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人文素养培养论文3篇

人文素养培养论文3篇

时间:2023-03-01 16:59: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人文素养培养论文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文素养培养论文3篇

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

英语是一门语言,同时它也是一门文化。《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英语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人文性”则是它主要的德育特点。英语课程中应当充分融入思想情感、做事态度、人生价值观等教育,具体做法是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文化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特性的培养。所以,小学英语课程应当既注重教学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又抓住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做到两大特性的有机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作为英语课程的两大特性,它们必须是一个整体,所以不能单独对学生进行人文性的教育。要想使学生在英语课程中体会到人文性,必须通过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语言运用的训练,从而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将德育充分渗透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之中,就要使英语课程的两大特性达到一种平衡,将二者的关系做到和谐统一,使学生既能学到英语知识,也能在英语学习中培养人文素养。

一、学习空间人文性

英语是一门非常实际的语言学课程,而语言学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具有生活性。因为英语是来源于生活的,与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如果能使英语学习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那么就能降低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使他们都能自然地运用英语,实现英语的工具性,同时也有助于英语人文性的培养。

(一)创设课堂情境

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能让学生将生活经验搬进英语课堂,使他们不再为学英语感到困惑和烦恼,取而代之的将会是感到亲切、自然而又充满人情味,渐渐地便能适应英语课堂教学并喜欢英语课,从而收获更多,英语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都能得到发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与课程相关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有着浓厚英语气息的空间中,这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有动力,激发其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享受。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画、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英语情境,达到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沉浸其中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Ourdreams》时,首先在“Freetalk”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带领学生复习各种职业的单词:worker,farmer,policeman,teacher,doctor等。接着,在storytime学习的过程中,当呈现课文中人物的梦想时,教师可播放相关的视频,宇航员(astronaut)乘坐的宇宙飞船发射成功、钢琴演奏家(pianist)在音乐会上演奏着美妙动听的钢琴曲、舞蹈家(dancer)在舞台上尽情地舞蹈、足球运动员(footballplayer)在足球场上挥汗如雨。视频中的音乐和画面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言都是一种享受,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学生也对本单元的这些职业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一下自己的梦想,想要成为哪一种职业,并且为了实现梦想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最后,教师布置回家作业,以“Mydream”为题写下自己的梦想,并配上简单的PPT和全班同学交流。“梦想”是比较抽象的话题,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通过视听感知英语语言素材,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发了学生畅谈自己的梦想,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二)模拟生活场景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能说会道,但一旦脱离了教材,离开课堂,他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用英语与人交流。因为英语学习是一个互动交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缺乏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些模拟的语言情境,提供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沉浸在丰富的、强化的、持续不断的语言环境中。例如:《Holidays》学习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流行的节日,于是我们在各个节日到来之前做好节日前的准备,然后大家一起庆祝节日。学完这个单元之后刚好是圣诞节,教师可以将一棵圣诞树放在教室的空余地方,学生们课后自己动手装扮圣诞树,把铃铛、彩灯、贺卡等漂亮的东西放在圣诞树上,把写好祝福语的礼物放在圣诞树下,同时,学生在教室的玻璃窗上贴上圣诞老人和长筒袜的贴图,再戴上亲自制作的可爱的圣诞帽。在圣诞节前后的这段时间里,学生每天用英语讨论和圣诞节有关的内容,他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并快乐着。

(三)真实生活体验

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表达和交流,因为语言只有在对话状态下,才能实现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社会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我们的教学也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拓宽学生的交际范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社会,面向世界。教师可以鼓励每个学生结交英国或美国的小学生网友,和网友用英语进行语音聊天。一开始,教师可以自己先结交一些英美国家的小学生网友,把他们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结交网友,让他们尝试如何真实地用英语与人交流。很快,他们便从无话可说发展到无所不谈。他们谈自己的生活、学习、爱好、学校、家庭,口语表达变得更流畅、更有内容,也更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们争当“红领巾小导游”,要求学生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为到我们家乡的外国友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传播家乡的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方式人文性

(一)角色扮演

Swain指出人们掌握语言主要靠“可理解的输入”和“可理解的输出”,而小学生学习英语也主要依靠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即大量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证足够的活动量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当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情绪高涨地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和任务,和老师、同学能时刻保持互动,那么他们习得的英语知识将成倍增长。例如:在四年级上册Atasnackbar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菜单,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早餐、中餐、下午茶和晚餐的菜单,学生们分别扮演老板、服务员、顾客几种不同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用到本单元的单词,如chocolate,sweets,pies,milk,tea,coffee等,还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词,如cake,egg,rice,ice-cream等。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有关食物的单词,还需要用到相关的句型,如“I’dlike...”在完成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去餐馆就餐这一功能性话题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因为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需要投入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必须通过亲身体验,积极讨论,勇于交流等方式主动学习。

(二)合作互助

充满人文性的英语课堂能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思考和发挥空间,因此教师在课上会安排大量的两两结对练习或多人小组活动,通过结对或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因为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所以这个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为了能快速而又准确地完成任务,每个成员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对别的成员负责,所以在活动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例如,在《Anewstudent》这一课的单词训练环节,教师可布置听力任务——“我的新学校”,目的是要让学生加深对本课单词的意义理解。教师事先为每组学生准备好单词卡片:computerroom,artroom,readingroom等,并发出指令“Thereisacomputerroomonthefirstfloor.”“Thereisa...onthesecondfloor.”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指令将各专用教室的单词贴在正确的位置,直到完成“新学校”贴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小组中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并默契配合,找出单词,记住位置,快速粘贴等。每位学生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就要充当自我“监控者”的角色,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确保自己的学习过程顺利进行,并测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当发现自己的弱项时,比如有听不懂的单词和句子,必须求助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否则任务将无法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成为高度自律的自我“监控者”,他们将乐于与他人合作,也让他人乐于与其合作。

(三)歌曲演唱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英语歌曲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优美的旋律可以将枯燥的语言训练变得生动有趣,轻松快乐。因此,教师应发挥英语歌曲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歌曲,把握唱歌的时机,变化演唱的方式,目的是让英语歌曲更好地为学生英语学习服务。1.课前导入刚上课时,教师可播放一首和本节课主题相关的英语歌,一下子便氤氲了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例如,在《HappyNewYear》一课伊始,教师便可以先让学生学唱《HappyNewYear》这首歌,渲染过年气氛,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兴趣,始终都能在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地学习。2.课中新授小学生在课中很容易出现厌倦和疲惫,此时唱英语歌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五年级上册Unit5的第一课《Storytime》时,可以用歌曲《Jobssong》教授新句型“Whatdoyoudo?”“Whatdoes...do?”。通过唱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则和用法。歌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融入角色,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使语言的学习更自然、更真实。3.课后总结有的英语歌曲适合在下课前唱,使课堂在结尾处再次出现高潮,使学生能以饱满的情绪结束一节课的紧张学习,对本节课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Myfriends》一课结束时,让学生一起学唱一首课外英语歌《Lookingformyfriends》,将整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在轻快的旋律中学唱英语歌《找朋友》,下课后他们便会围成圈,边唱边玩有趣的找朋友游戏了。

三、评价体系人文性

新课标提出多元化评价并阐明其重要性。“英语教学评价应贯穿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和期末评价等。教师要充分理解评价的作用,明确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基于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因此,小学英语课堂,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使评价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实际掌握英语知识的水平,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对不同情感的体会,最终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形成性评价促发展

形成性评价目的是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地安排日后的学习,调整不当的学习策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1.同伴评价在人文英语课堂上,老师不是唯一的裁判。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使评价的标准和应该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所有学生都明确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学生可以一边说“Good!”“Great!”“Welldone!”一边拍拍手,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同伴的赞扬和钦佩。教师也可提供学生评价任务完成的量表: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内容新颖,设计富有创意等,让学生对同伴的表现做出评价。2.奖励制度在英语教学中,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关爱、信任和尊重的氛围,因此以奖励为主。奖励制度的设立可以使学生们在完成既定的英语教学任务前,有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如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先告知学生,表现出色的小组或个人可以获得红五星、奖章或“免作业卡”等,这些奖励和学习息息相关,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意愿更强烈,学生也会更加努力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信心。

(二)终结性评价展能力

检测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终结性评价,即对课堂教学达成的结果进行阶段性评价。为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应从多方面入手,结果也不能单单是分数。人文英语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在学习中体验不断地进步与成功,明白自己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1.梯度优惠因为不同的学生存在差异,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即梯度评价。这项标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评价方式,充分展示自己并发挥优势,让处于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比如,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期末口语测试时,可供学生选择的任务型试题可以有:看图回答问题、看图编对话、根据所给单词编对话和话题简述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这些评价方式是有梯度的,教师不是简单地根据学生说了几句正确的句子进行评价,而是根据语音、语调、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这对基础稍差的学生而言,选择他们自己擅长的评价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英语运用的能力,更容易获得成功感。2.单元晋级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把学生在本单元内学习完成任务所获得的奖励汇总,学生把每次奖励记录在书本的目录中,让奖励慢慢累计,逐步晋级。老师可以规定,三次奖励可以换到一个A,超过的次数要放到下一个单元。三个A可以换一个皇冠,三个皇冠可以换一个印章,三个印章可以换一颗糖果等。比如,某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因为任务完成出色共获得了五次奖励,可以获得一个A,多余的两次可以放到第二单元。单元晋级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持续性,使终结性评价发挥其真正的目的——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英语是一门需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融合、互相渗透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树根般扎实,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能枝繁叶茂,这便是每位英语老师的重要职责。

作者:杨秋红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德育处主任

人文素养培养论文2

为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等13个部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明确规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协同发展。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原则、任务做出了全面部署,而且提出“新文科建设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的具体履行”。新文科建设落实到外语学科建设上,要明确外语学科作为文科属性的价值核心,即通过对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对人的“教化作用”。因此,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重大。

一、新文科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要义

明确学科定位,守正出新。英语专业教育坚持为国家培养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守正”就是明确外语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担当好沟通桥梁的同时肩负起文化使者的重任。“出新”就是要遵循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发展“新外语”,要深入思考大学英语育人价值,落实因材施教,探求内容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彰显人文性特征。立德树人是英语专业教育的根本,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审美情操,提升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践行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把脉双向双育,学进来讲出去。新文科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即中国声音的传播者,能够承担“时代使命”———提升国家形象,会讲、讲懂、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塑造力,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英语专业教学内容要从学习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单向接受”向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转变。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理念上要彻底实现从单向度能力到双向度能力培养的转变,将理解世界、传播中国这一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内涵

新文科建设捍卫文科化人、人文育人的文科精神。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的内涵表述和组合意义,就是最直接、最实际的途径。“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道德规范,要通过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内化。“素养”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这种能力须经由训练和实践获得。

(一)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在认知层面上,人文知识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艺术、美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的必备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在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中,学生会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人生价值何以体现?”等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的问题。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才能知道和体会人类的幸福和痛苦,才能学会如何化痛苦为幸福;才能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人文素养的内核———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体表现在:(1)具有历史、文化方面的意识,并能够“追本开新”;(2)关注人的命运、人存在的价值、意义和尊严;(3)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发展与幸福;(4)崇尚自由意志与独立人格;(5)具有反思意识与能力;(6.)重视德行修养,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7)承认并看重文化的多样性:(8)守护和践履社会的核心价值,如公平和正义。所以,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

(三)人文素养的外显———人文行为人文知识的内化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外化是人文行为。人文行为是一个人具备人文素养的外显表现,它落实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如善待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真理、公平和正义等。

三、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的人文性分析

新文科建设目标里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美形象”。软实力其实就是影响力,要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此目标实现与外语学科有很大的关联。作为全球通用语言,这也是英语教学在新时代的新的使命。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要建立国家文化自信,在借鉴吸收国外文化成果的同时,把中国文化输出去,了解外国与传播中国应该双向互动,互为促进,这对于新时代英语人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语言本身是个符号系统,无非是一种排列组合,它的深度和美感来自于它所运载的内容。语言知识的学习灵魂在于内容的学习,而此内容恰恰就是人文知识。新文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文教育价值转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以人的情感、体验、美育、道德等人文性知识为核心的英语语言文学教育恰恰是新文科建设的典型案例。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是其发挥人文性价值的基本方式。英语课程内容涉及对象国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在学习掌握其历史文化社会知识的同时,要自觉坚持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思维方法、价值理念,使育人做到“润物细无声”。英语专业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习实践活动中注重发展学生人文行为,在学生多维能力培养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才”同向而行,“双育”并举。人文教育是新文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亦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可遵循如下路径:

(一)教师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积淀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高、具有影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人。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要身正学高,要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要深入学生之心,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发展自我反省意识和习惯,改造学习习性,发展思辨能力、交流互动能力、想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体验能力、接受理论概念熏陶的意愿和能力。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认识到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和个体人文素养提升对自我实现的重大意义。再次,教师要加深自己的人文素养积淀。英语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寓人文素养培养于英语教学之中。此外,英语教师还要重视传统人文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要研读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人文精神,这是教师的智慧形成、思想发展的人文基础,也是传播好中国故事的必备条件。

(二)教学目标厘清人文导向,对接时代需求

传统英语专业教学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就是所谓的“重制器,轻育人”,这只会大批量培养普通人才,却难以培养新时代需求的“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在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国家民族价值观的渗透,就会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不足,难以培养学生中外沟通和传播的能力与素养。所以新文科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时代新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承担着提升国家形象的时代使命。对接新时代英语专业教学,就是要强调能力、知识与人格塑造相融合的全人教育,坚持人文教育的内涵。

(三)教学内容丰富人文素材,提炼人文内涵

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素材的人文性,将其中内蕴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度的提炼,使之成为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载体、修身养性的范本,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探讨经典主题能加深学生对人性和外部世界的了解和认知,对世界的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内容选择与处理上,要注重经典文学、哲学、历史、美学等作品的渗透和交流,让学生在了解西方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基础上享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批判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进而追寻人生的意义。经典作品的灵魂启迪和心灵冲击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用明显。反映时代特征和主题的时文能激起学生更多的共鸣,学生更容易对此进行谈论和交流。时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会在学生自己的讨论、交流、辩论中得到理解、感悟和内化。

(四)教学方法融合信息技术,引发深度学习

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路径是融合创新,外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信息化时代,通过线下课堂教学、在线网络开放课程学习、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基于虚拟现实的情境化学习、基于真实实践的任务化学习,共同打造英语教学线上线下学习互动空间。优质的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架构人文知识,对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深度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内容和学习媒介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叉性学习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教学评价运用多元方式,体现人文关怀

教学评价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学科评价机制具有复杂性、相对抽象性和滞后性及不易量化性等特征,因此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对英语专业教学进行评价。动态多元评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能帮助师生有效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指导教师与学生针对教与学进行反思,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情感、态度、思考、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多元教学评价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评价应多采用个体评价,关注学生自身的进步,重视和鼓励个人发展。教师的评价应包含客观全面的信息,如学生已取得的进步、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法,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尊重和倾听学生的见解。教师评价应以“以人为本、发展为本”为原则,承认、关注、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时也应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教化,从而实现自然状态下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学环境拓展人文视野,促进综合发展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发生并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因此除了利用课堂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外,社会人文环境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参与校外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多元开放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同时体会语言内涵的文化意义,体悟人文精神。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节、音乐沙龙、经典文学作品诵读会、话剧音乐剧、自媒体创建等活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英语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运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以语言、文化教育与研究为本,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全球意识,从而运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结语:在新文科建设战略下,英语专业教学要坚持传统文科育人功能,在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夯实学生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落实人文行为,通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社会人文文化环境,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外语人。唯如此,才能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型外语人才。

作者:金瑛昊 何影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素养培养论文3

医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医学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实验课程的开展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实验教学在巩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上,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对象如实验动物等,成为医学生思政教育以及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元素,但是目前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尚不够完善。21世纪初叙事医学兴起,以重视医护人员共情、反思、信任为主旨,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从叙事医学融入公共选修课科研思维与智慧技能方式及效果的评价上,探讨中医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可能的路径。

1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类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新一轮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入,现代医学模式正面临着重大变革。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提出了“新医科”建设[1],颠覆了传统医学人才培养单一、狭窄的固有模式,强调医工理文融通,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探索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培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医科人才,从而为“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2]。在此大背景下,精准医学快速发展,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格局不断提升,但是医疗纠纷和频繁的恶性伤医事件却频出不止。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及医疗体制外,还与医护人员忽视患者的疾病痛苦体验、共情能力和亲和力不足有关[3-4]。然而当今的医学生培养,重实验技术,而对医学人文精神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全面了解。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双重决策能力的人才。

2新医科背景下科研思维与智慧技能课程建设

目前,我校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承担了全校本科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和部分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机能学、形态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大模块。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实验中心整合生物安全、虚拟仿真平台、综合性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与科研论文撰写等内容,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设了一门本科生选修课———科研思维与智慧技能。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对选修该课程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该课程在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以及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上有明显优势。课程的整合使得知识结构层次性更强,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验前,已经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整合,从而设计出的综合性实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结构性[6]。课程整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应对学生提出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操作等方面的问题[7-8],还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5]。然而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人文属性的缺失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3科研思维与智慧技能融入叙事医学教育的路径

2001年,美国内科医生RitaCharon提出叙事医学的概念[9],并将叙事医学有效应用于临床工作。通过如实记录患者病历之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及家属的感受,使临床医学更富有人性。她认为,叙事医学旨在研究文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探索文学叙事在医学中的价值、作用与意义,是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叙事能力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的故事所感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和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其核心是共情与反思。共情能力是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医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体现,更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通过共情与反思能力的培养,促进“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培养医生对患者的同情怜悯和关怀爱护之心,夯实“以患者为中心”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同时,有助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纠正技术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等观念上的偏失。科研思维与智慧技能课程中实验项目的开展涉及大量的实验动物,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实验动物造成痛苦、伤害甚至死亡,虽然在课堂上,会对学生进行实验动物伦理教育[10-11],强调3R原则(减少、替代、优化),尽量避免因对动物实验的好奇而给动物带来的痛苦,树立尊重动物、爱护实验动物的理念,恪守实验动物伦理底线,实验结束时老师号召学生为牺牲的实验动物默哀,自觉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怀,并重视生命价值观,深化学生的道德观及医学素养,但是对共情能力等的培养,收效甚微。因此,将叙事医学教育融入科研思维与智慧技能课程中,培养中医类医学生共情能力与反思能力,为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全面高效地培养人文精神,减轻未来职业的倦怠感。课前导入思政教育融合伦理教育,培养人文素养[12]。医学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实验项目开展前,确定实验内容的同时,一起挖掘实验内容固有的人文宝藏和思政元素,并安排小组成员在介绍实验方案时穿插介绍具有人文宝藏和思政元素的故事,分享方式渗透到课堂中,达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培养人文素养。课程全过程建立考评体系,多角度考评叙事能力[13]。根据课程安排,内容确定考评团队的分工协作能力及专业技能,实验操作中考评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技巧、对实验动物伦理学的运用程度以及人文关怀能力,实验完成后分析考评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反思实验中失误及可以完善和避免的地方,从团队意识、沟通技巧、专业技能、伦理知识的运用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考评叙事能力。课程结束后,以叙事医学的方式完成实验报告[14],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反思能力。实验报告的每一部分都穿插个人感受,例如,看到实验原理中技能操作的能力培养,想象实验动物面对未知的环境和操作的恐惧和不安;实验操作前,感恩实验动物的牺牲和付出;实验操作中,感受实验动物的痛苦,为此在麻醉和操作过程中更加熟练规范操作,避免因自身原因增大实验动物的痛苦;在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反思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上对实验的体会、实验过程的反思、实验动物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均可出现在实验报告中的任一部分,以提升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反思能力。

4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效果

参加该问卷调查的学生共120名,其中中医专业40名,中西医结合专业40名,针灸推拿专业40名。我们采用杰弗逊护生共情量表、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和医学生沟通态度量表,对学习前后共情能力和反思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40~140分,得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强。结果学习前与学习后比较,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和共情能力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文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观点采择能力提升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动物没有沟通能力,不能表达其感受,因此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动物的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提升不明显。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从他人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观点采择是一种自动且智能的过程,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人可预测对方的行为,提高交流效率。一级观点采择在乎的是他人是否看见某个事物,二级观点采择在乎一个物体在他人眼中看起来是怎样的。后期在课程开展中,我们就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汇报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从老师角度、同学角度及团队角度扮演不同的角色,发表看法,训练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感受,除书写实验报告外,还采取课堂分享方式,引导其余同学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启发大家思考应当采取的行动。叙事医学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可与课程思政、人文通识教育等融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方式[15]。当今医患矛盾越来越频繁和严重,这就对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职业认同、生涯规划、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共情能力和反思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提示,叙事医学融入实验教学有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及共情能力的提升,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有效支持。

作者:丁煌 王宏宝 刘慧萍 肖艺 卢丽丽 张国民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