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3篇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3篇

时间:2023-01-05 11:45: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景观规划设计应用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3篇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1

1对场所的认识

1.1场所的定义场所即活动的地方,是由具体的物质组成的一个整体,是物质的性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等的总和,将决定物质组成的“环境的特性”,即场所的本质[1]。一般而言,场所都具有其“特性”或“气氛”,因此,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

1.2场所结构场所由自然和人造物质组成,其结构通常以“地景”与“聚落”来描述,物质的集中、发散或包含与被包含,形成场所系统,即“空间”,“空间”是三维的环境,集中性、方向感、韵律感是空间具有的主要特质,空间特质让人感受到场所的“特性”[2]。空间的特性是比空间更普遍而又具体的概念,一方面暗示综合性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具体的造型,以及空间界定元素的本质。特性一般指能感受到的氛围,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人们置身场景中往往被其特性所震撼,如庄严的、广博的,这成为人们体验的重要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的特性受时间的影响,因季节、气候、文化背景而不同。特性由场所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所决定。因此,置身于一个场景,天空的颜色、地面的质感、建筑的立面、植物的疏密以及此时的天气等共同带给人们立足的氛围。

1.3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是基于建筑环境的现象学基本观点。场所精神即人在参与场所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场所氛围,对场所萌生出的归属感或认同感,即人和物存在于场所的意义所在。场所的气氛由场所的空间及其特性形成。场所不同于一般空间的组合,重要的是空间及其特性所构建的方向感和认同感背后所蕴涵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得存在的立足点,就需要辨别方向,知道置身何处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感受到归属于某一个场所,即表示有存在的立足点。

2服务区场所的组成要素

2.1自然要素天景、地景、水景、生景等自然景观是构成环境的基本要素,优美的自然景观能引起人的审美和欣赏活动,带给人难忘的体验。(1)天景。服务区所在地的天空景象,如日月星辰、旭日夕阳、云雾冰雪、风雨阴晴等,是构成服务区场所的要素,光阴的变化让人们感知到时间的存在,是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资源。(2)地景。大尺度的山景、戈壁、沙漠、草原、海岸等地景资源让人震撼。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山景如峡谷、奇峰、石林、洞穴等造就了江山如画的景色。高速公路穿山越岭,服务区有的被群山包围,有的傍山、临崖,有的可远观山景。(3)水景。泽水而居是人的天性,服务区临近水体,可观江、观湖、观海,包含水景,成为场地中的景观。(4)生景。主要是森林草原、古树名木、植物群落等生态景观,随季节变化,调节改善气候,带给人们清新的环境。在设计中既要保留自然生境,通过效仿生景,如采用乡土树种等方式,更好地与生景融合。

2.2人工要素1)建筑。服务区的建筑主要有综合服务楼、加油站、维修站和设施设备用房等。一般建筑在环境中占主导作用,成为主体。通常服务区综合楼布置于场地的中央,建筑的外观基本定格了服务区的风格。建筑的造型、色彩、比例、尺度等影响着服务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展现了当地独有的文化,如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沉稳大气的晋派建筑以及巴渝吊脚楼民居,特色鲜明。2)公共活动空间。服务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停车场和主体建筑之间的场地,是组织交通以及协调使用休息设施相互位置关系的空间。除满足人的通行外,广场还具有休息放松、集散交流的作用。适宜的空间尺度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太空旷显得缺乏层次,太狭窄又显得拥挤。作为特定的一个区域,广场的路径、节点、边界、标志物等构成的意向以及铺装、绿化、文化小品、休闲设施等展现的空间特性决定了广场的氛围。3)绿地。服务区的绿地由外围绿地、缓冲绿地、节点绿地、建筑周边绿地等组成。绿地是场所空间中的配套与补充,起到丰富景观、美化建筑、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植物的丰富性,乔木、灌木、地被的不同层次搭配,以及天然的色彩、质感、气味,带给人们不同的景观体验。4)停车场。停车场是服务区用地占比最大的设施,通常一个服务区50%的面积为停车场。服务区须满足不同车辆的停车需求,如小车、客车、货车、超长车等,危化品、牲畜等车辆的停靠,无障碍停车区。停车场的布置需要综合考虑车辆的类型、数量以及停靠时长。停车场的整体布局、地面铺装、绿化景观及标识标线等组成了停车场的特性。

3基于场所精神的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尊重自然首先,尊重自然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服务区沿高速路分布,大致间距为50km,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科学对待服务区的选址,尽可能地避免为建设服务区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其次,服务区的布局应避免生搬硬套,充分理解周边环境的特性,并以此为设计的灵感,通过再现、模仿、抽象概括等方法,在形式和内涵上寻求与环境的一致性。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服务区选址尤其困难,难免会通过填挖来实现服务区的场地平整。重庆大观服务区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为了避免山体开挖,保留服务区场地中的山体和植被,服务区综合楼与加油站打破了传统的整体式布局,而分布在山体两侧,整个服务区与环境互相环抱,营造了亲近自然的环境氛围。周边环境植被茂密,服务区综合楼建筑则选取了森林元素,诠释了尊重自然、源于自然的理念。

3.2融于环境服务区被周边环境和高速公路围合。气候、水文、植被、地形地貌以及环境的质感、肌理、色彩等形成了环境独有的特质。要让服务区融于环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好环境资源,强化环境的特性,形成服务区与环境的共鸣,人们置身和谐的氛围中,留下难忘的体验,由此对环境产生认同。其一,在设计中通过采用乡土元素,体现服务区环境空间的地域性,让受众真实感受到所在何处,体现环境对人心理上的关怀;其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如水体、林地等,通过依山就势的布局,让服务区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中,以开放的形式展现自然风光的美丽,并与之融为一体。回归自然、展现乡土能成为当今环境空间设计的主流,与城市生存空间的紧张与压抑是分不开的。乡土元素来源于本土环境,普遍存在和使用于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蕴含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经验和智慧,乡土材料已不仅仅是物的概念,更是彰显地域特性、精神内涵的文化符号。乡土元素通常分为乡土材料和乡土经验。

乡土材料主要有乡土植物、石材、木材、竹材、砖、瓦等,与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协调性,易于形成具有乡土意味的轻松有趣的环境氛围;乡土经验即传统的结构形式、建造技术以及人们对自然的理解,长久以来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它融合了当地人们生存的智慧,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文化符号。服务区的建筑、文化小品、休闲设施可以作为乡土经验的载体,通过对乡土经验的表现,有益于构建意味深远的景观空间。东庐山服务区依山傍水,自然环境的山清水秀与服务区的外向型布局相得益彰,让服务区成为赏景观景的好去处。另外,服务区充分利用了滨水和山林资源,采用大量的乡土植物、当地特色石材,布置了休闲广场、栈道、景观廊道等营造亲山亲水的园林式服务区。

3.3清晰的方向性良好的方向性能让空间更加有序,在环境空间的活动更便捷,从而带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方向性对于服务区与环境而言,主要是其空间的特性,如水平延伸、垂直挺立,体现了小环境与大环境的关系。就服务区及使用服务区的人而言,方向意味着从一个起点到目标点的趋势。场所精神理论将方向性作为环境空间存在的意义所在。路径清晰、意象明确是构建方向性所期望的效果。在服务区的环境空间中,让路径和节点、空间易于辨识是提高方向性的主要方式。标识系统是最直接的对方向的明示。在节点、交叉口,根据车行和人行的需求合理布置标识牌,引导人们达到目标点。在服务区楼、公厕、车辆维修点等提示人们目标点所在。标识系统以醒目、易识别为原则,在色彩、质感、文化符号上要与环境协调统一,比例尺度、文字大小等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志性强的综合楼建筑如高耸的塔楼等,可以让人们远远地看到服务区,清晰地感知自己身在何处。特色鲜明的节点小品景观、植物造景、景观廊架、铺装色彩和纹理特色等,轻松又自然地向人们暗示了方向。

3.4以人为本的环境

3.4.1合理的空间尺度人作为个体存在于环境中,环境是否舒适怡人,主要取决于与周边的人、环境的空间关系。心理学将个体空间需求分为4种距离:亲密距离(15~45cm)、个人距离(45~100cm)、社交距离(1~3m)、公共距离(≥3m)。外部环境不同的空间规模、功能和容量,让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表现为心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用性。密度过大,个体领域被侵犯,会让人感到拥挤带来的压力;密度过小,人们觉得空间显得空旷、寂寥。根据人们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活动和行为,可将环境空间分为公共空间领域、友情空间领域、私密空间领域3个层次。选择适宜的空间尺度可以提高人们在环境中的舒适度。如二人闲聊空间座椅摆放距离不宜太远,个体放松舒展身体需相对宽松的环境等。友情空间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内的主要社交空间,活动人数一般在3~5人,5~10m的空间领域比较恰当。友情空间蕴含在公共空间中,公众空间可以理解为由多个散布的友情空间组成。服务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考虑友情空间的领域和容量。

3.4.2倡导通用化设计服务区的受众以出行目的划分为司机、旅客、游客,包含老人和儿童、健康人和病弱的人,残障人,外国人和本国人等。出于各类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和需求的差异,服务区面向大众,需要倡导通用化设计营造无障碍的环境,降低环境对人们能力的要求水平,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利用、享受环境。如在设计安全活动的位置加强标识和色彩提示,减少或避免尖锐物体在环境中的出现,尽可能地去掉台阶、增加扶手,完善中文、英文、盲文文字标识等,这都将让孕妇、残障人士、老人和儿童充分感受到环境中自由、平等、尊重的氛围。

4结语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高速公路服务区势必将被纳入整体的交通规划、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中,这将更有利于区域基础设施及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网的节点,也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场所系统。服务区要留得住人,成为大区域的旅游路线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积极地去处理“环境和服务区的关系”,处理在服务区场所中活动的“人、车、环境”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共生的氛围。

作者:胡晓红 单位: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2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内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人们对乡土民俗文化愈加重视。如何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乡村振兴可分为五种类型:带动产业振兴的项目驱动型,助力生态振兴的集聚提升型,实现人才振兴的创业激活型,提升文化振兴的古村活化型,引领组织振兴的红色旅游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使文旅产业焕发出新的发展活力,既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又深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拥有充足的乡村旅游空间和自然资源。2021年,惠州“十四五”规划在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划,提出引导资本流向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同时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景观规划设计,这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全域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模式,完善配套公共设施,提升服务意识,培育新业态。因此,对在美丽乡村视角下深化惠州全域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是惠州市从战略高度合理规划和有效扶持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也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乡协调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形象的现实需要。

一、惠州乡村文旅资源及建设规划概况

(一)惠州市乡村文旅资源分类1.非遗鉴赏型文旅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等。惠州目前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27项、市级非遗74项、县级非遗156项。2.生态康乐型文旅资源惠州市依托丰富的山林海资源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及文旅产业升级,完善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利用北部山区森林资源引进项目,依托象头山、罗浮山、南昆山、莲花山四大名山,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发展生态康乐型旅游。3.民俗体验型文旅资源惠州地处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且水域陆路交通发达,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惠州民俗在岭南民俗中有其独特的亮点,其中包含以粤菜三大菜系之一的东江菜系为特色的东江饮食文化;以龙形拳、李家拳、白眉拳、莫家拳、东江麒麟、客家山歌、惠东渔歌、舞火狗为特色的游艺民俗;以苏东坡传说、罗浮山神仙传说为特色的东江民间文学;以东江凉帽等为特色的东江民俗服饰等。东江民俗文化中多种文化形态兼容共存,使得惠州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活动。4.古建活化型文旅资源惠州市有关部门支持乡村积极活化古建筑资源,打造村级文化部落。目前,惠州多个乡村已利用古建筑积极发展特色民宿及文化部落,如博罗观背村、惠城墨园村、惠阳周田村、博罗旭日村、龙门功武村等。同时,在传统客家村落及历史建筑中对客家文化、渔家文化等乡土文化进行活化利用。目前,博罗上良移民村、惠阳秋长木公幌村、凤悦秋长谷里、良井原乡、旭日古村、万洞古村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各有特色。

(二)惠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概况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惠州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惠州市正在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惠州市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编制指引》的指导下,惠州市目前正在开展“多规合一”试点村庄规划建设,未来将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现代美丽乡村。2017年,惠州市提出要做中国乡村振兴典范、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中心、深莞惠先进制造示范基地、低碳生活质量引领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将惠阳区良井镇打造为大湾区生态科技示范第一镇,将矮光村、时化村、大白村、霞角村等连片行政村,建设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

二、惠州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现存问题

惠州通过文化赋能旅游,并采取美丽乡村建设助推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思路。乡村文化旅游景观规划建设在此背景下得到初步发展,但仍存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管理体制不成熟、品牌宣传渠道狭窄、配套文化旅游设施不足、本地文化特色未深入开发等问题。

(一)项目同质化现象明显近年来,许多乡镇村庄在打造文旅项目时,未能充分结合本地自然和人文资源,项目同质化严重,乡村照抄照搬其他地区旅游项目和经营模式等现象屡见不鲜,乡村人居环境从建筑材料、景观设计风格到植物选择等都出现同质化现象,导致千村一面局面形成。

(二)不重视景观原真性保护不重视对乡村景观原真性的保护,区域文化特色不突出。对乡村景观原真性的保护包括对人文社会元素及乡村生态元素的保留,保持乡村生态景观的原真性是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三)引领性品牌企业缺乏目前,许多乡村虽具有景观规划意识,但没有成熟的规划策略,零散资源整合能力及整体规划能力仍需提升。如今,国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为景观规划提供了政策支持,但如果没有龙头企业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将无法提升产业附加值,也无法吸引人才返乡、下乡创业。

(四)专业性人才紧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文旅产业的专业人才主要包括管理运营人才、科技人才、本土文化传承人三种。管理运营人才能对本地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科技人才能为当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本土文化传承人是本土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其老龄化和消逝会直接导致本土文化艺术流失率的提高。目前,由于培养与保护机制不健全,文旅产业出现领头羊缺失、人才外流等现象。

(五)本地特色文化开发不足针对惠州特色文化开发不足的问题,应该在挖掘惠州本土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提高惠州本土文化自信,依托政行校企的力量,打造区别于江苏永联村、浙江高家堂村、河南平乐村等案例的惠州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案例。

(六)服务单一化在开发乡村文旅项目时,易出现无层次、单一化的状况。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层次及功能过于单一,不能针对各类细分客户的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三、惠州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一)政策利好,推动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惠州市印发的《惠州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工作方案(2021—2023年)》及《惠州市推进乡村旅游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对深入推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围绕“镇-村-组”区域整合、“点-线-面”功能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核心线索,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综合服务功能强、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融合示范镇。同时,构建示范带推动乡村旅游,突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通过点线面结合,高标准创建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二)因地制宜,引入优质企业统筹规划根据大湾区经济建设的方向,引入优质企业进行景观规划设计。近年来,良井镇采用市场化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产、村、人”深度融合。其中,霞角村计划通过引入具有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实力的大品牌,整合废弃零散房屋土地,统一进行景观规划,打造生态旅游村。

(三)以人为本,保持乡村生态景观的原真性充分尊重当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乡村文化资源和人文特征,为其制定适宜的旅游发展策略,真正做到从乡村旅游环境及内容两个方面来体现传统的乡村文化,这也对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状况、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因地制宜,在发挥本地文旅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升级优化传统农村产业对惠州传统的农村产业进行升级优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通过将传统农业区规划为观光农业区,实现产业升级。生态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是立足于生态建设,利用农业资源、农田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文化,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体验农业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生态观光农业规划将为霞角村片区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绿色基础设施,促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五)活化古建,科学开发及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乡土文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近年来,惠州市引导乡村依法合理地开发乡村古建筑旅游,活化乡村古建,打造传统村落、文化部落。目前,惠州市博罗县观背村打造了特色文化部落,惠城墨园村、惠阳周田村、惠东范和村、博罗旭日村、龙门功武村等多个乡村利用古建筑,发展特色民宿及其他相关产业。同时,可以在客家传统村落及建筑中,融入客家文化、渔家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龙门农民画等优势资源,活化传统建筑。

(六)组织文化活动,活态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惠州非遗资源丰富,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27项、市级74项、县级156项。因此,要在惠州丰富的非遗资源及民俗文化中,挖掘惠州传统客家文化、农耕文化等,建设文化体验区,提高本土文化自信。秉持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突出文化的理念,以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客家风情互动及原生态拓展训练等文旅活动为载体,将农旅文活动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为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

(七)细化客源,进行差异化景观设计及活动规划文旅产业目标市场可被粗略地分为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通过细化客源市场,可根据不同需求将客源市场分为家庭度假、商务休闲、文化游览、乡村休闲、婚庆蜜月等多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客群进行差异化旅游景观区域规划及活动规划。四、结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助推下,通过进行多形式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农业区、农产品展销区、党群活动基地、民族风情区、儿童游乐区、特色民宿区、原生态拓展训练基地等多种区域,带动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乡土景观营造、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乡村文旅融合等协调发展,促进乡村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开展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对稳步推动惠州乡村高质量发展及大湾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侯婷 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3

皖南区域作为安徽省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战略蓬勃发展的先行区域,在中国经济、社会环境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今天,乡村景观规划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困难,乡村传统的景观规划逐渐显露不足,并呈现出与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性,而面对外部变化及影响,弹性理念主张更多地做出对不确定性与适应性的考虑,这对于缓解乡村景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规划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长远的效果。

1弹性理念和乡村景观概述

1.1弹性理念概述“弹性”一词最初是物理定义,是指造成物体产生变化的外力撤去以后,变形物体恢复其本来的形状以及尺寸的能力[1]。1973年,弹性发展思想首次由霍林引进于生态学,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所具备自我修复的一种能力。随后在2003年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近年来,弹性思想逐渐被运用到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中,面对外界变化、干扰,弹性思想主张更多地开展环境与适应性的考虑。在乡村景观规划中,逐渐突破早期可持续性规划思想中静态的观点,并提出弹性方法对于解决农村景观的复杂环境和动态问题具有重大的价值[2]。弹性理念强调乡村景观在面临自然灾难、人为干预等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修缮能力,达到乡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这对于缓解乡村景观开发进程中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开发项目之间的冲突具有较高的价值。

1.2乡村景观概述乡村通常泛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群众聚集或相对散居的区域;而自然景观则主要来自于文化的领域,指的是由自然与人造景物相结合而组成,或在某些区域存在的天然景观[3]。余宁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认为乡村风景是一种包含了农业生产性景观、农村自然生态与乡村聚落景观等内涵的与城市人居生活密切有关的整体自然空间结构;王鹏则主张,乡村景观是“农民生活”和“农产品”自然景观之间的融合景象。乡村风景概念,普遍认为是以人工、天然和农耕生产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乡土建筑风景、农村自然群落风景布局,以及农村人文生活自然景观为特色的田野风景。乡村景观对乡村旅游的形象塑造和发展至关重要。

2弹性理念应用于乡村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

2.1稳定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景观弹性的意义在于利用景观自身的恢复以及调整功能,人类能够在恶劣自然灾害出现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可以减少人以及自然环境双重压力背景下对乡村景观环境造成的破坏。弹性景观通过对环境的调节功能,将有利于维护农村生态系统,为保障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延续乡村自然景观所担负的稳定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责任[4]。

2.2提升场地综合效能弹性理念在满足功能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到空间设计的实用性。通过运用场地高差,整合景观设施,进行植物配置,让景观节点不只具备风景游憩的作用;将乡村河流驳岸以生态护坡的形式呈现,将台阶式护坡与种植池结合起来打造实用性空间;把乡村水体打造成可以用来涵养水源的生态“海绵体”;通过建造绿化长廊等乡村生态屏障,全方位营造乡村生态景观空间。2.3促进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乡村弹性景观是人类应对自然环境的主要手段,从长远目标来看,能够应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当前随着人类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过去的传统设计可以短期内减缓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办法在长时间内改变自然环境现状。把“弹性景观”思想融入乡村景观规划中,以加强自然环境变迁间和人们活动条件的适应性。并利用人工手段,发掘土地天然潜能,把乡村经济发展以及当地特色人文自然环境相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推进乡村景观生态发展。

3皖南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存在问题皖南地区是指安徽长江以南的地区,面积约3.58万km2,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6市,是目前我国最大最完好的古村落聚居地[5]。皖南山区乡村群山环绕、峰恋起伏,构成了“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家乡”的主要特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皖南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迫切需要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步,乡村景观规划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生态环境承载过重,乡村景观抗干扰能力全面减弱皖南农村地区基于其中国水网空间特点,是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易受气候变迁影响的地方。近年来,中国水线生境破坏、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中国水质型缺水和雨洪调蓄功能失衡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公众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农村生态网已成为农业系统中重要的环境调节器,通过链接由包括湖荡、河系、湿地公园、农林作物用地等中国水线生境组成的各类天然斑块,构成了可以有效抵御、吸收外界影响的绿色空间连接体。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工业化的影响,自然生态网络也遭到不同程度地开发建设,影响了边界的生态效率,环境镶嵌度、特异性逐渐变大,环境抗干扰能力也逐渐降低,乡村自然体系已无法抵御各种突然冲击以及慢性压力。

3.2环境保护和发展问题凸显,生态系统自维持能力日益下降大量的耕地、鱼塘、水果林、湖荡等,组成了整个皖南城乡系统中的主要控制区域,特有的水陆共生的环境网络有效保障了系统自身功能和与外界生物过程的相互传递、交互,这些城乡水网生态农林作物用地对于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系统的自维持能力等方面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但是,在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各类工程无序施工加快了皖南城乡水生态景观体系的发展,造成了城乡水环境系统结构、过程与能力的明显改变,自然资源严重透支、人居条件下降的状况日益严重,由于现阶段中国传统、刚性的设计方法以及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弹性设计运用的忽略,导致了水乡生态景观体系对干扰环境的缓冲和控制功能逐步下降。在此背景下,亟需引进弹性技术,增强乡村景观的恢复与再造意识。

3.3乡村环境吸引力不断减弱,景观规划设计的灵活应变能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类要素在城乡地域范围内交叉结合、流转,乡村不再是为城市居民供应产品要素的依附地,从而也给皖南乡村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由于皖南区域的大量精细化发展空间产品,直接造成了大量包含传统水乡布局、民居民俗建筑等重要内容的传统人文符号的消失,乡村特有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生活网络也逐步遭到破坏,农村历史文脉的断裂,村庄环境魅力逐渐减弱;由于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空间规划,逐渐出现了“权力“独立性取代“权利”独立性的趋势,景观规划设计的灵活应变能力不足,村庄的主导地位缺失,大面积的乡村面貌建设逐渐脱离了实际需要,无法解决乡村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安全等基本需要。

4弹性理念下的皖南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规划设计原则

4.1.1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基础,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是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容纳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其也是遵循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发展的。乡村景观系统在自然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但也很容易受到破坏,所以当规划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条件,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对大自然有敬畏的态度,遵循各种自然规律。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弹性作用,充分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利用,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可以还原甚至重建遭到损坏的景观系统,对空间规划进行合理的安排等。规划时要遵守自然发展进化规律,让各个系统相互辅助,从而增强内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4.1.2整体性发展原则整体性发展包含基本内涵和特别内涵,基本内涵的意思是组成整体以及各个基本要素并不是单一出现的,是彼此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约束形成一个系统的总体。而特别内涵就是与各单一基本要素对比,具备基本要素所缺乏的特性以及功用。但总体功能并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相加,只是各基本要素功能的简单凑合。乡村自然环境由地形、气象、水文、土质、植被等因素构成,如果某种因素出现变化,就必然会导致其它因素也出现相应改变。总的来说,各构成要素的各组成部分要相互综合融通,互相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形成特色的乡村景观,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特色文化的展示。

4.2规划设计策略

4.2.1多种功能相互协调乡村景观因其具有复杂的形态以及多样的变化,在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到涉及的多种因素,需要考虑各种复杂的现象。多种功能可以混合起来使用,当受到外部变化时,某种功能会产生新的隐形功能,如乡村公园,在大多数时间是人们游憩、娱乐的好地方,人们可以在乡村公园里聊天、下棋以及跑步等,可是一旦有暴雨发生,乡村公园就成了雨水储存的地方,具备了雨水管理设施功能,因此在进行乡村公园设计时,娱乐设施一般会选择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一旦有降雨发生,水就会通过地势高差流入较低的绿地中,进而补充地下水资源;将具有相关联系的各种功能区域构建成一个整体。通过不同等级的游憩道路把具有同种功能的区域串联起来,形成不同功能种类的游览线路,将周边环境以及各种绿地融合在一起。还可以通过道路把展示区、休憩区、文化区、娱乐区等多功能区域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2.2营造弹性空间基于空间弹性理念的景观设计要把空间功能的层次性放到重要地位,给未来留出弹性发展空间,从而最大程度增加后期景观营造的灵活性,并结合研究区域的空间维度,依据地域条件,研究不同功能下空间的使用情况。要想形成“弹性景观”,必须做到空间利用效果最优化,建立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态势。在道路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道路的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设计不同的使用功能;水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水体的观赏性,还应建设“海绵体”以应对各种气象条件下的水位变动。在空间场地设计中增加让人们休闲游玩的赏景场所,以增加游人的参与度,并提供适应游人各种观光需要的景观节点,在考虑使用人群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划分,创建多元化使用场景,通过对空间边缘本身的弱化与柔和处理,以及边缘的刚性与柔性的组合设计营造多层次空间;在景观设计中强调空间层次感的设计,使设计的景观空间即使在极度不良条件下,尽管减少部分功能,但也能够保持基本功能,从而构成四季有景可赏,随处有景可观的风景空间。进而创造出更加富有变化与创造力的景观空间,同时增加空间的整体性强度以及体验性。

4.2.3建立弹性管理体系弹性设计注重为后期的管理发展打造弹性空间,使乡村景观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并获得更持久的管理弹性空间。在对未来发展的预见中,通过弹性对策,可以增强信息系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注意追踪并持续弹性调节,使各个系统之间互动,以达到移动的平衡状态。当外界环境受影响时,信息系统自主调整回归后,才会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当遇到外界相似干扰时,能明确应对方式。与此同时,也要将弹性方法运用到政策、规范等后期的管理实践中。应对未来的干扰时,必须强化过程式思维方式,对其进行分析;随着多层次的深入学习过程,要对在不确定性中的设计方式进行改变,进行向外延伸和反馈,让系统呈现自组织的良好状态;要对人们的教育、科普进行加强,使系统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社会资源都灵活掌握调节机制。

5结语

传统刚性的乡村景观规划没有满足新时代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严重威胁了中国乡村的生命力。弹性理念给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思路,思维方法也由强调内在关联逐步转化为强调对城乡外部人力资源环境适应的系统思考。本文根据皖南地区所具有水网地区的自然生态特点,试图构建一种相对全面系统的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并以此实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九玲.弹性设计理念指导下的驻马店平舆县小清河景观规划设计[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2]胡中慧,丁金华.乡村景观的弹性规划理论与应用初探———以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6):219-225.

[3]宋岭,黄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3):71-72.

[4]靳筠,吴亚旗.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J].乡村科技,2020,11(28):50-51.

[5]王瑞云.皖南古村落景观的地域性符号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01):83-84.

作者:宋炳良 张亚娜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