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服装专业能力培养3篇

服装专业能力培养3篇

时间:2022-12-22 16:12: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服装专业能力培养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服装专业能力培养3篇

服装专业能力培养1

自1984年中国高校设置服装专业以来,服装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是服装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目前服装院校的分布状况是:中专技校、高职院校、本科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服装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单位对专业师资队伍有不同的层级要求;服装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侧重的不同,对专业师资队伍的要求也有侧重。本课题主要研究的范畴涉及参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而且是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去研究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对应用层级的服装中专技校、高职院校、本科高等院校关注较多,对研究层级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层面师资队伍关注较少。

1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的引导和帮助。不同层级的服装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的情况不同,分5个纵向层次(中专技校、高职院校、本科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从6个横向剖析面(学历、技术水平程度与技术研发能力、审美水平、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企业行业参与程度、市场参与程度)来逐一分析。(1)中专技校层次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一般状况是,学历层次较低、单一技术熟练程度和高级技术研发能力弱、审美水平较低、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企业行业参与程度低、市场参与程度低[1]。教师学历层次一般为专科或本科,也有少部分硕士研究生,极少博士研究生。因中专技校一般以培养熟练岗位工人为主,少部分学生考取高职,升入本科深造。中专技校的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单一服装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对服装专业实践技能的综合熟练程度、高级实践技能与深层次实践研究要求不高。而且,中专技校待遇偏低,较高水平的服装专业实践师资容易流失,客观上造成了中专技校服装专业实践师资技能整体水平很难提高。中专技校实践师资的审美水平、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企业行业参与程度、市场参与程度普遍偏低,是因为学历水平不高、对外交流偏少、对行业的关注度不够,参与产品研发和市场的机会相对少。

(2)高职院校层次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一般状况是,学历层次普通、技术熟练程度高级技术研发能力弱、审美水平较普通、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企业行业参与程度尚可、市场参与程度尚可。教师学历层次一般为本科,也有部分硕士研究生,极少部分博士研究生。因高职院校一般以培养不同岗位岗位工人为主,部分学生考取本科,升入本科深造。高职的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的整体服装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服装专业实践技能的综合熟练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对高级实践技能与深层次实践研究要求不高。而且,高职院校待遇整体较低,但部分研究生毕业的师资普遍实践能力偏弱且待遇尚可;较高水平的服装专业实践师资一般依靠长期工作经验积累但学历低,待遇普通,客观上造就了不平衡现象。高职院校实践师资的审美水平、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企业行业参与程度、市场参与程度普遍尚可,但大多局限于熟悉的市场型产品和市场营销手段和方法,创新型产品研发、创新型市场品牌运作与市场营销手段较少,还处于模仿阶段。这是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虽然对行业企业、产品研发、市场等环节有一定的参与度,但后继乏力。

(3)本科院校层次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一般状况是,学历层次较高、技术熟练程度较低,高级技术研发能力较强、审美水平较高、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较高、企业行业参与程度高、市场参与程度高。教师学历层次一般为硕士研究生,也有部分博士研究生,甚至博士后学历人员。因本科院校一般以培养较高层次服装行业设计、技术、管理、营销能能力为主,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行业视野国际视野的培养,部分学生考取研究生,升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科的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的整体服装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对服装专业实践技能的综合熟练程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对高级实践技能与深层次实践研究要求极高。本科院校待遇整体较高,但是本科服装院校因为历史因素和重学历,技术水平高的技能型人才难以引进;院校科班出身的进入高校的教师队伍,理论功夫深,实践经验不足,客观上造就了实践能力偏弱的现象。本科院校实践师资的审美水平、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企业行业参与程度、市场参与程度普遍较高,也有一定的行业视野和国际视野,但在创新型产品研发、创新型市场品牌运作与市场营销手段方面,经验不足,虽然对行业企业、产品研发、市场参与等环节有一定参与,但是实战能力偏弱。

(4)服装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层次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一般状况是,学历层次高、技术熟练程度高、高级技术研发能力强、审美水平较高、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高、企业行业参与程度高、市场参与程度高。但是,服装专业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进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这一部分不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对服装专业5个纵向层次(中专技校、高职院校、本科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6个横向剖析面(学历、技术水平程度与技术研发能力、审美水平、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企业行业参与程度、市场参与程度)的分析,能够直观感受到,服装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的教学水平与其所在单位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水平,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企业行业市场参与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还是6个横向剖析面带来的启示,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的实践教学水平与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专业素养、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2产教融合角度出发,做好新时代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2.1新时代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队伍有新时代“四为”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部也要求设置金课,不做水课,这对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培养合格人才,为人民谋幸福;(3)发扬先贤学问,接续道统,发明创新,培养创新人才[2]。

2.2新时代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政策机制创新,人才观念更新。不断提升服装专业实践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知识储备、文化学习、专业技能水平、实践水平。在政策和事实上,不断鼓励教师参与学历提升计划;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文化学习、专业技能培训;估计教师参与服装行业企业的实战项目;鼓励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校内校外服装专业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品牌运营、市场运作等[3]。(2)政策机制创新,实践环节观念更新。政策奖励机制和较灵活的管理机制、较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效果代替管制,从演练到实战。以赛代练,以服装行业企业实战项目引领学校实践环节,注重院校与服装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注重院校交流、行业交流。

3结语

面对服装专业实践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进行了分析。在未来的服装专业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在产教融合机制的实践创新中,如何快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朱洪峰 晁英娜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服装专业能力培养2

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1.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渗透高等学校中服装设计专业中双创教育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将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和课外活动结合,在合作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现在我国该教育的主要区域还是在课堂,但是就当前情况而言,在很多高校中该教育效果不明显[1]。第一,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虽然专业性较高,但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不足,两者更是很难融合。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指导课,授课的教师也是此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及岗位经验,如辅导员或院系书记等担任。但专业课教师却对创新创业方面接触不多,认为此方面教育和自己所教专业无关,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自己工作分离,未树立学习意识[2]。加上学校没有推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且对教师的创新创业相关工作鼓励和激励不足。第二,服装设计专业课堂中,未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专业教育放在第一位,教学理念和方法没有改变,没有意识到引导学生并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重视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指导,理论和实际结合落实得不到位,学生单一的学习,没有树立在将来工作中运用创新方法的意识,更加缺少创新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

2.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首先,课程机制不完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市场竞争已经变为现在人才的竞争,学生有良好创新创业意识很重要,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该方面的教育,但缺少完善的教育体系,例如,高等学校中致力于新教育技术和技能的开发,但双创方面缺少关注度,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亟待提升[4]。课程机制不完善主要是因为高校教育中缺少双创教育课程数量,理论课数量大于实践课,难以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课程时长;高校课程体制不完善,此课程大多数被设置成公共选修课,未将此课程列入必修课,不仅缺少应用教材支撑,教学内容也比较随意,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没有设置相关课程[5]。其次,教学队伍缺失。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对双创教师来说,单单具备教书的能力还不够,还要作为创新创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兼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很多高校虽然创设了双创课程,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战经验不足,授业解惑过程中经常出现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到位情况,让服装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疑惑[6]。缺少完整知识体系,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速度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教育形式不科学。当今,各高校重视双创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使用讲座、授课的形式教学,此类方法虽然可以传授相关知识,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有所欠缺。因为当前高校发展双创教育面对的群体是制定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学生虽然对此感兴趣,不能系统性学习,因此,会产生知识裂缝,无法衔接学科知识的相关性。例如,有的学校就不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双创教育,大大减少学生该方面的能力[7]。

二、培育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1.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的前提是相关制定者和执行者思想有所转变,只有先进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成功。高等学校中,服装设计专业双创教育的改革也要先从教学理念上转变,以育人为基本任务,将双创教育作为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中心线,将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实践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领导和教师深入掌握创新教育的核心,不断探索和更新教育路径,实现教育目标。意识到双创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将来工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可提升学生将来就业竞争能力,是经济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必要需求[8]。双创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但根本不变,都是为祖国培育创新性人才,加快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等重要领域的发展,所以,学校不能将毕业生创建企业作为唯一成功标准,也不是创设几门课程或者开展几个活动就当做实施双创教育[9]。学校要在学生人格塑造和知识传输中渗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同,创业就业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在大学在这种思维活跃的群体中。双创教育要重视个体差异性,以双创教育为基本开展个性化教育,承认学生的重要性和主体性,转变以往教学形式,使用新型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创新,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创新内在动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是对我国人才培养形式的一种革新,重新审视社会对人才需求,以更新观念和标准开展教育[10]。

2.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的关键,也是保证教学过程和质量的关键。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为中心,将新型教育理念转为实际行动,是开展双创教育的基础,在学生能力、知识和思想观念等培养中起引导作用。高校秉承自身发展观理念和教学特点,将学生双创教育和服装设计专业结合,实现学生既掌握基础理念,又在良好的实践活动中有扎实的基本功,增强学生综合双创的使用能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顶级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建设,和服装设计专业充分结合并融合其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服装设计能力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脱离了专业课程,就像鱼离开水[1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三部分:第一,基础课程,在课程中加入对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思维、意识、基本素养等基础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现在社会发展现状,促使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进而对其能否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立足有重要意义,还可以激发其学习斗志,使他们养成良好创新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并勇于面对失败,承认失败,以转败为胜,养成良好创新创业素养。第二,专业课程,该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基础上开展,掌握服装企业管理形式和企业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课程。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必须和专业课程融合,才能激发学生将来创业就业的欲望,在学习中逐渐可以独立地进行本专业领域将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第三,实践课程,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展具有实战和提升实践水平的教学,主要内容有创业计划、模拟和实战等,是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和该行业面对市场发展趋势设计符合人们需求的新型产品[1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系统思考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创新创业实践过程,并将其融会贯通。

三、基于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及策略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和深入的形式下,双创教育也成为高等院校主要工作,为了帮助更多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成为适应社会的有能力的人才,双创教学亟不可待。

1.营造浓厚的双创环境环境育人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作品设计比赛,指导学生申报学校和各级政府设立的创新创业项目;并经常组织各种创新创业的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改革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课程的考试方法和考试成绩评价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人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环境和氛围。

2.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第一,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压缩专业理论课教学课时,增加专业实践课教学课时,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课时压缩后,专业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讲重点、讲难点,同时指定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因此,专业理论课课时压缩后,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少了,是而增加了。专业理论课教师需要加强课后对学生指定的书目阅读量和作业的检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13]。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通过给学生下达项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调研、绘制设计图、进行作品制作,教师评点打分等环节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重目的。

第三,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与双创相关的教师管理制度。双师型和聘请一定数量的服装行业成功人士为兼职教师,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奖惩机制。推进以培养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改革专业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这涉及到现有的比较僵化的专业教师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了实现高校百年树人的大计,再难也要迎难而上。第四,改革以教室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校内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建立此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关键是建立校企结合,互相补充、合作共赢的适合学生实践发展的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学校给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求学校给企业提供相应的产品设计研发技术上的支持。但目前学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偏重于理论,实践能力、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等还不够强,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研发的相应技术支持。因此,要文情怀和素养、实地考察的行动、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史学研究依旧具有正面导向作用。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在内容、手法、语言、结构、意蕴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足以带领读者云游异国他乡、历史长河;其巧妙多样的艺术手法足以让读者在无尽的畅想中放飞心灵,自由驰骋;其凝练质朴的语言风格、精简华美的结构形式足以让人产生轻松自如的阅读体验。而散文的意蕴、哲理无不体现作者无私的人文情怀、豁达乐观的情感态度、严肃认真的理性精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与作者严谨认真的探究态度为地区、为大众、为文学家甚至是史学家们都搭建了一个足够饱览一处独特风景的平台。余秋雨为大众寻找到了一个文学与历史的新的契合点,举办了一场集审美、历史与哲理三合一的阅读盛宴影响的不仅仅是一群人,其光彩足以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世界。余秋雨以艺术家的感性、史学家的严谨、社会学家的洞察力、炎黄子孙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世界公民的责任意识,诉说着:这些文字不仅仅写给自己,写给读者,还写给整个中国,写给世界,写给现在,也写给过去和未来。

作者:石琼 单位:三明学院

服装专业能力培养3

0引言

广东东莞服装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北有大连,南有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同时,东莞还拥有大朗毛织等特色产业镇。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增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纺织原料供给出现了负增长,服装业出口交易额持续下降,内需消费回落,我国纺织服装市场出现疲软。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推动东莞服装业产业转型和企业创新,是摆在800万东莞人民和当地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广东科技学院属于民办高校,服装专业又是在上述背景下建设起来的。广东科技学院地处东莞南城区,与东莞主要服装产业基地———虎门服装产业群,只有20公里之隔,与东莞其他服装产业镇也很近。如何服务于地方产业,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服装专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1服装专业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依托的是我国庞大的服装产业,培养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广东科技学院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服务于东莞及周边地区服装产业的明确目标,培养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中高等职业学校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及服装教育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和成衣结构工艺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开办以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由于学校体制及课程体系本身的问题,这种尝试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和较为理想的成果。比如,实践环节中的课程设计往往太“学院化”,与实际生产和市场要求不对接。各个实践环节与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脱节,与快速发展的时尚产业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脱节。长期以来,服装院校一直在谋求教学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但教学管理体系、课程体系的本身却阻碍了校企之间的互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真正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和市场。近几年来,国内服装院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调整。尽管如此,收到的效果仍然不明显,服装专业教学的市场化运作仍需有较大突破。因此,与企业、服装科研机构共同办学,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就成了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服装设计是最具有创新意义的职业。大数据背景下,服装款式、结构、色彩、材料和工艺等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要求服装设计者不断跟踪时尚和科技前沿,用敏锐的眼光创造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基于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显得尤为重要。

2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拟解决的问题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和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1]。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对于本科服装教育来说,就是如何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打破常规思维界限,提出与过去不同、与其他院校服装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使服装专业学生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专业思想、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为东莞的服装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创新型人才。

2.1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内容

2.1.1孵化若干个“服装工作室”广东科技学院与有关服装研究所、服装企业,共同建立了“广东科技学院服装研究所”。由研究所孵化若干个服装工作室。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服装产品,并针对各种服装大赛,组织学生参赛。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服装设计、结构制板、成衣出品,直至最终销售的整个运作过程。服装设计要运用服装设计学、服装色彩学等知识;服装结构制板要运用服装结构、立体裁剪、服装工业制板和服装CAD等知识;服装成衣出品要运用服装材料学、纺织化学、染整、服装卫生学、服装人体功效学、服装工艺学和服装生产管理等知识;最终营销要运用服装市场营销学等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克服以往各门专业课程不能很好衔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工作室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亲身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的一方,有利于缩短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距离,化解传统教学中简单的单向授受关系,促成新型“自助式教育”,使静态的传授教学向动态的参与教学转化。对于“教”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以能力论“成败”,有助于将教师的利益、责任及荣誉感融为一体,给教师较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其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同时,还可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1.2以《成衣设计》为统领重构课程体系将《成衣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目标为统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重构课程体系,形成若干个课程群,并按专业教学标准和东莞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发配套的教材、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工”(企业)、“学”(学校)结合为契机和驱动力,在做实《成衣设计》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同时,用2~3年时间将《成衣设计》课程、《立体裁剪》课程建设成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课程体系建设中,以职业化教育为手段,通过模拟企业终端产品设计过程、企业生产运作和管理过程,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企业的产品设计师。重点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职业道德能力、计算应用能力、服装产品开发能力、时尚产品运营与管理能力、跟踪学科前沿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2.1.3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重构专业教学内容以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服装设计大赛或服装企业的设计项目为任务,以《成衣设计》课程为龙头,将童装设计、男装设计、女装设计和鞋艺设计等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重构教学内容,驱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把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知识点分解为若干小项目。小项目的具体学习目标又分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展开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采取项目过关和单元过关的方式,将教师讲解、示范操作与学生听课理解、操作训练和拓展练习结合起来,做到“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熟练掌握服装专业知识和技能。

2.1.4毕业实习采用“企业挂职实习”方式学生毕业实习可安排在校企合作企业及珠三角地区的其他服装企业,到企业进行岗前培养,并按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开设培训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岗位培养时间为4~6个月。经过岗位培养和强化训练的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有关部门,成为担任一定职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考核、评价指标,并且采用双指导教师制度。毕业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校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检查,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由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为主的考核办法,改变成以衡量学生能力为主的考核办法。

2.2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教育理念的创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民办高校应用型专业如果不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话,必将萎缩。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不同层次的工科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应该有所不同。民办工科院校应该服务于基层和产业特征明显的传统行业,错位竞争,不要与重点院校去争抢有限的就业市场。校企合作、开门办学使民办工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获得了不断发展的动力。

2.2.2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行学生工作室教学制度和企业岗前强化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正确方法。处理好企业与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关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岗位要求的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工作室教学和企业岗前强化训练过程中发生深刻变化。

3广东科技学院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取得的成就

广东科技学院自2017年实施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课题以来,专业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7年,“依托东莞服装产业优势培养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项目获广东科技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教学成果奖评比。同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立项特色专业立项项目,成为广东科技学院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项目。2018年,《立体裁剪》课程获得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立项在线开放课程立项项目。2017年《基于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18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得了广东科技学院示范性专业建设立项。目前,已经建立了5个学生服装设计工作室,并针对国内服装设计大赛、企业产品开发开展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由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和广州国际轻纺城联合主办的“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活动,是我国创办最早、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以大学生服装设计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广东大学生时装周是国内瞩目的大学生时装展示舞台,是未来时装设计师的摇篮。组委会为广东的服装高等院校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的平台。时装周活动每年5月份举行,参赛院校达到33所之多。除了大学生时装展演预赛、决赛外,还有面料设计大赛等赛事。来自广东省各服装院校(或服装专业)毕业生作品同台竞争。广东科技学院服装专业自2018年开始进入这个平台,进入平台的当年就获得网络最佳人气奖第一名和最佳组织奖。综合排名第八名,在民办高校中排名进入前三名。这为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平台。参赛作品均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室,大部分作品被企业选用。总体来说,学生的设计作品展示了都市时装风格,体现了“东莞服饰元素”,及东莞人特有的“包容、开放、创新”精神。时装周参赛活动也成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室以参赛为目标,进行创意设计。

4目前存在的问题

校产合作、校企合作渠道仍未完全畅通,产业联盟机构、服装企业对与高校的合作兴趣不大,意愿不强,且各企业均处在转型升级的动荡和调整之中,与高校的合作往往被动和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心。服装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重,对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预计不足,克服困难的能力较弱,教学改革的意愿不强。学院的教学管理体制、财务报销程序,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特别是讲师一级的青年教师怕冒风险,宁愿守着旧的模式应付教学,也不太愿意承担风险进行创新和改革。

5结语

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大学四年学校能够做到的是,让学生针对服装行业的特点,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方法和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作者:谭立平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