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研究

时间:2022-12-15 15:48: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传统文化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研究1

镜铭是指在青铜镜背后以凸起或凹陷的形式铸刻的文字。作为一种民俗事物,直至战国末年,铜镜才被当作文字载体使用,并由此产生了镜铭,如“千金”“宜主□”①等。自产生以来,镜铭一直以点缀雕纹的身份出现,直至汉代才取代雕纹占据镜背主体,当其逐渐具备成熟的创作体系后,又独立为一种文学文体而存在。研究镜铭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既可发掘镜铭所承载的文学价值,亦可探索传统文学中镜意象的民俗价值。目前学界对镜铭的研究多集中于古文字的辨析、民俗意义的剖析等方面,少有将镜铭视作一种文学体裁进行研究,而探讨镜铭文学与传统文学二者关系的则更为少见。

一、传统文学对镜铭文学的影响

镜铭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学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使用诗词原文或借鉴词牌名、在文体文风上向传统文学靠近、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题材涉猎广泛等。这些影响增强了镜铭文学的文化内涵,配合着文字载体的独特性,赋予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美。

(一)直接使用诗词原文或借鉴词牌名汉代镜铭所具备的文学性与汉乐府民歌及汉赋的繁荣脱不了干系,其取材多选自民歌,短练轻快,以三言为主,如“常与君,相讙幸,毋相忘,莫远望”;时至魏晋,骈体兴盛,与四言镜铭高度交融,如“道路辽远,中有关梁,鉴不隐情,修毋相忘”;唐宋以后,随着律诗和绝句的发展,五言、七言镜铭得以兴盛,并与诗歌相互借鉴,甚至直接使用诗词原文作为镜铭,如唐代贾岛诗文镜使用贾岛《友人婚杨氏催妆》“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②一诗作为镜铭;再如明代潭州诗文镜使用作者不详的“月样团圆水漾清,好将香阁伴闲身。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当如见故人”一诗作为镜铭。在镜铭文学与传统文学交融的过程中,除了直接使用诗词原文之外,还常常借鉴词牌名,凝练诗词的文风、意境。如上海止水阁藏有柄葵花镜一枚,背铸铭文即为《青玉案》“晓妆特地须来照,宿粉残红半含笑”一曲③,使此镜颇具女子之温婉柔美,每照此镜,仿佛《青玉案》应声和来,一丹唇红眉女子妩媚而笑;再如北京顺义县出土、现藏于北京文物研究所的一枚八瓣菱花镜,背铸镜铭为咏梅诗“雪共梅花,念动是、经年离拆”一首④,此镜铭在体裁上借鉴了词牌《满江红》,在文意上则汲取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由清冽袭人的雪和幽芳孤赏的梅入手,落脚于写叹、怅、烦上,同时借用“一枝春”“剡溪访戴”等典故,使词句引人遐想,独具情韵。

(二)在文体文风上向传统文学靠近传统文学对镜铭文学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对其文体文风的改变上,自汉代起,镜铭文学的文体文风就逐渐向传统文学靠拢,并与之交相辉映。在文体上,镜铭受到汉代七言诗体的影响,七言镜铭在整体中的分量与日俱增,并衍生出杂言体式。镜铭虽属韵文体,而非诗歌体⑤,相较于诗歌,与赋更为相似,但在文体的发展过程中,汉代镜铭受诗歌的影响更深。传统的七言诗体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在语体形式上常借助“兮”这一无实意的虚词进行词句连接,或在句中,如《九歌》的“子慕予兮善窈窕”;或在句尾,如《离骚》的“乘骐骥以驰骋兮”。七言镜铭继承了这一文体特征,例如“姚皎光而曜美兮,挟佳都而承闲,怀驩察而恚予兮,爱存神而不迁,得并观而不衰兮,精昭皙而侍君”,又或“福熹进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饮澧泉,驾文龙兮乘浮云,白虎□兮上泰山”等等。另外,七言镜铭有着被时人视为正统的特殊地位,有镜铭“桼(七)言之纪镜舒如,仓龙在左,白虎在右,辟去不阳宜古市,长宜君亲利孙子”能够证实这一点,“桼”即“七”,开篇直言“七言之镜如是说”。而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七言镜铭也逐渐与三、四、六言镜铭相结合,产生了杂言镜铭,如“富录氏从,大富昌,宜牛羊,为吏高升至侯王,乐未央,夫妻相宜师命长”等等,这无疑打破了传统镜铭句式固定的桎梏,使镜铭创作模式变得灵活多样,丰富了镜铭的语言形式。在文风上,汉赋常用“述客主以首引”的方式切入主题,在叙事中穿插对神魔灵幽的讽喻,将客观写实与浪漫想象相结合。镜铭文学则吸收了汉赋这种“铺采摛文”的特性,以仙逸诡谲之赋词配虚实结合之文笔,产生了清新灵妙的艺术效果,典型的有“玄金之清,可取信诚”“鉴物象状兮明日审,外光内景兮辉荡渊”等。

(三)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题材涉猎广泛历经先秦民歌的大繁荣,汉代诗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两汉乐府的设置使各类题材的民间歌谣得以大量保存,因此,汉代诗歌具有题材涉猎广泛的特点。受其影响,汉代的镜铭文学也吸收了这一特点,不仅题材涉猎广泛,其主题内涵也表现出极强的多样性。西汉初期,民风淳朴直白,年轻男女将思恋之语镌刻在铜镜上赠予对方,以表心意。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愿长相思,幸毋见忘”等等。“按铭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①,警示劝诫镜铭囊括了忠信、孝悌、君子慎独等多种含义,如“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忠不信,久而自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商(常)”等。汉武帝“大一统”时期,经学成为国之显学,朝廷建立太学并设诸经博士,以揽天下有心得之士,打通了由学斋文院到蟠龙朝堂之间的渠道,登宫堂,求功名的价值观被文人才子奉为圭臬,反映在镜铭中,具体的有“和日之光,服此君卿”“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延年千岁,幸至未央,常以行”等。新莽至东汉早期,统治者注重谶纬,试图利用神秘诡谲的“谶语”来达成政治意图。谶纬重四宿风水,调阴阳五行,体现在镜铭之中尤以“四灵博局镜”的镜铭最为典型,如“尚方御竟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调阴阳”“上华山,凤皇集,食玉英,饮澧泉,驾青龙,乘浮云,白虎弓”等。最后,铜镜虽被赋予灵器属性,但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不能免俗地要讲求工艺质量。铸镜师会从材料质量、铸者技艺等多个角度出发,宣传所铸铜镜,作为直白的文字表达,镜铭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如“汉有善铜出丹阳,炼治银锡清而明,巧工刻之成文章”“桼言之纪从竟始,湅治铜锡去恶滓”以示其选料之优、炼料之精,又或加上自己的姓氏,以提高可信度,如“田氏作竟大毋伤”“侯氏作镜自有纪”等等。

二、镜铭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后,镜铭文学在多方面作出了回应,对传统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影响,传统文学也从中汲取了新的创作灵感,使传统文学中的镜意象焕发新的生机,而这种影响则包括南北朝、唐朝诗歌常常使用镜铭文词,回文体镜铭催生出回文诗,以及从镜铭文学中汲取灵感和文风等。

(一)南北朝、唐朝诗歌常常使用镜铭文词由于镜铭的句式相对固定,加之传统文学常常在保持语意的基础上直接借用镜铭,导致南北朝后,镜铭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降至唐代,镜铭文学的句式固定为四言、五言,与当时盛行之律诗、绝句相契合,常常互通有无,很多镜铭甚至直接被当作律诗传诵,如“只影嗟为客,孤鸣复几春。初成照胆镜,遥忆画眉人。舞凤归林近,盘龙渡海新。缄封待还日,披拂鉴情亲。”离愁别恨尽在词间。再如庾信《镜赋》一诗直接借用“临水池中月出,照日壁上菱生,山鸡看而独舞,海鸟见而孤鸣”这一镜铭,仅仅调换了上下阕,加入两个“则”字而已。李商隐《破镜》一诗更是同时借用了多则镜铭,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其中文辞皆有出处,“玉匣”取自镜铭“玉匣盼开盖,轻灰拭夜尘”;“持”取自镜铭“故留明镜子,持照自贞心”;“菱花”取自镜铭“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山鸡”取自镜铭“山鸡看而独舞,海鸟见而孤鸣”;“孤鸾”取自镜铭“鸾窥自舞,照日花开”,可谓集众镜铭文采之所长于一体,是镜铭文学与传统文学交融的巅峰之作。

(二)回文体镜铭对回文诗的催生作用回文体作为一种构思巧妙、别具风格的文体,最早出现于西晋苏伯玉妻子的《盘中诗》,然而汉代的镜铭中亦可寻其雏形踪影。魏庆之《诗人玉屑》云:“回文体,谓倒读亦成诗也。”①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云:“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②可见,回文体即为通过词序的回环往复,创作出可顺读,亦可倒读,首尾位置不固定的文体,回环往复,绵延无尽。回文体诗歌便是在一首诗歌的体量内使用回文构思的诗歌,又称“回环诗”“回纹诗”。早期镜铭能够构成回文,多是因其文字呈圈带式分布,且铭文整体含义固定,以何为首,至何为尾,皆通顺,如“日大利,泉自至,米肉多,酒而河,闲无事,时相过”,无论读作“泉自至,米肉多,酒而河,闲无事,时相过,日大利”还是“闲无事,时相过,日大利,泉自至,米肉多,酒而河”都能说通。汉代的回文体多出自极具巧合性的无意识创作,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回文体镜铭。降至唐代,统治者追求长寿,“绶”音同“寿”,因此圈带、绶带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与圈带纹饰相契合的回文体镜铭开始大量出现,典型的有“月晓河澄,雪皎波清”,通过正读、回读、首尾交加等不同方式,可创作出如“晓河澄雪,皎波清月”“清波皎雪,澄河晓月”“月晓河澄雪,雪皎波清月”等32首不同诗词。得益于回文体镜铭的繁荣,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以回文见长的诗人,如陆龟蒙、张荐、权德舆、徐寅等,推动了唐代回文诗的蓬勃发展,其中不乏佳作,如陆龟蒙的《晓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回文读作:“匀书细字苔碑古,好去同寻野寺晴。驯鹭宿来分藓石,小童樵处上荒城。新抽蕙动微风远,半谢花垂晓露清。人起思烟浮幌暗,景闲吟月落波平。”

(三)从镜铭文学中汲取灵感和文风镜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承载着丰富的意蕴,通过对镜铭文学的研究,也使得传统文学从中汲取了新的创作灵感,让传统文学中的镜意象焕发出新的生机,产生了众多以“镜”“镜铭”为主题的佳作。如唐代孟郊著有《结交》一诗:“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韦应物则作《感镜》诗一首:“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夙昔尝许人,镜成人已没。如冰结圆器,类璧无丝发。形影终不临,清光殊不歇。一感平生言,松枝树秋月。”等。这种灵感上的汲取、题材上的开拓创新,亦可看作是镜铭文学对于传统文学的反哺。此外,镜铭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含蓄内敛的文风,这种文风广受传统文学欣赏。相较于早期汉代镜铭来说,唐代、五代镜铭在心理描写上所传递的情感更为细腻,文字表达也更为婉转。如前文所提及的首句为“只影嗟为客,孤鸣复几春”的镜铭,不仅在环境上烘托出自己的形单影只和内心的孤苦凄凉,还借龙凤图纹暗喻心中对思念之人归来的希冀。而在传统文学方面,吸收、运用此类文风的诗人亦不在少数,盛名当属“花间词派”,温庭筠的《菩萨蛮》可谓是此类镜铭文学温柔婉约文风的完美展现,另有张泌的《长安道中早行》:“客离孤馆一灯残,牢落星河欲曙天。鸡唱未沈函谷月,雁声新度灞陵烟。浮生已悟庄周蝶,壮志仍输祖逖鞭。何事悠悠策羸马,此中辛苦过流年。”同样堪称佳作。镜铭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学之间互有影响,二者通过不断交融维持着相得益彰的动态平衡。正如唐代回文体镜铭盛极一时,促进了回文诗的繁荣。铸镜时常常使用新生的回文诗作为镜铭,以期畅销,因而便会在唐代回文诗方兴未艾之时,为其发展助力,而回文诗的创新又反哺到镜铭中,增强了镜铭的文学色彩和精巧构思,从而形成一个文学范畴内的良性循环。自汉代以来,镜铭文学与传统文学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汲取对方优势,并吸收内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璧隋珠。

作者:宋超恒 单位:青岛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

传统文化研究2

一、前言

文学鉴赏的作用不仅在于品读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感悟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因此要高度重视文学鉴赏对于文化研究的关键作用,并努力探索通过文学鉴赏探究文化的有效路径。

二、文学鉴赏对文化研究的意义

(一)深入品鉴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传统文学扮演了重要的载体角色。通过传统文学作品,能深深感受到历史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从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很多时候需要和创作者进行跨时空对话,设身处地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情感,由此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深厚内涵。在历史沿革的过程中,文学作品沉淀出丰富的价值内涵。文化研究人员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学鉴赏能力,准确定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能与古人真正“跨时空对话”,真正领悟古人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感情。文学资料自身的载体属性值得关注。在文化研究过程中,必须细细品读文学作品,正确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关键字词。诸多文学作品蕴含了深刻的创意,文化研究人员必须精准定位文字中的含义,并体味文学措辞的独到之处,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为研究人员深入发掘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核心思想奠定基础。

(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根本原因在于文学作品是一笔巨大的“矿藏”。品鉴文学作品,能感受到独到的魅力。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角度出发,能深刻品鉴文学作品,说明研究者自身的品鉴与分析能力过硬。凭借个人的品鉴能力,通过品鉴文学作品获取较高的成就。在分析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时,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跃然纸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历经千百年,涉及历史、民俗等多个方面。通过鉴赏文学作品,挖掘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与此同时采用科学方法,促使研究人员更准确地体味文学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奠定良好基础,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文学鉴赏促进文化研究的路径

(一)借助文化名著文化名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文化名著的类型、体裁和思想情感各有不同,但是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证明文化名著博大精深的魅力,深受历代大众的广泛认可。文化名著的诸多情节成为经典,很多人物已经成为文化符号。上述现象都能说明文化名著的巨大魅力,针对文化名著加大文化鉴赏力度,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三国演义》为例,该古典小说依托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的历史而创作,其中加入了很多作者个人的描绘和虚构,因此体现出“七分实,三分虚”的特征,但并没有影响文化名著的历史感。关于《三国演义》的三分虚,说明作者罗贯中在描绘三国故事细节时,大量运用中民间传说,并充分运用个人的想象力,将民间传说成功融入三国历史故事中。即便是古典小说,但是仍然充分尊重了历史真实情况。民间传说与小故事的融入,则为古典小说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感和可读性。作者选择这种方法创作《三国演义》,与创作时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关系密切,同时将美学因素融入其中,真正实现虚实结合的效果,兼顾故事感和美感。准确定位“实”与“虚”之间的关系,是《三国演义》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为这部小说赋予了无尽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虚”对于历史本来面目展现的影响。后代针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就曾经指出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塑造的问题,刘备人物塑造过于忠厚,诸葛亮人物塑造过于足智多谋,以至于偏离了公众对于“人”的定义和认知,刘备、诸葛亮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脱人类而存在。在文化名著鉴赏过程中,若要准确定位文化名著创作的目的,应当正确分析作者的创作设计意图,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更加到位。文化名著的鉴赏还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文化名著的习惯,并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积累大量文化名著知识,潜移默化中强化对文化名著的敏感度。在阅读鉴赏文化名著的过程中,应当站在较高的层次,不要仅将文化名著的鉴赏作为普通的阅读过程,最重要的落脚点在于巩固个人的阅读能力并积累阅读方法,最终形成属于本人的文化积淀。从文化名著的角度出发,任何一部文化名著都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是提升个人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样以《三国演义》为例,这部总共120回的鸿篇巨制,人物个性塑造鲜明,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个人设计思想的直接反映,为探讨儒家文化对国人性格的塑造提供重要参考。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诸多独到的文学理论,并对历朝历代的伦理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给予民众充足的启发。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过程中,清晰感受到创作者所在朝代的伦理思潮影响,引导鉴赏者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在准确定位人物性格的前提下,站在更高的层次分析《三国演义》作品。这部文化名著蕴含了汉末到三分归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当时人民的意愿同样体现作品的字里行间。纵观《三国演义》不难看出,战争在其中占据很大的篇幅,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三国末年的“乱世”特征,基本还原了时代特征,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状态的“蓝本”。

(二)借助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从早期的楚辞汉赋,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中华古典诗词文化昂扬向上,彰显中华民族的独到魅力。尽管元曲之后,中华古典诗词文化逐步转衰,但仍然佳作不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毫不夸张的说,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璀璨明珠,成就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可谓是夺目耀眼。古典诗词魅力尽显,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文化鉴赏提供丰富的素材,鉴赏者能够从多种角度鉴赏并感知古典诗词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独到的解读,为古典诗词流芳百世铺平道路。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古典诗词的鉴赏,为树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脉络,定位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到特征奠定坚实基础,帮助鉴赏者进一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典诗词内容丰富,鉴赏者可以选择的鉴赏角度和方式也有很多很多。在唐诗鉴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诠释、考证等多种方法,探析唐诗的魅力以及创作背景。鉴赏者站在唐诗创作者的角度看待唐诗作品,探索诗人的生平经历,掌握作者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刻的体验,体会作者在创作唐诗时的真情实感。换言之,在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需要兼顾古典诗词创作的“大背景”和“小背景”,将古典诗词作品带入到创作时的时代大环境以及作者本人当时的人生状态,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含义,真正领悟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情境在古典诗词鉴赏中占据重要地位,每一篇经典诗词都有独到的情境,在准确定位古典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构建的情境,并通过索隐方式,领悟古典诗词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抓住古典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都能更上一层楼。李白作为“诗仙”,在李白的古典诗词中,感受到浓郁的“酒文化”,可谓是“无酒不成诗”。“酒”同样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很多古典成语与俗语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把酒言欢”“对酒当歌”等,通过“酒”抒发心中豪迈的气概。诗人携酒走江湖,足迹遍布天下,广交天下英雄豪杰,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尽管李白在追求个人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多有挫折,但不能掩盖个人的豪情壮志。《将进酒》《行路难》等一系列经典佳作,不仅活脱脱展现了李白的人物形象,也生动地展示“酒”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在古典诗词鉴赏过程中,通过领悟诗词的核心精神,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满腔热血。从当代诗人的角度出发,诗词的创作不仅是古典的沿袭,更应当在诗词中有所创新和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相结合,为传统的艺术模式赋予生机和活力,使其成为新文化经典。

(三)借助文言文文言文鉴赏也是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通过鉴赏文言文作品,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古典文学的发展。一提到文言文,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晦涩难懂”“难以入手”,产生“未战先怯”的感觉,削弱研究文言文的动力。文化研究恰恰是打开了研究文言文的“窗户”,为领悟文言文的独到魅力提供了空间。通过研究文言文,深入发掘文言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价值,也能从审美的角度看待文言文,从内心深处重新建立对文言文的认识,文言文给人的印象也就不再“刻板”,有助于彰显文言文的独到魅力,并在新时代背景中熠熠生辉。以《桃花源记》为例,针对《桃花源记》进行全面解读,认知文言文的魅力。在梳理文言文语言设计思路的前提下,定位文言文中的关键字,徐徐步入到文言文中塑造的“桃花源”情境。品读《桃花源记》,读者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与陶渊明共赏桃花源之“美”,对桃花源中富足的人居生活以及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文言文鉴赏过程中,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将自己作为陶渊明的伴游者,借助想象、描绘、分析、推理等方法,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并实现文言文的拓展延伸效果。陶渊明塑造的桃花源扑朔迷离,伴随着陶渊明的文字,对《桃花源记》建立个性化的理解,对文言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更深一层,并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借助文言文资源进行文化鉴赏和探索,也是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章体裁代表,分析文言文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文言文的对比和分析,借助阅读文言文实现质的飞跃。针对文言文作品进行综合性的探讨,也是深层次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复杂,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鉴赏策略,并找到最适合的研究文言文的角度。我们的祖先通过文言方式书写了无数经典文本。鉴赏文言文也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当前流行的“智慧教育”核心也在于此。在文言文鉴赏分析过程中,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确保材料足够真实。阅读并鉴赏文言文,能够综合定位古代社会的特征,也为跨时空的对话提供了很多素材。《论语》中蕴含很多关于社会伦理的描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侧重于对人生现状的看法,实际上都与“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鉴赏文言文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独到的精神智慧。

四、对文学鉴赏方法的简要分析

古典诗词、文言文和古典名著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素材,在鉴赏诸多类型的文学作品时,经常使用到分析方法。借助分析法,能快速定位文学创作的方式和意图。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有着精巧的构思,通过分析法能够精准定位作者的构思,并与文学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考证和索隐也是文学鉴赏过程中的常见方法,考证法的应用关键在于掌握作者的创作背景,根据作者的经历背景鉴赏文学作品。使用考证法时,切忌步入“主次颠倒”的误区,作者背景的考证应当辅助于文学鉴赏,文学鉴赏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方可掌握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索隐法同样涉及对文学作品内容的考证,但是主要落脚点在于文学作品之外的情感和意志。这就要求文化研究者学会品鉴文学作品,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情趣。使用索隐法时同样不能“剑走偏锋”,仍然要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把文学作品对应的历史背景强加到文学作品之中,因此研究者要树立文学作品的“本质”意识。五、结语我国古典文学见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沿袭和变革,是折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灵活选择研究方法,探索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奥秘,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更上一层楼。

作者:童家希 单位: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传统文化研究3

电影《千年敬祈》(AThousandYearsofGoodPrayers)改编自著名华裔女作家李翊云于2005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集,讲述的是中国人在美国的故事。原著一经出版受到广大读者和学界的关注与喜爱,并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怀丁作家奖和美国笔会海明威奖等多个文学奖项。2007年曾拍摄过《喜福会》《雪花秘扇》等影片的著名华裔导演王颖(WayneWang)将其拍摄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由亨利·欧和俞飞鸿主演,于2008年9月在美国上映。导演王颖善于用简单平淡的画面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其电影多是关于中国人的故事。《千年敬祈》在国内外上映后获得观众和媒体的广泛称赞,并在第55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贝壳大奖、“最佳男演员”银贝壳奖等影视大奖。影片由史老先生从中国北京来到美国看望刚离婚不久的女儿即影片主人公华人宜兰开始。电影一开始的画面就预示了影片的整个基调以及父女之间的关系。已经等候在机场的女儿宜兰见到父亲后,他们没有热烈的拥抱,只有平淡的几句客套问候以及之后在车内长时间的沉默,这让观众感到诧异。父女之间关系生疏,而且影片中父女在一起的整个氛围也让观众颇感压抑。

一、“疏离”的父女关系

影片中主人公宜兰虽然生活在美国,但仍然摆脱不了那个时代很多人普遍隐忍的个性特点,她从小沉默寡言,父女之间交流不多,一方面是由史先生职业的保密性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父女之间都不善于交流沟通。史先生几乎不懂英语,在美国也很难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而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父女一起吃饭场景,两人也几乎是无话可说,虽然父亲做了很多中国菜,但女儿食之无味,她经常借口外出参加聚会或是独自去电影院也不愿意留给父亲同自己交流的机会。宜兰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她努力融入美国生活,接受美国主流文化,学会用流利的英语自如地同人交流。宜兰同父亲阔别已有十二年,表面看来她完全接受了美国主流文化,已经习惯了美国的饮食,她吃西餐、喝冰水,父亲做的中国菜对她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另外,影片中宜兰说到自己没有学会用母语表达自己,无法用中文同人交流,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父亲。宜兰从小就沉默寡言,在父母寡言少语的影响下,她没有学会也不知道怎么用中文同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进行情感交流,导致她婚姻的失败。“如果你从来没有用伴随你成长的语言来表达过自己的感受的话,那么,学会一门新的语言,用它来说更多的话反而会简单一些,这会让你成为一个新的人。”于是她学会用一门新的语言来与人交流,也善于用流利的英文同美国朋友或是影片中出现的俄罗斯裔男人交谈,这一切也让父亲史先生感到惊讶与不解。同时,由于宜兰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在意自己的隐私空间,认为父亲来美国的目的更多的是打探自己的隐私,特别是当父亲看到俄罗斯裔男人送女儿回来后的不断追问,他们之间的冲突终于爆发。虽然女儿同自己的父亲多年未见,即便父亲远道而来,她对父亲的态度也很冷淡,几乎不与父亲深入交流,彼此之间感到生疏。通过影片中父亲与女儿之间的日常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中国人表现出的情感多是含蓄的,在感情方面他们大都不太善于表达自己,正如导演王颖在接受访谈时说道:“东方家庭里很多话都不讲明,就算讲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讲法。”由于父女之间的沟通障碍,父亲在单位被误认为是“作风有问题”而被降职之事给女儿的心理带来阴影,直到影片结尾父亲才在女儿的逼问下说出了事实的真相,最后,影片的镜头聚焦在父女二人坐在河边的长椅上,女儿第一次面对父亲露出释然的微笑。影片中父女二人都是孤独的,因沟通障碍对彼此的误解和不理解而一度无法深入交流,父母的沉默及家庭氛围都对女儿宜兰造成不小的伤害。但最终女儿与父亲之间因为彼此坦诚交流而解开心结达成和解,疏离的关系得到改善,父亲最终听从女儿的建议去环游美国,父女之间也因坦诚交流后才达到彼此心灵的默契。

二、传统的婚恋观

影片中多处出现史老先生同女儿谈到对婚姻和家庭的传统看法。当女儿提到父亲应该改变想法,在老年大学说不定还能碰到一个脾气相投的老伴时,父亲坚定地反驳说“我这辈子只有你妈一个人”以表自己的专一。当父女谈到其爷爷并说到隔代亲的问题时,父亲想让女儿考虑让他当外公的事,“女儿已经不是二十几岁的人,耽误不起”。在如父亲一样的很多老一辈国人眼里,女孩在一定年纪应该结婚生孩子,以家庭为重。那个年代在父亲史先生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女人离婚被抛弃是不正常的,是违背社会道德的。《千年敬祈》的“故事核心逻辑是其人物的非正常性”。当宜兰说只有两个人吃饭不用做那么多菜时,父亲却说“你得多增加营养才能恢复得快”,在父亲看来,女儿离婚不但心理不正常,身体也受到伤害,需要补充营养才能较快恢复。影片最后女儿问父亲要打算在美国住到什么时候时,父亲直接说“要住到你恢复正常”。在父亲眼里,女儿是被抛弃的,一定会不开心、不正常。由于父女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父亲不知道女儿离婚的具体原因,认为女儿离婚后肯定会感到孤独、痛苦,于是从北京来美国希望帮助女儿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帮助她物色合适的丈夫,不能在婚姻中再栽跟头。当得知女儿是主动提出离婚时,在父亲的传统思想中,好好的家庭女儿为什么要离婚、要背叛自己的丈夫,女儿是有很大问题的。当他发现晚归的女儿是另外一个男人开车送回来时,他一直紧紧追问女儿同男人的关系,“一个安分的女人也不应该这么晚回来”。当被告知女儿离婚就是因为那位俄罗斯裔已婚男人时,他感到愤怒,认为女儿是背叛自己的丈夫,这严重违背了他自己的价值观,他试图用自己传统的观念去改变女儿。殊不知,正是自己才给女儿留下了阴影、造成创伤。影片的最后,史老先生终于说出自己话语少的原因。原本自己是火箭专家,由于与女同事时常一起聊天,在当时被认为是作风有问题,最终导致自己被降职成为一名文职人员,一干就是三十年,直到退休。那个年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之间亦缺乏交流沟通,不善于表达彼此的感情,即使听到邻居的闲言碎语,也不正面解决问题,只是保持沉默,这些都对女儿宜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女儿同俄罗斯裔男人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再现了其父亲曾经经历的画面。另一方面,女儿宜兰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始终保有传统的婚恋观,这一点与父亲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她虽然能用英语同俄罗斯裔男人进行交流,但她最终并没有选择同他结婚。影片的尾声,她对俄罗斯裔男人说出中国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话“修百世可同舟,修千世可共枕”,来回答他们之间的缘分还未到,《千年敬祈》即是取“千年修得”之意。

三、红色的中国元素

影片中多处出现中国元素如红领巾、中国“福”字等,特别是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史老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吉祥,大型节日一般喜欢用红色装饰。影片中两次出现的红领巾,第一次是观众看到的史先生用红领巾系在自己的行李箱上作标记以方便辨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父亲心目中还保存有女儿戴红领巾的模样。当女儿看见红领巾后,说父亲有创意,并问道“安检没问题吗”,第二次是在女儿家里,父亲把红领巾又系在客厅的窗帘上。除了鲜艳的红领巾之外,影片还有个镜头是父亲把“福”字挂在门上,女儿回来看到门上带有“福”字的红色挂物心有不悦,稍顿片刻顺手取下但随后又重新挂上。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在门上挂大红“福”字,既想增加喜庆,又期望它能给女儿带来好运。虽然女儿感到不悦,但她为了尊重父亲而选择保持沉默,又将“福”字挂回原处。同时,影片中史先生也几次提到自己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身份,一次是同来家里传教的两位美国青年说起这一经历,还有一次是同伊朗裔妇女聊天时谈到“男人的想法”时说“他十六岁参加了青年团”,他还喜欢听红色歌曲甚至着迷。红领巾、“福”字红色挂物以及两次提到年轻时候自己的身份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红色情结。

四、不同的饮食习惯

中美的饮食观念和习惯各不相同,中国饮食讲究味道,注重烹饪的色香味俱全。影片中多次出现父亲同女儿一起吃饭的场景,父亲来到美国后用新买的中式炒锅,做了很多中国菜,但对女儿没有吸引力,她喝冰水以及上班前带的简餐都表明女儿已经习惯了美国饮食方式。即使是在鸡肉中加有西红柿,父亲也说可能是美国做法。女儿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也习惯于西方的饮食,父亲仍保持着自己的中餐饮食习惯。中国人一般喝热水,西方人大都习惯于喝冷水或冰水。在影片中,当有两位美国年轻人来家里传教时,他们都喝冰水。史老先生直言道:“美国人喜欢冰水,这对胃不好,伤气伤身。”这很明显是中西方生活观念的不同,饮食文化方面差异。史先生以自己的传统思想观念来考量美国人的饮食习惯,认为喝冰水对身体不好。
五、“顺畅”的跨文化交际

影片反映出另外一个主题,即来自不同国家的陌生人却能超越语言方面的障碍相互交流。史老先生虽然不太懂英文,但并不妨碍他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他坚持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甚至以自己的观念想法教导别人。他在飞机上与邻座的美国女士谈得也很开心,说到自己是“火箭专家”,一见到女儿就说“美国人友好、热情”。另外,史先生在水池边碰到的那位年轻女孩,虽然女孩主动打招呼,当说到“科学家”时史先生很激动,这又不得不让他提到自己是“火箭专家”,但史先生同女孩交流时,因为女孩穿着暴露,他不敢直视女孩,于是他们的聊天匆匆结束。影片结尾,在火车上从史先生的手势可以看出,他又在同坐在对面的女士说自己是“火箭专家”。影片中史先生经常去公园,有时甚至是特意在公园等一位来自伊朗的妇人。他们都用着蹩脚的英语并夹杂各自的本国语一起聊天,虽然彼此也不懂对方的语言,但聊得甚是愉快,从天气、子女、到政治等话题。当史先生谈到女儿的丈夫离开女儿回国时,他们在情感上也找到了共鸣,彼此之间的沟通似乎无障碍。人们在异国他乡不管是会英文还是不懂英文,都面临着一定的身份认同困境,仍然会感到自己处于边缘地位。影片开始,当父亲说美国人又友好又热情时,女儿说道:“您才刚来,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了吧!”宜兰虽在美国学会了一门新的语言,并发现自己用英文表达会更容易。她用流畅的英文同朋友、陌生人愉快地交流,与原本中文语境中沉默寡言的自己判若两人。但她在身份认同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文化冲突问题。在俄罗斯裔男人问她彼此间有多少缘分时,她说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修百世可同舟,修千世可共枕”,她即便同这位男士能交流、沟通无障碍,但她也没有选择同他结婚,反而劝男人努力把家眷接来美国团聚,尤其是他的女儿,可能他并不了解自己女儿的想法。她希望男人可以在将来的某一天,在一切都不太晚的时候应该告诉女儿“可能想对她解释些什么,关于爱、男人,所有甚至连她母亲也不知道的”,这正是宜兰真正的内心世界、真实想法,她对父亲史先生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仍未释怀,仍然处在阴影之中,也反映出她潜意识中渴望得到父亲的解释。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伊朗裔妇女虽然生活在美国,却保留着自己本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有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本国语同朋友交流。虽然两次提到自己喜欢美国,但她依然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习惯,她能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切换。华人宜兰努力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只有用英文她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这也代表她在美国的一种新的身份,开始一种新的人生。电影《千年敬祈》以平淡的日常生活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华人家庭关系主题,整部影片虽是淡淡的陈述,却表现出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力度,将女儿宜兰和其父亲的生活和心理展现无遗,让人感到无奈和悲伤,同时也引起观众对这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现状以及现代社会人们内心孤独话题的关注,以及对人性、家庭关系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YiyunLi.AThousandYearsofGoodPrayers:Stories[M].NewYork:RandomHousePress,2005:199.

[2]梁茹冰.《雪花秘扇》: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王颖访谈[J].电影艺术,2011(5):60-64.

[3]戴月行.镜像:读者为他者和作者为他者[J].海外文坛,2013(3):76-80.

[4]李静.困境中的人——海外华人获得语中国女作家李翊云小说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269-273.基金项目: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英美华裔小说影响力研究”(编号:2016ZC104);2015年贵州省教学工程项目“卓越英语教师培养计划”(编号:GZSZY10977201501)

作者:钱小丽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