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校软件专业双创育人模式探究

高校软件专业双创育人模式探究

时间:2023-03-10 15:48: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高校软件专业双创育人模式探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软件专业双创育人模式探究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培养目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要靠创业知识、专业理论的灌输,更需要将其浸润到产业实践平台,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思维。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取长补短、合作育人,而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使学校和企业能够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同时能够为企业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在产教融合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新的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高校软件专业创新创业育人的必要性

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晚[1],相应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起步也较晚,在师资力量和生源素质方面的水平都比较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与考核方式还不够成熟。另外,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2],学习内容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学生需要及时了解新的行业动态和不断学习新的行业技能。因此,想要毕业生掌握行业前沿知识、增强软件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就需要与企业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3],共同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创建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方案在制定中充分汲取行业专家、同类院校的相同专业的经验,能够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软件开发人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各阶段设计是在第一、二、三学期夯实基础,在第四、五学期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在第六学期提升专业技能,在第七、八学期强化实践。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校内建实践教育中心,在校外建实践教育基地,还要实施“3+1”的全周期共同培养模式[4]。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所有学期的教学计划。“3+1”是指先在学校完成前6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后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完成第7、8学期的教学计划。

(二)校企协同制定课程体系为了落实应用创新型“3+1”培养方案,学院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进行调整。通过一线企业调研,校企协商,形成新的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见图1),根据新理念整合、增减、调整原有课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构成为“基础+专业+实践”,由校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专家合作开发课程,研究适用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成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网络资源共享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图1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1.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调整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保证让学生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项目实践,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确定第一至第四学期课程设置目标是主要培养学生的面向工程的素质基础,第五至第六学期课程设置目标是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专业能力,第六至第八学期课程设置目标是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应用能力。学院将所有专业的理论教学环节集中在前6个学期完成,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实践。针对新培养方案的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需要的基础课程及就业的需求,课程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企业级开发方向”和“移动互联方向”,并且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见图2)。同时相应增加课程的实验学时,使学生具有较宽厚、扎实的专业技能。图2调整后的主要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为: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主要的专业必修课采用分流分模块培养的形式进行,分为核心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两个模块,核心必修课有:软件工程、软件测试、UML及设计模式、大型数据库、JAVA语言。方向必修课在两个方向进行分流,一个是企业级开发方向;另一个是移动互联方向。企业级开发方向课程有:JAVA WEB开发技术、Jquery基础,移动互联方向有JavaEE框架、移动UI、Android开发技术等。新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新的教学内容支撑,本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原则,根据“增强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原有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适时补充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强化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课堂,强化工程一线实际应用需求在课堂中的应用。同时,合作企业要根据行业需求,不仅为学校的实训和实习提供方法、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软硬件兼具的实践性学习环境,还要与学校合作,共同在学校原有的基于学科和知识基础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基于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的能力标准和技能体系,并持续优化。

2.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技术、综合、创新”四个实践层次进行建设,实践教学内容的难度梯度逐年递增,最后以“具备完成中等规模的企业级项目设计能力”为目标。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课内实践、集中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三个实践环节进行设置。课内实践环节安排课程实验、上机等实践内容,可以加深理论学习和提高实践技能;集中实践环节安排课程设计、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可以加强软件开发、网络维护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实践环节安排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课外实践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系列实践过程,强化了学生编程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工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5],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深化和加强。

(三)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和双创平台搭建

1.建设实践基地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结合模式,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使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构建生产、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引进来”着重强调企业要将自己的实践项目引入校内的课程及其课程实训中,校内教学中与企业脱轨、缺乏实际项目背景的状况就可以得到解决。“走出去”着重构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学生的专项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教师的挂职锻炼等教学任务都可以在实训实习基地完成。通过产教融合,企业项目进入课堂,不仅将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直接融合,还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环境。如:学校的合作企业将需要攻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在学校进行“招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完成项目,既能解决企业的科研问题,又能锻炼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人才。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企业的帮助下,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6]。实践平台帮助学校和企业有效对接,整合学校的科研设备和创业园资金,用于横向项目建设,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完成创新创业成果的市场转化,让学生获得实际的收益,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辟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专项板块,将最新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实时提供给学生,并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同时在线下建立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机构,对自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进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有效服务。在复合型人才紧缺的市场需求下,还可以利用实践平台进行交叉学科创新,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能力。将几个应用性较强且学科内容有交叉的专业融合起来,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跨界合作、交叉学习,锻炼挑战新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联合做毕业设计,完成土木工程设计的软件部分。

3.校企联合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在学生竞赛方面,可以出台激励政策,采取“一生双师负责制”,鼓励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双创竞赛平台或由企业冠名的科技创新大赛,全程参与指导学生比赛的各项环节,在备赛参赛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在学生竞赛上采取的政策是指导教师专人专项负责制,从报名、辅导到参赛,整个过程自己的学生自己负责,成绩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努力程度,极大调动了教师指导参赛和备赛的积极性。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结合企业的实践平台,打造教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深入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在培训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加入工程教育环节,安排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项目或“顶岗工作”,了解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增强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已经实施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4年,先后有8名教师圆满完成企业半年挂职锻炼任务,实践教学水平有大幅提高。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学习、见习的同时,企业派讲师到学校授课、开办行业发展趋势讲座和参与项目实训指导。通过高校教师和企业讲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研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研发教材等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五)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设计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养成,为了提高创新创业实践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重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7],在实践性强的课程成绩考核中适当增加创新创业实践加分部分,使之占据一定的成绩比例,这部分成绩将学生参加的社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技能比赛作为考核依据。例如,学生在选修课程期间的发明专利、完成的大创项目或横向课题、参与的程序设计大赛获奖、参与的创业活动等都可以作为加分项。以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最终成绩的评价可由“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50%+创新创业实践*30%”组成。这样的考核评价机制,将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有利于创新创业意识的长期培养和能力的逐步养成。

(六)校企合作质量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以保障产教融合培养质量。例如,学校对企业来校授课或指导实践的每一位导师都安排一名校内相关专业方向教师跟班辅助上课、结对互助。企业教师可以对校内教师进行新技术指导,校内教师可以辅助企业教师管理教学班级的课程安排、教学过程资料建档、与校方沟通等事宜,解除企业教师的后顾之忧,全副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对于去企业实践的学生,每个人在企业安排一名校外指导教师,在学校安排一名校内指导教师。一方面要求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建立档案,记录每个阶段的日常表现和测评成绩。另一方面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定期跟校外指导教师联系,同步跟踪管理学生校外学习过程。通过以上方式,可以精确地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过程、监督企业的培养成果、保障企业培养的质量。

三、双创育人模式培养效果

经过多年的产教融合探索和实践,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双创育人模式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学生就业方面。学生就业能力凸显,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度较高。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不但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凭借在校实习经验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用人单位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好评。

2.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在学院政策和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横向项目,在校内培训、选拔赛、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进而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主动,在一次次竞赛和实践中既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又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继而更加努力学习,形成良性循环。近年来,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大赛中表现出色,实践成果丰富,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22项。参与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8项,获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奖项共计30余项。 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了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应用效果显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应用型高校软件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文豪,陈晓兵,张鑫.应用型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1(11):74-78.

[2]于启红.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究[J].软件工程,2020(6):60-62.

[3]张樊,姚远.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武昌工学院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19(10):184-188.

[4]皱劲松.新工科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12):85-89.

[5]杨秋玲,唐小洁,黄高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20(18):46-49.

[6]叶婷.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56-58.

[7]欧阳宏基,葛萌,唐云凯.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8(2):19-21.

作者:张华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