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人工智能实践探究3篇

人工智能实践探究3篇

时间:2023-02-14 14:55: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人工智能实践探究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工智能实践探究3篇

人工智能实践探究1

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其更加强调智能化、模拟化、拓展化。大学英语学习强调学做合一,将英语实用性与理论基础进行有效融合。人工智能教学的教学设计具有多样性,但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一个,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取向、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来进行设计。通过轻松、新颖的教学活动构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思路。在人工智能教学的运用中,还要注意以提升英语素养为基础,不断进行拓展和探究,寻找适宜的教学模式,利用英语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人工智能教学的辅助下,逐步提升英语教学水平[1]。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优势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视角下,英语的思维习惯、文化背景与我们使用的汉语是完全不同的,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模式有清晰的认知。人工智能技术首先带来的是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学生兴趣的来源。在一个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氛围中,学生会更加愿意去思考相关知识,也能主动去观看一些英文影视资源或者读物,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发展。英语学习肯定不能完全依靠教材,因为一门语言其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局限性的学习只能应付学习任务,却无法把英语语言变成自身的技能。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地完成学习探索,找到高效的教学路径,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概念简单化,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让学生面对英语学习不再茫然。教师需要开发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把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让学生跟随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思考和拓展英语知识。同时,在兴趣的牵引下,促进学生投入更多的努力,完成自身学科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强化学生实践英语运用对大学生来讲,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对于即将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讲,实践运用能力就是重要的教学指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运用场景。把学生的思维从汉语思维导向英语思维,将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中,促进学生敢于使用英语、愿意实践自身所学[2]。比如“howareyou”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打招呼方式,教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给学生营造生活中实际会面的环境,让学生们进行贴合实际的翻译,比如可以根据场景翻译成“你好吗”,或者“你最近怎么样”,这样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完成英语学习,感受不同场景下英语的应用模式,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在课堂中导入大量的情景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路径,得到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合理开发运用,学生们能够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找到英语实践的更多路径,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拓展学习范围在教学改革中一再强调,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及英语素质的发展。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情况来分析,我们平时的语境基本都是以汉语为主,造成学生的英语学习范围相对狭窄,缺少拓展资源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教学优化,拓宽英语课堂的教学范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把大量教材不具备的教学内容,比如生词、句子、文章、视频等教学资源导入到英语课堂上。当前很多大学生都能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但是在日常运用中却出现问题,上文提到的实践能力不足是一个原因,因此,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并不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语言规律,这是进行机械复制模式的学习,导致学生对英语的认知仅仅来自书本,把英语学习变成了模式化的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从网络海洋中寻找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完成英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思维进行完善,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词汇库,也能开拓自身的英语文化视野,让学生形成对英语学习的正确认知,积累更多的知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翻译训练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给学生带来相对灵活的学习路径,改变呆板的教学环境。英语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采用。利用人工智能中蕴藏的无数英语学习资源,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优化提供助力,教师可以不仅仅只是依靠书本上的知识获取资料。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无形中帮助教师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难题。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化的生活实践角度去学习英语,并在不断实践中磨炼自身的英语素养,寻找自己在日常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不足进行着重锻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学做合一的学习体系,这样学生就能够快速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资源利用进行有效的优化,不能简单地搜索出一篇教学视频,或者教学课件,让学生照着学就算完成了任务。实践活动的设计本身就需要趣味性的内容作为辅助,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投入地参与其中。另外,教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很多翻译教学或者实践过程中,学生完全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辅助翻译,把人工智能技术当成是翻译机或者说应用工具,这是不对的,容易造成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依赖,而自身英语翻译能力并未得到锻炼。所以英语教师也必须合理构建教学活动,保障实践过程不偏离教学目标。举例来说,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中便捷的沟通互动优势。例如,以中秋节为主题,展开网络化教学,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父母挑选中秋礼物。教师首先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针对实践题目进行沟通,了解父母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的母亲想要一条连衣裙,也有的学生的父亲想要一个刮胡刀,让学生有了一定的实践方向,然后再利用电脑人工智能登陆亚马逊商城全球购物网站,在网站中找到这些商品后用英语与客服交流,学生可以将父母的想法或者要求用英语告诉亚马逊购物的客服,比如:Mymotherwantsadarkbluedress或者Isyourra⁃zorwaterproof,然后再将客服的英文回答翻译成汉语,以微信或者QQ等人工智能通讯方式传输给自己的父母。此时,学生就相当于扮演一个父母与外语客服之间的翻译角色,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并且实现汉译英、英译汉的双向语言锻炼,强化了学生的生活英语。在实践活动完成后,教师要注意设计总结环节,帮助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线上讨论模式,或者问答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构建高效的实践课堂[3]。

(二)通过人工智能完成情境对话创设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几个要素,而对于大学英语学习来讲,仅靠熟练地掌握教材文章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创新设计中,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构建与英语对话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模拟出真实的感受,实现对学生英语听说实践能力的锻炼[4]。对于学生来说,从汉语思维转向英语思维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若是在学习的前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接下来的听说练习过程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十分重要。人机对话能够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对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学习,在人机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地磨炼学生的英语对话能力,在对话的基础上,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不仅牢固掌握知识,还对人机对话具有浓厚的兴趣,由此学生更加积极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于是,教师便可以利用人机对话模式来进行情境创设,在其中添加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OnedaytourtoBeijing”这篇文章时,为了增强听说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可以将文章中场景片段带入课堂,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拟出北京的一些街景、文化古迹或者风景名胜等,在课堂上营造出游览北京的体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人机对话,人机对话设备具备较强的识别度,所以人工智能设备可以根据学生的所思所想,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完成。比如学生:“WhereisthemostfamousscenicspotinBeijing”,人工智能设备则模拟导游的角色:“TherearemanyplacesofinterestinBeijing,suchastheGreatWall,thesummerpalace,theForbiddenCityandsoon”。学生:“Iwanttoseethenaturalscenery.Doyouhaveanyrecom⁃mendations”或者:“Isthereanyspecialfoodyoucantaste”这些句子能够带给学生新颖的词汇和实景应用的模式,为学生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以及相对自由的人工智能对话内容,对文章主要讲述的主题有深刻的理解,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思考对英语的听说能力进行锻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人工智能对话出发,进行英文交流和探讨,这样便能够逐渐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构建英语语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此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引导下,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并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听说技能。

(三)结合人工智能创设新颖的英语拓展活动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就是要学生自主地进行英语学习和思考,寻找和发现其中的疑问。如果一直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模式被局限,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足,无法运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教学中要克服这种弊端,加强对学生个体的重视,给学生一个可以自主思考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英语逻辑思考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英语教师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平台,给学生一定的学习主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析式学习。英语演讲是大学生日后会参与的重要活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推动作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学生通过直观性的视频内容,融入到活动主题当中,能够显著提升内心体验,把新颖的教学素材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思考,所以这其中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和设施是所有英语教师需要进行开发利用的。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任务进行探索,或者将教学资源制作成视频素材,供学生们在线上进行观看或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举例来说,大学英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mydream”的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进行英语实践练习,现代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注重人工智能+教育相结合,以人工智能和教育为中心开展教学,创建新的教学模式。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查找资料。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这也推动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和进步。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学生用英文展示未来的发展宏图,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建设、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带给学生一定的英语学习资源,开拓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运用人工智能查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5]。然后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课件内容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中英文演讲稿。贴合实际需要的题目是学生非常喜欢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的个人想法和理念用英语进行完整表达,可以借用课件中的一些英语句子或者资源,但也要引导学生敢于创造,敢于发现新疑问,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深度的英语表达,其可以先用英语讲一讲自己未来将从事什么职业,或者自己希望哪些技术可以得到突破,然后进行英语演讲。通过演讲主题活动参与到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描述,从而得到思维的锻炼。

三、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是重要的教育发展方向,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立体化的学习模式。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与现代课堂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教学创新的主要方向。大学英语教师也需要对此作出更多的尝试,探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更多路径,将原始的传授型课堂变成立体化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范围,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出贡献。

作者:邵春曼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人工智能实践探究2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种新的技术科学,擅长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和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够精准模拟人,甚至超过人的智能。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传统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其技术优势有效革新了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社会和生态等多个层面均受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跨越性发展,一些传统的人类劳动也被人工智能技术所代替,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但就在人们惊喜于人工智能技术便利性的同时,大学生的劳动观却受到了消极影响。虽然当代大学生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行业的进阶性改造,但大学生普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和意义没有充分的认知,这使得部分大学生片面性地认为劳动已经可以被技术所取代,故而形成了不正确的劳动观。而劳动是人类立身之根本,更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具有不可逆的特性。故而,在当前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现状并进行革新,由此才能稳定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1]。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

(一)大学生普遍不认同劳动的内生意义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能够维持人的正确发展。而我们国家,也是依靠劳动才得以迅速发展。从根本的角度来看,无论人们创造出怎样的技术,利用技术手段替代了多少传统的劳动工作,人们创造技术的过程也是一种脑力和体力的劳动。简言之,技术发展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无论技术高度如何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无法离开劳动。劳动并不是单纯的机械性做工,而是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这便是劳动的内生意义。但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于劳动有着片面性的理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就是机械性无意义的工作,人们开发技术代替人工,就是为了某一天能够彻底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加之当前各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宣传重点,也都围绕在人工智能取代了某些劳动工作等层面。当代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信息,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后,人就不用参与劳动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否定了劳动的内生意义。而在学生已经形成错误劳动观的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参与劳动,学生便会认为教师在强迫自己参与无意义的工作,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上开始依赖机器劳动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投入社会实践后,的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一部分的人类劳动。扫拖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马桶等性价比较高的技术产物层出不穷,真正令人们获得了解放双手的切实利益。而大学生身处在社会当中,亲眼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劳作解放的过程。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服务。在此基础上,传统的劳动方式,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哪怕是最简单的劳动活动,也对人们有着不容小视的益处。这是因为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手段,是保障人们在任何场合中都能够妥善自处和发展的必要手段。社会和科学行业都无法保证科技技术永远有效,那么人们就更要培养自身的基本劳动能力。但很明显,当代大学生并未意识到掌握劳动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当中的一大部分人,都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充分依赖着机器劳动,甚至有人认为劳动本就应由机器来完成。而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会令大学生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附庸,而非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丧失自我发展中最重要的主动权。

(三)部分大学生逐渐抵触劳动实践社会劳动实践是高校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劳动能力的重要实践项目。社会劳动实践期间,学生们将会参与到基层的劳动工作中,在劳动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投入使用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们的劳动只能依靠自主,或一些简单的机械性工具来实现。绝大多数的劳动工作,都需要学生主导,这会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参与感和操作满足感,也会让学生意识到,无论借助怎样的工具,劳动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人类来完成。但人工智能技术投入使用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对下降。一般普通的、简单的劳动活动,都可以实现无人工参与。而当代大学生耳濡目染,就会认为当前的劳动,已经不需要人来负责。如此一来,一旦高校要求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就会认为这些劳动工作本不该由自己负责,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加上在许多学生家庭中,都配有相关的人工智能设备,学生很少参与家庭中的劳动。因此,当学校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时,学生会因缺少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对劳动实践产生抵触心理[2]。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劳动观教育宣传力度较小教育虽然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宣传力度参差不齐。在高校环境中,专业课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是因为专业课教育质量关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质量,故而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专业课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宣传的重点,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深刻认同了专业课的主体地位。但劳动观教育很显然并没有得到同样的宣传地位。许多高校虽然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但也只是将其置于必修课当中,只要求学生出席、完成学分考核,并不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广泛的宣传。于是在对比之下,大学生便会下意识地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

(二)劳动观教育形式急需更新观察部分高校内开展的劳动观教育可知,许多高校开展劳动观教育的形式比较落后。现有的劳动观教育,都是依托于课堂劳动观知识灌输,以及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口头教育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教育环境如何变化,劳动观都是由教师一个人口头描述,缺少趣味性,更难以促进理解。且这种形式的观念教育,并没有深挖每一位学生对于劳动的观念意识,也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思想上进行设计,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课堂教育和社会劳动实践这两个载体也不具有吸引力。许多高校给出的劳动教学实践,就是要求学生完成校内或者社区内的卫生清理工作,这类工作和学生在家庭中所参与的家务劳动相差无几,学生的劳动视野无法打开,也就无法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不仅如此,如果校方选择的实践场地卫生水平过差,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负面意识。并且,当前学生已经经历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劳动

活动的改革,如果学校坚持将AI技术摒除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就会让学生对校内劳动观教育和真正的劳动产生割裂感,认为校内劳动观教育都是形式主义,而这并不利于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养。(三)劳动观教育意识缺乏创新教育质量虽然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方向和方法,都是由教育意识决定的。教育意识指的是教育者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具体包括某个教育的地位、作用,所需的人才规格、办学质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教育过程等元素。可以说教育意识决定了教育的一系列开展手段。教育意识是一个活动的意识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范围和定义。正确的教育意识必须立足于教育本身,和外界环境对于教育成果的需要去设定。换言之,高校劳动观教育意识的确立,不能仅围绕劳动本身,还要考虑外界对于劳动的一系列影响。而当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劳动观教育,基本都存在意识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对外界的审视不足、不彻底。许多办学人员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和重点是劳动,只要抓好劳动这一点,让学生们密切参与劳动便能够达到教育目标。但学生不仅仅受到学校的影响,外部环境也同样在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劳动观。因此,高校必须创新劳动观教育意识,迎接外界环境对内部教育的挑战[3]。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人工智能影响作用,创设全新劳动观教育体系首先,高校要更改劳动观教育的结构,要尽量避免沿用传统的劳动模式,而提升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成为劳动的主导者,先建立一个明确的劳动目的,再去实践劳动项目,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主动性,也能让学生正确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其次,高校要更改劳动观教育的逻辑,劳动观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教育活动。每个阶段所开展的劳动观教育,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最后,高校必须强调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其教育地位。劳动观教育必须得到大力宣传,学生要密切参与到校内维护的工作中,并且要起到主动性作用,要让学生先承担劳动主体者的工作,再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重要性,切勿舍本逐末。

(二)强调人和技术的主次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高校应该明确开展劳动观教育的本质,那就是要让学生建立坚定且经得住考量的劳动意识,教育目标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学生要充分明确和认同教育的内生意义。而这种想法成型的关键在于,学生必须明确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人创造技术的过程也是一种劳动,劳动不仅仅是扫地拖地,更是思考和建造。教师可将AI技术作为切入点,先带领学生分析AI技术生产的根本意义,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多样性,以及劳动的本质作用。校方也可以让思政教师参与到劳动教育中,让思政教师为学生讲解劳动在我国的重要性,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劳动荣辱观。其次,教师们也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当下的劳动观,以及学生劳动观成型的过程和要点,并针对性建立对应策略。假设学生劳动观错误,是因为本身懒惰,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负责脑力劳动,再让其在完善脑力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切实参与到体力劳动中,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学生体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校方要定期对学生的劳动观进行观测调查,频率可以控制在每月一次。具体则要对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测,重点排查教师是否安排了有意义的劳动,或是能够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劳动。一旦发现学生再次出现参与不积极的问题,要及时挖掘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

(三)活用AI技术更新劳动实践形式,强化学生正确劳动观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不但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素材,更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将其作为教育手段加以应用。人工智能是技术科学,可以模拟真人互动,更能够代替学生进行一些思考。对此,建议高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用到劳动实践过程中,让人工智能成为学生的助手,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正确的劳动观。首先,教师可以将学校内的某个建设项目“承包”给学生,由学生自发组成团体,自发分配劳动任务。这期间,教师只提供简单的辅助作用,校方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项目推进期间,学生需要自主为人工智能分配工作,并负责调试人工智能。由此,校方便能够淡化社会劳动实践中的“劳动”外显属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劳动。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过程中出现的正确劳动意识、劳动行为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劳动,明确劳动也是可以突破固有思维,在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次,校方也可以承担一些基层的劳动项目,要求学生负责设计劳动过程,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重点是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人工劳动在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劳动的本质和劳动的意义,成为劳动最根本的拥簇者。

(四)创建家校教育协同模式,强化学生劳动价值观虽然大学生已经相对脱离了家庭环境,长期生活在学校之内,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根深蒂固,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达成一致,产生协同作用,劳动观教育就无法达到最根本的目标。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抵触劳动,根本原因就是其家庭对于劳动的认知观念同样不正确。对此,高校必须要先同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要保证家长和学校对于劳动观的认知在同一个维度上,对于已经利用人工智能取代家中一部分劳动活动的家庭,学生父母要定期为孩子强调技术只是取代了部分劳动,而劳动的主动权仍然在人们的手中。而对于一些对劳动有着消极认知的家庭,校方要积极调整家长们的思路,要求家长在家中营造积极劳动的氛围,以此来鼓舞学生崇尚劳动。校方也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家长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能力,感受到父母所处时代的劳动氛围,用劳动文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夯实正确的劳动价值观[4]。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人类社会提升了劳动生产的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此停下了劳动的脚步。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大学生都需要掌握全面的劳动能力。而高校在此过程中,必须起到引领作用,既要正确认知人工智能对大学生的影响,更要基于影响过程循序渐进改善大学生的劳动观。人类劳动形式持续性升级,大学生劳动观的教育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不要将影响大学生劳动观的科学技术视作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利用一切学生认可的元素,去提升教育的上限。如此,才能有效平衡外界影响因素和内部劳动观教育目的之间的冲突,实现对大学生劳动观的有效教育。

作者:王康 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工智能实践探究3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一种新的技术科学,擅长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方法和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够精准模拟人,甚至超过人的智能。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传统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其技术优势有效革新了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社会和生态等多个层面均受益,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跨越性发展,一些传统的人类劳动也被人工智能技术所代替,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但就在人们惊喜于人工智能技术便利性的同时,大学生的劳动观却受到了消极影响。虽然当代大学生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行业的进阶性改造,但大学生普遍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景和意义没有充分的认知,这使得部分大学生片面性地认为劳动已经可以被技术所取代,故而形成了不正确的劳动观。而劳动是人类立身之根本,更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具有不

可逆的特性。故而,在当前的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现状并进行革新,由此才能稳定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持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1]。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

(一)大学生普遍不认同劳动的内生意义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都能够维持人的正确发展。而我们国家,也是依靠劳动才得以迅速发展。从根本的角度来看,无论人们创造出怎样的技术,利用技术手段替代了多少传统的劳动工作,人们创造技术的过程也是一种脑力和体力的劳动。简言之,技术发展就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无论技术高度如何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无法离开劳动。劳动并不是单纯的机械性做工,而是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这便是劳动的内生意义。但当代大学生普遍对于劳动有着片面性的理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就是机械性无意义的工作,人们开发技术代替人工,就是为了某一天能够彻底将人类从劳动中解放。加之当前各类媒体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宣传重点,也都围绕在人工智能取代了某些劳动工作等层面。当代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信息,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后,人就不用参与劳动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否定了劳动的内生意义。而在学生已经形成错误劳动观的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参与劳动,学生便会认为教师在强迫自己参与无意义的工作,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二)大学生心理上开始依赖机器劳动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投入社会实践后,的确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一部分的人类劳动。扫拖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马桶等性价比较高的技术产物层出不穷,真正令人们获得了解放双手的切实利益。而大学生身处在社会当中,亲眼见证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劳作解放的过程。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服务。在此基础上,传统的劳动方式,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哪怕是最简单的劳动活动,也对人们有着不容小视的益处。这是因为劳动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手段,是保障人们在任何场合中都能够妥善自处和发展的必要手段。社会和科学行业都无法保证科技技术永远有效,那么人们就更要培养自身的基本劳动能力。但很明显,当代大学生并未意识到掌握劳动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当中的一大部分人,都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充分依赖着机器劳动,甚至有人认为劳动本就应由机器来完成。而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会令大学生逐渐丧失劳动能力,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附庸,而非技术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丧失自我发展中最重要的主动权。

(三)部分大学生逐渐抵触劳动实践社会劳动实践是高校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劳动能力的重要实践项目。社会劳动实践期间,学生们将会参与到基层的劳动工作中,在劳动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技术尚未投入使用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积极性较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们的劳动只能依靠自主,或一些简单的机械性工具来实现。绝大多数的劳动工作,都需要学生主导,这会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参与感和操作满足感,也会让学生意识到,无论借助怎样的工具,劳动归根结底都要依靠人类来完成。但人工智能技术投入使用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对下降。一般普通的、简单的劳动活动,都可以实现无人工参与。而当代大学生耳濡目染,就会认为当前的劳动,已经不需要人来负责。如此一来,一旦高校要求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生就会认为这些劳动工作本不该由自己负责,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加上在许多学生家庭中,都配有相关的人工智能设备,学生很少参与家庭中的劳动。因此,当学校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时,学生会因缺少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对劳动实践产生抵触心理[2]。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劳动观教育宣传力度较小教育虽然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宣传力度参差不齐。在高校环境中,专业课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是因为专业课教育质量关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质量,故而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专业课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宣传的重点,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这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深刻认同了专业课的主体地位。但劳动观教育很显然并没有得到同样的宣传地位。许多高校虽然积极开展劳动教育,但也只是将其置于必修课当中,只要求学生出席、完成学分考核,并不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广泛的宣传。于是在对比之下,大学生便会下意识地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

(二)劳动观教育形式急需更新观察部分高校内开展的劳动观教育可知,许多高校开展劳动观教育的形式比较落后。现有的劳动观教育,都是依托于课堂劳动观知识灌输,以及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口头教育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教育环境如何变化,劳动观都是由教师一个人口头描述,缺少趣味性,更难以促进理解。且这种形式的观念教育,并没有深挖每一位学生对于劳动的观念意识,也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思想上进行设计,自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课堂教育和社会劳动实践这两个载体也不具有吸引力。许多高校给出的劳动教学实践,就是要求学生完成校内或者社区内的卫生清理工作,这类工作和学生在家庭中所参与的家务劳动相差无几,学生的劳动视野无法打开,也就无法建立对劳动的正确认知。不仅如此,如果校方选择的实践场地卫生水平过差,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负面意识。并且,当前学生已经经历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劳动活动的改革,如果学校坚持将AI技术摒除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就会让学生对校内劳动观教育和真正的劳动产生割裂感,认为校内劳动观教育都是形式主义,而这并不利于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培养。

(三)劳动观教育意识缺乏创新教育质量虽然受到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方向和方法,都是由教育意识决定的。教育意识指的是教育者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看法,具体包括某个教育的地位、作用,所需的人才规格、办学质量,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教育过程等元素。可以说教育意识决定了教育的一系列开展手段。教育意识是一个活动的意识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范围和定义。正确的教育意识必须立足于教育本身,和外界环境对于教育成果的需要去设定。换言之,高校劳动观教育意识的确立,不能仅围绕劳动本身,还要考虑外界对于劳动的一系列影响。而当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劳动观教育,基本都存在意识不足的问题,也就是对外界的审视不足、不彻底。许多办学人员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和重点是劳动,只要抓好劳动这一点,让学生们密切参与劳动便能够达到教育目标。但学生不仅仅受到学校的影响,外部环境也同样在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冲击,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劳动观。因此,高校必须创新劳动观教育意识,迎接外界环境对内部教育的挑战[3]。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人工智能影响作用,创设全新劳动观教育体系首先,高校要更改劳动观教育的结构,要尽量避免沿用传统的劳动模式,而提升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成为劳动的主导者,先建立一个明确的劳动目的,再去实践劳动项目,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主动性,也能让学生正确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其次,高校要更改劳动观教育的逻辑,劳动观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教育活动。每个阶段所开展的劳动观教育,要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最后,高校必须强调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其教育地位。劳动观教育必须得到大力宣传,学生要密切参与到校内维护的工作中,并且要起到主动性作用,要让学生先承担劳动主体者的工作,再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的重要性,切勿舍本逐末。

(二)强调人和技术的主次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高校应该明确开展劳动观教育的本质,那就是要让学生建立坚定且经得住考量的劳动意识,教育目标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学生要充分明确和认同教育的内生意义。而这种想法成型的关键在于,学生必须明确人是技术的创造者,人创造技术的过程也是一种劳动,劳动不仅仅是扫地拖地,更是思考和建造。教师可将AI技术作为切入点,先带领学生分析AI技术生产的根本意义,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多样性,以及劳动的本质作用。校方也可以让思政教师参与到劳动教育中,让思政教师为学生讲解劳动在我国的重要性,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劳动荣辱观。其次,教师们也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当下的劳动观,以及学生劳动观成型的过程和要点,并针对性建立对应策略。假设学生劳动观错误,是因为本身懒惰,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负责脑力劳动,再让其在完善脑力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切实参与到体力劳动中,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学生体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校方要定期对学生的劳动观进行观测调查,频率可以控制在每月一次。具体则要对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测,重点排查教师是否安排了有意义的劳动,或是能够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劳动。一旦发现学生再次出现参与不积极的问题,要及时挖掘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

(三)活用AI技术更新劳动实践形式,强化学生正确劳动观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不但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素材,更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将其作为教育手段加以应用。人工智能是技术科学,可以模拟真人互动,更能够代替学生进行一些思考。对此,建议高校将人工智能技术引用到劳动实践过程中,让人工智能成为学生的助手,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正确的劳动观。首先,教师可以将学校内的某个建设项目“承包”给学生,由学生自发组成团体,自发分配劳动任务。这期间,教师只提供简单的辅助作用,校方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项目推进期间,学生需要自主为人工智能分配工作,并负责调试人工智能。由此,校方便能够淡化社会劳动实践中的“劳动”外显属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劳动。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过程中出现的正确劳动意识、劳动行为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劳动,明确劳动也是可以突破固有思维,在形式创新、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次,校方也可以承担一些基层的劳动项目,要求学生负责设计劳动过程,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助手。重点是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明确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人工劳动在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劳动的本质和劳动的意义,成为劳动最根本的拥簇者。

(四)创建家校教育协同模式,强化学生劳动价值观虽然大学生已经相对脱离了家庭环境,长期生活在学校之内,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根深蒂固,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达成一致,产生协同作用,劳动观教育就无法达到最根本的目标。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抵触劳动,根本原因就是其家庭对于劳动的认知观念同样不正确。对此,高校必须要先同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要保证家长和学校对于劳动观的认知在同一个维度上,对于已经利用人工智能取代家中一部分劳动活动的家庭,学生父母要定期为孩子强调技术只是取代了部分劳动,而劳动的主动权仍然在人们的手中。而对于一些对劳动有着消极认知的家庭,校方要积极调整家长们的思路,要求家长在家中营造积极劳动的氛围,以此来鼓舞学生崇尚劳动。校方也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可以让家长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能力,感受到父母所处时代的劳动氛围,用劳动文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夯实正确的劳动价值观[4]。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人类社会提升了劳动生产的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此停下了劳动的脚步。无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大学生都需要掌握全面的劳动能力。而高校在此过程中,必须起到引领作用,既要正确认知人工智能对大学生的影响,更要基于影响过程循序渐进改善大学生的劳动观。人类劳动形式持续性升级,大学生劳动观的教育也需要不断迭代更新,不要将影响大学生劳动观的科学技术视作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利用一切学生认可的元素,去提升教育的上限。如此,才能有效平衡外界影响因素和内部劳动观教育目的之间的冲突,实现对大学生劳动观的有效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家璇.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发展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2(6):64-68.

[2]何鹏飞,杨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2,29(2):134-140.

[3]赵麑.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变革及应对[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43(2):99-103+116.

[4]刘瑞,韩同友.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2,31(2):35-39.

作者:王康 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