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初中地理教学探索3篇

初中地理教学探索3篇

时间:2023-02-28 11:47: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探索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地理教学探索3篇

初中地理教学探索1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一些老旧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所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各个学科的教育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具有地域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综合型学科,其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整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此外,微课教学模式具有资源全球化、教材信息化、教学多元化的特点,也是未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内容占据较大的篇幅,内容枯燥,且教师习惯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一般采用说教式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氛围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做到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并记忆教学知识点。但是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缺点,其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喜好且贴合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明确微课的主题与目标,让学生在观看微课时可以清晰直观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与探究。不难看出,微课可以让教师轻松把控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到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其便捷的优势帮助学生查缺补漏

微课具备时间短、针对性强、内容精练与覆盖面广等特点,它以视频为载体,将教学内容直观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现阶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微课教学模式兼具了储存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和播放软件进行观看和学习;且微课视频对移动设备和播放软件也没有特殊要求,其利用过程十分便捷。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海量的微课视频内容能通过移动设备,如电脑、手机、平板等,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章节,进行查缺补漏、提前预习或复习等,提升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模式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绝对的主导权,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知识就可以完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会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进行微课的观看与学习。微课具有传播载体丰富的优势,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学科时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学习时间与复习时间。微课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态度。(四)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因为地理并不是中考的主要学科,所以课程设置上安排较少,学生在课堂中不理解的问题只有经过了一定时间后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长时间的拖延会导致学生对原本就不受重视的初中地理学科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并且长时间不与地理教师见面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有些学生会羞于向教师请教问题,导致问题一直存在。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和解决这些问题。微课视频的设置中有对课程的评价板块以及对任课教师的留言板块,学生在观看微课时,可以在这两处板块进行留言,对课程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在接收到这些留言后对学生的留言进行一一解答,一一回复。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漏洞,还能使教师更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丰富微课内容。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一)构建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习惯将自己作为课堂中的主导照本宣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且其主观能动性很难在课堂中得到发挥。初中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且理论知识较多,这导致教学氛围十分枯燥且压抑,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为不能理解地理知识而对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降低,逐渐产生厌学心理。但是微课教学模式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微课具有短、小、精的特点,能够将分散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且形象,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有效提升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教师讲解“日本”“埃及”“俄罗斯”等课程时,为有效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模式相整合,帮助学生在课程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中的视频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人文风俗及地域特色等内容,在课程一开始就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再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这些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特征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对歌曲和视频的学习、观看及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中,进而更好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升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模式整合的水平。

(二)教学资源多元化,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一般都是教材内容、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及练习册等,这些教学资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导致教师的教学思维固定化、模式化,教学模式也十分陈旧单一,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学科的质量也很难得到提升。但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模式的有效整合拓展了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渠道。互联网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其教学的各个章节知识,且种类也五花八门,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图片和音频等,还包括了许多文字资料。这些教学资源的出现丰富了教师在备课时的教学资源渠道,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便于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教师讲解“海陆变迁”时,这节课的概念较为抽象,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模式中的互联网渠道搜集一些有关板块移动的动态视频添加到微课的视频中,方便学生直观地观看板块运动的运动方向、频率等细节,从根本上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或者在讲解“‘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抖音上观看一些有关香港和澳门的人文风俗等视频,短小丰富的视频形式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这种方式十分日常和方便。又或者在讲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这节课时,可以添加一些《乡村爱情》电视剧的搞笑片段在微课视频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升其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加深记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和探寻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三)改变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成绩

一方面,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微课教学模式展现的教学内容具有更鲜明的色彩和更丰富的内容及形象,这样的教学手段深受学生的喜爱,并且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将地理知识中抽象的、微观的、宏观的、现实的、非现实的各种事物立体、直观地展现,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欲望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在讲解“海陆变迁”这节课时,可以在电脑上为学生演示六大板块运动的Flash动画,使学生了解到挤压运动和板块张裂运动对地壳活动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红海的形成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且立体起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有序的思维框架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节课的知识和内容,进而提升其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另一方面,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模式的整合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因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多是图文结合的内容,且地图图像上承载了许多地理信息,对地图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质量。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读图意识,在学习中经常将地图一览而过。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将教材中的地理图片放大后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并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技巧,认识地图信息,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读图意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养成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拓展其地理思维。例如,在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区域划分的相关图解展示给学生,通过指示笔的光线闪烁向学生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有效划分,增强学生读图的空间想象力,并激发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与学生讨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这样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教学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不仅弥补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拓展了教学资源渠道,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谢银雪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九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探索2

一、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自2015年起,我市中考招生考试改革中将初中地理作为一门考查学科,地理考查采用全市统一的在线机考方式,采用合格/不合格的评价方式,不再计入中考总分。笔者与同行们开展大量教学实践探索,实现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一周二课时),仅仅使用地理教科书、《地理图册》、《地理填充图册》三件宝贝,达到地理课程纲要的目标,努力让学生喜欢地理,学好地理,人人合格;在合格的基础上,融合“激趣”—“对话”—“迁移”,达到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2016年9月,《全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并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方面,综合指标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2018年1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列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当前,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和关键性以及如何培养等问题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笔者探索分时段模块化任务单学习方式的重要指导和预成目标。“分时段课堂”是一种基于我校学情、指向教学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界定;也是提高学生学力,实现“知识型”课堂向“能力型”“理解型”课堂转变的教学探索,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要求。它主要探讨的是:依据课程学习的知识逻辑、学生认知的交互逻辑,结合不同课型的特点,以划分课堂教学时空环节的方式,推动“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创新力”发展与统整的教学模型的建构。

“激趣”——用情境创设、知识回顾、导学问答、预习反馈、框架梳理、阅读质疑等多种教学活动,在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动机”,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和学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对话”——以语言、动作、行为等为中介,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同伴、自我进行反复的交流,在维持“学习动机”和提升“学习毅力”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建构、视野的交融、素养的提升,进而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迁移”——“对话”阶段后,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学习能力”“学习毅力”解决相应的问题,形成“创新力”。实践之中我们收获颇丰: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教学目标为主线,以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分时段模块化任务单学习方式为核心,将地理教科书、《地理图册》、《地理填充图册》融为一体,以教科书中的重要地图为载体,结合课堂教学的分时段要求,融合“激趣”—“对话”—“迁移”,巧设学习问题情境—交流解决问题之道—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基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培育地理学科特有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及时训练巩固的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分时段模块化学习任务单的编设,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把握两个基础:学生的现有学习力基础和教学目标的基础要求;发展两个潜力:学生可能的发展学习力和教学目标的提升要求。学习任务单编设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二、分时段模块化任务单教学案例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四大地理区域”分时段模块化任务单教学设计与实施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再思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域差异的内容有以下3条: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四大地理区域”模块中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该图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学生牢固理解与掌握此图,并与各章节地理知识融合,等同于学活了八年级地理。“承上”表现为:灵活运用中国地势分布特征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干湿区划分布图、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农业分布图等,予以综合,得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内在因素和合理性。“启下”表现为:以此图为基础,第六至第十一章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中国在世界中涉及的许多内容,都是此图在不同区域的进一步细化。在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资源、积极有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地理教科书、《地理图册》、《地理填充图册》三件宝贝,达成教学目标。以下是笔者和同伴互助合作的教学实践。

(二)分解细化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地理素养的实际,本模块设计立足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以便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基本学习目标设置如下:在地图上明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综合分析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四大区域的核心地理特征差异。依据教学目标,确定的主要分时段模块化学习任务单如下(教科书、地图册、填图册三合一综合使用):1.读透一张图:结合教科书P6“活动”,读透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2.练好两道题:《地理填充图册》P3:第2题“图释导学”,第3题“图文转换”。3.对比中升华:围绕《地理图册》P8~9“中国地理分区”图,研究四大区域核心地理特征。

(三)学生基本学情及教学资源准备

学生进入八年级下区域地理学习,对于八年级上阶段的地理知识可能已经淡忘,正好利用本模块“四大地理区域”中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对所涉及的核心内容以地图形式呈现,进行梳理、比较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综合思维素养。本课时所需的中国地理对应地图,课前就要准备好(建议以PPT的形式),以备学生需要引导时加以利用。
(四)分时段模块化学习任务单编列:以PPT投影方式,呈现任务

分时段任务1.“我会读图”(自主学习):读教材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图5.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首先独立完成下列问题(遇到困难可同同学交流)。1.将图中的界线A与等降水量线相比较:界线A大致与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并用红笔描绘此等降水量线;确定界线A的主导因素是     。2.将图中的界线B与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相比较:界线B大致与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并用红笔描绘此等降水量线;界线B大致与1月  ℃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并用红笔描绘此等温线;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   ;界线B在东部地区的分布接近  岭  河。3.将图中的界线C与三级阶梯分布线相比较:界线C与第__级阶梯分布线基本吻合;确定界线B的主导因素是    。分时段任务1的答疑安排。“小小老师”(同伴互助):针对同学在“我会读图”任务中未能解决的问题,首先由同学提出问题,其他同学予以解答,根据解答状况,对解答的同学予以表扬并记录,供阶段性表扬用。教师准备资源,在需要时予以支持。分时段任务2.“争取满分”:按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3~4第2题“图释导学”、第3题“图文转换”,同伴可以互助,有疑问提出,教师随机抽取2~3名学生的《地理填充图册》,予以学习成果的展示与点评,激发学生“争取满分”。分时段任务2的答疑安排。由于任务2的内容综合性强,学生在独立完成过程中,或许会有疑难之处,鼓励同伴之间开展互助,同伴解决不了的,可以寻找“小小老师”帮助,教师及时表扬。分时段任务3.“读图提升”:运用《地理图册》P8~9,紧紧围绕教科书P6“活动”主题,前后4人为一组,讨论并用简约的语言予以表述,罗列要点并记录在教科书“活动”上。分时段任务4.“当堂PK”:必答竞赛与抢答竞赛。第一轮必答竞赛(基础知识再强化):教师展示教学课件“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围绕教科书“活动”,针对界线A、B、C设计必答题(每组一题),要求对照投影地图,分别阐述界线A、B、C划分的依据,并在投影地图中准确地指出。第二轮抢答竞赛(四大区域情境再现):教师展示四大区域最为典型的景观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图片景观对应的四大区域,并能结合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予以分析。分时段任务4的评价方法:任务4的抢答部分,任务设置的难度逐渐升高,学生通过景观图片辨别所对应地区,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地理原因。要给予小组开放性讨论的时间,学生会罗列出许多知识点。在评价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可以给小组加分,以期更好地激励学生,拓宽学生的思维。

(五)“四大地理区域”分时段模块化任务单教学实施反思

分时段任务1的实施中,与原先教学预设吻合,学生在等降水量线、1月等温线划分的知识点处出现遗忘,经“小小老师”环节,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同学给予帮助,基本都能解决,共计2人提出问题,2人主动解答,获得课堂“小小老师”奖励。最后教师用PPT出示相关划分图、分布图,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巩固。分时段任务2的实施中,与原先教学预设吻合,有一定的难度,经任务1的铺垫,同伴互助,问题得以解决,全班准确率较高。在“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板块,经“小小老师”环节,共计分析出10个意义,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分时段任务3“读图提升”环节,由于任务1、任务2的铺垫,抽取3组学生“活动”成果,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准确率为100%,说明小组讨论是有效的。分时段任务4的“当堂PK”,学生的讨论话题参与积极性可以说是非常高。必答部分表现优秀,全部完整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各组均得满分。抢答部分,景观配对区域均正确;地理原因分析部分难度有点偏大,学生罗列出来的知识点特别多,学生也特别活跃,都力争为小组得分;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对四大区域的核心地理特征,未能及时引导好。

三、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分时段

模块化任务单教学的实践再思考经过一系列的自身和同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以教科书中的重要地图为媒介,以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模块化任务单学习方式为核心,将地理教材、《地理图册》、《地理填充图册》内容做三合一的分时段模块化处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以地图为核心的地理学科特有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确实可以实现融合“激趣”—“对话”—“迁移”,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及时训练巩固融为一体的高效课堂。一是地理分时段模块化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一定要立足课程标准,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地理学科特有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地理学科重要特色是通过地图呈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要求任务单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地图来实现教学目标,用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地图来表达地理事物,揭示内在地理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贯穿每一堂地理课,做到润物细无声。二是分时段模块化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做任务单前一定要对学生的学情做细致分析,学习目标的确定既要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出学生跳一跳就能完成的任务,有助于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三是分时段模块化学习任务单要以问题方式呈现,把地理教科书、《地理图册》、《地理填充图册》三位一体进行整体处理,把内容问题化,问题系列化,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四是分时段模块化学习任务单要体现多样性,既有独立完成的,也有同伴互助完成的,更有小组合作完成的。基础知识的作业性练习,最好独立完成;难度不大,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完成;需要拓宽讨论,尤其是针对教科书中的学生“活动”部分内容,要精心设计成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作者:朱文庆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

初中地理教学探索3

通过调查发现,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有四个大的要素: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综合思维。这些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及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开展初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重视地理课堂中的核心素养培养。鉴于这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所以下文对相关方法进行了简单阐述,希望可以使教师将教材中的各种资源利用起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地理教学的问题

(一)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调查表明,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会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学,这种方法下学生可能会学过就忘,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探究,便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虽然能够实现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学生将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二)没有把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重视起来

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一问题。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解理论知识为基础,无法将其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初中生并不具备良好的能力,因此无法对各个区域中所形成的现象展开分析,无法将知识与问题充分结合,学生也就无法真正形成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的观念以及知识探究的能力。

(三)没有把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还需要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把完成教学任务当作了根本,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了教授,没有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所以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及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二、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地理教学的策略

(一)将课前导学重视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发现,想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就需要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前导入环节,通过借助一些教学手段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状态。那么,为何要从课堂导入环节入手呢?这主要是因为课堂导入环节属于教学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促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会获得进一步提升,当然学生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如果直接对知识进行讲解,那么学生是没办法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在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此时教师直接讲解理论知识的话,学生自然无法听进去;二是初中地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在讲解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是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真正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且能够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导入。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图文声并茂的知识,因此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播放《航拍中国第一季》中与新疆相关的一期。因为这一节目以纪录片的形式为大家展现新疆的地理情景,所以能够为学生的听觉以及视觉带来一定冲击,促使学生对新疆地区的地理特征以及土壤植被等一些特征产生兴趣,并有一定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有趣,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围绕视频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如:“通过对此视频进行观看,大家对新疆存在怎样的了解?”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展开深层次思考,并且围绕自己看到的内容完成问题的回答。在学生完成问题的回答之后,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问题答案,为了方便学生展开观看,教师可以有意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模式。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大家知道接下来要学习什么内容吗?”学生在完成问题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发引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事实证明通过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前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二)对人地关系进行渗透,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进行培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进行培养,往往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完成人地关系的渗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人地协调关系能够产生怎样的好处,并且促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不协调形成的后果。与此同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阐述人地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例如,在教授“农业”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全方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所以,开展课堂教学前,要对教材内容中与人地关系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且能够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完成渗透。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时,教师需要对种植业分布以及畜牧业分布等一些基础的知识展开简单的讲授。在学生了解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地关系,使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如教师可以把南方的桑基鱼塘当作案例,通过引导使学生对其运行方式及内在的生态学原理进行探究,促使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协调的人地关系。在进行不协调的人地关系的渗透时,教师可以引入前几年青海湖过度捕鱼的情景,学生在完成内容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人地关系不协调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运用怎样的措施,才能够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此过程中,将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人地关系构建存在的重要作用以及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事实证明,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完成人地关系的渗透,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三)开展微专题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综合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综合思维属于一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综合思维的培养,根据研究调查,通过设计微专题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微专题教学活动的特点是切入小、深度大,能够促使学生对一个区域进行全面了解,可以让学生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掌握。例如,在进行“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重点对学生展开综合思维的培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为学生的全方位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可以先对基础知识进行教授,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开展降水量与黄土高原环境改善之间的关系的微课题教学。不过,教师需要知道这样的微课题的难度是很高的,而初中生的能力无法达到教师理想的教学要求,所以这需要教师真正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固土措施和降雨对植物种植的影响方法入手,展开深层次的探究。通过开展微专题教学,为学生创设黄土高原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气候、植被以及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了解,促使学生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开展有效的微专题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加深知识印象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四)将实践活动的开展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便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的主要是地球表面,这一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密切关联,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想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教授“工业”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知道,理论知识的教授虽然可以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可以让学生考上心仪的学校,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因此,教师在完成相关知识的讲解之后,应该有意识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并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设计合适的作业,如调查区域内工业生产情况。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以及难度,所以教师需要把学生分成十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登录区域的官方网站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真正了解环境对工厂的影响。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资料进行整合,完成实践调查报告。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发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地理实践力,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将实践活动的开展重视起来,并且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得到有效培养,可以让学生发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综上所述,教师不能只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法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提供了几种简单有效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方法:将课前导学重视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对人地关系进行渗透,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进行培养;开展微专题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综合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将实践活动的开展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姚维东.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名师在线,2020(30):81-82.

[2]赖东.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学科课型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8):872-873.

[3]李林.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探析[J].读写算,2019(06):175.

[4]张国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153-154.

[5]黄文涛.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中文信息,2019(06):138.

作者:张劲松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