少。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学生档案工作的宣传较少,学生对档案知识了解甚少,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生在填写个人档案资料时不认真,所填的信息不全面、不规范,有的学生甚至对个人档案的去向不知情。学生本人对个人档案的不重视、不关心,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不规范。一是归口管理不明确。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档案馆,但并没有把在校学生的档案划归档案馆管理。对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各高校并没有统一的运行管理模式,有的高校由学生处负责,有的高校由招生就业处负责。由于没有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明确,学生档案管理相对比较分散。二是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目前,有相当多的高校采取把新生入学档案直接划转到各二级院系分散管理的方式,待到学生毕业时再由学生处等有关部门统一转递。学生档案的整理工作,基本是由学生管理者(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完成的,他们仅经过简单的培训,档案专业技能不高,再加上档案整理的时间短、工作量大,档案整理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出现学生档案“缺、漏、错”等现象。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实时归档机制,基本是临近毕业突击整理的。归档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包括高中阶段材料、招生录取材料、学习成绩卡、入党(团)相关材料、在校期间奖惩材料、毕业生基本情况表、毕业生登记表等,而反映大学生成长、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材料并没有装入学生档案。

3.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高校普及,这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许多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学生档案大多是纸质文档,学生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转递等工作基本是手工操作,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下。学生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政治、道德品格、科研能力、平时表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涉及学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各学院等部门和单位。因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相对分散,再加之学生档案数据库建设滞后,使得信息得不到及时交流和充分共享,影响了学生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此外,大多数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兼职负责,他们毕业于各类专业,计算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1.提高档案信息化意识,改善学生档案工作条件。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者和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意识,不断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学生档案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档案意识薄弱这一问题,从大一新生就开始抓好档案宣传教育工作,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档案意识和信息化意识。高校要加大投入,建设专门的学生档案保管场所,购置计算机、扫描仪等设备,加强学生档案的规范管理,为推进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供有力保障。已设立档案馆的高校,应充分发挥档案馆的专业优势和指导作用,协助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建设标准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要实现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要建立标准统一、管理规范的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高校应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网络应用技术和软件开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和完善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开发应用过程中,在学生档案归档内容、数据采集、信息安全维护等方面都要统一标准,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又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实现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积极推进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教学、学生工作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联网对接,将分散于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学生信息及时汇总、上传到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系统自动生成学生个体的档案信息。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把学生档案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学生档案信息的及时归档,又克服了纸质档案材料收集整理过程中“缺、漏、错”等问题,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此外,要严格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学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防火墙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防止学生档案信息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