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3-07 11:12: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到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同时,也是学生在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影响学生就业状态和工作态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学校教育阶段,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开展,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全面教育引导所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态,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一、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征分析

1.整体幸福感水平处在中等偏上层次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基于相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仍然处在相对较为平稳且良好的状态下。这一特征非常显著地体现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主观上对于个人生活状态,学习状态相对比较满意的主观感受。而深层次地分析这种幸福感的来源,与现阶段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充分性有直接的关系[1]。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职业院校所获得的教育引导资源,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都在不断地扩充和完善。除此之外,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就学的多方面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并执行,这都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主观上的幸福感,使其感受到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条件和主观课程教学感受相对比较平稳、比较良好。

2.地区差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地区差异具有典型的客观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学生在个人的主观体验以及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上都存在比较典型的差异,就会更进一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另外,学生所学的专业在客观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差异,这就要求学校在不同的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条件落实开展好职业教育,可见地域性的差异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也非常直接而复杂。地区差异对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指,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生源来源上是相对比较丰富而复杂的。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生长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文化背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2]。相对来说,处在一线城市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高于乡村地区的学生,这与地区客观的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另外,地区的差异也会导致学生的成长经历、所处的文化氛围等同步产生差异。这都会最终影响学生的性格状态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在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性格状态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其在与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时的主观感受。部分学生可能会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影响[3]。

3.学习状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学习状态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也是指学生在进入不同学习阶段后的主观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相对比较薄弱。且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学习的侧重点也在于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提升。但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角度上来讲,现阶段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才需求方向除了对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外,更要求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认知水平、思想政治觉悟等也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另外,文化方面的积累和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成了职业院校现阶段人才培养需要重点来抓的一项工作任务。这时,意味着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学习压力,课业负担以及自我提升压力,都呈现出不断提升的状态。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基础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影响,在新的人才需求背景下,所感受到的课程学习困难感相对加强,这都会影响到其参与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主观幸福感,使其在学校教育阶段的整体状态受到影响。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家庭经济状况因素职业院校学生由于来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意味着其基础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产生的差异也是相对较大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讲,若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或经济压力较大,

意味着学生主观上参与学习的精神压力也会同步加大。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就需要更好地保证其学习状态,更好地维持其学习成绩。而这种压力,一方面来源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长期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其经济条件薄弱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对容易自卑。当学生的心理状态相对比较薄弱,且客观上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时,精神上的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时的紧张感会更进一步的加强,幸福感必然会因此而相对薄弱。

2.留守经历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的留守经历大都发生在乡村区域的学生群体中,这部分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在地区的因素影响,可能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留守的时段。主要由家庭中的长辈在其成长阶段中承担了抚养义务,由于这部分学生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其接受的教育虽然在客观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陪伴,但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在成熟度和灵活性上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大部分有过留守经历的学生可能会存在性格相对孤僻或缺乏心理层面的安全感的现象,由于这种经历的影响,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可能表现出的克服毅力和精神相对比较强烈,但其感知幸福和温情的能力却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幸福感,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对困难和负面因素产生更高的敏感性,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维持。

3.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因素随着学习深度的不断加深,课程学习的难度也必然是逐步提升的。因此,不同年级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例如,刚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可能会由于对学校环境的新鲜感以及对亲情感学习的好奇心产生一些主观的幸福感。另外,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基础学习能力上也会有所差异,若部分学生在基础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差,其处在层次相对较高的学段时,会更加显著地感受到课程学习的困难感,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主观幸福感。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临近毕业的学生较之刚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来讲,主观幸福感相对更低,这不仅是由于高年级学生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也与上文所述的课业难度的逐步提升紧密相关。

4.学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因素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环境、客观环境以及社会支持、学校支持的感受力和认同度。学生的思想认知存在偏差或相对来说处在负面的情绪状态下,其对社会支持的领悟力和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能力就会同步受到影响。当其主观领悟力和实践中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时,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必然会受到影响。另外,社会支持具有宏观性的特征,学生对于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薄弱与这方面的因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部分的社会支持都是通过学校环境和学校主体传达给学生的。因此,学生的感知和领悟具有一定的间接性,会影响其对社会支持的支持率以及支持力度的判断和感受,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主观上的幸福感。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策略探讨

1.加强面向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提升学生的主观目标感幸福感与人生追求和人生目标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阶段,为了克服学生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幸福感较低的状态,教师可首先从积极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其在高职院校的不同学习阶段明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且树立宏观上的最终目标。只有学生在主观上明确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并在实践中能够找到科学的方法,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收获感就会更进一步地增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增强其学习信心、增强其来源于学习成绩方面的主观幸福感的科学路径。另外,对于学校来说,加强职业规划和引导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路径。只有从知识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服务,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获取其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最终达到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目标。

2.加强资助体系的完善建设,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力度资助体系的构建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以及学生的学习主观体验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客观条件,也是为了扫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客观障碍。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其文化知识的基础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更需要针对性的资源和条件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和问题也应当在实践中被引起充分的重视,并进一步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落实取得良好的效果。客观上的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家庭成长经历的影响都会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尤其是对于部分贫困生来说,客观的经济压力会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也相对比较明显。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首先从客观条件出发,通过完善学校内部的资助体系,更多地引入社会层面的资金资源支持,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经济条件维度的客观困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另外,经济压力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应当在学生幸福感的提升和引导过程中引起充分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入手,提升教育引导的力度和教育引导的针对性,结合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基础条件、家庭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给予了物质上的资助和支持后,继续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这是全方位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科学路径。

3.结合不同的年级阶段实现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年级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侧重点都会存在典型的差异,并呈现出非常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主观认同感和幸福感需要结合不同年级阶段的课程学习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为逐步深入的课程学习打好一定的基础。而对于进入后期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教师也需要通过上文所述的职业规划指导以及针对性的心理层面的引导,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难度逐步提升后个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基础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心理状态的稳定和负面情绪的消解,达到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目标。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加充分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本身也会提升学生对个人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的信心,使其主观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和优化。

4.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力和认同感学生对社会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对学校本身的认同感是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点来源。因此,在学生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维度的教育,提升学生对社会支持本身的领悟能力和认同感,也是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路径。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可立足于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专题性的带有案例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支持对于其个人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应当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入手,将校园文化以及个人发展、个人成长方面的理论向学生进行宣传推广,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以及对学校本身的认同感。当学生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学校教育、体会学校教育的价值时,其主观上的幸福感必然能够得到提升和优化。关于具体的教育引导方法可包括专题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或基于学校校园文化的校本理论课程教育等。多种不同类型资源条件的支持和专题性的教育引导的开展,必然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环境,从而提升其对社会支持的认同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最终进一步拉动学生主观幸福感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结语结合本文的分析实践可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主观上的家庭条件、文化素质以及个人经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主观的幸福感,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引导人员,应当认识到多种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方式,并且结合高职院校的客观条件以及教育引导团队能力,通过有针对性有切入点的教育引导,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提升和优化,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的优化和转变,最终会取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彦旎,林瑾,纪力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06):80-84.

[2]陈彩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49):64-65.

[3]陈琴.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8):190-193.

作者:白慧文 单位:澳门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