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11:57: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范文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提法,并明确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定为“不少于一万字”,并要求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其阅读视野、提升其阅读品位。针对这一要求,唯有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诸多框架、教学流程的重重束缚,将群文阅读融入其中,在阅读议题的引领下对多篇文本进行解读与分析,并在对比阅读、深度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挖掘文本内涵,与文本内容、作者展开深层次的交流,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群文阅读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的“群文”是相对传统阅读中的“单篇”而言的,但“群文”的“群”却并非“单篇”的简单叠加,“群文”组合的原理是结构化、多文本,这是群文阅读最主要的特征。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紧紧围绕某一个阅读议题或者多个阅读议题,精心选择一组高质量的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李淑云(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实验小学)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文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1.群文阅读与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发展学生其他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搜集文章主题接近或者具有某种关联的“同一类”文本,将其重新整合,使之成为学生的群文阅读材料。这些由教师精心选择的阅读文本文质兼美、内涵深刻,可促使学生在对多个文本进行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对主题形成深刻认识,感受和理解不同作者的语言特色,感悟文本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宽广的阅读视野、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还能提升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学以致用,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不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2.群文阅读与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思维是内在逻辑,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形式。从群文阅读的内涵来看,其本身属于一种对比性阅读,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常常要对文本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展开对比、分析、归纳、辨别,从而找出比较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所在。传统的单篇课文阅读模式,是从头至尾的纵向阅读,其中的比较主要是前后的纵向比较。而群文阅读,由于将多个文本视作一个整体,因此其中的比较除了纵向比较以外,还有文本之间各类语文因素的横向比较。它们纵横交织,可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品质自然会随之提升。3.群文阅读与审美趣味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相比,群文阅读模式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群文阅读常针对某一个事物、同一个主题,用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将其全面、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此,学生在多个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就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从多个角度感悟其中蕴含的深意,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4.群文阅读与文化传承语文课程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过程。虽然在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化知识的积累,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则可帮助学生在结构化、模块化的多文本阅读过程中,从多个层面对文本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最终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1]。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模式开展策略
(一)合理选择文本,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方案时,应科学、合理选择阅读文本,以便于学生在群文阅读学习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素养等,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应关注四个方面:1.文本应具备内在关联性围绕阅读的议题精心选择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阅读文本。在这一过程中,要保障阅读材料的广泛性,不局限于语文教材,还应将其拓展到诸如广告、新闻报道、说明书、电影资料等方面;同时,还应保证群文阅读题材的丰富性,可以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神话、寓言等多种体裁;另外,在选择阅读文本时,还应关注文章的作者。不同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写作风格,可促使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提升语文学科素养。2.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教师在选择群文阅读的文本时,应注重阅读文本的质量,确保学生在文质兼美的作品中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3.确保阅读内容具有童趣在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时,应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富有童趣的群文阅读文章,以便激发学生的群文阅读欲望。4.选文应具备反差感教师在选择群文阅读材料时,还应考虑具有强烈反差的文本,以便学生在具有比照阅读中进行思考,并随之进行辨析、理解、批判等思维活动。例如,在“改变还是坚持”这一议题的群文阅读中,可选择《井底之蛙》《愚公移山》《郑人买履》《邯郸学步》四篇文章,由于这四篇文章具有明显的认知冲突和思考空间,可促使小学生在具备强烈反差的阅读体验中,产生一系列思维活动,提升判断力和思维敏感性[2]。
(二)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科学设计群文阅读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应设计一个明确的阅读议题。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在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效的阅读,才能围绕阅读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目标。如果忽视了阅读议题的设计,或者设计的议题与阅读内容、小学 生的认知程度相背离,不仅浪费了阅读时间,也会影响群文阅读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在设计阅读议题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新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进行分析,据此设计群文阅读议题,引领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并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内容。另外,在这一议题中,也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予关注,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对“文化多样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形成深刻理解和认识,真正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3]。
(三)聚焦语文学科素养,开展多样化群文阅读
1.创设群文阅读任务情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加高效、快速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关注小学生的阅读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可充分发挥阅读情境的引导和驱动作用,迅速捕捉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2.丰富群文阅读体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指学生所具有的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能力及品质。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阅读文本中那些原本比较抽象的人物、内容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品味文本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人物、景物和事物中蕴含的美感。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在以“明月”为议题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可先学生播放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歌曲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勾勒出来;接着,教师将多个文本中关于“明月”的景色描写段落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对照学习。这样的组合设计,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有情境美,还有情趣美;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这就是群文阅读的魅力。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和发展。4.融入课外资源,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还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需要融入一定的课外资源,带领学生阅读教材以外更多的文章,了解我们国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促使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成语故事”的群文阅读中,教师可将中国成语背后的故事进行整合,将其作为群文阅读的资料,促使学生拓宽自身的文化视野,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4]。
三、结语
综上所述,较之传统单篇精讲课文的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的优势要广泛、深厚、持久得多,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从思想和观念上重视阅读教学,还应立足于群文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群文阅读的内涵,合理选择文本,科学设计群文阅读议题,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真正提升群文阅读的实效性,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作者:李淑云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范文2
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强调通过理解单元话题、系统掌握单元知识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群文阅读是一种鼓励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统编教材各单元教学内容均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发,为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结合以上认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通过群文阅读来提升单元整体教学质量的路径与策略,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下文中,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系统论述通过群文阅读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以供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参考。
一、单元整体教学中群文的运用原则
要想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教师需要认真分析群文的运用原则。通常来说,教师在组织群文时要做到不散、不杂、不乱。
(一)“群”而不散——主题明确群文运用的第一个原则是主题明确。明确的主题可以将与主题相关的文章牢牢凝聚在一起,奠定单元教学的基础[1]。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便是以“天津的俗世奇人”为主题,引入了《刷子李》《苏七块》《泥人张》等俗世传奇人物故事。因为主题统一而明确,书中虽然收入了多个人物的故事,却照样能吸引读者认真阅读。同理,在组织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应明确群文主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文章之间的关联。
(二)“群”而不杂——目的明晰在坚持主题明确原则的基础上,教师也要坚持目的明晰的原则,做到多篇文章群而不杂。通常来说,目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如在以“写猫”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组织本次群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不同作者写猫时所用的手法,提升学生描述身边动物的能力。由此,教师便可以引入鲁迅、老舍、郑振铎等人写猫的作品,达成教学目标。
(三)“群”而不乱——主次分明主次分明是小学语文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酌情补充课外文本,但要坚持以教材文本为主。而在教学文本时,教师要坚持以必读课文为主。这样,便可以有效发挥课外文本补充、拓展、外延的作用,并保障学生能够学好教材文本知识,循序渐进地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单元整体教学中群文的运用方式在明确群文阅读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重组和扩容的方式来有效运用群文。
(一)重组重组是指重新组织教材中多篇文章的教学顺序。统编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本身便组成了群文,但在具体运用时,教师应根据需要,打破传统单篇课文教学模式的束缚,重新组织教学顺序。以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重组《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三篇课文。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三篇课文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多数学生喜欢的段落,讲解“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等相关知识,带领学生从喜欢的句段出发,学习单元重点知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三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角度和写作主体。在这样的重组活动中,学生的单元学习质量便得到了提升。
(二)扩容由于教材容量有限,每一单元收入的课文数量多为三四篇,很多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后会产生“意犹未尽”之感。鉴于此,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本,扩大阅读量,便是教师应尽的责任。[2]在运用群文组织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便可适当扩充群文。但在扩容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扩容要有依据。除保证补充文本与群文主题相关外,教师还要分析补充文本的体裁、语言特色、文化元素等。第二,扩容要有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等均可以成为扩容目的。在将相关文章引入群文时,教师要明白引入这些文章的具体目的。以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课文均与神话有关,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神话故事有关的文本。教材中,《盘古开天地》是通俗易懂的现代文,阅读难度不大,而《精卫填海》却是一篇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根据这一特点,在扩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三五历纪》中与盘古开天地有联系的文字内容及绘本《精卫填海》。这样扩容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阅读压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复述文言文文本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由课文《普罗米修斯》出发,引入更多西方神话故事,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东西方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这样有依据、有目的地扩容,不仅可以迅速完成文本补充任务,更可以提升扩容的效果,使群文阅读更有质量。
三、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渐进式导入——引发学生共鸣统编教材中,很多单元的人文主题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采用渐进式导入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与群文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使学生产生参与单元学习活动的动机。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记述了李白、雨来、青铜等人成长时遇到的故事。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描述主人公明明的视频,展示以下场景:场景一:晚上九点,妈妈提出该休息了,但明明还没有看完自己喜欢的绘本,因而在妈妈走后,他又偷偷打开了台灯……场景二:星期六,妈妈鼓励明明复习学过的知识,但是在妈妈离开房间后,明明立刻放下书本,玩起了拼图。场景三:父母告诉明明,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明明问:“该怎样做,才能表现出我对祖国的热爱呢?”……上述场景均与学生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相关,且每个场景分别对应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样,在视频的辅助下,学生便可迅速与本单元的主题产生共鸣,并在教师的鼓励下与同学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趣事。生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内简单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后,教师可以温情导入:“在成长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很多趣事。我们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成长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人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上例中,教师开展单元教学时并未直白地引入单元主题,而是通过“视频分享→生生互动→师生讨论→主题引入”的顺序开展渐进式导入活动,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群文阅读的动机,并在阅读过程中从自己或同学的生活经验出发,深入理解课文主人公的言行。
(二)议题式教学——有效设置议题群文阅读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保障学生群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师需要采取议题式教学策略,通过有效设置议题辅助学生进行思考,保障学生的探究深度。设计议题时,教师应结合群文主题和各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多个“分主题”,并以分主题为议题;同时也可以结合语言教学目标设计多个语言知识讨论议题。以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群文主题为“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教师可以在本单元教学时,设计如下议题:议题一:为“说明白”而选方法。以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多篇课文中与使用说明方法相关的内容。此时,学生需要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细致分析。如习作例文《鲸》中,学生需要分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句话,并通过“四十吨”“十八米”“十几头”三处列数字的细节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突出鲸的“大”和“重”。议题二:为“说明白”而找特点。说明文通常能抓住事物的鲜明特点进行描述,为了学生在后续写说明文时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并写清楚说明主体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需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如在《松鼠》一文中,学生需要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角度和说明过程,了解松鼠的特点。如在描述松鼠的外形时,作者突出了其“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便能有效迁移课堂所学,写出合格的说明文。议题三:为“说明白”而探风格。说明文虽然要做到语言准确、内容清晰且有条理,但并未限制作者的语言风格。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究群文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在独立创作时,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风格,选择平实、活泼或幽默的语言来完成说明任务。
(三)迁移与运用——仿写、创编与整理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输入,更要关注学生信息输出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基于群文阅读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设计迁移与运用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创编和整理等方式内化知识,学会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见闻。以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文本的群文阅读任务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以下活动:活动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展开仿写活动。学生可以仿写多个句段,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粘贴到班级展示墙上。活动二:创作一篇文章,详细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或民俗活动。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互换作品,适当开展点评活动,并结合同学的修改建议完善自己的作品。活动三:整理“抓住节日或民俗的重点、写出节日和民俗的特点”的方法。通过这些迁移运用活动,学生可以有效内化单元语文要素,提升表达能力,由此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群文阅读可以保障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为此,教师要认真分析群文运用的原则和方式,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参与群文阅读活动,使其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顺利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白亚珺 单位:兰州市城关区水车园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范文3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1]其中创新思维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核心之一,同时由于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学生迈向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础。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思维训练存在着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低阶的思维训练,忽略对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高级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满足教育改革提出的需要,也是践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机会,更是对核心素养意识的呼唤。小学语文教学作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主阵地,通过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活动,试图能帮助学生进行高阶思维思维的提升。为使其更好实施和拓展,本文以《小马过河》为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阶思维培育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现状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知目标的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通常被人们认定为思维发展的六个层次。低阶思维是指前三个,高阶思维则指后三个。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2]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仅满足低阶思维训练占多数,忽略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师高级思维培养意识不足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教学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内容高阶思维的训练不足时,如果还只是让学生一味地领会文章的内容或者文章的字词训练,没有具体的让学生怎么去思考问题和联系生活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高阶思维中的核心之一———创造能力就很难以发挥,甚至会受到停滞。使得教学是呈现一个封闭式的循环系统,只是一味的去寻找和得到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高阶思维教学设计有待提高高级思维的培养需要小学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高阶思,教学设计有待提高。从教学目的上体现为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只是训练语文的必备知识和阅读技巧,使得小学生仅仅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的话,要将内容整合,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在教学方法上,尽量让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己。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评价方式也要进行重新设计。
(三)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融入高阶思维不足小学课堂教学融入高阶思维不足,主要体现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比较机械化、封闭化和碎片化的现象。机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较少自己去主动思考问题。同时小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对教师的权威存在着盲目地相信,以至于失去了自己思考动脑的机会。此现象不利于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封闭化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认为依托于教材的展开,按照上课四步走就可以进行,缺乏对思维品质的培养。碎片化教学是因为我们长期仅仅在思考和讨论教什么的问题。仅仅是围绕着教材内容的展开,缺少对可持续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的诉求,使得小学生接收的内容较局限。[3]综上所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小学语文教师高级思维培养意识不足、小学语文高级思维教学设计有待提高以及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融入高阶思维不足的问题,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难以真正主阵地的作用。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们对于学生的要求,不能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思维需求,而是应该有所突破,这也是符合需求层次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和平台去成长发挥,让学生在语文文本学习之中,品味文字的同时获得思维的提升。
二、高阶思维培育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为更好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主要措施有:设立多维目标拓展思维的阶梯性,建立多层问题强化思维的发散性;完善深度学习体现思维的整体性;开展交互活动模拟思维的迁移性,具体阐述如下:
(一)设立多维目标拓展思维的阶梯性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寄希望实施教学后能提高学生当前发展水平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是明确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样也希望通过了解学生的发展起点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拓展,能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要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合理,要明确让孩子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同时以学定教的过程中不能过度拔高。高级思维要求对于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只是依赖于一个方向的发展,而是获得多种目标的训练。同时,目标的制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在起点上能够得到突破。例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二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发展比较弱。因此,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也不能设置简单的问题,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同时不能设置够过高的距离,让学生在这堂课中感到为难。
(二)建立多层问题强化思维的发散性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立足于问题出发,通过问题的层层设计去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好问题就是高阶思维的引爆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问题中去激发自己的思维提升。如果仅仅只是传统课堂上你问我答的形式。只会停留在知识本身的识记层次,这是仅仅属于低阶思维的训练。而通过问题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跳脱熟悉的课堂环境。因此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和文本、事物之间密切互动的机会,让文字变得简单,也变得灵活生动。例如,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中有一道课后练习题。题目是: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这就需要我们要根据这个问题引发不同的目标制定,因为这是一次可以进行高阶思维培养的重要突破点和重要机会,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根据过河联想提出问题,可以设计的高阶思维问题有三个。第一个问题,小马过河的秘诀是什么,他有怎样的诀窍呢?这个问题用聚焦、分层、逐渐深入的方式解决。第二个问题,面对过河这件事,为什么不同的动物对它们的看法却是不一样的呢?这是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第三个问题。你可以用这个秘诀去过哪些和呢?这是训练学生联想和创造能力。
(三)完善深度学习体现思维的整体性高级思维的明显特征是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只是立足于当前的学习,而应该走向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学习,某种上也是深度学习的思维体现。通过高阶思维的训练,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获得深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深度学习朝着广度迈向。因此要通过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解读文本内容,然后去挖掘内容的深度学习理念和要素。例如,《小马过河》可以确定三个高阶思维训练点,三个深度学习机会。第一是思维的条理性。“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一试,是不行的。”看起来是一句劝勉之言,但其实包含着三层韵味:要去请教、要多动自己的脑筋、要大胆去尝试。当我们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表演体验等方式,仔细品读故事,掌握小马过河的三条秘诀,也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第二是思维的思辨性。童话中藏着的另一条哲理是“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对它的认知往往不相同”。借助追问、联想、比较等,训练了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是思维的开阔性。《小马过河》虽然是一则比较简单的童话故事,但是当我们跳脱出这个故事的本身,从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各种“河”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要学会勇敢的向前走。某种意义上也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四)开展交互活动模拟思维的迁移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利用媒体系统进行文章的播放,并且寻找相关的教学媒介,通过学生在视觉、听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通过真实触摸与文章的相关事物。在触觉的感官进行语文教学。语文教材编写,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5]其实,通过观察发现无论是部编版教材,还是统编版教材,它们都非常注重在语文教材当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当中,有大量的古诗文、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故事等篇目,并且有关“两个”传统的内容比重在不断上升。这些课文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和感染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对此,教师应该在课文内容当中去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并且学会在教学过程当中去不断地升华和更新相关文化,与时俱进,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有效的美育教育。
(五)尝试跨学科融合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包容多元、合作创新的观念,亦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之内。[6]不同学科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交互的地方,它们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人类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人的完整发展和成长发挥着协同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互性,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要求学生为即将到来的元旦节设计一张海报。面对海报这一包含语文、美术、数学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与海报相关的知识内容,注意跨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语文作为小学教育当中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涵丰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学会深挖语文教材当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找到有效发挥美育因素科学育人的途径,从而更好地落实美育任务。
作者:李芸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