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沪科技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沪科技研究

时间:2023-03-16 17:02: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沪科技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沪科技研究

长江经济带中,长三角的经济地位不容忽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新时代加强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科技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科技交流,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地处长三角重要节点的镇江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应积极利用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龙头来辐射周边地区的作用,主动对接上海,实现镇沪科创融合。

一、镇江市企业对沪科技合作现状

(一)镇江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镇江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顶端,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扼南北要冲、战略地位显著,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1个省级高新区。秉承“产业强则城市强”的理念,镇江一直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高新技术和高新企业集聚。据2020年镇江市年鉴,镇江市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2%,其中科学技术支出为16.6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3.3%。在高新技术方面,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累计178家;年末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1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4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6家,累计35家。在科研成果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26项;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4万件,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1家。在技术贸易方面,签订各类技术合同达到275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56.73亿元。可见,镇江市对科学技术的投入的水平较高,同时镇江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有不断提升。

(二)上海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在国家科技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的国家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已经有14个,其中包含了物质、生命等近十项科技前沿技术,投入的设施数量、资金和建设的进度在我国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已经建成和培育各类型研发及转化功能型的平台接近20家,聚集和培育人才的数量达1200多人,生产学习研究的合作单位超过1600家,吸引社会投资60多亿元,直接带动和培育的产业规模接近100亿元。上海市作为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同时还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已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37.60%,对上海产业经济的贡献可谓不可或缺。同时上海还拥有外高桥、吴淞码头和洋山深水港三大港口,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2020年,上海市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为406.20亿元,占比达5.0%,科技成果达到1172件,其中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就有530件。不难看出上海市的科技水平之高,在科技活动方面投入力度之大。

二、镇江市企业对沪科技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合作政策体系不完善1.政策协同性低虽然镇江与上海之间的距离较近,但在城市发展程度上两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造成两地无论是在行政区域划分上还是发展规划上都存在差异,各地间关于科技创新合作的发展进程与目标必然会不一致,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就会降低,达不到预期合作效果。何况,根据以往公开资料显示,镇江市还未主动对接过上海,如果没有协同性高的政策支持,未来两地间的科技合作会缺乏一定的执行依据,对务实合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利益保障机制不完善跨区域合作虽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关于科技合作间的对接政策还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合作要素的流动,制约合作的发展进程。同时,关于跨区域科技合作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以及考核和评估机制,缺乏利益分配保障制度,毕竟两地存在差异性,没有这些机制的制约与监督,难以保证合作过程的付出程度与公平,可能制约各自企业的发展。

(二)科技基础条件较差1.科研资源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预期收入会存在巨大的风险,难以保证科技创新顺利进行。虽然镇江市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有所增加,科技发展项目也在逐年增加,但并不能与增加的项目资金需求量所匹配,这就可能导致镇江市企业在与上海市进行科技合作时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影响科技合作发展进程。同时限于镇江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设施明显供应不足,而镇江市与上海市又缺乏合适的科技合作资源共享平台,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科技资源也会制约科技合作的顺利进展。2.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根据镇江市和上海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镇江市及其与上海相关的高科技组织之间优秀人才总数和素质有着显著差异。从地区人才总数以及高校数量来看,镇江市的人才数量显然不及上海,科研人才资源的严重分布不均,不仅造成镇江与上海之间的人力资源差距也造成镇江的科研实力远远落后于上海,不利于科技合作的开展。

(三)企业科技创新度不高1.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江苏省的三次产业相似度较高,第二产业均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居中,而镇江市的产业构成与省内其他各市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特点不突出,尤其是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更为相似。企业之间的同质化过高,导致企业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提高,利润空间缩小,进一步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2.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镇江市规模以上的制造企业开设的科研机构数量不多,科技创新企业的覆盖面不足,造成镇江与上海及其他发达城市在科技创新之间的差距。且近些年来,我国虽一直大力推进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但是各企业仍缺乏一定的自主研发意识,综合研发能力薄弱甚至未形成一定的研发能力,企业创新产出不足,也造成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弱,不利于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良性发展。

(四)对外开放程度不一致根据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报告(十年进程)》显示,上海市无论是从经济、技术还是社会方面都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而这三方面也是衡量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可见上海的对外开放水平比较高。而镇江借助开放型港口镇江港的天然优势,2013年也抢抓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其外向型经济也一再创新高。但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国家形势,镇江的开放程度与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五)企业竞争力不强1.市场竞争激烈虽然镇江能够承接上海都市圈和自贸区溢出的红利,但是必须承认上海转移出来的产业以及外溢的资源是有限的,且就长三角地区与上海接壤的就有苏州市吴江区、昆山市、太仓市等较发达地区,若这些地区都主动与上海对接,那么镇江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会加剧。2.产业辐射作用弱成功的科技创新不仅会促进企业的进步,还会带动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区域带来潜在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而根据镇江市人民政府已发布的各年统计数据显示,尽管镇江市的科研成果及科技获奖情况逐年递增,但是关于其科技成果转化的表述却寥寥无几,可见镇江在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还存在缺陷,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形成科技产业集群,促进镇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进一步提高。

三、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镇江企业对沪科技合作新路径

(一)完善科技合作政策体系1.深化政策协同性镇江与上海要想改变当前两地间政策对接性差的问题,必须要建立相关对接平台。如可成立专项的政策创新研究工作组,负责对两地关于科技创新政策进行梳理、对比和分析,深化政策协同,为科技合作奠定执行基础。镇江也可设立专门进行科技合作事项的办公机构,根据自身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势和发展需求,主动跟进以及加强与上海相关企业的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以此降低两地政策差异带来的执行落差。2.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科技合作的激励、监督以及考核和评估机制,保证科技创新合作的公平公正,促进两地之间科技合作的和谐发展。鼓励科技企业建立具有激励意义的科研管理制度,增加科研人才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科研成果考核制度,建立科研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等,提高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与竞争性,促进科技合作的进步。

(二)提高科技基础条件1.扩大科研资源投入确保充足的科技研发资金,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投入,还要具备多种融资渠道方式。可以构建科技金融技术支持系统,借鉴上海高新大中型展览服务平台逐步完成金融服务行业集聚,建立完善的沪镇高端高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管理系统,为跨区域科技合作提高资金保障。同时依托长三角创新资源数据库,搭建对接平台,如科学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科学仪器设备协作与共用平台等,进一步推动科技设备的协调共用与资源整合,为镇江市和上海市提供持续的创新资源信息支撑,助推两地科技合作的发展。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镇江尤其上海市是高校聚集地,是一个丰富的人才资源库。两地可以通过整合人才学历、专业和行业信息,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便于人才调度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同时政府大力扶持构建创新型人才激励体系,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成长的良好环境条件,加强人才交流、加大人才引进计划,建立留才长效机制,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提高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三)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程度1.调整与创新产业结构为改变当前企业同质化严重的现状,镇江市必须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创新。镇江市与国际同行业企业相比,甚至是与苏南一些发达城市相比,科技创新方面远远不如,从六大传统行业来看,各行业集群合作的能力不足,导致竞争严重,所以镇江市企业应通过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企业集群协调能力,避免高同质产业间的过度竞争。2.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无论是镇江市还是上海市企业,必须坚持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制定长期科技创新计划,在开展产品研发主题活动时提高公司的意识和主动性。当然,企业要立足于激烈的市场,要主动提升自身竞争力,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可以通过统筹地区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布局调整方向、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以及集中规范工业园区等措施来加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跨区域科技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扩大开放程度1.顺应发展趋势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镇江市必须要更加紧密地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扩大开放程度。建立健全对外开放体制,建设新模式,长期优化科技创新经营环境,进一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立足当前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国家形势,上海市也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时刻保持先进地位,为跨区域科技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2.立足现实发展镇江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要基于镇江市发展的现实情况,注重结合自身如天然型开放港口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同时用长期发展的眼光和合作共赢的心态对待开放,加强与上海自贸区的贸易联系,促进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高效利用优质资源时也优化自身发展。

(五)提高企业竞争力1.扩大企业优势产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之间,科技合作的紧密程度都在逐渐提高,因此镇江市应借此良机主动对接上海,在与沪的科技合作中主动参与并从中汲取发展经验,以此发掘自身优势产业,突破关键技术,进一步扩大镇江市的优势产能,实现本地区科技创新的飞跃。2.加强产业辐射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同时增强高新技术企业产群集聚,形成多个产业集群,提高镇江市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加强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对镇江市产业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镇江市产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提高镇江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跨区域科技合作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LUUKKONEN,PERSSONO,SIVERTSENG.Under-standingpatternsofinternationalscientificcollaboration[J].Science,Technology&HumanValues,1992(1):101-126.[2]SCHILLINGMA.Technologyshocks,technologicalcol-laborationandinnovationoutcomes[J].OrganizationScience,2015(3):668-686.[3]王海军,骆建文.基于长三角经济带发展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6(8):64-68.

[4]许亦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与上海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8(8):6-10.

[5]刘赞扬,孙靓.围绕一体化聚焦高质量打造共同体———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19(7):16-18.

[6]李秋阳.镇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江南论坛,2020(2):28-29.

[7]管浩.区域协同发展,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J].华东科技,2021(11):36.

作者:吴伟 师云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 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