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小学体育教学分析3篇

小学体育教学分析3篇

时间:2022-12-22 15:42: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小学体育教学分析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体育教学分析3篇

小学体育教学分析1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掀起了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浪潮,小学体育要全面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一、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向

《课程标准(2022)》提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培养、技能奠基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课堂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以及师生角色,都要适应小学阶段的教学特性,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面前找准自身的位置,将教学改革的思想贯穿到小学段的教学实际中,积极实践优化,形成新的超越。

(一)基于高质量育人的目标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高质量育人强调优化和组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要素,以达到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上讲,高质量育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感受等,以教学要素的变革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少年。小学体育教学也应依循这一思路,既要把握体育促健康的基本价值,更要发挥以体育人、以体树人的教育价值,突出培养学生的品德,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二是可持续发展,强调智慧生成和能力习得。小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基础上,更要为其后续体育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习正向迁移,重点在于基本技能和运动兴趣的培养,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和动机,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基于学生主体的需要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立足于学生的主体需要,注重因材施教,均衡培养,落实“生本性”“生活性”等教学原则,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但要求教会学生1~2项运动技能,还要与德、智、美、劳相结合,联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和社会责任感,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体育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这一本质观,构建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要一致,遵循学生的前期学情和学习规律;另一方面,教师教学策略和实施要得当,只有学生接受教师后,敞开心扉,积极领悟,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起效。为此,体育教师要经常调整自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讲堂”变成“学堂”,把腰弯下来,把视角降下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容、欢乐的课堂气氛。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指令,没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动作的适应性以及自身掌握的准确性,更多的是模仿和机械式的重复练习。因此,在推广自主学习的背景下,需要转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学生最大限度、最大空间地完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一方面,在掌握锻炼方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己去练习,边练习边思考,边思考边反馈,在问题中学习,在理解中运用,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对自己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并置于现实情境中,更有效地把握自身的学习进程,从而提升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采用探究式的教法和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体育课堂学习模式的创新,能够有效改变体育课堂教学过去的“命令式、僵化式、木偶式、说教式”的困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了“自我”的概念,适应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例如,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学习方式,将分组讨论、合作生成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任务驱动”为主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领悟能力;以“理解运用”为主题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行为。

二、新时代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

(一)为什么教:指向体育核心素养,层次化精准对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首次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课程标准(2022版)》也明确提出构建小学段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因此,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思考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嵌入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对接和融入核心素养意识,构建起体育课堂教学基本思路。教学目标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第一,以学科素养提升为基础,主动融入教学目标,做到目标———素养的生成。教学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不仅要兼顾学情、统筹教材、立足项目、审视资源,而且要考虑和学科核心素养匹配度,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二,体育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而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以及体能目标等,二者本质上存在层级差异,体育教师要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设置体育教学目标,并对具体的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细化,使其呈现整体进阶性。第三,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每一堂课都是为践行学科素养而进行教学的,但绝非简单重复和面面俱到。因此,同一单元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一概而论”的,需要体现出课次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有主次之分。

(二)教什么:注重大单元教学,结构化整合设计《课程标准(2022)》提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1]。这一新课程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等方面得到提升,而且要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最终指向大单元教学。那么,什么是大单元教学?从字面上来理解,大单元教学就是在原有单元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扩展,使每个单元不再零散混乱,形成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因此,为解决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诸多问题,应整合多次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建立以大单元、大任务、大结构为主题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理解体育知识、培养运动兴趣。大单元教学本质指向深度学习,既建立起教材、教学与学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从更高的层次思考教学各要素,进行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再设计与再思考。也就是说通过结构化的教学设计,从目标整合、课时增加、内容重组等方面入手,充分把握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大单元教学是点线面的系统整合,包括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评价等,一线体育教师在理解和设计时需要注重从结果出发,突出一体衔接,避免孤立盲目与无序重复,呈现出清晰、具体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首先,以学情为始、以教材为初、以资源为本,据此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并在每一节课中合理搭配“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从设计单一技术,到组合技术,再到比赛运用,进行通盘考虑。值得注意的是,大单元教学中的竞赛并非传统意义的体育竞赛,而是根据学情进行简化的“比赛”或“展示”。其次,创设真实、生活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情境,重视项目本身的文化属性和游戏本源,给予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学习内容。最后,大单元教学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在创设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设置课程思政、健康知识、身体素质、体育竞赛等单元,而应将这些内容融入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三)怎么教:重视学练赛评,一体化有机衔接小学段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会学不会练、会练不会用、测什么练什么等问题,需要形成“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促进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一方面,“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准确把握体育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从实施到评价完整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实现教与学、学与练、练与赛、赛与评、评与学等之间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课余学习和校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参与自学和组学。实施“学练赛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学”和“练”,“学”指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练”指以“学”为基础的组合练习,“学”“练”不分家,形成单一和组合动作的练习。一方面,学习内容选择要立足于学情和教材,对“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进行精心且有侧重的选择和搭配,突出小学阶段的兴趣化特征;另一方面,根据学习内容要选择科学的学习策略,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传统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师生互动过程,营造积极、公平的学习氛围,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凸显出真实问题、生活问题解决的过程,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合作争论,注意学生身心的变化,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学风格,帮助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例如,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对于站稳半蹲、挺腰蹬地等技术动作,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探索”或“边练边学”的教学策略,结合小组练习,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主动探究,在观察、思考、体验、比较的过程中掌握运动技术。二是“赛”和“评”,以赛促评,以评导赛,比赛和评价是紧密联系的。“赛”是指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既是对学生完整技术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复杂情境中知识联结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其类型包括对抗赛、展示赛、小组赛、闯关赛等。“评”是“学练赛”的方向,体育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达到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目的。同时,教学中要“评”得及时、“评”得准确和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学练赛评”的过程要围绕学习目标,将目标评价作为“学练赛”的保障和依据。

作者:罗霞 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小学体育教学分析2

体育和一般文化类课程不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既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也要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运动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体育课堂中引入创新性的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跳高和跳远”的训练,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新课改下小学跳高的教学研究

(一)注重背越式跳高的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背越式跳高”指的是利用助跑的惯性,进行背向式的跳跃,翻过栏杆,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质,是目前田径比赛采用最多的一种跳高姿势。小学生年龄较小,遇到高难度的体育活动,往往容易产生畏惧情绪。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从小就打好跳高的技术基础,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掌握背越式跳高动作,为后期更高难度的体育锻炼做好准备。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背越式跳高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每个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体能素质也会有所差异。而且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教师就要合理利用这个特点,带领学生完成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一系列的动作,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生活。有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教师要注意监督和指导,当学生的身体起跳后,我们要观察孩子们的身体线条,指导学生收腹举腿,完成整个流畅的落地动作,保证学生的安全。在“背越式跳高”的训练过程中,很多学生身体与垫子成90°角,这样是非常危险的,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空中过杆动作,对身体造成损害。为了减少学生的畏惧,带领他们掌握这一部分的动作要领,教师还可以亲自示范,借助踏跳板起跳,更加带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我们也可以先组织他们进行“过杆练习”,消除学生的恐高心理,为今后跳高技术的掌握打好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提高,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保证学生都能正确理解“背越式跳高”的动作。

(二)注重跨越式跳高的模式,训练学生的体育技能“跨越式跳高”相比于“背越式跳高”,少了很多技能要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两臂快速摆动配合,具有一定的身体协调性,才能完成一系列的跳高动作。“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等环节,都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教师要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性,制定分层训练计划,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个子较矮的同学,要为其降低横杆高度,降低学生的体育训练压力。必要情况下,还可以使用橡皮筋练习,帮助学生体验跨越式跳高的动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的学生在跳高训练的过程中,节奏不稳定,容易产生错误动作,教师要做好指导监督工作,让学生合理摆动自己的双腿,完善跨越式跳高的动作,保证动作的完整性。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训练小组,组织他们进行分组练习,增强“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使每个动作都更加的轻松、自然,让那个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趣味。

二、新课改下小学跳远的教学研究

(一)丰富跳远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跳远项目是基础的体育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难以驾驭自身身体的协调性,起跳时发挥不稳定,难以发挥自己的身体能力。因此体育老师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助跑”,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掌握跳远的一系列动作要领。跳远的助跑,是基本动作,是整个跳远活动的开始部分,只有好的助跑,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完成起跳动作,在起跳的过程中不至于受到伤害,从而获得最佳的起跳效果。在一般情况下,跳远的助跑启动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站立式”和“行进间”,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不同,要采取最适合自己的助跑方式,控制好启动时的身体姿态。有的孩子不重视助跑动作,容易随意性起跑,给跳远训练带来一些阻碍。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改正错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体育锻炼活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为了方便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我们要有清晰的教学概念,制定出分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助跑节奏不稳定的同学,教师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过于催促学生,而是要耐心地指导和教育,让学生以平稳的心态去进行锻炼,稳定住自己助跑的节奏和步幅。此外,一些场外因素也会影响训练效果,如天气、比赛场地等,都会让学生产生紧张的情绪,不利于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所以教师还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每个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避免在正式的比赛中产生“怯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效地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二)加强跳远的技能训练,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跳远”是小学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体育项目。传统的体育课堂,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对学生跳远水平的培养。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和发展,教师要针对跳远运动的特点,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制定优质的体育锻炼方案,调动学生体育课堂中的积极性。教师只有加强跳远的技能训练,引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好跳远的动作。“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好教学活动,扩展学生体育锻炼的渠道。教师要丰富体育活动,做好监督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跳远运动的积极意义,推动小学体育课堂的发展。对于跳远水平较好的学生,我们也不能过于的表扬他们,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极限,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力量。

作者:孟宪峰 单位: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孟集小学

小学体育教学分析3

一、小学田径项目高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开始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小学生的运动时间。另外,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常常吃一些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小学生逐渐出现了体弱多病、身材肥胖的问题。田径运动能够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适当参与田径运动,有利于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另外,田径运动能够将学生从紧张的室内学习环境带入轻松的室外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内心压力得以释放,有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田径项目教学时,能够将关于跑步、跳远、铅球等运动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不同田径运动的比赛规则、发展历程及技术特点等,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田径项目理论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时,能够将如何在跑步时摆臂、如何在跳远时起跳和落地等运动技巧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对田径运动技巧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丰富运动知识,提升运动能力,开拓自身的认知领域。

(三)有利于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养成教育是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运动习惯也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田径项目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向学生讲解终身运动的重要性,渗透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德育内容,使学生形成主动运动的意识。通过讲解跑步、跳跃等运动技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运动习惯,有利于推动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实现体育养成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田径项目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趣味游戏进行教学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明确生本理念的指导作用。兴趣是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影响着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进行田径项目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综合学生兴趣和田径运动的趣味游戏,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在设计趣味体育游戏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游戏规则简化,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游戏的具体规则,使游戏的参与条件和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相符合。比如在教学“30米快速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狼追羊”的趣味体育游戏,让一组学生扮演“狼”,另外一组学生扮演“羊”,然后在长30米的区域内开展游戏。在每一轮游戏中,“狼”队派出一名学生,“羊”队派出四名学生,使参与游戏的学生分别站在游戏区域的两端,让扮演“狼”的学生询问“几点了”、扮演“羊”的学生回答,以此来用“几点”指代学生的前进步数,如当学生回答“5点了”时,则要向前迈出五步。当扮演“狼”的学生说出“开饭了”时,扮演“羊”的学生就要迅速往回跑,最后依据“狼”抓住的“羊”的数量评出游戏的胜出者。

(二)组织学生开展田径比赛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逐渐提出了课堂竞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所以,在进行田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鉴课堂竞赛的方法,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设计基于不同田径项目的课堂竞赛,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在学生掌握了运动方法之后开展田径比赛,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保证体育竞赛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比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举办立定跳远比赛,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提升课堂效率。在正式开展比赛时,教师可以利用体育器材在塑胶跑道上画出不同距离的刻度线,让学生依次从起跳位置向前跳跃,在成绩表上记录下学生的跳跃距离。再如在教学“600~800米跑走交替”时,教师可以举办600米接力比赛,让学生自由选择结组对象,使每三名学生成为一个参赛小组,要求第一位学生以跑的方式完成比赛并将接力棒传给第二名同学,第二名同学以竞走的方式完成比赛,第三名同学以跑步和竞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比赛。

(三)设计分层次的学习任务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身体素质、运动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任务。分层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利于教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能力设计不同的训练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以此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比如在教学“长距离跑”时,教师可以针对体能、耐力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距离和时间,将训练项目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能训练,努力帮助学生增强体能。再如在教学“障碍跑”时,教师可以针对肢体灵活性不同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训练内容,为运动能力较好的学生设置复杂一些的障碍,为运动能力稍弱的学生设置简单一些的障碍,然后结合学生的训练效果,逐渐提升障碍难度,以此来不断学生的运动能力。

(四)通过小组合作优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参与度。为了提升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应当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设计学生合作训练的环节。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时,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保证小组内部的差异性和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在此基础上发挥优等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作用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作用,引导学生合作练习田径项目的具体运动技巧,以此来提升学生自主训练的效率。比如在教学投掷项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展开“投掷垒球”、“投抛实心球”等训练项目。在正式训练时,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面对面站在训练区域内并保持安全距离,然后让两名学生依次投掷垒球或者投抛实心球,节省学生在单独训练时重复捡球的时间。另外,在学生合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鼓励投掷动作掌握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纠正投掷垒球或者投抛实心球时的腿部动作、手腕动作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共同进步。总之,小学田径项目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完善。身为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应当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案,结合体育运动的特性引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速度、增强学生的力量,努力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振华.提高小学田径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性的策略[J].运动,2017(24).

[2]胡孝臻.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09).

[3]陈宜刚.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田径教学新思考[J].田径,2016(06).

作者:陈斌 贾建良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