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11:07: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小学德育工作范文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好多教师抱怨,孩子上五天课再回家休息两天,在学校养成的好的习惯、规则意识全都消失不见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与教师需要做到有效沟通,在教育引导孩子的目标、方法、要求上能够达到一致,共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概念就是指单纯的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概念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紧跟时代步伐,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青春期等相关知识、普及常见疾病预防知识等。[1]总之,德育是指教职员工组织学生参加德育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自己专业教育方法与手段促进小学生的道德积极正向发展。
(二)德育的特点
1.德育具有终生性德育对人的习惯养成、品格形成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养成便会贯穿人的一生。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德育十分重要。2.德育具有政治性德育是有目的进行的,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国家的指令、上级下达的文件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其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德育具有科学性德育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体系,不是上课时随口讲的大道理,它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德育内容与方法,必须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支撑。教师要根据知识系统的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4.德育具有广泛性德育的含义范围较广,涉及领域众多。德育工作不仅是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还包括法律知识的普及、疾病知识的了解、青春期时期采取的特殊教育方式等。
(三)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意义
1.有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学习速度快,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的最佳阶段。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2.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德育对学生性格的养成、品格的塑造有重大影响。通过德育,我们可及时发现与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实现性格的自我调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受用终生的品格。例如,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意识到父母及家人给予的爱不是义务,要知恩图报,心存感恩,孝顺父母。3.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蕴含着古人丰富的道德精华。通过开展德育,学生可以了解并认同本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价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了发展性评价。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德育,因此影响了家长对教师的支持力度,从而影响德育的效果。2.家庭成员的背景的多样性由于每个家庭成员的学历背景、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经济状况不同,造成他们的教育观念不同,教育方式和方法也随之不同。[2]这就导致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给教师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带来了更高的难度。3.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时间、空间受限家长和教师沟通方式方法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专门的地点。家长未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德育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这导致家长和学校在孩子德育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不利于德育。
三、家校合作对小学生德育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意义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不再是“教育的孤岛”,不得不主动或被迫地与家长及所属社区产生联系。[3]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给予个体“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即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场,它不但使个体认识到“我”是什么,如何认识、对待“我”之外的一切,而且培育个体美好的心灵。人类家庭教育行为,内在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求,外在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4]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以下特点:第一,启蒙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学到了什么,就在纸上画什么,道德教育会更加容易些。父母可以通过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父母带孩子去图书馆时小声说话,出去接打电话,孩子便知道在图书馆不大声说话。再比如一些更简单的事,父母不随手乱扔垃圾,孩子看到了便知道垃圾是要扔在垃圾桶里的,逐渐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第二,灵活性。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能观察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能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及时教导、解决问题。第三,针对性,体现在父母会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于是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的教育方式,更加有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
二、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当前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不良影响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品质影响的重要性,在家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太注意,从而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家长的不良行为。这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习惯养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大多数家长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家庭教育的训练,在对孩子进行德育时,不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未能收到有效的教育效果。2.德育对教师的要求过高虽然我国现在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但德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且德育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德育素养。而且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影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家长和教师德育观念的冲突家长和教师所受的教育不同,采用的德育方式也不一样。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依然“唯智是举”“重智轻德”,更多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教师和家长的学生德育观有所偏差,不利于实现德育的最优发展。4.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存在问题家校合作沟通的方式方法较少,以家长会为主。由于时间有限,并且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交流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涉及德育较少。虽然也有微信群、QQ群等能随时联系的方式,但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双方不能有效沟通,经常会出现误解的现象。家校双方在德育方面不能达成一致,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5.家长和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不平等人们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上。在德育的过程中,学校及教师往往掌握了话语权,家长只是配合,很多建议和想法都没有机会提出。家庭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学校的定位不清,把自己摆在更高的位置,没有做到和家长平等的交流沟通,家长参与也就沦为走过场,并没有实际效用。
(二)当前小学德育问题成因
1.家长的观念依然是“唯智是举”家长有些观念,究其根本是我国过去多年教育评价体制造成的。虽然新课程改革中改革了教育评第四,延续性。这是相对于学校德育来说的,学校德育具有时间性,孩子不会一直待在学校里,家庭教育伴随孩子成长,影响更为长久。
(二)学校对小学生德育的意义
学校教育在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校可以接受道德的完整教育,学会做人。教师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更了解教育内容、明白教育的规律、能够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小学生科学成长。学校教育还能整合、优化个体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有条件、资源组织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三)家校合作对小学生的德育是有必要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应该携手合作,实现双赢。学生德育的责任不能只是家庭或学校单方来承担,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意见想法达成一致,以收到更好的效果。父母的一言一行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家庭德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持久。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教育机构,有其他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家校合作就是要整合这两个教育影响的优势,发挥合力于孩子的德育。[5]教师和家长充分交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携手及时解决问题,这样才会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小学德育家校合作活动的进行,促进小学生德育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责无旁贷[6],不能把责任推给一方,便放任不管。这也体现了家校合作在小学生德育中是大势所趋,是必然的发展阶段。
四、家校合作开展小学德育策略与建议
(一)转变家长观念
教师通过宣传与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家校沟通并不应只限于成绩,学习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这种以分数衡量孩子的好与差,不利于学生成绩提高甚至一生的发展,而在小学阶段德育也是起关键的作用。德育能影响学生习惯与性格的养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些都对学生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家校双方都要增强合作意识、互相信任
家长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学会做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是方法不同。家长和学校需要良性沟通,把双方的想法建议都说出来,避免误解或合作流于形式。双方要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以实现步调一致,共同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三)创新变革家校沟通方式
家校合作不应仅限于家长会、微信、电话、QQ等方式沟通,而应当多方面、多角度与家长交流。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做出相应举动的原因,才能根据不同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策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想法甚至不良行为。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使家校合作更加具体、持久,而不是在走过场,让家长真正参与孩子的德育中。比如,可以设置家长和教师交流日[7],家长和教师共同对孩子近期的行为表现进行探讨,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并及时商量策略进行纠正,在不良习惯的萌芽时期就消灭它,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这种做法不是一时的新鲜,要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只有这样,小学生德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四)建立具体的系统的德育体系
建立健全德育相关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明确家校双方的权责担当,避免双方逃避责任,以确保长效机制的确立,保障家校合作的有序进行;加强监督管理,做好记录。市教育局也要设置督察组到各县,交叉监督家校合作、活动开展、家访记录等情况,以确保公正性。
作者:张淼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小学德育工作范文2
目前我国节假日中包含多个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德育素材。刘桂芳老师认为,教师在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要立足传统节日本身,深入挖掘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德育元素,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1]。节假日时,学生大多跟家长共同度过。现阶段,部分学生家长虽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有效载体,未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在节假日期间,学生睡懒觉、不学习、玩手机等情况较为普遍。鉴于此,本文浅要分析节假日中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对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利用节假日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一)针对传统节日的教学活动效果欠佳
在当前的小学课程教学中,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教师都会结合具体节日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典故及节日的文化内涵,但这种灌输式教育较为枯燥,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受课时所限,教师的讲解往往不够深入,相关教学缺少延续性,使得教学活动效果欠佳。
(二)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然而,很多家长并未树立起“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了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因此错失了利用节假日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
(三)家长的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每逢节假日,学生大多是跟家人在一起,或居家休息,或外出游玩。部分家长受自身认知水平所限,无法结合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准确、深入的讲解,即便部分家长怀着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美好愿望,带领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等场所,也往往因无法对孩子进行相对专业的讲解,使得参观学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四)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利用节假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需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但目前,学校并未切实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未与家长就利用节假日开展德育教育进行交流和探讨,未就相关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和内容选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此同时,各级人民政府也未切实发挥指导作用,尚未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未形成育人合力。
二、多主体联合推动节假日的德育教育
(一)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家长应加强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在节假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例如,家长可选择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书籍,与孩子共读,引导孩子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等相关内容,在孩子心中播下德育的种子。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各地会组织一些庆祝活动,家长可领孩子参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接受德育教育。1.利用寒暑假开展德育活动寒暑假学生居家时间长,家长应引导学生做好规划,在安排好学习的同时,带领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此加强德育教育。例如,甘肃省的小学生家长可在寒暑假带领孩子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卫星发射场、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等,帮助孩子了解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史,感受并学习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德育活动在我国,较为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家长应结合各个传统节日,选择适宜的活动方式,加强对孩子的德育教育[2]。例如,在劳动节,家长可带领孩子参加植树、耕作等劳动,还可以开展“今日我当家”等家务活动,让孩子通过劳动,感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认识;在国庆节,家长可带领孩子观看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给孩子讲述国庆节的来历,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引导学生通过端正自己的行为,做一个爱国好少年。3.开展德育活动的注意事项无论是利用寒暑假开展德育活动,还是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德育活动,都应注意以下两点:(1)增强针对性利用节假日开展德育活动,需结合节日本身的文化内涵,组织符合节日主题的活动。例如,元宵节可带领孩子制作花灯、猜灯谜,让孩子感受阖家团圆的和谐氛围;重阳节可带领孩子外出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培养其孝亲敬老的优良品德。(2)丰富活动内容小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久地专注于学习,家长应结合孩子的性格特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方式,对孩子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家长可结合图片、视频对孩子进行知识讲解,可带领孩子参加趣味性强的主题活动,也可让孩子参加节假日的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认知,并提升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教师:以作业的形式巩固德育成果
放假之前,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的类型,给学生适当布置德育作业。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引导,让孩子带着任务用心体会传统节日的氛围,了解庆祝节日的形式,进而深化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教师可以布置“填一填”“画一画”“写一写”等作业,丰富作业的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用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式去展示自己眼中的传统节日。同时,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动一动”,在节假日改变懒散的生活习惯,养成按时起床、吃饭,整理自己的衣物、玩具及书籍,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从而使家庭德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班级微信群,做好学生的德育指导工作,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现以春节为例,分享几种有效的作业形式。“查一查”:引导学生查找与春节有关的诗句、典故等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做一做”:要求学生根据所查资料,做展示卡或小视频,表达自己所理解的节日文化;“转一转”:鼓励学生参与春节购物,在置办年货的过程中,感受春节的节日气氛,在生活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写一写”: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眼中的春节,题材不限,内容不限,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思考、总结、提炼,进而深化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学一学”:可鼓励学生在春节学习待客礼仪及注意事项,提升其接人待物的能力。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要求家长将学生作业分享至班级微信群,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以此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应积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鼓励家长分享假日感受,督促家长将德育融入家庭教育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节假日主题教育
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利用节假日开展德育活动,需多方协同配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指导力度,利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以此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4]。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积极对接学校、社区,鼓励学校或家庭带领孩子参加活动,扩大节假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范围,提升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实效性。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组建德育服务队伍,为小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政策支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协同学校、家庭共同推动小学生德育教育。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节假日主题教育活动的监督管理,对活动全程进行跟踪,避免不规范行为,督促活动实施主体合法、合规组织活动,切实提升节假日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
三、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及家庭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沟通协作,制定德育培养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德育教育。家长应提高认识,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切实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推动家长的育人能力不断提升。家庭和学校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利用节假日,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育人活动,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陈万德 单位:甘肃兰州成功学校
小学德育工作范文3
强调对小学问题学生的德育渗透,就是要求小学教师从源头上重视问题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找准适宜的德育教育方向,帮助他们走出成长困境,科学消除自卑心理等不良情绪。对小学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在于使问题学生在正确、适当的德育教育中,逐步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最终走出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感受关怀,积极成长,全面发展。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许多学校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提出要“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但事实上,仍有部分教师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例如,部分教师仅将德育元素与教学内容浅层融合,如通过灌输式讲解,将理论知识“念”给小学生,不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了解小学生的真实学习感受,无法掌握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另有一部分教师“重智轻德”,将德育教育流于口头,造成德育教育内容空泛且十分抽象。小学生基于自身年龄和阅历去理解“德”,难免抓不住重点,不能直击核心,自然会有学生对德育教育难以认同。[1]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在学习压力不断增大或是生活、学习中遭遇挫折时,就有可能滋生不健康的问题心理,进而发展成问题学生。
(二)教师德育方式过于简单,流于表面
目前,大部分小学都明确了“以德为首,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要求每位学科教师都重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致力于“从基础做起,从细节抓起”,将小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2]但是,细观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实际德育教育效果,不难发现,尽管小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依然有一部分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方式简单,缺乏相应的实际行动;还有一部分学科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不能创新德育教育形式。因此,部分学生无法感受到德育对其道德素质、思想品格的正向影响,德育教育走入困境。
(三)网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目前,德育工作取得的效果与德育工作的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是家校之间未能实现很好的衔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沟通渠道发生重大改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只要与学校教师保持线上交流,大致了解孩子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情况,就算是掌握了学生的情况,对家庭教育层面的德育渗透缺乏重视。[3]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影响力日渐增大,尤其近年来网络教学普及开来,小学生使用网络和电子设备的时间越来越多,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站等。诸多因素造成当前德育教育工作开展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在小学教学中对问题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问题学生”,顾名思义,即指在学习、生活、交往、表达等方面,表现出亚健康心理的学生群体。[4]因年龄较小、思维方式简单、生活经验较为缺乏,小学生在身心健康发育的基础阶段,极易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产生自卑、自负等不良心理。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一部分小学问题学生经常会无意识地嫉妒他人;一部分小学问题学生十分排斥与同伴亲密交往,但自己一个人时又难免滋生孤独、不安心理;一部分小学问题学生常会因为考试成绩与父母的期望存在差距变得自卑、不自信……近年,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出现消极心理的小学问题学生呈逐年增多趋势,亟待引起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重视。由此可见,在小学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关注的教育课题。而完善思想情感教育,成为班主任与思政教师最关心的教学内容。对此,学校一贯要求各学科教师通过语言、行动等关怀小学生,鼓励小学生,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式,以便进一步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问题学生心理素养。[5]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巧用赏识教育。对于踊跃发言的学生,无论其回答正确还是错误,都使用挖掘“闪光点”的方法进行激励指导。先肯定其优点,而后结合不足之处,用委婉语气和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即便是较为内向、不愿表达自我的学生,也能受到环境影响,主动融入集体,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转换学习心态,与学科教师构建友好互动关系。这样的方式可以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较好的扩展,提升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三、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优化问题学生德育渗透
(一)教师转变德育观念,正确认识德育价值
开展对小学问题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学科教师需顺应新课改要求,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树立“立德树人”教育观,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对传统德育方法进行改进。换言之,增加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制订科学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时,才能立足于问题学生的实际需求,确保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品质。[6]以思政教师组织“踏春参观”活动为例,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正向熏陶。只是,在此过程中需注意,问题学生往往缺乏耐心,思政教师需重点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在其思绪游离或者情绪烦躁时,及时引导、点拨,以保证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二)教师对症下药,真心接纳问题学生
结合一些小学教师的德育经验可以发现,若想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学生德育教育,教师就要用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与关怀,注重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的“互动性”和“双向性”,循序渐进,启发问题学生认识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对问题学生“对症下药”。[7]例如,某位学生突然出现“就是要与人反着来”的情况,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细心观察,发现深层原因是该生父母离异后,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博取关注。于是,教师先与该生周围的同学、朋友等进行沟通,带动同龄人给予其关心,借助易于使问题学生放下防备心理的方式为德育教育渗透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再捕捉私聊契机,从其兴趣爱好切入,建立师生互动话题,真诚导入德育相关内容,使其受到鼓舞,重新拥抱美好生活。
(三)合理调整学习目标,鼓励问题学生重建自信
学科教师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引下,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切实做好德育引领,是提高德育质量与德育效率的关键。所以,学科教师应根据问题学生的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德育方案。简言之: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师以不敷衍、多夸奖的德育态度,有针对性地帮助问题学生重建自信,减少犯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问题学生基于个体学习发展需求,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面对的问题,不逃避、不丧气,在学科教师伸出第二课堂“橄榄枝”时,愿意积极向学科教师寻求帮助。
(四)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目前的小学生大部分是“10后”,且以独生子女为主,从小到大倍受关注,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抗压和抗挫折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急躁。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在抓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家长、社会合力开展德育工作,全方位深入贯彻综合德育,丰富德育的实践形式。而要做好这一点,学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协同共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以凸显校内外德育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用为目的,为学生组织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们的体验反馈,帮助问题学生反思、感悟。同时,将问题学生的实践行为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传输科学教育理念,促使家长参照德育实践效果,及时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德育,循序渐进培养问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实践思考能力等,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四、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整合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应发挥自身组织管理作用,针对传统德育教育方式的不足,引导全体教师重新认识德育,达成共识。同时,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探索创新德育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及家校合作关系,逐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促使问题学生有效转化,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作者:韩春梅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东关街第一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