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6 00:49: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生输血前准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麻醉医生;配合;护理
近年来,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医疗仪器设备日趋增加,品在不断更新,如何配合好麻醉工作,给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手术室护士应以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操作规程配合好麻醉工作,使麻醉、手术顺利完成。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将护理配合总结报告如下。
1 麻醉前的准备
1.1 心理护理 主要是为了了解麻醉方法,安抚患者。消除和减轻患者患者对麻醉与手术产生的恐惧与紧张心里,以减少麻醉的并发症,利于麻醉的诱导与维持,减少麻醉意外的发生。患者不了解有关麻醉知识,手术护士应术前访视患者,向其介绍麻醉的重要性、方式及配合麻醉的好处,以及手术和术中可能出的不适感,并安慰、鼓励患者,解除或减轻其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1],积极配合麻醉师做好麻醉。
1.2 环境准备 手术室室温一般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50%~60%,如注射阿托品后室温过高、湿度过低,患者会干渴难忍,有时出现体温升高;如室温过低,患者易患感冒,特别是采用吸入麻醉者、老年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因此,应注意保持手术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2 麻醉中的配合
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检查并核对术前用药情况、各种药物皮试反应结果,是否禁食。取下患者的义齿,松开衣领、裤带,取下患者发夹及装饰物。与麻醉师核对静脉用药,所有的静脉用药应有明显标记,以防止与其他药物混淆。
2.2 建立静脉通路 静脉穿刺前,协助患者脱下上衣,以便手术医生消毒及麻醉医生观察患者呼吸、测量血压。选择一条静脉通道,备输血输液用。除局麻下的浅表小手术外一般都要首先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全麻、大手术,宜选用大号套管针,连接输液专用三通,方便术中加药、输血。麻醉中用药需注意: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掌握正确用药方法。
2.3 的配合 麻醉开始,手术室护士应协助麻醉医生摆好,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如连续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等。手术中常需要将患者安置成适合手术需要的。在正常状态下,改变可通过机体的自身调节,以适应其变化,而对于麻醉患者,由于全身或部分知觉已丧失,肌肉松弛,保护性反射消失,患者已失去自身调节的能力。因此,的变化可导致呼吸和循环等调节功能的紊乱。护士应协同麻醉医生安置好,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避免神经损伤或骨突出部位皮肤受压。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物对人体中枢神经、循环及呼吸系统等都有所干扰,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密切配合麻醉医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患者呼吸道通畅、呼吸的幅度和频率,如麻醉过深时,易发生舌根后坠,影响正常的呼吸,而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因此,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并进行监测,观察膀胱是否充盈,设法为患者排尿或导尿,观察患者体温,给予保温和防止高热,注意有无肺部并发症[2]。
2.5 输血/输液的配合 麻醉和手术中补充血容量是手术循环管理的重要手段。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合理输液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一个关键。因此护士要选好静脉进行穿刺。保证输血输液通道通畅。在麻醉医生指导下掌握输液量,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血容量稳定。对小儿或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者一定要在麻醉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入量。手术中血液丢失是很常见的。应协助麻醉医生密切观察手术中失血情况。如吸引量、纱布块的血量。手术根据失血情况来决定输血量,以保证循环系统的稳定。输血前应与麻醉医生一道执行查对工作,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有否输血反应,遇有荨麻疹、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在麻醉医生指导下给抗组织胺类药。
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毕,手术室护士应和麻醉医生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详细交接所施手术、麻醉方法、术中用药及手术和麻醉过程中患者的基本情况、麻醉后的注意事项等。
4 体会
从患者进入手术室的那一刻起,无论何种麻醉,巡回护士均应陪伴在患者身旁,不随便离室,确保患者安全。本院现在对手术时间短、难度小、又需要做全麻如腹腔镜胆囊手术的患者采用喉罩,使用喉罩的患者常规放置胃管,协助麻醉医生插管。使用喉罩的患者喉部分泌物较多,应备好吸引器使其处于工作状态,及时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有些医生在椎管内麻醉前使用了镇静剂,如咪唑安定(力月西),患者困倦嗜睡,在改变,如医生为其实施穿刺时可能发生坠床危险。应于麻醉前观察患者意识,询问用药情况,使用有效约束。通过观察发现,有些抗生素如克林霉素(福德)可以产生与的协同作用,用药后患者血压短时间内显著下降,使用此类药物应引起注意,输注速度不宜过快,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变化,必要时减慢滴注速度或者停止输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麻醉后护理
麻醉是使患者手术中镇静,肌肉松弛,无痛感,手术操作顺利,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手术顺利实施与进展的必要前提。手术室巡回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术和敏捷的反应能力,随时注意术中情况,和麻醉医生起积极地预防意外和正确处理意外,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1]。现在就把手术室巡回护士的麻醉护理配合的体会浅谈如下。
1 手术室外的麻醉护理配合
1.1 术前心理护理 一般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知识不太了解,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手术室护士术前应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和手术的大致过程及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及麻醉,讲解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思想负担,解除或减轻恐惧与紧张心理,去的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激发患者对手术、麻醉的信心。在交谈中注意倾听,认真回答问题,并尊重其隐私。[2]
1.2 麻醉前护理 接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做好安全核查,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方式,核查麻醉前用药情况,是否严格禁食、禁水、有无义齿、各种导管是否完整通畅等。术前用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和呼吸,必须用推车护送至手术室,以避免途中步行跌倒而发生意外。
2 手术室中的麻醉护理配合
2.1 环境的准备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维持患者正常体温。温度保持在22 ℃~25 ℃,相对湿度40%~50%。
2.2 建立静脉通路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巡回护士应首先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以保障麻醉及手术输血、补液及给药的需要。必要时为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使用静脉套管留置针和三通以保证麻醉、抢救用药快捷方便。
2.3 麻醉诱导护理配合 麻醉实施时,协助麻醉医生安置各种探头,完成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遇重大手术时,协助麻醉医生完成有创监测。全身麻醉诱导前,巡回护士应准备吸引器,便于麻醉时吸痰,麻醉开始后执行麻醉医生医嘱,注射品,协助麻醉医生插管。椎管内麻醉时,协助麻醉医生摆好患者,以利于各种麻醉操作的顺利进行。麻醉实施后,患者由于全身或部分知觉已丧失,肌肉松弛,保护性反应消失,患者已丢失自身调节能力,巡回护士应协同麻醉医生共同安置好患者,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尽量避免神经损伤或骨突出部位皮肤受压。注意患者四肢的固定,防止术中和麻醉恢复时患者的肢动造成不良后果。同时注意保暖,防止低体温导致寒战或麻醉苏醒延迟[3]。
【关键词】多发伤;手术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61-01
1临床资料
本组100名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30例,年龄15~40岁,平均年龄25岁。腹部闭合伤35例,锐器伤65例。合并休克20例,术中心肺复苏10例,死亡2例。术中输血0~2400毫升。
2术前准备
2.1物品准备常规开胸开腹器械、电刀、吸引器、麻醉机、监护仪、除颤监护仪,准备好各种规格的气管导管、麻醉面罩、牙垫、吸痰器,吸痰管、胃管、气囊尿管等物品。各种仪器设备正确安装、连接并保证功能良好,拿来就用。
2.2患者准备所有经绿色通道进入手术室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迅速用20#静脉留置针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保障液体和药物的及时输入。抽交叉合血及输血前各项检查标本,及时配血输血。安置好监护仪及时了解患者全身状况,配合医生进行处置。合理摆放手术,上肢外展<90°避免损伤神经。对受压部位进行妥善处置,防止压疮发生,杜绝因此引起的医疗纠纷。常规安管,必要时放置胃管并妥善固定。配合麻醉师进行气管插管,协助静脉给药,并严格三查七对,建立有效的呼吸支持。
3术中配合
3.1巡回护士配合这类创伤患者多来势很急,巡回护士要准确迅速地准备好各项工作,使手术尽快开始,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应与器械护士一起认真唱点各类器械、缝针、纱布、纱垫数目妥善记录,并于关闭体腔和缝合皮肤前两次唱点复核器械、纱布、缝针等的数量。器械清点要仔细严谨,术前术毕要一致,杜绝器械遗留体腔。手术开始后,巡回护士要管理好各种管道,保持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麻醉师并配合麻醉师妥善处理。遇到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应争分夺秒配合麻醉师及早进行有效的CPR,具体是按压次数为100/min,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同时及早进行电除颤,CPR5次,除颤一次。努力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随时关注手术进程,根据手术情况准备热盐水、明胶海绵、生物胶、胸腔闭式引流管和引流瓶、血浆管、可收线等配合术者,保证手术顺利实施。认真填术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的填写必须客观全面真实记录患者的情况,字迹清晰,严禁涂改。
3.2器械护士配合器械护士应对手术步骤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迅速准备好手术所需物品,尽早上台,整理好各类物品,和巡回护士一起仔细清点器械数目,配合手术医生消毒铺巾,保证手术尽早实施,抢救患者生命。手术进行中,随时注意手术进度,及时主动传递器械,密切配合手术医生顺利实施手术。做好术中隔离,特别是空腔脏器破裂的手术要做好隔离,以免影响手术前切口愈合。管理好台上器械、纱布、缝针、手术刀等物品,做到心中有数,定位放置,并于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和缝合皮肤前三次与巡回护士认真唱点所有手术物品数量,数目不对绝不允许关闭体腔,严防器械遗留体腔。对术中切除的组织器官应妥善放置,术毕交手术医生妥善处理,严防手术标本遗失。
4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麻醉配合在颅脑损伤急诊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麻醉前护理、麻醉中护理及麻醉手术后配合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抢救成功5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结论:手术室护士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同时要有较强的临床观察、分析和应急反应能力,及时熟练配合医生进行麻醉和手术,对手术抢救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诊手术;麻醉配合;护理;
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病情危急,来势凶猛[1]。常见于车祸、外伤、意外事故、战时等,严重的脑损伤致颅内出血,脑疝。病死率致残率居外伤首位。现将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56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病人的麻醉配合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56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病人全部经CT检查确诊。其中男38人,女18人,年龄最小26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1岁。硬膜下血肿26例,硬膜外血肿30例,合并广泛性脑挫裂伤、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疝等病人7例。开颅血肿清除50例,去骨瓣减压26例,钻孔减压、引流6例。均实施全身麻醉。手术成功52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
2麻醉前的护理
颅脑损伤病人大多通过急诊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手术室,因此接到手术通知后手术室护士及时了解病情和手术方案;准备好手术间,调节好室温;快速准备开颅器械,急救药物以及手术头架、固定架、电动颅钻、洗钻、吸引器、双极电凝、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
2.1快速评估伤情并采取措施
利用腕带与麻醉医生准确、快速识别并核对伤员,了解受伤时间以估计伤情。检查麻醉前给药情况,各种皮试反应结果,是否禁食、禁水、有无义齿等。评估外伤情况,了解全身情况、年龄和体重、合并症。预计手术方式、时间及失血量等,提前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此类患者多非空腹,加之疼痛、恐惧、休克等因素可使胃排空时间延迟,应视为饱胃。在不能获得详细伤情资料的情况下,快速评估,找出危及生命的伤情,估计伤员手术时可能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预见性地做好手术抢救措施,将所需的器械、仪器和物品快速准备就绪。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畅通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措施[2]。颅脑损伤病人常伴有气道不畅或吸入性肺炎加重脑缺氧致颅内压升高,加重脑组织损伤,预后不良。病人进手术室后即予面罩给氧,并视病情调节氧流量。尽快清理其口鼻腔内分泌物、血块等异物.采用托下颌或协助麻醉医生放置咽通气管或喉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置入气管导管,给予过度通气。出现呕吐先兆(频繁吞咽),立即置伤员于头低位并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容易排出,防止误吸,快速用干纱布清除口鼻腔内食物残渣。给予持续吸氧以改善氧合状况。一般采取全身麻醉,麻醉期间守护在伤员身边.积极协助麻醉医生工作。准备好吸引器、抢救药物,密切观察呼吸、血压、心率及病情变化。配合麻醉医生完成麻醉深度的监控。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必须保持在95%以上。
2.3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静脉通道是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途径[3]。补充液体、脱水、输血、止血、升压、降压、麻醉等药物均由静脉通道进入。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以保证手术需要。用18~20号静脉留置针穿刺,以上肢大静脉为主。输液管下端装置输液三通开关,如静脉穿刺困难者选择颈静脉。输血前,应与麻醉医生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双人签字。需大量输入库存血时,应经过加温后输入,以保持体内温度的恒定。在输血过程中应保证静脉通路通畅,严密观察有否输血反应,遇有荨麻疹或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在麻醉医生指导下给予抗组织胺类药物和再次进行查对工作。超过1000ml库血时,应补充钙剂。
2.4注意观察颅内压的变化
在开颅手术中,为了配合手术降低颅内压,我们首先给予速尿或20%甘露醇静脉快速滴注。如果颅内血肿清除后,血压显著下降,脉搏快速、呼吸频率增加,宝考虑病人血容量不足,则输白蛋白、碳酸氢钠平衡液,全血或右旋糖酐,但须控制晶体溶液的入量。当血压加升至正常范围,脉率减慢,呼吸平稳,尿量≥30毫升/小时(必要时测CVP≤12厘米水柱)后,则要控制输液速度、液体内容、输液量的安排,以免导致脑水肿以及在术中、术后发生和加重脑肿胀。
2.5气管插管的配合
手术室护士应密切配合麻醉医生完成全身麻醉的诱导、维持及苏醒期的各个阶段。应全面了解全身麻醉常用药的性质、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积极协助麻醉医生进行静脉给药,诱导后迅速配合麻醉医师插管。在维持麻醉期间,严格按麻醉医生医嘱给药,所用药严格核对,同时严密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全麻苏醒期间,调整,以利于吸痰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用约束带加以束缚和床旁看护,防止患者在苏醒期过程中因烦躁而坠床。
2.6注重心理护理
对清醒的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视和被关心。进行每一项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取得理解与配合,操作过程中应动作轻柔,重视患者的反应,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护士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治疗与护理,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注意语言保护措施,工作人员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及手术。
3麻醉中的护理
我院采用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使用雷米芬太尼对颅内手术病人行控制性降压,效果良好。现将术中护理配合及体会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选择我院2004年9月~2005年1月择期颅内肿瘤手术需行控制性降压的病人20例,男9例,女11例,ASAⅠ~Ⅱ级,年龄35~64岁,体重49~84 kg。其中脑膜瘤9例,胶质瘤7例,垂体瘤2例,听神经瘤2例。所有病人术前检查心肺功能正常,无内分泌及严重肝、肾疾患。
1.2 麻醉方法: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间歇正压通气,调节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维持PETCO2在30~35 mmHg。手术开始时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加深麻醉,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阿曲库铵、雷米芬太尼。
1.3 控制性降压:打开硬脑膜后,单次静脉注射雷米芬太尼1 μg/kg,然后将雷米芬太尼持续泵注速度调节至0.5 μg/(kg•min),根据血压下降的情况逐渐上调雷米芬太尼的泵注速度,每次递增0.2 μg/(kg•min),将MAP降至60~70 mmHg,然后调节泵注速度以维持血压。
2 护理配合
2.1 做好降压前准备
2.1.1 连接各种监测设备:入手术室即行桡动脉和颈静脉穿刺,持续监测MAP、CVP,并监测HR、ECG、SpO2、PETCO2、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心室收缩加速度指数(ACI)、左心室做功量(LCW)。
2.1.2 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脑组织血管丰富,开颅手术出血均较多,尤以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动静脉畸形(AVM)为重,为保证术中大量输血、输液,快速滴注甘露醇和麻醉用药,我们采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踝部小隐静脉18号留置针穿刺两路静脉补液,以保证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2.1.3 合理摆放:合适的便于手术者操作,保证病人呼吸通畅,舒适安全无损伤。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者操作习惯准确稳妥摆放,平卧时,通常取15~25度头高脚低位,使头略高于心脏以减少出血;侧卧位时,选用厚度合适的方形软枕置于胸廓下,避免肩部和手臂受压;俯卧位时于两侧肩部、髋部着力点处各置一圆形软垫,以减少骨突出部位受压,同时避免胸腹部受压而影响呼吸。
2.1.4 充分做好气管插管术前准备:病人麻醉前面罩吸入95%氧气5分钟,以减少气管插管期间因呼吸暂停,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按麻醉医生医嘱进行静脉给药,所有药物严格核对,推注前重复1次麻醉医生的口头医嘱,边推边报告推入的药量。准确掌握速度、剂量和给药顺序。
2.2 根据手术进程,配合控制性降压
2.2.1 颅内肿瘤手术麻醉与非颅内手术麻醉不同,关键在于对脑功能的维持及脑保护。脑损伤在手术台上的脑保护,重点是避免神经元最初缺血性损伤而死亡,防止因神经元的坏死继发进一步的脑损害,术中维持轻度的低碳酸血症,甘露醇的应用、大脑自身稳定的严格监护和维持等。因此降压时间应尽量缩短以减少脑损伤。应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当打开硬脑膜时协助麻醉医生开始降压,当手术主要步骤结束后即减少雷米芬太尼泵注速度,使血压缓慢回升。
2.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在配合手术中,重要的职责就是观察病情,不能错误地认为病人全麻后就该麻醉医生监测。观察补液速度,保持静脉输液通畅;连续监测心电图,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因雷米芬太尼在降压过程中可引起心率减慢,故更应重视;维持良好的通气,氧饱和度不低于95%,呼气末CO2分压保持在35 mmHg,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连续监测血压,降压过程中维持MAP至60~70 mmHg,根据出血量和尿量适当调节补液速度。由于术中手术者持续盐水冲洗手术视野,因此必须精确的估计出血量,为术中输液输血提供依据,防止降压时发生低血容量休克。降压前后定时测尿量,血压恢复后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能很快恢复尿量,出血较多者应参考出血量及时输血,如输血后血压仍未恢复,可遵医嘱给升压药,防止发生肾功能不全。观察病人脚趾有无抽动,及时通知麻醉医生,保持麻醉深度的恒定。
2.3 减压后观察与护理:控制性降压是一种人为产生的非生理状态,对病人和手术有有利的一面,也可能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降压作用完全消失,性降压仍显著。术后搬动病人应动作轻缓,严防剧烈的改变,侧卧和俯卧位病人应先平卧观察血压变化,待平稳后再移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给予氧气吸入直至病人清醒,反应活跃,通气良好为止。
3 体会
3.1 加强术前访视,做好围术期护理:颅脑手术病人由于肿瘤占位性病变及颅内高压,术前都有一定程度的意识、认知能力、肢体或语言障碍,伴有生命体征改变及精神症状等,因此护士的术前访视尤为重要。通过术前访视,护士对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护理计划,了解病人的身心需求,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围术期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病人减少思想负担,安静休息,以减少心率和血压的过度波动。
3.2 充分的物品准备:准备工作的充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它可使手术者不受干扰地进行手术,既缩短手术时间,也给护理配合带来方便,减轻工作强度,同时有利于病人的术后恢复。颅脑手术情况复杂多变,所用器械、物品较多,应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到有备无患。手术前护士根据手术名称、方法和护理评估,尽可能将器械、敷料、急救物品、止血材料等准备齐全,方便手术中使用。
关键词:成分输血;护理技术;临床疗效
为获取较好的成分输血结局,不仅关系到血站提供的产品治疗质量良莠,还与医生对输血适应症的掌握与血液成分的使用以及临床处理有关[1]。而护理人员作为输血过程的执行者,同样是影响成分输血最终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护理技术在成分输血中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①血站应准备安全且有效的血液成分,以供临床所需。②医生应了解并掌握输血适应症以及各种血液成分的正确使用方法。③成分输血患者113例,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为19-82岁,平均年龄为(52.1±5.9)岁;67例为输血用红细胞(RBC),26例为新鲜冰冻血浆(FEP),10例为浓缩血小板(PC),8例为冷沉淀(CRYO),2例为浓缩白细胞(WBC)。
1.2方法 本组113例患者于输血前,均按照严格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且参照护理常规贯彻“三查八对”制,全程均按照输血护理技术标准进行。
2结果
本次调查的成分输血患者共计113例,经护理人员输血过程中严格查对、严密观察并给予其熟练的护理技术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了预期疗效且未见1例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3讨论
3.1红细胞(RBC)
临床上,红细胞制剂主要用于心、肝、肾功能障碍(不全)者,贫血但血容量正常者,儿童或老人以及有明显输血指征患者。一般而言,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由卫生部制定),极为常见的包括WRC(洗涤红细胞)、CRC(浓缩红细胞)、LP-RC(少白细胞红细胞)、CRCs(红细胞悬液),上述制剂因红细胞比重较大,为此输注时间延长后红细胞便会在输血导管或血袋中沉积,减慢输注速度,故而在输注过程中应及时且反复颠倒或倒转血袋,以使其混匀[2];浓缩红细胞输注过程中,以“Y”型塑料输液器为最佳,该塑料输液器可一头连接盐水袋(瓶),另一头则连接血袋,并于输血前将针头与输血导管用生理盐水灌充,以方便查看回血情况,若患者病情紧急出现滴流不畅而确有加速输血必要时,可采用100ml生理盐水经“Y”型塑料输液器移至血袋稀释红细胞;婴幼儿由于静脉针头小,应增加生理盐水稀释频率;为避免出现溶血、凝集等现象,不得加入生理盐水外的任何药物;1单位红细胞于常温下的输注时间应
3.2新鲜冰冻血浆(FEP)
FP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严重肝病以及重度烧伤患者,采血后要在6h内迅速分离,而后将其冰冻于-20℃的环境下,其中所含多种凝血因子与全部血浆蛋白,使用前应将其置于水温箱(温度为37℃)内融化,且融化后的血浆在10℃的环境下存放应
3.3浓缩血小板(PC)
因具有较好的粘附性,应选用较粗的静脉血管与针头,普通输血器或170微米输血器;输注前应轻柔的摇动血袋,直至无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取到后应立即输注,速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一般为80-100滴/min;运输与输注中均应保温;输注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与护理。
3.4冷沉淀(CRYO)
CRYO为血浆冷沉淀物,多用于重症肝炎、甲型血友病、烧伤、DIC以及产后大出血患者。1单位(约20ml)冷沉淀物来自于400ml全血,其中蕴含丰富的纤维蛋白原、Ⅷ因子、纤维结合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以及第V因子,而其中的Ⅷ因子极不稳定,为确保其活性良好,一经融化后应会尽快输注,速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4]。
3.5浓缩白细胞(WBC)
WBC多用于肿瘤患者,因其在放疗与化疗过程中,骨髓会受到极大程度的抑制,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且抗菌素感染不可控,故而需输注WBC,其离体后的存活期仅为1d,5-7h为半存活期,应立即输注;输注速度一般为2ml/min;输注过程中会伴高热、寒战等不良反应,若不严重可降低速度持续输注,反之则应立即停止并告知医生。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的过程较为复杂,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并在输注期间严密观察患者与输注情况,以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提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马小芳,刘旭霞.护理技术对成分输血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2(04):105-106.
[2]秦爱敏.手术室中成分输血的护理和注意事项[J].洛阳医专学报,2010,12(04):25-27.
病历资料
患儿,男,10小时,体重2.9kg。因出生后全身金黄,精神萎靡,反应差,拒奶收入院,患儿血型为B型RH阳性,其母亲血型是O型RH阳性。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症”入院后查体:T 36.2℃,P 158次/分,R 36次/分。经皮血氧饱和度98%,血压88/53mmHg,血清总胆红素为506μmol/L,间接胆红素431μmol/L,直接胆红素75μmol/L,HB 98g/L,RBC 2.98×10【sup】12【/sup】/L。
护 理
换血前护理及准备:①患儿入院后即予暖箱保暖,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鼻导管吸氧1L/分,蓝光持续照射。遵医嘱于换血前静脉应用人血白蛋白。停止喂奶,联系血源。②动、静脉置管的建立:分别于左手腕桡动脉,左足背动脉置于外周动脉留置。于右手肱静脉,右脚内踝静脉置于外周静脉留置,分别做好区分标记。③准备单间隔离远红外抢救台,各种监护仪器在位,进行预热,等待血源。④准备注射泵一台,三通装置,延长管,隔离衣,无菌手套,无菌纱布若干,20ml注射器30个,50ml注射器15个,10ml注射器10个,肝素氯化钠液250ml(1U/ml),10%葡萄糖酸钙液及抢救药品。⑤血源就位后遵医嘱予鲁米那静推,确保患儿安静。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抢救台上,连接各种监护。取仰卧位,贴上尿袋,固定四肢。⑥再次核对交叉配学实验单和血液。⑦工作人员的准备:医生两名,一人负责抽血,另一人协助抽血及记录。护士两名,一人负责输血、病情观察并记录,另一名为巡回护士,负责准备血源、药品和其它物品以及接送标本。
换血过程中的护理配合:①选用左手腕桡动脉和右脚内踝静脉作为换血通路,其余为后备通道。②换血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协助医生在动脉留置针上连接三通,接20ml注射器.持续抽血,速度为2.5~3ml/分。注射器一用一换,避免污染以及便于计算抽出血液的总量。抽血过程中定时用肝素化生理盐水冲管,避免堵管,保证抽血顺利。③保持输血畅通仔细核对血液,准确无误后用50 ml注射器抽取,然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泵人。根据换血总量及换血时间准确调节输血的速度,一般为2.5~3ml/分,保证出入血量的平衡。输血时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保持静脉通路畅通,注意观察静脉穿刺部位,一旦发生外渗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更换至备用通道。④病情观察和记录:换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反应、肌张力等情况。持续心电、经皮氧饱和度、呼吸、血压监测、每15分钟记录1次生命体征,正确记录每次抽出和注人的血量、时间、血压。⑤在换血开始,换血一半及换血终末分别在足背动脉抽血送检,了解血清胆红素、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糖、血清电解质、血培养等化验结果,了解换血效果及预防低血糖。⑥换血过程中遵医嘱应用10%葡萄糖酸钙液。⑦注意保暖:换血过程中因身体暴露、大量换血,可使体温降低,因此要注意保暖。连续监测皮肤温度,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换血后的护理:①病情观察:术后将患儿置于暖箱内,持续心电、呼吸及经皮氧饱和度监护,术后2小时内每30分钟监测血压1次,稳定后每小时监测1次。严密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反应、肌张力等情况,定时记录。注意保暖,术后每小时监测体1次,正常后每4小时监测1次。②继续持续蓝光照射,换血后24小时内每6小时监测胆红素1次,以后每8小时监测1次。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早期症状如嗜睡、肌张力低下、拒食、烦躁、抽搐等。③6小时后常规试喂糖水1次,进食约8ml,未见呛吐。④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结 果
12天后患儿全身皮肤黄染较前明显减轻,反应尚可,吃奶可,二便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246μmol/L,间接胆红素218μmol/L,直接胆红素35μmol/L,HB 146/L,RBC 4.78×10【sup】12【/sup】/L。
讨 论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因抽血和输血同步连续进行,较少扰乱患儿的血液动力学,且开放外周动静脉的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换血效率高。因此,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一种简单、安全又高效的换血方法【sup】[2]【/sup】。
换血成功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换血前要做好充分的血源准备、患儿准备及用物准备,适时开放动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术中抽血和注血要密切配合,准确记录每次抽出、输入的血量及时间;换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肤色、体温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换血后要继续加强病情观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手术顺利及换血的效果【sup】[3]【/sup】。
参考文献
1 黄德珉,陈俭红.新生儿治疗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