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3篇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3篇

时间:2022-12-28 10:57: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城市规划设计探讨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3篇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1

在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本体研究中,“点、线、面”是基本构成要素,“空间、体积、结构”等是核心要素,它们与新技术的运用、设计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逻辑、家园感的营造等等密不可分。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研究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美学,并把这种设计美学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乡村“美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协调人与生态景观的和谐关系、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乡土特色文化等等是很重要的。在上海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进一步彰显上海本地特色的乡村景观文化,深入把景观空间形态与人们的宜居生活紧密结合、与“美丽经济”紧密结合,让乡村的美更深入人心,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村景观”的界定

从乡村景观的定义与主要内容来看,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中的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泛指城市以外的景观,例如城市与县城的郊区、村庄等等,它的主要内容与经济结构、土地利用、人口密度、文化水平、社会变化等密不可分。其中,自然景观是乡村景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类活动形态不断赋予乡村景观以文化内涵。农业的发展是乡村景观中的文化之源,工业的发展对乡村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乡村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关系紧密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景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基础。

二、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视觉基本构成要素:“点、线、面”从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本体来说,“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研究的内容是空间物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景观空间要素通过结构关系形成整体后所呈现的形式和意义”①,这一整体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构成的。从乡村景观视觉构成设计的角度来说,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基本构成形式主要包括“点”“线”与“面”。“点”的构成很常见,例如乡村庭院相对于大面积的农田与蜿蜒绵长的乡村道路,就属于“点”的构成。与“点”的构成不同,“线”的构成具有方向性,例如乡村道路、河流等,在“线”的构成设计中往往遵循乡村道路设计与自然景观相和谐的理念。“面”的构成一般相对于“点”与“线”而言更大,主要包括农田、果园树林、鱼塘等乡村景观,“面”的构成在乡村景观的空间形态设计中更具视觉的整体感。

(二)核心构成要素:“空间、体积、结构、色调”从乡村景观本身的视觉构成来看,道路、水体、农田、山体、农舍、 树林等构成了主要视觉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可以从“点”“线”与“面”的角度进行空间形态设计的分析,而且可以从“空间”“体积”“结构”与“色调”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空间”“体积”“结构”与“色调”不仅是对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研究,也是对人的体验的研究,两者在审美活动中是分不开的,正如叶朗教授指出的:“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而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②由此可见,在审美活动中,人与景观的关系是紧密交融的,这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通过规划与设计来进一步协调人与乡村景观形态的关系特别重要,乡村景观形态的美离不开人们情感的共鸣与文化的积淀,从美学或环境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情景交融”的审美世界,让人们与自己的家乡情密不可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景交融”的审美世界同样存在,刘滨谊教授有这样的论述:“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了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③由此可见,“情景交融”离不开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

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一)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现状概况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有着多种类型的平原地貌类型。上海郊区乡村风貌具有江南文化中清丽、灵秀等特点,具体表现在河湖水系密集、平坦的地形、农林与自然村落和谐共生等方面。上海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是由“水、林、田、路、村”等组成,是郊区生产与生态功能的载体。上海郊区乡村的很多建筑景观是“江南水乡”与“中西融合”的现代风格相共存,然而,从不同平原地貌类型的不同角度来看,建筑景观又呈现不同特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上海有些乡村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乡村设计的一些方法把上海乡村景观建设得更美、更宜居是当务之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上海很多的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正变得越来越富有魅力,例如上海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宝山区、奉贤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崇明区等都有很多美丽乡村,很多乡村建设都因地制宜,富有本地特色。

(二)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案例研究1.渔村风情的空间形态魅力——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的空间形态设计研究在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把空间形态设计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看,1980年代,在老沪杭公路旁,随着渔村海鲜饭店的建设逐渐形成了“海鲜一条街”,乡村景观的“线”形态逐渐有了雏形,不仅如此,这种“线”形态与当地深厚的海渔文化相结合,西面面向杭州湾大海,东面连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的渔业村区域景观。从西面来看,丁字坝码头的设计不仅有为渔民上岸、停靠船舶与阻挡潮水等的功能,而且为人们创造了观赏海景与日出的行为导向,丰富了动线设计,使远处的金山三岛进一步成为人们沿杭州湾远眺的视觉焦点。从东面来看,渔业村的景观道路设计尺度宜人,多为青砖铺地,适合步行。“线”形小巷的两边建筑景观很多为明清风格的式样,例如仿古民居以青砖、黑瓦、马头墙为特色,老街支巷里有木栈道丰富了地面的材质与肌理。渔业村区域景观中的很多民宿在空间形态设计上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例如,一些民宿的空间形态设计中体现“底楼文化与底楼经济”“庭院文化与庭院经济”,作为“点”形态的民宿连接着“线”形态的小巷,体现着“街巷文化与街巷经济”,底楼、庭院与小巷等等元素不仅在尺度的设计方面是宜居的,而且连接着自然景观。不仅如此,渔业村整体的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一方面体现着深厚的海渔文化,一方面不断发展富有当地特色的渔村生活习俗经济和博物馆体验经济,空间形态设计承载着当地的文化。2.养殖业为空间形态设计增色——瀛东村的空间形态设计研究瀛东村位于崇明岛的东端,长江与东海相交汇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瀛东村最初的产业格局是以养殖业为主,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引领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从崇明瀛东村景观规划设计鸟瞰图可以看到入口、景观道路、规整的鱼塘区、科普展示区等功能分区。而从防护效应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主方向防护区、鱼塘防护区、道路防护区等。从植物的功能分区来看,规划图中的植物大致可分为水生植物群落区、主风向植物群落区、岸线植物群落区、森林湿地植物群落区、科普展示植物群落区、入口带乡村风貌植物群落区、沙汀景观植物群落区、精养塘隔离带植物群落区、道路景观植物群落区等九个群落单位。无论是根据功能来划分区域、动线、节点,还是根据防护效应所划分的功能区,或是根据土壤性质来划分不同类型的盐碱区,或是根据植物群落为单位进行景观设计,形态整体上是服从功能的需要的,例如养殖区规整的鱼塘空间形态,沿湖的蜿蜒动线设计、不规则形态的入口区与科普展示区。总体上来看,东南面形态规整,西面呈现有机形态,两处空间形态形成对比,这是与主风向、森林湿地、科普展示、沙汀景观、鱼塘、区域道路等功能的规划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品质的提升策略研究

1.从设计的战略与本质看提升策略

从现实世界的角度来看,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组成元素是村、路、水、田、林等等,这些组成元素从设计的战略与本质的学术角度来看,因为地理环境等设计的“外因”变化决定着设计“内因”的变化,所以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村、路、水、田、林等的设计方法既离不开设计的宏观理论的层面,也离不开中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层面。无论设计的宏观理论,还是中层理论与微观理论都与现实世界中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本真密不可分。柳冠中教授从事理学方法论的角度提出:“设计应该先‘事实’,即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时间因素下的需求为设计目的;然后再‘求是’,即选择所造‘物’的材料、工艺、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④这既道出了设计方法论也反映了设计的本质与设计战略,即设计既是“无形”与“有形”的结合,也是“事”与“物”的结合,设计师在关注“有形”之前,首先应发现并聚焦解决问题的目标,设计是目标导向的生成策略。设计师在关注“物”之前,首先应系统地观照做事的情境,设计是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生成的“物”,即是有特定价值的物。从设计的战略与本质来看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策略,设计师在重视村、路、水、田、林等要素的具体功能、美观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考虑乡村景观空间形态与周围景观环境的和谐、人的情感维系以及设计所营造出正能量的社会性等等方面,这其中尤其应进一步重视乡村人民内心的真实需求,例如致富、内心的安定感等等。其中空间形态设计的灵魂“家园感”的营造特别重要。“家园感”的营造既包含设计的形态维度,让乡村人民感到亲切与眷恋,也包含设计的社会性维度,因为家乡的空间形态设计是社会性的载体,它本身也是设计的丰富的社会性的一个组成方面,它与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要素具有紧密的关系,是与人们互相交流、情景交融、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密不可分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保持上海乡村景观设空间形态设计的乡土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不能照搬以上海市中心城市设计的方法生硬地套在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上;另一方面,保持上海乡村景观设空间形态设计在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也非常重要,以“水”为主要特色之一的景观形态设计为例,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的渔村风情的空间形态设计与以养殖业为特色之一的瀛东村的空间形态设计在设计策略上是不同的,其与青浦区金泽镇莲湖村的围绕“水”为主体景观的情感空间形态设计也不一样。

2.具体策略的探索

(1)进一步重视“水”景观形态的保护与设计特色的彰显保护上海乡村的“江南水乡”特色是彰显上海乡村景观神韵的核心之一。上海乡村的很多地方居民临水而居、水街相间,水与周围粉墙黛瓦、精致素雅的环境是上海乡村景观意象的主要特色之一。上海乡村应进一步依托水的自然风貌与当地文脉,进一步深入与整体地设计江南水乡的意境,依托不同区域的形态各异的水景、水网肌理,在保护好各种水体形态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进一步彰显水的文脉、讲好水的故事、协调水与当地村民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等,进一步保护沿河生长、村落沿主要河道分布的空间形态。从水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整体性设计入手,重视水、建筑、乡村道路、林、田等要素的整体和谐的视觉效果,这是上海乡村景观意象进一步乡土化的重要方面。

(2)进一步重视“林”与“田”设计形态相结合的科学性与体验性上海乡村景观中的“林”的种植方式上注重林与田相依而植,林与田相间、田林斑块交织等等。在种植不同植物,进一步使林冠线与林缘线的节奏与韵律得当从而塑造优美形态的同时,不同树种的搭配与季相变化使林地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形态更丰富。与“林”的线构成特征或“面”构成特征所不同的是,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一步遵循田与路的方格状的规划设计原则,因为要符合机械化生产的要求,这是“田”与“路”的规整形态设计在乡村景观大肌理中的必备条件,所以“面”对空间美感的塑造作用往往是主导的,在视觉结构上经常占主体地位。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多样化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农田规则“面”的形态不能一刀切,一些河网密布、农田规模较小的区域,应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田不规则“面”的灵活布局与设计,避免刻意追求规格化、统一化、单一化的农田形态,这是设计中的理性合理运用的重要体现。

(3)进一步重视“乡村道路”与“微空间”景观形态设计的“以人为本”的特点上海乡村道路中乡道、村道、村内街巷、田间道路等道路类型应进一步使人与景的关系产生合理的、和谐的互动。乡村道路的线形设计尽量遇景观则弯,不破坏现有景观资源,可多采用“对景、展景、让景”等的设计方法,有效处理“线”形乡村道路与自然景观资源的进一步和谐相融。上海乡村景观中的很多小尺度街巷具有密、窄、弯的设计特点,应进一步保护好并适度再设计,以符合人们的喜好与文化的积淀,加之这些小尺度街巷两旁的村宅色彩以黑、白、清灰等为主,村宅的清雅与小尺度的街巷所构成的当地景观的整体性是保护的重点。与此同时,打造村内微空间特色节点,丰富村民日常交往的富有“亲和力”的公共空间也十分重要,且应进一步合理设计这些微空间与乡村水系、巷弄等的衔接,以村民步行的尺度提高微空间规划设计的可达性,这些都是“以人为本”设计的具体化运用。

综上所述,为贯彻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上海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设计根植于上海乡村人民生活、生产的需求与实际要求。从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的整体策略上来看,上海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应进一步重视“水”景观形态的保护与设计特色的彰显、“林”与“田”设计形态相结合的科学性与体验性、“乡村道路”与“微空间”景观形态设计的“以人为本”的特点,使上海美丽乡村的建设进一步有助于“美丽经济”的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有助于进一步传承与提升上海乡村景观文化的内涵,使乡村设计的美深入人们心灵与情感的深处。

作者:沈唯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2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开始在国内发展过程中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促进城市的飞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城市管理和发展的准则,还是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国内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并且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完成相关工作,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控制城市扩张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城市也在持续扩张,特别是城市郊区的发展速度较快,这一现象虽然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但是城市建设环节却出现了盲目扩张的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而加快城市改革和建设的进度,控制城市的不断扩张,更加合理地配置城市资源,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摘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能够确保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在完善城市建设、

1.2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各地都有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种污染物的出现时刻影响着城市管理效果,甚至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工作人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将责任一一落实到相关人员的身上,还能够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最终使广大民众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2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设计的特点

2.1准确性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设计人员不仅可以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来准确推测城市的发展前景,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掌握城市的地质条件、水文特点、城市总人口数量以及居民的居住情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各种数据信息都可以实时、准确地呈现在设计人员的眼前。另外,设计人员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作为开展后续规划设计工作的主要依据。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城市功能区域划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效果。

2.2可靠性与合理性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人员如果想要更好地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就要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的角度着手,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推动当地城市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其他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进行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为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可靠性与合理性,设计人员可以综合各项技术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

3信息时代下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

3.1做好城市产业设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人员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遵循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原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尽量防止资源过度浪费情况的发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只有城市产业设计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减少能源的消耗,避免当地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明确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构建完善的城市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城市的稳定发展。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对城市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设计人员要做好城市产业设计工作,并对工作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明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做好调整和改进,从而使城市环境和城市经济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3.2做好城市住宅区设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人员想要对城市住宅区进行合理设计,就要做好交通、能源生产、通信等重要产业的建设工作,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在对城市住宅区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遵循生态学的相关原则,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持高度一致,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另外,在开展住宅区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环境特点等,保证住宅区设计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设计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住宅区的绿化工作,对住宅区内部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并且在住宅区内预留大量的绿化空间,增加绿化面积,从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此外,设计人员还应该做好节能减排、污水处理等工作,对住宅区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进行有效治理,从而实现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3.3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目前,城市空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商业区和居住区深度融合,高污染的工业区开始向城市边缘慢慢转移。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人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明确功能定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3.4做好景观规划设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让人们更加喜欢在自然环境下放松自己,陶冶情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昔日的城市景观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应该对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并且将人们的审美观念、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充分融入景观设计中,使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由此看来,设计人员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把人文特点和当地的景观设计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5凸显城市规划设计的针对性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准确判断。设计人员只有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针对性,才可以有效应对风险。因此,设计人员可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增强规划设计效果,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的实际需求。另外,想要保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具有较高的针对性,设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要应用信息技术来分析城市建设环节遗留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彻底解决。这些措施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帮助。由此看来,设计人员在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既要凸显城市规划设计的针对性,还要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城市规划设计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能够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保证规划设计工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设计人员只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推动我国城市的发展,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强 拜振国 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探讨3

引言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重中之重。从当前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现状来看,由于经济、交通、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落后,对乡村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所以,在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科学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进行具体地设计。

1“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概述

1.1“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

“美丽乡村”作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从乡村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乡村景观是指自然风光与乡村生活主体在自然发展与改造中所经营的各种自然风光构成的复合体,它们在自然与人的作用下,具有不同形式、相似功能、不同要素之间的协调、关联和制约[1]。乡村景观是指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当地的环境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乡土风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乡村环境的保护,使风景与经济、文化的关系得到有效统一,达到对乡村环境的合理规划,营造出优美、舒适、和谐的乡村风貌。

1.2“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2.1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与其周围的地形、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美丽乡村”的创建,使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合理的温度、充足的水源等。因此,设计一个田园式的乡村景观,应将人与自然相结合,运用科学的规划与科技手段营造出一种优良的乡村人居环境。

1.2.2保留地域文化、风俗特色的设计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域的乡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征,成为各民族的一种精神符号和物质财富。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兼顾“乡土”与“人的和谐关系,特别是“乡土风景”的设计要与“乡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实现有机融合,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突出乡土风情,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小镇。

1.2.3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做到既要有秩序地整合和合理分配土地,又要注重建设和保护,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农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却呈现出一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农村居民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着围湖造田、乱砍滥伐、坡地开垦等现象,严重损害了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严格管理,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合理使用,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从而成为“美丽乡村”。

1.3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1)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调整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比如在降雨较少的地区,鼓励农民种植耐旱的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并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使其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农家乐的兴起既能传承地方民间的传统文化,又能为当地的村民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2]。(2)有利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农业发展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立足于和谐发展、科学规划、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所以,要按照生态保护的基本原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发和合理使用乡村资源,弘扬和发扬乡土文化。乡村景观不仅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展示。

1.4乡村景观价值解析

1.4.1经济价值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在于其生产性价值。我国是一个拥有大量土地和大量耕地的国家,具有显著的农业生产作用,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是指由于乡村景观特征而引起的旅游等新的经济收入。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政府和人民的经济增长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4.2美学价值地形多样,风景各异,高原广阔,高山雄伟,自然能让人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在建筑方面,北京的广场、安徽的灰尘城墙等都能更好地体现出景观特有的审美意义。此外,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如刺绣、陶瓷、玉器、清漆等,也极富审美意义。

1.4.3生态价值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供给功能。农田、山水、建筑等要素构成了农村的生存要素,是农村整体的生存保障;(2)调控功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景观对当地气候的调控效果更为显著;(3)生态修复效应。农村的水资源、土地、植被资源都很好,水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等都能在农村得到净化和贮存,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来更新土地,而植物则是净化空气和水体的重要物质。

1.5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理论依据

1.5.1景观美学美学历来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跨界的景观美学。在中国传统景观中,“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是景观设计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山水田园”和“美丽乡村”则是以“景观美学”为根本出发点来指导农村景观设计的。景观美学一般是从利用、欣赏、保护和发展3个层面来进行的,除了一般的审美原则,如韵律、尺度等,还包括整体性、一致性、时代性、相似性、功利性等特殊的审美原则[3]。1.5.2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到后期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以“斑块-走廊-基质”为主要内容的景观生态系统。在欧洲,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的国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环保。但是,我国在“三农”问题的影响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常常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主要表现为:(1)综合控制施工现场及土地的环境质量;(2)保护农村的生物多样性;(3)重新整合土壤资源。

1.5.3人类聚居学人类聚居学是对城市和乡村进行探讨,指导人们进行城乡建设的一门学科。自古以来,农村生活环境就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生态系统退化、规模扩张、物种多样性下降、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目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从人类聚居学这一学科着手,探讨当前居住环境恶化的成因和补救办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2.1构建乡村和谐格局乡村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以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为基础,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居住空间。(1)从村庄的原始形态出发,充分发掘景观材料和要素,并将各要素进行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的乡村格局;(2)保持老街巷、特色桥梁式民居等原有的传统村落建筑;(3)对原有村庄道路进行布局,以便于村庄间的交通运输。

2.2田园景观规划设计在乡村的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山、水、林、田等自然要素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基本形态。对这些自然要素,(1)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在保持原有田园风貌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村庄的空间形态与布局,使之既能体现田园风光,也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广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所以,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要注重对水文、植被等天然地貌的保护,要将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设计与田园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使其具有最大的真实感。(2)发展农业。农业风景是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与依赖,是人的互动最直接的界面。农业景观具有一般园林的本质特点,它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因此,在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采用农业景观综合措施,强化农业景观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的元素,形成一种有机结合的农业观光产业[4]。(3)要加强对人文环境的保护。人文环境,也称文化景观,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为满足某些物质和心理需求,将其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景观。乡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命脉,又是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与历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殿堂、戏台、民间传说等都是旅游观光的主要内容。所以,在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重视并维护生态环境,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2.3庭院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庭院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居住活动场所,是农村居民与自然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农村文化景观的基础单元。美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是庭院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即庭院承担着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职能。园林的空间布局、空间功能、乡村文化生活氛围,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布置上,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柱形、篱笆、扇形、棚架形、匍匐形、丛生等。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园林设计中涉及的花木、道路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连接,从而达到自然、美观的效果,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细节的设计。因为长期与自然生活打交道,加之受天气、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庭院景观规划设计更加灵活多变。庭院景观规划设计应兼顾各种用途的现实需求,注重审美与实用。比如,栽种树木,不但能让整个庭院绿化,还能在夏天起到防护作用。为了增加经济效益,选择林木时也要兼顾柿树、枣树等经济价值。另外,农业运输工具的频繁运用方面,也需要将农业运输工具、谷物干燥室、家禽和家畜的饲养地点等因素纳入考量。庭院景观规划设计应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设计。首先,造景要与功能相称,不可一味追求高、大、个性等非实用性的事物。其次,庭院景观规划设计要达到目标物与视觉的协调统一。最后,要达到更高的美学要求,不仅要符合使用功能,还要有对应的形态,更要符合农村居民的审美需要。

2.4聚落景观设计居住区的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周边环境构成了聚落景观,但各区域的居住区风景又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保证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民族特有的人文内涵。聚落景观设计应当坚持地域与自然的再生,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设计目标,采用适宜的方法,以进一步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居住区的居住环境与聚落景观设计关系密切,所以,要在聚落景观设计中尽可能保留其原有的建筑形态,最大限度地缩小建筑的占地,对本地的基本设施和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与设计。比如,广场、农场和文化场所等都是由本地人长期居住形成的。这就是人们在各个区域所拥有的生存环境。因此,设计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特点,以符合当地的生态肌理,体现出其特有的文化意蕴。聚落景观设计应包括住宅建筑、道路、节点等3个层面,而民居建筑则要进行改造,既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又要考虑建筑的外观,也就是要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5]。道路是居民居住区的主要结构,是与外部联系的主要载体。在道路规划中,与其固定道路的平行线,还不如突出其社会特征,让它更恰当、更有人性。在节点面积的规划上,考虑到各节点的心理与历史意义,结合节点入口区域、重要建筑、中心广场、古树名等,凸显其特有的美学倾向,营造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氛围,使其具有较高的装饰性。
3结语

新农村建设以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中心,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有效发展的重要环节。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状况,还要考虑当地特色、实用性和历史文化特征,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品质。

参考文献:

[1]廖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07):219.

[2]李淑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要点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9):54.

[3]陶钰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J].明日风尚,2017(22):65.

[4]曲婷.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7(11):132-133.

[5]路军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7.

作者:黄玉欣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