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篇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篇

时间:2022-12-21 15:14: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篇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提出之后,高校便将“双创”工作引入到了育人模式当中,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成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根植于大学生们日常实践与知识学习的每个环节,让大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就业创业心态和思维,以便于在未来日渐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迅速适应并且找到自身职业定位。为此,本文针对“双创”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双创”内涵概述

当前,“双创”已经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要想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必须要致力于产业升级。以“双创”为产业升级核心这一理念被提出之后,市场当中各个环节都积极践行贯彻“双创”理念,高校育人工作也参与到了“双创”概念的深入落实行列。对高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便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上,结合政策要求开展教育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热情,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努力为社会发展、经济模式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1]。在“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应承担起人才培养责任,在日常教学教育工作当中,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学生思维当中,借助大众创业来激发市场活力,引领学生们在践行创新创业的同时,挖掘市场经济新方向,促进国内市场转型以及产业升级[2]。此外,还可以将社会上更多的力量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当中,真正让高校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紧密切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强化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稳步实现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二、“双创”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让其契合未来时代发展需求,并且快速适应日渐变换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环境已经从原本依赖资源型朝着创新驱动方向转变,在这一趋势下,高校应发挥人才孵化器作用,精准把握未来社会人才需求趋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好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此外,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在专业教育教学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有着紧密联系,为此必须要彻底贯彻“双创”要求,强化未来人才创新创业水平,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新活力。

(二)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当下,一些高校开展了扩招计划,造成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据统计,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为874万人,2021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为909万人,2022年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76万人,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就业机会少等问题[4]。当前,党中央强调“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和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支撑政策。”在高校教育工作当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高等问题。引领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可以让大学生们在高校学习期间便具备创业思维和能力,毕业后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加活力。同时,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提升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在市场就业竞争当中获得更多机会。因此,在高校教育当中,必须要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努力构建出科学、规范、系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真正让学生们具备更多创业机会、择业选择,成为可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新兴人才。

三、“双创”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了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毕业生为了暂时躲避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会选择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方式来远离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市场竞争[5]。一些学生为了强化自身的就业竞争综合实力,会考取本专业各种资格证书,这就促使自身卷入紧张、焦虑的环境当中,很难专心学习本专业文化知识。另外,一些社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也较低,认为高校毕业生专业能力较弱,学生们到了岗位从“零”开始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这就促使学生们对高校创新创业认可程度较低,甚至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在企业开展入职学习,这也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总之,由于学生自身认识不足以及企业对“双创”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培育氛围,导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困难。

(二)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在“双创”背景下,虽然一些高校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并未设置出标准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导致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效率较差。一些高校甚至仅仅依靠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们宣传创新创业思维。虽然每年有大量高校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当中,但是并未真正设置相关课程,据统计,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不到3%,这也侧面展现出了高校在学生们创新创业活动当中的引领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明确、适合高校自身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使高校整体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较差,甚至一些高校并未与社会、企业之间构建合作,也没有在校内构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器,仅仅在理论和形式上践行“双创”要求,缺乏科研层次研究成果,相关学术研究理论成果也比较匮乏,无法从根本上强化高校人才综合素养。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机会较少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项目相结合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思维的基础上,在创新创业项目当中实践,获得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创业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但是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较少,即使具备创新创业思维,也难有合适的项目引领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们无法结合自身专业和就业取向选择合适的实践实习岗位。究其原因,便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健全,没有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有实力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们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较少,甚至一些高校为了强化学生的就业率,会将学生们介绍到一些与其学习专业相悖的企业就业,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四、“双创”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想真正贯彻“双创”要求、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结合高校自身情况,总结出“双创”能力的重要培训因素,真正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制定出明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目标。在各个专业开展教学时,应该致力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且积极引入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让学生们了解最新的市场情况,并且从海量的市场信息当中挖掘创业机遇。要制定出明确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并且加大与行业当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真正了解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最新需求,持续优化人才培育水平,切实增强学生们的就业综合实力。此外,还应该引领有条件的学生们开展自主创业,在专业化市场投资企业的引领下,为学生们打通创业资源渠道,真正引领学生们积极开启、试运营创业项目,将最新的创业思维、创业思想传递给学生。要充分整合高校自身资源,借助“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持续优化教师团队专业水平,并且引入专业化的信息技术,融合跨专业知识,鼓励学生们开展创业项目实践,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实习。

(二)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完善、标准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是确保培育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前提。为此,必须要在原本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合理增设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原本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

1.转变全体教职人员与学生的思维观念。要在全校构建创新创业思维,让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创新创业的价值,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前市场就业危机,激发学生内驱力,认识到培养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价值。

2.完善现有课程体系。高校必须要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引入到高校育人体系当中,以便于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在本科大学四年当中,应该强化创新创业知识的课堂教育,除了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外,还应该引入就业指导选修课。为了让学生们具备创业技能,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当中,还应该引入创业管理、创业文化、创业心理学、创业实务、创业思维、创业市场分析等诸多课程内容,确保学生们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连贯性与科学性。

3.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具备创新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创新创业课程当中,增设课外实践活动内容,真正让学生们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当中自主合作、自主创新、自主实践,强化学生们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任务式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MO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多媒体情境创设等诸多教学方式,切实强化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自主自由的规划自身未来职业方向。此外,高校可以积极承办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模拟经营比拼、创业项目等,让具备创业想法的学生有机会进行虚拟创业实践,让具备就业方向的学生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切实在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下,确保各项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实施,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大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高校要想为学生们提供更加高质量、契合社会对人才期盼的实践创作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就应该加强对地区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其一,高校应该加大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获取政府更多的政策与财政支持,构建出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器平台,让学生们可以在校内实现虚拟项目经营,在校内实训室中强化自身专业实践技能。将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引入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作当中,真正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向,整合政策资源。其二,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高校应该结合本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各个专业领域企业开展合作,明确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质量与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自身人才培育方案。针对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来说,应该在校企合作的驱动下,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真正帮助有就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实训机会。定期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们了解预期岗位工作内容,并且及时在岗位实习的基础上,强化自身专业能力。针对有创新需求的学生来说,应该与投资企业、创业公司进行合作,了解当前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各个行业创业前景,邀请具备实力、有经验的创业公司进行合作,将最新的创业项目引入到学校当中,供学生们进行创业实践。切实强化学校和企业、政府之间的交流,为学生们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多资源与机会。

五、结语

“双创”能力的培养有效突破了传统高校育人模式的既定思路,真正将育人工作和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市场紧密结合,在提升职业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增强了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因此,在“双创”背景下,要想契合时代发展,高校教育工作就应该进行创新改变,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深入印刻在教育工作始终,强化职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

作者:毕倩 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型职业人才的摇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高职园林工程预算课程作为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岗位能力培养、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科学思维方式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措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1打破传统教学组织框架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过多依赖教材章节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园林工程预算课程从教学内容构建上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认真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组织框架,重构教学内容。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包括真实工程案例提出、自主形成初步解决方案、方案任务分解、分支任务实施、工程案例成果文件编制等。

1.1真实工程案例提出。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课程从一个园林工程招标真实案例开始,教师提出一系列拓展性的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初步形成解决方案,并不断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形成若干个性化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萌发创新意识。

1.2方案任务分解。学生对初步形成的工程案例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后的任务点大小组合由学生自行确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本课程而言,则要体现在课程的全周期内。一般园林工程由绿化种植、园路铺装工程、园桥工程、景观小品工程、园林土方工程等组成。因此,如何分解任务点要由学生自行确定,教师以引导为主,要避免教师“一言堂”,从而固化学生思维。

1.3分支任务实施。每个分支任务都涉及到列项、算量、套用定额计价、取费等环节。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为学生厘清方法,然后由学生对分支任务进行独立分析和计算,并形成分支任务成果。

1.4形成个性化的工程案例成果文件。学生自主将多个分支任务成果进行融合,形成个性化工程案例成果文件。期间,教师只进行提示性指导,不要过多干涉学生,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性。完成工程成果文件后,要求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总结,分析在工程成果文件编制过程中的创新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园林工程预算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个性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教学中采用工程案例引导、自行设计解决方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2.1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生身边的真实工程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不同角度体会专业知识的应用。教师营造平等、融洽的课堂环境,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2重视个性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后,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个园林工程设计方案的综合性实训项目,设计方案包括设计说明、平面图、施工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和预想的施工方案编制完成施工图预算。学生为完成这个综合性实训任务,需要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面临工程环境分析、材料选择和询价、成本核算与控制、造价调整等诸多现实问题。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得以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从岗位职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园林工程预算课程的核心技能是园林工程计价文件的编制。学生步入社会后,其对应的工作岗位职责包括工程预算、工程结算、工程成本控制、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等。为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编制的工程计价文件要从不同的工作岗位去考虑,学会分析和应对不同岗位职责需求。例如,作为工程建设单位人员如何编制和调整标底或招标控制价文件;作为投标单位人员如何编制和调整投标报价文件;针对于不同投标竞争环境如何调整投标报价等。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高低关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4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性措施。然而,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却让学生更多的关注分数的高低,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为改变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本课程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过程性考核关注创新意识形成,终结性考核关注创新能力,其核心就是面向职业发展,鼓励创新。

4.1过程性考核鼓励创新,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如在提问、主题讨论等课堂活动或在课堂实训、综合实训中,凡是有创新点的都给予单独加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促进学生去创造性的深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4.2终结性考核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力度,以考促学,以考促变。课程期末考核以主观题为主,题型设置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拓展空间,答案不唯一。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视,主动配合课程教学改革,自觉主动的去完成课程任务。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在这种自觉、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5结语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话题。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的使命,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潜心研究学生创新教育新途径、新方法,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作者:张海新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

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关注的焦点之一。各类高校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建设运营规模快速增长、新建轨道交通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大量适应城轨行业快速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迫在眉睫。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是为适应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培养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中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常州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课程为例,围绕着面向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探索和实践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课程内容及教学现状

综合监控系统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调度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课程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铁路通信信号专业、自动化专业等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工程性。本课程系统地讲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基础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全面地综合所学的轨道交通专业知识,系统地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原理、技术,具有初步的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然而,通过生产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对本课程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综合应用。比如较难自行设计开发出满足监控需求的软硬件系统。经过分析,导致课程没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标的原因如图1所示的鱼骨图。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1)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缺乏实用性、综合性,缺少与工程实际的接轨,阻碍了学生课程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对知识的灵活应用。(2)教学方法不得当。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缺乏新意,没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受限于实验室设备,只完成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很难实现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3)课程评价采用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思考,对知识机械性记忆。

2“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每门课程成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训练场[2],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在本课程中体现为针对众多的监控对象,能分析已有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运行效率。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体现在能够维护改进现有的监控系统,可根据需求设计开发出新的监控系统。针对课程教学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原因,笔者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的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具备较强的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熟悉先进的前沿知识。为此课程教学内容上分别从讲授知识先进性、实用性、交叉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第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以专题的形式补充讲解课程需要用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技术基础一章的教学中,考虑到PLC技术是综合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不影响课程整体教学进度前提下,分配3次左右的课时系统化的讲解PLC的原理和设计技巧。在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的讲解中,增加了B/S与C/S架构下软件体系结构的介绍。第二,精选最新的论文素材。学习课程知识点时,把知识点相关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目前实际的应用技术和发展方向。如在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一章教学中,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研究》一文,帮助学生详尽的分析了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运行工况及其与火灾报警系统和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强调多课程的融合。本课程通过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建立,将“C++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轨道交通通信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多课程协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2.2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项目驱动教学,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当中有待解决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进行研究,依据项目所围绕的核心内容,对多种知识结构和体系加以相互融合[3]。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实现一个完整小型的城市轨道综合监控系统项目开发全过程。

2.2.1项目的设置从实用化和工程化的角度出发,参考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采用的真实的综合监控系统平台功能,合理地将课程知识模块进行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分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本课程设置若干个综合性、操作性强的项目,如表1所示。

2.2.2项目的实施设计的项目在课程开课前提前下达。学生自主选择某个项目并组建一个项目小组,小组人员3~5人。项目驱动教学强调学与做的统一,教师对项目用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和研究,并对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单独的帮助。课程结束时,对项目进行集中验收,要求每个小组演示项目作品成果,并制作PPT进行汇报答辩。

2.3基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本课程实验仅有8课时,且实验室设备资源有限,因此在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流程上看,翻转课堂属于“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知识[4]。课程实验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当于提前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让学生实物操作时有的放矢,并有效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解决了实验课时较少,以及由于设备数量不足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训练不充分等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实验方案具体实施流程为:

2.3.1制作和学习实验微视频教师针对课程要求的所有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将每个实验所用的软硬件平台、实验操作步骤的演示内容制作成实验微视频发布到网上学习平台。学生在实验前自主观看微视频,并完成实验对应的引导性任务。

2.3.2完成实物操作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具体的操作实验。教师首先根据引导性任务对学生提问,检查学生学习视频的效果。在操作环节中,教师布置一个类似于视频中演示的任务,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2.3.3总结和完善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将学生实验过程中补充制作的视频编辑整理,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重新修改相应的微视频。

2.4考核标准的改革针对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进行对应的改革。原有的课程考核内容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5],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根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评定,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新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性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比例,调整平时成绩由项目成绩、实验成绩两部分构成。各部分成绩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项目成绩=0.4×项目作品成绩+0.3×答辩成绩+0.2×项目的贡献;实验成绩=0.3×实验预习成绩+0.4×实验操作成绩+0.3×实验报告成绩;平时成绩=0.6×项目成绩+0.4×实验成绩。新的考核方式突出了成果性,依据学生所获的成果,直接评定相对应的平时成绩等级。考核成果和评分标准如表3所示。

3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三年来,围绕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所进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1)由于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形式与理论知识点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边学边做,在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果。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标准,2016级信控班采用传统教学,不及格率为37.1%,2017级和2018级信控班引入案例教学法后,不及格率分别下降到16.1%和6.7%。(2)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共立项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项:《基于云服务器的实验室安全监测系统设计》《基于树莓派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和《基于Arduino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设计》,发表科技期刊论文2篇,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授权各1项。

结语

本文以常州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课程为对象,分析了课程目前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创新能力的角度,改革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标准。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其他具有教学内容枯燥、概念抽象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汪静,胡玉才,迟建卫.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21(3):55⁃59.

[2]常宁,黄尊地.创新思维训练在轨道交通制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1):60⁃61,65.[3]孙晓杰.以培养创新应用能力的物联网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8):146⁃147.

[4]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吴德华,卓曦.创新能力培养驱动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20(2):64⁃66.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课程教学为例》(编号:GJY2021089)的成果

作者:万军屈霞 单位: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