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

时间:2023-03-06 11:36: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

引言

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始终将培养高素质水平的国际化人才作为高等教育重点工作来实施。在本世纪初我国便明确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发展路线,将对于人才发展的相关内容编入不同的规划政策当中,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当中便指出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前提,另外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当中又明确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实施国际事务等相关活动从而形成适应行业国际竞争的相关能力。此外,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来看,所需要的不仅是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能力并且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参与其中,才能够更加有效推动进程的发展脚步。在始终秉承着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这一明确的政治方向引导下,怀揣着报效祖国为现代化建设奉献的高尚情操等政治思想素质的国际化青年,既是未来国家民族的建设与复兴队伍当中的新鲜血液,又是中流砥柱。

一、高等教育当中国际化人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本质研究

1.对于思想素质的教育

作为自然人施行任何行为时,思想会接受来自于外界的引导及影响,因此对于思想素质的重视更应该成为教育的前提。在思想形成认知、模式这两种不同实质前,不应当将其混淆在一起进行讨论,思想的认知主要体现在自然人在参与社会行为与交往事实当中,所能够重复并且展现出具体的理解与特征的行为概括。而思想模式则是通过自然人外部的多种环境长期影响所导致的其对于所面对现实的思维方式及解决途径的行为概括。在高等教育当中针对培养国际化人才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须在教育实践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做为基础,科学的促进青年大学生形成有效发现与解决困难的能力,引导青年大学生能够建立起稳定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有效地提升其思想素质水平。

2.对于政治素质的教育

政治素质是作为自然人所处生活的社会环境当中,获得的个人政治心理并保持较稳定持久状态的基础品质。在高等教育当中培养国际化人才所开展的教育实质涵盖了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稳定的政治立场、观点、水平等要素。[1]立场的坚定与正确性在复杂国际趋势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青年大学生在面对国内、国际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包括国内等媒体在内的一些评价时,要具有正确、明确的政治态度,能够客观的反映出人民的根本利益主旨以及基本社会诉求,在这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国际环境中,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国际化全面型人才能够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且随时都能够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其政治立场的稳固性是先决条件。

3.对于道德素质的教育

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把握受教育主体认知水平、持有观念、意志品质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认知水平是通过大学生对于所发生的事实个人主观评价与道德理解而体现出来的,譬如从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环境当中通过对于所接触的他人行为、表现以及交流表现的评价反应;其次所持有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个体通过对于自身检讨与反思的直观表现上,也是自然人个体道德素质稳定、水平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所具备的意志品质是受教育者的内在反映,例如是否在面对挫折与问题的时候能够突破阻碍,在行使个人相关行动的过程中是否能够以道德作为准绳履行责任与义务等。在高等教育当中塑造全面发展的国际化人才,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应拘泥于课堂当中,有组织有活动的教育活动和教学实践、青年大学生周边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建设以及多元性外周良性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会促使大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道德本质。高等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针对道德素质开展的相关活动,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和出发点,使青年大学生能够理解、明确、践行现代化建设当中的社会生活准则,不仅在走向社会之后能够认真对待岗位工作与关心社会生活,同样要具备对中国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责任心以及回馈、服务于国家以及大众的感恩之情。[2]

4.对于心理素质的教育

青年大学生在自主行为的过程当中,能够通过其自身的心理活动分析事物发展以及面对突发情况状况的应变能力,从而最终形成正确地抉择与行为标准,即为高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自然人对于环境的应激反应以及具体的活动方式定向性是心理素质高低的客观表现,在进行教育教学行为当中不能忽视外界多样性的环境影响,而单纯地将教育教学作为主要干预手段,这是片面不完整的,应当结合受教育人其自身的性格发展以及家庭生活环境等,构成共同教育结果。在高校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目的地教育实践当中,要重点关注青年大学生在遇到新鲜事物时表现出的快速认知能力与表现,有的放矢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强化。大学生能够具备开朗乐观的心理状态、具备完善健康的性格与品质、保持不服输的精神,更有利于其在未来走向社会后处于国际交流当中保持立场坚定与理念不动摇。

二、高校德育结构的构建

1.以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教学当中遵循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性,过于特殊化的要求会使受教育者与现实生活环境剥离,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活当中的顺序性和适应性,形成能够贴合人才国际化发展的全面良性影响氛围。在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教育职能主管部门对高等院校不断完善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之中,始终都遵循着学生为主的核心思想,这一准则同样适用于目前高等教育对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开展的引导与要求。在客观现实当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进行盲目的夸大,专注于对学生内在的教育意义,真正地实现培养国际化青年大学生全方位成长的要求。这种以学生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是新时代重视人才资源的重要教育体现,但就以往单纯进行思想政治德育的课程教学来看,并不能够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接轨,在延续教学经验的同时进行有效创新改变,在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学科当中对于思想政治德育内容进行添加与实际应用,将更加有助于加快高校培养国际化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进程,同样能够促进教育从业人员与青年大学生实现共同提高。

2.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德育的平衡

在高校当中实现思想政治德育的构建,能够将所有学科以及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基本上达到相对平衡的资源分配状态,会更方便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施行教育教学的从业人员、教育教学的具体手段、受教育者进行角色划分,在教学前期准备基础之上实现三者关系的动态平衡,是进行教育准备工作的最理想状态。在高等教育的教育改革过程当中要始终将教师、教学材料、学生作为关注对象,坚持以三种间的相互紧密联系作为教育关系重点,同样也要明确三大要素进行互动的过程,并不是完全脱离于其他社会属性,通过社会影响、高校影响、德育不同层面的影响形成结果的相对平衡后,进行有效的三大教育因素互动,便可以实现不同因素的交互、推动以及调控。

3.高校思想政治德育的调控适应

高校在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德育结构进行构建时,要及时针对高校自身所提供的教育环境、国际化社会生活的影响环境、高等教育国家施行的方针和相关政策三者之间形成整合,也就是实现三类主体发展要素之间的调控以及相互适应。这一发展本质在目前高等教育当中体现得愈发明显,也是形成思政教育结构稳定性的保障。思政教育循环过程的顺利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德育培养的实际价值,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形成区域化、网络化模型,这也方便在应对不同种类的教育类型时,缩短对于教育实质进行更新、完善、补充的周期,有效地提升教育过程以及结果的水平。结语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探讨,其基础是教育结构的平衡,在有效循环调控的前提下实现以大学生为本源出发的教育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德育的传承属性,方便于在高等教育不断完善变化的过程当中,能够多方向地发展,实现整体教育结果的提升,这是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科学性、时效性的具体体现。通过回顾与对比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新理念构建的思政教育体系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并息息相关,起到高校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交流当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申志永,董郁倩.河北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创新[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6):91-94+105.

[2]姜锋.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26-28.

作者:许珂 冯斌 侯艳 叶青 杨落娃 单位:河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