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15:20: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阅读能力培养论文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与传统的以句子、段落等形式呈现的“连续性文本”不同,“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主要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的阅读材料。[1]听障学生认识世界主要依靠视觉。为了充分发挥他们视觉思维和动作思维的优势,聋校数学教材注重直观性和操作性,具有“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2]因而教材中存在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当前聋校数学教师应教给听障学生的一项技能,培养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数学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性、跳跃性、信息多维性、实用性和生活性等特点。通过学习数学非连续性文本,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听障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视觉-空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3]聋校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不断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潜能,培养他们阅读现实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4]
一、立足教材,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惯
聋校数学教材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图表是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基本材料。教师应重视教材的引领作用,把握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帮助听障学生建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读图、读表的意识。这是培养听障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数学非连续性文本存在于数学教材的各个部分,尤其在“综合与实践”部分最为丰富。根据《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聋校数学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如“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1亿有多大”“营养午餐”“自行车里的数学”“确定起跑线”“掷一掷”等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以往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部分的文本呈现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并加以利用,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如,四年级下册《亿以上数的认识》一课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包括三幅图,均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相关的数据,为“百分数”概念的引出提供了生动、鲜活、真实的素材。通过仔细阅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百分数”这一新概念的理解。聋校数学教材中不仅包含学生应该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包含学生成长所需的人文知识,且大多蕴含在形式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教师在教学时应深入挖掘此类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阅读意识。如,教师合理利用《亿以上数的认识》一课中的学生近视情况统计图进行引申,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此你有什么建议?”,适时渗透预防近视的健康知识教育。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指导,久而久之,听障学生自然能养成良好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惯,自觉地进行阅读思考。
二、加强指导,传授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数学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图、表及少量文字构成的,其中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甚至是碎片化的。听障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对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出现只看图不读文字、关键信息提取不足、信息整合出现错误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听障学生逐步熟悉数学学科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进而掌握不同类型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有效提高相关阅读能力。数学学科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可分为图类文本、表类文本和组合类文本三类,每一类文本因形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阅读方法。[5]数学非连续文本阅读方法有四种,分别为“扫描性阅读”“检索性阅读”“指向性阅读”和“咀嚼性阅读”。[6]每一种阅读方法都与某一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结构特点相适应。图类文本涉及的内容比较浅显,信息源单一,有效信息易于提取,可以用“扫描性阅读”方法,其重点是指导学生快速地把握全局,从阅读材料中准确提取信息。图文结合类文本则可以用“检索性阅读”方法,阅读的关键在于从阅读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此类文本通常包含多个信息节点,有的文本还有多余信息的干扰,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度相对较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确定有效信息,再从情境图或文字中收集信息。表类文本的信息量较大。阅读此类文本不仅要看表中的信息,也要看上下文的信息。此类文本可以用“指向性阅读”方法,阅读的关键在于从阅读材料中找到特征性描述和目标语句。表类文本信息指向性清晰,涉及的知识点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组合类文本同时涉及图和文字,文本比较复杂,信息量丰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信息解析能力,对听障学生来说阅读难度较大。随着年级的升高,此类文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组合类文本可以用“咀嚼性阅读”方法,阅读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逐句阅读”“指读”和“回视”,深度加工阅读材料。[7]由于数学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图表性质,在阅读时需要采用不同于一般文本的阅读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听障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策略,并进行归纳、总结、反思,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链接生活,拓宽非连续性文本应用场景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非连续性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生活中不同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丰富表象积累。当听障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变得越清晰,他们辨别不同类型非连续性文本特征的能力便能得到相应提升。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如购物清单、产品说明书、价目表、比赛场上的积分表、凭证单、地图、缴费清单、列车时刻表等。听障学生缺乏相关生活经验,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并搜集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数学非连续性文本。如,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师可以用教室座位图或电影票等素材进行教学,在学生用行、列来描述位置的基础上,逐步简化到用两个数字确定位置,既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概念,又突显数对产生的必要性和简洁性。再如,在学习“图形与位置”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一幅学校所在街区的平面图,在明确参照点和指向标的条件下,要求学生绘制简单的路线图。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根据平面图合理规划路线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表同样能增强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只有具备文字语言与图表语言相互转换的能力,学生在面对同一类型图表时才会有法可循,准确提取出信息;在面对不同类型或复杂类型图表时,才会进行知识迁移,实现识图目的。聋校数学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生活情境类题目很多,此类文本较抽象,听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其转换成数学非连续性文本,使题目更简洁明了。如,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道以购物为素材的题目:爸爸想在网上书店买书,A店打七折销售,B店满69元减19元。爸爸想买的书标价为80元。(1)在A、B两个书店买,各应付多少元?(2)在哪个书店买更省钱?能省多少钱?教师先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列出题目信息并解答(见表1),培养学生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表语言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做出判断。在这样的“转换”中,学生学会了提取信息、梳理信息、整合信息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必备的技能。挖掘和开发生活中的数学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将其引入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迁移运用已掌握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能,实现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地发展数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重视到生活中寻找和开发数学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使教育回归生活。综上所述,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并深入挖掘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拓宽非连续性文本应用场景,提高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作者:周志英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阅读能力培养论文2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多数都是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本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和人物,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体会文中所传递的情感,教师需要认识到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喜欢阅读,并且能够坚持阅读,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前提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学生只有爱上阅读后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在长时间的文字积累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对小学生以后各个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故事,领略到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无论是故事还是诗歌,都是学生阅读的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并积累较多的故事资源,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不断地丰富写作素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不同的思想变化,不同的自然风景,以及运用的不同描写手法,领略不同的场景,感受不同的情感,最终学习到大量的知识,开阔眼界。如此,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运用,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学生学习的文章都是精选出来的,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能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明白了道理。这些文章在人物形象塑造、思想品德传递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也符合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接受到有益的思想品质的熏陶,在这些高品质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品格。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课堂中容易注意力分散,一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不集中,相反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有趣,学生注意力就能得到集中。但是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以课本教学为主,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以学生成绩的提升为主,这种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的教学方法,导致多数教师遇到与课本知识无关的内容时,就选择性放弃不再进行讲解,这种选择性的教学,也使学生对课外读物产生抵触,影响小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有很多语文教师比较看重学生的成绩,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导致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看重的也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课外读物的阅读,从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设定过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所设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一般都比较高,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定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但是却忽视了小学生年龄的特点。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所学习到的知识有限,对于文字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教师的教学目标很难明白,阅读后也达不到,还影响阅读兴趣。过高的教学目标还导致很多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理解,并产生很多的疑问,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设定的学习目的,就很难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使学生畏惧阅读。
(三)课外阅读书籍缺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依靠课本知识是实现不了的,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但是有很多的学校没有图书室,有图书室的学校,课外书籍种类、数量也比较少,学生没有选择性,导致学生很少愿意进行课外阅读。还有些学生家长在为学生购买课外读物时,以家长自身的见解进行购买,多数都是以一些童话故事为主的书籍,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理解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和含义,而低年级的学生就很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打击了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效果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学生,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使用符合学生特点而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例如问题情境设置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就会在寻找答案中进行阅读,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被文章中美丽的文字所吸引,进而从被动阅读转变成为主动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还可以使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后,借鉴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写一篇与所读作品相似的文章,这种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仔细领略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风格、写作特点等,学生认真阅读的过程中,积累了写作知识,学会了很多写作技巧,同时学生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使用学生比较喜欢的角色扮演教学方法,通过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探索,更加能够理解阅读内容。在角色扮演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可以提高课文的直观性。当学生表演后,还需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表演后,才真正理解角色当时的心情,并可以使学生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还能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二)科学利用预习活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还应该重视课前预习,只有通过长时间的预习活动,才能使学生带着问号进行阅读,有意识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一篇文章还没有进行讲解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同时还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让学生标出重要的语句和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锻炼。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根据阅读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传授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爱上阅读有些学生不喜欢阅读,阅读速度较慢,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掌握住阅读的技巧。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学生在阅读技巧的帮助下,就会不再畏惧阅读。在阅读方法传授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年龄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不同传授不同的阅读技巧。阅读的种类众多,不同的阅读题材在阅读方法上也不相同。学生只有掌握阅读技巧,才能主动进行阅读,才能喜欢上阅读。例如散文和诗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品味散文和诗歌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让学生注意其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一些语句,并着重进行阅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于散文和诗歌的布局、前后关系等进行认真分析,学习作者的创作技巧。在进行童话故事、小说、新闻等文章的阅读时,就需要学生加快阅读的速度,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以及核心句子,等完成阅读后在对文章进行概括。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人物细节上的描写和人物心理上的描写,以及山川和河流的描写有什么区别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到较多的写作知识,在长时间素材的积累过程中,学生在写作时,就会加以应用,写作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增加学生课外读物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只依靠课本,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增加课外读物,才能使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符合学生年级段的高质量的课外读物,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一些课外读物布置作业,学生就会在压力下进行阅读,慢慢就会被读物内容所吸引,变成主动阅读,进而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学校应该增加图书种类和数量,来满足各个年级段对图书的需求,图书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阅读。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国家加大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多数学校都已经实现了互联网的覆盖,教室内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对于动画、图片等教学形式比较喜欢,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上,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成语故事的动画演示、语文课文的配图朗诵等资源,通过向学生播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设备所播放的动画片或配图朗诵的课文等内容后,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阅读内容进行仔细深入阅读的欲望。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下,教师的阅读理解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总之,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中,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合理使用教学效果就会十分显著。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切不可滥用多媒体,如果什么阅读内容都使用,反而会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改善教学的方式,还要挖掘教学方法的可巧妙利用的优势,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关注度,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方法
在学生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首先应该重视阅读训练,在课文进行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要读正确,对于不确定的生字读音要及时查阅字典或者向教师请教,确保生字的发音要正确。当问题解决后,再次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有感情地进行阅读,掌握好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认真思考,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涵义,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学生需要反复对文章进行阅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涵义,从而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要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快乐。只有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才能使枯燥的阅读变得生动而有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进行阅读,也可以让两位学生轮流进行阅读,也可以小组成员轮流进行阅读,还可以进行男女生对比朗读,对于阅读内容中出现较多人物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等。朗读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就会喜欢上阅读,在阅读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阅读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最后,就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生只有自觉进行阅读,才能全身心仔细认真地阅读,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质量。而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长时间耐心地培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教导,学生积极配合,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学生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在语文的阅读中,不是漫无目的地阅读,不是消遣时间的娱乐,也不是被迫进行阅读,应该是由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进行欣赏性的阅读,通过阅读使身心愉悦,真正体会到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提高阅读的质量。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学科得素养的提高,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只有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利用好课前预习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根据所阅读文章的不同,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不同的阅读技巧,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学校以及学生家长也要增加学生课外读物,如此,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宋佳 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易通路小学
阅读能力培养论文3
所谓数学阅读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所学习的数学语言、数学信息、数学问题进行阅读理解时,因为各种因素,将其与“难”画上等号,从而在内心里产生了畏难逃避的情绪,降低了阅读、理解数学语言的信心,从而最终导致阅读的效果不佳或无效。数学阅读心理障碍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1]。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性阅读障碍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心理性阅读障碍之所以成为困扰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是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阅读量、怕麻烦畏难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想阅读、懒得阅读。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学习内容生动、直观、形象,易于理解,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实现图例、符号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描述,学会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解决,这些都需要数学阅读的支撑。同时免不了有超越学生认知范围的知识需要阅读和理解,比如数学中一些词句具有很强的数学学科特征,与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相差甚远。虽然现在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基础,但受识字数量和数学阅读经验不足等影响,这样的一个综合性阅读过程与他们的惯有的经验和行为就会产生矛盾,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阅读的不自信,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当他们面对句子较长、逻辑或推理性较强的数学语言、信息、问题时,感觉这些内容脱离了他们认知范围,就更容易主观地将其与“难”画上等号,内心产生畏难逃避心理;客观障碍因此导致阅读、理解不完整或不到位,重复的行为出现多次以后就造成心理压力,形成阅读障碍,从而降低了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并在之后的学习中容易升级形成理解性障碍,长期困扰学生,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之成为潜在的差生。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要求学生对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有正确的认识。对他们而言,方位知识是有一定基础的,绝大多数能根据自我认知和生活经验正确地区分这些方位概念和相对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明显表现出看图口头描述与看图填空完成率的反差,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图中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当形成文字或图文结合形式的填空时往往完成的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对阅读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当题目较长、字较多,句式出现变化,题型不熟悉时,他们就犯难了,就没有独立思考解决的信心了,要么半读半猜完成,要么放弃阅读,随便应付,造成完成质量不理想。长期下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数学学习能力不足,影响思维的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阅读障碍突破方法探析
阅读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虽然其不限定运用于何种学科,但具有明确的学科特点。数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读书行为,只要读完就行,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有效观察、描述、阅读、思考并进一步加工理解,内化成自己认知的一个活动过程。而低年级数学阅读内容大都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把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教材或书籍等提供给学生学习。这些低年级的教材和阅读书籍更趋向直观形象,以简单、易于观察理解的图例、符号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为主,但这也需要学生经历一个完整有效的阅读理解过程,才能有效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结合多年的低年级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突破学生心理性阅读障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好示范教学和引导,夯实学生数学阅读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他们习惯养成,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阅读教学,不管是在概念、法则等的建立理解上,还是应用、解题的实际过程中,要适时渗透阅读及分析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观和有效的阅读技能。比如一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以图和符号为主,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收集数学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时的数学阅读就是读懂图例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和符号含义,并尝试结合情境把它用简练的数学语言描述出来,形成完整的一个问题情境,并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一些语言运用艺术,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述语言来描述同一内容。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上下前后》的主题图中货车与动车的位置关系描述时,教师可以变换句式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描述。如,货车在动车的上面;动车的上面是货车;动车在货车的下面;货车的下面是动车。并引导进行适当的比较分析,适当渗透句式表达讲解分析,结合手势理解它们位置的相对性。教师在教学初期就要放慢速度,从示范引导逐渐过渡到放手自主,让学生从模仿叙述逐步过渡到自主叙述,实现图例、符号与语言之间的转化并逐步完善表述内容,丰富学生数学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学会交流,丰富他们的语境,促进他们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使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阅读基础,降低害怕阅读的心理。
(二)重视阅读良好习惯养成,保证学生数学阅读质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良好习惯养成,比如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图文结合或纯文字呈现形式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阅读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让学生学会读通读细,减少主观失误。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指名读题、质疑提问、划重点、集体交流、画图、对比阅读等形式来掌握学生阅读的有效性。1.要强调“读题三遍,其义自见”,把题目读顺读通,注意停顿分句等。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数学学习中,要将要求、问题、概念读懂、读透,不看错符号,不遗漏重要条件,看清楚问的是什么,在明了要求之后再思考解决方法,这是有效学习的基础和根本。特别是数学问题中往往喜欢包含着“陷阱”——如人教版一年级常出现的“几”与“第几”问题的解答,学生往往粗心大意,很容易把“第”字忽略,从而导致答案“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因此仔细读题,拒绝马虎,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2.要“埋头做题,回头看路”,注重反推和思考,养成验算的习惯。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习惯养成的基础阶段,更需要有验算习惯的养成。在数学教材中,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已经有了“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三个阅读步骤,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及思考。但一部分数学教师只重视前两步,忽略了验算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其实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验算可以检验数学阅读理解的有效性,而学生做完题之后要回到题中,看看所得的答案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与规律,这也需要借助数学阅读来实现。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完成问题后进行习惯性检查,看看所答是否为所问,想想所答是否符合逻辑和条件,及时地查漏补缺,尽量地减少失误。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扎实基础,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保证数学阅读的质量,以此发展学生完整的数学学习能力,减少学生感觉阅读困难的心理障碍。
(三)提供丰富的读本资料,拓展学生数学阅读理解深度数学阅读是一种对图案、符号、文字等表达形式进行加工的活动,从而获得自己所需信息并理解内化成自己思维的过程,是建立在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之上,由此可见,数学阅读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而言十分重要[2]。因此,首先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供适合孩子年龄特征和水平的读本资料。读本资料可以分为课本教材、教师自己设计的练习或阅读作业、数学课外阅读书籍等。课本教材是专家根据学生年龄阶层、心理水平、学识水平等因素精心编制的适合孩子的最好读本;而数学课外阅读书籍和教师自己设计的练习或阅读作业是教材和课本知识的必要拓展和延伸,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进行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观和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通过明确要求抓住关键信息,挖掘语言含义,明晰思路。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数学问题,都有制约含义理解与解答思路的障碍,抓住了数学语言中的关键信息,就抓住了数学理解的关键。要养成抓关键信息理解语句和问题的习惯,通过语义分析来挖掘外显和内隐的重要信息。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例7呈现“用13元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教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数学信息“图里有什么?”抓住除了知道一共有13元钱、4种杂志的价格和必须购买两种杂志外,还有一个关键的信息“正好”,然后通过质疑“正好”是什么意思,分析得出应该是指13元必须花完,不能剩余也不能少于,所以思考方向应该是计算哪两种杂志价格相加得13元,那么就可以购买那两种杂志。这里通过阅读引导理解,让学生思考有序、明晰思路、建立模型、感受数学思想,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这也体现了语文与数学的学科融合思想,拓展了数学阅读深度。延伸拓展的阅读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布置或选择时则要注意符号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共鸣,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和描述、复述、创作等方式,促进有效阅读,逐步形成逻辑思维,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深度。
(四)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和信心
解决心理性障碍的关键在于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给予他们提供成功的阅读体验。
1.要用好“等待”的教育艺术。低年级数学知识类型都是以基础为主,学生都能自主地解决大部分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反复读题,抓住数学情境或问题中的有用、关键信息进行充分交流理解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倾听、质疑、提示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语言自我内化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出他们的真实水平,实现“等待”的价值。
2.要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都有一定的阅读思考能力。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借助数学阅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了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时,教师要不吝表扬和激励,使用小礼物等物质的、公开表扬等精神的激励方式,使之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了兴趣和信心,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就有了更好的心态,就能更好地克服数学阅读中的心理障碍。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足见数学学习也离不开阅读[3]。无论是数学课堂教学,还是数学问题解决实践,阅读都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要点、理解数学问题并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二法门。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重视和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行动,在数学阅读中理解知识、积累经验、思考方法并建构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卜凡敏.小学数学阅读障碍诊断及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22(10).
[2]李良川.重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实现初中数学有效阅读[EB/OL].[2019-06-11].
[3]郭艳.小学数学学生语言的培养[J].数学教育研究,2014(17).许秀梅:突破心理障碍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81
作者:许秀梅 单位: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