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牧行业研究3篇

农牧行业研究3篇

时间:2022-12-28 10:49: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农牧行业研究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牧行业研究3篇

农牧行业研究1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长河中凝聚的瑰宝,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战略升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培育大国工匠的道德基石。传承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核心,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将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一、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重任。“工匠精神”体现在行业企业的各个环节,“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勤奋刻苦、吃苦耐劳、勇于争先、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知行合一、锐意创新的实践精神。高职学生一方面要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工匠精神的教育,只有配以匠心的匠艺,才能成为“大国工匠”。

二、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课程思政打破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学科界限,课程思政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其他学科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状况,营造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目前国内很多行业企业人员缺乏的一种精神,高职教育相对缺乏提供切实有效的人文思政和专业教育的能力。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课程与思政的关系,应是“水乳交融”,而非“物理相加”。课程思政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作用。通过爱国精神、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等模范事例潜移默化的激励,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在学习和工作上端正态度,逐步形成爱岗敬业、尊师重教、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包括以下三点:一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二是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三是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工匠精神的融入主要体现在思想、教学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三、高职宠物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一直致力于宠物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学院2001年首家开始设置宠物专业,并于2006年单独设置宠物科技系,目前共开设宠物医学、宠物护理与美容、宠物训导与保健、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逾1600人,已经形成紧扣宠物产业链的现代宠物技术专业群,建成国示范(骨干)院校重点专业。截至2020年7月已为社会提供6000余名行业紧缺的宠物类专门人才。学院具体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宠物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使学生认同工匠精神学院从宠物类专业学生入学开始,就强化对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们清楚今后工作岗位的特点,掌握相关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明确自己职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持久的职业志向。学院具体在学生的专业学习、生产实践、课余活动等各个方面,通过大量感人事迹、图片视频、案例教学等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给以深入透彻的讲述工匠精神。使学生们切身懂得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实现理想、成就自己,进而增强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借鉴行业企业的文化、校企融合,使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有着厚重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为了能够把具有行业企业工匠精神的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中,学院把教师派到企业去不定期的专业实践锻炼,让教师在生产现场感悟工匠精神的所在,然后把生产实践所得带回课堂,释放在专业教学中;同时学院把行业企业的工匠能手们作为兼职教师请进教学课堂,通过一线能手们的言传身教,把工匠精神的文化融入渗透在具体岗位实践中。学院投入4300万元建设了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国内最早建立宠物专业二级学院的高职院校,学院鼓励师生“上一线”“接地气”,学院宠物专业的实践基地多达100多处,宠物专业的师生往来于实践基地与课堂间已成为一种常态。宠物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54名教师具有宠物行业特有工种考评员资格、32名教师具有执业兽医师资格。目前还建有100余人的宠物类专业校外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比例超过了50%。

(三)理清高职教育的本源,使学生接受工匠精神学院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农牧行业的“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把农牧行业的“工匠精神”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通过平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态度。同时,学院通过开展校级课程立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在宠物类专业的不同学期开设《宠物文化》《畜牧文化》等人文选修课,把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探索和创新农牧行业实践认知,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的传承学校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坚韧不拔、争创第一”的牧院精神,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彰显学院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用工匠精神感染和熏陶学院师生的外在和内心,进而使之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学院组建“宠物美容”“宠物诊疗”等科技服务团队,以科技服务带动师生创新创业已成为学院的亮点工程。学院围绕宠物行业的产业链建立了“爱牧院宠物医院”“爱牧宠物美容院创业基地”,为创业学生免费提供场地,并配备经验丰富的专业创业导师。课程思政融入宠物类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从思想态度、职业操守、文化氛围、素养品德等多个层面出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提升教学水平,推动内涵发展,从而提升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刘忠慧 顾月琴 王丽华 郝子悦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农牧行业研究2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事关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先后确定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内蒙古涉及乌海市、包头市石拐区和阿尔山市。其中,乌海市和包头市石拐区发展历程极其相似,产业结构长期以来以煤炭开采为主,是自治区发展初期重要的基础能源供应基地,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以乌海市为例,随着资源的枯竭,其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早期作为支柱型产业的煤炭业已成为夕阳产业,亟需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产业转型。

一、乌海市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乌海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全国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0.95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区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7%,居全区首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9%,居全区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3%,居全区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居全区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居全区首位。经过多年的发展,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95%以上,形成了以石灰石—电石—PVC、煤—焦—化、煤—电—有机硅—硅化工、轻型合金初级产品为主体的产业链,兼有机械、轻工业和城郊型农业的产业格局。

(二)存在问题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最高级模式为“三二一”模式。与自治区、全国产业结构占比相比,2000年至2019年,乌海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相对变化不大,由2.9:57.5:39.6调整为0.9:62.2:36.9。三次产业结构及演变表现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特征:经济增长多依赖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第二产业“一业独大”“独占鳌头”。单一经济发展结构,对煤炭资源过度依赖。乌海市是典型的工矿城市,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能耗水耗及排放水平均处于高位,工业以煤炭产业为基础,第一产业比例极小,属于单一型工业经济发展结构。依据资源禀赋和开采能力,乌海煤炭资源已经进入衰竭期,煤炭资源供给紧张,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板明显,使乌海市的可持续发展步履维艰。产业规模效益不高,受国家产业政策制约。各产业间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不能形成以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规模化企业占主导地位、中小型企业作为辅助支撑的工业经济体系,难以有效发挥集群化、规模化的良好经济效益,各个产业的发展后劲有待提高。同时,还因为产业规模小、水平低、技术落后、环境污染和其他原因,乌海市工业发展一步步受到环保标准、技术门槛等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制约。区域竞争压力增大,为要素配置带来挑战。随着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乌海市在同类城市及中西部城市中都会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特别是跟周边若干个资源禀赋同类、产业特点同质、政策环境同样、发展任务同急的地区相比,乌海市人口规模小、资源总量少、环境容量有限,在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呼包银高铁建成通车后,必将进一步加剧银川、呼和浩特等区域中心城市对乌海市的虹吸效应。

二、乌海市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加快乌海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增加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供给,联合发展特色旅游业,共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增强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乌海市要实现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传统资源主导产业提质改造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新的产业支撑,做精现代产业体系文章。挖掘本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实现接续产业“无中生有”和“有中育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不能完全脱离现有产业基础“另起炉灶”,要充分考量自身的基础和特点,优先考虑在本地资源价值链上出“新芽”的可行性,因地制宜,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技术等条件进行传承和放大,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接续产业快速培育的双赢。乌海市接续替代产业选择应以科技提升、嫁接改造、增量注入、结构调优、重组做强为抓手,推动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两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链。大力推进煤焦企业整合重组、技术升级,围绕焦炉煤气、焦油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实施一批焦炭气化示范项目、煤焦油深加工项目。推动生产工艺低汞(无汞)化改造,提高高端聚氯乙烯产品比重。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拉长“煤—电—电石—聚氯乙烯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发展聚氯乙烯、纳米碳管等产品,推动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动煤焦、氯碱、氟硅化工多链条耦合发展,通过新技术研发和引进,打通各产业链条整合路径,建设一批上下游配套项目,构建多化工耦合发展的新材料产业链。选择重点领域聚力突破,在发展方向和支持方式上变“撒芝麻”为“攥拳头”。新产业发展从落地培育到初具规模,需要企业和社会持续投入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忌盲目跟风、不分主次先后平铺式发展,导致资源效用锐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建议集中优势资源,精选精育,培育发展产业基础好、技术支撑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攥拳头”支持重点产业,有序推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

一方面,乌海市应积极联合“外脑”专家,通过科学分析,按照优势资源开发转化、现有产业延伸耦合、主导产业衍生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多种路径,分层次筛选出重点发展产业。另一方面,集中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专项政策等资源,向重点产业倾斜;持续跟踪潜力产业发展动态,采用并购、产权交易、股权转让、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招商引资,抢抓大项目落地机遇;通过项目带动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积极借助外力移植发展,激发发展潜力。加强产业链布局和建设,以延伸链条推动产业做深、做长、做精、做优。产业链中各环节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联效应,产业链越完整,整体关联效应越大,区域竞争力也越强。资源型城市初级产品占比较大,产业链较短,在发展接续产业时应避免惯性思维,更加注重产业链式发展。乌海市应通过大项目落地对目标新产业进行“建链”,通过集中突破薄弱环节进行“强链”,通过对优势产业链和产品线中缺失的环节精准招商进行“补链”,通过积极发展精深加工环节和开发终端消费产品对下游环节进行“延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的溢出效应,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构建现代化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做大做强服务业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越来越紧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农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对制造业来说,从前端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到中端的金融服务、生产管理,再到后端的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无处不在。研究表明,制造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性服务业在其中的贡献率接近40%。乌海市应围绕降本增效、畅通循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建设高效物流体系,力争成为西部地区煤炭、焦炭、PVC等大宗商品的转运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围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壮大金融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金融新业态。乌海市还应主动融入自治区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规划建设,完善沿黄环山绿道、休闲驿站等基础设施,加快乌海湖及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丰富乌海湖旅游度假区景区内涵,形成以乌海湖、甘德尔山、葡萄特色小镇为重点的沿黄精品旅游线路。按照高端化、高品质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消费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引进知名旅游企业,打造集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文娱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创新升级。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发展思路,发展特色农牧业。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融合是拓宽其外延边界的实践路径。通过横向融合可实现特色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环保等多产业的关联互动,通过纵向融合可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后延伸,也可横向与纵向结合,打造出外延更宽的产业融合模式。这些农牧业特色产业融合能够辐射广大的农村牧区,增加区域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使当地农牧户积极参与到社会分工中来。在享受政策红利的同时,农牧户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变被动为主动。乌海市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集葡萄种植、储运、加工及酒庄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依托龙头企业,以葡萄种植基地、特色酒庄酒堡建设为重点,以葡萄小镇建设为载体,打造“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营销+特色旅游+葡萄酒文化对外交流”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具有观光、采摘、存储、鲜食、制酒、旅游观光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三次产业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农牧业。培育和完善产业生态系统,厚植与接续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土壤。接续产业与资源型产业所需的土壤环境迥异,对金融、创新、人才、市场等要素有着不同的要求。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实际上是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生态系统,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因此,乌海市需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施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招引政策,激活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转移,扭转追求快速投资回报的思维定式。释放体制和机制活力,把产业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优化营商环境和市场培育上。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是增强产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制定产业政策必须立足政府职能、厘清政府边界,更多地从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推动产业政策向功能性、普惠性转变。资源型城市要不断深化“放管服”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决心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营造开放、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发展局面。

作者:王晓英 单位:乌海市委党校

农牧行业研究3

1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1.1农牧企业带动农户增收,促进产业振兴

1.1.1扩大生产规模,创造工作岗位。在调研中,阜宁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大型农牧企业落地,会大幅度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带动养殖业产业升级。

1.1.2发展特种养殖,开辟新兴市场。在调研中,泰州久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黑水虻养殖,黑水虻有生长周期快,饲养成本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作为饲料能够显著提升鱼虾蟹的产量。盐城泰鳄湖生态公园有限公司经营鳄鱼养殖,鳄鱼以畜禽养殖场淘汰的动物为饲料,可以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生产高价值的动物产品。特种养殖和传统养殖相比,具有投资小、饲养回报高,市场竞争小等特点。

1.1.3企业农户互相合作,推进新模式发展。在调研中,江苏大鹤蛋业有限公司将畜禽粪便发酵成有机肥料,建立起6000亩有机农作物大棚,为农户提供幼苗,解决了农户对原料的需求。同时企业对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回收,解决了销售方面的困难,增加了农户收入。江苏淮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的养殖积极性,通过物流将仔猪、疫苗、饲料运输到农户家中,并集中安排技术指导。企业与个体养殖户,家庭农场合作,由企业派出高技术水平的团队对农户进行指导,不断加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进一步把小农户纳入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中,带动农户增收,充分解决了农户不敢养、不会养、无钱养的问题。

1.1.4养殖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华夏畜牧兴化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向调研团介绍了奶牛养殖场的SOP,强调兽医巡栏工作的重要性,提出用合理的外界有害因素来加强犊牛自身免疫能力。养殖企业根据饲养动物的品种、饲料、当地水质、温度、湿度、土壤等诸多因素,定制合理的SOP,在运行效率上更有优势。

1.1.5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力促产业升级发展。峪口禽业着力发展蛋鸡育种,企业与农户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自主培育的蛋鸡品种累计向全国推广45亿只,打破了外国企业的技术垄断。科研带动生产,生产促进科研,龙头企业的科研投入,带动了产业链的升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

1.2农牧企业加强污染治理,成就生态振兴

1.2.1“禁抗令”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在江苏盐城源耀饲料有限公司调研团了解到,无抗禁抗对饲料企业提出巨大挑战,在此方面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使用绿色无公害原料。华夏畜牧兴化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告诉调研团,禁抗令出台后养殖场选择含有植物抑菌成分的饲料,可以解决80%的问题,剩下的20%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虽然造成了成本的增加,但企业对发展绿色养殖业是完全支持的。

1.2.2粪污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盐城非凡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绿之岛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配套了有机肥加工设施,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制作成有机肥。其中,绿之岛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有机肥利用在水稻种植上,种养结合,实现了养殖业绿色生态循环。在盐城市盐都区大港镇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将液态肥贮存还田将能源环境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有机结合,帮助周边没有处理能力的中小型养殖场解决粪污问题。

1.2.3政策扶持加强养殖场污染治理水平。由于畜牧生态养殖场标准高,普通养殖户难以达到,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农村局对养殖户提供政策补贴。对符合农业部标准的养殖场补贴10万,符合省农业农村厅标准的养殖场补贴4万元,符合市农业农村局标准的养殖场补贴2万元。在实地考察中,江苏省各地生态养殖场均建设了以雨污分流为核心的污水治理系统,通过封闭式畜舍顶盖和埋藏地下PVC管,避免了养殖过程中的水污染问题。

1.2.4环保的高标准对散户养殖提出了巨大考验。生态养殖和环境治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环节,各地农业农村局的共识是发展集约化养殖,对小规模养殖进行严格控制,与此同时导致了散户养殖的成本攀升。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农村局为整治养殖场对水环境的污染,将河道周边1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全部拆除,但仍有部分农户在河道放养水禽,管理难度极大。

1.3农牧企业引导社区发展,推进文化振兴

1.3.1建设以生活服务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调研中,江苏省东辛农场有限公司除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医疗、交通等第三产业,建造文化中心,为农场居民提供公园、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等休闲场所,满足了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3.2丰富文化生活,建设有活力的乡村社区。江苏省东辛农场有限公司发扬民间传统技艺、宣传民俗文化,建设场史纪念馆、知青纪念馆,组织编修场志,传承传统文化基因。这种模式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使乡村社区充满活力。

1.4农牧企业完善培训体系,保障人才振兴

1.4.1鼓励大学生返乡,培育高质量人才。很多农业农村局与高校开展合作,鼓励大学生返乡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企业对优秀毕业生采取轮岗、“一对一”带领指导等方式进行培训,培养出一大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专业技术人才。

1.4.2立足创业致富,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温氏等企业以农业产业化优势为基础,为农户提供畜禽幼崽、饲料及疫苗,并且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乡村实用人才的优势,提升养殖业整体技术水平,为养殖业现代化发展打好乡村人才基础。

1.4.3部分农牧企业仍存在大量岗位缺口。就目前来看,乡村发展处于较落后的阶段,与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基础设施不全,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小,让年轻人返乡的意愿大打折扣。

1.5农牧企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组织振兴

1.5.1农牧企业开展丰富党建活动。江苏省东辛农场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招聘员工时会考虑优先录取党员,以推进党组织建设。该公司现有党支部84个,党员2273名,党员占员工总数的16.7%。东辛农场大力开展党组织活动,以学习党史、举办党课、走访困难群众等活动为主,巩固了党组织建设。1.5.2加强党员自身建设,推动组织振兴。江苏省东辛农场有限公司根据党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培训,使党员素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不断进步,做到认真工作,带领广大员工,团结一致,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5.3大部分农牧企业党支部建设有待完善。在走访中调研团了解到,一些企业只有少量党员,没有党支部,无法举办党员活动,党员队伍建设停滞,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农牧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本次调研共填写调研问卷2733份,对农牧行业从业者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医学院18级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

2.1农牧行业从业人员男性较多在农牧企业岗位上男性多于女性,这种情况在技术岗位上更为普遍(表1)。据数据分析,这些岗位普遍工作环境差,体力劳动强度大,从侧面看出目前我国养殖业的自动化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2.2农牧行业从业者呈现老龄化趋势在调研中(表2),盐城县某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平均年龄超过40岁,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畜牧兽医站等有编制有保障但薪资不高的工作,而养殖企业应国家防疫要求实行封闭、半封闭管理,年轻人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实习期结束后留在企业的比例较小。

2.3农牧行业从业者学历呈上升趋势2733人中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12%(表3),与往年数据对比显示,农牧行业从业人员学历逐渐上升。相对而言,企业员工的学历呈两极分化,技术、管理型人员学历较高,基层员工学历较低。

2.4农牧行业从业者薪资普遍较高农牧企业普遍薪资待遇较好,毕业生入职后工资较高,工作时间在3年以上的从业者年薪普遍达到10万元以上(表4)。在滨海县某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为5000元/月,工作人员告诉调研团此薪资在当地为较高水平。2.5江苏牧院动物医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分析本次调研对209名江苏牧院动物医学院18级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分析。结果(表5)显示,选择农牧企业作为就业选择的毕业生仅占22.92%,农牧企业吸引力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养殖业和乡村的发展较为落后,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态势,农牧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薪资待遇逐渐提高,但部分年轻人对农牧行业工作辛苦、待遇条件差的观念仍然存在,农牧企业普遍有岗位缺口,急需相关专业人才,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意愿低,部分基层兽医站工作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

3关于深入推进五大振兴的若干建议

3.1持续推进产业振兴

3.1.1丰富特种养殖产业。特种养殖是个体养殖户减少竞争压力的可行选择,可以引导养殖户走产销一体化之路,完善特种养殖产业链。同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监管,促进特种养殖高质量安全发展。

3.1.2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养殖模式。在调研中发现,土地资源已成为近年来养殖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楼房养猪作为一种节省土地资源的养殖模式,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度的机械化集约化也有助于扩大养殖规模。这种养殖模式值得在沿海地区等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推广。

3.2完善生态振兴,持续绿色发展

3.2.1加强对绿色饲料的重视。绿色动物制品需要绿色饲料,绿色饲料需要绿色原料,饲料企业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使用绿色无公害原料,研发绿色饲料添加剂,为环境与人类健康作出长远规划。

3.2.2乡村养殖的生态建设。乡村个体养殖户难以承受环保投入,可以加大扶持补贴,或者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新养殖模式解决农户不敢养、不会养、无钱养的问题。

3.3加强乡村文化振兴建设

3.3.1建造休闲场所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建设乡村社区篮球场、网球场、图书馆等公共娱乐休闲场所,发扬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乡村文化气息。

3.3.2加强企业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加强农牧企业与乡村的联系,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到乡村开展特色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

3.4人才振兴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3.4.1加强乡村教育建设,注重乡村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和完善乡村教育体系,有目的、有规划地办好乡村职业技术教育、乡村特色文化教育,着力培养乡村人才。

3.4.2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带动乡村高速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的宣传力度,改变当代年轻人对于农业工作“不体面”的看法,加大对大学生返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留得住基层、守得住乡村。

3.5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3.5.1锤炼青年党员坚强党性。通过加强新老党员之间的联系,增强青年党员的责任感,使青年党员全面学习党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在基层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5.2加强基层党员带头致富的本领,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基层党员致富意识,培养基层党员在探索致富思路方面多动脑筋,把乡村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找到致富的出路。如果一个基层党员不能发展致富,群众收入得不到增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就得不到群众的认可。

4结论及展望

从调研结果来看,江苏省农牧企业和畜牧兽医站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坚持绿色农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农户收入普遍提高,生态养殖普遍推行,污染治理卓有成效,乡村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在此基础上,乡村仍存在人才缺口大、人口老龄化、个体养殖户收入下降等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凸显。随着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加速,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必将实现。

作者:段克柔 王振宇 邹慧颖 谭晶 丁东新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