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电气专业分析3篇

电气专业分析3篇

时间:2022-12-21 15:4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电气专业分析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气专业分析3篇

电气专业分析1

电力行业在科技革命和创新的背景下正在迅速变革,并向能源互联网方向不断发展,目标是为了尽可能高效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并且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目前,能源供给的方式在不断改变,出现了以科技为导向的智能电网、主动配电网、储能等新技术。因此,电力行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就增大了。电力行业是技术性行业,需要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此背景下开始了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人才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适合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就目前国际通行的人才认证方式来看,人才的综合学科理论和技术能力是最关键的,尤其是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是必备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基础的研发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专业创新实践为主,以创业引领为主导,以创业课程为基础,在创业基地形成教师引领、学生创新、团队实践为主的创新实践模式,依托于专业增强实践能力,并能在企业中实践这种能力。很多应用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就业于各级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公司、电力工程公司及电力设计公司。因此,企业对学校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有既定的要求和目标,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注重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这对于学生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有很好的平台缓释作用。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够更新、实践教学载体少、实践教学场地局限性较大、教师注重理论内容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嵌入和融合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构建符合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实践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了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基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可以看出学校的实践教学是较为完整的一套系统,从基础实践到学生顶岗实习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实践内容也是由浅入深,这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先进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理论学习,然后结合理论进行实践,这种教学过程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将知识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完善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二者之间缺乏协同效应,教学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展开,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被有效激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基础实践设备不足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室利用率低是很多高校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实验室实践设备基础建设不足是关键,实践性教学内容因为设备不足而无法正常展开。近些年很多高校在积极建设和更新实验室设备,但是本专业学生人数多、各类仪器设备的损坏率较高、维修不及时或者新机器更新缓慢等问题使得陷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很多学生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因为没有设备而不得不处于观望状态,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实践性教学的效果也就相应降低了。鉴于此教师不得已取消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将实践性教学内容转化为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纸上谈兵,毕业后进入企业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欠缺,这就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集中实践环节浅显日常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内容,学生需要参加一些集中实践课程来弥补日常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欠缺。此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集中实践环节过程中,也是因为实习单位场地的局限性导致了很多学生只能是参观或者观察操作过程,而不能真正与实际的机器和设备打交道,加上学生的实习目标存在模糊边界,使得他们在集中实习过程中积极探索的精神十分欠缺。另外,通过参观或者观察进行的集中实践内容简单,浮于表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展示并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到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仅仅是一些浅显的基础性实践内容,这就大大降低了集中实践的教学作用。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是教学实践内容环节独立性较强,学生无法将各个不同的实践性内容关联起来,学生缺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实践性内容的推进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工程技能的提高。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近些年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其目的是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他们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出发。例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及评价体系的改革等。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创新的实施者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除了学校现有的理论课师资队伍之外,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和产学研平台来邀请更多有经验的企业专家来负责学生的实践课环节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企业专家参与实践的次数多,而且实践经验非常丰富,那么在实训场所或者企业开展实践课对于学生掌握实践性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是教学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导,目前很多教师的课堂理论知识完善,教学能力和水平都很高,但是,缺少企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尤其是在实践性教学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大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时间和过程,在建设完成之前,学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的专家来担任外聘教师,外聘教师不仅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的开展,同时也可以同校内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共同探讨,将校内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外聘专家教师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学生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共同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外聘企业专家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程思想传授给学生,这就帮助学生能深入了解和学习实际工作过程中电厂生产、变电站运行等电力行业的基本实践性知识。在此过程中,校内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校内外教师结合理论和实践给学生解惑答疑。在这个过程中校内教师从外聘专家教师那里也学到了电力行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形中完成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二)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性很强,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操作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鉴于此,优化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显得十分关键了。首先,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并不只是增加教学课时,也不只是增加教学实践内容,而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内动力,让学生沉浸在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继而习得工匠精神。沉浸式实践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如果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思考,那么学生就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项目式教学也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建立导师制,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既能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学校要大力建设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项目资源库,教师根据资源库的内容分解项目内容,学生被分成不同的课题组。

最后,将各个项目组的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整个项目的内容,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在做中学[2]。另外,很多学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竞赛式教学方法来挖掘潜在的实践性人才,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能探究性地学习。例如,现在很受欢迎的电气工程仿真操作大赛、电工技术大赛、单片机编程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众多专业竞赛就十分鼓励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提前对学生进行电力类高危行业方向的从业心理建设。由此可见学校要想提高实践教学,就要站在专业发展的高度去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要学会观察,提出问题并且能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有针对性地将这些问题融合到理论教学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多次交替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解决问题。

(三)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构建更多产学研平台校企合作是展开实践性教学的最佳平台。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实践平台,能有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也能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依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来优化产学研平台,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各种资源融合起来,督促学生参加“1+X”项目,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现有的产学研平台在保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还要进一步扩大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范围,尽可能地让学生能在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而且产学研平台数量的增加也能容纳更多的学生数量,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实践场所来锻炼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另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建立虚拟现实设备为主的实训实验室,模拟和现实工作场景相似的教学情景,以情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中有效应用课堂理论知识,并且展开虚拟的实践性操作也是非常可行的实训方法之一[3]。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校要和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内容,并制定适合学校课程计划的实践教学课时,建立科学的实践和实习机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跟踪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完成基础实训内容和定岗实习内容,并且对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将毕业实习内容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学生主动式进入企业定向实习培养机制,自主挖掘自身专业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在传统教学中,采用的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时不够完整和准确的。因此,现在高校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已经进行了大力改革,很多学校采取了过程性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锤定音来评价学生。过程性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践性操作内容的评价,教师要提前设置好过程性评价的各类指标,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定不同的指标,严格按照设定的指标内容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也更具有说服力。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并结合其他的评价方式就构建起了一套较为综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这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完成指标的内容上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及时纠正,有利于未来学习中学习内容和重点的调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标,所以评价内容要一改以实习报告为考核内容的单一性评价标准,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包含考勤、纪律、实践参与度、学习主动性、项目完成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量等可量化的一些指标[4]。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性技能要求很高。电气行业需要的人才是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因此,应用型本科学校要以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设置方面都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而且在实践性环节中,一定要融入工程教育的理念,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理论知识基础,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电力行业培养和输送优质的复合创新型专业人才。

作者:张秀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专业分析2

园、商业综合体等建筑,以上建筑都为人员密集场所或者公共聚集场所,一旦厨房发生火灾、爆炸,将危及以上公共建筑的众多人员安全。公共厨房大多数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有燃气泄漏的风险;公共厨房的电气设备比较多,操作间潮湿、高温,电气设备一旦漏电容易引起触电等人身安全事故。因此公共厨房的电气设计国家规范有比较多的条文涉及。在近几年的电气审图中发现在使用燃气的公共厨房电气设计违反相关规范问题的比较普遍,甚至有违反强条的情况。为了规避电气设计中的风险,本文就公共厨房电气设计中涉及的强条、规范和具体做法汇总,以供电气设计人员参考。

1公共厨房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

依据GB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8.4.3条的规定:建筑内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场所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按本条规定公共建筑中使用燃气的厨房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装置,但不包括住宅建筑内的厨房。公共建筑中明确设计有厨房详化设计的,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应设计到位;对于商业综合体等预留厨房的位置但并没有厨房详化设计的情况,笔者认为也应在设计说明中明确二装设计电气专业应按本条规定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建筑物其厨房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的设计应依据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8.1.1、8.1.2、8.1.4、8.1.5、8.1.6条的规定来设计。根据以上规定可燃气体报警系统主要有以下内容: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由探测器、火灾声光警报器、报警控制器等组成;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应独立,可燃气体泄漏探测器不应接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信号总线;当可燃气体的报警信号需接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应由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接入;保护区域内的报警和联动应由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实现;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时,应能启动保护区域的火灾声光警报器;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的报警、故障信息,应在消防控制室显示,并区别于火灾报警信息(图1、图2)。在审图中发现的常见问题:(1)可燃气体报警系统不是独立系统,直接接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2)在厨房区域内未设燃气泄漏时的声光报警器。(3)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设置的位置不正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检测比空气轻的燃气时,检测报警器与燃具或阀门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8m,安装高度应距顶棚0.3m以内,且不得设在燃具上方。当检测比空气重的燃气时,检测报警器与燃具或阀门的水平距离不得大于4m,安装高度应距地面0.3m以内。(4)燃气报警控制器的电源漏设,或者由普通电源供电,燃气报警控制器应由专用回路供电,负荷等级应和消防负荷一致。(5)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的报警和控制线路应采用阻燃耐火电线并穿金属管暗设。以上常见问题均违反了相关规范的要求。

2公共厨房设有事故排风机的,应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分别设置手动控制装置。依据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6.3.9条规定:暖通专业在使用燃气的公共厨房都设有事故风机;事故通风的手动控制装置应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分别设置;事故通风的手动控制装置应装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以便一旦发生紧急事故,使其立即投入运行。在审图中发现厨房事故风机就近设置控制箱,仅在控制箱面板上设启停按钮,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方(疏散门内外)未设紧急启停按钮;当发生燃气泄漏时,工作人员还得进入厨房才能控制事故排风机,这样势必会给人员带来安全风险。事故排风机的控制箱系统及平面应设按钮及控制线(图3、图4)。

3公共厨房设有事故排风机,事故排风系统设置导出静电的接地装置。依据GB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9.3.9条规定:厨房排风系统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气体,应设置导除静电的接地装置,可以减少因静电引发爆炸的可能性。在公共厨房的设计中电气专业应在厨房预留辅助等电位连接板,并说明厨房金属排风管应通过辅助等电位连接板做可靠接地。金属排风管的防静电做法:在金属风管上设专用的接地连接端子,作为静电接地的连接点,整个排风管不应少于两处连接点;风管分段处采用BVR-6mm2的多股铜芯软线连接;接地干线可以采用-25×4mm热镀锌扁钢与接地板连通;另外要注意的是焊接工作应在风管涂漆之前进行。具体做法各位同行可以参见《接地装置安装》14D504-131页。此问题在电气同行中也有争议,认为厨房不属于爆炸危图4厨房事故风机控制平面布置险场所,因此不适用此条规范;但笔者认为在公共厨房的暖通专业已经按爆炸危险场所设事故排风机,因此电气专业就应该按此条规范配合设计,否则很容易被判违反此强条。况且风管做防静电接地的这项措施所产生的施工成本微乎其微,但如果设计不做而引发的事故就非常严重,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则,电气专业应该完善此条设计。

4公共厨房应设辅助等电位联结措施。依据GB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的9.8.6条的规定:厨房设备应设置辅助等电位联结。厨房设备因使用环境温度高、潮湿,故应关注电气设备的防护措施。另外根据该标准规范组的解释住宅厨房可以不做等电位联结。因此在公共厨房的设计中电气专业应在厨房预留辅助等电位连接板。根据GB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的12.7.6的规定:(1)在局部区域,当自动切断供电的时间不能满足防电击要求。(2)在特定场所,需要有更低接触电压要求的防电击措施。厨房区域属于以上情况之一,因此应采取辅助等电位联结措施。按GB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的12.7.7条的规定:厨房辅助等电位联结导体应与区域内的可导电部分相连接:(1)厨房内的固定电气装置的所有能同时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2)电器设备和插座内的保护接地导体(PE线)。(3)电气装置外的可导电部分,比如金属管道、金属操作台等,也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主钢筋。

5公共厨房配电及电气管线设计的问题

(1)公共建筑的厨房用电负荷等级容易被设计人员忽视,根据GB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的规定:66三星级旅游饭店、教育建筑(包括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的厨房用电应为二级负荷,因此以上建筑内的厨房用电应采用双电源或双回路配电才满足规范要求;二级负荷也可以采用双回路供电即可。(2)依据GB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的13.2.2-10条的规定:幼儿园建筑,非消防负荷的配电回路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幼儿园的厨房配电回路也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控应检测线路的剩余电流和温度,当超过限定值时报警。(3)依据GB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的7.5.5-5条的规定:厨房的动力设备多属于人体可能无法及时摆脱的固定式设备;因此动力配电回路和插座回路均应设置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值不大于30mA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动作时间应小于0.4s。(4)依据GB50028-2006(2020年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规定:明装的电气管线水平敷设应与室内燃气管道大于25cm;暗装的电气管线水平敷设应与室内燃气管道大于5cm;配电箱与室内燃气管道水平净距应大于30cm,不允许交叉敷设;电源插座、电源开关与室内燃气管道水平净距应大于15cm,不允许交叉敷设。当布置确实有困难的时候,再采取有效的措施后可适当减小净距。以上要求可以在设计说明里面加以明确,否则施工单位容易忽视,造成安全隐患。

6公共厨房电气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由于公共厨房区域为高温、高湿场所,因此厨房的灯具应采用具有一定防护等级的灯具;厨房操作区域内的电源插座应采用防护等级不低于IP54的插座;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厨房的热加工区应采用感温探测器。总之厨房的电气设备的选择应保证安全、可靠的运行。

7结束语

虽然厨房区域属于公共建筑中很小的一部分,但由于通常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又属于高温、高湿环境,因此近几年厨房发生火灾、甚至爆炸的事故频现。作为电气专业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加以重视,对厨房区域的电气设计严格按相关规范设计,从源头杜绝触电、火灾、甚至由于燃气泄漏所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作者:杨金川 单位:基准方中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专业分析3

对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而言,其职责是向社会输送电气自动化应用型人才。为满足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具体学习能力开展教学工作,模块化教学可以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最大限度提升教学效果。

一、模块化教学理念

电气自动化专业模块化课程是在剖析其职业和技能的基础之上,严格依照岗位的要求,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依照标准合理编排成课程模块,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类似积木组合式的课程设置。电气自动化专业有着较多的就业方向,在课程模块化方面也要根据学生们日后的实际工作方向来进行设置,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们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各个教学计划当中,课程种类大致相同,这是最基础的模块化,类似于高职院校中设置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来进行课程的选择。那么模块化教学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的实用程度,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来对日后的工作岗位进行预选,再根据岗位来预选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设置方面要遵循易理解、易推广、易实施的理念。

二、模块化教学目的和意义

模块化教学具体来说是围绕设定的主题或是指定教学内容开展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说每个课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能自成一体,并且其中都包含着互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电气自动化课程中的电气基本控制技术中的安装、检测和维修就是由不完全相关的教学内容组合而成的。在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不同的教学内容划分成各不相同的模块进行教学,并对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强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电气自动化的课堂实验,在该过程中就可以把电气自动化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能力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增强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模块化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重视,并且教学计划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准进行设计的,从这可以看出,该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并且在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已经建设了相对应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中教师把专业课程中的技能培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入其中,实现专业技能模块化教学。由于此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在后续的工作岗位中表现出色,目前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除专业技能之外,模块化教学中还包含了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培养。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前期主要是以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教学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进而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专业基础。所以,前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们完全理解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为加强学生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还会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合理对电气自动化后续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做好调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加强对学生们的就业指导效果,并明确各个工作岗位自身的属性和工作内容,再根据岗位的不同属性和工作内容对模块化教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使学生更适合后续的工作岗位,这样便促进了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总的来说,模块化教学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所有教学行为都围绕着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把各个相关专业课程根据需求划分为各不相同的教学模块,并且在其中还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形式,岗位属性、工作内容对模块进行细化,模块教学其中的重点就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互结合,在上述的实训基地中可以实现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实践操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使得学生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不但解决了社会企业中用工荒的问题,还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模块化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机会,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为薄弱。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动手能力强的优点,模块化教学就是使得电气自动化知识体系变成了一个立体的模块,再把这些立体的模块拆分成不同的小目标,不仅给学生们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进行和理论知识配套的实践教学。所以,模块化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可以更好地给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策略

(一)将专业课程模块化

首先,教师应当先以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特点来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遵循着易推广、易实施、易理解的教学理念。在构建教学体系,设置课程模块的过程中,要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后续就业紧密结合,并在其中着重注意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在其中重视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学生们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顺利表现出较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使其在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这就需要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模块化教学方法上应当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响应教育改革完全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师教学为目的,并结合学生们日后工作方向有目的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接受新兴技术的能力。上文中提到过,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较差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就可以单独设置公共基础模块,其中可以包括一些较为基础的课程。例如,和电气自动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高数》等基础课程,设置公共基础模块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高职学生们基础知识,增强其综合素养,给后续的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电气自动化时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除公共基础模块之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还应当包括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训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可以包含电气自动化的基础课程。例如,《工程制图》《电气测量》《电机原理与维修》《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一些较为基础的课程。该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电气自动化能够有一个较为简单的了解,在脑海中先形成电气自动化的基本知识体系,给后续的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基础。

专业技能模块是专业基础模块的进阶模块,只有在学生顺利学习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才能进入到该模块的学习过程。专业技能模块可以包含《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PLC应用技术》《电气设备安装技术》《变频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从课程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专业技能模块中的课程相对于专业基础模块中的课程难度较大。由此可见,在模块的设置上尽量使得各个模块中的课程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只有这样才不会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加难度,不会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2]。综合实训模块是较为重要的模块,该模块中包含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有涉及实操的课程。例如专业基础模块中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气测量》等课程,还有专业技能教学模块中的《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PLC应用技术》等课程,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那么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时,可以把上述涉及实践的课程归纳到综合实训模块当中。在教学模块的设置当中不难发现,从公共基础模块到专业基础模块,再到后续的专业技能模块,学习难度都是不断加深的状态。综合实训模块也是如此,该模块的教学是以实践为主,并且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知识的深化。这就对学生在前两个模块中的学习情况有所要求,只有把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相互融合,才能在综合实训模块相关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教师在此模块进行教学时,教学地点通常选择在实训基地,上文中提到过,很多高职院校都建设了自己的实训基地用于模块化教学,在实训基地中,教师要在训练学生的同时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并在实践教学中融合理论教学,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实操能力。根据上述,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日后在岗位中的工作能力,可以把电气自动化专业分为四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以此来最大化提升学生们毕业后的工作能力[3]。

(二)构建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就是最大化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其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可以有更为良好的表现。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先研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对已经划分的课程模块进行细微调整,进而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当重视目前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构建实训教学体系的目的就是培养更适合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准确认识到电气自动化对口的就业岗位,明确该就业岗位的属性和工作内容;二是要准确认识到当前教学的实际进程,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三是要明确当前社会对于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人才,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再以职业规划为依据开展实训教学。另外,在构建实训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需求变化,并实时了解电气自动化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和行业属性变化,这是因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十分快速,新型技术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教材更新频率较慢,很容易出现跟不上时代的情况。所以,针对此种现象,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电气自动化行业中的各种变化。例如,新型技术的出现、淘汰了哪种技术、用人需求的变化、工作内容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们和日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4]。

(三)以企业需求为教学依据

模块化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电气自动化人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向企业和社会定向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寻找社会中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的企业,加强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衔接。并且依照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寻找合作企业,真正使得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定向为企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人才。并且在合作过程中要利用好企业的优势资源来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贴近社会的实践平台。在实际合作中,学校可以和企业成立一个合作委员会,让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学生们进行专业课程方面的指导,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定向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经验来对学生更好地进行指导,真正实现企业资源和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互补,以这种产教结合的形式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是提升模块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可以直接入驻高职院校建厂,让学生们直接在学校内就可以实习,在校内建厂不仅可以节省经营成本和用工成本,还可以给学校提供专业的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还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在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时间处在教学一线,和目前社会中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脱轨,在综合实训模块的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加强校企合作后,高职院校就可以定期请到企业中的人才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们和最近电气自动化技术接轨。在上述中提到,企业工作人员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或者基层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提升和企业的岗位匹配程度。企业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的时间项目,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最大限度提升岗位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工学结合的办法,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5]。

综上所述,模块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模块的学习,夯实自身理论基础、深化专业技能,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该教学方法既满足社会中企业的发展需求,还帮助高职院校解决人才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波,谭铮.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创新改革初探[J].时代汽车,2022(5):55-56.

[2]穆成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模块化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2021,50(10):266-267.

[3]秦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8):232-234.

[4]尹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23):210-211.

[5]焦海云.中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风景名胜,2019(9):94.

作者:唐健豪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