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3篇

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3篇

时间:2023-02-28 11:5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3篇

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1

引言

小学音乐教学,常常让步于一些文化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因为这些学科是考试科目,不仅关乎孩子小学的成绩,似乎也影响着孩子中学的成绩,甚至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而小学音乐似乎就是一个副科中的副科,既不受学校领导的重视,也不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甚至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自己也“妄自菲薄”,觉得这门课程仿佛就是教学中的添头,实在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每到考试之前,很多小学音乐教室都巴不得自己的课被其他文化课老师占用,或者被学校取消。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选,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是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是符合教育长期规划的。同时,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是长成长的阶段,也是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阶段,如果在小学阶段只让孩子关注文化课程,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其次,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问题的凸显等,德育是小学教育阶段一个应该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小学生是非观念不强,责任意识不强,并且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抗挫折能力也很差。同时随着,一些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手机低龄化使用等等,这些现象都让学生较容易地接触更多的社会信息,而且也存在大量的负面信息,因此,发挥小学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也是迫切的需要。第三,充分发挥小学音乐的德育功能也是国家要求。近年在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给教育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而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技术过硬,更要品德过硬,这些都应该从小学生抓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通过爱国歌曲的渗透,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

歌曲是小学音乐课程进行德育最好的载体,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比较丰富的艺术形式,好的音乐作品,主要包括曲子和作词,同时演唱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的表现力,也可以赋予歌曲全新的生命力,这样通过不同歌唱者演绎出来的歌曲,也带有不同的感染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爱国歌曲是一个重要的音乐内容,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非常好的载体,随着近年弘扬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广泛重视,以及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大批爱国歌曲被重新播放或者传唱,比如去年国庆前后广为传颂的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既有老艺术家演唱的版本,又有青年歌手演唱的版本,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不同群体的欢迎。当时,笔者所在学校也在不断地播放这首爱国歌曲,每次旋律响起,大家的心都仿佛随着歌声荡漾起来,甚至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随着哼唱,让人油然而生一种爱国的情怀。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爱国歌曲,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个学生传播一些爱国的歌曲。如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有《大刀进行曲》《抗日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这些歌曲承载着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虽然今天时代发生了变化,但是爱国的情怀不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是表达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歌曲的内容会有所不同。而我国国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虽然国歌是在战争年代产生,但是通过对国歌的热爱,要学生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时刻谨记中华民族曾经遭遇的苦难,并为之付出自己的汗水和热血

二、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歌曲是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如果进行德育教育,必须让学生从对歌曲的了解和传唱中,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小学生学习歌曲是受歌曲熏陶的必要步骤。因此,要以歌曲为依托,鉴于此,每年笔者都会在教学中组织一个活动,学唱一首红歌、欣赏一首红歌、了解一首红歌、红歌手抄报等活动。具体而言是这样操作的。首先,鼓励学生学唱一首红歌。现在的小学生自小可能就会受到一些音乐教育,但是在学习歌曲时,要么是流行歌 曲,要么是儿童歌曲,这些固然没有什么,但是流行歌曲的内容可能不适合小学生,而儿童歌曲有些内容又过于简单幼稚,起不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因此,要想发挥小学音乐的德育作用,就要从会唱红歌开始,红歌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怀,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每学期笔者都会结合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结合红歌的产生的时代和具体的内容,给学生列一个红歌的歌曲单子,让学生可以在里面选择,如果有的学生有自己喜欢的红歌,和老师沟通以后,也可以学习,这样每个学期的积累,学生到毕业时,就会唱几首自己拿手的红歌歌曲了。当然,在红歌选择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国歌。

其次,开展欣赏一首红歌的小活动,这样的活动是依托于音乐课堂,每学期都要进行的,所谓欣赏一首红歌,是教师给学生选择一些红歌,然后通过课堂教学,通过电子白板给学生呈现,一般是选择某位歌手演唱的视频形式的歌曲,然后教师去解释作词的内涵等,然后引导学生去欣赏这首歌曲,对于小学生而言,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毕竟是小学生,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知识也不是很丰富和扎实,不可能说出专业的话来,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他们内心中,种下音乐的种子,有效地落实地德育教育的内容。第三,笔者也给学生布置过课下作业,让学生了解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背后令人感动的故事等,如笔者曾经让学生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的歌曲《北京欢迎你》的创作背景,演员阵容,以及歌词所蕴含的中国风的内容,并且演唱者阵容之庞大,并且涵盖两岸三地等等,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小学音乐应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音乐既是内容丰富的一门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比较单薄的课程,其丰富自然不必多解释,其单薄指的是,如果仅仅依靠音乐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会特别的显著。笔者认为,必须和其他学科相融合,尤其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这种融合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就更加的明显。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古诗词的内容,有些篇目是学生需要背诵的,现在的很多家长也很重视学生古诗词的背诵,但是有些时候,学生的背诵就是死记硬背,是没有美感的,学生也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此,学生的背诵还是一种强记,虽然记住了一些东西,但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其他的教育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学生背诵古诗词更有效果,更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呢?笔者受到最近几年央视《经典咏流传》的启发,觉得在这个节目中的很多歌曲都是把传统诗词进行的再创新,既有形式的创新,又有内容的创新,笔者给自己的学生播放过一部分《经典咏流传》的片段,非常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节目的一些片段,学生对自己背诵过的一些古诗词篇章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觉得也可以有效地融入一些小学音乐的内容,这个课程给学生讲授的内容涉及到道德、法治、心理健康、安全、国情等,笔者在教学中曾经给学生讲过《一分钱》这首歌,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这体现了拾到钱的小朋友的诚信的美德,也体现了他遵守法律的品质,拾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也是违法的。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一分钱》的词曲作者是潘振声先生,这首歌创作于1964年,距现在已有半个多世纪,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受欢迎的儿童节目《小喇叭》向他约稿,写一篇关于赞美好孩子的歌曲,潘振声先生就创作了这首后来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分钱已经改成了一元钱,但是小学生那种诚信的品质还是那么的可贵和值得提倡。

四、努力构建小学音乐德育资源库

小学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需要持续发挥作用的,音乐教师既要重视,同时也应该形成系统的计划,这样才能发挥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作用,对学生形成长期有效的教育。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音乐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有很多不断涌现的新的音乐德育内容,毕竟音乐也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因此,把小学音乐的内容,以德育为线索,进行数字化资源的构建,是音乐教师可以尝试的一个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把自己用于德育教育的音乐素材进行整理,打包保存,比如容量较小的可以存放到邮箱里,容量较大的可以存放于云盘中,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情的学生,就可以在数据库中通过关键词搜索合适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颇有信手拈来的快慰之感。同时,教师也要把新出现和新发现整理的德育素材及时补充到资源库中。而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的互动,给学生布置的一些音乐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样可以不断充实到自己的音乐德育数据库中,这些内容具有实用性和课操作性,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五、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小学音乐的德育功能,通过不断地发掘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学生真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现,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情境的养成。而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综合和系统的工程,需要音乐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通力合作,也需要学校领导从顶层设计上实现小学音乐的德育功能,并且实现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更大地发挥德育的作用。

作者:张倩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燕秀里小学

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2

当今校园,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遍,几乎是人手一部,在闲暇之余,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观看网络直播,很多学生还会参与网络直播,在学生中发展自己的“粉丝”。网络直播以其内容丰富、贴近生活、互动灵活等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学生娱乐和解压的需求,加之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发展起来的所谓“网红”的吸引,网络直播在中学生中的受众数和关注度都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良莠并存的网络直播也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成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1]

1网络直播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对网络直播给中学生的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讨论比较多,但一个事物如果全是不好的方面很难解释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的接受度,所以需要以全面审慎的眼光将其积极面和消极面统一起来看待。网络直播深入中学生的生活给中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既有利也有弊。学校应当引导学生从网络直播中挖掘正确的价值观,并抵制不良思想。1.1积极影响

1.1.1网络直播是了解中学生思想动向的新窗口

网络直播平台具有便捷和实时互动的特点,中学生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的制作直播,或者观看并转发网络直播。因此,网络直播迅速地赢得了广大中学生的喜爱。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直播的方式,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些想法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无论如何,都是中学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观点和想法。所以教师通过网络直播,很容易就能够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此外,中学生在观看了网络直播中的事件信息之后,就会对了解该事件抱有热情,并不断从其他途径来了解相关信息,然后对此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并进行追踪访问。网络直播中所传播的思想对中学生影响极大,已经深入中学生的生活日常。中学生对网络直播的广泛深度参与和直播平台的开放性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一观察窗口的价值。网络直播因其传播便捷、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让社会上的大事件能够迅速的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学生就可以及时了解到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并且会被一些价值取向所影响。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观看网络直播,了解学生的思想价值,为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提供帮助。[2]

1.1.2网络直播是蕴含丰富德育资源的价值平台

网络直播不仅是网上的交流平台,其丰富的内容中也隐含着某些积极的看法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一,优秀的直播内容可以丰富中学生的文化体验,带来多元文化的熏陶。课堂中由于时间和学科的限制,老师很难让学生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而网络直播上汇聚了各种性质的文化,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自己从来不曾体验也不曾理解的文化。“网红”李子柒把农村生活以一种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诗情画意的式样搬上了网络,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文化”的典范。这类直播内容不仅有助于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乡愁”意识。其二,优秀的直播内容带给中学生美德的浸润。比如,网络直播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积极的网络语言,像“把普通的事情做好就不普通”,倡导人们做事情应当脚踏实地。再比如有一段时间流行的“校长撑腰体”,它既要求学生拥有一颗助人为乐的怜悯之心,又鼓励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奋起反抗,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在直播中对“啃老族”现象的讨论和反讽,也能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的直播,无疑会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积极作用,带去美德的浸润。其三,直播间公共话题的互动能够激发了中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其自我意识的彰显和自我价值的建构。直播平台的平等性给了“草根”发言的权利,实时互动让中学生更有表达的欲望。他们在直播间里发表意见,表达自我心声,展现自我认知,在别人的赞赏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丰富的现实世界及对热点事件的多角度解读以网络信息的形式进入中学生的生活,对这些信息的认知和处理正是其自我价值建构的过程。对热门话题的参与讨论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之中,这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更是一种价值的交流,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帮助。

1.2消极影响

1.2.1网络直播扰乱中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网络直播的内容非常强调其娱乐属性,因而很多内容具有以下明显特征[3],一是为搏出位而过分求异,但这种过分求异行为往往是与社会主流价值甚至社会常识相违背的;二是消费女性,很多直播节目在直播过程中打色情的擦边球,这种消费除了视觉上外更多表现在主播与“粉丝”的语言互动上,这种对女性的消费助长了低俗文化的泛滥;三是消解意义与价值,过分追求娱乐效果而以调侃吐槽的方式解构社会主流价值观,同质化、浅层次的直播追求给受众带来即时性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不会传达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四是网络直播中“审丑”文化泛滥,一切皆可搞笑。在这些网络直播文化的熏陶中,网络语言与吐槽思维也渗透进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当中,很多中学生把“网红”当做心目中的英雄,很多中学生认为有些“网红”直播自己邋遢的生活体现了真实,这种审美的扭曲对中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不利影响,模糊了美丑的界限,没有了高雅与低俗的区分,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1.2.2网络直播冲击中学生价值观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更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但是网络直播的出现,对这种影响模式造成了冲击,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对新旧事物的不同看法会产生分歧。教师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构建的威信在互联网纷繁的信息面前受到了挑战,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道理不像以往那样认同。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于发育形成阶段,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上义正词严,其实带有负面影响的言论所误导。比如,学生被充满新鲜独特的网络直播所新颖,就会认为所谓的新奇的、现代的就是最好的,而过去的、传统的就是古板的、过时的。网络直播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及主流思想有很多不同,主流思想观念是强调社会公德、强调集体,而一些网络主播却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强调个性。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德育观念和网络直播中接受的观念一旦发生冲突,往往是学校接受的德育观念败北。网络直播上部分宣扬唯我主义、金钱至上的负面思想,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让中学生非常不容易形成稳定而正确的价值观[4]。

2网络直播影响下德育教育的对策

2.1对网络直播影响下的中学生德育教育进行反思

2.1.1检视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

德育教育是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意识的重要手段,但是,教育内容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变的落后,所以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首先,要展示德育教育的时代性和文化性。由于网络直播对传统观念的影响,新时代的一些道德标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显示出时代特征,所以德育教育也要遵循时代的要求对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其次,要兼顾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问题。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具有形而上的特点,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在思考社会问题的时候,想法过于理想化和空洞,与现实严重脱轨。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在提出意识形态的观念时,其讲解素材要从社会时事中获取,做到二者兼顾。再次,要注意理论完善,逻辑自洽,形成体系,让学生因理解而认同,因认同而践行。网络直播能够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带来冲击,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给中学生塑造的价值体系不完善,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影响。

2.1.2反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德育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教育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教育方法要考虑是否符合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方法在使用之时要因人而异,结合实际情况操作。其一是榜样教育法。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树立一个思想道德模范来引导学生向他学习和模仿,也就是所谓的榜样力量。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如果榜样受到教师的宣扬和许多人的效仿,学生就会下意识的跟随潮流。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直播中的一些正能量的人和事,比如讲好中国故事的李子柒,还有中学生熟悉的本地正能量的“网红”发挥榜样作用,鼓励学生向其学习。其二是隐性教育法。许多学校的德育教育都是旗帜鲜明、口号响亮的显性教育,其实,教师也可以采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来教导学生,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潜移默化自己的举止行为和思想道德意识。其三可以采用网络文化教育法。这种方法较之前两种更具有创新性,因为它是要结合网络来实现目标。比如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直播中,让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5]。

2.2主动占领阵地,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2.2.1依托平台,用优秀的网络直播内容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毛主席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我们要认识到,对于极具可塑性的中学生而言,网络直播是影响他们的一个思想领地。我们对此不可忽视,要抓住这一阵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师要看到网络直播这一平台的优势,要思考网络直播带给我们德育教育的挑战和启示,要有意识抓住并利用好这一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创作优秀的网络直播内容,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用网络直播的案例召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对网络直播现象展开讨论,学会辩证的看待网络直播。一些积极的网络直播语言,一些反讽社会不良现象的直播视频都是我们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拓展德育教育的阵地,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动态,教师也可以更好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6]。

2.2.2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中学生健康文明

利用网络直播的能力网络直播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信息,就目前看来,很难做到建设一个完全干净的网络直播环境,并且也很难约束中学生对网络直播的参与,但是中学生还没有足够强的自制力、意志力和完全的判断力,所以在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和思想时,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传递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教育者要引导中学生理性参与网络直播,除了时间的控制和内容的选择外,还要注意情感引导,引导学生不要沉迷于其中,特别是不要把情感依赖建立在网络直播上,要看清网络直播的表演性、娱乐性;其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伦理和网络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教育等。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直播,什么直播可能会侵犯到别人的隐私;要让学生知道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但网络直播也要以法律为界;再次,还要特别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7],要让高中生明白在网络直播的集体狂欢中要始终谨记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责任担当,自觉抵制负面信息和不良行为。通过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中学生健康文明使用网络的能力,自觉选择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有效化解网络直播带给他们的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直播给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影响和挑战。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这些影响和挑战,既要看到网络直播给中学生德育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之处,最后,化挑战为机遇,针对网络直播对中学生德育教育造成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作者:吴向明 单位:环县第二中学

中学生德育教育策略3

一、德育是素质教育之首

德育,自古有之。在我国古代,古人圣贤尤为重视一个人的品德教育,认为它是众多教育之首。但凡受人尊重敬仰之人,无不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社会上更是有尚德之风。中国历史上,强调做人要做君子,并根据一个人德、才具备的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才是圣人。不难看出,古人把德育排在第一位的,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司马光为什么要说“德者,才之帅也”。[1]其实,不但中国人重视德育培养,西方世界也非常重视德育,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所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弥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把德育作为核心,落实德育核心地位,关键是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观念。德育作为诸育之首,应充分发挥其对人才成长的动力、方向和保证作用。

二、西藏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林芝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86人,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07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年级99人,山南市贡嘎县中学初一年级98人,拉萨市林周县中学初二年级88人。其中,高中3所(林芝市第一高级中学、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初中2所(山南市贡嘎县中学、山南市贡嘎县中学);分属西藏7地市中的林芝市、那曲市、山南市和拉萨市;男生235人,女生243人;藏族467人,其他少数民族11人(门巴族6人、珞巴族5人),具体情况见表1调查的总人数478人,达到了统计学上大样本要求。被调查的学生来自5个不同年级(高一、高二、高三、初一、初二),西藏7地市中的4个市,基本能代表西藏少数民族中学生。

(二)抽取方式

采用统计学上的随机抽取方式,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为西藏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现状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基本信息,包括:学校、性别、年级和民族(不包含姓名,采取无记名作答,确保答卷人真实意图反映);第二部分为德育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0个德育问题(分别从热爱祖国、爱护环境、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立志上进、孝敬长辈、民族团结、尊敬师长、友爱同学、遵纪守法的10个德育维度设计问题)问卷以选择题形式,采用李克特氏量表(1-5Likertscale)五点计分法;1=非常不愿意,2=不愿意,3=不确定,4=愿意,5=非常愿意;被调查对象在每个题项后的五个选项中任选一个代表该题项与自己实际状况相符合的选项,采取答案1为1分,2为2分,3为3分,4为4分,5为5分的计分方法。2.访谈在调查的5所中学中,提前精心设计了德育访谈提纲,随机抽取3名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个别访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西藏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水平整体较高通过调查的数据分析,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总平均分为4.2分,最低的德育单项平均分3.5分(立志上进),最高的4.7分(助人为乐)。不管是总平均分还是各个维度的单项分都超过了3分,这说明西藏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水平整体较高。西藏地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地广人稀,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他们几乎全民信教,笃信佛教,佛教教义中要求人们多做善事。他们的德育水平整体较高,和这些因素密切相关。2.在助人为乐、民族团结、孝敬长辈三个德育方面表现尤为突出。通过调查,在10个德育维度中,助人为乐、民族团结、孝敬长辈表现尤为突出。具体情况见表2通过个别访谈学生,咨询相关领域专家,深入探究这几个德育维度。助人为乐和他们信仰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正相关,他们从小就和父母到寺院礼佛,接受喇嘛的佛教教诲,助人为乐多做善事。民族团结德育维度较高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德育教育。老师们在德育课堂上经常告诉学生,他们能够享受“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以及高中免费教育,[2]这和内地各省份无私援助是分不开的。每年国家对西藏都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帮助西藏发展,同时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上,更是实行“组团式援藏”,他们身边就有许多汉族援藏老师[3]。孝敬长辈德育维度较高,这和藏民族文化传统有很大关联。从古至今,他们都保持着孝敬长辈这一优良的文化传统。例如,在西藏各地市的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是极其普遍的现象。3.其他少数民族和藏族在德育方面的表现没有差异。在西藏的少数民族中,藏族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林芝市下属的县[4]。他们和藏族有着密切的交往,受藏族的宗教文化影响很大,很多人也说藏语。从数据上来看,他们的德育平均分几乎相同(藏族4.21、其他少数民族4.19),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表现。

三、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问题

西藏的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水平整体较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普遍较好。同时,通过调查和实地访谈,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部分学校对德育课不够重视。通过调查和实地走访,我们发现在个别初中学校,和语数外等学科相比,德育课处于边缘化状态,课时量严重不足。部分思政课老师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同时思政课大多由年龄较大快要退休的老教师充当。

(二)部分家长在孩子家庭德育教育方面严重缺失。通过个别访谈,我们发现部分家长在孩子家庭德育教育方面严重缺失[5]。在思想上,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完全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他们只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了。

(三)在部分基层农牧区,缺少政策宣传和良好的社会德育舆论导向。通过调查,在部分基层农牧区,受种种条件限制,缺少政策宣传和良好的社会德育舆论导向。众所周知,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有良好的社会德育舆论导向,对基层农牧区的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四、关于西藏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现状的对策建议针对少数民族中学生德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德育素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1)在学校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德育课的开展和高质量的实施。学生的德育素质提高首先来自于学校德育课高质量的开展,德育老师的正面教育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学校开足开齐思政课,选拔优秀的思政老师进行授课,确保德育课高质量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教育他们养成热爱祖国、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除此以外,要坚决杜绝挤占思政课的情况发生,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德育培养的主战场。(2)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家人应该主动担负起孩子“引路人”的作用[6]。学生在放学后以及假期中,和他们陪伴时间最多的当然是父母家人。父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必不可少,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父母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德育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西藏的基层农牧区,虽然许多家长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一直保持着孝敬父母的优良文化传统,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跟着模仿孝敬爷爷奶奶。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德育对学生的培养,摒弃“德育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3)在政策层面,应该继续保持和营造“人人做先进,人人争先进”的社会氛围,特别在基层农牧区,应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在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许多的好政策,广泛宣传和鼓励人们学先进做先进,设置了许多的先进荣誉称号,例如,“先进双联户”、“先进个人”、“先进僧尼”、“模范寺庙”、“民族团结模范家庭”等等[7]。同时,每年对先进个人、先进家庭、先进团体进行大规模的表彰和宣传,营造了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基层农牧区,我们应该补齐短板,加大宣传力度,给农牧区的少数民族中学生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德育水平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谈大学生的“德”[J].《中国高教研究》,2006(03):19.

[2]徐伍达.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农牧区历史巨变[J].西藏研究,2019(02):46.

[3]王学男.教师多维融合:深化“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核心[J].中国民族教育,2020(01):21.

[4]朱玉福.西藏门巴族、珞巴族特色经济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42.

[5]陈海涛.当代青少年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01):28.

[6]杨晓杰,吕守萍.家庭德育教育中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4.

[7]邱泽奇,许英康.“双联户”:西藏自治区基层组织形式的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1):51.

作者:罗玉正 单位:拉萨那曲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