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企资产管理工作计划
时间:2022-02-04 02:48: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企资产管理工作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资中心 * * *
2019年国资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市财政局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展开工作,按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促进我市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今年国资工作四步到位:
一、完善管理制度开好端。
今年拟定的《津市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津市市市管国有企业人员任用及薪酬管理实施办法》、《关于成立津市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津市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委员会议事规则》四个国资管理工作文件,在七月份以前全部印发。这些印发的文件,是我们手中的利器,从而为国资工作开创了良好局面。
二、不畏困难敢啃硬骨头。
一是拆除保河堤镇原广丰猪场市环保部门要求拆除的设施设备。二是拆除原改革企业肉食公司位于品元宫仓库附属房屋。三是拆除原乳制品“钉子户”非法占有的国有资产危房。保障了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下,有拆除就有阻力,特别是拆除原乳制品一“钉子户”非法占有的危房时,阻力重重,可是国资人迎难而上,力排干扰,在挖机的助力下,将临街路面的危房推倒,赢得了社区居民和路人的热烈点赞!
三、开拓市场造福一方。
2019年我市启动了乡镇管道燃气项目公开招标程序,经过两次公开招标,均因投标人不足三家而废标,为尽快推进我市乡镇管道燃气项目建设,尽早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乡镇管道燃气的惠民政策,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市国资中心启动了乡镇管道燃气工作的后续程序,市国资中心、市住建局燃气办对两家投标公司进行了实地考察。该项目建成后对于提高我市乡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乡镇人居环境、促进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现国有资产利益最大化。
1、依法处置了纳入产权交易的部分产权国有资产79.96万元。2、行政事业单位公车公开拍卖95.43万元。3、收取污水处理费643万元、租金106.75万元。4、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益49.68万元。5、全市国有资产的棚改征拆款17206.45万元。截止到目前为止,国有资产收益总额1.81亿元,与年初工作任务1.5亿元相比,增长20.66%。其中,在常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处置18台公务用车,获得收益82.7万元,实现预期收益的170%(评估价值48.6万元)尤为鼓舞人心。
四、认真履责为政府分忧。
一是完成津市市8家平台公司清理整合工作。完成一家国资公司转型工作,完成两家公司注销工作,两家平台公司完成工商注销登记、税务清核、登报注销手续工作,完成三家公司整合工作。二是与常德市国资委对接继续推进“三供一业”社会化工作。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是深化国企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企业分离移交“三供一业”工作,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较好的完了中央、省属驻津市国有企业的供水、供电分离以及物业移交的协议签订,下一步我们按照上级要求稳步推进驻津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三是认真完成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登记工作。我们历时一个多月,日夜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与各单位衔接、核对数据,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并获得常德市机关事务局好评;四是认真回复政协2号、十号提案的工作,按照提案要求具体落实到位。出台了《津市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改制企业资产处置联动会议机制,进行资产确权登记,基本上得到了提案委员的认可和肯定;五是对所有接收的国有资产形成定期巡查(包括安全检查、资产维护、保值增值等)的工作,比如原机电学校内的环境整治、白蚁防治、房屋维修等等。
一年来,通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和任务。但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做大国有资产总量思路不广,产业结构不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国资中心将继续站在全市发展的高度,紧密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总目标,着力抓好国有资本运作和融资平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工作。全体员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力争实现2个亿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作了四点规划:
1、继续做好融资工作,使企业资金链良性运转,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对接各金融机构,争取限度的信贷支持。
2、继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创新投融资理念,整合运作各类资源,加强国资资产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长效机制。
3、积极创造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用好用活金融政策,提升融资能力,拓宽重点项目的直接融资渠道,做强融资平台。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信息化 建议
在传统管理中,企业集团注重人、财、物管理,并通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有效的制度来强化企业集团管理。然而,在信息时代,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集团把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对企业集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高效运作作为取胜的经营之道。信息成为企业集团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集团将来是否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很多企业集团将信息技术与管理融合以提升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中国加入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压力与挑战,中国企业集团必须加快信息化应用进程,推动企业管理变革,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一、新形势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集团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集团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做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集团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集团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集团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集团与子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有利于解决目前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的资金分散、考核不力、信息不对称、集团控制力不强等问题,有助于企业集团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是企业集团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集团控制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完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之一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带给财务管理的变化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企业管理面临的需求、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都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激发了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产生,与之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范围、方法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理想化的平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扩展了财务管理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完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各单位要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出发,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结合信息化水平,针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既要满足当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未来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既要考虑集团财务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各级子企业集团的管理需求。同时,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化顺利实施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工程,它不仅需要将软件技术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还要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制度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要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财务、业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小组成员;实施小组要以财务部门为主导,由业务部门、资产管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领导小组总体负责确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规划,审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监督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出现问题,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化顺利实施。
3、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集团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须将经营环境各方面的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实现生产经营的精细化、集约化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财会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财务会计流程从整个业务流程中采集数据,其数据载体是原始凭证,数据来源的唯一性和网络数据的实时共享,保证了财务系统能够实时反映经济活动,变会计事后核算为事中控制,使整个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成。针对过去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主要是对执行没有硬约束、硬程序。虽然集团化财务管理系统具有健全的管理功能和严格的授权机制,但如果企业自身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职能分工,软件系统的管理功能和控制功能将无法发挥作用。为此,集团与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发商的管理顾问一起认真研究了企业将推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和计算机应用环境,设计出科学的企业内部财务组织架构,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硬授权,用程序来固化各部门的职能,构筑有条不紊、疏而不漏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为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为资金集中管理、监督控制、规避风险提供可靠保障,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逐步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财务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经营决策的基础。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加强培训、保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转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企业集团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各单位必须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及时组织对公司高管人员进行培训、灌输新的管理理念;系统组织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使之了解信息系统功能和管理目标、迅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操作技能,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财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6、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持续完善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各单位必须建立稳固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与持续完善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岗位工作职责、梳理业务流程,定期评价信息化实施情况,督促子企业集团建设工作,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王玮玉.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J]. 财会月刊(综合版) , 2006,(18) :123-126
[2] 余斌. 浅谈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 2005,(S3):115-117
[3] 谢富海. 创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企业集团协调发展[J]. 商业会计 , 2006,(08) :106-109
1目前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现状
总体来看,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应用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程度层次不齐,部分煤炭企业由于网络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都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但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软件标准,各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差别较大,集团财务部与下属企业财务部之间无法实现财务数据共享,部分煤炭企业实行了采用统一的财务核算软件,统一计算机硬件标准,满足了各单位独立核算的需求,同时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报表汇总和合并。部分煤炭企业如西山煤电、神华集团、平顶山煤业集团等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了集团统一的财务核算基础信息化平台,并建立了集团及其子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基本实现了集团一体化的核算管理要求,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程度较高,但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煤炭行业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2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管理是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目前,多数煤炭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资金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1]。资金管理系统没有与财务管理系统集成,不能全面及时地掌握资金需求,造成资金计划需要手工录入。还有一些煤炭企业的网络基础建设比较缓慢,尚未实现联网,财务数据无法共享,资金在各生产环节的流转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2.2缺少适合煤炭企业的财务软件
目前,国外的一些软件公司如SAP公司,其财务软件的价格非常高,很多企业都承受不了,而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一些知名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这些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通用性较差,不能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因此完全适用于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很少,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2.3尚未实现财务与业务处理系统的集成
目前煤炭企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基本的会计核算外,要求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服务。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部门更多的是关注会计交易的处理,这项工作占据了财务人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而在会计报告、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不能发挥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先进的企业集团,应当有效的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减少财务人员用于会计核算的时间,而将更多的精力关注于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支持,为财务分析和报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4信息系统操作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差
随着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的建设,网络信息技术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如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使得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在遇到网络信息技术问题时都依赖或求助于外界专业技术人员[2]。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一旦系统被非法侵入和破坏,就会造成企业财务数据破坏或丢失,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加强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对策
3.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系统
各煤炭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系统,实现对集团企业资金的整体配置,使资金的管理从传统的事后算账、做账、统计、结算向前推进,使之贯穿于企业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企业对资金管理更加高效。资金管理系统应当与财务管理系统以及网银系统实现对接,以随时了解各子企业的资金需要求信息,及时全面地编制资金计划,从而实现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和监控。比较好的实现了对子公司银行账户余额的实时查询和资金调用。子公司在需要资金时,集团可以根据其资金申请进行资金下拨。加强了资金的日常管理与内部控制。
3.2购置或研发适合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软件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不能直接从市面上购买这些通用的财务软件,必须开发具有本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软件,首先和咨询公司、软件公司进行广泛的交流,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提高对信息化的理解、识别及判断能力[3]。充分考虑软件供应商在财务软件行业的规模、发展历程、财务状况和潜力。通常来讲,软件商的经济实力是对软件进行改进的最有力的支持,是持续进行前沿技术科研开发的保障。实施财务信息化后,企业与软件供应商建立的是长久的信息技术咨询关系,必需充分考虑供应商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软件供应商必须有能力提供持久、及时和有水准的支持服务。软件商必须具备长期的、广泛的国际和国内煤炭行业实施经验,或提供现实可行的煤炭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3.3实现财务和业务一体化功能
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基本实现了财务一体化的核算管理,在财务信息化的进程中,还需逐步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完成财务业务一体化工作。即通过提升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的集成性,将财务管理流程与经营业务流程进行有机的融合。针对煤炭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特点,构建财务与业务数据处理的协同平台,实现财务系统与供应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的协同处理[4]。财务信息系统应当及时反映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做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以缩短会计核算处理时间,提高效率及信息详细程度,使财务人员有充分时间和数据基础来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3.4有效利用网络安全技术
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面临许多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安全控制技术加以克服。因原始凭证的数字化所带来的风险可以用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网上公证加以解决;因为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而产生的风险可以利用防火墙和防病毒技术加以阻止;因授权方式的改变所造成的风险主要还依赖于员工素质的培训和提高。
4加强煤炭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具体要求
4.1加强组织领导,监督协调财务信息化的实施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众多的影响因素,它不仅需要将软件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还要对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制度体系进行综合优化,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信息化的实施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驾驭这样一个项目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要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财务、业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作为小组成员;实施小组要以财务部门为主导,由业务部门、资产管理等多部门共同参与。领导小组总体负责确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规划,审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监督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具体组织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4.2制定合理的规划,满足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煤炭企业应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结合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制定合理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既要满足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又要充分考虑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同时,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分阶段、分层次的目标,稳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4.3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企业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与持续完善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岗位工作职责、重组业务流程,定期评价信息化实施情况,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4.4加强培训,提高企业财务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企业必须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及时组织对企业高管人员进行培训,灌输新的管理理念;系统组织对财务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使之了解信息系统功能和管理目标、迅速掌握信息系统操作技能,适应新的工作方式;更要加强对基础数据录入人员的培训。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一批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财务信息化复合人才,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
4.5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降低财务信息化的成本
煤炭企业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合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发挥已有财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加强基础信息设施的资源整合;同时通过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降低实施成本与运营维护成本,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关键词: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概念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实施过程,紧密结合在企业经营战略的设定之中,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协作执行,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及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从而对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企业管理层经营的方式划分,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八个要素,内部环境识别、制定经营目标、企业风险评估、经营事项评估、风险应对方案、风险控制措施、信息获取与沟通以及风险效果监控,上述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体现于管理层经营企业活动中。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突出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梳理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内部控制需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性的控制手段,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管理的完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供各方决策依据等内容,以达到整体控制的效果。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控实施主体一致
从实施主体上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控主体都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各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互相联系的要素,体现于管理层经营企业活动中。企业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突出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梳理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的基本出发点是以预防为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内部控制需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性的控制手段,对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过程进行评估,从中获得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关信息,及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确保企业管理的完整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提供各方决策依据等内容,以达到整体控制的效果。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
(一)管控实施主体一致
从实施主体上看,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管控主体都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及各员工,其管控主体为公司全体员工,为公司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管控范围相互包含
从管控范围上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内控体系建设的动因则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内部控制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
(三)管控视角侧重不同
从管控视角上看,全面风险管理强调通过前瞻性的视角去积极应对企业内外各种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侧重于战略、市场及法律等领域。而内部控制主要通过防范性的视角去降低企业内部可控的各种风险,侧重于财务和运营。
(四)管控目的存在差异
从管控目的上看,企业通过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及合规风险等多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获取机遇,规避或预知影响。而内部控制则没有对风险和机遇进行明确的区分。
综上所述,能够对风险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零容忍度等战略要素,进行准确全面的度量和评估,建立初始信息框架,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流程起始点,因此,要确保企业在风险偏好及运营发展战略方面保持一致。内部控制则是在对企业内部风险和机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应对措施及方法,内部控制措施其必要性与风险系数呈正相关的关系,并依据风险内容制定控制机制与实施,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中,通过使用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工具,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评估,从而监控管理潜在的各类风险爆发隐患。
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实施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和资本市场监管要求日趋严格,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理论的特性,为企业建立风险管控体系提供了指导依据。同时,将风险管理理念列为管理重点,以有效的内部控制为基础,科学融合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风险管理理念,促使企业充分审视、完善和加强自身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其发展历经了SOX内控体系到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演进的过程。
(一)基于财务报告相关基础的SOX内控体系
初步建立以《萨班斯》财务报告为基础的一套内控体系,主要关注内控组织和制度的建设,完成体系的搭建,内外部审计中,均顺利过关,遵循工作总体有效,主要建设效果如下。
1.搭建内部控制体系组织架构和体系
内控体系从组织架构上实行两条线管理机制。一方面,财务部门作为内控职能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虚拟团队)作为运动员,分别负责公司内控体系的设计和执行;另一方面,内审部及外部审计师作为裁判员,负责内控体系的监督和检查。
按照内部控制建设目标和原则,通过统一、规范、系统化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的建设,完善了基本的内部控制设计,业务流程范围覆盖了企业所有业务部门,形成资本性支出流程、收入和计费业务流程、存货管理流程、营运支出业务流程、货币资金管理流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业务流程、人工成本管理业务流程、会计和财务报告、筹资业务流程、关联交易业务流程、法律法规遵循业务流程、税务管理业务流程及信息技术整体控制等十三大主要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和矩阵。
2.梳理规范业务操作
梳理及规范了业务执行层面各类操作,实现了风险评估、制度设计、业务执行、监督报告的闭环管理流程。通过业务访谈及专业判断进行了业务流程的风险评估,通过内控文档的优化更新及内控制度办法的建立完善了制度设计,通过明确落实关键控制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保证执行落地,通过内外部内控审计测试及业务自查加强了监督检查力度,通过定期内控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形式明确了管理要求。
3.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结合基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建设初步的风险管理体系,深化了内控的管理细度,实现了将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控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与业务运营融合,提升了业务执行效率与效果,增强了风险管理意识。
4.内部控制落实
企业通过部门层面内控常态化管理项目的实施,将公司层面的控制落实到部门层面,控制的执行更加明确,转换部门角色,把部门由受控主体转变为控制的主体,形成部门内控闭环管理体系,实现部门内部控制的建立、执行、测试及跟进闭环管理,将控制真正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避免内控管理与生产管理“两张皮”。同时,建立并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即内控月报制度,内控月报涵盖了各部门日常工作中涉及的相关内控工作,实现与公司内控职能管理部门财务部的有效沟通。
5.加强内控执行监督
为加强对内控业务执行的监督力度与执行效果,设置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企业采用了将内控业务执行监督纳入公司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方式,以加强业务部门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监督检查方面,采取了部门层面内控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各部门内控自测要求,促进业务部门开展自测,并与内外部审计等检查实行有效衔接,主动发现风险,从而达到关注重点、聚焦实质的目标,将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以风险为导向、面向业务运营的全面内控体系
开展企业层面的风险评估,编制全面风险评估报告,全面优化SOX内控,梳理、搭建业务风控框架,以风险管理控制为核心,面向生产运营内控体系逐渐过渡到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全面内控体系,其主要效果如下。
1.搭建业务框架
内控体系框架不再以存货、资金等会计视角为主线,而是从市场营销、采购等公司具体业务视角搭建。同时,从全生命周期出发,在各关键环节设置数据稽核的控制要求,区分实物管理和数据管理采集稽核样本,从而加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提升数据真实性。
2.增设关键控制,注重前后评估
一方面,由于业务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多渠道整合营销及联合促销等合作模式对双方资金、资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控制要求。如,对于代销商与营业厅合作业务,对代管存货明确了控制措施,明确控制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原则性控制要求,针对具体方式进一步细化控制要求,提高关键环节控制力度。如,对于采购业务,鉴于采购方式及业务流程不同,区分了招标采购、非招标采购与集中采购三类模式,细化控制要求。
根据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发现,部分业务流程未明确事前评估及事后监控的闭环要求。基于此,在业务流程评估的基础上,对部分业务流程增加了前后评估环节,提升了效率效果。
3.合并同质控制
通过长期的业务实践来看,对于同类业务,放在不同的流程中,出现了不同业务部门的认识不统一,导致管理方式不一致。通过业务流程的删繁就简,归并整理了同类型业务控制。
4.梳理标准规范
考虑系统维护量增加,效率降低,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兼顾控制基线要求,适当强化部分控制,为不断增多的系统提供统一、标准的控制规范,统一了各信息系统的整体控制要求。此外,通过梳理与财务报告相关性系统,考虑其是否产生计费话单或生成财务数据,是否传输或存储财务数据,对与财务报告无直接关联的系统不再纳入内控手册矩阵关键控制系统范畴,而是纳入日常管理流程。
5.实施内控系统固化
伴随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逐步规范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流程相对明确,内控工作的重心从内控手册矩阵优化转到控制要求的落实执行上。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内控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执行中,将内部控制矩阵中的关键控制点在业务系统中予以固化,以建立常态化的内控执行体系,既是进一步改善内控措施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又是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智能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内控固化管理也是顺应持续性审计、惩防体系建设等内外部监管领域发展趋势,并为业务的健康成长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支撑保障。
(三)以全面风险管理为视角的内控体系
遵循COSOII框架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组织开展重大风险管控项目试点,促进风险管理工作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主要关注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实现向全面风险管理过渡,不断完善其风险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构建与以全面风险管理视角的内控体系,其主要建设效果如下。
1.深化风险文化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企业已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标杆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保障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并将风险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对于不符合风险管理要求、违反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行为进行处罚,促进风险责任的落实。公司管理层和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作为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两种基本力量,分别通过自上而下和由点及面的推动方式,传播公司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与培训,风险管理意识日趋深入人心,风险文化逐步形成。
2.构建风险体系
企业以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确定的分类为参考,结合企业行业特点及其实际业务情况,主要风险主要划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等六类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从上述六类风险角度出发,营造企业自身文化;梳理公司各业务和内外部环节存在的风险,健全风险防范制度,构建风险防范体系。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提升公司形象,加强公司的廉政建设。
首先,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实践,落实企业文化规划,完成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提升企业文化知晓率和认同度。
其次,企业通过梳理公司业务管理、网络运营等各方面存在的风险点及薄弱环节,提升全员信息安全意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开展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再次,企业通过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廉洁自律,强化纪检监察、内审、安全生产、法律和社会责任风险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最后,加强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和需求回应,全面提升社会形象。
企业通过上述措施制订执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计划,明确责任,评估各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对公司的影响程度,并对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确定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细化落实相关计划与措施,定期开展回顾总结,监督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完善风险管理的闭环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要求与业务运营管理相融合,切实做好日常的风险管理控制。
3.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规范业务流程,促进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以价值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实现了风险评估、制度设计、执行、监督检查及报告的闭环管理的新的提升。在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风险量化分析工具及效益评价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风险评估标准完善了制度设计,通过专项风险管理加强执行,建立风险信息数据库方式增强监督检点,通过定期编制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4.关注重点风险,内控业务对标
随着企业管理日益精细化,相关内控要求与业务制度也在持续优化更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正向、逆向思维,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设计覆盖业务管理全过程,关注重点高风险和舞弊领域,业务制度是内控制度执行依据,内控制度是将业务制度中与内控相关条款归纳、整合。基于此,从内控合规角度出发,查找设计不合规或两者不一致的内容,进而完善内控要求与业务制度,实现全部内控业务流程对标,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内控常态化管理工作范围,不断完善内控体系。
上述内控体系特点为,建立企业统一的、标准化的内控手册和矩阵;控制点要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有效落地执行;内控管理执行部门和风险管理监督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全面覆盖涉及企业所有业务单元,涵盖生产、市场和管理等各业务线条;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以风险为导向,关注关键环节风险管控;将内控与业务活动的紧密融合,避免“两张皮”;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内控要求,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优势。
四、未来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实施建议
(一)将企业风控管理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
战略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整个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企业战略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企业价值创造的路径是“股东价值客户价值业务流程核心资源”,所以企业必须具有高效、快捷、有可靠质量的业务管理流程,是企业价值链的形成途径,企业风控管理也应遵循这一路径而展开。这就需要企业结合整体战略规划对本企业的风控管理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步骤及建设蓝图等进行评估、设计与决策,并且企业还需结合已确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审核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监督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日常运行和持续改进,从而实现自上而下的风控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一方面将风控管理偏好和企业的战略结合在一起,将企业成长、风险和收益联系起来,增加风控反应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意外和损失最小化,减少企业生产、运营管理风险盲点;另一方面确认和管理企业的总体风险,合理配置风控管理领域的资源,抓住机遇,针对多重风险提供完整的应对反应方案。
(二)全员参与自主风控
全面风险管理是长期性工作,涉及企业生产和管理整个过程,需要全员上下共同参与实施,也是与日常生产和管理活动紧密相关联的。通过有效运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手段和要求,评估企业关键性业务的状态,避免业务执行和风控执行信息不对称;实行自主动态风控管理,使业务制度涵盖内控要求、业务流程符合内控要求和业务系统固化内控要求,从而不断提升全员风险管控意识,做好重大风险自主评估;增强内控与业务融合度,确保关键业务自主内控合规;深化内控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内控要求系统自动控制;推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复查,发挥审计检察闭环监督价值。
(三)强化风险监控预警,有效完善内控体系
企业的风险监控是风险预警的关键部分,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行业特点,通过一定的评估方法或模型来确定风险监控指标的权重,充分利用统计分析的决策支持、工具和系统,从生产管理多维度入手,如运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分析,监控企业经营业绩、发展效益、网络质量等;通过年度全面预算标杆管理体系,对标分析查找差距,突出价值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对业财半年报表和日常管理情况分析,监控业财指标,从财务角度进行风险分析和提示;透过月度/季度统计数据,分析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风险,并将监测动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风险的变化趋势,定期进行汇总提出分析报告,为企业决策和风险管控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业务流程和内控体系持续优化提供有效信息,切实起到风险把控作用。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